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管理简述道德的特征征有哪些

《简述管理道德的特征》
简述管理道德的特征
范文一: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答:(1)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师德具有全局性;(2)从社会地位来看,师德具有超前性;(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修养来看,师德具有导向性;(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师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示范性。2.简述教师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态度和技巧。答:合作态度:(1)谦虚和蔼、(2)尊重理解、(3)一视同仁、(4)角色置换。
合作技巧:(1)称呼得体、(2)语气委婉、(3)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3.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有:(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4)从一点一滴做起;(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4.如何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答:建立在利人利已观念上的人际关系,以厚实的感情账户为基础,彼此互信互赖。把个人的聪明才智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浪费在相互猜忌和设防上。组织人际关系不可否认问题的存在或严重性,也不强求泯灭各方的分歧,只强调以信任、合作的态度面对问题。求同存异。5.简述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的“偏爱”、“偏见”的危害性。答:教师在公正对待学生方面往往出现的误区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偏见。(1)对优生的“偏爱”,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2)对差生的偏见,就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歧视,就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逃学、辍学等,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6.简述国外教师道德教育的共性特点。答:(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2)注重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实施操作,(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4)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7.教师道德教育的现代要求是什么?答:(1)教育观念现代化,就是要确立以更新观念为先,以高尚师德为本的观念; (2)才学知识现代化,就是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教育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教学、育人、管理、创新上具备过硬教育学生的能力;(4)心理素质现代化,就是要优化情感、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等方面的心理品质。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意义。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 (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9.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的辩证关系。答:教师职业纪律与教师职业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二者的统一性。 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是教师对职业活动的共同要求。一个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人,也必然是一个严格遵守职业纪律的人; ②二者的差异性。 职业道德是用榜样的力量来倡导某种行为,而职业纪律以强制手段去禁止和惩处某种行为。纪律的执行和检查往往有专门机构来保证,而职业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手段来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情操。1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答: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就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分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有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11.什么是教师职业良心?其具体的要求有哪些?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12.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是什么?答:(1)处理好与教师的职业关系,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2)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3)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13. 与人交往握手要注意哪些顺序?答:握手的顺序:在上下级之间,应上级伸出手后,下级才能接握;在长幼之间,应长辈先伸出手后,晚辈才能接握;在男女之间,应女方先伸出后,男方才能接握。14.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答:(1)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儿童观上。(2)教育出发点的分歧:教师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社会职责,从社会要求出发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而家长则把教育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从个人意愿出发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自然的综合的教育。(3)教育方法的分歧:教师教育行为一般来说是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性的,而家长则是经验的、零散的、自发性的。(4)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职业、交往、文化、时距等具体因素直接形成了教师与家长教育价值观的矛盾。15.实现“双赢”协作原则应当遵循哪些要领?答:(1)培养双赢的品格,(2)建立双赢的人际关系,(3)签订双赢协议,(4)建立双赢的制度。二、辨析题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答:此说法正确。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在认识能力、情绪状态、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都会表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表现为缺乏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缺乏与他人交往、友好相处的能力等;这样的教师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交往中,容易导致学生认识的偏面性、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和压抑等)的产生以及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对立、对抗等紧张的师生关系,从而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一般道德品质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促进教师一般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一方面,通过外部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评价,促使教师坚持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终止和纠正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外在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时,就会通过教师的良心和义务感经常地、主动地发挥作用,使教师自觉选择符合教育规律要求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调节教师个体的职业行为。3.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答:(1)正确。(2)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过程是由行为前的行为动机的确定,行为选择,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之后的反省和评价的过程来完成。这一过程,既是精神活动的过程,也是实践活动的过程。道德是实践的精神,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总是把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师职业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教育现象过程,而是从教师特定的职业道德价值要求出发能动地反映教育现象的过程。(3)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4.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答:(1)错误。(2)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履行义务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教育事业整体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教学劳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3)教师良心同教师义务密切联系,并从教师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5.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6.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走出的误区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歧视。对优生的偏爱不但会造成其他学生感到受冷落进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利于优生的健康成长。