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与志愿军 中国远征对比,哪个战绩更辉煌

当前位置: >>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滇缅中国远征军综论赵普 历史与文博学院 摘要: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受英国政 府之邀组建的中国最精锐部队唯一一次出国异域作战,远征 军的出征不仅是为了援助在缅英军,更是为了保卫中国抗战 的输血管――滇缅公路,保证中国抗战的顺利进行,抗击日 本侵略者。是中国与盟军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事例,但 是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由于中英美三方在指挥体系,作战 方式, 后勤保障上没有完全的协调, 虽然取得了相当的佳绩, 如:被誉为东方隆美尔的孙立人将军领导的新编三十八师取 得奇迹般的仁安羌大捷,戴安澜将军率领全机械化的 200 师 在同古同日军进行了殊死阻击,中英两军集结赢得了时间。 但最后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中国军队败走野人山。 损失惨重, 另一部分中国军队撤入印度进行休整。这次远征的失败导致 滇缅公路被切断,由于驼峰航线的代价过高,于是又组织第 二次远征军,在印度兰姆伽的中国军队在美国的援助下组建 了全副美式装备的新编第 1 军和第 6 军,他们和国内的远征 军先后在缅甸实行战略大反攻,打通了中印公路,从中国军 队入缅算起,大战经历三年零三个月,公投入兵力 40 万, 伤亡 20 万,中国军队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反法西斯战争史 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 史迪威公路 同古战役 世界影响 一、前言 60 多年前的 8 月是一段令全体中国人欢欣鼓舞, 倍感自 豪的岁月,经过无数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终于 迎来这一历史行的时刻――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5 日,日 本裕仁天皇广播投降诏书,9 月 9 日日本方面中国派遣军总 司令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这是近代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弱 走向振兴的起点。第一,中国抗战改变了近代西方列强联手 制华的不利局面,创造了与世界大国联手制日的有利国际环 境,第二中国的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委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与进步势力崛起开辟了道路,是中 国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的开端(1)。因此抗日战争是中国学术界极为重视的研究领域,现今为止有关抗日战争的通史和 专题层出不穷,从抗日战争的层面而论,滇缅抗战是中国抗 日战争起着关键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军队与盟军进行 合作的光辉典范,它阻止了德日的会师,保护了英殖民地的 安全,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不亚于 诺曼底登陆,研究它可以缅怀先烈们的英灵,增强民族自豪 感,更加和谐的处理国际环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原 因国内外著名学者都没有在他们的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 日战争的通史以及专史的著作中,一般都没有对中国远征军 的史事和影响意义作以长篇的论述,普通的历史读者更是对 这段本该令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当 六十年后的今天,亲身经历战争的战争与伤痛的人越来越 少,当和平与发展的成为时代主题的时候,对那段历史回顾 与反思尤为重要。 本文是作者力求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础上,运用详实的史料,并借用史学界已有的成果,对于远 征军在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在 20 世 纪的世界与中国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进行探究,阐述和客观评 述。 二、中国远征军的简要概述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 第二年六月四日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丢盔弃甲大败退后,英伦三岛岌岌可 危,由此,英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撑对德作战,它 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伟大力量和坚定雄心,所以开放了封 锁已久的滇缅公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就中国方面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非常藐视中国人民 群众的力量,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顽强的中国人并没 有屈服,反而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正如毛主席在七七事变 后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日 本为了实现其速战速决计划,决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 断绝对华援助,这样以中国微弱的工业,绝对不可能支撑长 久的战争,日军与 1939 年冬,在广西钦州,防城登陆,侵 占南宁切断我通越的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 年 9 月侵入越 南,滇越公路被切断,至此只有靠滇缅公路了,出于维持国 际援助,保护国际援助的需要,中国积极与英国进行军事合 作。 