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历在咸海复活岛哪家公可通过?

& 读关于中亚和咸海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咸海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是世界第四大湖。1960
中考试题:
高考试题:
2015中考试题
2014中考试题
2013中考试题
2012中考试题
2011中考试题
中考试题地区分类
中考模拟试题
2013中考模拟试题
2012中考模拟试题
2011中考模拟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地区分类读关于中亚和咸海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咸海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是世界第四大湖.1960年湖泊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总水量1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从1960年后.——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201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关于中亚和咸海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咸海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是世界第四大湖。1960年湖泊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总水量1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从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根据有关研究,棉花一生需水量以450mm-620mm为宜,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至2007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2014年10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东部河床已经消失,当地生态危机严重,专家称这很可能是拥有550万年历史的咸海,600年来首次完全干涸,等到2020年或将完全消失。(1)描述中亚地区的主要地形特点。(2分)(2)分季节分析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河流主要补给来源。(3分)(3)归纳图乙中从甲地到乙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4)结合材料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4分)(5)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3分)
来源:201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段时间以来,黄土高原荒漠化趋势明显。下图为黄土高原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读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1)分析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并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10分)(2)试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与植被等方面阐述黄土高原荒漠化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10分)
来源:201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近几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并促进各地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生态经济区就是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全球重要生态区。全区约占其所在省内国土面积的30%,人口的50%,经济总量的60%,城市化率很高,形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1)归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产业基地布局的主要特点。若在南昌产业基地布局铜冶炼产业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6分)(2)彭泽帽子山核电站是决定兴建的中国内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头号重点工程。分析该地修建核电站的主要原因。(4分)(3)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条件优势。(8分)
来源:201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近年,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和“”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9分)(1)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上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该战略吸引了多国多地区的参与。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分析该国所属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文化圈,并列举该文化圈的主要文化特点。(3分)(2)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理环境特征差异明显,图B中甲乙两区域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两个区域,阐述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乙区域这些特征对农业、人口、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16分)
