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兵晋级士官发言不假外出被排长逮到,出去30分钟,开军人大会。警告处分吗,

萧克、叶飞、李天佑、张爱萍、陈再道_突袭网-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
萧克、叶飞、李天佑、张爱萍、陈再道
来源:互联网 时间: 10:18:29
萧克----共和国上将
叶飞----共和国上将
李天佑----共和国上将
张爱萍----共和国上将
陈再道----共和国上将
萧克(—),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男,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军事学院院第一政治委员等职。为中国共产党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
出生日期:
1907年7月14日
逝世日期:
2008年10月24日
毕业院校:
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
主要经历: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
  萧克,1907年生,湖南省嘉禾县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宜章黄沙堡游击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冀察冀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萧克生平介绍
  萧克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委员,国防部原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萧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同志,1907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原名萧武毅。他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学生时代就组织“共学社”,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冬,从本县甲种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只身前往广州,1926年初,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该教练所后归并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并随国民革命军征战江西、浙江等地。1927年初,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投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洪流,并于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失利后,他在家乡组建中共嘉禾南区特别支部,组织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1928年初,他参加了朱德、陈毅组织的湘南起义,参与组建宜章独立营,任副营长兼连长,并率部参加井冈山会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历任连长、营党代表、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他身先士卒,数次在战斗中英勇负伤。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通道,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他担任副总指挥,10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1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带领部队爬雪山、过草地,为保存红军力量和实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萧克同志于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一起挥师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组织指挥了收复河曲、保德、偏关等7座县城的战役。1939年2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提出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发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方针,在北平周围创造和发展了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开展有声有色的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的气焰。1942年2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坚持、发展和壮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指挥该地区的反“扫荡”战役,总结推广了冀中地区的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194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委员、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1944年4月,他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8年5月,萧克同志根据党中央关于办“大军校”的指示,参与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兼任副校长。1949年5月,调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南下,横渡长江,进军中南。他联络民主人士,组织策划河南张轸起义和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为武汉的顺利解放和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他参与指挥第四野战军千里追歼,席卷中南、西南,先后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歼灭了中南地区国民党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诸部共43万人,解放了湘、鄂、赣、粤、桂等省和海南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大陆上的残存主力。 1950年6月,萧克同志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他在组建军训部机关的同时,着重抓了筹建军事学院、组织编写军事条令和指导全军军事训练等主要工作。 1954年11月,萧克同志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4月,兼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与训练。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同志遭到错误批判,并被解除职务。1959年9月,调任农垦部副部长,他坚持原则,反对浮夸,纠正在橡胶种植工作中的冒进计划,先后主持制定了《国营农场工作条例》、《国营农场领导管理体制的决定》等40余项综合性和专业性规章,对加强和改善国营农场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打击迫害。1969年冬,他遭受错误批判,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在逆境中,他始终坚定信念,坚持学习,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 1972年5月,萧克同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他重返军队院校领导岗位后,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同其他校领导一起抵制“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狠抓领导班子、教员队伍和教材建设,全面整顿恢复了学校正规的教学工作秩序。1975年,他顶住“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压力,深入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了“治军必先治校”、“把教育和训练放在部队建设的首位”等主张,受到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同志的充分肯定。在他主持军政大学工作的5年中,学校共开设12个班次,培训学员6600多名,为后来军队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军队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治军骨干。1977年12月,他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后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他带头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坚持实事求是,大力平反冤假错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恢复和发扬我军治校办学的优良传统。萧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呕心沥血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萧克同志永垂不朽!
  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书香门弟之家。幼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尔后,上高等小学,就读同善高小(后改同善中学)。1923年,考入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
  1926年初,萧克从简习师范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到广州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
  1927年初,转到叶挺部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第71团3连任政治指导员,随军进至河南前线,与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作战。
  1927年5月30日,在作战前线的许昌西郊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萧克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途中任71团4连连长。南昌起义军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
1928年初,在嘉禾县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1928年1月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后率一部宜章农军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在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领部上井冈山被编入红军第4军,历任红四军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七溪岭和桂东战斗中先后两次身负重伤。在井冈山的“八月失败”中,红四军第27团回乡心切,不战而溃,而萧克指挥的3营7连,却保持完整建制归队,一时传为佳话。
1929年初,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萧克任支队长、纵队参谋长。在宁都攻城战中,率部首先登上城墙。1930年春,任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领部队进军江西、湖南。萧克利用打仗间隙,针对部队的具体情况,抓紧训练,使第3纵队成为红4军的主力之一。
  1930年6月后历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12师师长。1931年7月,萧克调离第三纵队,任江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率领部队英勇作战,有力地配合了红1方面军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10月,任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
  1934年1月,奉中央军委之令,率领部队北上破袭南浔铁路,在国民党军46个整团兵力围追堵截中,率部4000余人,纵横驰骋,历时两个月,行程1250余公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灵活作战,击溃国民党军6个团及许多保安团队,捣毁敌人无数碉堡和据点。回师湘赣苏区后,在沙市伏击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击溃国民党军4个团,并活捉国民党军旅长侯鹏飞,受到中央军委的传令嘉奖,并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8月,率领部队从江西永新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在敌人近40个正规团的围追堵截中,穿越敌境2500余公里,于1934年10月与贺龙所率红2军团会合,尔后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参与领导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中旬,在红2军团的配合下,率部设伏十万坪,歼国民党军两个旅,击溃国民党军一个旅和一个团,俘国民党军2000余人。在陈家河遭遇战中,指挥部队歼国民党军近一个旅,并击毙国民党军旅长李延龄。在桃子溪奔袭战中,部队仅用2个小时,歼灭国民党军人1个师部、1个旅部、1个山炮营和1个步兵团,活捉了国民党军师参谋长周植先。
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一起,率领部队声东击西横渡沣水沅江,直插湘中,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而后挺进黔东,开辟了黔(西)、大(定)、毕(节)苏区。在将军山战役中,指挥若定,坚守阵地7天7夜,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还参与指挥了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宣咸城外反击战、普渡河遭遇战及六甲阻击战。
  1936年7月,成立红军第2方面军,萧克任副总指挥,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北上途中,到红军第四方面军任31军军长,率领部队参加了郭城驿、蒋家大路、萌城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任第120师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一起东渡黄河,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收复7城的战役,创建了晋西北根据地。
  1939年2月,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了平西、热河和冀东的游击战争。
  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经14天激战,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飞机1架。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942年5月,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司令员开展晋察冀边区工作,被称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同年赴延安,后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期间,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张家口保卫战;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指挥了平泉战役和叶赤战役。
1946年6月,萧克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11月,率领主力部队转移到平汉线,在易县、满城战役中,歼国民党军7900余人。1947年1月,指挥保(定)南战役,围点打援,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控制了保定以南的平汉铁路100余公里,切断了保定、石家庄两地国民党军的联系,使冀晋、冀中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同年4月,在正太路指挥作战,连克井陉、娘子关、阳泉、寿阳和盂县等城镇,歼国民党军3.5万人,控制了正太路全线,使晋察冀和晋鲁豫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在大清河和清风店战役之后,夺取了华北重镇石家庄。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3副司令员,后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协助校长叶剑英为华北、全国培养干部。
  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1参谋长,在南下作战中,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东、广西的追歼战。
  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第1参谋长,参与指挥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54年10月后,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主持全军教育与训练的常务工作。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被撤销部长职务,离开军队。一年后,分配到国务院农垦部任副部长。1972年重返军队,担任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军事学院成立,任院长兼第一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党委书记。
1959年任农垦部副部长。1972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1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当选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1987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晚年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发表多篇文章。著有《浴血罗霄》,获1988年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出版《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2008年11月2日,萧克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前往八宝山最后送别。
  萧克是一位战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6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开创革命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曾经在朱德、彭德怀、陈毅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桓、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
  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解放以后,他首任军训部长,继任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他率先倡导要把我军的初级指挥院校办成正规大学,把我军的干部培养成“既能治军又能治国”的军地两用人才。
萧克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萧克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
  萧克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他好读书,善思索,阅览过大量中外名著,即便在沙场运筹帷幄、指挥鏖战间隙,仍手不释卷。斯诺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评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屡战井冈显将才
  1927年7月底,萧克随部队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同年10月,南昌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州、汕头遭到失利,他从汕头回到湘南,在临武县牛头汾与地方党组织接上了联系。1928年1月初,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进入湘南,与地方党共同发动了湘南暴动。他在家乡闻得讯息,赶到宜章县的石参加暴动,担任 石农军独立营副营长。是年4月上旬,湘南农军在强敌的合攻下向井冈山撤退,肖克奉命率独立营翻过骑田岭山峰向东转移。
  4月中旬的一天,独立营进入资兴县的龙溪洞,在路上,突然与毛泽东带领的井冈山红军相遇。开始萧克等人紧张起来,传令准备战斗。井冈山红军发现对方是湘南农军,派第一连连长陈毅安过来联系。陈毅安与萧克走到毛泽东跟前,陈介绍说这是宜章 石独立营副营长萧克。毛泽东与他握手,风趣地说:“好哇,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萧克!”说完打量着这支五六百人的队伍,对肖克问:“你们有多少人枪?”萧克答道:“人倒有600多,枪只有七八十支,都是梭镖,所以叫我们梭镖营呢。”“梭镖营?是啊,果然那么多梭镖。”毛泽东说完又倾吐心中的感慨,“揭竿而起,这就是揭竿而起呀!”
