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高学历是不是比高态度比能力更重要要

名牌大学高学历是不是比高能力更重要?有图有真相
在国内存在着很多“潜”规则,就像看美剧的鄙视看韩剧的一样,清北—& 985—&211—&普通一本—& 普通二本—&三本专科也形成了一条鄙视链。
学历是一张名片,很多职位其实非名牌高校的人也完全可以胜任,但却没资格去做,硬生生地被学历这道门槛挡了门外。
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里都会写上本科以上(限985和211,清北优先),奈何世外高人们身怀绝世武功却被拒门外,凭啥?
学历限制了你的收入?
能力限制了你的学历?
网上总是有人说“只要没有学历歧视,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可以比清北的人做的更好!”。小扎、比尔盖茨这些大佬更是坐实了这个说法,辍学创业却坐拥商业帝国,旗下更是无数名校高学历人才为他们打工。
所以有学历和有能力真的可以划等号吗?是不是大部分名普通人都如武侠小说中那样怀才不遇?
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两套评价人的标准。一套按照学校,一套按照能力。
按照【学校】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 A 标准)大约是这样的:
而在按照【能力】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 B 标准)中,学校的分布大约是这样的:
平均来讲,从好学校出来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能力,但个体差异却很大。在极端情况下,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优秀的人,也会比一个糟糕的 985 学生有着更强的能力。
所以按照 B 标准来评价人的用人单位,通常是更理性和有判断力的。但是,人不是充分理性的,大部分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对方学校的影响,并且,即使自己不在乎学校,也要考虑其他人可能的偏见。
于是,大部分用人单位实际上采用的是这样的标准:
x,就是用人单位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对于真正优秀的用人单位来说,这个 x 其实并不高,学历判定标准A的占比会比较小,而能力判定标准B的占比会更大。
——曾加(PlusZeng)
在A这种传统学历评价体系下,确实很多人才都是不能通过名校和学历检验出来的。像李世石、丁俊晖或者周星驰,他们可能没有拥有过名校的文凭也无法通过国内高考的检验,却是某一领域的天才。
但大部分人不会涉及到这些领域,而是在高考后接受A与B体系的评价,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所以学历决定你的下限,能力决定你的上限,两者均不可缺。
一纸名校学历,
也不能说明有格局
我拥有包括哈佛在内众多名校的荣誉学位。我现在工作的一部分,是在全球各大知名高校演讲,但其实我的学历不过是高中毕业。
在我看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给我帮助最大的是我曾付出的努力、犯过的错误、和不断爬起来重振斗志的毅力。
我相信教育的价值,这点毋庸置疑。了解我的人也都知道,我喜欢学习。但在我上学那会儿,我所处的教育体制并不能带给我自己想要的东西 - 创立自己的企业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于是我决定离开学校,为自己提供“高等教育”。
估计你也听过这个比喻:
学历就像一张火车票,博士是软卧,研究生是软座,本科是硬座,专科的民办的是站票!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与我共事的人基本都有名牌大学的学历。而我所能带给团队的不是多么高大上的背景,而是敢于做出决策的勇气、危急时刻展现出的领导力和脚踏实地的坚持。
因为即使你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你的格局一定会就此提高。高学历的人确实可能智商更高,名牌大学的人可能人脉资源更广,但缺乏格局的努力根本都是无用功。
有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
你未来的人生就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格局”。
学历不同,人生起点就不一样,我是自考范老师,在学历提升上有任何疑惑的或者是自考中有什么问题的加老师的微信:zikaofls 了解
或加入我们学历提升交流群 一同和小伙伴交流。关注微公号“自考答疑解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页让你了解学历提升是怎么回事
自考精品课大放送
今日搜狐热点技术交流、我要发言! 发表评论可获取积分! 请遵守相关规定。
几个星期前,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在经过一番思索,我在我的专栏里大声提出了我的疑问...