对差生的歧视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事实证明,在某阶段学习上有困难或其他方面有缺点的学生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他们的歧视会造成其身心的伤害。三、论述题1.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关于师德规范要求的认识。答:《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宪章》,提出了教师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并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判断力;(2)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成人及公民的道德意识,并以民主、和平与民族精神教育儿童;(3)教师不能因性别、种族,肤色及个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将个人信仰及见解强加于儿童;(4)教师要在符合学生自尊心的范围内实施仁慈的纪律,不得采用强制和暴力。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4.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教师不得借职业之便谋取个人私利,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必须禁止打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5.论述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共性及其启示答:共性:(1)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国外都极为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2)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西方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3)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强调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4)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方国家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堂进行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启示:(1)应重新建构以民主法制和公民义务为基础的师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西方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2)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理想”回归“现实”,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现实一些,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高尚”走向“朴素”,更加符合人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3)师德教育应从“灌输”走向“养成”。注重教师职业及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被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专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4)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我国已正式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学习国外严把教师职业入门关的做法。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外的经验,吸取合理内核,促进我国教师职业到的建设。6.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答:(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集中表现在三大方面,即教育功能、调节功能和社会促进功能。1、教育功能。从伦理学上看,教师特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总和即构成了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学校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首先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其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再次,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此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2、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也指向教师本身。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对教师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3、促进作用。在实践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还表现在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作用。其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其二,通过教师自身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四、案例分析题1.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⑵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答: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⑵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⑶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⑴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⑴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⑵谈谈你的认识。答:⑴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⑵分析: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二十中人的人格”、“二十中良好的校风”,感化这位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⑶认识: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不能没有感情。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②当学生有了缺点、有了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教育没有情感,就像磨坊没有水。4.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唱着歌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结果,前两个人终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⑴三个人的劳动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⑵联系教育劳动实际谈谈其重要性。答:简短的回答,使各人的工作态度跃然纸上:第一个工人是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是为赚钱而工作;第三个工人则是为创造目标而工作。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三个人的回答都道出了每个人对这一工作意义的认识: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毫无目的的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单调、平板,索然无味,有时会把砌砖看成负担,工作时自然敷衍塞责,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 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把砌墙看作谋生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砌砖的价值就在于挣钱,这样,就自然把自己摆在被雇佣的位置上去了,自然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两个工人当然“江山依旧”,不会有什么发展。有人“这山望那山高”,轻视本职工作,认为“低人一等”、“没出息”、“大材小用”,这种人在他的岗位上是不可能干出成绩的。而王进喜钻井,郝建秀织布,张秉贵卖糖果,倪志福研制钻头,雷锋开车,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成了专家。很多很多人都在干一种相同的工作,在这相同的工作中有的人因为所追求的目的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的成败与态度。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只有志当存高运才能在平凡中看到伟大。一个亲近伟大的人,他会具备伟大的雄略。5.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
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答: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事业。因此,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有权评价甚至有权要求教师改正不恰当的言论或行为。而且,作为教育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和教学成果的直接感受者,学生最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学生应该是最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学生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本人认为,由学生评价老师教得好与差,是合情合理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究竟是为谁执教?毫无疑问,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无论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服务者,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如果学生对他(她)不满意、不喜欢,能说是一个好老师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尚且能够“以人为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否更应有“以学生为镜”的肚量?学生评教有可能会不公正,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做的不是发脾气、使性子,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一切,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对照学生的要求去改变自己不恰当的做法,把自己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以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态度表达出来。学生心中也有一杆秤,让学生接受自己,自己的苦心才不会白费。6.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答:剖析:“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生动自然;不呆板。”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气,也符合“活泼”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原文地址:
