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法定顺利推行商鞅怎么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10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4分) (2)材料二、三分别对商鞅变法的如何评价?(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应如何评价商鞅变法?(2分)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10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4分) (2)材料二、三分别对商鞅变法的如何评价?(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应如何评价商鞅变法?(2分)(10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4分) (2)材料二、三分别对商鞅变法的如何评价?(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应如何评价商鞅变法?(2分)科目:最佳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品粮,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2)材料二从商鞅的个人性格缺陷出发对商鞅变法予以否定。材料三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认为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原因。(3)积极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局限: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答案带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1分)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1 分)(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1分)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2分)(3)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1分) 
(1)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意思相近即可,1分)
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也可以概括为: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任答其中一点得1分)
(2)统一度量衡(1分)统一货币(1分)统一文字(1分)
(3)倾邻国而雄诸侯(1分)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
考点分析:
考点1: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变革。
一﹑经济上的大变革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
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都江堰 &&&&&&&&&&&&&&&&&&&&&&&&&&&&&&&&&&&&&&&&&&&&&&&&&&&
⑴建造﹕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⑵地理位置﹕长江支流岷江中游
⑶作用﹕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⑷启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二﹑政治上的大变革——各国的变法运动
1﹑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2﹑目的︰为了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3、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4﹑★★典型——商鞅变法
(1)时间和人物﹕前356年& 秦孝公和商鞅
(2)主要内容﹕
单项作用(★)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意义(影响)﹕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成功原因:①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
知识点拓展
一 大变革时期的表现:
&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出”,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
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
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
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内容和历史作用
&&&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
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考点2:秦王扫六合
& &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央设“三公”丞相(掌管行政)、太尉(主持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P.57
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先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移民戍边,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凿灵渠。P.59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①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发动战争,扩大了秦朝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消极作用: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②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以及长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③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严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知识点拓展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
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
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
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
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请回答:(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1分)(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1分)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1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1分)(4)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1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材料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回答:(1)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材料一中图A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图B所指的工具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图D工具的使用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请按先后顺序写出这三类生产工具的名称。(1分) (2) 我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明是指哪一时期的文明?(1分)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1分)(3)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请问哪次改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分)对土地问题改革是如何规定的?(1分) (4)根据材料三,秦开创的什么制度成为以后中国三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1分)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
推举贤人担任首领的方法叫______制。为了加强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______制。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 
题型:综合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孔子犹江海文言文翻译 52文言文六年级实题_孔子犹江海
文言文外国语文言试题:张无垢勤学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1、解释词语寓( )、执( )是( ) 犹( )2、谈启示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一、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二、请分析薛谭的人物形象。三、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1、范文正公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lù sù),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既:......以后)B.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味:赞叹)C. 某妄意易一字。(易:容易)D. 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颔首:回头)2、关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1先生之德 2泰伯读之三叹 3公之文一出 4握手扣之 5而‘德’字承之A. 1、3相同,2、4、5相同。B. 2、3相同,1、5相同,4与其他均不同。C. 1、4相同,3、5相同,2与其他均不同。D.1、5相同,2、4、5各不相同。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一处)。泰 伯 读 之 三 叹 味 不 已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2)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5、这个故事在写作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呢?谈谈你的体会。6、范文正公即为范仲淹,他的《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请默写出这篇文章中任意一个完整的句子。孔子犹江海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善哉,子贡之言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B. 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C. 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D. 阐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4、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弟子的言行收录在《论语》一书中。请写出一句选自《论语》的孔子谈论学习的名句。曹操战吕布众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郭嘉曰:“计可速发。”操曰:“今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矣。”赢曰:“真良策也!”/于是令军士*孝发丧,诈言操死。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布随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将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死战得脱,折了好些人马;败回濮阳,坚守不出。/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根据以划分的层次,概括事件的前因后果。实验外国语文言试题: 华歆王朗避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对下列句子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三、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两处。华 歆 王 朗 俱 乘 船 避 难 有 一 人 欲 依 附 歆 辄 难 之四、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幸尚宽,何为不可?(2)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五、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觉得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呢?请联系文段落内容进行分析读书忌“二物”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一、下面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二、下面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四、最后一段话中的“二物”指什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52文言文六年级实题_孔子犹江海五、我国古代有很多善于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请在你的积累中选择能体现本文观点的一句(完整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一步高一步。”上大说。及下桥,又问之。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孔子犹江海文言文翻译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皇上在游内苑是,听了解缙的回答后,为什么“大说”?请说说你的理解。5、“卿”在古代有多个义项:A.古代高级官职及爵位的名称。B.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敬称。C.古代夫妻之间的爱称。D.对男子的敬称。请写出下列句中“卿”的意思。(填序号)6、读了本文,你认为解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1、 解释加点的字。2、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叙述这个故事,一百字左右。3、从故事中可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他呢?为什么?4、你还知道三国时期的哪些人物和故事?请举出一个人物。并简单讲述一个与该人物有关的故事。