来源:201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日(农历九月初一),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在发射该飞行试验器时,上海当天能够看到的月相是( )A.满月 B.上弦月C.新月 D.下弦月2.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作为我国重要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其区位优势不包括( )A.峡谷地形,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B.纬度较低,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多晴朗天气,“发射窗口”好C.区域经济较发达,人、财、物优势突出D.海拔较高,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3.飞行试验器上的传感器在太空关注地球时的正确描述是( )A.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不相同B.在地球的南极上空观察,地球作逆时针旋转C.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做1个太阳日D.地球自转是绕地轴做旋转运动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来源:201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右图为“世界某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相对运动方向),读图回答。1.板块的相对运动,其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的裂谷、海洋B.甲丁之间的海沟、岛弧C.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D.甲丙之间的海沟、海岭2.图中所示甲板块( )A.与四大板块相邻B.漂浮在莫霍面上C.周边多地震活动,少岩浆活动D.以海岸线与其它板块分界
来源:201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1月下旬某地某日约17时45分(地方时)日落。1.该地可能位于( )A.非洲南部 B.长江三角洲C.南极长城站 D.亚洲东南部2.11月份该地的旗杆杆影在日出和日落时的方位分别为(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C.西北、东北 D.东北、西北
来源:201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所示区域后,回答以下各题。1.图示地区位于( )A.欧洲,西临北冰洋 B.欧洲,西临大西洋C.非洲,西临大西洋 D.北美洲,西临太平洋2.图中甲处海湾西岸地区河流突出的水系特征为( )A.河流的长度长 B.都为内流河C.自东南流向西北 D.河流并行状排列
来源:201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中国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于2014年2月建成,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和“泰山站建筑外景图”(下图)后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对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山站常年吹东北风 B.昆仑站气压最高C.泰山站年日照时数最长 D.长城站降雪量最大2.泰山站主体为高脚式的灯笼状建筑,采用该式建设主要是( )A.利于防寒保暖 B.通风防暴雪堆堵C.防紫外线辐射 D.利于天文观测
来源:2015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近年据卫星监测显示,每年鄱阳湖冬季水域面积均较夏季水域面积有较大幅度减少。1.鄱阳湖水域面积的测定主要运用的地理技术(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2.鄱阳湖面积的减小会带来的生态影响有( )①湖区渔业大幅减产②对长江的调节作用降低③周围区域地下水位降低④耕地面积有所扩大 ⑤湖区的气温日变化加大⑥旅游业受到重创A.①②③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④⑤⑥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本文《我们是否可以重复投递简历给同一家公司?》的网址是
相关新闻 & & &
& (08/02/:56)
& (07/27/:40)
& (02/16/:32)
& (02/16/:02)
& (11/19/:28)
& (11/15/:13)
& (11/11/:40)
& (11/09/:59)
& (11/08/:12)
& (11/04/:47)
& (11/04/:03)
& (11/02/:26)
& (10/30/:27)
& (10/29/:04)
& (10/27/:37)
& (10/26/:36)
& (10/25/:34)
& (10/24/:13)
& (10/23/:01)
& (10/22/:48)
& (10/22/:43)
& (10/21/:38)
& (10/21/:43)
& (10/20/:57)
& (10/17/:15)
& (10/16/:18)
& (10/15/:16)
& (10/14/:47)
& (10/14/:03)
& (10/14/:10)
& (10/09/:35)
& (10/09/:52)
& (10/08/:54)
& (10/04/:17)
& (10/03/:36)
& (10/03/:41)
& (09/30/:35)
& (09/28/:50)
& (09/27/:10)
& (09/26/:28)
& (09/26/:19)
& (09/24/:18)
& (09/22/:08)
& (09/21/:21)
& (09/16/:52)
& (09/16/:45)
& (09/11/:28)
& (09/08/:39)
& (09/07/:39)
& (09/03/:31)
& (07/30/:07)
& (03/01/:08)
& (02/16/:02)
& (02/15/:03)
& (11/17/:01)
& (11/15/:04)
& (11/10/:01)
& (11/09/:12)
& (11/08/:48)
& (11/04/:54)
& (11/02/:40)
& (10/31/:18)
& (10/29/:22)
& (10/27/:29)
& (10/27/:25)
& (10/26/:14)
& (10/24/:17)
& (10/24/:50)
& (10/23/:58)
& (10/22/:43)
& (10/22/:50)
& (10/21/:37)
& (10/20/:58)
& (10/20/:37)
& (10/16/:27)
& (10/16/:18)
& (10/15/:13)
& (10/14/:37)
& (10/14/:55)
& (10/10/:44)
& (10/09/:49)
& (10/08/:36)
& (10/06/:17)
& (10/04/:22)
& (10/03/:21)
& (09/30/:32)
& (09/28/:37)
& (09/27/:19)
& (09/27/:29)
& (09/26/:49)
& (09/24/:50)
& (09/22/:53)
& (09/21/:10)
& (09/17/:22)
& (09/16/:40)
& (09/14/:35)
& (09/10/:24)
& (09/08/:03)
& (09/07/:55)
& (09/03/:37)《地缘看世界》—欧洲—日耳曼战国篇&&总第四十一回&&基辅罗斯的建立
第一百二十六节&&&
涅瓦河与拉多加湖
附:基辅罗斯的建立(公元9世纪)