1941 年中国缅印马考察团受英国之邀到缅甸,印度,马 来西亚做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 12 月 23 日签(2) 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考察团”的考察结果,中英军事同盟 本应早点成立,中国军队并应及早入缅布防,可英国人觉得 缅甸是他们的殖民地,中国军队进入缅甸有碍他们的统治, 一再进行阻挠,致使中国远征军的第 5 军和第 6 军只能分段 在昆明和滇缅沿线上集结待命,同时,印度英俊统帅部错误 判断敌情认为日本将由泰国北部进攻掸邦高原然后分兵攻 占腊戌和曼德勒,故而断然否定了中国方面“中英联军缅南 会战的建议” 。造成战机一再延误,直到 1942 年 3 月 12 日即仰光失守的第 4 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 令长官司令部”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罗卓英继任) ,杜聿明 为副司令长官。 远征军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日寇侵缅至第一次远征军败回 1942 年 3 月,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进缅甸,先头部队 全机械化的 200 师先到达缅甸北部的腊戌,正在这时确传来 仰光失守的消息,一边是野心勃勃的日军北上,一边是志在 必胜的,都只高昂的中国军队,1942 年 3 月 29 日,这两支 劲旅在同古相遇了。200 师在师长戴安澜的带领下发动了同 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 200 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掩护 远征军在同古集结,然而主力第五军迟迟未到,造成 200 师 伤亡惨重而在此时担任右翼掩护的英军在连续败给日军后 以毫无斗志,一与日军交火就溃不成军,在未作任何通知的 情况下就仓惶撤退,右翼暴露给日军,尽管如此 200 师还是(3) 沉着应战,顽强抵抗,戴安澜立下遗嘱,誓与同古城共存亡, 后来日本第五十六师团赶到,合力迅速攻破 200 师防线,杜 聿明火速令新 22 师增援,新二十二师奋勇杀出一条血路后, 此时,200 师已伤亡过半,元气大伤,历时 12 天的同古保卫 战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出而宣告结束,中日双方都在各自首 都发布战报,双方舆论更是沸沸扬扬,国人更是欢欣鼓舞, 事实上双方损失基本相等。200 师主动撤出并没有影响缅甸 整体战局,反而为后续部队集结赢得了时间,中英军队完全 完成了布防,当时联军的兵力超过 20 万,日本三个师团近 十万兵力,联军完全有可能反败为胜,但到紧要关头,西线 英军又出了问题,四月中旬日军第 33 师团一万多人迅速包 围了西线仁安羌七千多英军和大量家属和随军记者,当时这 支军队的统帅是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中统帅英军的亚历 山大,这位擅长指挥撤退的将军多次组织撤退均无效果,并 且伤亡惨重滋生了投降心理, 四月十六日中国远征军新编 38 师师长孙立人率领一个团一千三百多人赶往仁安羌解围,孙 将军大施障眼法用八十多辆军车,在远远的地方拖着树枝到 处跑,弄得尘土飞扬,又把汽油洒在地上烧成火光,日本人 一看这么大阵势吓坏了,孙将军率人在装甲车的掩护下,突 然向日本人的征地发起猛攻,防线很快被撕开一条口子,英 军很快撤出,去的著名的仁安羌大捷,仁安羌战役后联军已 毫无斗志,尤其是英军在与日本人的战斗中,一败再败,英 国人的逃跑最终使蒋介石精心拟定的曼德勒会战化为泡影, 中国军队也被迫撤退,准备退向靠近中国的腊戌,在此重点 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后退中远征军屡遭伏击,200 师 师长戴安澜被子弹打穿胸膛,身负重伤,整个部队出征时的 意气风发当然无存,一种悲凉情怀开始蔓延。就在远征军冲 忙奔向腊戌时,日寇第 56 师团的坦克部队在没有任何后勤 保障的情况下,长途奔袭,几个小时便攻占腊戌,当时腊戌 的中国守军蜂拥逃向国内,在腊戌堆积如山的美国援华物质 远不落入敌手,这时,英军则不顾一切向印缅边境撤退,自 此中英联军彻底瓦解。密支那是缅北最大的城市,向东 100 多公里就可以进入中国,向南有铁路与曼德勒相连,可谓是 中国军队最后逃亡之地,腊戌被攻占半个月后,日军第五十 六师团的坦克部队再次赶在中国军队的前面,一举拿下防守 空虚的密支那,等中国军队赶到时,远征军彻底绝望了,但 以蜂拥而至的六万多将士与一万多密支那日军尚有一拼,肯 定有突围回国的希望,但接二连三的失败使毫无斗志的远征 军统帅杜聿明,做出了致命的决定,翻越野人山,野人山是 连绵几千公里的崇山峻岭,此地瘴气重生,毒虫猛兽更是横 行,除了些土著居民,那更是寥无人烟,杜聿明率领几万大 军进入野人山后,因找不到合适的向导很快失去方向,不久 军粮吃完后,部队马上陷入饥荒,而且还有很多人因饥饿和 疾病死去。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资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参展 有十万多人,伤亡六万一千多人,其中 5 万多人死在野人山(4)。幸运的是,后来有一架美军巡逻机发现了这只绝望的中国军队,于是派运输机投下大量的药品,食物和服装,还空 投了几个联络官,使这些历经苦难的远征军将士,终于走出 了噩梦般的野人山。 与远征军大部队不同的是,孙立人领导的新 38 师否定 了翻越野人山的计划,在征得史迪威的同意后,撤往印度从 而避免了大量伤亡,保存了反攻实力。 第二个阶段滇缅大反攻和滇缅印公路的打通 第一次远征军的失败并没有挫伤中国人民的信心,鉴于 缅甸的战略地位和驼峰航线的大量伤亡,盟军决定尽快实行 反攻,重新打通滇缅公路,1943 年 2 月设立远征军司令部严 阵以待,同时从国内空运三个师的兵力到印度加强中国驻印 军的力量,经过半年的集训,中国驻印军整训完毕,这是一 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部队,其攻防能力和机动能 力首次超过日军。 1944 年我驻印军猛虎出山,拉开盟军反攻序幕,剑锋指 处,所向披靡,轻取新平洋,速占太柏加,孟关等据点。接 着突破监布班山口,攻入猛拱河谷,夺取沙杜渚和猛拱等重 镇, 八月初密支那被攻破。 自从驻印军开出兰姆加训练营后, 连续作战,屡克强敌,这是日军做梦也没想到的,同时中国 国内的远征军从怒江沿线发起了反攻,发起了较为惨烈的腾 龙大会战,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胜利攻克腾冲,龙陵, 松山,1944 年底,夺取缅北密支那的驻印军和取得腾龙会战 的国内远征军分头向畹町推进,这年十二月中旬,驻印军攻 占八莫,一个月后占领南坎,同时国内远征军沿着滇缅路猛 攻,终于于 1945 年 1 月 28 日两支中国劲旅在缅甸的芒友会 师,整个缅北滇西反攻取得全面胜利。