范文二: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并简要说明1. 简述管理信息的特征并简要说明1) 原始数据来源的离散性;
来源分布在所反映的对象和过程的所在地,即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2) 信息资源的非消耗性;
管理信息一经收集,就可以多次使用,供有关部门共享而不影响其本身的内容。3) 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信息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检索、核对、分类、合并、总计、转录等4) 信息量大;
企业产品或商品的种类、数量,生产用的物资,企业职工情况,及财务、供应、销售单位状况等都是管理部门必需的信息。管理活动中要接触、处理的信息十分庞杂。5) 信息的发生、加工和应用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
产品生产的信息发生在车间工段,信息的加工在信息处理中心,而使用信息的则是职能科室或上级机关。同时,在时间上,信息的发生与收集、传递的次数、加工的次数和周期等,不同的信息也不一样。2. 简要介绍并分析诺兰模型各阶段特点1)起步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一般都是先在财务、设计、物资等部门使用,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扩展阶段:从最初的部门向其他部门扩展,需求增长,需要大量投资。1、 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 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3)控制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为主转向以数据管理为主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4)集成阶段:系统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开发一个能为整个组织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管理系统。该阶段的投资和费用将再次迅速增长。5)数据管理阶段: 即系统通过集成、综合之后才有可能进入有效的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6)成熟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能适应任何管理和技术的新变化。3. 简要介绍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是从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4. 什么是数据字典,它包含哪些内容数据字典是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定义和描述,起到对数据流程图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和处理逻辑。5. 简述常见代码的类型并说明各个类型的优缺点1)顺序码
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追加,易于管理; 缺点:没有逻辑基础,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追加部分只能列在最后,删除时造成空码。2)层次码
优点:分类明确,能够表示较多信息,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缺点:有时造成代码过长。3)特征组合码 优点: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适合计算机处理。 缺点:代码容量利用率较低,易出现大量空码。4)十进制码
同层次码编码原理相同5)助记码
优点: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缺点:只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的情况,否则可能引起联想出错;太长的助忆码占用计算机容量多。6. 简要介绍系统转换的几种方法及其特点1)直接转换。在某一规定的时间直接用新系统替代旧系统,中间没有过渡阶段。特点:简单,费用少,但风险大。2)平行转换。这种方式的新旧系统转换有一个同时运行的过程。 特点:安全无风险,可以进行新旧系统比较,发现改正新系统问题,但费用高。3)逐步转换。 新系统分期分批地替代旧系统,直到最终替换旧系统。特点:避免直接转换的风险,又避免平行转换费用过高的问题。4)导航转换。 在新系统未开始工作时,先处理少量业务,作为对新系统的功能进行检查的手段。 特点:在正式运行之前,先进行一段规模适中的试验运行。阅读详情:
范文三: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一. 道德管理的特征合乎道德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合乎道德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去的卓越的成就。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二.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2.个人特征3.组织结构4.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阅读详情:
范文四:简述企业道德和管理道德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简述企业道德和管理道德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摘要:探讨了企业道德和管理道德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关键词:企业道德;管理道德;经营管理;作用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单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企业肩负着振兴国民经济的重任。企业管理工作者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国家实现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决定着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影响着社会风尚的变化。加强企业道德和加强企业管理道德,对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企业道德的含义及其管理效能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实体,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会形成其独特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经营哲学、文化传统,还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此获得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道德亦称企业职业道德。它是由企业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用以调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等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企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企业道德是伴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深刻影响企业的管理力量,而且它比纯粹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的作用更广泛、更深刻和持久。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以纯经济的眼光来组织、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很难达到理想的经济目标,即使达到了,也是暂时的。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中,都必须体现某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这不仅表明企业职业道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证明它发挥着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管理效能,这种效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企业道德能唤起和激励全体员工的职业热情,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目的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只有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才能切实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道德不仅仅反映而且发挥着自身的各种功能,去积极辅佐企业的经营发展,因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无疑会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而这正是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之一。这就必须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强化企业道德自身的教育功能,使热爱本职、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公平竞争、通力协作、敢于创新等价值观念,变成全体职工的信念和自觉行为,从而激发职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对企业的责任心,以满腔的热忱,积极地投入到企业活动中,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在这里,企业道德释放出来的是凝聚力和推动力,借以把全体员工与企业目标紧密连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动力。(二)企业道德能够阻止和抑制企业的负面效应,保证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企业道德通过对企业行为的一些重大关系方面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就能较好地防止企业行为的负向投射,把企业纳入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比如,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企业道德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强调必须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活动、消费者利益、社会精神面貌及自然生态平衡负有高度的责任。