就“大”这个维度来说,并不可能去细致的解读每一个民族的兴衰史,必须有所取舍。存在既是合理的,除了几个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外,那些经受过时间考验,能够成功留存在人类记忆中,甚至能够以一定形式影响当代地缘政治格局的地缘标签,也有研究的价值。匈牙利、保加利亚,包括被这两国夹在中间的罗马尼亚都是如此。
  在欧洲人的视角里,世界大略等同于“欧洲”,所有欧洲以外的区域,无非是这个世界的外延。很多时候这个视角中的“世界”范围还会再收窄一些,会把东斯拉夫人和他们所占据东欧平原排除在外。这其中的潜台词就是,希腊——罗马——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直至今天以“欧洲新大陆”(或者说“新欧洲”)定位的美利坚才是一脉相承的世界的文明主线。至于其它文明的存在,只是为西方文明提供一些技术上的补充,而绝无可能影响到它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文明、民族、板块都有权力以自己为中心审视这个世界。凭借大航海时代所打下的基础,西方文明当下也有资本这样认为。只不过,现在离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了500年。当时间长河逐渐抹平了诸文明之间的技术代差后,再过50年(也许不用这么长),西方人也许会去反思一下,自己所崇尚的那些价值观,难道真的可以普世吗?
  好了,回到我们正在解读的东欧板块。对于进入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除了一直为希腊、罗马文明困扰的,透过小亚细亚半岛、马格里布地区(西北非)所传递过来的东方压力以外,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也需要更多关注来自东欧平原的压力了。匈人的入侵,让整个欧洲感受到了欧亚草原的力量。而东斯拉夫人在东欧的崛起,则更让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换句话说,纯粹就欧洲内部的地缘政治格局来说,除了东、西罗马的双中心模式以外,东欧平原这个体量庞大、并且有亚洲游牧势力强势介入板块,很有可能会为分裂的欧洲,再诞生一个地缘中心。
  前面已经说过了,最早“帮助”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崛起的,其实是来自瑞典的“维京人”。之所以说“帮助”,是因为在这些瑞典人所留下的记录中,他们是被内乱不止的斯拉夫人“请”来的。至于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就只有天知道了,反正我们所熟悉的,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从地缘角度分析瑞典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是怎么做到的,会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尽管一提到维京,大家就会想到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并且将之与海盗联系起来,不过与前两者在大西洋留下的恶名不同,面向波罗的海及内陆的瑞典人,看起来更像是去做生意的。当然,很多时候海商与海盗只是一线之隔。瑞典人如果有机会不花本钱就得到货物的话,也肯定是不会浪费机会的。挪威人、丹麦人,也同样不排斥用贸易的手段获取利益。瑞典人之所以商人气息更浓厚一些,是因为他们所面对区域,开发水平较低,有机会通过建立政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相比之下,面向西欧的丹麦、挪威人,所面临的抵抗就要强烈的多。巨大的财富积累,也让他们面临更多的诱惑。
  瑞典人登陆东欧大陆的地点,是在芬兰湾东端的弯底。今天在这个湾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城市:圣彼得堡(苏联时期改名“列宁格勒”)。但凡对俄国略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圣彼得堡对俄国有多么的重要。然而这座城市为什么重要,知道的人去未必很多了。“山形水势”是考察一座城市地缘价值的重要标志,放在这片低平之地,“水势”基本是唯一的考量标准。不过与其它“傍大河”的名城有所不同的是,造就圣彼得堡的那条河流,并不是一条体量巨大的大河。相反,这条叫做“涅瓦河”的河流,几乎算是我们解读过的重要河流中,最短的一条了(全长仅74公里)。涅瓦河水系由三湖(拉多加湖、奥涅加湖、伊尔门湖)、三河(斯维里河、沃尔霍夫河、洛瓦季河)串联起来。
附:涅瓦河水系示意图
  要是从年径流量来看,涅瓦河却是比全长5000多公里的“黄河”还要大。反差如此之大,是因为涅瓦河实际上是之前我们提到的,差点成为芬兰湾一部分的,欧洲第一大湖——“拉多加湖”的出海管道。然而成就圣彼得堡的,却并不是拉多加湖所收集的天量淡水。如此巨大的水量,只会让涅瓦河一带成为一片沼泽之地。不要说开发耕地,仅仅是修筑定居点,都要面临很高的技术难度。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初,俄国人才在付出了数千人的生命代价后,真正在涅瓦河口建筑城堡成功(俄罗人修筑“圣彼得堡”的初衷,正是为了防御瑞典人)。
  不管是瑞典人从芬兰湾底切入东欧大陆,还是俄国人在800多年后修筑圣彼得堡,所看中的都是涅瓦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观察涅瓦河的位置,最吸引大家目光的,应该是涅瓦河以北这片,被拉多加湖——波罗的海之包夹的这块,被称之为“卡累利阿地峡”的陆地。如果想从东欧平原北入芬兰半岛,地势平坦、纬度相对较低的“卡累利阿地峡”将是最好的战略通道。这一点,后来的芬兰人和俄国人也都十分清楚。在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前,为了防备俄国人的进攻,芬兰人花了十年时间,倾尽全力在此修筑了一条“曼纳海姆防线”(曼纳海姆为当时的芬军总司令)。俄国人则在惨胜之后,逼迫芬兰交出整个地峡的控制权。
  然而俄国人之所以要拿下“卡累利阿地峡”,更多是从军事地理角度,为圣彼得堡在北方获得一片缓冲之地(尤其在芬兰明显倒向西方的情况下)。基本上我们可以将涅瓦河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与“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地理分割线。这也意味着,就土地本来的人口潜力来说,涅瓦河以北地区在古典时期的价值十分有限。对于乘船进入涅瓦河的瑞典人来说,透过地峡向北扩张并没有意义。要是想开发针叶林带的动植物资源,他们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可以做了。真正吸引瑞典人前来探险的,是涅瓦河的通道作用。
  很显然,拉多加湖巨大的水量,并不是从天下直接落入湖盆中的,它势必在周边拥有超过湖体面积的流域面积。除了涅瓦河这个出口以外,还应该有数量更多的,以拉多加湖为终点的河流散布周边。至于到底是哪条河流,帮助瑞典人深入东欧平原,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第一百二十七节&&&
伊尔门平原与诺夫哥罗德城的建立
与华夏文明扩张的“耕地”主线不同的是,在地缘结构复杂的欧洲,贸易一直串连各板块的主线,也往往是地缘扩张的源动力来源。基于气候整体偏冷的关系,毛皮贸易一直在欧洲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况在东亚就没有了)。作为生活在欧洲北部的维京人,毛皮也是他们长期以来,与南方民族交易的重要商品。温度越低的地方,动物的毛皮质量也就越好。维京人用来交易的毛皮,很多其实也是从北方针叶林带的乌拉尔人那里收购过来的。这一进一出的转口生意,也为维京人注入了商业文明的基因。