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 4.8 万人,中国驻印军伤亡 1.8 万于人,中国远征军伤亡 4 万于人 三、中国人民坚韧耐劳的完美展示――滇缅公路 3.1 六十多年前的抗战能坚持到胜利的一天,无疑与每 一个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分不开。人们无法想像,没有滇 缅公路,中国的抗战会走向何方,铁血的远征军将士正式为 了这条公抛头颅,洒热血,有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条路的畅 通,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路修通的那天。 更不会相信在这个路况最复杂的山区,在严重缺乏机械和施 工技术的情况下, 万中国劳工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的双手开 20 凿出了一条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公路。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部的工业区,几 乎全部海港落入敌手,1937 年 11 月 20 日后占领,接着攻占 苏杭,首都南京危在旦夕,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悲痛,全国人民发誓永不屈服,抗战到 底,此时仅剩的滇越铁路被日军占领,滇缅公路一时成为全 国的重点。 1938 年滇缅公路总工程处成立, 随后进行紧急的测绘工 作,据当年滇缅公路管理局局长谭伯英回忆“勘测工作始终 是由不到三十个人进行并完成的,仅有的测量工具是普通的 酒精水准仪,由于时间紧迫,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做详细的地 形图,或返回办公室去研究和核对,白天工作完后,晚上加 班测绘图的描绘常常是在老百姓的茅房里,在油灯微弱的, 时隐时现的灯光下完成的” 。 由于公路要经过的地方百分之八十都是崇山峻岭,勘测 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没有人知道他们一路上跌倒过 多少次,多少次遭到猛兽的袭击 3.2 勘测的辛苦远不及修路人的艰辛,对于他们只能用 一个“前仆后继”来形容,云南边境湿热多瘴气。修路人一 旦经过这些瘴气就容易被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叮咬后人们就 容易出现发抖发烧,贫血的症状,然后就死掉了,一批人倒 下,另一批人又顶上,这样修路群众不断更替,而公路一步 一步向前推进,原滇缅公路工程师娄性回忆“怒江,芒市这 些低洼的地方都有瘴气……,一批人倒下,又换另一批人, 死的人太多了,我们测量的容易死,民工更容易死” 。尽 管死亡率很高,但工程从未停息过在云南这个人烟稀少的地 方,青壮年大都已开赴中原抗战,能替补的只能是那些老弱 妇孺,彝族老人字朝选曾是这只劳动大军的一员,那年他才 八岁,一天寨子里的头人说政府要在山那头修路,每一家都 要出一个劳动力去帮忙,他家就让他和他哥哥去了,按照当 时的规定两个小孩就可以顶一个壮年(7) (6)(5)。就这帮 20 万的老弱大军用他们的双手代替了许多大型 机械,在当年妇女和孩子捶石头的场面是极其普遍。石头捶 出来后,铺在地上需要用压路机压平,在 1938 年的上半年, 滇缅公路上是绝大部分没有压路机的,就只有用大石碾子来 代替,这石碾子有三四吨重还要到高山采石场去采,然后把 他运到公路上,上坡好办,下坡时石碾子容易冲下坡去,有 些劳工因躲闪不及而被压死(8)。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万各族劳工用他们的鲜血铺 20 成了一条抗战的输血管,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两三千劳工 长眠与此地, 在各族劳工的紧要关头, 在那样恶劣的情况下, 他们的默默牺牲与奉献应永远被我们所铭记。 四、远征军的顽强战斗,扬威异域 为了滇缅公路,为了保卫大后方,中国派出了但是最精 锐的部队两次入缅。在异邦打败了侵略者,胜利归国,在当 时积贫积弱的国情下,中国军队在世界各大国面前展现了其 英勇的雄风,这代中国近代史上是空前的,它再一次向世界 表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9)。1942 年 3 月的同古会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当时,与同古中国守军对垒的是日本第 55 师团,拥有 两万三千多人和强大的重火力,而 200 师只有八千多人,重 装备还在腊戌(10)。就在此力量悬殊的情况下,200 师师长戴安澜临危不乱,沉着指挥迎战,200 师全体官兵更是没有丝 毫的胆怯,团结一致顽强抵抗,特别是在 28 日的激战中, 尤为惨烈,敌人在同古以北的要点构筑工事企图一部对叶达 西方面采取守势,自己我援军新 22 师,集中主力消灭 200 师并放射糜烂性毒气,敌我反复冲杀,我军伤虽重,但士气 旺盛,是夜 11 时,戴师长坐镇桥东司令部,恰逢由同古东 南迂回的敌军越过色当何来袭,与第 599 团第三营特务连发 生混战,激战至 29 日拂晓后,即与城内部队通讯中断,同 古城内我守军步兵指挥官郑庭听到桥东战斗激烈,立即派 589 团一部对敌东西夹攻,午后,即与特务连取得联系(11),至 29 日,新 22 师仍与敌人鏖战与南阳车站,第 96 师被阻 击于彬文那附近,为了避免大量伤亡,杜聿明果断令 200 师 撤退,自此 200 师与敌激战十二天,使敌 55 师团毫无推进, 这种以少胜多的阻击在中国抗战以来十分罕见 同古保卫战,中国军队以一师之数,孤军深入缅南与由 空军支援且数倍于己的敌人,激烈较量 12 天,日军战史供 认: “当面之敌是重庆军 200 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 其是单负撤退掩护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固守阵地,拼命抵 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 ) 月 1 日,英军统帅 。4 亚历山大驱车来中国第五军司令部所在地会见杜聿明,赞扬 同古远征军的英勇作战,并对中国军队在同古掩护英缅军第 十一师安全撤退表示感谢(13) (12。1944 年 11 月号的美国《皇冠》杂志刊载了一位战地记 者的评述,他认为“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 战斗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世界上任何军队 都望尘莫及” 。