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念佛往生能往生吗

慧律法师:人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般若讲堂|慧律法师_凤凰佛教
慧律法师:人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以世间法来看,如果能将所有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某一件事自然容易成功,修行当然也是一样,制心一处就会激发出无量智慧。
念佛法门老少咸宜,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那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我会告诉他:其实,不只是濒临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门,念佛法门是老少咸宜的,只要专心持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为了赶速度、拼数目,佛号连成一起、字音无法分辨地一直念,这样无法摄心,当然对修行毫无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地念,才会有成就。 修行办道无奇特之处,唯有细水长流,不夹杂、不间断,蓦直修去。如果以净土法门为主,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功课如下:早上诵普门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诵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观世音菩萨圣号百千声。 修行要专精、一门深入,不要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别种法门,到最后那一种也学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没有学佛,也一直没有因缘听闻佛法,他可能只是听说念佛的好处,于是他就自己这样持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天,到他临命终时躺在床上,一时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虽然凭着诚心与愿力也是能往生西方净土,但力量总不及专心持诵一佛圣号来得大。 所以平时学习训练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世间法来看,如果能将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来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当然也是一样,制心一处,就会激发出无量智慧。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样命终时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查看: 1401|回复: 12
往生并不是只有到了临终时才能确定下来的!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并不是只有到了临终时才能确定下来的!(开示汇总)** 作者:佛慈_**有不少修学的同修,之所以老是觉得往生这件事把握不住,就是因为一直都认为“往生是临终时才能确定的事”,还不了解“往生是平时就可以也应该确定下来的事”。这个平时“业事成办”的概念,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也有很多人乍听之下不太能充分理解并立即接受这个概念。为此,末学斗胆特别汇总此贴,为了让诸友更好的理解开示,末学也不自量力地加了一些注,以期助诸友祛疑生信,当下获得往生决定的喜悦。言有谬差之处,还祈请十方大德指正为感。
一、经典的证明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编者注:正是因为有平时若一日到若七日的信愿执持名号,才有临终时的圣众现前接引,故知,往生的身份是在平时就可以得到决定的。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中有这样的开示: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注:同上)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编者注:此中“十念”既指临终之机,也指平时之机。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开示: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佛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阿弥陀佛因地立愿:世尊! 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临终的圣众来迎,亦是因为平时此人“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贪。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名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注:此处中辈和三辈往生的行人,如果没有平时“一日一夜不断绝”或是“十日十夜不断绝”,就没有临终的化佛来迎之事。可知,此处的往生也是平时就决定了的。)**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语。深当作至诚中信。饭食诸沙门。作佛寺起塔。散华烧香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莫。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爱欲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便于今世。亦复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往至阿弥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人然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戒作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即心自悔过。悔过者小差少无所复及。其人寿命终尽。即往生阿弥陀佛国。……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诸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阿弥陀佛国。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土。心中大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复言。即自悔过。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注同上)**
《》行愿品: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远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城宫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注:若没有行人平时“听闻信受十大愿王”之事,就没有此处“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之事。可知,亦是平时的行持决定了此处其往生与否。)**