  对于维京人来说,并不需要去征服乌拉尔人,才能利益最大化。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控制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深入芬兰湾,并渗入拉多加湖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是其构筑海洋贸易网的一次探索。事实上,在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包括北部的波的尼亚湾、波罗的地区,维京人(以瑞典人为主)都在尝试布设沿海贸易据点。为了打通贸易线,同一时期,丹麦人和挪威人也沿着大西洋岸线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最终绕过直布罗陀海峡,搅动了地中海的地缘政治格局。当然,一下子面对物资如此丰富的花花世界,这部分维京人难免更喜欢用零对价的方式贸易,以至于留下了海盗的恶名。
  虽然维京人在波罗的海拥有主导地位,并且貌似能够通过中转乌拉尔人的渔猎收获,获得一定额外的利润(而不仅仅是商品提供者),但在整个欧洲的贸易线上,维京人还是处在食物链的底层。他们离最大的消费市场——地中海文明区,中间还隔着欧洲大陆。由于中西欧地区,已经被他们的日耳曼远亲们占据,并且经营的很成熟了(人口已经有了几何级数的增加),维京人再想像当年的辛布里人那样,横扫欧洲大陆,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孤立的波罗的人也许是个突破方向,不过赶走了这些土著,本身也无益于贸易线的扩张。
  在大陆地区打通贸易线,最好的办法是在各条河流之间挖掘运河,编织一张触角遍及各个角落的水路运输网。在地势低平的东欧平原,这样做的技术难度看似并不大。然而欧洲人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疏通大西洋、北冰洋,与黑海、地中海之间的水路通道,却要等到20世纪。比如俄国人用来沟通波罗的海、里海水系的“莫斯科运河”是在上世纪30年代修通的;德国的“莱茵河——多瑙河运河”是在1985年贯通的。相比之下,即使不论大禹治水真伪,中国人也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完成了鸿沟、灵渠等沟通各大水系的运河工程了。
  当然,即使不能顺畅的从波罗的海,一路航行到黑海——地中海,河流本身也还是会为商贸提供极大便利的。事实上,最早尝试水、陆结合打通商路的,并不是公元9世纪的维京人。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波罗的海——中欧——南欧的商路,就已经被开拓出来了。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等大西洋河流,都曾经为商路的北半段提供便利;摩拉瓦河、多瑙河、德涅斯特河、第聂伯河等通向黑海的河流,则经常负责商路的南半段。日耳曼人的历次南迁,其实也正是在这些既有商路的指引下完成的。
  从波罗的海,通过中欧地区中转,接入地中海地区的商路,被学家称之为“琥珀之路”。贡献这个名称的是2000万年以前,生长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针叶林。这些树木所分泌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后,经过时间的磨砺,石化成为了透明、半透明状的“琥珀”。尽管琥珀这类商品,本身并不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但在人类进入文明期后,总是会有部分人可以不再为温饱担忧,而追求更高的心理满足感。由此,琥珀这类物以稀为贵的矿产,也就成为了高价值的贸易对象,甚至硬通货。从本质上说,也算是人类群体之间的一次财富再分配。只有当那些文明地区,通过技术进步积累出多余的物资后,才有余力从欠发达地区交换这些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波罗的海北半部,看似是针叶林的主产区,但由于冰川和海水的作用,波罗的地区反倒成为了琥珀矿的主产区。波罗的人能够在如此恶劣的地缘环境下求生,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应该说也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不过,琥珀和“琥珀之路”,看起来并不是瑞典人的目标所在,拉多加湖所给予他们的,是开拓一条新商路的希望。
  虽然拉多加湖在每个方向上都有支流,但很显然只有从南端接入湖盆地河流,才有机会让瑞典人接近地中海文明,气候上也更适合建立长期据点。在这个方向,瑞典人很快会发现一条河流——沃尔霍夫河。沃尔霍夫河所在的区域,是一片南北长约500公里,东西宽约200公里的低地。伊尔门湖是整片低地的地理中心。沃尔霍夫河正是从伊尔湖引水,向北注入拉多加湖的。而伊尔湖之南,与沃尔霍夫河流向一致的上游河流,叫作“诺瓦季河”。
“姆斯塔河——伊尔门湖——沃尔霍夫河”水系所覆盖的这片低地,我们可以称之为 “伊尔门平原”。  伊尔门平原虽然体量不算很大,但却横跨了北纬60度,到北纬55度线的区间,高纬度、大跨度的结构,使得平原的地表结构很不稳定。与我们在东亚中纬度地区常见的东、南流河流不同的是,高纬度地区的北流水系,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冰期长。以伊尔门湖为例,其每年的结冰期长达5个月之久(11月至次年4月);二是由于气温有差异,上游会比下游更先解冻。遇下游冰塞受阻的上游洪水,势必周期性向周边低地漫流。加上高纬度地区的蒸发量本来就小,导致伊尔门平原,常年处于湿地(沼泽)状态。从技术上看,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这片低地和伊尔湖,就是一个调解水量的泄洪区。
  类似的情况在西西伯利亚,体现的更为明显。80%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因此处于难以开发的湿地状态。另一个与我们关系更近的案例,则是黑龙江。单看中国地图,黑龙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条东流河流。不过当我们把俄国人占据的外东北地区也纳入视线后,就会发现它在俄国境内的下游河道(俄称“阿穆尔河”),完全就是一条北流河流。每年4月,当充当中俄界河的这部分河道开始解冻,并很快迎来汛期时,下游的河面还处于冰封状态(5月解冻)。很显然,黑龙河流域中应该也有一片,与伊尔门平原类似的低地,帮助整个水系调解水量。
  这片位于黑龙江中、下游相接之地,被中俄所共有的低地,地理名称叫做“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之地)。它的中国部分有一个知名度更高的名称——北大荒。今天的“北大荒”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红色中国开始依靠机械力,大规模开发这片湿地之前,这一区域仍然都还是人类生存的禁区。东亚民族在三江流域所遇到的困境,瑞典人也同样会遇到。不过一方面瑞典人所生活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端,与伊尔门平原纬度相当,最起码在气候上不会有什么不适;另一方面,瑞典人至此并不是来寻找垦地的。如刚才所分析的那样,真正吸引他们前来的,是这片土地的贸易潜力。