曾经参与缅北反攻作战的美军布朗上校这 样说道: “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们必须向他 们脱帽致敬”他并表示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15) (14)。五、中国远征军振奋国民信心,稳定后方,为抗战的最 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5.1 在 1942 年那个年代,国人有点迷惘,有点失落,面 对敌寇的步步紧逼,是战还是降,是昂首,还是屈膝,是谄 媚的去做日寇下任人宰割的奴隶,还是坚强的去当抗日中举 国敬佩的英雄,远征军的铁血男儿们,用他们的真实行动与 顽强毅力给国人以最好的答案 1943 年沉寂已久的亚洲大陆传出捷报, 中国军队攻克密 支那,横扫缅北,曾经在淞沪会战中烧杀抢掠,双手沾满南 京人民鲜血的日本第 18 师团终于葬送在充满国仇家恨的中 国驻印军手中,给当时萎靡已久的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 成为但是亚洲战场最鼓舞人心的消息,同时国内的远征军发 起了滇西大反攻,这是八年抗战中,在本土,中国军队主动 对日军采取的军事行动,并彻底的消灭了对方,日本所谓的 “玉碎战” (日本人全部被消灭)即腾冲,松山,密支那战 役全是远征军所为,这为后来的国内大反攻无疑是塑造了最 好的榜样,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当胜利的消息传到 国内后,各大报子竞相刊登这一喜讯,进行了热烈的祝贺, 中共中央通过《新华日报》热烈庆祝这一“光辉胜利” 。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 “入缅之战,开创了大陆反攻的新 阶段” 。 5.2 随着抗日战争高潮的到来,大量工业企业内迁,中 国对国外物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且不说几百万军的给养问 题,就是西南地区人口激增后,人民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 如煤炭,汽油,和最基本的粮食,在西南地区微弱的工业和 农业面前,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更不用说,钢材,水泥,橡 胶这些工厂企业所需要的基本原料那是大多数都依靠国外 的支援,然而此时,中国沿海的港口早已被日军占领,而尚 可以依靠的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先后断(17) (16) 绝。这样只有依靠滇缅公路了,远征军的两次出征,大量打 击了日本军队的同时,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顽 强的守护了这条生命线,不难想象,几百万军队所需的武器 装备,维持经济运转的各种物质,如果不是滇缅公路这条生 命线的话,那中国的抗战将是怎样一个结局。所以远征军的 将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不仅粉碎了日军进攻中国大后方的 企图,而且免于中国腹背受敌。使得源源不断的物资进入中 国,为正面战场的抗战立下了赫赫功劳 六、中国远征军的国际影响 至 1944 年 7 月,滞留于缅甸的日军达十个师加一个独 立混成旅(18),远征军的胜利反攻消灭了大部分日军,减轻了美英正面战场的压力,为整个反法西斯的全局的胜利做出了 应有的贡献,对此美国《纽约时报》载文说: “缅北滇西的 反攻作战,从侧翼牵制了太太平洋展区,可以巩固印度,完 全打破了轴心国会师远东的企图(19)” 由此也可以说明远征军的抗战对整个反法西斯的战局的影响。 第一进保持对日军的牵制,以支持盟军“先德后日”战 略目标的最终完成。 第二以对日军的牵制和战略上的轰炸,支持太平洋战场 的美军作战。 第三在没有缅甸南部大规模登陆作战的配合下,以中国 军队为主体进行了缅北作战,直接弥合了西北太平洋反攻的 战略“链”的完成,对日军南方军形成了“战略包围” 。 远征军在战斗过程中,远征军所表现出来的超强的战斗(20) 力,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 中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外国人赞赏, 近代中国由于积贫积弱的现实情况,在鸦片战争以来与 列强的战争中就没有完全胜利过,以至后来国门被打破,成 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国军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其战斗 力之差在世界来说那是有所共识。以至于中国远征军入缅 后,盟军首脑仍对远征军的作战能力表示怀疑,韦维尔在给 丘吉尔的报告中称: “他们对于日军的丛林作战,能否比我 们打得更成功,尚难肯定” 。但是在后来的战役中,中国 远征军用他们出色的战绩彻底征服了西方人的偏见,让他们 不得不为之所折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为第 200 师师长戴安 澜颁布勋章的命令中写到: “戴安澜将军于 1942 年同盟国缅 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勇敢,指挥卓越,圆满完成 任务,是为我盟军之优良楷模。 ”(22) (21)罗斯福在为新编 38 师师长孙立人的将军授勋的颂词中写道: “中国孙立人将军于 1942 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仁安 羌战役孙立人将军以卓越之指挥,歼灭强敌,解放英军第一 师之围,免被歼灭,后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从容 垫后,转战经月……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十足为盟 军楷模”(23)。七、结束语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已随我们远去,但其精神永远照耀和 鞭策着我们,叫我们不敢忘记那段苦难而又振幅,伤痛而有 鼓舞的日子,他的伟大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和影响早已超出了缅北滇西一 地。 