近年来试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有什么技术的创新

日08:22&&&&&&&&
梁旭&&&&&&&&来源:金融时报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正以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寡头垄断发展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运而生,使得新兴服务充分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服务的低成本、跨区域、高效率和个性化的特征优势,使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游走更加直接、自由。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尚不会对传统的银行业构成显著的冲击。但是从长远看来,随着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日益壮大,互联网金融将对银行业产生根本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并以此为契机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更新理念,调整战略,加速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中介角色逐步弱化。首先,互联网技术拓展了支付方式和渠道,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主要依赖于债权债务的清偿活动,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这种限制,淡化了交易市场的边界。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支付宝、财富通等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更为快捷、开放、人性化的支付体验以及将商务、理财、物流、结算等环节高度融合的特性,割裂了银行和终端用户的直接联系,吸拢了越来越多的支付需求,动摇了传统银行的支付垄断地位,银行从原来支付体系中的唯一主体演变为目前电子支付链中的最末端。其次,互联网企业凭借较低的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对银行的信用中介地位形成了明显的挤压。过去银行是信息、资金流的汇集地,具备实现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条件,但如今互联网企业具有比银行更为宽泛、快速、便捷的电子渠道,资源配置信息可以在网上直接发布并快速达成双方供需匹配,客户信用评级、还款能力预测、风险定价等可以通过对“三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息的挖掘分析获得,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信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目前,以拍拍贷、阿里贷等为代表的网贷平台风起云涌,资金交流量呈跳跃式增长,对银行的侵蚀效应日渐显现。
  (二)银行传统优势遭受挤压。首先,冲击了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盈利模式。各类网贷平台抢夺了银行在个人、小微企业层面的借贷需求;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了大量在途资金;网络理财产品分流了银行存款,提高了银行筹资成本,动摇了银行长期以来“低吸高贷”的盈利模式。其次,影响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互联网企业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已在支付结算、理财、担保、咨询等领域占据了相当份额,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银行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受到挤压。互联网金融更加人性化、民主化、低门槛的金融服务和体验赢得了社会大众,特别是普通草根的拥戴和捧场,动摇了银行在金融中介、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三)服务模式亟待变革。首先,未能融入平等、包容的互联网精神,漠视低净值客户金融需求。长期以来,银行业出于利益、成本考虑,将低净值客户视为负担,最终造成客户流失。而开放平等和简便高效的互联网金融将许多传统金融忽视的人群纳入服务范围,并通过“余额宝效应”使其规模急剧增长、影响不断扩大。其次,注重基础功能实现,忽视客户体验。目前,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仅是线下业务在互联网上的简单照搬,产品设计专注于基础功能的实现而较少考虑客户的使用体验,未能给客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则能及时、精确地把握客户心理,在封装了诸如支付等银行基础结算功能的同时,融合社交、理财、商务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具备良好使用体验的综合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的应对与谋变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搅局”了金融行业,给传统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其“鲶鱼效应”对于推动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创新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共同提升。商业银行应与互联网金融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划拨和清算业务最终需要商业银行来完成的政策优势,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自身服务触角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业务优势互补。另外,电子商务平台掌握着大量小微企业的销售、信用等宝贵信息,商业银行应主动与其充分合作,积极营销吸纳新客户,为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有机融合,才是广大小微企业的福音。商业银行有着完善的内控机制,信贷资源充足,但难以实现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广覆盖;而互联网金融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和客户评价,恰恰可以成为银行的有效补充。
  (二)优化重组银行内部组织架构,推进与互联网金融全面对接。互联网金融以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来确立竞争优势,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构成威胁和挑战,从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竞争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内部产品并行、条线机构分割、业务职能分离等现象,传统组织架构与互联网金融要求的开放、便捷、全面、互联等全新金融服务要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互联网金融要求商业银行实现从关注资金流到参与信息流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并从以市场为导向升华到以大数据信息为导向。商业银行实现转变的关键举措是要对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要以确保信息顺畅流转为目标,对内部的产品部门和各类管理部门进行扁平化改造。根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不同特点,客户部门可以保留对公和对私的两个大类,相应的产品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等都应该围绕这两类客户群体进行链状分布,同时在对公和对私两大类部门之间建立对接联系机制,尤其是针对中小私营业主建立公私账户和金融服务的映射关系,保证每一个客户的业务需求都能一站式解决。
  (三)重塑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体验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存亡的生命线。当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都成为现实以后,优化客户体验就成为增强客户粘性、吸引潜在客户的关键行为和战略举措。客户体验的评估和优化应贯穿于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全过程。客户体验的优劣,一定意义上讲主要取决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发现、响应、提供、评价、反馈到改进,都需要商业银行有完整的分工、明确的相应流程方案支持。这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产品营销为主的业务流程存在很大的差异。
  互联网金融需要采用客户营销的一些新兴方式,如社交营销、体验营销、交互营销和事件营销等,这些营销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客户为王和分享为主。商业银行实施这些移动互联网式的营销措施,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围绕平等沟通这一客户营销主题,以让客户感觉到便捷安全为前提,不断简化业务流程,优化美化客户端界面和功能,最终优化客户体验。