  公元859年,一支来自瑞典的武装商队,在他们的首领“留里克”的带领下,在伊尔门湖北岸、沃尔霍夫德河畔,建立了一座城市——诺夫哥罗德(意为新城市)。这也是俄罗斯境内最古老的城市,被视为东斯拉夫国家的发源地。然而这座城市的建立,其实与斯拉夫人并无关系。鉴于伊尔门平原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东迁的斯拉夫人更倾向于向东南方向扩张。在瑞典人到来之前,此地只有人数不多的,隶属乌拉尔语系的渔猎部落在活动。正是因为与这些乌拉尔人的贸易,瑞典人才渗透至此的。也可以说,诺夫哥罗德最初的定位,只是一个长期贸易据点。
  在伊尔门地区进行贸易的瑞典人,很快便会发现,他们从乌拉尔人手中收购过来的商品,并不一定要再运回波罗的海,再通过中欧转手地中海地区。如果在尚未充分开发的东欧平原打通一条新“航线”,瑞典人就有机会直接和最富庶的拜占庭帝国直接交易了。不过,再想往南的话,瑞典人所面对的就不是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乌拉尔人,而是已经开始有国家意识的斯拉夫人了。至于接下来这些武装“商人”会怎么做,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
第一百二十八节&&&&
瓦良格人与瓦尔代高地
附:基辅罗斯的建立(公元9世纪)
最近这几年,从乌克兰买进的半成品“瓦良格号航母”,完成了华丽转身,变身成为了中国海军的“辽宁号”。这使得“瓦良格”这个俄语标签,在中国颇具知名度。其实“瓦良格”在斯拉夫语的原意为“商人”,正是1000多年前,东斯拉夫人对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称呼。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斯拉夫人对瑞典人的初始印象,要好于西欧国家眼中的“维京人”(丹麦人、挪威人)。
  在乌拉尔人口中,这些西欧人眼中的“维京”人、斯拉夫人口中的“瓦良格人”,又变成了“罗斯”人,其原意为“北方人”。如果纯粹比较这些北欧日耳曼人,与芬兰乌拉尔人的位置关系,这一称呼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芬兰人的位置更偏是北)。不过,当我们知道伊尔门平原上的乌拉尔人,是最早接触到这批瑞典人的乌拉尔语系民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殖民东欧的瑞典人,看起来更喜欢“罗斯”这个表明方位的标签,以至于他们后来将统一斯拉夫诸部后,所建立的国家称之为“罗斯”。今天中国人口中的“俄罗斯”(英文是Russia),是经过蒙古语转译而来的(蒙古语发音为OROS)。与之相比,倒是古人依原音所译之“罗刹”国,不仅更为音近,也颇合严复所提之“信、达、雅”之翻译标准。
  说起来,后来那些定居于西欧的“维京人”,也一样被拉丁人称之为“北方人”。只不过他们的拉丁语发音,变成了“诺曼人”。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维京人、诺曼人、瓦良格人、罗斯人,原来所指向的都是“北欧日耳曼人”,这些标签使用当中的细微区别,相信通过之前的解读,大家也都能够了解了。比如提到维京人,那指向的就应该是,最初在大西洋海岸劫掠的丹麦、挪威人(而不是向东欧平原扩张的“瑞典人”);等他们合法定居下来后,就应该转称为“诺曼人”了。如果参照“北方人”的方位命名原则,用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大家更熟悉的地缘政治标签代指,会更容易让大家在脑海中描绘出他们最初的地缘位置。
  在伊尔门平原建立长期贸易据点的瑞典人,最初并不会有太宏大的目标。不过当这些武装商人熟悉了周边板块的地缘结构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利益空间,并不止于做点转口贸易。很显然你不可能沿着一条河流,一帆风顺的一路南下。当瑞典人顺着洛瓦季河一路南下时,终究必须在河流的源头弃舟登岸,寻找下一条可供他们发挥航海特长的河流。
  绝大多数情况下,水系的最上游部分都会是一片高地。尽管东欧平原上的“高地”,只能算是一片无法显示脉象的丘陵地带,但结合河流的走向,我们还是可以为之划分区块的。为洛瓦季河提供水源的这片丘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河流西南方向对接的,正是孕育了“波罗的人”的“波罗的丘陵”。今天这片丘陵的主体为“白俄罗斯”所占据。有的朋友由此可能也预感到了,后来白俄罗斯人之所以成为独立民族,也许跟波罗的人的影响有关;河流西北方向,则是一片完全处于俄罗斯境内,被称之为“瓦尔代高地”的丘陵。如果想在东欧平原看似没有重心的丘陵中,找一个地理枢纽点,那么瓦尔代高地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候选地了。
  瓦尔代高地的海拔并不高,最高点也不过海拔343米。然而当我们在地形图上,为之叠加上水系图后,就会明白它的重要性了。但凡一个地理单元能够被称为“枢纽”,肯定是处在几个板块相接之地,而河流就是显示这一地缘关系的主脉。伊尔门湖流域,所承接的,只是高地北坡所收集的淡水,在西、南、东三个方向,瓦尔代高地还为三条重要河流提供了补给。从西侧对接瓦尔代高地的,是波罗的地区流程最长、下游处于拉脱维亚境内的“道加瓦河”(俄语称“西德维纳河”)。道加瓦河也是波罗的地区诸河中,唯一一条穿透波罗的丘陵,指向东欧平原腹地的河流。与之隔分水岭相对的东侧,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最重要的那条河流——伏尔加河。
  伊尔门平原的瑞典人,如果想以伏尔加河流域为扩张方向的话,倒不一定要选择洛瓦季河。在伊尔门湖东侧,有另一条被称之为姆斯塔河的河流,从瓦尔代丘陵东北麓流过,帮助他们接近伏尔加河的上源。不管选择哪条河流,瓦尔代高地都不会成为瑞典人向东扩张的障碍。问题是,瑞典人是不是要把重心放在这个方向。如果瑞典人此刻的打交道的对象,仍然是那些从事原始渔猎活动的“乌拉尔人”,那么向伏尔加河流域扩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作为伏加尔河流域的土著,乌拉尔人还是伏尔加河上游地区的主体民族。那些从中欧渗透而来的斯拉夫人,渗透的重心则是源出瓦尔代高地之南的“第聂伯河”。
  与斯拉夫人一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来的日耳曼人,也优先选择了向第聂伯河方向渗透。这一方面是由于第聂伯河流域的身处“南方”,气候相对更为宜人(农业和人口潜力也最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第聂伯河能够对接黑海。这意味着,谁能够入主第聂伯河流域,谁就能够获得与地中海文明直接交流的机会。
  源出瓦尔代高地的上游支流,被视为是第聂伯河的正源。进占伊尔门平原的瑞典人,与之中间仅仅相隔了东西向的“道加瓦河”。同时扇形的第聂伯河流域,还拥有很多支流。其中右岸最大支流,是源自白、乌、波三国相接处的“普里皮亚季河”。由中欧而来的斯拉夫人,就是沿着这条河流,进入第聂伯河流域的。过了普里皮亚季河——第聂伯河河口后不久,斯拉夫人将在第聂伯河左岸,看到一条叫做“杰斯纳河”河流(也是左岸最大支流)。公元9世纪初,在瑞典人还没有踏足伊尔门平原时,东斯拉夫人已经在第聂伯河——杰斯纳河河口,筑起了他们的第一座城——基辅(今天的乌克兰首都)。一定要为东斯拉夫人的民族源头找一个座标,基辅应该比瑞典人建立的诺夫哥罗德更为合适。