吹牛大王沃伦-伊斯特的吹嘘“设计工程师都将使用ARM芯片!”的确,伊斯特的话是值得斟酌的。
工程师交流
工程师职场
工程师创意
工程师故事我想,楼主想问的是毕业证书与学位的不同,想听真话而不是前面几位的安慰吗?那就是:学位很重要!一般,好的大学凭高考进去的学生很容易拿到学位.但诸如成人教育,网络学院,学位就很难拿,且有一定控制比例.需要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论文成绩综合评定.如果楼主已经开始工作,是应单位要求或自身发展而读,可以不看重学位.但如果是毕业后找工作,就很重要了,小企业是可能招专科生来做本科生的工作,但可能给他本科生的待遇吗?!
其他答案(共23个回答)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这么多人发言,我也想说说我的看法。
毕业后可以走的路很多,一条是考研究生,没有学位好象没有影响,有很多学校只要求有大学毕业证书就可以了。一条是就业,就现在的形势来说,有没有学位也不是太重要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都困难,文凭的作用降落的空前的低谷,寒了很多大学学子的心,其中不伐农村里出来的同胞们,家里辛辛苦苦供出来一个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现象虽说不上绝对也绝不在少数,现在的明白人不在重视学历了,而是技能,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这才是能找到工作的最好的敲门砖,所以就现在而言,没有学位不要紧了,好好学点技能,也能找个中意的工作。呵呵,说的可能有点跑题,可是这确实是我想说的!
要是毕业的话问题可能大点!
第一。没有学位证书,说明你不是本科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只能算专科,而且和专科生还有一点的区别!
第二,招人单位会追究你没有学位证的原因!甚至会调查你的“人品”,(当然我没有贬低你的朋友的意思,有些学生因为打架,干别的勾当被取消的)为什么没有证书?会影响他的一生的!
要是考研的话问题小点!
你优先考虑考自己学校的,还有那些对学位证书没有具体要求的学校!不过现在研究生就业有很多看第一学历,也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不光彩的污点! 不过相对来说,影响较小,要是处理得当的话可以基本没有影响!
你要是没有毕业的话。可以有很多补救办法,我们学校就有这么办的!不过要有关系,钱!!!我了解只有这些!!
这个问题如果拢统回答是找不到答案的,大千世界,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对于卖茶叶蛋来说,没有学位的大学生已经是人才高消费了;对于造原子弹来说,没有学历的大学生如同文盲一样;对于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反正都是用公家的钱发工资,学历越高越好,至于能否用得上,跟他无关;对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真才实学最重要.
所以,有无学位无关紧要,关键是看你找到什么工作:如当领导,把握大局和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最重要;如在机关,文字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平衡艺术最重要;如当工人,专业技术和吃苦耐劳最重要;如搞营销,嘴皮子功夫和脸部皮肤的厚度最重要;如做私营企业,抓住机会的能力和魄力最重要.
讲了这么多,归纳起来一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实根据现在市场的走向及趋势来看:很多企业就在我之前的企业曾经一个经理招聘一个销售我们老总要他招聘一个大本的但是我们经理却招聘一了一个中专毕业的,老总问其缘由他说:现在的大家有几个在真正的上学呢?大多 数是在谈恋爱,其实能力不如中专生呢!一般现在大多数都 是属于私营企业他不会太看重学历问题,重视是能力你能帮我把做好能帮助 公司带来效益就是好员工而有时候你是大学毕业的不会做事在老总眼里都不如一个中专生。而一部他国营企业比如什么集团公司这样子才会看重学历问题。
我以前有几个同学也是你这样的情况,虽然在学校里看似都是失败者,毕业后他们相互之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有的风光无限,有的如丧家之犬。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信心和决心去改变...
1.作为本栏目的管理员,我坚决反对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2.现在很多单位搞不清楚学历与学位的区别,因此你并不是没机会3.在社会,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不要让一件小事毁了...
