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沈艳 北京大学教授:与学生们谈什么是最好的面试技巧

[转载]北大海归老师:过来人谈如何处理感情、学习、压力和挫折问题
梦里江河的话:
沈艳老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学士(1997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2003年)。几年前开始,她在论坛上和北大学生交流,反响很好,这里选摘几篇比较完整成章的,线索首先来自人人网欧阳奋军的日志。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沈艳博士
在大学的日子中,最常见的是恋爱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冲突。一位同学提到因为恋爱没有更多投入时间在学业上。
我认识我的男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先生,是在大三的时期,期间经历了他先出国,我后出国,然后一起回国。如今我们已经认识12年,结婚近10年了。
本周一,先生没有开车,晚上回家的时候,他从光华出发,我从中心出发,在未名湖边博雅塔下相遇,一起走出校园。那时我们彼此戏笑12年前的当初......在我心里,我觉得,我们的感情比之12年前,只是更浓,所以我想,这件事上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吧-:)
我理解恋爱中的朝思暮想。但是,也许我们那个时候更成熟些,我们两个都明白其中的轻重缓急。他在清华,我们周间很少在一起的,只有周末他会来找我。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彼此也很少通话。我们在一起时,还常常是一起自习。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光真是甜蜜。我们大段的时间自习,休息的时间出去散步,那短暂的时光,非常地美好。偶尔的远足,更是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细节。“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真正的感情,未必需要每天腻在一起,分开和思念,反而能够让感情得到升华,能够使彼此都能够更明白自己心里所需要的。
在感情的事上,千万不能如歌中所唱的抱着“我拿青春赌明天”的想法。一段感情要有美好的结局,必须在开始之初双方都是认真和严肃的。其他人已经有朋友而你没有,不是谈恋爱的正当理由。其他人都说这个人好,不是你和他/她成为朋友的理由,而如今报章中的许多宣传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将对方是否有财作为选择朋友的理由,这些,都不能使你拥有真正甜美的爱情。在恋爱的事上,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候适合自己的那一位。原因是,倘若贸然进入一段感情,事后发现不合适,撤出时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如果选择异性朋友时大家都抱着所谓“随缘”的态度,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恋爱的感觉上,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的感觉会越来越淡,如果彼此之间没有更深刻的了解,那么感情的维系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你的异性朋友会是你生命中对你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的人。考察他/她的品格,是至关重要的。而考察人品,不要光看他是否对你好,更要考察他对待周围的人,对待家人的态度。不要指望一个对他人比较刻薄的人会一直对你好。在恋爱中或许特别在意对方是否特别宝贝自己,但是等激情退去,真正能够支撑彼此相守一生承诺的,是彼此对双方人品的深刻了解和生活态度的认同。所谓“志同道合”,是有道理的。
我特别想提醒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一本书的名字,叫做"真爱值得等",就是要将最好的自己,留给自己将来真正能够托付终身的那一位.我明白当下的潮流似乎不是如此,你们所常看的《六人行》等,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就是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做爱情中一切想做的事。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很多的婚姻失败恋爱失败,都是因为过早的食用那尚未长成的果实,导致爱情之花过早枯萎。在没有婚姻的承诺之下冒失行事,看似拥有了追求幸福的自由,其实却很可能断送自己的感情,因为一旦彼此的关系进入那个阶段,那么对于对方品性方面的探索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而彼此没有深刻的了解可以说是恋爱和婚姻失败的最常见最深的原因。
盼望你们能够在拥有甜蜜的爱情的同时,能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的关系,并在未来拥有甜美的婚姻。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沈艳博士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拿学位?是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这些,是直接的目标,但是,倘若将这些作为学习的根本动因,就很难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了。
不知大家见过中心的陈平老师没有。他其实已经年过60了,看得出来吗?他的面容总是显得年轻,知道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吗?是因为他拥有年轻的心态。那么什么是年轻?年轻的定义,不仅是你的年岁,更在你是否对世界保持一份真正的好奇。你何时觉得,这个世界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可以了解的,那么衰老,就不期而至了。
这和上面的学习目的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的学习,不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不是对知识本身感兴趣,而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手段时,我们就不知不觉放弃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如它本身所期望的那样能够祝福我们。
将学习的目的定在非常短非常浅近的目标上,是现今在同学中非常容易遇到的问题。这一点上我想提到中心的两位老师,一是林老师,一是巫和懋老师。林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人所共识,那么这种魅力的根源是什么呢?我认为,在于林老师自己胸怀大志,同时保持对中国问题的好奇和探索。这样的态度,才能带来工作中的巨大成就。巫老师最近曾提醒中心的研究生:“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将论语中的话再送给同学,盼望作为北大学子,我们在面对学习这件事上,能够有更高远的目标。
最后,能够进入北大的学子,在天资上自然比没有进入北大的要高出一酬。但是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有人会持此而骄。别人花两个小时能够完成,而自己只需要一个小时,嘴上谦虚的时候,心里不免觉得自己还不错;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觉得值得听的,就听两耳朵,觉得不值得听的,就绝不辛苦自己的耳朵。在自以为聪明的过程中,其实浪费了许多自己的资源。还记得我曾经给大家讲过的三个仆人的故事吗?天资越好的,越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在将来承担大任。否则,你拥有很好的天资最终不过泯然众人,不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吗?