  东斯拉夫人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位置建立政治中心,是因为过了基辅再往南的话,森林就不再能为他们提供完全的保护了。因为介于温带森林与南俄草原的“森林草原”地带,将呈现在东斯拉夫人的面前。森林、草原相间的植被覆盖状态,使得游牧民族有机会发挥他们的机会优势。对于东斯拉夫人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南俄草原在匈人之后一直未能完全统一在一起。这也让东斯拉夫人,有机会将他们的势力范围渗透到森林草原地带。不过,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南俄草原,斯拉夫人并没有什么机会实控。
  现在,日耳曼属性“罗斯人”的扩张脉络已经很清晰了。在伊尔门平盘亘20年后,这些北方来的“商人”,横穿道加瓦河借助第涅伯河进入了东斯拉夫人的地盘,准备建立更为庞大,能够直抵终端市场的贸易帝国。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城的第二代统治者“奥列格”率军入主基辅,在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罗斯国”。由于首都位于基辅,遂史称“基辅罗斯”。有一种说法是,在奥列格入主基辅城之前,已经有其他“瓦良格人”,先一步成为了基辅的统治者。不管的真相到底如何,基辅罗斯的建立,都为东斯拉夫人的,翻开了新的篇章。
  虽然古罗斯人最初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但就像保加尔人一样,“日耳曼罗斯人”在文化及人口上相比斯拉夫人,并不占据优势。因此入主基辅的罗斯人也很快和被征服的斯拉夫人融为一体,以至于今天“罗斯”这个名词,完全成为了东斯拉夫人所独占的标签。那么基辅罗斯接下来的扩张方向在哪里,又有没有机会克服南俄草原的障碍,打通通过地中海之路,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第一百二十九节&&&&
南俄草原上的“突厥人”
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征服“第聂伯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中欧的“琥珀之路”之外,打通一条能够自己控制的,通往拜占庭帝国的商路。由于拜占庭帝国此时已经被视为了一个希腊国家,所以这条身处东欧平原的商路,也被称之为“瓦希商路”。应该说,在征服了伊尔门平原的乌拉尔人、第聂伯河中上游的东斯拉夫人后,瑞典人离这个目标已经非常接近了。然而他们要是再想进一步的话,有一个坎是必须跨过去的,那就是“南俄草原”。
  在瑞典人入主基辅城,并开始以“罗斯”的标签示人时,他们在第聂伯河下游所面对的游牧民族有两支,分别是第聂伯河西岸的,乌拉尔语族的马扎尔人;以及东岸的,突厥语族“佩切涅格人”。不过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在突厥人的步步紧逼之下,马扎尔人被迫退至了多瑙河三角洲。后来所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前面的内容都已经描述过了。拜占庭人与马扎尔人联合,把渗透入多瑙河南岸的保加利亚人赶走;保加利亚人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佩切涅格人抛出了橄榄枝,联手把马扎尔人逼入了特兰西瓦尼亚高原。此后,马扎尔人决心在多瑙河中游打拼,而瓦拉几亚平原则成为了佩切涅格人的势力范围。
  相比从罗马那里洗白游牧身份,成就天主教“匈牙利王国”的马扎尔人;以及从君士坦丁堡那里借势成为东正教“保加利亚王国”的保加尔人,完全身处草原之地的佩切涅格人却始终保持了游牧本色。对周边地区的劫掠、充当雇佣军,成为了其补充游牧经济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特点,先天就有商业基因的“基辅罗斯”,并不一定要通过战争手段,来征服这片草原。让佩切涅格人明白,与之合作能够让彼此从拜占庭帝国那里获益,应该会更容易达到目的。
  不过即使罗斯人真的能够让佩切涅格人合作,南俄草原与拜占庭之间,也还隔着个保加利亚。此时的保加利亚王国,正处在鼎盛时期,保加利亚上最伟大的君主——西蒙一世,甚至为自己加冕了一个“罗马人和保加利亚人的皇帝”的头衔。要想同时控制一支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加上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困难可想而知。这也意味着基辅罗斯想打通一条陆地线的“瓦希商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既然罗斯人的关注点只在商路是否畅通,他们又是沿着河流,一路从波罗的海渗透而来的,那么基辅罗斯所需要关注的,其实就只是第涅伯河的控制权了。虽然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拥有明显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却无法在河流之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基辅罗斯如果能够建立一支强大舰队,那么他们就有机会无视佩涅格人的威胁、保加利亚的阻隔,从水路渗透黑海,进而与拜占庭帝国对接。
对于基辅罗斯来说,草原处于分裂状态是一件好事;不幸的是,占据草原东半部的,却并非一支内部松散的部落联合体,而是一个已经立国超过两百年,比之文明层级更高的国家——哈扎尔汗国。与基辅罗斯一样,这个草原国家的身体里,也流淌着商人的血液,并且将拜占庭视为最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如果基辅罗斯想在黑海有所作为的话,并无可能无视他它的存在。
  在纵横欧洲的亚洲游牧民族政权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应该是欧洲古典时代末期的匈人所建立的“阿提拉帝国”(公元5世纪),以及13世纪中叶——15世纪末,隶属蒙古帝国体系的“金帐汗国”了。而填补这两个时段之间真空期的,最为强大的草原国家,就是兴起于公元7世纪中叶——11世纪初的“哈扎尔汗国”。很多中国人相信“哈扎尔人”就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隶属西突厥的“突厥可萨部”,因此哈扎尔汗国,也被译为“可萨帝国”。这样命名,看起来能够再一次激发种族或者民族自豪感。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唐帝国灭了西突厥,可萨帝国又是西突厥的属国,于是华夏文明再一次透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搅动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
  在阿提拉帝国崩溃之后的混乱时期,哈扎尔人争取而来的领地,是在里海之西、高加索山脉北麓(今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境内)。基于中国人可以理解的心理(因为我们的人文史也经常这样考据),俄国人更原意相信,哈扎尔人是高加索地区土生的游牧民族。事实上,最初的哈扎尔人还有可能是在匈人西进时期,就随之从中亚迁入南俄草原了,就像保加尔人一样。不过真相到底如何,其实也不重要。自匈奴崛起之后,欧亚草原的迁徙方向,就一直呈现“东风压倒西风”的趋势。可以说,从中亚乃至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一直就没有停下过向南俄草原渗透的步伐。在突厥帝国统一亚洲草原后,那些源自亚洲的新老移民,与突厥帝国发生联系,并在欧洲人面前自称“突厥人”,可以让欧洲人勾起对匈人所带来“黄祸”的恐怖回忆。