是完全可以的我哥就是这样考到的哈你放心吧
本科毕业并且是自学考试的文凭,目前在我国是任何地方都承认的!!就是必须承认的,国家有统一规定,你在填写干部履历表等时候都可以写上本科!!关于本科的学士学位问题,...
学位证不是太看中的,对计算机等级证不是很感兴趣的,ISO9000还是比较看中的.考研对工作不是影响很大,你计划好就没有问题的.大胆的去常识吧!不要想的太多.
答: 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
答: 中国教育培训网址大全
答: 那是不可能的.网上考试,那作弊不翻天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是不是比高能力更重要?|学历能力鄙视链
本文来自LinkedIn中国
微信号:Linkedin-China
在国内存在着很多“潜”规则和鄙视链,就像看美剧的鄙视看韩剧的一样,清北—& 985—&211—&普通一本—& 普通二本—&三本专科也形成了一条鄙视链。换到美国的大学,这种鄙视链应该是常春藤—& 文理学院=TOP 20大学—&私立大U—&公立大U—& 排名100开外—&社区学院吧……
学历是一张名片,很多职位其实非名牌高校的人也完全可以胜任,但却没资格去做,硬生生地被学历这道门槛挡了门外。
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里都会写上本科以上(限985和211,清北优先),奈何世外高人们身怀绝世武功却被拒门外,凭啥?
学历限制了你的收入?
能力限制了你的学历?
网上总是有人说“只要没有学历歧视,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可以比清北的人做的更好!”。小扎、比尔盖茨这些大佬更是坐实了这个说法,辍学创业却坐拥商业帝国,旗下更是无数名校高学历人才为他们打工。
所以有学历和有能力真的可以划等号吗?是不是大部分名普通人都如武侠小说中那样怀才不遇?
在这个社会上,存在两套评价人的标准。一套按照学校,一套按照能力。
按照【学校】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 A 标准)大约是这样的:
而在按照【能力】来评价人的标准(称为 B 标准)中,学校的分布大约是这样的:
平均来讲,从好学校出来的人,会拥有更高的能力,但个体差异却很大。在极端情况下,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优秀的人,也会比一个糟糕的 985 学生有着更强的能力。
所以按照 B 标准来评价人的用人单位,通常是更理性和有判断力的。但是,人不是充分理性的,大部分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对方学校的影响,并且,即使自己不在乎学校,也要考虑其他人可能的偏见。
于是,大部分用人单位实际上采用的是这样的标准:
x,就是用人单位对学校的重视程度。对于真正优秀的用人单位来说,这个 x 其实并不高,学历判定标准A的占比会比较小,而能力判定标准B的占比会更大。
——曾加(PlusZeng)
在A这种传统学历评价体系下,确实很多人才都是不能通过名校和学历检验出来的。像李世石、丁俊晖或者周星驰,他们可能没有拥有过名校的文凭也无法通过国内高考的检验,却是某一领域的天才。
但大部分人不会涉及到这些领域,而是在高考后接受A与B体系的评价,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所以学历决定你的下限,能力决定你的上限,两者均不可缺。
一纸名校学历,
也不能说明有格局
我拥有包括哈佛在内众多名校的荣誉学位。我现在工作的一部分,是在全球各大知名高校演讲,但其实我的学历不过是高中毕业。
在我看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给我帮助最大的是我曾付出的努力、犯过的错误、和不断爬起来重振斗志的毅力。
我相信教育的价值,这点毋庸置疑。了解我的人也都知道,我喜欢学习。但在我上学那会儿,我所处的教育体制并不能带给我自己想要的东西 - 创立自己的企业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于是我决定离开学校,为自己提供“高等教育”。
估计你也听过这个比喻:
学历就像一张火车票,博士是软卧,研究生是软座,本科是硬座,专科的民办的是站票!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与我共事的人基本都有名牌大学的学历。而我所能带给团队的不是多么高大上的背景,而是敢于做出决策的勇气、危急时刻展现出的领导力和脚踏实地的坚持。
因为即使你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你的格局一定会就此提高。高学历的人确实可能智商更高,名牌大学的人可能人脉资源更广,但缺乏格局的努力根本都是无用功。
有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
你未来的人生就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格局”。
一个没考上大学的人如果只是羡慕自己的高中同学可以得到一张毕业证书,那一辈子也就毁了,他可能去买文凭却永远得不到文凭背后的能力和思维。
赚钱也要看时机
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
很多商业大佬都是当年下海经商后成功的人生赢家,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是凤毛麟角,不需要拼技术拼数据,很多时候拼的是胆识和决断力。
但现在在信息高度透明和快速传递的情况下,钱的流通速度也更快了。打信息不对称和拉帮结派已经无法让人躺着挣钱了。
成功的80、90后除了敢想以外还拼的是另辟蹊径的思维能力,把一个传统的行业连接新技术做出新花样。看似不接地气毫无用处的象牙塔有时候就是培养了一个人的思考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基本能力,帮助你掌握更复杂的事物运行规律。
因此30年前成功的人和30年后的大富翁一定不一样,未来的钱是粗糙的知识结构接触不到的,因为它背后有足够高的理解成本,即使有小聪明小幸运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支撑永远只能赚一时小钱,跟随不了世界变化的节奏。