在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上,社会主义企业道德主张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商品成本等手段来加强竞争能力,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法去损害他人利益。在企业与国家、个人利益关系上,企业道德强调兼顾三者利益,保证国家利益的权威性,保证企业职工的个人利益及企业的再生产需求。只有这样按照道德法则去行事,才能保证企业的正确方向和持久发展。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忽视的途径。这不仅因为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是最基本的经济单元,而且因为在企业中集聚了千百万职工,他们是我国的社会中坚。因此企业作为“小社会”,其道德状况如何,会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面貌。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二、企业管理道德在企业中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现代科学管理认为,在企业的人、财、物等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主体。管理道德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从物转移到人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与管理科学和伦理学有密切联系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管理道德又称为管理者道德,是管理者在实施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管理道德是一种职工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道德因素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经营管理者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在企业管理中,实现决策目标过程中的行为控制不外乎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靠管理制度来实行控制,即通过制度和职权关系来确定企业成员的行为规范。这种控制方式是强制性的,往往引起职工的心理失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另一种是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由道德意识的暗示,强化自我意识来达到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这是一种基于对职工个人价值的尊重和充分信任职工的自觉性为前提的无形控制。这两种行为控制形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互补性,缺一不可。管理道德作为企业微观上层建筑中相对独立的因素,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第一,在企业行为中,管理道德从企业及其职工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或利益关系中来认识现实,并借助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等形式来表达认识成果。这种认识作用,实质上就是道德价值导向,它启发和引导职工去创造高尚的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人格。自觉遵守企业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把从业人员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第二,在社会主义的企业中,一个合格的经营管理者不仅应该懂得科学决策,懂得系统论,学会对物的管理,而且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行为选择能力、道德评价能力。此外,还应掌握道德激励方法,善于调节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道德就是提高经营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对人的管理,懂得人际关系的奥妙,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激励人们去追求共同的目标,使职工个体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第三,在上述认识和调节的过程中,贯穿渗透教育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对人心的征服上。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对职工行为的褒与贬,使职工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并通过传授管理道德知识、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及典型诱导等方法,使企业职工的道德意识得到强化,自觉地用企业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总之,管理道德的作用在于提高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企业成员的道德意识,理顺和改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既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又使从业者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一个企业的产值、利润、投资、产品生产和销售等,无疑是办好企业的关键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肩上不仅负有创造企业物质文明的责任,同时还负有建设企业精神文明的重任。社会主义企业要求培养一批有道德、有觉悟、技术素质好的职工队伍。还要造就出一种有活力、有效率、有理想、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环境。从上面的分析足以说明企业道德和管理道德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可以说是企业这台大型计算机之中的软件。设计、采用、处理是否得当,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取得最大发展的关键之一。每一个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应充分认识企业道德和管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使企业道德和管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参考文献:略阅读详情:
范文五:简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管理简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管理作者:王明珠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3期摘 要: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类型,不同职业院校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因此需要分类管理,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本特征 分类管理由于职业教育处于经济与教育的结合点,因而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认清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按照科学标准加以合理分类,对于加快推进职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提出“一是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是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是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的理念,即办职业教育必须沟通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更多地探寻职业教育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与普通学校不同,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具备教师、学生、课程和媒体等因素,还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业界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益性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指使公众受益的特性。职业者职业道德水平和相关能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技术技能人才的积累,就如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要。因此,职业教育整体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2.产业性公益性和产业性都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间有衔接性,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有着较大不同。3.开放性和社会性职业教育活动以及所需资源一部分在职业院校内部,另一部分在产业界。职业教育的内部活动主要是培养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为经济发展储备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外部活动主要是培养企业具体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具体职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不仅需要配置校内固定性资源,还需要配置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资源。4.复杂性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的差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有一些职业院校缺乏基本教学条件。职业教育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5.多样性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职业院校可以由企业或行业举办,也可以由政府举办。不同种类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多种多样,可采用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也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6.继承性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智慧的结晶。