所以,要想你的学习,能够真正对你一生有益,我觉得可以总结出三点。
其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自满之时就是一个人停步不前的开始。
其二,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真正兴趣,多思考自己如何能够运用这类知识,而不只着眼于浅近的目标。世界的奇妙原则在于,如果你真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的了解上,那些浅近的目标自然会实现。看看林老师,看看中心的发展就知道了。
第三,学习要尽用自己手中的能力,资源,抱着刻苦的态度,不要耍小聪明,这样你的聪明才能真正帮助你。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沈艳博士
&&&&如今的同学,面临的压力似乎比我们在大学期间,要大得多。我来谈谈压力的根源和如何应付压力。
压力的根源有必要的压力和不必要的压力。
必要的压力是前进所必须的。比如计量课程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想起来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有时就想逃避,就说啊呀反正有讲义了,不如就不去了......在必要的压力面前,有时需要逼一逼自己,往前冲了,就冲过去了,你战胜压力之后的感受,一定比逃避压力要更美好,我保证
有些压力却是不必须的。如“如果我学不好父母会失望”。父母自然对孩子是有期望的。但是你年过18岁就已经是成人了,要慢慢学习不要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当然也不要故意叛逆说父母说向东,自己偏向西。回到上一篇帖子,我们需要检讨自己学习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有好的学业固然能够让父母高兴,但是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孩子健康快乐,是他们心里真正盼望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先将父母所给的压力放在一边。这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更重要。
有些压力源于不允许自己失败。虽然我们说志当存高远,但是从高远的目标到切合实际的远大目标之间,是有距离的,而这距离,常常是通过跌打滚爬实现的。常看到有同学订立目标要事事走在前列,我就隐隐有些担忧。因为他们没有给自己失败的空间,我不确定当失败真的来临时,他们能否承受得住。失败为什么能够给人很大的打击呢?一是因为失败指出了我们的不完全--原来我不知自己的数学不好,通过考试才发现自己的成绩很不怎么样,这种信息,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二是因为我们常常将一时的失败当作永远的失败。
其实,我自己就曾经经历了重大的失败,而现在看来,那失败实在是对我的祝福。它帮助我明白,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不是只要自己努力,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就的。“尽人事,知天命”的古训,有其深刻的道理。尽人事,是指我们竭尽自己当行的努力,知天命,是指我们要学会接纳我们要面对的种种结果。
压力的另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我们过多地定睛于自己所没有的,而忘记了自己所拥有的。一位同学要申请出国,他很苦恼地告诉我他的成绩只在中上,他如何能够有优势。我提醒他,要知道你出身北大,北大的中上,在其他一些学校,很可能是上上的了。申请时,你不是只和北大学生竞争。其次,申请入学的因素,不只是成绩,多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将PS写好,想清楚自己要出国的理由并将其描述清楚,可能更重要。多注意我们已经拥有的,为我们所拥有的发出感谢和赞美,是我发现的战胜压力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洋洋洒洒,一早晨都在回信和这论坛上了。你不必同意我所有的观点,但是盼望大家明白,这里所说的一切,并非说教,而是自己的真切的体会。盼望我所写的,能够对同学有用。我们相聚,或许在这一生中只有这一学期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尽己所能,将自己所拥有的计量知识和人生感悟和大家分享,好不亏负这师生的宝贵的缘分。盼望大家也能尽用上中级计量的时间,对自己的学业和人生,都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沈艳博士
面试后的祝福与盼望
作为一名参加面试的中心的老师,我想谈一点我的看法。但是首先强调一下,这些完全是个人观点和看法,不代表中心的官方意见。
我是第四次参加中心的研究生复试了。在这四年中,我的体会是,中心的选拔学生的标准并没有发生改变,都是用公正透明的方式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来培养。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如果两名学生,一位出自名校但是资质却比另一位并非出自名校的学生差,选择这位出自名校的学生对老师有什么好处呢?对中心有什么好处呢?作为一名作研究的人,我现在已经有一个习惯就是凡事要看motivation。大家想想,中心有什么motivation去录用有名校背景但是不能胜任这里的学习的学生呢?难道是为了砸了自己的品牌?