  然而打着“突厥”标签的“黄祸”,最终并没有到来。或者说除了一些诸如佩涅切格人的突厥部落,会经常骚扰一下欧洲诸国的边境外,欧洲在战略层面上,并没有受到威胁。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因素,就是哈扎尔汗国的存在。以领土范围和影响力来看,将哈扎尔人所建立的国家称之为“帝国”是很勉强的。这些从大高加索山脉北麓,扩张至伏加尔河——顿河流域的突厥人,甚至没能对南俄草原形成完全的统治,但与那两个让欧洲人为之战栗的民族不同的是,哈扎尔人让欧洲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片草原并非只能带来死亡和恐惧。
  与气候干旱、寒冷的的亚洲草原不同,纬度较低、降水相对较多的南俄草原的先天条件要好的多,或者说并非只能选择游牧经济。相对较低的纬度,使得南俄草原的积温条件能够满足够农耕需求;千百万年来腐殖而成的“黑土”也是这个星球上,最为肥沃的土壤。虽然自然降水较少,但那些从东欧平原中部收集雨水的河流,如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等,如果借助更为先进的农业技术,南俄草原完全可以转变为优质的耕地。即使没有进行深度开发,黑海北岸的某些点的降水,也已经可以支撑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早在希腊文明时期,色雷斯人就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刻赤半岛殖民,并建立
“博斯普鲁斯王国”,将大量农产口输往希腊。  问题在于,南俄草原与亚洲草原之间,并无天险分割彼此。任何一个想在南俄草原进行深度农业开发的民族,都会受到来自东方的强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游牧经济所造就的机动力、战斗力,反而会让自己更为安全。最起码实在不敌对手的进攻,还可以迁徙至另一片草原,迅速重头开始。那么,有没有能够与游牧经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另一种经济形态,来帮助游牧民族完成文明进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商业。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商”和“贾”看似是同一意思,但却有着本质区别。所谓“行商坐贾”,行走运输、贩卖货物者为“商”;定居开铺出售货物者为“贾”。以游牧民族的机动力和活动范围来说,本身就具备了成为“商”的天然条件;一旦这种“行商”所带来利润足够大,部分游牧者(尤其是统治阶层),也会在贸易通道中择点定居变成“坐贾”,以完善、控制自己的商贸管理体系。当游牧生活,因为商贸行为而加入定居成分后,源自游牧文化的文明基因,也就有了生长的土壤。
  上述演变过程,在中亚、阿拉伯半岛都曾经发生过。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突厥人、阿拉伯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其最初的载体都是那些因承载商贸功能,而兴起的贸易城市(比如在伊斯兰教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麦加、麦地那)。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游牧板块,都有机会开启这一“游牧商业文明”进程的,身处什么样的地缘位置,十分重要。比如要论自然环境,阿拉伯半岛算是诸游牧板块中条件最差的,但凭借长期垄断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地缘优势,阿拉伯人有机会成就自己的文明,并且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力。
  对于准备在南俄草原一显身手的哈扎尔人来说,黑海的存在是一个颇为有利的因素。黑海能够为南俄草原提供一条海上快速通道,这使得他们不必费力统一整个草原,就能够通过海路也地中海文明对接。不过一直以来,这段海岸线的存在,更多是让地中海那些海洋国家,有机会建立一些登陆东欧的贸易据点,并将南俄草原作为销售市场。早在希腊文明时代,希腊人就已经开始通过这样的做法,向草原游牧民族销售种类繁多的商品了。后来的罗马人、拜占庭人,也同样继承了这一地缘优势,向南俄草原倾销商品。
  由于对地中海地区商品的依赖,无论是早期的斯基泰人,还是后来的匈人,通常都不会吞并黑海北岸的那些贸易据点。除非有一天,南俄草原也能够拥有地中海地区所渴求得到的商品,扭转贸易逆差,在黑海北岸布局,甚至打造舰队才会变得有价值。然而仅仅依靠游牧经济的产出,哈扎尔人显然是无法做到这点的,除非有别的途径弄到商品充实他们的马队。那么中世纪的哈扎尔人,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第一百三十节&&&
丝绸之路与哈扎尔汗国的异类崛起
附: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公元7——9世纪)
虽然哈扎尔人迁入欧洲,与中央之国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们能够以别样形式,在黑海之滨立足,却的确与中央之国有着很大关联。将两者串连起来的,就是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并不是在公元7世纪才开拓成功的,这条文明、商业交流之路能够被打通,是公元前2世纪,中央帝国的汉王朝,为击败匈奴人所做的一项战略决定(结盟大月氏人)的副产品。伟大的“汉武帝”以及他忠实的使者“张骞”,是这一计划的批准者和执行者。而公元7世纪的中央之国,则属于另一个强大王朝——唐王朝,其在草原上的对手也变成了覆盖整个亚洲草原的“突厥人”。
  西方人认为,中央之国内部的诸王朝,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自我,只需研究一个样本,就能够这其中的规律了。从地缘角度看,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就好像我们会发现,罗马帝国所遵循的一些地缘政治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欧洲。然而尽管汉朝和唐朝貌似都击败的强大的游牧帝国,并且成为了丝绸之路东半部的主导者,但两个对手和两条丝绸之路之间,在结构上却存在着一定差异。
  匈奴纵深亚洲草原的时代,这个游牧帝国的根基是所蒙古高原。在阿尔泰山以西的中亚草原,匈奴人基本上只控制了包括以阿尔泰山南麓在内的半个准噶尔盆地。至于以“伊犁河谷”为核心的天山草原,以及哈萨克丘陵地区,则分别为乌孙、康居两个游牧王国所控制。也就是说,匈奴人并没有真正统一亚洲草原。这一格局的存在,显然也为汉帝国所关注到。为此,帝国一直以为视乌孙为战略盟友,以减轻匈奴人对塔里木盆地的压力。依照同样的外交逻辑,身处乌孙人西、南侧的康居人,也曾经与匈奴人结盟,以避免乌孙人在中亚草原一家独大。
  对于上述,以及诸亚洲草原王国的地缘结构,我们在“西域部分”已经非常详尽的解读过了。对这一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过头去看。现在牵扯出这一节,是让大家明白一点,在汉王朝开辟丝绸之路时,中亚草原上的局势有多么的复杂。这也意味着,尽管游牧民族在机动性上优势明显,草原看起来也比沙漠地区更有利于通行,但真正能够被丝绸之路主线的,只能是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绿洲,再跨越天山,进入中亚南部绿洲地带的线路。