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不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要继承陶行知、黄炎培等先辈的思想。由于缺乏经验、资源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存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有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痕迹,培养目标与需求目标脱节、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二、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职业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院校之间,按照系统、适用、适量、高效、节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分类管理。近年来中央财政对职教支持力度较大,对促进工学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单靠中央财政投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从改革实际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应确定为以下三种。1.政府管理模式对于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主要由政府举办公益性职业院校培养所需技能人才,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办学目标,通过公共型实习基地实现工学结合。公益性职业院校的校舍、实习基地、教学团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部分地区和专业可以减免学生学费。政府对公益性职业院校的管理主要针对资源投入、办学方向、主要领导任命和其他重大问题进行管理,而在专业、课程、内部机构设置以及人员聘用等方面,应由职业院校依照政府核准的章程自主管理。对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政府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其主要作用:一是为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实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主管职业院校还可以率先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引领和带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2.企业管理模式对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联合企业,如钢铁冶炼、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运输等行业的企业,应实行企业投资办学,在企业内部实现工学结合。在企业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投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内部机构的设置、招生计划以及学费收取主要由企业决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助、政策指导和行政督导等方式促进企业主办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可以系统规划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实现按需培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2)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3)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企业制度内化为行为规范。同时,企业举办职业院校也有利于职工的终身教育,实现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有机结合。3.行业管理模式对于国家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电信、电力、铁路等,应由行业投资举办职业院校,系统地规划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行业办学兼具政府办学和企业办学的优势,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合理结合。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主要采取由行业举办的模式,这些学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与行业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等特点,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总结和继承大中专办学的成功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以改造和利用。为充分发挥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作用,应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加强对职业教育全局性、长远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各类职业院校之间密切联系、分工协作。行业企业可以将部分基础性的教育培训任务委托给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政府也可以将一些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委托给行业或企业主办的职业院校。(作者单位: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阅读详情:
范文六:简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管理摘 要: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类型,不同职业院校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因此需要分类管理,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本特征 分类管理由于职业教育处于经济与教育的结合点,因而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认清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按照科学标准加以合理分类,对于加快推进职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提出“一是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是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是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的理念,即办职业教育必须沟通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更多地探寻职业教育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与普通学校不同,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具备教师、学生、课程和媒体等因素,还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业界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益性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指使公众受益的特性。职业者职业道德水平和相关能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技术技能人才的积累,就如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要。因此,职业教育整体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2.产业性公益性和产业性都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间有衔接性,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有着较大不同。3.开放性和社会性职业教育活动以及所需资源一部分在职业院校内部,另一部分在产业界。职业教育的内部活动主要是培养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为经济发展储备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外部活动主要是培养企业具体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具体职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不仅需要配置校内固定性资源,还需要配置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资源。4.复杂性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的差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有一些职业院校缺乏基本教学条件。职业教育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5.多样性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职业院校可以由企业或行业举办,也可以由政府举办。不同种类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多种多样,可采用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也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6.继承性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智慧的结晶。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不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要继承陶行知、黄炎培等先辈的思想。由于缺乏经验、资源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存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有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痕迹,培养目标与需求目标脱节、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二、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职业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院校之间,按照系统、适用、适量、高效、节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分类管理。近年来中央财政对职教支持力度较大,对促进工学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单靠中央财政投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从改革实际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应确定为以下三种。