  (四)全面改造信息系统,确保前中后台全方位全过程实现互联网化。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内部封闭性,所有的客户都围绕银行这个核心以及银行的产品来接受金融服务,相互之间很难在银行的平台内分享信息,甚至连客户与银行信息系统之间交互都很有限。互联网金融基于共享互联、以数据为战略资产的互联网思想,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必须是开放式、平台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改造的重点应该是融入互联网金融体系,以打造集中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仓库系统为基础,组建一个客户体验良好的开放平台,占领数据制高点,从而推进商业银行数据驱动型发展。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信息系统必须具有易接入性、高开放性、能交互性和可扩展性,以交易便利、分享自由和安全可控为银行全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信息系统的改造重点包括电子商务平台、数据仓库及其挖掘系统、支付结算通道系统和征信查询系统以及云服务接口标准等。这些系统的改造不能仅仅站在商业银行内部视角,而应该放眼整个金融生态圈。对于渠道类系统如电子商务平台和支付结算通道系统等可以考虑以并购重组的方式直接控制现有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免从头构建或发展相关系统耗时良久错过市场机会; 征信查询和数据仓库系统则可以选择与金融生态圈里的相关实体合作,获取包括本行客户在内的海量业务数据后进行智能匹配数据分析等; 业务后台则需要对以往封闭的银行交易功能进行服务平台化改造,区分不同业务主题进行规划开放,构建云服务接口标准。只有从前中后台等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信息系统互联网化,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对信息系统支撑的基础性要求。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近年来,经济信息化推动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使得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涌现,逐渐拓展了业务范围,后台处理流程和交易渠道电子化也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技术创新发展,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结构。国外学者对于衡量银行技术创新结构的变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还没有对技术创新结构的概念进行清晰的定义。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技术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方面,而对技术创新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并基本停滞在定性分析上。
研究银行技术创新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济系统的结构变化尤其是技术结构的变化是增长的必要条件,如果产生必要结构变化的能力不足,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发展。因而在研究工作中,划分技术结构、分析技术结构的要素变化是研究创新和增长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由于时间和资源的约束性,没有哪家企业可以采取全部有利可图的技术创新行为。因此研究银行技术创新结构以及如何分配现有资源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结合银行实际,从思辨的角度分析银行技术创新结构,认为技术创新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强调对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本文探索性的提出技术创新结构的概念,认为商业银行技术创新结构是指银行在技术创新不同类别中的构成比例、资源分配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结构的研究包括不同类别中技术创新的数量及构成比例(如创新强度、首创活动)、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创新集中度、创新连贯性与差异性)以及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本文根据战略演进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历史决定企业的财务绩效,并采用技术创新结果度量方法。在参考先发优势、战略承诺及差异化战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公式定义了衡量技术创新结构的六个变量,分别为:银行创新强度、竞争对手创新强度、首创活动、创新集中度、创新连贯性和创新差异性,同时引入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出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模型及研究假设。
在实证设计方面,本文选取了14家样本银行年技术创新数据和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同时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得出基本结论概括如下:
经济环境、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影响银行的技术创新绩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强度、创新集中度和首创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竞争对手创新强度和创新连贯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银行创新强度、首创活动数量和创新连贯性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竞争对手创新强度和创新集中度与银行财务绩效负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显著;银行的创新差异性与财务绩效呈现曲线相关关系,绩效随差异性水平的提高先减少再增加。
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实践的启示,同时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273.1;F832.33;F830.42;F224【目录】:
Abstract7-14
第一章 绪论14-23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4-18
1.1.1 问题的提出14-15
1.1.2 研究背景15-17
1.1.3 研究意义17-18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23
1.2.1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18-20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0-22
1.2.3 主要创新点22-23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23-40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23-29
2.1.1 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沿革23-27
2.1.2 技术创新的三种分类方式27-28
2.1.3 技术创新的两种度量方法28-29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相关文献综述29-35
2.2.1 技术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29-31
2.2.2 技术创新结构与绩效的关系31-33
2.2.3 银行财务绩效度量指标体系33-35
第三节 银行技术创新概述35-40
2.3.1 银行技术创新类别35-37
2.3.2 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的范围界定37-38
2.3.3 本文关于银行技术创新结构的概念内涵38-40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的设立40-55
第一节 概念模型的建立40-44
3.1.1 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模型的提出及基本内容40-41
3.1.2 创新绩效研究的"历史视角"41-42
3.1.3 模型中影响因素的讨论及测量42-4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结构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4-50
3.2.1 创新强度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4-46
3.2.2 首创活动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6-47
3.2.3 创新集中度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7-48
3.2.4 创新连贯性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8-49
3.2.5 创新差异性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9-50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设立50-55
3.3.1 技术创新历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51
3.3.2 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51-53
3.3.3 银行类别对技术创新结构影响的研究假设53-55
第四章 研究设计55-65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55-60
4.1.1 样本选取与研究期间55-58
4.1.2 数据来源58
4.1.3 数据分析与评价58-60
第二节 财务绩效指标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60-65
4.2.1 因子分析方法概述60-61
4.2.2 财务绩效指标模型的建立61-65
第五章 统计结果分析与概念模型检验65-76
第一节 统计分析65-69
5.1.1 变量计算65-67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67-69
第二节 研究假设检验69-74
5.2.1 技术创新历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检验70-71
5.2.2 技术创新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检验71-72