第一、缅北公路的伟大铸成,彰显了一个民族吃苦耐劳 乐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势必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现其光辉的一 页 第二、远征军的胜利巩固了西南大后方,使得国际援助 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更给当时艰苦 抗战的中国铸成了钢铁般的抗战信心,使中国人坚定了必胜 的信念 第三、远征军战斗力之英勇顽强,为当代中国与世界树 立了良好的楷模,更改变了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于中国军 队战斗了的蔑视,然他们也深知中国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的能力 第四、远征军消灭了大量的日军,减轻了东南人们抗日 和英美盟军正面战场的压力,粉碎了日本与德国会师中东的 迷梦,有力的支援了盟军在印缅战区和太平洋战区的作战 远征军的精神广博而深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言尽,本文 大部分结论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而成,缺少 大量的独到见解,还望后来的学者们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 上,能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参考文献 (1)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5 年版 478 页――480 页 (2) 《我所经历的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 版 5页 (3)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224 页――225 页 (4) 滇缅大反攻》 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05 年九月版 25 《 页 (5) 《滇缅大反攻》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年九月版 页 (6) 《滇缅大反攻》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年九月版 6 页 (7) 《滇缅大反攻》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年九月版 6 页 (8) 《滇缅大反攻》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年九月版 6 页 (9)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版 修订版 452 页 (10) 《滇缅大反攻》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年九月版 21 页 (11) 《我所经历的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 版 21 页 (12)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缅甸攻略作战》朝 云新闻社 1967 年版 297 页 (13)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297 页 5 (14)何铁华 孙克刚, 《印缅远征军画史》上海时代书 局 1947 年版 10 页 (15)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452 页 (16)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452 页 (17)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452 页 (18)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453 页 (19)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册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 版修订版 453 页 (20)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5 年版 305 页 (21)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四卷第一 分册 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 245 页 (22) 《戴安澜将军》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5 版 58 页 (23)孙克刚: 《缅甸荡寇志》版时代出版公司 1946 年 29 页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中国远征军与志愿军对比,哪个战绩更辉煌? - 知乎517被浏览161085分享邀请回答该回答已被折叠 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说我说)
(疯狂的毛土豆)
(奔波儿灞举草莓)
第三方登录:看了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基本都是在嘲讽题主的,平心而论,题主关于「极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感觉并没有错,这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个字在作祟。而这也算不上一种错觉,也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宣传,因为中国历来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如此,之所以造成这种世界观的原因嘛,还是因为我国对世界的思考实在是太深刻了。&br&&br&和西方不同,中国的政治其实并不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而是从世界问题开始的。还在尧舜禹汤时期,就已经有了「天下万国」的说法了,到了周朝正式以这种天下而不是国家的体系来作为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千百年来世界观的大门。&br&&br&当然,在商周时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统治者,只有实力较强的城主(或部落首领)。