如果对中心没有好处,对学生没有好处的事中心还要去做,那么就只能用社会上通用的解释,就是这里头或许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黑幕。如果大家真是这样想的话,那么大家是轻看老师了: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能不顾公正,枉顾数百考研学生的辛苦和努力,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够为学生着想,怎么可能真正关心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又怎么能够踏踏实实做出有份量的学问来?
另外还想说的一点是同学的自我感觉和老师看到的会有差异。很多同学的失利,在于太习惯于中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认为将书上的东西记熟,能够在老师面前复述出来,就应当得高分。经济学研究的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将理论和中国的现实能够联系起来。对于未来准备考中心的人,当你看到一段理论的时候,盼望你可以多想想,这段论述对中国适用不适用?如果不适用,为什么不适用?哪个假设,或哪些假设出了问题?同时盼望你可以多关注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状况,而不能因为准备考研就一心只钻在书本里。关注现实的问题,同时想想,你学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你看到的现象,这样你准备考研的过程可以更有趣,并且就算最终失利你也不亏啊:毕竟你锻炼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我个人而言,在复试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这种活学活用的能力。
还有就是在复试中要坦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本身没有什么错。勉强自己说知道,老师就必然会继续问下去,看你究竟知道多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诚实的态度来承认自己没有想清楚的,没有明白的,那么研究就可能走很多弯路,甚至错过重大的问题。
说这些,不是希望为中心辨白什么,因为中心的录用过程没有什么需要辨白的。说这些,最主要是不希望考研失利的同学,因为这次的经历和一些误解,又为自己的人生再添一些愤世嫉俗的色彩。更不希望有着满腔热情来考中心的人,因为对于公证性的担忧而退却。
对于失利的同学,真的盼望你们能够知道,挫折真的是成长必须的道路,检讨自己的不足,比愤世嫉俗对你更有利。社会或许不公正,但是据我所知中心尽己所能来维护学术的严肃和录用的公正;不管你在不在中心读书,将来总要走进社会,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总是积极向上,总是不懈地努力,一定有属于你的不同于别人的成功。
祝福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愿你们的人生因为中心更丰盛。
就是:未虑胜,先虑败,守住底线、防患未然,这是最重要的,要从娃娃抓起。从清华硕士生之死谈中国研究生的自杀问题已有 14974
次阅读今天水木社区的十大:发信人:ruilinxiang(ruilinxiang),信区:NewExpress标题:清华硕士生走失续
确认已身亡...
万次(左右)访问的页面,并发邮件至 ,非常感谢!深夜果然比较有讲述欲,谈谈最近的事吧来源:刘peiran的日志(作者是北大数院2009级学生,来自北京。梦里江河略改标点和排版)北大果然永远是一个处于风口浪尖的地方,不管是充斥着社...
但这番话说得很好,故推荐给各位家长同学。标题是梦里江河所拟。小标题:年轻人要努力地思考和跟人合作我们的中学教育比不上西方的全面和优越数学是中学和大学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科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学生差丘成桐谈四大学习要素:思考、合作、表达...
在美国当教授十五年——谈美国学生的两极·若 兰·依我看来,美国的一流大学造就社会的栋梁;二流大学造就具有现代技术的劳动力;三流大学向那些本达不到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提供一个进入中上阶层的通道,他们中的极少部分,能通过这里到达中上阶层。去不...
人大附中校长对日本学者批评的反应 谈点感想梦里江河月1日上午人大附中举行开学典礼,儿子回家后把经过讲了一下。和往年一样,一开始是“央视播音员”翟小宁副校长主持的庄重的
Ceremony,没多久就成了刘彭芝校长划拉的欢乐的 Party。刘校长...