当一个人想着如何一辈子在一个领域赚一份钱时,有些人的格局却已经放大到了改变世界。Elon Musk,发明Paypal、推出Tesla汽车,还创立了SpaceX太空探险公司。努力改善地球的环境的同时,还在造飞船探索宇宙。他比这个快餐文化的社会跑的还快,所以才能掌控世界的变化。
“像那些疯狂的人们致敬 - 他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惹事生非、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喜欢墨守成规、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们,也可以质疑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是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确实我们眼中的天才。”
——Apple联合创始人Steve Jobs()
所以进入名牌大学就能高枕无忧的准备迎接新人生了吗?
也不是,聪明本身,不能说明全部,学历也不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聪明的地方,有些人读书好,有些人身怀绝技,有些人为人处事灵活。
最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就是聪明” 。自信过头的可怕之处在于,没人能改变这些人的想法,因为他们永远觉得“我已经拿定主意了,别人说什么都没用”。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
我很享受和一群MBA高材生开会的过程,因为他们的确智商过人、想法新奇。但他们总是过于相信自己,也过度相信自己的文凭。事实最终通常会显示,聪明也许来自书本,但智慧和真正的自信来自经验、来自实践、来自生活、来自失败。
那除了学历,究竟什么能够说明问题?
别做一个高学历的傻瓜。名校学历固然重要,聪明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知道自己的“无知”,并擅于利用别人的技能弥补自己的缺陷
心中怀有真正的谦逊
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为了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活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坚持。才华无法取代它;有才华但不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天赋无法取代它;有天赋但穷困潦倒的人并不少见。教育无法取代它;社会上不乏教育水平高的平庸者。坚持和决心才是万能的。”
——美国第30任总统Calvin Coolidge(1872 - 1933)
本文来自日报好伙伴:LinkedIn领英中国,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每年20多所北美名校的代表齐聚北京上海,为准备留学的同学剧透留学生活。
每年20多所北美名校的代表齐聚北京上海,为准备留学的同学剧透留学生活。
今日搜狐热点杨东平:没有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戏_凤凰教育
杨东平:没有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记者:您现在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您觉得中国教育创新这块儿,如果跟国外教育相比,哪几个方面您觉得可以着重的下一步可以着重去采取一些措施呢? 杨东
以下为杨东平专访的对话实录&&不能把技术创新视为教育创新的全部 凤凰网教育:中国教育创新跟国外教育相比,您觉得哪几个方面需要下一步着重改进?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从去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在线教育比较火,包括慕课,所以很多人容易把教育创新跟教育技术的改善相提并论,或者认为这就是一回事。但是,教育创新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创新,教育一些根本问题的改善,所以不能把技术创新视为教育创新的全部,而是其中一部分。 我觉得这一点对中国特别重要,因为很多人说没有高科技,怎么创新?每个学校不同的情况下,都可以创新,所以广义的创新是怎么能够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的环境,解决遇到的问题,这需要创造力,需要领导力,不是非要用ipad,非要在线教育才叫创新,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凤凰网教育:如果想要观念上的创新,可能不只是教育的问题,跟整个社会都会有一定关系。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有宏观的层面,超越教育的是社会问题,政治、体制、经济、财政等等。但是对一个具体的学校、教师、家长、学习者,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比如刚刚讲的学校教育创新,我们最通常讲的是把教育局限在学校教育范围内,但是学校教育创新涉及到几个因素,课程、教材、教育资源、环境等等,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意识到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也就找到了改善问题的途径。 实际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最重要,教师能够让家长看到给学生带来的改变,能够给学生提供他需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是学生提高成绩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像这样的认识,大家还是没有共识的,大家一想到提高教育质量,往往是外部的一些东西,比如增加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地位等等。