  朱毛井冈山会师后,1928年5月4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初时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萧克率领的 石独立营编在第29团,萧克担任连长,29团系红四军的主力团之一,全团有1600余人枪。
  朱毛会师后,5月10日,赣敌杨如轩师两个团自吉安开到永新,兵分两路向红四军夹攻而来。军情报至,毛泽东与朱德在茅坪计议对策,决定集中精锐先把一路敌军打垮,由朱德率28团、29团从茨坪方向开出去迎击犯敌。
  5月11日上午11时,两个团的红军走过了朱砂冲,朱德命29团为前卫赶往黄坳。29团团长胡少海命1营走在前面,萧克在该营任3连连长。3连是全团中战斗力最强的连队。第1营行至黄坳村口不远,尖兵班返回来向肖克报告,说黄坳村的河滩、大路边,三三两两地坐着正在休息的敌人。萧克听说黄坳到了敌人,对营长朱舍我说:“敌人也是刚到不久,应当乘其不备打过去!”朱舍我犹豫着说:“光是我们打过去,要是28团跟进不上怎么办?”萧克回道:“早下手一分钟就早强一分,28团是一定赶得上的。”朱舍我见萧克说得决断,思忖萧克在北伐军就打过很多仗,应当有把握,于是对萧克回道;“好吧,你们连打前锋!”
  萧克指挥第3连和另两个连冲进黄坳打响了战斗。只一转眼的工夫,猝不及防的敌人便死伤了四五十人。村里的敌人赶来参战,一到村口就遇到一排排子弹迎面射来。敌人见活活地挨打,只得往村里退。萧克命令部队追击过去。随着后续部队赶到,29团那些亮光闪闪的梭镖,看上去就像6月里沙洲上的片片芦花,声势好不吓人。只十几分钟,以萧克连为前锋的29团,打垮了赣敌81团的先遣营,消灭敌军100余人,俘虏40多人。随后不久,朱德率28团赶到,问明情况,欣喜而道:“俗语说打架靠头场,这一仗打得好!”随即夸赞朱舍我指挥得当,朱营长指着萧克说:“当时我下不了决心,是肖连长说要乘敌不备打过去。”朱德听后望着萧克点头:“要得,打仗就讲究快捷,哪个占先就哪个得利!”
  朱德向敌人俘虏兵问明第81团的另两个营正从永新拿山向这里开进,决定部队赶到前方30里的五斗江伏击敌人。当下释放被俘的敌兵,有意带着部队向遂川方向开进,给这些俘虏造成了一个假相。
  5月12日上午10时,红军在五斗江大败敌81团,团长周体仁只带200多残兵逃走了。红军留下1个连打扫战场,部队乘胜追击,第一次占领永新县城。在红四军的首次胜利中,萧克给朱德和胡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年5月下旬,红四军在永新草市坳歼灭赣敌第27师79团,击毙团长刘安华。6月中旬,军部对4个主力团的部分干部进行调整,萧克被任命为29团1营营长。
  萧克升为营长后不到10天,就在新七溪岭的红白两军的激战中担当重任,指挥第1营扼守主要阵地之一泰山亭。 赣敌杨池生第九师3个团和得到补充的杨如轩师两个团,共5个团从新、老七溪岭向宁冈进击,这是湘赣两省对朱毛红军的第一次“会剿”。红四军的迎敌方针是:28团在老七溪岭御敌,29团与31团1营扼守新七溪岭,31团3营在宁冈睦村方向警戒湘敌。
  泰山亭是红军在新七溪岭的头一道阵地。朱德布置萧克营防守于此,是以交叉火力封锁那条蜿蜒而陡险的小路,阻击敌人的仰攻。萧克带领部队于天亮时开到山上,布置战士们在两侧山梁上做了工事,没有泥土挖不下去的地方,则用岩石垒起一道宽厚的石墙。上午10时,敌人第27团连着攻了两回,都是苦于地势陡险不可得手。敌团长李文彬赶上山来指挥战斗。他明白要在这样险恶的地方打通胜利的道路,只有用火炮开道,用士兵的尸体奠基,命令全团的火炮和重火器向红军阵地轰击,再以连为单位一拨接一拨发起冲锋。
  29团1营的官兵们沉着应战。萧克指挥炮手将军部调拨过来的两门迫击炮,专门轰击敌人的机枪阵地,其余的武器只有等到冲锋的敌人到了离阵地八九丈远的地方,得到他的命令后才先用枪打,再投出手榴弹。只见阵地上尘土飞扬,柴枝翻飞。第1营的官兵们连续打退了敌军的两次强攻。
  在新七溪岭主峰望月亭指挥战斗的朱德,几次派参谋来到泰山亭阵地,向萧克了解战况。萧克充满信心地表示:坚决挡住敌人的猛攻。敌人的第4次进攻增加了两个营和五六挺机枪。子弹像成群的蝗虫一样密集,打得满山的树木叶落枝断,迫击炮弹不断飞出,炸得山石横飞,树木乱倒萧克与营党代表彭睽依次来到各处的阵地,鼓励战士们奋勇击敌。
  临近晌午的时分,朱德在了解到泰山亭阵地的战况后,考虑到萧克第1营已坚守了两个多钟头,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自身的伤亡也不小,便下令第1营从泰山亭撤出,退向红军的第二道防线。朱军长对第1营在战斗中的表现已经非常满意了,认定萧克是个堪负重任的优秀指挥员。
  新、老七溪岭红白两军鏖战的结果是,由于红军32团团长袁文才率1个营捣毁了敌军的前沿指挥部,旋在老七溪岭敌人的背后猛揍一拳,配合28团击垮敌军,又迅速增援新七溪岭,前后夹攻将敌人打败。此役红军全歼了赣敌1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2000多支,取得了威震湘赣两省的大捷。虽说红军战士们写下了“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的标语,但整个战斗还是打得很苦的,付出了血的代价。如萧克的第1营就是这样,没有像1营那样不惧伤亡的硬战,红军是无法取胜的。
  其实,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对肖克也是印象良好。9月间红军大队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路上,因为追击叛徒牺牲了28团团长王尔琢。在崇义县整训的时候,毛泽东提出:“28团不可没有团长,由谁接任合适?”朱德戚然地缄默少时,说:“可惜萧劲在老七溪岭牺牲了,能找到这么一个人不容易。”毛泽东提出:“萧克这个人怎么样?”朱德回道:“萧克的文才武略都很不错,只是他一贯在29团,对28团不那么熟悉,要么就让一营长林彪担任吧。”毛泽东点头。接着二人议定调胡少海到一营接替林彪,王展诚到三营任营长。第二营则由萧克任营长。
  萧克调到28团,实际上是回到老部队――原叶挺第24师就是28团的前身,而第二营恰好是肖克所在的71团保留下来的建制。该营在萧克的指挥下,回到井冈山后参加了11月9日击败赣敌周浑元旅1个团的战斗,带领部队第四次占领永新县城。
  萧克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显露出来的军事才干,其后在更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得以展现。红四军进入赣南闽西后,他担任了红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后来的开国将军刘亚楼、刘忠、杨成武、张南生、王集成等,都是他的部下,闽西的群众称他为“闽西肖司令”。1932年,学克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任命为红八军军长,成为一个独立战区――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其后红六军团成立,他担任了军团长,是中国工农红军中智勇双全的骁将。
“三次站错队”
  第一次站错队是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那时,军召开的党代表大会,几乎都要重新选举军党委和军委书记。在这次选举军委书记时,我投的陈毅同志的票,大多数代表都投的陈毅同志的票,只有林彪少数几个人投毛泽东同志的票,所以毛泽东同志落选了,陈毅接替毛泽东当了军委书记。毛泽东同志一气之下,据说跑到漳州‘养病’去了。那时刚建党不久,党内民主空气很浓,选举时愿意投谁票就投谁票。陈毅同志当选后,就化装绕道香港去上海,向中央军委汇报红四军七大的情况。当时中央军委书记是周恩来同志,周听了陈的汇报后,指示陈毅同志回去一定要把毛泽东同志请回来。陈根据周的指示,又化装成商人,几经周折返回了苏区。陈回来后,请回了毛泽东同志,并于1929年的12月在福建古田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之前曾于9月开过红四军八大),毛主席在会上作了报告,并根据这个报告做了决议——即有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毛主席又恢复了在红四军的领导职务。你想,我在红四军七大的这次投票,不是站错队了吗!