而像我这样愚钝之辈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算能在社会谋取一席之地。以上均是肺腑之言,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味。如有冒犯请海涵。版里很多家长都在谈论竞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关注点从小学转向了中学。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数学辅导的教师,我倒是建...
人大附中与北京大学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人大附中为何优秀?凤凰卫视教师节采访校长…打工子弟学校能向人大附中学什么?人大附中校长对日本学者批评的反应谈点感…人大附中校长:超常教育是必要的
刘彭芝:教育者应担起更多社会责任人大附中5个动人故...
梦里江河的话:6月23日,是北京高考出分的日子,这时候人们都会谈谈高考状元又谁谁啊这些事。但是,昨天6月23日下午,有一条讲北京某中学两个高分学生是恋人的微博,至今已被转发了近3万次,被评论3000多次,派生的微博及其评论就更多了。我查了一下...
3月18日是清华大学复试的学科专业面试的日子。犹豫之后,中午12点多钟,我还是去了清华大学举行面试的第三教学楼。参加学科专业面试的,都是自主招生笔试名列前茅的。在3月16日晚上自主招生复试开幕式上,清华招办主任曾经说过,有20%的复试考生将分别参...
英国的学校和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相同。他们甚至认为肖盾就是个数学天才。肖盾新书封面 一些邻居和同事经常羡慕地和我谈起孩子,想讨教一些经验,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家长平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并不...
怎么三个孩子都是同一个学校的?编的吧。我说这是真的,我所知道的这个学校类似的例子还有几个呢。我的社交面并不宽,但碰上年纪相仿的朋友就喜欢谈谈教育的事儿,知道的事儿就越来越多了。通过交流,自己受益匪浅,有时也能帮帮别人。拉拉扯扯说到这里...
代数、几何与拓扑等分支的全景有了更多更全面的接触。我发现只要自己肯拿出自己的时间,那么与范老师的交流就是一大乐事,他乐于十分耐心地和我们谈各种有关数学和人生的话题,而我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眼中的数学那&最可靠的“真”,“最...
我们就边吃边聊了起来。我首先代表苏州中学的师生员工对她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表示祝贺并再次代表学校邀请她在方便的时候回母校参观访问。接着我们谈起了母校的发展近况。庄小威也回忆起她在苏州中学学习时的情况,她说:在苏州中学的这一段时间...
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样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的话,你也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们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寒门学子泪洒清华:差距,苦恼,前景
梦里江河的话:
中国青年报这版报道所述5个清华寒门学子的故事都是比较负面的,如果记者也能找些正面例子(这个肯定有)进行平衡报道就更好了。这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怀寒门学子,至少要让他们一直怀着希望往前走。
寒门学子的清华一年
实习生郭小荷王敏明《中国青年报
》( 日&& 08 版)
8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启动新生军训,机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岁的范书恺格外显眼,他就是通过“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入清华的。&&&&
“你知道农村孩子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吗?”接受采访时,这个身高一米八、皮肤黝黑的男生突然问道。
“是自卑。”他自问自答。说完这几个字,杨弘毅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再抬起头时,满脸泪水。
3年前,18岁的杨弘毅读高二。那年的国庆节,他的母校——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唯一一所高中,选拔了30名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到北京,游清华、爬长城,杨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来北京,杨弘毅感觉挺兴奋,但对于考清华大学这件事,他那时“连想都不敢想”。
确实,近年来,寒门学子上名牌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至一成多,清华大学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为扭转这一状况,20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计划”),决定自2012年起,“十二五”期间,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招生计划,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该计划旨在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013年,这一计划招生人数增至3万名。
杨弘毅正是通过“专项计划”进入了清华。2012年,跟杨弘毅一样,通过该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考生一共30人。这一年,清华大学自己也推出了“自强计划”,跟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一样,该计划面向的是“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且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该计划2012年共录取29人。2013年,通过“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入清华的贫困地区学生达到76人。