这些都重要,但是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对于影响和改变他的学生,还是很重要的。 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超过学校 凤凰网教育: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从小受到的家庭影响,有时候甚至比学校更大。家庭教育这块,您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改善的?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打破狭义的学校教育概念,就是把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化学习、网络环境等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即我们通常说的大教育视野,它的参与者,包括政府、学校、教师、企业家、NGO、媒体。也就是说,那么多人共同地在构成教育,所以特别需要打破狭隘的学校教育、学历教育,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概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家庭、家长在青少年的教育当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甚至超过学校,这点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明了。只不过很多中国家长有两种倾向,一种情况是放弃教育,就是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在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比较普遍,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自己可以打麻将,可以去打工。 在大城市,在那些受过教育的阶层是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过度教育,对孩子过度挤压,用劲过度,使孩子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不仅没有娱乐,也没有想象或者发呆的时间,透支他的体力和精力,以为这就是一个好的教育,其实这也是很危险的情况。这两种倾向,一种是缺教,一种是过度。 90后一代成为家长时很多情况会更为改观 凤凰网教育:教育在中国某些地方已经不是育人的概念了,可能只是应试、备考,变成一种扭曲人性的独木桥。您觉得这个问题未来多长时间能得到根本解决?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联合国的千年议程第一个15年没有实现,现在考虑下一个15年,在中国这样一个议题也是。国家2011年颁布了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到现在还有六年,能够实现吗?大家都要画一个巨大的问号,所以教育的改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但是我感到,如果以2020年作为一个基点,再过10到15年,这种变化会比较明显,有很多原因。一个是教育供求关系会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会有极大的改善。 另外,那个时候90后的一代将成为家长,这个因素很重要的,因为90后这一代,大家很多人都说跟70后、80后不太一样,他们的成长环境更为健康,更为现代化,他们对新时代的接受能力更强,阴影更少,没有经受过贫困、资源匮乏的环境。其实像香港、台湾都一样,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没有在所谓的专制下面受折磨,没有阴影。没有阴影,有好处,可能也是一个弱点,但是总体而言,当这一代人大踏步进入社会的时候,很多情况都会更为改观。包括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他们自己从这么一种比较开放的教育中成长起来,可能会有很重要的变化。 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凤凰网教育:为什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GDP相当一部分投入教育,但没法建设出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不甚令人满意?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对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这是一个特定的问题,这是政府比较关心的,但也是做的最差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 高等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普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在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过去是面向少数人的高等教育,现在面向大多数人,所以这两种教育模式应该是很必要的,加上目标,加上内容,现在只有一种数量的扩张,量变没有引起质变。我们的教育内容、架构、目标、课程都还是层层相应的。 第二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我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完全是学校自身的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你只要建立起了现代大学制度,剩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已经有些大学达到了世界很高的水平,包括当时的燕京大学,除了它的产出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创造性成果也很大。