补充内容 ( 20:03):
二、净土祖师开示的证明
龙树菩萨《易行品》: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注:不论是临终还是平时,只要能“若人念我,称名自归”,都可以“即入必定”;若不如此,则最后一句“是故常应忆念”即是戏论。可见,往生是平时可以确定下来的。)
龙树菩萨《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天亲菩萨: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昙鸾大师: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大师: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注:“系意专精,常能念佛”很显然是指平时,其结果是“定得往生”,可知,此处的往生也是平时就决定了的。)
昙鸾大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注,同上蕅益大师在《要解》中的科判)
昙鸾大师: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昙鸾大师: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善导大师: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善导大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注:很显然,正是因为平时“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正定之业”是“顺彼佛愿”的,所以才有行人的往生之事。)
善导大师: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善导大师: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注:“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显然是指平时,其结果是“定得往生”。可知,此处的往生也是平时决定就下来的。)
善导大师:云何名护念?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注同上)
善导大师: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注:阿弥陀佛对平时一向专念弥陀佛名的净土行人是“摄取不舍”的,“摄取不舍”即是“往生决定”之意;何以知?若“摄取不舍”之下,还有不能往生的众生,那阿弥陀佛就不能成佛了,此即“故名阿弥陀”一句的意思。)
善导大师:《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注:若我们平时在二十五菩萨及百千化佛菩萨的护持之下而临终却没能往生,则此处之“胜益可凭”就成戏论了。可知往生是平时就决定了的。特别要说明的是,文中“念阿弥陀佛”一句,是特指专修的净土行人。杂修杂行的人,得不到此种利益。何以证?善导大师云: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善导大师:若闻此法稀奇益,不顾身命要求得;若能专行不惜身,命断须臾生安乐。
善导大师: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蕅益大师: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蕅益大师: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圆泽之母,怀孕三年,即此种情事,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难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印光大师: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注:很显然也是指平时的行持已决定感得“极乐之嘉宾”之身份)
印光大师: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注:“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一句义,同上注。)
印光大师:接手书,知阁下于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注:“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一句,显然是指这位老太太平时的行持就决定了其最终的往生。)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录-信莲盛开》
《群疑论》说到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其实也不止这十种,十种只是大约的讲法。
  这十种中,比如第一条临终不得善友。你临终的时候,如果没有遇到善友(善知识)来提醒你念佛,恐怕你正念提都提不起来。或者相反的,临终的时候有恶知识来破坏你,那就完了;你就是平时念佛还有一点功夫,临终能保持正念,这时有人来破坏你,那是很可怕的。
  听说现在已经去世的一位大德,就有这样的事情。这位大德是一位老和尚,修行很了不起,而且念佛信心非常好。他住在某个寺庙的时候,已经是大病一场了,病了好几天,他接着就断食了,一心一意地念佛,准备往生。
  但当时寺庙里的人,有些是他的弟子,觉得老和尚不吃饭,饿死了怎么办?饿死了就麻烦了,说不定什么谣言就出来了。这些人就硬把老和尚的嘴扒开,还用针筒打进去一些东西。
  这样老和尚就非常不高兴,虽然不愿意吃饭,但大病了,自己不得自由,没法遮止。听说他临终的几天一直受这样的折磨,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对自己也不要太自信,如果你有这样的冤家债主,到时候他们好心给你帮倒忙,那就麻烦了。
  第二种情况,业苦缠身。大病来临的时候,想念都念不起来;或者突然遭到水灾、火灾等灾难的时候,你也没法念佛;或者遇到毒蛇、猛虎、豺狼之类,当时突然就非常恐惧,被咬得非常痛苦,这时也没法念佛;
  另外,比如偏风、狂乱、痴呆种种的,就不一一举例了。平时正念不够,这些时候很难真正用上功。
  最切实的例子,还是世间最常见的发生车祸之类,平时如果念佛功夫没有预先练习好,一碰到这样的因缘就完了。当然你如果信愿非常真切,平时行住坐卧佛号尽量在那里提的话,碰到这些情况也就不可怕。