清华大学招生办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这些寒门学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学系、机械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等农村地区紧缺的专业人才领域。(梦里江河注:此言似乎差矣,这些专业领域,农村、农民、农业都不需要,即便水利工程专业也不是去搞农田水利的)
然而,种种状况表明,这群学生在融入著名大学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难题。尽管,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顺利学习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台了多项帮扶政策,如清华北大的
“双导师”制、与知名校友“结对子”等,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仍在困扰着他们。这也表明,事关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个环节都值得重视。
“在我之前,我们高中十年没出过上清华的学生了。”杨弘毅坐在清华大学最大食堂的一个角落里,局促而迅速地吃着午饭,“我一会儿还有课,暑假小学期的专业课,很难”。
1992年,杨弘毅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只有30户人家的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3个男孩,杨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种在20亩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杨弘毅的母亲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在家,父亲念到初中毕业就没再继续念下去。
而现在,杨弘毅的3个室友都来自省会城市,其中一个有生物奥赛加分,一个是体育特长生。他的经历,在室友们看来不可想象。
不像城市里的小学,他上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一到六年级的20个学生全挤在这间教室里上课。唯一的老师给其中一个年级讲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
上到小学三年级,杨弘毅觉得村小实在太差了,想转到县里的学校,但没有小学愿意接收,觉得他会拖班级的后腿。后来,一个在县城中学当会计的亲戚帮了忙,“硬把我说进去了”。
县城的教育经历让他很压抑,“基础差,拼音念不准,语文老师都笑话我”。
2012年6月,复读了一年的杨弘毅再次参加高考。报志愿时,班主任向他推荐了“专项计划”。
“这个计划,当时在我们省只招一个专业的学生,就算录不上也不影响第一志愿,我就报了。”结果,杨弘毅以低于清华大学在该省录取分数线30分的成绩,成为该省当年唯一通过这个计划进入清华园的学生。
回想起来,杨弘毅已很难记起刚来清华时的兴奋。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华上的第一节专业课,紧张而不知所措。
“一上课,没听懂,心里很紧张,感觉周围人好像都能跟上。”课下,他按老师的讲义恶补,仍然收效不大。此后,就跟“条件反射一般”,他一上课就紧张,越紧张,越听不懂。
除了课堂上的自我施压,与同学的比较也让这个昔日的好学生“压力山大”。
谈到和其他人的学习差距,杨弘毅停下手中的筷子,眉头紧锁:“我真觉得自己悟性不够,智商低。我课后做四五个小时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很多人课上就做完了。”
学习的压力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最严重的时候,他去了校医院,拿回来一张“强迫症”的诊断书,“断断续续吃了两个月的药”。
同样感觉学业受挫的,还有来自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温发琥。他是清华大学首批“自强计划”选拔出的29人之一。
温发琥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父母在镇上摆摊卖水果,“勉强维持生活”。高考那年,清华在甘肃理科的录取线是658分,他考了625分。借助“自强计划”的选拔,温发琥进入了清华。这在他的中学是件大事,因为该中学也已经十年没出过考上清华的学生了。
但这种荣耀很快就被学业压力盖过。2012年11月,第一次期中考试,温发琥的几门功课分数都在70分左右,颇感心情不顺的他,在网络上感叹道:“我真想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资格继续待在这个地方。”
被英语系录取的张辉也是如此,他入学后“很头大”:“我当时没想到会被调剂到英语系,第一志愿报的是法学院,没录上。”
高考前两个月,张辉得知自己通过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选拔,满足高考总分降60分录取的条件。让张辉头疼的是,英语并非自己的强项,而同班同学多为大城市重点外国语学校保送或考入的学生,“听力和口语基础都比我好太多,我感觉很难追上他们,努力之后成绩也还是居中下游,大一整个学年都挺消沉的”。
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杨弘毅只有在家乡才能感觉到家乡人对这一身份的“骄傲与尊重”。
但清华园的生活跟他原来预想的不一样。没来清华前,杨弘毅憧憬的大学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除了学习,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他对社会工作很感兴趣,也期待遇到一个“质朴、善良”的女孩,在校园谈一场恋爱。
然而,过去的一年,他的校园生活既简单又辛苦。除了偶尔踢场球,他的其他课余时间都用来上自习,“补差距”。
总结在清华的第一年,他觉得“比高三还要辛苦”。
他用足球场上的释放来帮自己减压——与一帮不认识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冲个澡,感觉特别好”。
大一上学期,杨弘毅加入了系里的足球队,但队里“很多学长踢得太好了”,他还一直没获得上场的机会。
周末时,他偶尔会和原来的好哥们儿网上聊天。高中同学中,和他一样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有4个,“分别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学习这块儿,我也和他们交流过,都感觉压力很大、很吃力”。
心里不好受时,杨弘毅找到心理老师求助,老师让他“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多想一想自己的优点”。
杨弘毅对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优点。
与杨弘毅同专业的赵齐峰,也是通过“专项计划”进清华的,境况更不容乐观。他因为跟不上所在专业的学习进度,曾多次向招生办提出转系申请,但专项生招生计划规定,“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