1.政府管理模式对于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主要由政府举办公益性职业院校培养所需技能人才,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办学目标,通过公共型实习基地实现工学结合。公益性职业院校的校舍、实习基地、教学团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部分地区和专业可以减免学生学费。政府对公益性职业院校的管理主要针对资源投入、办学方向、主要领导任命和其他重大问题进行管理,而在专业、课程、内部机构设置以及人员聘用等方面,应由职业院校依照政府核准的章程自主管理。对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政府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其主要作用:一是为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实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主管职业院校还可以率先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引领和带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2.企业管理模式对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联合企业,如钢铁冶炼、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运输等行业的企业,应实行企业投资办学,在企业内部实现工学结合。在企业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投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内部机构的设置、招生计划以及学费收取主要由企业决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助、政策指导和行政督导等方式促进企业主办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可以系统规划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实现按需培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2)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3)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企业制度内化为行为规范。同时,企业举办职业院校也有利于职工的终身教育,实现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有机结合。3.行业管理模式对于国家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电信、电力、铁路等,应由行业投资举办职业院校,系统地规划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行业办学兼具政府办学和企业办学的优势,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合理结合。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主要采取由行业举办的模式,这些学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与行业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等特点,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总结和继承大中专办学的成功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以改造和利用。为充分发挥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作用,应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加强对职业教育全局性、长远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各类职业院校之间密切联系、分工协作。行业企业可以将部分基础性的教育培训任务委托给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政府也可以将一些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委托给行业或企业主办的职业院校。(作者单位: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阅读详情:
范文七:简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管理简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管理摘 要: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类型,不同职业院校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因此需要分类管理,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本特征 分类管理由于职业教育处于经济与教育的结合点,因而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认清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按照科学标准加以合理分类,对于加快推进职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提出“一是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是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是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的理念,即办职业教育必须沟通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更多地探寻职业教育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与普通学校不同,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具备教师、学生、课程和媒体等因素,还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业界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益性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指使公众受益的特性。职业者职业道德水平和相关能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技术技能人才的积累,就如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要。因此,职业教育整体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特征的基本判断。2.产业性公益性和产业性都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是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间有衔接性,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结构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有着较大不同。3.开放性和社会性职业教育活动以及所需资源一部分在职业院校内部,另一部分在产业界。职业教育的内部活动主要是培养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为经济发展储备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外部活动主要是培养企业具体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具体职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不仅需要配置校内固定性资源,还需要配置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资源。4.复杂性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的差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有一些职业院校缺乏基本教学条件。职业教育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之间。5.多样性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职业院校可以由企业或行业举办,也可以由政府举办。不同种类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多种多样,可采用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也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6.继承性职业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许多先行者智慧的结晶。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不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要继承陶行知、黄炎培等先辈的思想。由于缺乏经验、资源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存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有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痕迹,培养目标与需求目标脱节、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脱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二、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职业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院校之间,按照系统、适用、适量、高效、节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需要分类管理。近年来中央财政对职教支持力度较大,对促进工学结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单靠中央财政投入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从改革实际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应确定为以下三种。1.政府管理模式对于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主要由政府举办公益性职业院校培养所需技能人才,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办学目标,通过公共型实习基地实现工学结合。公益性职业院校的校舍、实习基地、教学团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部分地区和专业可以减免学生学费。政府对公益性职业院校的管理主要针对资源投入、办学方向、主要领导任命和其他重大问题进行管理,而在专业、课程、内部机构设置以及人员聘用等方面,应由职业院校依照政府核准的章程自主管理。