5.2.3 银行类别对技术创新结构影响的研究假设检验72-74
第三节 研究基本结论74-76
第六章 结论76-82
第一节 研究总结76-78
第二节 对中国商业银行技术创新实践的启示78-80
6.2.1 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78-79
6.2.2 保持技术创新的连续性79
6.2.3 技术创新的差异化战略79
6.2.4 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79-80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80-82
6.3.1 研究局限性80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80-82
参考文献82-87
附录88-10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00-10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宗润;[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谢伟;[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耀明;[D];厦门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晓宏;[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白波,吴永林,高洪深;[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陈海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葛勇义,邓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欧阳新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孔祥智;[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王汉熙;[J];编辑学报;2002年03期
夏恩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武英;[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孟凡臣,郭双元,李国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立明;;[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刘秋梅;李安鹏;陈支通;;[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韩来平;韩广村;;[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孙理军;杨昌明;;[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张炜;;[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黄元生;张伟娜;张岩峰;;[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车翼;王元月;;[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戴跃强;李琰;达庆利;;[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霏;纪延光;聂锐;;[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斌;[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顾海;[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王道平;[D];湖南大学;2001年
刘国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丁巨涛;[D];西北大学;2002年
吕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唐华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王开明;[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程萍;[D];河海大学;2002年
杜伟;[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建旭;[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刘蔚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江龙学;[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白宇峰;[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王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邱永健;[D];广西大学;2001年
刘劲杨;[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李小玲;[D];福州大学;2001年
李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孙德明;[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松洁,田昆;[J];金融论坛;2003年03期
李建英;冯勤;;[J];金融论坛;2007年06期
张德栋,宋元涛,张强;[J];管理评论;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琪;[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刘新来;[D];中南大学;2006年
李晓婷;[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琳;;[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姚树荣;[J];当代财经;2001年02期
曹文彬,何建敏;[J];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王君,樊治平;[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罗亚非;李敦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刘晔;彭正龙;;[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4期
曹兴;李瑞;程小平;彭耿;;[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陈劲;陈钰芬;;[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3期
曹兴;向志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俊瑞;张健光;王丽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李梅;;[J];技术经济;2009年12期
尹开国;杨洁;高强;;[J];财会月刊;2010年18期
余小琴;;[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2期
徐扬;;[J];中国外资;2011年14期
崔睿;李延勇;;[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江春;[J];财贸经济;1994年01期
戴国晨;[J];经济研究;1995年10期
吴连生;[J];百科知识;1995年04期
阎冰竹;[J];中国金融;2003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琦;宋丽红;;[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张曾莲;谢佳卫;;[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尹开国;高强;;[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于勤勤;王冬梅;;[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邓德军;肖文娟;;[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姚燕;;[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纪建悦;王翠;;[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晓波;王季冬;杨丹;;[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宜静;;[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徐岚;;[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薇;[N];经理日报;2009年
张金合 姬天剑;[N];农民日报;2011年
;[N];鸡西日报;2011年
谭建伟;[N];深圳特区报;2009年
李志强;[N];南昌日报;2009年
杨建国;[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陆满平;[N];国际金融报;2003年
见习记者 吴乐杨;[N];滨海时报;2010年
安阳电子业局信息中心 张伟剑;[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渣打集团行政总裁
冼博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箐;[D];辽宁大学;2012年
姜俊;[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张兰;[D];吉林大学;2013年
张秋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崔凯;[D];同济大学;2007年
赖斌慧;[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马海峰;[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李慜劼;[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陶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程立;[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轻宇;[D];南开大学;2010年