赵齐峰的同学透露,他在大一第一学期挂科两门的情况下,开始消极厌学,“每天读小说,写写诗,挺逃避现实的”。
张辉的苦恼,则在于心事无人倾诉。张辉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过年时回家几天”。他高考时,父母也不在身边。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通话”,话题多围绕“身体上的嘱咐和关心”,往往说不到10分钟,电话就挂了,有心里话也没法说。
据了解,上述问题在“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来的生源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事实上,杨弘毅们也在努力融入学校。
虽然学习吃力,但从小勤奋的杨弘毅并没有泄气,“大一时,我成绩中下游,压力很大。这学期已经上升到中游了”。
2013年暑假,杨弘毅修了一门专业课。虽然学得挺辛苦,但结课考试,他感觉“发挥得还不错”。此外,社会工作能力和绿茵场上的球技也“越来越好”。
但想到接下来3年的大学生活,他还是会焦虑:“感觉和别人差距挺大的,还是希望能有人指导一下。”
虽然他自己觉得没啥优点,但室友们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这个寝室唯一的专项生性格外向,待人格外憨厚、善良。
“他总能遇到一些奇葩经历。”室友王勇说起杨弘毅的清华一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待“求助者”的宽容和单纯。
“有次晚自习,一个陌生女孩在教学楼里叫住杨弘毅。她说在清华复习考研,没地儿住,没处洗衣服,递过来一包衣服,问他能不能帮忙洗。”室友彭飞说,他没想到的是,杨弘毅接过了对方的衣服,还借给了她130块钱。
后来,女孩取走了杨弘毅帮忙洗好的衣服,却一直没还上借走的钱。尽管室友们一致认为“肯定遇到骗子了”,但杨弘毅想了想说,再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不好意思拒绝”。
其实,杨弘毅手头并不宽裕。提到对“专项计划”的建议,他说希望能减免学费。但他又补充道,学校现在给的已经不少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对于“自强计划”生源,除了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还为每名同学一次性提供1万元的资助。“专项计划”在招生中虽然强调“专项生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但入学后,并不会为这些学生提供统一的学费减免,只有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生,才能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感觉自己经济上挺寒碜的,和同学出去,什么也不敢买。”在清华的第一年,杨弘毅每月花费700元左右,其中约500元用于吃饭。
现在,温发琥和张辉受益于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后续培养措施——
“双导师”制,即一名所在院系专业老师辅导学生的课程学习,一名所在院系毕业的成功校友“一对一”指导该生的个人发展。
与张辉结对子的校友也是“苦出身”。每个月,这个校友都会抽出机会和他聊一个多小时,“他会跟我说他读书时的一些感受,告诉我,很多问题他当年也遇到过,让我慢慢来”。
温发琥在学校图书馆找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一小时挣17块钱,一周差不多能拿到100块。”这个自称性格“像哈姆雷特一样纠结”的男生,通过这份工作认识了很多人,“在清华的这一年,我觉得自己总归是成长了。要是一年前,我可能都不会接受采访,不会和你说这么多。”
对于赵齐峰,清华大学招生办了解到他的诉求后,及时将情况反映给了教育部,目前得到的回应是,延续“不转专业”的政策。
笔者想采访赵齐峰,他婉拒了,在短信中回复说:“在这一问题上,我已没了发言权。但我仍想说,‘专项政策’很好,也很感谢这政策。”
(应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寒门学子招生计划一览
实习生王敏明郭小荷整理《中国青年报 》(
日&& 08 版)
&“圆梦计划”、“自强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这些自主招生计划,尽管名称各异,但因其针对的群体和强调的目标,自出台后,多被解读为实现“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等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其中,“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之初就广受关注,这项由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计划,提出要“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并“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2013年,该项计划的招生人数由1万名增加到3万名。
通过这些计划入学的学子,多具备“成绩优秀”和“家境贫困”两个条件。2012年首次实施的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甚至规定,家中需“三代无大学生”。2013年,该计划的招生办法做了修改,申请人须“高中三年均在县及县以下中学就读、平时成绩排名为中学的前5%的应届农村户口”,去掉了引起争议的“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一条件,同时,将成绩排名要求从前10%提升到5%。
今年,北京大学首次公布了该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在招收的3145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占到了14.2%。而清华大学招收的3374名本科新生中,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的考生,近年来首次超过四成,达到41%。
更多配套措施要跟上实习生 郭小荷 《 中国青年报 》(
日&& 08 版)
“对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其入学后,高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应提供更多细致的配套措施。”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说,“这些孩子的学术潜力和做事业的潜力,不一定比其他孩子差。基础差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原来的师资条件、学风等不如城里的孩子。”
