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走读规定“走读”还是少一些好

治干部“走读” 留人更要留心--新华日报
第2版:要闻
| &&&&&&&&
出版&&&|&&&&&&|&&&&&&|&&&
治干部“走读” 留人更要留心
&&&&零点快评&&&&来稿信箱:&&&&“除开会、请假和出差等特殊情况外,每周工作日在山亭居住不少于3天。”近日,一则山东枣庄关于“要求干部每周在山亭居住至少3天”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报道,不少人对承诺书的居住要求是否合理提出质疑。&&&&用承诺书来治理干部“走读”问题,初衷良好,纪律一定程度上也能管住干部“走读”。然而,这终究不是上上之策,且不说会遇到不同性质的抵触,即便“走读”干部迫于要求住下不走,可是心不在焉,状态不在岗位上,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很多地方都存在公职人员“走读”现象,甚至有地方基层主要领导也在“走读”。不管怎么说,“走读”干部数量增多不是好事,许多工作必须扎根在基层才能做好,来去匆匆精力难免分散。干部们每天在“走读”,地方哪还有什么人气?和群众距离远了,对基层感情生疏,如何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应该说“走读”的背后各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不在工作地,不得不两头跑。弄清楚干部“走读”的原因,从源头上去化解矛盾是关键。比如,有的家庭确实存在实际困难,需要住地和工作地两头奔波,干部自己也十分疲惫,那么组织上能否帮助解决难处,该调整的岗位不妨调整,努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设法减少“走读”干部,还可以对真正愿意埋头基层,想在基层做出一番成绩的人员适当倾斜。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作风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规范住干部的“走读”行为,并加强为人民服务奉公履职的教育。真诚关怀和制度约束并行不悖,应该能既留住干部的“人”,也留住干部的“心”。
集团 数字报刊: |&&当前所在位置:&&
干部走读现象表现在,干部走读是什么意思
字体大小:[]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
干部走读是什么意思:
一般是指县乡两级干部家住县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县城或者乡镇工作,要么晚出早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的议论多是批评性的,认为这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其中,黑龙江省共排查出&走读&的乡镇干部4726人,已整改2350人。四川查处1746人,湖北查处1180人,河南查处513人,青海查处190人,江苏查处162人,广东查处136人,浙江查处84人,海南查处60人。北京、上海、甘肃、云南等地在&成绩单&中没有提及&走读干部&的问题。
这意味着反&四风&不仅剑指吃喝奢靡等&明疾&,还深入到党员干部工作态度、考核考勤等&庸懒散奢贪&的&暗症&。
干部&走读&问题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突出,城市地区则较少。所以,那些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份,相对来说查出的数量就较多。同时,由于查处力度和执行标准不同,有一些地方干部&走读&问题也很突出,却在查处方面并没有充分体现。
&基层干部应该在乡镇工作,两脚应该踩在泥土上,这样才能更真正服务于民。&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走读干部&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不要说对基层发展有什么贡献,还会滋生一系列&四风&问题。
干部走读现象表现在:
&走读&问题,直观地表现为人岗脱离,在位不在岗或在岗少,但其成因却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 & 不能有效抵御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化,是&走读&现象滋生的主观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步伐的加快,信息流、物流空前加大,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受经济生活中&利益第一&、&等价交换&思想的影响,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感到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罪没少受,苦没少吃,已经奉献过了,&牺牲&够了,该为自己和家庭想想了。于是,在工作时间或结交朋友,搞感情投资;或拉关系,走门子,跑官要官;或办私事、做生意,营造个人安乐窝;或进饭馆,逛舞厅,尽情潇洒一把。
& &乡镇领导干部家庭住地&城区化&,是&走读&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客观原因。据了解,延安市163个乡镇现有领导干部1615人,其中家住县城的1129人,占69.9%;家住外地和外乡镇的314人,占19.4%,家在乡镇所在地的只有172人,仅占10.7%。326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家住县城的297人,占91%,这种家庭住地城区化的趋向仍呈加剧之势。而乡镇领导干部的80%左右在35岁&40岁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人到中年的人生多事之秋,子女学业、老人就医、爱人工作等问题不由你不分心牵挂,不少干部人在乡下心在城里,久而久之,有的忙里偷闲隔三差五往家跑,有的心安理得经常跑,还有个别的常年早出晚归,把基层工作&机关化&。
& &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新形势下,工作本领滞后带来的无作为状态,是&走读&问题滋生的催化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农村工作的深刻变革,广大农民群众热切盼望乡镇干部给他们传信息、教技术,带领他们闯市场,搞经营。而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自以为长期在基层工作,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学习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热情不高,平时工作仍凭老经验、老套路办事。由此导致即使下到村上也找不到感觉,找不到位置,无事可做,于是浮在上面,或者干脆干点别的,图个实惠。
感受如何?
信产部备案信息
Copyright &今天是:&&&&&&&&网上书屋是您的免费图书馆&&50万&&本图书注册阅读&热门阅读:《焦裕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
各市站点:
最新公告:
干部“走读”现象之我见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时间: 星期五
编辑:李炜&&(本文阅读:次)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镇干部走读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