吴思仪;[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刘盛蓉;[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张晓玲;[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张文宝;[D];苏州大学;2010年
陈洁;[D];宁波大学;2011年
么迎雪;[D];暨南大学;2011年
贺红梅;[D];四川大学;2005年
杨兴松;[D];武汉大学;2005年
孙平;[D];山东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悄缘&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持久发展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与西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蓬勃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则明显不足,国内的商业银行近年来虽有所突破,但总体上看仍存在品种少、规模小、收益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内银行从业人员中很多人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业务创新的需要,银行自身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外部的政策等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业务创新机制,要把市场营销融入业务创新之中,在准确的市场调查、预测和细分的基础上使业务创新。通过资产质量,银行规模,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共同努力,并采取积极的营销手段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为业务创新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效率;金融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1.1 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的不断改革,带动了产品的创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国际金融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建立了新的公平、公正的国际金融体系,它包括建立一套新的国际金融准则、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和建立一个完整的救援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与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衍生品已经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交集,纵观近17年里人均利润和金融创新相关关系数据,数据表明金融创新能力与国有银行经营效益呈高度正相关。
  1.2 我国金融创新已经全方位逐步展开
  我国已经完成了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多种类型的多元所有制结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体制方面已经初步完善。建立了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的货币市场,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金融机构电子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中广泛应用。我国已全面实现了金融机构资金汇划电子化、证券交易电子化、信息管理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出现了新型电子与网络金融业务。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以及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创新逐渐增多,并且提高了银行的综合服务功能。
  1.3 金融创新动机仍不明确,创新上缺乏自己的特色
  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是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占有以及谋得利润。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还存在着政府干预,创新仍摆脱不了政府的影响,许多创新具有行政性的特征。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方式上多为引进式创新,真正具有首创意义的特色原始性创新较少,很少有能针对市场的需求独立开发出金融产品和业务,在金融业务创新上缺乏自己的特色。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创新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商业银行业经营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作为拓展商业银行盈利空间、提升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金融创新已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加强风险防范,促进银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广大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必由之路。产品创新的动机明显表现为数量扩张型,比较偏重市场份额争夺,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不多,短期性倾向明显。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不系统,缺乏市场营销的观念,相应的服务和科技手段不配套。
  2.2 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仍然严重
  金融创新性的效率不高,创新的活动缺乏科学性。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业务主要由其总行统一研发推广,省级以下分支机构自主研发、推广近乎空白。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法人机构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银行机构九成左右的新产品是通过各自总行自上而下推行的,仅有10%的产品是根据区域特征由分支机构自主开发的。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2.3 金融创新的可持续能力较低
  一是目前各银行机构缺乏统一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创新业务零散地分散在所有业务部门,产品信息也过于分散,不利于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目前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架构不完善,管理幅度过大、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市场需求信息要经过层层传递到总行再由其统一开发和制定标准。三是缺乏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保护措施。由于目前相关法制建设滞后,同业间往往只对产品的局部进行调整和改良,许多市场后来者往往借助于&后发优势&,损害了产品原创者的合法利益。
  2.4 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监管力度还不足
  监管的手段、方式滞后,监管效率不高。业务的管理制度大多政策和管理规定滞后于业务拓展需求。一是监管部门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引导力度还不够。二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的认识上,部分监管人员还停留在规制导向监管层次。监管手段上还没有完全做到事先与银行机构充分沟通和交流,共同认识金融创新当中的风险环节、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应的应急处置方案等。
  2.5 金融创新外部环境还有待改善
  从外部环境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影响金融创新工作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还不够完善,投资领域受限,金融创新知识普及不够,应用还不广泛;市场准入对金融创新的政策性导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增强。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因素
  3.1 制约金融创新的环境因素
  金融环境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重大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由于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低,利率、汇率仍受到严格的管制,并不是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长期的资金价格管制,使商业银行形成了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对风险意识是浅层次的。第二,技术条件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现代金融创新很多是运用数学建模、网络图解等设计和开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金融技术创薄弱。第三,垄断的市场结构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3.2 金融创新产品缺陷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13402" data-title="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