王晓阳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完全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问题在于,他刚来的第一年、第二年,学校要给他更多关注和指导,这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起点不一样。”
据了解,在美国,针对一些基础不够的学生,比如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存在不足,大学多会以预科班的方式提供相关课程。
“同时向所有学生开放,不会把某个群体标签化。”王晓阳表示,很多学生刚经历完高考的压力,在进入大学初期,应该给他们一些缓冲,“麻省理工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曾推出一项改革,为减轻学生压力,新生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给出具体成绩,只计‘通过不通过’。”
在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提供的一些相关课程,功能上类似于“预科班”。该中心专职咨询师詹老师表示,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计算机水平基础差等情况,中心在新学期的第二到第六周开设了“计算机零基础辅导班”。同时,考试周期间,中心会通过在教学楼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备考经验。
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学生温发琥说,自己听说过类似的辅导班,但因和专业课时间冲突,一直没顾得上去。这个中学阶段尚未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的大二男生,正和其他同学一起上编程课,“我基础比较薄弱,最需要的还是专业学习上一对一的辅导”。
寒门学子进入名校后遇到的“学习跟不上”“自卑”等问题,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看来,并不陌生。“我1987年上大学,那时,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同班同学家境差不多,消费水平差距很小。现在,同学之间的经济条件差距很大,富裕家庭的学生可能会开车来上学。贫困学生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
李文胜表示,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对而言,缺少很多经历,入学后融入话题慢一些、学习压力大一些,这都很常见”。
他建议,应将对这部分学生的助学金和贷款等纳入系统管理。同时,“不要刻意强调‘专项生’、‘自强生’等身份,以免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
2012级的专项生陈涵(化名)表示:“我接触的几个同学,入学后觉得自己享受了‘降分优惠’,心理上有很大压力。如果学校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心理辅导,对他们会有挺大帮助。”
李文胜提醒这些学生:“十几二十分,并不是很大差距,我建议他们忘掉自己所谓的‘差别’,通过加强综合素养,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王晓阳还表示,教育中有两个价值取向,一个是教育公平,一个是教育质量。他认为,目前人们对起点上的公平比较关注,比如每年农村生源在名校中的比例等数字,“现在都给你上清华、北大的机会,好像是在同一个平台上成长,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东西也应该尽量公平。”王晓阳补充道,“这倒不是说要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去发展,通过制度安排和方方面面的政策,让每个人基于自己的情况,获得最大的发展。”
而反观当下的相关政策,王晓阳觉得,“还不够以人为本”。
专项生计划在招生中提出,要“根据本省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以及其他适农涉农等贫困地区急需专业为主”。在“积极引导和鼓励专项生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服务”方面,规定“专项生入学报到时不迁转户口,户籍暂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
王晓阳对“不转专业”的规定并不赞同:“一方面,你是希望这些人才从贫困地区出来,很好地成长。但同时,又给他们设置这种障碍,阻碍他们的成长。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专业方向。”
他表示,降分录取寒门学子的社会意义在于,“他们来自贫困地区,我们寄希望于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能给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带来一些帮助。不一定要指望他们毕业后回去工作。他们的父老乡亲都在那个地方,他对当地发展始终关注,为家乡发展提供帮助,这就能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李文胜还认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不仅要在招生层面作出努力,也应拿出更多财政支持,推动中小学教育均质化。
李文胜以其所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很多医生在提副高级职称之前,都需要去贫困地区扶贫三到五个月。”他建议,“做老师的也应该轮起来,由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教育激励,而不是让原单位和轮岗的地方负担。贫困地区常年都有好老师在,才能把教育带动起来”。
“至少各省区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应该由中央财政来保证一个投入的基础。国家可以按照人数来拨款,那些低于平均数的,由国家提供补贴。”
我的更多文章:
( 16:00:38)( 13:16:16)( 18:00:36)( 07:53:56)( 00:00:26)( 09:35:36)( 11:15:26)( 07:51:32)( 07:56:05)( 07:38:3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艳 北京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