  “第二次站错队是我们二、六军团长征快到现在的四川甘孜时。那时张国焘在甘孜,他派了一位代表来迎接我们。这位代表来到后,就分别单个找我们二、六军团的领导谈话,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他们率一方面军(东路军)北上如何如何错误,他们四方面军南下如何如何正确,等等。我当时不了解他们长征会师后的具体情况。那时我们六军团就一部电台,还经常坏,再加上战斗紧张,很少和他们联系,所以对张国焘代表所说的话我没有表态。也就是说,我当时没有批评张国焘的错误,这不是又站错队了吗?
  “我们到达甘孜后朱德总司令也在这里。朱老总立即召集我们二、六军团领导开会,向我们讲了张国焘不遵守中央指示北上而坚持南下、搞分裂等等错误。朱老总的话我们都是完全相信的。因为我从参加南昌起义,就在朱老总的领导下,以后南下广东,转战湖南,发动湘南起义,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我都是在朱老总的领导下。在甘孜时,朱老总又把我们和张国焘等四方面军领导召集一起开会,在会上我们都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
  萧克将军在谈到三次“站错队”的讲话,是在1973年讲的。那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他用了“站队”一词。站队是以毛主席划线的,萧克也把文革中的这种划线站队方式,套到了他历史上的那两次经历中去了,那时党内生活高度民主,哪有什么以人划线的问题呢?可见,文化大革命中那种个人崇拜的恶劣风气,发展到了何等登峰造极的地步!
《炎黄春秋》
  戎马一生、素有儒将之称的萧克同志,晚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离职后受中央军委委托主持编纂八路军史料丛书。他在党史、军史研究中力倡实事求是,反对人云亦云。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纠正一些讹传,在学界传为美谈。
  1990年,时任中顾委常委的萧克将军参与发起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于翌年5月在北京宣布成立;7月,这个研究会主办的《炎黄春秋》正式创刊。从此,《炎黄春秋》在萧克将军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走上了由初创、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10年耕耘的辛勤中,10年收获的欢乐里,都有着萧克老将军的身影。10年来,萧老对《炎黄春秋》的指导、支持、呵护,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然而都是深刻的,久远的。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筹备时,萧克同志就积极倡导创办一个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刊物。在他的直接关怀指导下,很快就办好了有关手续。《炎黄春秋》杂志初创时,全体工作人员在北京景山后街北京市少年宫院内集中办公。租用的是一家招待所坐西向东的几间平房,“化缘”来的几张桌子有的还残留着“文革”时写大字报的痕迹。如此简陋的办公室,使前来看望大家的萧克老将军立刻想到了延安,想到了“抗大”。他笑着说:“这比当年住窑洞好多了,窑洞里能培养革命干部;你们在这里也能办好杂志。”萧老还特别嘱咐一位副社长说:“杂志社来了新同志,一定领他们到我这里来。哪能有连长不认识他的排长、班长,班长不认识他的兵的道理呢?”
  萧克将军最为关心的当然是刊物的方向,刊物的品格,刊物的质量。《炎黄春秋》以主要篇幅记述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萧老便把“求实存真”4个字看得格外重要。他很欣赏东汉哲学家王充的两句话: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换成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写好人好事,要写得恰当,不要再去涂粉;讲坏人,讲敌人,也不能讲过(头)。他主张研究历史“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他说:“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搞历史研究的同志必须‘求实存真’,不能作违心之论。”萧老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很不好”,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萧克同志是一位十分谦虚的长者。他身经百战,指挥过千军万马,但对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炎黄春秋杂志社的工作人员,即使布置工作,也从不用命令的口吻。《炎黄春秋》的记者随他出差,他走在哪里都是询问、倾听;他出席各种学术研究会,需要讲话时他一定事前听取有关同志特别是学者的意见,认真准备。萧克讲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平实无华中常常透出令人吃惊的睿智。
“大树将军”
  萧克将军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其实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虽然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在解放军历史上的地位,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红二方面军的名额却没给最有代表性的上过井岗山的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而给了临时突击提拔的许光达。许光达让帅时也曾提了两个人名,一个是萧克,二是王震,可都没被通过,授衔时明着看军功,资历,职位,暗着看以往的政治表现。军功,资历,职位上萧克都没问题,由此可见萧克是在最后一点上吃亏了。同理,很多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也因为张国焘的原因军衔被人为的压低了。
  萧克上将是个老革命,和林彪一样出身于黄埔四期。萧上将十六岁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北伐,后在叶挺部效力,并于一九二七年入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一路败退上了井岗山并在整编后的红四军任职。从这点看按说萧克该算是主席的井岗嫡系了,可从萧克个人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毛主席一直是有保留的支持的,在朱德,和毛泽东在关于前委和军委的争论中,萧克也倾向于朱德一边,而正是在这场争论中,林彪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不过萧克还是凭战功于24岁当上了红八军的军长,虽然比不上林彪的24岁军团长,也算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年轻将领之一了。
  当然单单支持了朱德这还不是主席不喜欢萧克的主要原因。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萧克受命担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做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西征寻求和贺龙部会师。从此萧克作为贺龙的副手开始了和贺龙长达十年的不算太愉快的合作。说起来萧克和贺龙的第一次误会还是因为某次战斗中萧克,王震所部擅自撤退,使贺龙部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西征会师后,萧克贺龙联军所部一路损失巨大,仅萧克一部就从出发时的近万人减员到了不足四千。贺龙,而这时萧克所部真正的救命草却是当时在川康黔大出风头的张国焘。张国焘当年手下全胜时有八万之众,别看张国焘看别人都从上向下看,对贺龙横竖不顺眼,可对萧克就挺客气,从萧克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红四方面军很有好感,对张国焘本人也没甚么微词,而张国焘本人在回忆录中也对萧克表示赞赏。萧克并对一方面军突然离开四方面军北上表示了不解,据萧克称这也代表了当时红二方面军大多数将士的态度。等张国焘另立中央后,萧还在张国焘手下做了军长,而这时贺龙,萧的政委王震都是支持毛泽东的,以后,毛泽东对萧克有些成见也就不奇怪了。另外还有萧克在红六军团时的后台老板任弼时,当年在苏区也曾激烈的反对过毛泽东,毛泽东对这支由弼时,萧克统带的队伍有所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了。
  等到张国焘彻底失败后,萧克也回到延安,进了军政大学。抗战时期再次和贺龙搭档做了120师的副师长,萧克这个人说起来还是挺戈的,给贺龙当副手时还向中央告了贺龙一状,说贺在120师搞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亲信,这事报到毛主席处中央又给打回到贺龙手里了,和萧克一起告贺龙的王震马上做了检查过了关,当然贺龙那时还打不倒萧克,不过以后贺龙对萧克这个120师的二把手也就没了好脸色。抗战后期萧克还当过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在晚年写了本小说《浴血罗霄》,还得了茅盾文学奖,书中人物一个个鲜活鲜活得,说的就是这段时光的事。
  等到解放战争打响,贺龙是晋绥军区的司令员,萧克就当了个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仗仗挂个名,可临阵指挥决策却没了份,有点可有可无。到了1949年萧克算是终于解放被分配到四野当了个参谋长,可这时全国都解放的差不多了,连刘亚楼都从参谋长转到兵团司令了去过打仗的瘾了。萧克不过是烧了个冷灶。虽然赶上了衡宝等战役,但命令都是林彪亲自下的,萧克能独挡一面的机会怕是微乎其微。
  一晃时光到了开国后,萧克这个土地革命时期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副师长,革命半辈子到头来就混了个上将中的状元,看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师长都是元帅,旅长里当大将的有两个,副师长里聂荣臻是元帅,红一方面军其它的几个军团长级干部除了死了的和转民职的剩下的则都是元帅,就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的职位也高于黄克诚,罗瑞卿等,更别提解放初才是省军区副司令的许光达了。萧克这个叱咤风云曾和贺龙聂荣臻平起平坐的红六军团军团长、120师的副师长当初戴上这上将肩章时确实有人为之惋惜。
  萧克对此却很坦然,他说,“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并谈起了一段佳话: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当,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他说,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萧克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国“儒将”
  在萧克的办公室里,有一排偌大的笔架,毛笔悬垂,显示着主人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兴趣。让人想不到的是,萧克还曾仰仗一笔好字糊口度日。1927年南昌起义后,萧克随起义部队南下,遭到伏击后,部队溃散,他流落到广州时已身无分文。萧克在一个老先生的卖字摊上留了下来。平常,他给老先生铺纸磨墨,客人多时,他也写上几幅颜体或隶书,一天挣几毛钱以解决生计问题。