因为在那个技术落后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的年代,即使是实力最强的国主也不大可能南征北战一统华夏,至多就是干掉了身边的一些部落而已,所以才有了以天下为体系的思考,所谓协和万邦,把其他部落都看成天下间的一份子,共荣共进。&br&&br&而且周朝的实力也有限,加上当时部落众多,有万邦之称,所以周王实际上是站在天下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如何以小治大,如何以一治多,如何协调天下间的宗国的利益等等。所以尽管当时中华的疆土有限,但从考虑角度上看和世界没有分别,这种世界观虽然并不系统和完善,但确实已经有了世界性的政治眼光,这种眼光放到今天也不算落伍。&br&&br&尽管古希腊也对「城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西方的眼界基本上发展到「国家」概念就停止了,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天下的一份子,所以西方统治者往往只会考虑国家的利益,不会去关心天下的利益,虽然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意识到世界的重要性,也仅仅是把世界看做是可以掠夺的对象,而没有将自己作为天下的一员,直到全球一体化后才开始逐渐考虑天下的共同利益。&br&&br&中国从古以来的社会哲学里,修身齐家治国之后,则是平天下。所以,中国的很多对外战争都是基于「维护天下秩序」的思路下开展的,和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初衷确实是有不同的,当然获利的结果我们就不看了嘻嘻。比如同样是捕食猎物,也会有围捕所需和肆意滥杀的区别,就像辛巴和木法沙的对话那样:&br&&br&&blockquote&木法沙:辛巴,你看,阳光所照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国度。&br&辛巴:哇!&br&木法沙:一个国王的统治期就如同太阳的起落一样。太阳将会随着我的时代的结束而沉落,但会随着你做新国王的而升起。&br&辛巴:这些都是我的?&br&木法沙:所有的一切。&br&辛巴:阳光能照到的所有的东西!那有阴影的地方呢?&br&木法沙:那在我们的国度之外,你永远不可去那个地方,辛巴。&br&辛巴:我以为国王可以随心所欲啊。&br&木法沙:哦,国王并非凡事随心所欲这么简单。&br&辛巴:不是的吗?&br&木法沙:辛巴,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身为国王,你不但要了解这种平衡,还要尊重所有的生物,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br&辛巴:但是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的吗?&br&木法沙:是的,辛巴。我来解释一下:我们死后,尸体就会长成青草;羚羊就会来吃青草。我们就是这样互相连接,共同存在于这个巨大的生命轮回之中的。&/blockquote&&br&所以,这才是造成题主困惑的原aisuhdnkl9i&^%$1hgudyg18%liv
看了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基本都是在嘲讽题主的,平心而论,题主关于「极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感觉并没有错,这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个字在作祟。而这也算不上一种错觉,也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宣传,因为中国历来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如此,之所以…
志愿军,远征军是用美国武器训练武装起来的,与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联手对抗一支弱一些的军队,这支军队付出了极大牺牲,却没能换来战后国家的政治地位。&br&志愿军是用农业国家的武器训练武装起来,与一支被打光的二流军队联手对抗2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3个常任理事国,这支军队牺牲极大战绩辉煌,留下的政治遗产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留下的缓冲区至今保护着东北不在冲突的第一线。&br&远征军是悲壮,人们纪念他们的牺牲,惋惜他们的结局。&br&志愿军不需要这些,他们是胜利者。
志愿军,远征军是用美国武器训练武装起来的,与世界最强的军事力量联手对抗一支弱一些的军队,这支军队付出了极大牺牲,却没能换来战后国家的政治地位。 志愿军是用农业国家的武器训练武装起来,与一支被打光的二流军队联手对抗2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3个常任…
把时间线列在下面,大家可以自己看:&br&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出发进军北京&br&9月10日清政府派员到通州准备谈判,英军派出外交人员巴夏礼进行谈判。咸丰在14日手谕清军,认为巴夏礼是联军“谋主”有重要价值,指示可以羁押一行人等,但如果一切顺利也可放回。&br&9月15日巴夏礼一行进入通州开始谈判。&br&9月17日巴夏礼在谈判中提出面交皇帝国书,且不可行跪拜礼,此事报经咸丰后,咸丰大为不满,命令僧格林沁俘获巴夏礼等39人(其中一名法国士兵似为抢劫中被捕,并非外交人员)。&br&9月18日中方少量文字记载被俘人员被短暂羁押在圆明园,但因清政府内部斗争巴夏礼等人未及面见咸丰就转赴北京刑部扣押,占被俘人员的一半。另一半人员从圆明园出来后被关押在房山等县。&br&英法则在事后多次强调被俘人员被羁押在圆明园。&br&9月21日英法联军于张家湾大胜,咸丰出逃热河。&br&9月底英法联军要求清政府释放被俘外交人员,否则炮轰北京。清政府则自持手上掌握人质,要求英法先退兵至天津再谈,后清政府屈服表示可以在通州签和约之后再谈。&br&此后至10月5日英法联军等待补给,驻扎通州。&br&10月6日晚联军追击清军到达圆明园。&br&10月7日英法军开始抢劫圆明园。随军中国苦力及海淀当地人(或土匪)趁火打劫劫掠焚烧了一些房屋,但规模不大。&br&10月8日巴夏礼被释放,其本人虽然受了一点羞辱但并未遭到严重虐待。同日联军发现被俘人员在圆明园遗留的衣物、肩章、记事本、旅行箱。同时知晓《泰晤士报》记者遭分尸,当地人指引联军至一院子告知此人的尸体在此被喂了猪。英法士兵出于愤怒烧毁部分房间。&br&10月9日联军退出圆明园,清军搜查周边土匪。&br&10月12-16日被俘人员陆续返回军营,联军发现其中20人死亡。