实际上是能不能建立起一个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概念就是大学自制,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如果建立不起这样的团队,其它都是瞎掰,再投资多少钱也没有效。 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官本位、行政化的学校,教授没有发言权,怎么可能让他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所以沈从文被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西南联大在那么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可以产出那么多创造性的作品、成果,培养那么多人才?沈从文想了半天就两个字,自由。物质可以非常匮乏,但教授的精神自由却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概念,在国家层面好像还没有建立,他们还是认为只要引进多少优秀人才,给他们足够的钱,就能打造出世界一流来。如果用国家行政权力、用金钱可以打造一流大学的话,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全部都应该在阿拉伯国家。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不是钱的问题。 创立新大学可能成为教育新的生长点 凤凰网教育:中国现在也在进行一些尝试,像南方科大,包括中外办学、联合办学、独立学院等等,您认为这些模式可以算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比较有前景的尝试吗?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我个人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可以看到的亮点主要就是大学,也就是说像经济领域改革一样,你要想靠国企自己改,这个过程非常缓慢。那么经济领域是用开放促进改革,就是引进外资、外企、开放市场,形成一个竞争机制,有多样化的竞争主体,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国内市场、政府和学校改变它的行为,尤其是WTO,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了。 在中国大局,这个开放刚刚开始,我个人认为比较有效的途径是用开放促改革,要想指望一个官本位的60年代大学,幡然有什么改变,不是很容易的。很多改善都是非常局部,非常肤浅的这种修修补补。 我觉得有两个可能的创新途径。第一个就是对外开放,促进教育改变,引进国外师资和理念,来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教学,会产生这种鲶鱼效应。第二是一些新大学,因为最近这几年,国内还是建立一些小规模的新大学,比较典型的就是南方科技大学,新建立的上海科技大学,新建立的国科大,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这种大学都是小规模的精英性。 因为老大学你想让它翻身很困难的,历史负担太重了,但是新大学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给它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比较开放的有效制度设计,那么新大学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生长点,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凤凰网教育:现在很多国内高校联合国外大学开设合作办学项目,这种项目如何保证质量?有家长怀疑是来中国圈钱。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我们刚才说的开放促进高等教育变革,这个概念之外,这种合作办学项目确实很大程度上是盈利性的项目,作为一种教育创收的途径,确实跟上海纽约大学这种具有独立法人的大学概念很不一样。 像这种合作办学项目,全国有成千上万个,但是它并没有对老大学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国内高校和国外大学都把它作为创收的手段,招收的都是国内的所谓&落榜生&,对这些落榜生高收费,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一块儿来分红,这么一个模式。它的核心不是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这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才刚刚开始 凤凰网教育:像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这样的学校,如何保证它的教学质量?多大程度上能对中国教育创新做些改变?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要看创办者他们的意愿和境界,从现在情况来看,还是比较令人耳目一新的。尤其是像宁波诺丁汉大学,已经办了十来年了,其实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和口碑。他们刚开始办学的时候,生源都是三本的学生,没有人报名,因为名字没听说过,而且学费收那么高,所以没有生源。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一本录取线以上,而且他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入学情况相当好。 这些学校已经逐渐逐渐的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像珠海的联合国际学院是&全能教育&的概念,在国内大学还没有。而且讲最起码的一点底线,这些洋大学是不容易毕业的,中国是什么情况?第三年、第四年完全放羊了,自己去求职、去学习,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大学。