  一直到耄耋之年,萧克写字仍很讲究“四正”,即心正、身正、纸正、笔正——这是他的开蒙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萧克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来家里请父亲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不停地写,萧克就在一边磨墨,看着父亲写的那些对仗工整、字迹秀美的对联,萧克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萧克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父亲五兄弟中有三人是读书出身,其中三伯父的学问最好,家里收藏了许多书,萧克最爱到三伯父家去翻书看。
  就读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拿不出钱来供萧克读书。好在校长很同情萧克,让他给学校刻蜡版、印讲义,这样可以得些补助。那时,总穿着一件破旧蓝布长衫的萧克以宋濂《送东阳马生叙》一文中的“贫非罪”观念鼓舞自己,努力把书读好。从那时起,萧克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开始学习文化的。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不仅爱看书,对文学创作也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即使在长征途中,萧克也不放过诗情勃发的时刻,硝烟尚未散尽,他就在简陋的指挥所挥毫赋诗了。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不可思议,但萧克却说:“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指文学创作)看得那么神秘。”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做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萧克将军爱好文学,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无论是在运筹帷幄的指挥间隙,还是在关山飞渡的行军路上,他经常抽空读书,先后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少年维特之烦恼》、《阿Q正传》等作品。
  萧克将军不仅爱看书,对文学创作也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1985年底,萧克将军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作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萧克将军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
  1988年建军节前夕,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的《浴血罗霄》,终于在半个世纪之后出版了,作者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青年,变成了81岁的老人。
说到萧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赫赫“战绩”,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 
  1991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通知84岁高龄的萧克,《浴血罗霄》荣获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萧克将军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之后,经夏衍等介绍,萧克将军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谈起萧克创作《浴血罗霄》的背景,要从一本苏联小说《铁流》说起。西安事变后,萧克读了苏联小说《铁流》,书中讲述的俄国工农武装队伍的故事及所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都让他激动不已。萧克想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完全可以写出中国的《铁流》。经过构思,他决定以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的成长历程为故事主线,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
  创作过程非常艰苦。资料缺乏,萧克就全靠自己的记忆;没有稿纸,他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不久,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萧克是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公务繁重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写作。
  有一天晚上,萧克正写得投入,爱人蹇先佛来了。那时他们的住地相距十几里山路,十天半月见一次面还得翻山越岭。蹇先佛一进门便急切地说:“孩子生病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寄养在湖南老乡家,结果死于日军细菌战。这第二个孩子刚满周岁,寄养在几百里外的晋察冀军区驻地。心急如焚的蹇先佛大喊了两遍,萧克竟没有听到,蹇先佛气得扭头就走。直到几天后,萧克到蹇先佛的住地,才知道这件事。
  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将军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书名暂定为《罗霄军》。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做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
  让萧克和蹇先佛想不到的是,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小说手稿会给他们带来横祸。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被用作批判他的资料。为取得批判的效果,小说稿被打印出来,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得到这个“善本”,当时他心里真是高兴,就把原来的草稿扔进了火炉。
  “文化大革命”时,萧克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造反派以路线斗争的新观点批判他和小说。为批判萧克,造反派又将书稿拿去油印了数百册。曾有人说,萧克将军的小说是全国唯一一本还没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两次的小说。
叶飞(~),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祖籍福建省南安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菲律宾奎松省
出生日期:
1914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999年4月18日
军事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
中国厦门第五中学
主要成就:
参加土地革命战争
参加南方3年游击战争
参加抗日战争
参加解放战争
指挥漳厦战役
指挥炮击金门
担任海军司令员
  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福建省南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4年出生于菲律宾吕宋岛,1918年归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福州市中心市委书记等职。1932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1935年起担任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委员等职。1936年4月任闽赣省委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领导闽东军民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历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等职,率部火烧上海虹桥日军机场,大振军威。后北渡长江,担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指挥了郭村保卫战和参加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苏中第三分区地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与指挥车桥、天目山等战役。抗战胜利后历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等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上海战役。之后率部南下解放福建,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并指挥部队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1953年起历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参与组织和指挥五十年代炮击金门等对台军事斗争。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5年恢复工作后,历任国家交通部部长,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99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叶飞回忆录》等。
叶飞,原籍福建南安。1914年生于菲律宾奎松省一个华侨家庭。1918年归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闽东参与创建闽东苏区和游击武装。曾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委员,领导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团长。1939年7月下旬,指挥部队突入上海虹桥机场,击毁敌机4架,震撼了日伪军,扩大了我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副师长。1944年3月,指挥了著名的车桥战役,一举扫除敌伪据点,歼灭日军500余人,受到了上级表彰。1945年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和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领导建立苏浙皖敌后新区,参与指挥天目山战役。在抗日战争中,叶飞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l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10兵团司令员,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交通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