&br&10月14日额尔金致信恭王,要求清政府对虐杀使团的背信行为负责(因为之前清方称使团居住舒适并未受到虐待)提出要焚毁圆明园。&br&10月16-17日英法商议焚烧圆明园问题。法国首席代表葛罗和法军蒙托邦将军均表示不赞同。蒙托邦觉得焚园会导致谈判破裂,葛罗表示要搞就搞紫禁城,先抢紫禁城再一把火烧了才算报复。&br&蒙托邦进一步认为焚烧圆明园无法震慑清政府的话,联军势必再攻击紫禁城会导致颠覆清政府,这就违反了事先英法政府的要求,不妥。额尔金表示不会攻击北京。&br&10月18日开始大规模焚园,圆明园遭毁。&br&10月19日额尔金对法国首席代表葛罗解释焚烧原因:&br&1、索款估计清政府出不起,而且让人感觉花钱就可以买命,不妥。&br&2、要求清政府交出僧格林沁等涉及逮捕、虐杀被俘人员的高级官员,清政府肯定不干,最多交出一些小吏,没有用。&br&3、焚烧北京宫殿——容易吓跑所有官员,不利于继续谈判。&br&而焚烧圆明园既可以充分威慑清政府,向清政府施以重大压力,又可以出一口恶气。&br&&br&10月19日咸丰同意和谈,当日晚奕訢表示同意英法一切要求。&br&10月24、25日交换了《天津条约》又签订了《北京条约》&br&&br&总结:&br&英法联军通过火烧圆明园震慑清帝在出了一口气的同时获取有利条件尽早结束战争,前者是诱因,后者才是英法的战略目的。毕竟北京已经是十月中旬,英法劳师远征缺乏后备。孤军深入清帝国几百里也怕出事。万一被大量勤王人马抄了后路不及退回,这大胜就变成大败了。清政府方面本来以为巴夏礼是类似军师的重要人物,自以为捡到宝,一开始以为抓住他之后英法就会大乱,后来又想用这个“大官”讨价还价,却不知道英法这种准现代国家就是主帅阵亡都不会溃散,何况区区一个外交官巴夏礼。&br&&br&中华帝国的三国演义政治遭遇殖民者制定的的国际新秩序,不清楚形势对比,以致御敌失败,被碰的头破血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是这样。&br&&br&&br&——参考资料&br&《 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br&《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br&《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 &br& 《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天朝”梦 》&br&《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br&——————————————————————————————————————&br&这个问题问的是&b&“英法火烧圆明园时持有何种心态?”&/b&而非&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否正义”&/b&或者&b&“晚清以来清政府应对西方列强冲击时其行为是否得当&/b&”。如果问这些问题显然就要补充大量其他背景进行回答。多数人都是所答非所问。&br&具体到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英法的动机及心态显然如我上文所说。&br&欧美列强的确霸道,但是他们也讲规矩,也有自己的内部矛盾,轻易不会全力攻击别国。日本选择学习,中国选择抗拒后果还是很不相同的。直到日本后来开始迷信“国与国之间,拳头硬才是真理”,“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不讲规矩,这才招来大祸。&br&增强自身实力是一方面,学习强者的游戏规则也很重要。晚清以来中国百年动荡,就是因为国人不愿睁眼看世界,活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被欺辱之后忽而诉诸感情愤恨不已,忽而又觉得敌人无法战胜,自己处处不如人。&br&这个毛病遗留到今天,还有很多国人在极端自负与极端自卑中间徘徊。&br&——————————————————————————————————————&br&&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 对论文的理解显然是很奇怪的:&br&&br&&img src=&/7e75f16ac7c54e3fd5a6dd_b.jpg& data-rawwidth=&593& data-rawheight=&1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3& data-original=&/7e75f16ac7c54e3fd5a6dd_r.jpg&&&br&&br&【&b&至于所谓的关押使节,在通州在冠县,不在圆明园&/b&】?显然&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没认真阅读王开玺的论文。王在《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一文中也指出了中方记载的使团曾被扣押在圆明园的几个记录。如《庚申英夷入寇大变纪略》及鲍源深在《补竹轩文集》记载:“初四日(九月十八日),怡邸解夷酋巴夏礼等二十余人到&b&圆明园&/b&,交提督府下处派兵看守一夜,兵丁凌虐之。”&br&但是王认为这个证据比较少,且停留短暂。关刑部的证据比较多而已,王否认了所有联军方面的证言认为是别有用心的造谣。还认为联军在圆明园发现的衣物是联军自己在抢劫时遗留的,并非是被俘人员的。&br&但这一点是很错误的。裴广强在论文中明确表示联军发现的照片、旅行箱等都是私人物品,联军就是靠这个确定自己人曾在圆明园被囚的,裴的说法显然比王说更为合理。&br&王主要是否认巴夏礼等高级官员曾被囚在圆明园遭受虐待,这个没什么问题。&br&但王也在后面根据《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承认了另外27名联军人员曾于9.18日短暂囚禁在圆明园。&br&综合二者我才取短暂停留半数人赴刑部,半数人赴各县关押一说。表示巴夏礼虽受一点羞辱但未遭虐待。&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说【&b&至于所谓的关押使节,在通州在冠县,不在圆明园&/b&】,显然和事实并不一致。&br&当然后来联军强调关押圆明园这一节,而没提后面还有换地方关押的事情,属于给自己的焚园增加合理性。&br&&br&【&b&也只有傻子才会相信报复会隔一星期——或许他们连时间线都没有搞清楚&/b&】这个说法更是十分莫名,因为人员是12-16日才陆续回到联军处的,之前英法对人员具体死伤程度并不知晓。最早在16日才确定死亡20人,英方最早在14日即以使节受虐清政府背信为理由告知恭王要焚烧圆明园。何以说&b&【报复隔一星期】&/b&?&br&难道10月8日巴夏礼回来了,联军就可以不管其他人员的死活,展开报复?这是清政府的态度(看中”英夷“要员无损)而非联军的态度。联军是在人员全部返回且未看到恭王明确回应的情况下开始焚园的。