对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估,政府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其主要作用:一是为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提供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实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主管职业院校还可以率先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引领和带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2.企业管理模式对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联合企业,如钢铁冶炼、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运输等行业的企业,应实行企业投资办学,在企业内部实现工学结合。在企业主体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投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内部机构的设置、招生计划以及学费收取主要由企业决定。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助、政策指导和行政督导等方式促进企业主办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可以系统规划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实现按需培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2)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3)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企业制度内化为行为规范。同时,企业举办职业院校也有利于职工的终身教育,实现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有机结合。3.行业管理模式对于国家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电信、电力、铁路等,应由行业投资举办职业院校,系统地规划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行业办学兼具政府办学和企业办学的优势,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合理结合。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主要采取由行业举办的模式,这些学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与行业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等特点,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总结和继承大中专办学的成功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以改造和利用。为充分发挥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作用,应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加强对职业教育全局性、长远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各类职业院校之间密切联系、分工协作。行业企业可以将部分基础性的教育培训任务委托给政府主办的职业院校,政府也可以将一些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委托给行业或企业主办的职业院校。阅读详情:
范文八:简述药品管理立法的基本特征一、简述药品管理立法的基本特征。药品管理立法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立法目的是维护人民健康。②以药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行为规范。③药品管理立法的系统性。④药品管理法内容国际化的倾向。二、何为假药,哪些情形的药品按假药论处?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①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②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③变质的;④被污染的;⑤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⑥所标明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三、何为劣药,哪些情形的药品按劣药论处?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①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②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⑧超过有效期的;④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⑤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⑥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四、简述《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对药品包装管理的规定。①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必须符合药用要求,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标准,并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批药品时一并审批。药品生产企业不得使用未经批准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②药品包装必须符合药品质量的要求,方便储存、运输和医疗使用。③发运中药材必须有包装。在每件包装上,必须注明品名、产地、日期、调出单位,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④生产中药饮片,应当选用与药品性质相适应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不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不得销售。中药饮片包装必须印有或者贴有标签。⑤医疗机构配制制剂所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制剂的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五、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药品,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药品属于违法行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依法予以取缔,对其进行行政处罚:①没收违法生产的药品和违法所得;②并处违法生产的药品(包括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药品)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六、生产、销售劣药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生产、销售劣药属于违法行为。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应进行如下处罚: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者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哪些违法行为在规定的处罚幅度内予以从重处罚?《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对下列违法行为在规定的处罚幅度内予以从重处罚:①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冒充其他药品,或者以其他药品冒充上述药品的;②生产、销售以孕产妇、婴幼儿及儿童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假药、劣药的;⑧生产、销售的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属于假药、劣药的;④生产、销售、使用假药、劣药,造成人员伤害后果的;⑤生产、销售、使用假药、劣药,经处理后重犯的;⑥拒绝、逃避监督检查,或者伪造、销毁、隐匿有关证据材料的,或者擅自动用查封、扣押物品的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1)人员条件,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2)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条件,其条件要与经营企业所经营的药品相适应3)质量控制条件,要求企业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4)规章制度条件,要建立健全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5)GSP条件,要通过GSP认证(此外,要求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批药品经营企业时,应答遵循合理布局和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GAP) 这些法规统称为“GXP”《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 and Cosmetic Act,FDCA)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N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国际药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Federation,FIP)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药品信息(drug information,DI)药品采购管理规范(Good Pharmaceutical Procurement Practices,GPPP)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的国际协调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ICH)二、名词解释1.处方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2.非处方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生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3.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4.仿制药:指仿制国家已批准上市的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品种。5.麻醉药品:指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品,连续使用、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易产生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6.精神药品: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其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7.医疗用毒性药品: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8.