  1975年,中国和菲律宾建交。菲总统马科斯访华,送周恩来总理数盒雪茄。总理取一盒转送叶飞将军,曰:"叶飞同志是中国的将军,也是菲律宾的儿子。"
  叶飞将军,出生于中菲混合家庭。父亲叶荪卫,福建南安人,1900年漂洋过海,至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谋生。后娶当地人麦尔卡托小姐为妻,生两子,长子叶启存;次子叶启亨,即叶飞将军,菲律宾名为西思托麦卡尔托迪翁戈。
  叶飞将军5岁被其父送回中国,14岁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及长,成福建共产党之中坚。
  1938年1月,叶飞将军由闽东下山至福州,与国民党谈判合作抗日事。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于省政府会见叶飞。叶飞将军进办公室,陈仪仔细打量,惊讶曰:"你就是叶飞?!"将军答:"是呀。"陈仪情不自禁曰:"你是个书生嘛!"当晚,陈仪设宴招待。叶飞将军特意着缴获的国民党军保安旅旅长毛料军服,昂然入席,目不旁视。国民党军方面如保安司令等人虽不悦,亦难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飞将军率山东野战军一纵进驻山东华丰。华丰有一日军仓库,物资甚丰,由二旅之一营看管。纵队规定,待清点后分发各旅,而二旅则以看管之便,偷运物品。事发后,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汤光恢、纵队副政委谭启龙先后到现场阻拦,二旅官兵了无避意,副旅长王胜更傲气十足,并嘱加快运送。叶飞将军闻之大怒,乃率一警卫驱车前往,始入仓库门,二旅官兵望其神姿即如鸟兽散也。副旅长王胜亦大惧,束手就擒,称罪不迭。叶飞将军将其捆绑带回,关禁闭半日。
  据云,陈毅、粟裕至西柏坡,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汇报工作。谈至午夜时分,毛、周、朱均精力不支,哈欠不断,忽闻叶飞捆绑王胜事,均来精神,询之甚详。毛泽东听粟裕详细介绍后曰:"哦,原来如此。"有好奇之心,无批评之意。
  中央于1958年决定炮打金门,毛泽东仍点将叶飞将军指挥。其时叶飞已任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职由韩先楚将军接任。
  1958年9月7日,美舰为蒋舰护航,往金门国民党守军运送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此时若炮击金门,难免伤及美军。叶飞将军立即请示毛泽东:打不打?毛泽东回答:照打不误。将军又请示:是不是连美舰一起打?毛泽东回答: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将军又请示:我们不打美舰,但如果美舰向我开火,是否还击?毛泽东明白回答:没有命令不准还击。是时,毛泽东指示均由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以直达军用专线电话向叶飞将军传达。将军闻之不解,恐传达有误,再请示:"如果美舰向我开火,是不是也不还击?"王尚荣回答:"毛主席命令不准还击。"叶飞将军晚年回忆曰:当时美舰把蒋舰和运输船夹在中间,和蒋舰相距仅二海里。所幸,我们一开炮,美舰就弃蒋舰于不顾,仓皇溜之了。
  1976年7月,中央召开计划工作座谈会。王洪文亲自出马,以批判"条条专政"为名,加"崇洋媚外,买船卖国"之罪名于交通部。为此,交通部党组开会研究发言内容,有人建议以交通部党组名义作一"检讨"。时任交通部部长的叶飞将军闻之大怒,曰:"买船问题,不能检查。买船是中央领导叫办的,是中央决定的,怎么检查?"继而曰:"这个问题不能在计划工作座谈会上讲,要讲就到政治局去讲。政治局决定的事情,我们无权检讨。那个报告,政治局委员全画了圈嘛,江青也画了圈嘛!"又敲桌曰:"我是部长,天大的事我负责,该当何罪由我去,你们慌什么?大不了一死。革命几十年,不能死了让后代骂!"再拍案而起,曰:"我们不检讨,也无权检讨。就是杀了我的头也不检讨!"会后,大字报《叶飞依然故我》、《叶飞你要把机关运动引向何方》等,汹汹而来,兴师问罪。将军依然故我,不违心检讨半个字。
  叶飞将军思想活跃,观点前卫。苏小明,海政文工团歌唱演员,1980年以一曲略有通俗韵味的《军港之夜》走红。其时非议之声汹汹,批其为"靡靡之音"。总政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多次不点名批评海军。叶飞将军闻知,则邀请部分懂行的老同志一起观看有苏小明参加的海政歌舞团的演出。之后,将军在病房里接见了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明确表态曰:"《军港之夜》的歌,反映部队生活,有海味、有兵味,不错。革命歌曲也不一定非得都是进行曲,都是硬邦邦的口号,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将军鼓励苏小明:"只要战士喜欢、部队喜欢、广大群众喜欢,就可以大胆地演、大胆地唱!"叶飞将军一锤定音,《军港之夜》风波遂平息。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99年4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毕业于厦门第一中学
1914年5月7日,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一个华侨家庭。幼年回国就学。
  1928年5月,在厦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担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 部长、代理团省委书记。
  1932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下半年由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闽东巡视工作。
  1933年5月,他率领工农自卫队取得“霍童暴动”的胜利。
  1934年2月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创建了闽东红色根据地。
  1934年至1937年,他历任中共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闽东独立师政委、闽东特委书记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闽东独立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
  1939年5月,率部从茅山地区出发,与共产党领导的无锡、江阴游击队合编后,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路东地区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0 年3月,奉命率部驰援半塔集。6月,成功地指挥了郭村保卫战。随后又率部参加了黄桥战役。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副师长。
  1944年3月,指挥了著名的车桥战役,一举扫除敌伪据点,歼灭日军500余人,受到了上级表彰。
  1945年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和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领导建立苏浙皖敌后新区,参与指挥天目山战役。
  1946年至1948年,先后参加指挥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豫东、睢杞等战役。无论是率部穿插分割、阻击增援,还是担当正面进攻重任,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9年3月,他担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率领所部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并争取江阴要塞国民党军起义,为解放军顺利突破长江天险起到重要作用。随后,率部解放丹阳、常州、无锡,切断宁沪铁路,占领苏州。5月,率部参加上海战役。上海解放后,率十兵团进军福建,先后组织指挥福州战役和漳(州)厦(门)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0余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飞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福建省省长,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第一书记,福建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5年1月,出任交通部部长。
  1979年2月,任海军司令员。
  1983年3月、1988年3月,叶飞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 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国立华侨大学校长。
  1984年被推举为全国侨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席。
  1988年8月至1999年4月,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校长。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于1999年4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血战孟良崮
  在4月26日结束泰安战役,活捉敌整编72师师长杨文瑔后,为在孟良崮全歼全部为美械装备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华东野战军首长陈毅、粟裕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从“百万军中‘剜出’上将首级”。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斗打响。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发觉我大部队抵达其周围,后路已为解放军切断时,则改变为固守孟良崮及以西之600、540、520一带高地坚守待援。
  15日晚10时,陈毅给在孟良崮前线的华野1纵司令员叶飞来电话说:“敌整9师、整11师已靠近蒙阴,第5军已到新泰,整64师已到青驼寺。如在明天(16日)拂晓前不能全歼整74师,则解放军将陷入敌人包围。”陈毅在电话里沉默了半晌,然后又说:“叶飞啊,无论如何要在16日拂晓 前拿下孟良崮,消灭整74师,我们就全盘皆活了!”陈毅果断地授权叶飞统一指挥1、4、6、9纵总攻孟良崮。陈毅说:“不论付出多大代价,哪怕拼掉两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