牛郎织女1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2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3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4嫁后遂废织纫。5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1、根据文意,解释文中带点词语意思。(1)暇: (2)怜: (3)许: (4)废:2、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3、短文有三个层次,你认为正确的划分是( )选项。A.第一层1.2;第二层3.4; 第三层5B.第一层1;第二层2.3.4; 第三层5C.第一层1.2;第二层3; 第三层4.5D.第一层1;第二层2; 第三层3.4.54、这则神话在后世的流传中不断丰富修改,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神话故事( )A.《七仙女》 B.《牛郎织女》 C.《嫦娥奔月》 D.《天仙配》5、这则神话故事影响深远,与此有关的成语有.(1) (2)6、你能写出连续两句和这则神话有关的诗句吗?试一试。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去: (2)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此非所以居子也。(2)继而迁于学宫之旁。3、这个故事就是成语 的由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4、文中所提到的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 家的代表人物。在小学的学习中,我们曾背诵过他的一则语录,请填写完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5、文中的孟母我们并不陌生,《三字经》里曾提到:昔孟母, ;子不学, 。6、你如何看待文中孟母的行为?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由。。西川小升初文言文试题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1、解释词语中道而返( ) 我欲之楚( ) 而离楚愈远( ) 以广地尊名( )2、翻译下面的句子(1)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2)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3)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4)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魏王为了阻止季梁攻打邯郸,直言指出季梁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B用“南辕北辙”来概括,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C季梁是一个善于劝谏的人。D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反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方向错了,什么又利的条件都会起反作用。拔树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52文言文六年级实题_孔子犹江海水以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不谬也。 1、下列“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西出阳关无故人 B.低头思故乡C.故草木不生 D.依然如故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A.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B.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C.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D.佐领聪明多端,领导人们在沙漠中探出了水井。3、翻译句子。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4、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⑤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⑥(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⑦,歆废书⑧出观⑨。宁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1、写出句子大意。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2、本文写了哪两件事?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的人?7中嘉祥言文试题鲁宗道为人刚直 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酒肆中,偶宋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一、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鲁宗道)尝微行就酒肆中(2)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三、你认为文中的宗道是位怎样的人?真宗皇帝为什么认为鲁宗道是一位“可大用”的人?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C.堕而折其髀:大腿。 D.近塞之前人,死者十九:十九个。二、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何遽不为福乎——这怎么就不是福呢?B.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他的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归去。C. 丁壮者引弦而战。——壮年男子都拿走弓箭去打仗。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这个人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三、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是用来阐述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的。B.文中结构相似的三个问句,使塞翁幽默风趣、沉着机智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C.故事用一连串的事实说明了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D.这个事故告诉我们祸与福、得与失、好事与坏事都可以无条件地相互转化。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1、解释下列字退为家人讲( )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 同列语之曰( )2、翻译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焉:2、翻译下列句子。(1)若欲闻射道乎?(2)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3)屠龙子朱在教常羊射箭之前讲的“射道”究竟是指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王蓝田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尝食鸡子 (2)举以掷地(3)以屐齿蹍之 (4)复于地取内口中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2)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这则故事人物形象逼真生动,通过( )描写,写出了王蓝田( )的性格。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母好食铛底焦饭( )恒装一囊( )辄伫录焦饭( )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 )战于沪渎( )陈独以焦饭得活(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体悟最深刻的一点详细写下来。实外西区文言试题(无文言文试题,以古诗默写为主)1、----------------,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2、-----------------。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3、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浣溪沙》4、洛阳城望见秋风,--------------------。张籍《秋思》5、归来饱饭黄昏后,--------------------。吕岩《牧童》52文言文六年级实题_孔子犹江海5、-----------------------,秋水长天共一色。6、------------------------,长使英雄泪满襟。7、日暮汉宫传蜡烛,------------------------。8、《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9、------------------------,柳暗花明又一村。10、-----------------------,西出阳关无故人。11、独爱莲,------------------,12、东边日出西边雨,------------------------。13、无边落木萧萧下,------------------------。川师附中文言题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解释词语国破( ) 城春( )2、《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王蓝田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尝食鸡子 (2)举以掷地(3)以屐齿蹍之 (4)复于地取内口中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鸡子于地圆转未止,(2)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这则故事人物形象逼真生动,通过( )描写,写出了王蓝田( )的性格。树德联合文言题《鹬蚌相争》蚌(2)方出曝(3),而鹬(4)啄其肉。蚌合而箝(5)其喙(6)。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7)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8),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9)之。【注释】(1)选自《战国策》。(2)蚌(bà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4)鹬(yù):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壳。(6)喙(huì):鸟类的嘴。(9)擒(qín):抓住。1、我会注音更会解释。(8分)(1)曝( ):(2)箝( ):(3)即( ):(4)不出( ):2、请你根据文言文分析后完成以下习题。(22分)A.故事的主人公是谁?B.发生了什么事情?C.他们是怎么对待对方的?D.结果呢?E.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语来总结文章的中心。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 ,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昂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B.军既相距 距: 通“拒”,相距对峙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1)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2)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3)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4)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5)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6)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A.(1)(2)(3)(5)B.(2)(3)(4)(6)C.(2)(3)(5)(6)D.(3)(4)(5)(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与公子昂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昂,趁机打败了魏军。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4、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商鞅天生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昂、不听赵良规劝几件事上足以得到验证。B.认为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C.认为商鞅的著作《开塞》、《耕战》的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D.认为商鞅因变法最终在秦国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完全是罪有应得。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令行于民期年,秦国之国都言出令不便者以千数。(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三原外国语文言题傅永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一、解释句中线点的词。(1(2(3二、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三、傅永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相关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10-135867℃
文言文外国语文言试题:张无垢勤学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1、解释词语寓( )、执( )是( ) 犹( )2、谈启示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7-27357℃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 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用法和意义。2. 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3. 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语句。一. 句子的理解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12-59593℃ 孔子犹江海
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12-229898℃
古文翻译技巧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中积累文言词语、感受古代汉语习惯,更重要的是准确理解原作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文翻译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好处。一、基本方法:直3-1710593℃
孔子犹江海阅读答案孔子犹江海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5-317374℃
雅信堂提示:安装此恢复盘会重新整合硬盘为C盘和恢复分区(Q盘),硬盘所有的数据和原有分区将被清除,切记做好备份!!!1.目前T420 X220 E40 E420等等这一系列雅信堂有简体中文/英文/32位/64位win7专业版4种原厂系统恢复光盘。该光盘1-8247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鞅变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