这些洋大学每一个课程,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用的,不注水。 第二,他们的教育模式,采取国际标准,全球通用的教材,全世界招聘的教师授课,并不是说英语授课就一定更好,而是说它采取的是全世界通用的教育模式,就是通才教育。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中国的手机、电脑、冰箱、彩电都已经国际化了,产品可以在全球行销,只有中国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还是自说自话的,完全没有进入国际标准。所以你的人才无法在全球就业,你培养的工程师、律师、会计师,全世界都不认的,到了外面只能去打杂,或者重新学,这就是全球标准跟地方粮票的区别,我们的高等教育还处在这个阶段,跟经济领域的国际化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刚刚讲,我们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才刚刚开始。你想参与国际竞争,想要在世界领先,又不按全世界通用的规则和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你自己搞一套,我们遵循的还是50年代建立的苏联模式。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进入WTO,要接受世界标准,要国际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而不是说派一些留学生出去,接一些留学生回来。 中国在教育领域还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纠缠 凤凰网教育:相比、科技、房地产,教育在中国确实相对比较封闭,很不商业化的一个领域,而且很多方面是国家垄断。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对,为什么高等教育变化特别少,甚至远远不如基础教育,因为多年来的意识形态,把高等院校认为是培养接班人的阵地,对于国外介入特别敏感。我们在教育领域还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纠缠。如果你需要现代化的启蒙,还老是把人才培养和教育高度政治化,那它就属于前现代的状态,就是培养官员,优秀学生都积极从政、当官。全社会读书做官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得到纠正,跟我们的教育系统还没有真正进入现代化的状态有关。 凤凰网教育:有观点认为现代中国社会普遍缺乏信仰,如果教育领域更加开放,国外理念和思想介入,会对下一代的三观和信仰带来冲击?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信仰的重建,文明的重建,道德的重建,大学开放对这个问题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或者说是非常有限的。怎么进行中国的文化重建,那从儿童教育就要开始,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五四以后,你的新文化怎么呈现?我们把它称之为现代化的启蒙任务,应该说到今天为止,从全社会而言,还没有真正完成。我们虽然理论上辛亥革命了,封建帝制取消了,但是这种传统的意识和文化、观念,还是根深蒂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清理。 社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是经济单方面的突飞猛进,必须有相应的文化系统、道德系统来支撑他们,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但现在看来,中国的道德和文化系统的衰败,或者说它的振兴、重建,跟经济领域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农村教育的短板问题之严重难以想象 凤凰网教育:中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上不起学、没有好老师,代课教师生存情况堪忧,未来这些教育弱势群体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在亚洲国家,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投入都低于GDP的5%,中国是刚刚达到4%,所以中国政府在教育改善的投入和意愿上,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我们不能认为达到4%就到头了。 确实中国农村教育的短板,它的问题之严重,令人难以想象,只不过国内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全球失学儿童5800万,中国有多少万?没有人知道这个数字,没有人做这种统计或做这种关注,但实际上这些年,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当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边缘化群体,一个是留守儿童,一个是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数量是在6000多万,流动儿童在2000万左右。当然比较而言,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为严峻,因为他们丧失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前提,就是亲子分离,没有监护人。 一个朋友曾谈到他在湘西一个县支教的经历,让他大为震惊,原来他们想去支教一年,想要教两年级的学生学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来发现学生20以内的也不会,赶快教他们20以内的,后来发现他们10以内的也不会,上到一年级、二年级没有任何基本的教育,不要说教育,连基本的生活也是缺失的。下课的时候,一个女孩把她的衣服、裤子全部脱光,赤身裸体的,老师很奇怪,为什么把衣服都脱掉?后来一看,她穿了五件衣服,天已经很热了,别人都穿两件衣服。 后来支教老师认识到,你根本没有能力教她十以内的加减法,因为她从小到大没有一点教育的因素。