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ber的国外使用感受工作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正文之前先说几点: 1。海外博士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有救世主心态,国内水深火热等你救,一团漆黑等你拨亮一样。海龟回国当然可以发挥出很大价值,但要想到,国内20多年没有多少海龟也发展起来了,还发展得那么好。挑起大梁主要还是一直留在国内实干的人。寸功未建的海外博士,没资格看不起国内的人,哪怕他们水平再低。回国要求条件可以理解,但别拿自己太当回事。爱回不回,没人求着你回去。地球离了谁都转。国内科研人员好歹贡献国内建设那么多年待遇还普遍比较差都没叫,凭什么出国转一圈喝点牛奶了就受一点苦都要叫?国内教师再不济也把你培养有能力出国了不是?
  其实学经济学的人里面一直有句话,拉美经济发展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留美经济学博士回去太多了或者说太早回去了。食洋不化,照搬照套美国模式,而不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这些人却偏偏非常自以为是,以“知识”优势抢占政策话语权,结果搞得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团糟。中国早期海外博士回去得少,很可惜。可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以前留美博士就大批回去,国家确实养不起不说,这些人回去多了,占据领导权,我看要误国的!历史无法检验。但就像几个海外生物界名人动不动签名1要国家几十亿美元投向他们认为的方向,而并不从中国工业化的实际进程需要出发。海外很多经济学博士一回去,或还没回去,就叫着要这个推倒那个重建。我看都很危险。首先还是要尊重国内的人,和他们融为一体,才谈得上改造和提高。
  2。回国不回国都是很自然的选择。我个人认为回国并没有什么道德优越感,就是选择了一个认为对自己发展更好的道路。自己觉得父母天涯、终日老婆房子、两三朋友、淡静如水、再整个不土不洋的孩子的日子好受就在国外耗着好了,也别给国内增加就业压力去,反正我是接受不了。刚看到一句话,现在世界各国的人都发了疯似的往中国跑,为啥国外的中国人还拼命留在外面?反正我看好中国前景,错过这班火车,等国内完全发达起来,当年同学朋友一个个过的都比自己幸福快乐,自己耗在国外却成了边缘人,我可受不了。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国人一谈国外和国内比较,都默认是和说美国、日本和欧洲最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别说广大亚非拉兄弟了,连一般OECD国家都是不算数的,葡萄牙、新西兰这类国家现在都没人拿来和国内机会相提并论而论了,这本身已经说明国内发展水平了。我们真正搞发展不过20多年。
  生活环境各人偏重的要求和忍受力不一样,不多说了。但要说国外竞争压力小,国外生活关系简单,我觉得有误区。国内感觉压力大的,往往都是要做人上人,要出人头地,当然压力非常大了。到了国外,扎着尾巴做人,底层和边缘混混,能survive就心满意足,当然觉得压力小了、生活简单了。
  3。学霸问题。很正常。哪里没有学霸,国外科研就不是?就像教授都是从讲师/助理教授熬上去的,别看现在威风,吃香喝辣,当初也是吃苦受累一点一点赞出来拼出来。凭什么小不拉子一上来就跟教授/学霸一个待遇?就是靠提携,烂泥扶不上墙,能看看上也能被扶上去也要有本事。国外能做到名教授就没有前人提携的作用?丘成桐自己不就说在美国这个谁那个谁的地位都是他推上去的么。有真本事的回去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难,30-40万足够做点东西出来,还看不上,一回去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想着几千万的项目?凭什么相信你给你啊?国外有毫无资历的上来就拿大项目这样的么。做出名气你管自己叫学界领袖,拿到大项目你觉得非你莫属,可在别人眼里你就是学霸!