  情况在公元6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突厥人在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之后,建立了覆盖蒙古、中亚草原的游牧帝国。尽管这个帝国很快便以阿尔泰山脉为分割线,分裂成为东、西两部分,但突厥人在欧亚草原的优势地位已然确定。同一时期,中央帝国也经历了隋、唐两代的朝代变迁,并且始终将解决突厥人的压力,作为事关王朝生存的首要战略任务。
  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博弈,唐王朝在公元7世纪中叶,先后击溃了东、西突厥,史无前例的取得了对蒙古高原、中亚地区的宗主权。中央帝国为控制中亚而建立的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也因此能够帮助帝国打通一条,从准噶尔盆地切入,沿天山北路西行的新丝绸之路(史称“新北道”以区别于沿塔里木盆地北沿通行的“北道”)。
  如果沿着天山一路西行,“新北道”将在中亚“河中地区”(锡尔河、阿姆河地区)与西出塔里木盆地的“北道”会合,然后翻越伊朗高原、两河流域,进入拜占庭帝国所控制下的地中海东部地区。然而几乎与唐王朝羁縻中、北亚草原的同时,西亚的地缘政治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凭借伊斯兰教的强大思想控制力,一盘散沙的阿拉伯民族不仅得以统一,更攻灭了统治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中地区的“萨珊波斯”。拜占庭帝国在新月沃地及北非的领土,也相继为阿拉伯帝国所吞并。
  在罗马(包括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包括之前的安息)双方关系紧张之时,欧洲人要想获得来自亚洲的商品,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作为阿拉伯半岛的控制者,阿拉伯人敏锐的看到了这一商机,绕过伊朗高原和新月沃地,通过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以及印度洋——红海航线,打通了印度次大陆通往埃及的商路。即使波斯人因为战争,阻断了商路,拜占庭也还是有机会,中转得到来自东方的奢侈品。然而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一切都开始发生的变化。从中亚“河中地区”一直到尼罗河畔都为同一帝国所控制的后果,就是极大的削弱了欧洲人的议价能力。欧洲人当然还是能够得到来自东方的商品,但到底用什么价格得到,就得由阿拉伯人说了算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欧洲人希望有一条能够不受阿拉伯人控制的商路,为之带来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从地理结构上看,欧亚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所掌控的横穿乌拉尔山——里海/咸海之间的草原通道,是最适合承担这一任务的,而唐帝国对西突厥的征服,正好让中亚草原有了强有力的主导者。也就是说,如果拜占庭帝国能够在黑海之滨的南俄草原,找到一个务实的合作者,那么欧洲就有可能通过中亚、南俄草原的中转,获得来自东亚甚至南亚的商品。
  我们可以把这样一条商路称之为“草原丝绸之路”。这条商路的在中亚对接“新北道”的点,位于天山北麓“塔拉兹河”河畔。今天这个属于哈萨克斯坦的枢纽城市,与河流同名(塔拉兹)。不过在公元7、8世纪,它名字“怛罗斯”会更有知名度。公元751年,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这里进行过一场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后者在战败之后,对天山以北地区的控制权逐渐减弱。
  当中亚地区在唐王朝的主导下,迎来新秩序时,从中央帝国经天山北麓送至塔拉兹河畔的商品,接下来就有机会在突厥语游牧部落的护送下,沿锡尔河下游上溯至咸海北部,穿越乌拉尔河(源自乌拉尔山脉南麓,注入里海)进入南俄草原。问题在于,唐王朝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会去帮助协调中亚游牧民族之间的利益,谁又能够在南俄草原和拜占庭帝国形成利益共同体呢?
  很显然,抓住这个巨大商机的就是哈扎尔人了。也可以说,正是借力“草原丝绸之路”的开启,以及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游牧的哈扎尔人得以奇迹般的,在南俄草原成为一个让欧洲人欣赏的“文明国家”。这一转变让强大的“哈扎尔汗国”不再以把目标放在统一整个南俄草原之上(纯粹的游牧国家一定会这样做)。只要保证伏尔加河、顿河下游的控制权,汗国的利益就能得到保证。至于从多瑙河下游,到第聂伯河流域的西半个“南俄草原”,则先后成为了马扎尔人、保加尔人、佩涅切格人的竞争的舞台。后者甚至是在公元9世纪,从中亚草原穿越哈扎尔汗国的控制区而来的新突厥移民。
  地理位置相近的伏尔加河、顿河的命运,总是会联系在一起。在哈扎尔汗国时代,前者能够帮助汗国,第一时间迎接到来自中亚草原的商队;后者则能够打通一条,由顿河——亚述海——黑海——地中海所组成的水上贸易通道。值得关注的是,这两条河流在南俄草原的最近处,相距不过4、50公里。从技术上看,如果打通一条运河的话,里海也就不再只是一个封闭的咸水湖了。从中亚而来的商品,也有机会通过水路,经由里海——伏尔加河——顿河进入黑海。事实上,后来俄国人也的确这样做了。上世纪中叶,“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的打通,让里海一定程度拥有了出海口(虽然走不了大型海轮)。今天为了强化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俄国人似乎也有意向拓宽运河,“帮助”里海沿岸的中亚国家,获得真正的出海口。
  当然,即使两大水系没有连通,也不会影响顿河、伏尔加河相接之地的地缘价值。今天矗立于这片土地之上的,是始建于16世纪末的“伏尔加格勒”。这座城市在绝大部分苏联时期(1925年后),以及2004年之后的俄罗斯,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斯大林格勒。看到这,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二战中,俄国人一定要在斯大林格勒,死磕德国人了。
  在哈扎尔人建立商业王国之时,从锡尔河、咸海/里海北岸运送而来的商品,通常会在伏尔加河三角洲中转,然后溯河而上,在斯大林格勒一带转入顿河,然后再顺河而下接入亚述河、黑海。汗国也因此在伏尔加河三角洲、顿河下游建立了两个都城。
  当哈扎尔人藉此成为拜占庭帝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后,他们也顺势成为了乌拉尔人,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中间商。一方面乌拉尔人在伏尔加河中上游,乃至更北部地区所收集的初级商品,经由顿河中转输往拜占庭帝国;另一方面,乌拉尔人要想得到拜占庭帝国的商品,也一样会让哈扎尔汗国获利。事实上,正是凭借对边缘民族的商品出口,拜占庭帝国在东方贸易中的逆差缺口,才得以填平。
  对于做转口贸易的哈扎尔人来说,既然能够坐享如此巨大的利益,又为什么要像匈人那样去做什么草原霸主,并且用“劫掠”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手段,从欧洲人那里收获利益呢?然而这种凭借地缘位置,以及特殊地缘政治背景而形成的优势,是否能够长久保持下去呢(比如现实中的香港)?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写简历哪家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