  像我们出门在外坐车的时候就要想,万一发生车祸怎么办?这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可能性极大,打开各种媒体,就知道现在车祸到处都是,所以如果一出门,一上车,你就要想,说不定今天会出车祸,我就一命呜呼,小命就没了。这么想的话,你坐在车上不想念佛都不行,就赶快念佛吧,万一发生车祸就能往生。有这种心去念佛,碰到车祸、碰到灾难来了也不怕,照样能往生,因为你一直提着正念。可见平时的练习非常重要。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果,&&欲知后世果, 今生做者因;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三世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所受境,是住昔所作之因成。未来所报一切事,都不离现在所做之因。三世只在当前,往生之事亦不离因果。不向当下求取更待何時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三世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所受境,是住昔所作之因成。未来所报一切事,都不离现在所做之因。三世只 ...往生之事亦不离因果。不向当下求取更待何時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诚如标题所说,先放收藏夹。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大自在文明请香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问: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钞]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谓虽不懈怠。亦不精进。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实用心。而未纯一。虽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来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
& && & 答: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的一段话。这也要了解他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意图。是由于莲池大师在前面谈了很多称名念佛的功德,以及只要称名念佛,阿弥陀佛就临终时来接引。
& && & 那对于这段话,就有人就提出了一个质疑:“你说了那么多念佛的功德,但我见到有的人一生都在念佛,临终他未必能确定往生啊”。这里就得要辨识一个关键问题。
& && & 一生他在念佛号,确实有些临终没有往生的。那他一生念佛是不是具足信愿在念佛呢?所以这里“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如果是具足深信切愿去念佛,就一定可以往生。他可能就是生死心不切,念念佛号。确实有很多人,你问问他念佛的目的,“哎呀,我念佛就是想身体好一点,临命终时不要生那么多病,或者下辈子转个男身吧,做女人太难受了”等等这些。他是这样的一个心态,你说他一辈子念佛,他能往生吗?他不具足信愿。
& && & 钞文进一步对这个“悠悠之徒,一生念佛”作了解释,这个“悠悠之徒”,“悠悠”就是无所谓,叫我念佛,好啊,也不错,不念佛也没有关系,好像是可有可无,这就是“悠悠”。他不是说念佛就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我今生不念佛就要下地狱,用什么来换我这个念佛我都不换,他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到念佛里面,那就是精进念佛,就不是悠悠之徒了。现在这悠悠之徒太多了,悠悠之徒不具足深信切愿,他确实很难感通弥陀愿力,感通不了他确实就不能往生。这不能说他口里念念佛,心里根本就是另外一回事就能往生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 && & 往生你说容易是万修万人去,但前提一定是深信切愿。你说难,也很难往生,因为你是人法界的一个业力凡夫,怎么能到佛法界的实报庄严土去呢?那也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
& && & 所以这个,你悠悠之徒不具足,悠悠之徒就说明他的信愿是有问题的,虽然他也念念佛,但是他不精进,他懈怠放逸不精进,实际上还是信愿出了问题。信愿出了问题,所以“未能一心”,还是谈信愿问题,所以他就不得往生。如果他真实用心,这里谈“虽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就是说今世不能往生,也能够植未来往生的因。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祖师大德谈信愿行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极乐&&
& & 能看到此文,你的善根福德无量,能依教奉行,是你今生成佛的机缘成熟&&
& & 修净业者,首要的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就固然重要,但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而言,不能往生,成佛往往就成为一句空话。至于往生的品位高下,与能不能往生相比,就是次要的问题。因为往生之后无论品位高下都是不退成佛,而不往生,就不能了脱生死,不能永出轮回。因此 印光大师要我们下定决心往生西方,即使是人王天王身也不愿更受。黄念祖老居士也一再叮嘱, “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
& & 那么,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靠什么呢?靠信愿行,其中信愿是关键,是根本。真信切愿是娑婆世界的出境证、极乐世界的入境证。 蕅益大师说是净土指南,净空法师喻为净土引业,因为它可以指引我们到极乐世界。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明确指出:信愿持名,一经要旨 “ 西方极乐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印光大师说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改变的铁案;净空法师说这 “ 与净土三经宗旨完全吻合 ” ;黄念老说这是 “ 代佛传语 ” ,是释迦、弥陀 “ 剖露心肝的精髓 ” 。
& & 为什么信愿这样重要呢?《观经》说,上品上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的宗要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蕅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印光大师说菩提心如电,力量很大。因此真信切愿的力量也是大得不可思议。 故《弥陀经》信愿系念阿弥陀佛,一心念佛,无有间断。即具多善根福德因缘,即得往生极乐净土。 净空法师强调,信愿坚固,就与自己真心本性相应,就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就具足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把四十八愿作为自己之愿,以此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黄念老更明确指出弥陀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
& & 蕅益大师说,信愿行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导,念佛等众行如车,而信愿如拉车之牛。信愿一旦专一,种种善业都是净土资粮。印光大师也反复告诫,净宗注重在信愿。&&
& & 蕅益大师说,只要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印光大师说,无论善根熟不熟,恶业重不重,哪怕五逆十恶,也不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清静不清静,只要信愿具足,都可仗弥陀愿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没有一个不往生。黄念老说只要信愿坚固,不论念佛多少,都能往生。净空法师说,只要信愿坚固,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功夫等次,都得往生。&&