  饶子和、杨卫、尚永丰这帮人他们现在算学霸了吧,你服气不服气?当初刚回国也不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么。真有本事谁拦的住。没本事才一个劲怪环境。而且环境又是可以挑选的,找不到合适自己发挥的环境,还是自己的问题。
  就像有人评价,中国一流高校如果存在什么问题和弊端,国外二三流大学照样存在。现在就硬要拿中国一流高校跟国外一流高校比,向他们看齐,不现实。试想即使留在国外的,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进入第一流高校做科研。
  再说说我的经历和感受吧,我回国工作一年多了,去的单位之前一个人也不认识,就是一个人打拼去了。也有不顺心的地方,包括职称、薪酬都跟原来答应的有差距,但事先都想到过,有心理准备。总体上还满意。收入还可以。国内生活又很便宜,房子也买下了,当然不是一次性,无非按揭慢慢还就是了。就物质而言我没有什么要求了,反正觉得比国外舒服方便自在。
  国内科研环境上当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即使我的大学算是国内顶尖名校了,学术气氛也是不够,而且最糟的是,很难有同等水平的对话交流,但反过来什么都尽善尽美,你回去的价值就没那么大,有什么资格享受比周围人高几倍的待遇。另外,国外的科研资源条件已经很好了,至少网上电子期刊库,国外大学有的,国内(至少重点大学)基本都有。好大学都有很多实验室不比国外设备差。现在国内科研硬件上应该问题不大,就是学术队伍和激励机制问题了。我回去开始推动建立每周seminar制度,到处邀请人来做学术报告,科研气氛慢慢出来些,特别研究生很感兴趣热情很高,算是做点制度上贡献吧。
  我去的学校网络条件,国内免费速度也快,但教师在办公室都居然不能上国外任何一个网站,很恶心、很大的不便。但既然全校都是,也就自己克服克服,回家上国外网收邮件查资料。其他困难,说实话,都没什么不可克服。
  回国初期还是很费时间去调整,去熟悉环境,特别教学对青年人是很大挑战,即使一个星期一门课可能都要占用50%的时间去准备。然后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占用时间,真正能有效投入科研的时间很少。所以回国一个tip是,找到工作后,文章能不发的尽量攒着不发,回国再发,这样才能应付三年一考核。等初期调整过后,教些熟课,有题目、有学生、有队伍,自己摊子有了,就可以进入收获期了。
  国内要开展科研,很重要的是要申请到自己的课题。准备回国的要早早思考一下怎么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一个就够周转开了。即使学校给提供几十万的科研启动费,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能就10万20万的,但中标这个,第一个有很好的声誉,给你后面课题申报带来很大便利,也标志你进入国内的学术圈;第二,写作这个申请书需要了解国内情况,格式也让你习惯国内的思维,所以如果能中标,意味着你开始融入国内学术圈了;第三,不少学校还会给配套,听说最高的有1:1,当然好学校就很少了,我们那就奖励不多了。
  国内物质上的刺激还是很厉害的,教学有课时费,科研上中标项目有奖励有提成,发表论文也有奖励,越是高档次论文奖励越高,国外做教授这些都没有了吧,就是一些死工资。光实际收入上回国绝对不吃亏。我感觉国内成名大教授能拿到手的收入在绝对数上就普遍比国外多,特别热门专业。
  但就回国而言,我最高兴的是,不再面对老外学生,而是能教一大堆中国学生,把最新的知识教给他们,影响他们。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幸福。国内研究生虽然很多在混日子,但对科研感兴趣的还是非常能干,也非常能吃苦的。不过这个对科研的兴趣还是主要要靠老师来开发和挖掘。很多好苗子在国内环境确实被耽误了,非常可惜。我希望我的回去能减少一些这方面遗憾。
  不想戴高帽子,但确实觉得,为自己的国家做事的时候,才真的有归属感,很踏实,睡得安稳。特别在中国当代,觉得自己是big history的一部份,有融入到一股历史洪流的感觉。不然在国外,教书做研究,感觉就是一个打工的job而已,没有源自内心的动力。你不会去想着影响身边的社会和人,身边除了家人也没有真的在意你,始终保持着无法消除的距离。
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回国工作与国内环境 一个海归的经历和感想”怎么看? ---说两句吧!在美国大使馆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的图书馆
在美国大使馆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邪今生的回答(115票)】:
当你们观看电影时,外交官似乎总是过着非常精彩的生活 — 很多国际戏剧事件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我们大部分的日常工作(很幸运)一点都不像你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非常有收获的。我做外交官已经25年了,但在工作中总是有新东西可以学习,新的人可以认识。这不断令人兴奋,并让人着迷。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很幸运,亲眼目睹了许多精彩的活动,如1995年北京妇女大会,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1999年中国建国50周年。除了在中国很多年,我还在韩国和乌克兰居住过,访问过此外大概25个国家。
我自己的工作主要围绕着帮助促进更多人民对人民的交流,帮助增加一般人之间而不是政府之间的接触。最近我们所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媒体上,既有报纸和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是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精彩之处在于,我们现在可以直接与世界各地的受众沟通,不用依赖报纸将我们的故事讲出来。我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推动学者、学生之间的交流项目,以及那些在非政府组织、政府、基金会等很多其他领域工作的人之间的交流。新闻文化处每年向输送几百名富布赖特学者、未来领袖项目的被资助者和国际访问者。每周我们也有幸迎接许多美国人代表团。
我们工作的最让人喜欢的部分是向中国观众介绍最好的美国艺术、音乐、戏剧和舞蹈。每年来北京的美国表演者有几百人之多,中国观众有千载难逢的机会去观赏他们的演出。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个受欢迎的方面是我们的英语教学项目,以及我们在北京和其他地区的美国中心,那里提供场所供我们的中国客人了解美国文化并与美国演讲者及专家见面。最后,我们的图书馆和教育咨询项目为感兴趣的中国人提供关于美国的准确、可靠和免费的信息。
我最喜欢能够走出去与中国观众谈谈美国。就在上周,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的课堂上做了演讲,并协助举办一个来自美国的展览,它现在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只要我可以的时候,我也在全国各地旅行。上个月,我有机会回到大连,这是30年前我作为英语老师来中国的第一个地方。