  16日凌晨1时,总攻开始,华野首长几乎每隔5分钟就给叶飞来一次电话。战斗空前激烈,敌整编74师不断告急,西面敌整编65师、整编25师在蒋介石严令下拼死支援。我阵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终于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16日拂晓,在前线总指挥叶飞的统一指挥下,各纵队同心协力,直取孟良崮。强大的炮火惊天动地,孟良崮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下午6时,敌整编74师被我全歼,狂妄的中将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战役结束后,敌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被押到南京“军法会审”,敌整编25师师长 黄百韬也被撤职留任,“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1949年10月27日,解放军攻击金门失利,登岛部队三个加强团9000余人全部损失,成为内战爆发以来解放军最惨重的一次败仗。金门失利后的第二天,28军副军长萧锋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色惨白、失声痛哭地来到兵团叶飞司令员的办公室,叶飞司令员惨痛地对他们说:“哭什么, 哭解决不了问题,现在你们应该鼓励士气,准备再攻金门。这次失利,我身为兵团司令员,由我负责,你们回去吧。”
  11月1日,由当时的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张鼎丞、兵团司令员叶飞、兵团政委韦国清、29军军长胡炳云、29军政委黄火星、28军副军长萧锋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参加的10兵团党委扩大会在厦门老虎山洞召开,指挥作战的萧锋首先作检讨并要承担全部责 任并请求处分。叶飞很决就接过他的话说:“金门战斗的失利,主要责任在我,我是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第一书记,不能推给萧锋,他有不同意见,我因轻敌听不进,临开船时、在电话上我还坚持只要上去两个营,萧锋掌握好第二梯队,战斗胜利是有希望的。是我造成的损失。请前委、党中央给严厉处分。”
  叶飞在会后给陈毅司令员起草电报,并报中央,请求处分,毛泽东当时表示“金门失利、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要接受教训的问题。”11月8日,毛泽东又提出:“以3个团去打敌人3个军,后援不继,全部被敌歼灭,这是解放战争三年多以来第一次不应有的损失。”中央军委同时命令叶飞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准备再次攻金。
  此后由于美国悍然入侵朝鲜,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停止解放金门的任务,集中全力抗美援朝。
  1958年,炮击金门战役打响。党中央和毛主席特别指定当时的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作为战役指挥。经过四个多月炮战,给国民党金门守军以重创,有力的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
  在上世纪50年代的对台斗争中,有两次金门炮战,担任指挥任务的都是叶飞。第一次金门炮战是1954年9月3日到22日,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负责指挥。
  1954年炮战规模较小,大规模的金门炮战,是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7月的一天,在基层指挥部队帮助农民抢收庄稼的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福州军区1956年成立)接到通知,明确说要他到福州的军区作战室去接从北京来的保密电话。
  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告诉叶飞,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要你负责指挥。那时福州军区新任司令员是韩先楚,负责军事工作。叶飞是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福州军区第一政委,但工作重点主要是地方。这是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叶飞有点疑问,问王尚荣:“到底是不是中央决定要我指挥的?”王尚荣答:“ 是中央决定。”叶飞又问:“是不是毛主席的决定?”王尚荣感觉到叶飞有怀疑,就说:“刘培善同志在这里,你可以问问他。”刘培善是福州军区副政委,此时正在北京,他接过电话说:“是的,是毛主席决定要你指挥。”叶飞说:“韩先楚司令员现在北京,应该由韩司令员指挥啊!”刘培善说:“那你就不用问了。”
  8月上旬,一个炮兵师的地面炮兵全部进入了阵地。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待北京来命令。8月20日,北 京来电话要叶飞立即去北戴河。21日下午3时,叶飞奉命赶到毛泽东的住处。见到 毛泽东,叶飞详细汇报了炮击金门的准备情况。彭德怀、林彪、王尚荣也在座。汇报完了,毛泽东突然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那时美国顾 问一直配备到国民党部队的营一级,叶飞立即回答说:“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毛泽东听到这里,考虑了十几分钟,然后又问:“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国人?”叶飞很干脆地说:“主席,那无法避免!”毛泽东听后,再也不问其它问题,也不作什么指示,就宣布休息。这是主席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了。
  晚饭后,王尚荣拿了一张林彪写给毛泽东的条子给叶飞看。林彪很会捉摸毛泽东的意图,他知道毛泽东很注意能否避免打到美国人的问题,所以写了个条子,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看到条子,叶飞很吃惊,便问王尚荣:“主席把这信交给我看,有没有什么交代?是不是要我表态?”王尚荣说:“主席没说什么,只给拿给你看。”这关系到最高决策问题,既然没有要自己表态,叶飞就一句话也没说。
  第二天,继续开会。毛泽东决心已下,没有理睬林彪的建议。毛泽东对叶飞说: “那好,照你们的计划打。”炮击金门,叶飞是在北戴河指挥的,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直接在指挥。前线则由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副政委刘培善代叶飞指挥。8月23日炮击开始。一个小时内密集发射了几万发炮弹,有人评论说“与攻击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金门炮战中,为是否以空军袭击金门,叶飞与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之间还有不同看法,最后毛泽东支持了叶飞的意见。8月底,韩先楚陪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到达厦门视察。韩先楚到厦门以后,就向已由北戴河回到厦门前线的叶飞提出使用空军轰炸金门。叶飞考虑到毛泽东并没有即行登陆解放金门的指示,炮击金门的作战方案并没有涉及使用空军轰炸的必要,特别是如果要空军轰炸金门,不但要使用轰炸机,还要使用战斗机掩护,这样的空军编队在金门上空作战,就很难避免同美国空军冲突。叶飞这时已经意识到毛泽东的意图,力求避免同美军发生直接冲突,所以不同意韩先楚使用空军轰炸金门的意见。但既然韩先楚已提出建议,为了尊重他,叶飞就建议他们两人的意见报告军委和毛泽东。韩先楚也同意。第二天王尚荣打电话给叶飞,说:“电报收到了,送给毛主席看了,毛主席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叶飞把五尚荣回答的电话记录拿给韩先楚看,他看后也就不再说什么好。
  9月7日,美舰为蒋舰护航,把蒋舰和运输船只夹在中间,美舰和蒋舰相距仅二海里,由台湾向金门开来,运关粮食和燃料等补给品。叶飞感到情况复杂化了,美军已经卷入,是否打美蒋海军联合编队,事关重大,不是前线指挥员有权可以作出决定的,只能由中央、最高统帅毛主席才能作出决定。叶飞立即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回答:照打不误。叶飞又请示:是不是连美舰一起打?毛泽东回答: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并且交代要等美蒋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才打,要叶飞第一小时报告一次美蒋联合编队的位置、编队队形、航行情况 ,到达金门料罗湾时,要等北京的命令才能开火。为了准确执行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命令,叶飞又请示:我们不打美舰、不打美舰的命令,叶飞又请示:我们不打美舰,但如果美舰向我开火,我们是否还击?毛泽东明确回答:没有命令不准还击。命令是由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以直达军用专线电话向叶飞转达的。
  叶飞接到这个电话,极为吃惊,恐怕电话传达命令不准确,铸成大错,于是再问王尚荣:“如果美舰向我开火,我是不是也不还击?”回答是毛主席命令不准还击,清清楚楚。叶飞表示:“明白了,我严格按照毛主席的命令执行。”
  为准确执行毛泽东的命令,叶飞就亲自向各炮兵群下达命令:“待美蒋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北京下了命令后才开炮;各炮群只打蒋舰,不准打美舰;如美舰向我开火,我不予还击!”各炮群接到叶飞这个命令,都吃惊了,纷纷追问。叶飞又把毛泽东的命令再复述一次,并问各炮群是否都听清楚了,明白了?各炮群回答听清楚了,明白了,按毛主席的命令严格执行。
  9月7日中午12时整,美蒋海军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叶飞立即报告北京,毛泽东下令开火。全线所有炮群立即以突然的密集火力攻击蒋舰及其运输船只。美舰不敢还击,丢下蒋舰及运输船只于不顾,立即掉头向台湾方向仓皇逃去。
  叶飞在前线指挥所里用望远镜看到美舰在我猛烈炮火之下溜走的情形时,大感意外。直到后来叶飞才明白原来毛主席命令对美舰蒋舰区别对待的深远含义,即试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绞索”政策。金门炮战是毛泽东 亲自指挥下进行的,但它也是叶飞军事生涯中最璀璨的一笔。
  叶飞自参加中国革命后,就与华侨家庭断绝了一切音信联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知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病故,母亲依然经营小商店,大妹妹挑起了全家生计的重担。此后,他突然接到大妹妹的来信,告知家中负债无法偿还,将宣布破产。弟妹还在读书,为不使病中的母亲受到如此打击,希望叶飞能借笔钱给她。
  这封信,使叶飞这位建国之初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长和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司令员十分为难。一位堂堂的省级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却没有钱可以寄给急需用钱的家庭,这是海外华侨以及 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的。
  为了尽养家之责,叶飞考虑再三,决定复信告诉家里,自己无钱借出。只请母亲及弟妹一同回国,由他来负担养家责任,并供养弟妹在国内读书。但这封信寄出后,就再不见回音。直到1965年,母亲病故叶飞也未能见她老人家一面。