&br&&br&&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 又提出&b&【你最大的谬误在于由果推因,贴心的帮侵略者找借口;如果虐杀20余使节报复烧园为真,则无法理解蒙托邦所言“没有合理的理由”,对此,似乎你选择性失明了。】【我问你如果虐死了20个,为什么法军说没有合理的理由】&/b&因为其原答案已被屏蔽,我也没有保存错误答案的爱好,所以看不到【&b&蒙托邦所言“没有合理的理由”】&/b&的前后文,&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 又没再贴,所以我只能做猜测性的回复:&br&首先所有论文都没有否认使团死亡20人这一事件,基本也都承认死于虐杀。王开玺认为不属于虐待,只是清朝监狱环境差。问题是巴夏礼就全须全尾的回来了,可见清政府完全有能力保护使团人员安全,只是其只重视高级官员安危(可作为谈判筹码),而没有保护使团其他人员的安全。导致其遭受虐待——在清朝监狱关一个月就会死掉一半人?这个死亡率也太高了些,再说这些人并非普通战俘,而是有外交身份的,哪能随便处置。&br&在《火烧圆明园时间小考》中北师大王莲英指出:&br&10月12日恭王曾致信法军询问其有什么理由烧圆明园(既7号的小规模焚烧事件)。法军推脱是土匪焚烧的。——这和18日大规模焚烧不是一回事。这时候联军尚不知道伤亡到什么程度,自然不会以20人被虐杀为理由回复恭王,所以推说是土匪做的。从时间线上看没什么问题。&br&&br&至于法军蒙托邦17日反对焚园则是从促成合议出发,认为焚烧圆明园会导致没人敢来谈判,导致未来无法达成合议。同时害怕焚园会在客观上起到帮助太平军的作用。因此要求不要焚园。蒙托邦的这个提议和是否有人被虐杀没有关系,谈不上由果推因。也不能因法方对焚毁圆明园方案提出异议,就否认虐杀20人事件的存在及其导火索的作用。&br&事实上法方代表葛罗公爵更狠,直接向额尔金提出焚烧圆明园这种皇帝行宫没什么用,应该直接杀进紫禁城&b&“先劫取其文物典籍,而后悉毁其宫殿, 其在中国人与欧洲人之眼中,或将视此举为一种之报复与惩罚,其印象之深, 比之仅焚毁一游幸行乐之离宫别馆(指圆明园)当远过之。诸帅如征询鄙见, 予当以此说(焚毁城内宫殿)进,劝其速行。”&/b&&br&&br&&br&&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既然在实验室显然有阅读文史材料的能力,何以出现如此重大的误解?出现一点失误可以理解。你对论文的理解实在是差的太多。我在时间线中表现了清政府的无知,这是当时的客观事实。相对而言巴夏礼及联军的行为则是骄横自大。表现清政府的无知可不算&b&【向祖宗身上泼脏水】&/b&,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民无法忍受清政府及其他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才掀起了绵延半个世纪的革命运动,我的祖先被裹挟入时代大潮,在革命中也做了一点贡献仅此而已。昏聩的清政府从来不是我的祖先。&br&&br&另外&a data-hash=&978a85f2dfce2a2ed69796a& href=&///people/978a85f2dfce2a2ed69796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夜寐星城& data-tip=&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 data-hovercard=&p$b$978a85f2dfce2a2ed69796a&&@夜寐星城&/a&之前曾引述论文原文称要和我谈谈人生(现已删除下面三段文字):&br&&blockquote&&b&【综上所述,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真实目的既不是掩盖其劫掠罪行、销赃灭迹,也不主要是为了报复清政府,而是为了彻底击毁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反抗意志,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 使清政府更为驯服,迅速实现其发动战争的目的 扩大在华权益。】&/b&&br&&b&【英法联军物资补给系统存在隐患、1860 年 10 月初京津一带气温的骤降、联军既定战略的演变以及联军内部围绕人质事件惩戒策略产生的矛盾等诸多因素,都对圆明园的焚毁产生了推动作用。而从整体上看,额尔金的个人境况以及人质事件的发生,是导致圆明园遭受焚毁的直接原因; 英、法两国国家利益的不同以及联军内部蕴含的问题和矛盾,是导致圆明园遭受焚毁的根本原因。&/b&&b&】&br&【还要不?你那洗地的论文观点,似乎被学界批烂了呀~~~~】&/b&&/blockquote&和我写的又有何大冲突?【焚烧圆明园既可以充分威慑清政府,向清政府施以重大压力,又可以出一口恶气。……英法联军通过火烧圆明园震慑清帝在出了一口气的同时获取有利条件尽早结束战争,前者是诱因,后者才是英法的战略目的。毕竟北京已经是十月中旬,英法劳师远征缺乏后备。孤军深入清帝国几百里也怕出事。万一被大量勤王人马抄了后路不及退回,这大胜就变成大败了。】&br&何以说我的&b&【洗地论文观点,似乎被学界批烂】&/b&?&br&————————————————————————————————————————&br&&b&【经过如此梳理,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身为法国人的雨果为什么会写信怒斥,而这信为什么能流传至今了&/b&&b&。】——&/b&顺便说一句雨果公虽然在高城居撰文厉声谴责联军,4年多后却悄悄的购买了联军从圆明园掠夺的丝织品,至今仍保存在高城居中。&br&&blockquote&“买下一大批中国的丝织品,卖主是个参加过远征军的英国军官,东西是他从中国皇帝的宫殿圆明园中抢来的。“——摘自雨果手记&/blockquote&雨果又要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呢,估计是太喜欢中国了吧,所以才去买这些强盗搞来的物品吧。
把时间线列在下面,大家可以自己看: 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出发进军北京 9月10日清政府派员到通州准备谈判,英军派出外交人员巴夏礼进行谈判。咸丰在14日手谕清军,认为巴夏礼是联军“谋主”有重要价值,指示可以羁押一行人等,但如果一切顺利也可放回。 9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41520 人关注
968 条内容
675 人关注
314 条内容
305 人关注
3091 人关注
164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远征军战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