When you watch the movies,diplomats always seem to have very exciting lives – lots of international dramaand exotic locations. Most of our daily work is (fortunately) nothinglike you see in the movies, but for most of us it’s still very rewarding. I have been a diplomat for 25 years but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new to learnon the job and new people to meet. It’s continually exciting andfascinating. I have been very fortunate during my career to get towitness lots of wonderful events like the Beijing Women’s Conference in 1995,the return of Hong Kong in 1997, and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PRCin 1999. In addition to many years in China, I have lived in Koreaand Ukraine and have visited maybe 25 other countries.
My own work is centered aroundhelping foster greater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helping increase contact notbetween governments but between average people. A large part of what wedo these days is focused on the media, both traditional media like newspapersand televisions and, increasingly, social media. The great thing aboutsocial media is that we can now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audiences around theworld and don’t need to rely on the newspapers to get our storyout. Another important part of my job is encouraging exchangeprograms among scholars, students, and those who work in many other fields likethe NGO community, government, foundations, etc. The Public Affairs Sectionevery year sends several hundred visitors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Fulbrightscholars, Future Leaders grantees, and International Visitors. We alsohave the privilege of welcoming many delegations of Americans every week.
A favorite part of our work isintroducing Chinese audiences to the best of American art, music, drama, anddance. The numbers of American performers who come to Beijing every yearis in the hundreds and Chinese audiences have amazing opportunities toappreciate them. Another popular aspect to our work are our Englishteaching programs and our American Centers in Beijing and the rest of thecountry which provide places where our Chinese guests can learn about Americanculture and meet American speakers and experts. Finally, ourlibraries and Educational Advising programs provide accurate, reliable and free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to interested Chinese.
I most enjoy being able to getout and talk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ese audiences. Just lastweek, I spoke at a class at a university here in Beijing and helped to open anexhibit from the U.S. that is currently at the Palace Museum. Whenever Ican, I also travel around the country. Last month, I had the opportunityto return to Dalian, where I first came to China as an English teacher 30 yearsago.
【椎名真白的回答(2票)】:
这其中的工作含你们如何分钱给汉奸或者如何策反国家工作人员吗?具体说说
【好奇戴宝宝的回答(6票)】:
我认为他们应该会累到没有时间上知乎来回答这个问题。
【jammer的回答(2票)】:
忙,乱,烦
【jammer的回答(1票)】:
发表评论:
馆藏&5803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赴国外后工作的思想汇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赴国外后工作的思想汇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中企动力工作的感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