  母亲去世后,家乡的朋友写信描写了送葬的情形,说虽然下着雨,但送葬的群众达两百多人。后来,妹妹爱玛给叶飞写信,说家里生活困难,自办的碾米厂面临倒闭,希望哥哥能寄一些钱回去,帮助渡过难关。这在爱玛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妈妈不在了,有了困难当然找大哥。但是对叶飞来说,却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叶飞就与家庭断绝了经济关系,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碾米厂再小,也是资本家的产业,资助资本家是一个原则问题,叶飞是决不会做的。但作为家中的大哥,又不能不管,考虑再三,叶飞给爱玛回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态度,表示如果弟妹愿意回国,他可以负责他们的生活。此信一去,爱玛再也没回信,当然,爱玛怎么能理解呢。后来听说爱玛去做女佣,给人家当管家,供养弟妹,并支持他们上大学。为此,爱玛一辈子独身,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这件事叶飞一直挂在心里。
叶飞故居在福建省南安金淘镇占石村,为清代所建,与普通民居一样,为一般的土木建筑,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建筑布局两进五开间带单列护厝,坐南朝北。虽然没有飞檐翘脊,没有精雕彩绘,但是古朴高雅,在青山翠树的映衬下,更显得气势不凡。故居近年修葺,现辟为“叶飞将军纪念馆”。门前有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竖立的“叶飞故居文物保护单位”,深红色的大字在阳光 照射下熠熠生辉;大门匾额题“叶飞同志故居”六字,为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所书。步入故居,叶飞将军的汉白玉雕像置于前厅;穿过天井,但见大厅正中的巨幅照片上,将军凝重深邃的目光端视着来访者,又像凝望着门外山清水秀的故里。故居内陈列着叶飞将军生前事迹的照片、文字资料、少时和战争年代的部分生活用品等,展示了将军一生的显赫战功。
共和国最年轻上将
  在1955年全国将帅授衔时,55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时年39岁(有误,1914年出生,1955年为41岁,肖华1916年出生,1955年39岁,为最年轻上将)。而且,他还是一位菲律宾归侨。
  其实,他与一般归侨的身世有差异——叶飞的父母是分属于两个国家的公民。叶飞的父亲叶荪卫,福建省南安市金淘乡人。1900年只身下南洋谋生。叶飞的母亲麦尔卡托,是具有西班牙血统的菲律宾人,1914年生于菲律宾奎松省地亚望镇,中国名字叫叶启亨,菲律宾名字叫西思托·麦尔卡托·迪翁戈。叶飞五岁时,随父亲回到福建省南安县金淘老家,他的菲律宾母亲含泪站在岸边送行,久久不愿离去。
李天佑上将(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34年荣获三等红星奖章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广西临桂县六塘圩高陂寨
出生日期:
1914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李天佑,广西临桂县人,汉族客家人。1914年1月8日出生在广西临桂县六塘圩高陂寨的一个贫农家庭。读过两年私塾,但家境的贫寒,使李天佑在小小年纪便产生了离家出走找出路的念头。
  1928年夏,年仅14岁的李天佑在桂林报名加入了北伐军著名将领李明瑞的部队。由于李天佑能吃苦,作战勇敢,被提升为上等兵,不久又被送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办的广西南宁教导总队当了学兵,在共产党人的教育启发下,李天佑懂得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摆脱贫穷和饥饿。1929年9月,李明瑞起兵反蒋失败后,李天佑果断地投向共产党。之后,教导总队的大多数人和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组成了一支革命队伍,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前身。10月下旬,邓小平、张云逸等共产党人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起义的当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宣告成立,李天佑从此成为红军战士。李天佑先后担任军部特务连副连长、连长,在参加攻打榕江城等一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两次带伤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他还带领干部、战士下乡帮助群众斗地主,缴田契、分土地,参加土改工作。
  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李天佑带领特务连,跟随军首长经过桂、黔、粤、湘、赣5省边境,1931年7月在于都桥头镇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在这次行程一万两千里的行动中,李天佑不仅保卫了军部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安全,还多次在危急关头带领全连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掩护部队脱离险境。当时红七军的许多同志都知道李天佑的“大名”,称他是“年轻的老虎连长”。
  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于都会师后,归红三军团建制。不久即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李天佑率领特务连参加了莲塘、良村、东固、方石岭等战斗。
  1932年2月上旬,在红七军攻打赣州的战斗中,李天佑身负重伤。3个月后,伤愈归队,任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副团长。不久到瑞金中央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学习,于1933年1月结业归队,升任五十八团团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在黄陂、草台岗等战斗中,坚决执行了在运动战中伏击敌人的作战方针,对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歼国民党军3个师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33年5月,红三军团在宁都大湖坪按三三制整编,李天佑被任命为第五师第十三团团长。7月初,随红三军团加入东方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入闽作战。在攻克泉上堡和解放朋口的战斗中,率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随后,在兄弟部队协助下,消灭国民党十九路军主力七十八师。8月中旬,指挥部队将号称铁军的十九路军三六六团全部消灭,创造了红军一个团在运动中歼国民党军一个主力团的新战绩。为此,受到了彭德怀的高度赞扬。同年9月,因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李天佑随红三军团回师黎川,先后参加了洵口、硝石、团村等战斗。年底,因指挥第十三团入闽作战战绩出色,荣获第二届全苏维埃代表大会授予的三等红星奖章,其部队荣获“模范十三团”锦旗一面。
  1934年1月,20岁的李天佑升任红五师师长。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指挥下,率领红五师参加了第二次入闽作战,相继攻克沙县和尤溪县。4月,奉命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高虎脑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以钢铁般的意志在负伤的情况下指挥部队坚守阵地3天3夜,击退了敌人9次大的冲击,直到接到命令才撤离战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红五师作为红三军的前卫,在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的指挥下,先后突破了敌军的3道封锁线,为军团主力打开了通道。在随后进行的湘江之战中,李天佑面对数量和武器装备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毫无惧色,在广西灌阳新圩阻击阵地坚守3天3夜,终于保住了红军向湘江前进的通道,掩护中央机关纵队渡过湘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扎西整编,红五师改为十三团,李天佑被调到军团部任作战科科长。1935年6月,被任命为右路军第三十军参谋长,在巴西地区,李天佑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的路线,随陕甘支队继续北上。11月下旬,时任陕甘支队二纵队十团团长的李天佑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1936年2月,李天佑调任红一方面军二师副师长,协助师长刘亚楼、政委肖华参加东征。5月,东征红军胜利回师陕北,被任命为红四师师长。
  1936年5月,李天佑和政委黄克诚奉命率红四师参加西征战役,先后歼灭马鸿宾的一个旅和其骑兵师的一个团。1936年10月,率红四师参加了山城堡战役,为结束10年内战的最后一仗贡献了力量。
编辑本段抗击日寇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师在三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李天佑任团长。1937年9月23日,率六八六团作为主攻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击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10月,指挥部队在广阳附近歼灭日军千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1938年3月,被任命为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代旅长,率部开进吕梁山地区,寻机痛歼南犯之敌。
  1938年5月,李天佑因病调回延安,不久转到西安治疗。年底,奉命到苏联学习,通过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为他回国后指挥大兵团作战打下了基础。1943年8月,化装成蒙古商人,骑着骆驼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到达延安。1945年4月,参加了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天佑奉命到沈阳,协助吕正操完成鞍山、营口地区的设防任务。1946年1月,被任命为北满军区参谋长,不久北满军区改为松江军区,李天佑就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1946年冬至次年春,率领松江军区部队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1947年5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他狠抓部队的战略战术训练,使部队学会大兵团作战。在夏季攻势作战中,指挥第一纵队歼国民党军第七十军一部,占领了公主岭等地。在参加6月进行的攻取四平的战斗中尽管没打好,但使部队初步获得了大规模攻坚战的经验。1948年3月,攻取四平的战斗再次打响,和万毅指挥部队经过23个小时的激战,解放了四平。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率第一纵队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锦胜利后,率部参加了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和新三军各一部。辽西会战刚结束,李天佑又率部直扑沈阳并很快攻克。 辽沈战役后,部队整编,第一纵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李天佑任军长。1948年底,率三十八军6万精兵直插华北平津之间参加平津战役,与兄弟部队共同担负主攻天津任务。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动总攻,李天佑率部从西向东过关斩将,杀入天津城,战至15日下午3时,守国民党军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宣告解放。