放射性药品: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者其标记药物。9.中药:指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具有能用独特的性能描述其药性理论,用中医药学术语言表述其功效,依据君臣佐使关系、按照配伍规律组成一个整体功效的复方,施治于人的疾病和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10.民族药:指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构成: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壮药、其他民族药。1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及诊断药品等。12.药品注册: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制性等进行系统评价,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15.执业药师: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16.国家基本药物:指那些满足人群卫生保健优秀需要、必不可少的药品。17.药品标准: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其内容包括质量指标、检验方法及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 药品滥用:是指反复、大量的使用具有依赖性或潜在依赖性的药品,这种用药与公认的医疗需要无关,属于非医疗目的的用药。18.药品不良反应: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19.药品不良事件:ADE,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害的怀疑与药品有关的医学事件。20.药品认证是指药品监督部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相应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检查评价并决定是否发给相应认证证书的过程。21.首营企业购进药品时,与本企业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22.药事:指与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广告、信息、监督等活动有关的事。23.药事管理:指对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是运用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事活动进行研究,总结其规律,并用以指导药事工作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24.医疗机构制剂: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25.新农合用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可以支付费用的药品。28.药品召回:指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按照规定的程序收回已上市销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29.安全隐患:指由于研发、生产等原因可能试药品具有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31.调剂:指配药、配方、发药,又称调配处方。32.药品说明书: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包含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重要科学数据和结论的,用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技术性资料。33.药品广告:凡利用各种媒体或者形式发布的广告含有药品名称、药品适应证(功能主治)或者与药品有关的其他内容,为药品广告。阅读详情:
范文九:道德的特征道德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因此,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内容。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就必然要产生一定的道德观念。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第二,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通性。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相通性。如社会公德,是社会各界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同一个时代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在同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统一体中,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为解决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则,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其次,同一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道德有共通性。由于文化的传承性,人们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并渗透到骨子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道德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仁”“善”“和谐”等道德观念,在中国历代都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最后,在社会和谐中,不同的国家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但也会有相同的道德准则。国家的交往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遵守共同的准则,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切勿盗窃”“尊老爱幼”等就是社会里各个阶层、阶级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讲究公共卫生等已经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内容。所以,我们对待不同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不能全盘否定,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第四, 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道德观念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封建思想意识和资产阶级的旧道德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甚至在一些人身上还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如封建迷信、特权等级思想、固步自封、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小团体意识等等。第五, 道德具有实践性。实践是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的目的和归宿。道德是同人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外在的效果,必然通过社会实践。综上所述,可以将道德定义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宣传教育、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并以善恶标准作为评价的社会现象。阅读详情:
范文十:道德的特征道德的特征?答: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从来源来看,道德规范就整体而言,它并没有制度化,不是被制定、颁布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之上,深藏于品格、习性、意向之中。2.道德是一种“规定”义务的行为规范从内容来看,道德是规定义务的行为规范。对于这种道德的义务人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不履行较高的道德义务(如见义勇为的道德义务),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合格人的资格,但是如果做不到最低的道德层次要求,就会在他人的心目中失去做人的资格,自身也会受到良心或社会舆论的谴责。3.道德是一种不需要“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行为规范从实施力量来看,道德是一种用强不需要以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的实施则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4.道德是一种需要内化才能起作用的行为规范从起作用的根本方式来看,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对外在行为产生影响,使道德的主张得以实现。5.道德是一种有“层次性”的行为规范从要求来看,道德是一种具有多层次性结构的行为规范。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们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多层次性,人们对道德要求的具有多层次性。历史上无论哪个阶级的道德体系中,总有一些高于现实生活的成分,即理想的成分。然而,各个阶级的道德体系中,除了有表示远大目标的、示范性的道德理想(如无私利他)外,还有一些体现眼前道德要求的具体道德规范,包括底线规范(如不损人);对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我国先进分子要做到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比较先进的人要做到先公后私、尽可能为他人着想。6.道德是一种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的行为规范从调整范围和时间来看,道德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与人类社会生活共始终,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还有,道德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并发挥作用,凡是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都可以用道德规范去调整,7.道德是一种重点调整人们内心世界和着重于事前调整的行为规范从调整的重点来看,尽管道德也要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对于不道德行为进行舆论谴责)和一个人的事后行为进行调整(自我谴责或者舆论谴责),但道德重点调整人们内心世界和着重于事前调整,预防人们做出不道德行为,当人们产生伤害他人的想法的时候并不受到法律的调整,但是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即道德的调整。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管理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