这种情况说老实话,我们听到感到非常遥远,难以想象,其实就在湖南湘西,像四川梁山地区都是这样。去年有一幅获奖照片,看那个学校的图象,我相信跟一百年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敞开的屋顶,阳光可以照进来,你很难想象这是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教育问题的改善,遮蔽了很多东西。农村的教育短板到底有多短,没有人能够体会到,因为在中国,教育公平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中国任何领域都不缺人才 缺好机制和平台 凤凰网教育:现在很多中国人用脚投票,中小学阶段就出国留学,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未来有没有可能造成中国无才可用,或者人才资源恶性循环?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从国家层面上,很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优秀的高中学生开始放弃高考,到国外留学,需要国家加快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留下,这是一方面。 关于中国会不会无才可用这个问题,其实我不是很担心,人才危机从80年代以后讲了那么多年,尽管文革当中断层了十年,经济不仍然高速发展吗?人才这个东西是流动的,当时我记得谁说过,全世界范围内,有两样东西是完全过剩的,一个资金,一个人才,哪里的制度环境好就到哪里,不是说非要土生土长、住到我这儿才能为我所用。 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中国任何领域都不缺人才,缺的是一个机制,一个平台。举例来说,中国好声音,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后,会发现连卖菜的、种地的都唱的这么好,没有这个平台,你不知道,你以为只有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才是人才。我觉得这点对我们触动特别大。 中国真的不缺人才,因为它的人口基数太大了,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好的制度,源源不断会涌现出来。不是说要靠领导人,靠眼光独特,确定这个人那个人,确定一百个人、一千个人,重点培养才能出人才,完全不是这样,就是改善你的土壤,改善你的环境,人才就会喷涌而出。 有创造力的人不见得是名牌大学高学历 凤凰网教育:您刚才说的人才培养平台和机制,国外有没有比较成熟的,或者您觉得可借鉴的,可以综合、科学地评价和发掘人才?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把学校教育、学历教育视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像谷歌,一开始招聘也都是想招聘高学历的人,后来发现不行。有创造力的人,不见得是高学历,尤其不见得是名牌大学的学历。如果我们的概念改变了,真正以实用为导向的时候,就会发现人才用不完了,你当个总经理的秘书,非要名牌大学毕业吗?或者非要研究生毕业吗?不要说三本的,连大专的,高中毕业的是不是也可以?香港考公务员,高中毕业就可以报名。 我碰到一个国家领导人,他说了一个故事,他说见一个以色列的外交部代表团,发现里面有一个年轻人,华人的脸,跟他聊天,你是不是中国人?他说是,原来哪个学校毕业的?他说我是江西什么什么大学,跟我说的。李源潮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中国有这么一所大学,肯定是三本啊,大专啊,在国内完全无名的,但李源潮说,你看这个人到了以色列,现在可以成为外交部的高级专员。 在中国这样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的,李源潮就说,我们的用人制度就是这个道理,人才你只要换一个概念,以使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标准了,人才就大量涌现了。光用高学历、博士、硕士评价人才,只是其中一种标准。 慕课有可能成为弥补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凤凰网教育:近几年慕课(MOOC)发展蓬勃,在中国也掀起了创业潮,您觉得未来传统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院校这种传统教育单位,是不是需要转型?怎样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慕课现在主要还是一个话题,还没有大面积地进入教育生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家都预言,今后有可能对教育产生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想像,现在阻碍中国人大量使用慕课的就是英语,如果国外大量的慕课都有中文字幕,那它的受众就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加。 这里面有一个过程,而且他们今后要引进的慕课不是那种讲座式的,讲一节课开阔视野,增加素养,是一门严肃的课程,会计学或者什么经济学或者电子线路,原来二十几个学时变成一个课。如果这样一个课都有中文字幕,我们就可以想象它对大学的影响了。也就是说很多三本的、四本的大学生,他不用上老师的课,肯定他的教育质量要更好。 慕课真有可能成为弥补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它还比较零碎,比较碎片化,所以它没法真的构成常规课程教育的一种替代。但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
[责任编辑:王尚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6508
播放数:593697
播放数:183911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态度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