  1949年4月初,李天佑出任第十三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广西是桂系经营多年的老巢,国民党特务和土匪成灾。1949年10月16日,白崇禧在桂林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总体战”,发动“一甲、一兵、一枪”的运动。他指令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容山、大明山和大小瑶山开展所谓“广泛的游击战争”。
  1950年新年一过,国民党“反共救国军”总司令钟祖培煽动群众闹事,纠集几千名土匪在恭城暴乱,高喊着“反北老”、“反征粮”,聚众攻打县城,抢劫公粮,闹了个“新年乱”。
  在湖南友邻部队的驰援下,李天佑平息了恭城暴乱,并且擒住了匪首钟祖培。
  谁知恭城平暴后,平乐、玉林、柳州等地发生规模更大的土匪暴乱。几百股土匪,聚集了9万多人马,声势浩大。李天佑派兵围剿,在3个月内,剿灭土匪4万,剩余的5万多人马溃散,有的逃进了深山和岩洞里。3个月后,美军入侵朝鲜的消息传到广西,土匪们以为美国佬又来帮助蒋介石了,匪乱发展到最高潮,全省102个县土匪蔓延到了97个县,500多名干部被杀,公粮2800多万斤、牲畜26万多头被抢。土匪如此猖獗,李天佑天天剿匪,忙了个不亦乐乎,但是,土匪还是多如牛毛,剿灭不尽。
  1950年11月10日,毛泽东亲自来电,限期广西省委要在1951年5月1日前完成肃清全省土匪的任务。随即,李天佑挥戈直指大瑶山匪帮。
  大瑶山是土匪的大本营。它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地区,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外围延伸到鹿寨等10多个县。这一带山环水绕、地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历来是兵家屯兵的好场所。
  早在广西解放前夕,白崇禧就令保密局特务队——交警总队一部分进驻大瑶山,后来又不断从香港派特务进来打着各种旗号拉队伍。他们把梧州、平乐、桂林等地区的重要匪首纠集在这里,加上大、小瑶山本地的土匪,一时号称有8个军,12个师、3个旅、2个纵队、1个行署指挥部,把矛头直指革命政权,进行颠覆活动。
  李天佑对大、小瑶山地区的复杂地形及匪情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一条消灭土匪的妙计:“围鸟驱丛,围鱼驱水”,利用瑶山四周的天然屏障,构成一道封锁线,不让土匪逃跑。然后,把瑶山外围土匪赶入山内,采取分散驻剿和搜剿双管齐下。
  另一条妙计是封江封路,由三条江一条公路构成。以大瑶山为中心,从桂平到浔江为一线,从梧州到平乐的桂江为一线,从桂平到柳江为一线。公路从鹿寨到平乐为一线,长达1000多公里,穿过12个县境,形成梯形封锁区,把大、小瑶山及外围地区包围在中间,形成大包围圈,布下天罗地网。
  1950年秋,李天佑亲自率领广西剿匪前线指挥部,奔向贵县、桂平、蒙山等地,组织14个团的正规部队和十多个县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参加大瑶山会剿。
千里封江封路给包围圈内的土匪敲响了丧钟,土匪曾组织了40多次突围,没一次得逞,被我军在封锁线附近歼灭了五六千人。与此同时,我军到处张贴剿匪布告和标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反霸、反特和收枪行动,狠挖匪根,摧毁其社会基础。
  1951年1月8日,李天佑命令部队向土匪发起总攻,部队冒雨奔袭,但只在几个村子歼灭土匪400多名,多数部队扑空。李天佑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改变战略战术,以集中对集中,以分散对分散。在他的指挥下,部队采取敌变我变,以驻剿发动群众,实行剿匪与反霸相结合;组织飞行队实行进剿跟踪追击,搜山搜洞,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同时,号召部队把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结合起来,把宣传品贴遍村子和山洞,迫使敌人投降。2月2日,广西剿匪部队集中13个营的兵力,进入大小瑶山,逐山、逐村、逐洞围追堵截,剿灭土匪。经广大军民50天英勇顽强奋战,大、小瑶山及其周围的土匪全部被歼,主要匪首无一漏网。杨创奇、余铸、甘竞生、林秀山等主要匪首被活捉,林秀山在公审后被枪决,韩蒙轩被击毙,共歼灭土匪3.8万人,使大瑶山人民获得彻底解放。与此同时,还消灭了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重点地区的全部土匪。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肃清国民党余部和剿匪的斗争。1957年后,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天佑曾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天佑于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56岁。
  李天佑(),广西临桂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十八团副团长、团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团长、师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学习军事。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军长,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8" Month="1" Year="年1月8日生于临桂县六塘圩高坡寨,家境贫苦,幼年读过两年私塾,缀学后随父劳动谋生。1928年,参加北伐名将李明瑞独立团当兵,次年被选到南宁的广西教导总队当学兵,在张云逸等的教育启发下,懂得了穷苦人要跟共产党闹革命的道理。1929年10月6日,南宁军校发生叛乱。李天佑正在睡梦中,突然听到紧急集合的号声,他急忙穿衣,拿起武器,电灯忽然熄灭。室外响起了枪声,室内一片混乱。他听到共产党员、政训教员李朴在大声叫喊:“赞成革命的跟我来!”李天佑毫不犹豫跑到他这一边。又听李朴叫道:“快抓反革命!”原来,主政广西的俞作拍、李明瑞通电反蒋,结果手下三个师长被蒋介石收买叛变,有人煽动教导总队的学员去投蒋。但是,张云逸早有部署,李天佑积极配合共产党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开始了革命戌马生涯。10月中旬,李天佑跟随革命队伍由南宁开赴百色,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1月,李天佑任教导营机枪连的排长,参加消灭反动的广西警备第三大队并收缴百色县警察局和附近民团枪支的战斗。12月11日,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下,发动了百色起义,宣告中国红军第七军成立,年仅15岁的李大信任军部特务连副连长。
  1929年12月中旬的一天,桂西土匪2000多人向百色扑来,留守百色的只有军部机关部分干部和勤杂人员以及教导营、机枪连和半个特务连,敌我力量悬殊,形势严峻。李天佑毫不畏惧率领特务连参加了守城巷战,接着又抢占城外高地。城里城外密切配合,粉碎了敌人进攻。1930年2月初,国民党桂系军阀黄绍竑调遣4000余人“围剿”右江苏区,妄图消灭年轻的红七军,李天佑跟随红七军主力参加隆安战斗,激战5昼夜,带头冲锋夺取敌人占领的制高点,脚部负伤还坚持战斗。1930年3月底,红七军决定开展外线作战,李天佑脚伤未痊愈,就随军向贵州挺进。4月初,16岁的李天佑被任命为特务连连长。4月底,红七军攻打贵州国民党军阀王家烈的后方基地榕江县城。由于城防坚固,炮火猛烈,红军连续几小时攻击未能突破。红七、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喊道:“特务连,跟我上!”李天佑忙说:“总指挥,让我上!”李天佑挑选12名战士组成突击队,肩扛竹梯,身带铁钉,跃出战壕,冲过敌人的火力网,把竹梯搭上城墙,他带头冒着敌人炮火攀竹梯登上城头,不顾大腿中弹,血流如注,咬紧牙关,扔出几颗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机枪,并同城头的敌人展开肉搏,打开突破口,为部队开辟杀进城里的血路,攻下榕江县城,红军歼敌6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还筹得军饷数万元。5月,李天佑又随部回师右江,在攻打马鞍山一个大碉堡时带头冲杀,脚板第3次被打穿负伤,先后参加了收复百色、奉议、恩隆等县的战斗。
  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12月底攻打武岗县,敌人突然增兵8个团,红七军同敌人激战5昼夜,伤亡严重,部队减员三分之一以上,我军被迫撤退。李明瑞命令:“特务连顶住!”李天佑对特务连党代表吴西说:“我带一个排掩护,你指挥其他排保护军首长转移!”李天佑奉命带一个排顶住追击的敌人,掩护军首长和军部机关的转移。1930年2月3日,在广东省乳源县梅花村,敌4个团前来围攻,敌众我寡,我军杀伤敌1000人左右,自己也伤亡6至700人,干部伤亡近三分之二。在红七军首长指挥下,特务连连长李天佑率领全连浴血奋战,杀出血路,掩护部队冲出重围。在抢渡乐昌河时,敌军同时扑来,把红七军截成两路,李天佑带特务连紧跟军长张云逸,掩护尚未渡河的第58团少数连队和机关人员,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前进。特务连随红七军主力转战湘赣苏区,配合兄弟部队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参加了安福、宜黄、莲花等战斗。在攻打莲花城外一个山头时,我军久战不下,张军长要特务连上。李天佑找到司务长,给他10块光洋说:“你今天一定要买一头猪回来广第二天一早,全连杀猪加菜,吃了一顿饱饭,李天佑问大家:“都吃饱了吗?”“吃饱了!”“吃饱了,就跟我来,去攻占那座山头!”李天佑赤膊上阵,双手拿着大刀和驳壳枪,指挥全连冒着敌人炮火勇猛冲击,不到半个小时就攻占了山头,保证了莲花战斗的胜利。李天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被大家赞誉为“小老虎连长”。
  1931年7月,红七军跟中央红军在江西省于都县会师,划归红三军团建制。李天佑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后到会昌、寻邬休整扩红。1932年2月上旬,在攻打赣州攀登城墙时,李天佑身中3弹。伤愈后,升任红七军第58团副团长,调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团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的黄破、草台岗等战斗。1933年6月,任红三军团第5师13团团长,参加东征福建的朋口、连城等战斗,李天佑在南平县西芹指挥该团歼灭国民党号称铁军的第十九路军的366团,开创了红军1个团在运动中歼敌1个主力团的辉煌战绩,荣获三等红星奖章,该团被授予“模范13团”奖旗。军团长彭德怀拍着19岁的李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等兵 下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