& & 修净业者不得往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黄念老认定原因只有一个 —— 信愿不足,不够; 净空法师说都是放不下,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是真信切愿,就不能往生。 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就是把名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也没有得生之理。印光大师说,若无信愿,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 因此黄念老说,不坚定信愿而想往生极乐世界,是真正的背道而驰啊。&&
& & 可见,信愿是往生的必要条件,真信切愿,必定往生;没有信愿,决定不生。信要真信,愿要切愿,信愿不真切,就不能往生。信愿够不够,自己问问自己是否愿意放下一切往生净土就可以知道。修净业者,不能不在信愿问题上认真深刻地自我反省。因此,黄念老多次提醒大家 , 要想往生,就先要在信愿上多用心,多下功夫,要经常地检查自己的信愿是不是够。&&
& & 为什么信愿不够而误以为很够?关键是对什么是真信,什么是切愿,信愿真切到什么程度才符合往生的标准,了解不够。净空法师说,信愿很难;黄念老也说,信愿两字看来似浅,实则很深,无有止境。
& & 那么,信愿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真切? 净空法师说要彻底看破放下 :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才是真信,才是切愿;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哪怕还有一样放不下的,还有分别,还有执着,就不是真信切愿,念佛再多 , 没有出离心也不能往生。真信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心中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他都放下了,如果还没有放下,那就不是真切啊。
& & 蕅益大师在 [ 阿弥陀经要解 ] 中说;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称洪名。万罪灭。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
& & 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关键就是在真正放得下。放下不仅是在命终时,而更是要在现在;不是在事上,而是在心上。真正放下了,临命终时才能 “ 心不颠倒 ”,心不颠倒是能不能往生的重要条件。因此修净业者,信愿不能真切,不能坚固,都是放不下。&&
& & 为什么不能放下?印光大师说不知娑婆实在苦而极乐实在乐。黄念老也说对此世界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体会不切。蕅益大师说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都要彻底;要把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都看成是毒药毒箭。 印光大师把娑婆世界比喻成粪坑、牢狱,在粪坑、牢狱中有哪一样值得我们留恋,不能放下?黄念老说世间难舍之物都像是癌细胞,多么可怕,岂能不舍?因此世间万缘,包括怨亲爱恨,色身寿命,甚至是咒名圣像,都不要留恋,全放下。
& & 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切愿呢?净空法师说,要 “ 听经、学教 ” 。听经,专听净宗的典籍,听到相信为止;要学习净宗祖师的语录,特别是莲池大师的、蕅益大师的、印光大师的。对于经典里头的意思没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知,真信切愿就发不起来。黄念老说,要 “ 破疑 ” 。有疑惑就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疑破了,信就生长。信,起码要信有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接引众生,信自己真信切愿念佛必定可以往生。毫不怀疑,不怀疑法门,不怀疑自己。 { 怀疑会生边地 } 如能信自性即佛,即理,即法界,即极乐,则更殊胜。&&
& & 学净老居士近来于净土经论讲解开示中,以蕅益大师 “ 信愿持名 { 念佛 } ,一经要旨 “ 西方极乐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的净宗精髓为线,精选古今净宗大德妙语为珠,贯穿成串,得《净宗信愿与持名》一篇。书中一言一语,一字一句,语意恳切,悲心殷重。各位祖师大德反反复复教诲我们,应如何信,如何愿,如何持名,方可往生。字字句句如警钟,如惊雷,如笞鞭,使我们在梦寐中惊醒,在迷途中找到方向,在前进中获得力量。笔者学净以来,进进退退,业障重重。读完此书,如遭当头棒喝,差点自以为信愿已够而误了大事。于是反复再读,越读越明白,越读越清醒,越读越老实,越读越有信心。&&
& & 因此,我们只有反复阅读,听经闻法,学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金玉良言才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正知正见,我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如理如法,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才能发生彻底的改变,才能如印祖言,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逆境顺境,不忘往生西方。这才符合黄念老要我们 “ 大变活人 ” 的教诲,才能企望自在往生。如果看完学完,即知即丢,日久即淡即忘,行为习性依然不改,即依然旧我,依然轮回,往生无望。
& & 宣化上人:若把人身失掉了,百千万劫也难再有人身。来生做人比今生往生还难。人身一失万劫难复,我们千万不能错过这一生千载难逢的机缘。要把念佛往生当生成佛,放在生命的第一位。今生幸遇净土念佛法门,只要【真信切愿一心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论你是什么根性,今生决定往生西方成佛。
& & 净空法师说;你真正要信。那我们今天有没有相信?念佛的人有没有相信?那个信心是若有若无,不能生效。为什么你信心不坚定、信心不清净?是因为你对于《弥陀经》不能够理解,对于我们现实环境也不能够理解,所以你的信心生不起来。&&
& & 由此可知,我们要想真正建立信心,先要求解,解行相应!真正把娑婆、把极乐两个世界都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愿意放下娑婆到极乐世界去,真正搞清楚了。 就像现在移民一样,对那个地方要搞清楚,确实比我们这里好,我们才愿意舍弃这个地方移民到那里,一个道理!没有搞清楚,信心从哪里建立? 由此可知,教育太重要了,学习非常重要,天天都在学习,这是属于善根。所以善根是信解。
& & 我们要牢记黄念老的开示,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空过。要做到一切不管不问,心中单提一声阿弥陀佛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往生西方。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Discuz! X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呼吸念佛法一定能往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