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公正游戏机

大妈叫你回,或者看看。综合素质如何评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宝安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C06版:天下·特稿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我们身边的自贸区
第A03 : 我们身边的自贸区
第A04 : 我们身边的自贸区
第A05 : 宝安·政务
第A06 : 以优异成绩迎接市第六次党代会
第A07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第A08 : 宝安·民生
第A09 : 鹏城新闻
第A10 : 公告
第A11 : 公告
第A12 : 专题报道
第A13 : 公告
第A14 : 社区·关注
第A15 : 社区·文体
第A16 : 教育周刊
第A17 : 小记者
第A18 : 小记者
第A19 : 体育
第A20 : 连载
第B01 : 光明新闻
第B02 : 光明·政务
第B03 : 光明·社区
第B04 : 光明教苑
第B05 : 人物周刊
第B06 : 人物·台前幕后
第B07 : 人物·知人论事
第B08 : 人物·深读
第C01 : 龙华新闻
第C02 : 以优异成绩迎接市第六次党代会
第C03 : 龙华·民生
第C04 : 龙华·社区
第C05 : 天下·时政
第C06 : 天下·特稿
第C07 : 天下·特稿
第C08 : 天下·集萃
综合素质如何评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
上海试行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自主招生参考,备受各界关注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近日正式发布实施,从201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开始试行。2017年起,上海在推动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将试行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怎样评?怎样记录和使用?能否做到公平公正?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作为其关键配套和重要突破,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可用可信”既是改革重点和难点,更备受广大学生、家长和业内外人士关注。 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包括啥? 据悉,综合素质评价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就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学生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参加科技活动项目、创造发明项目等。 记者采访发现,在去年高考改革试点前,全国多地中学就已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清华附中去年底研制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分系统”,内容包括承担社会工作记录、个人成长记录、个人奖励记录等数十个项目内容,供高校参考。 上海市晋元中学也在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引入“学分制管理”,其中,学科成绩仅仅占到总学分的不到一半,剩余的正是学生的学科特色、拓展研究等综合素质评价。学校也提供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上海市晋元中学发展研究室主任郑百易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社会调查、进行某个课题的研究,只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学分,学校会组织老师进行评估,最后将学分提供给高校作为招生的参考。“比如,学生在校外获得了某个创新发明的奖项或是竞赛的奖项,告知学校,经过认定之后,也会记录在案,并折算学分。”从2017届新高一入学军训开始,学校就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寻找发展兴趣,并在日常教学上提供帮助,在评价上给予认可。 品德也要量化?综合素质怎么评? 然而,原先这些零零星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时却作用有限。上海一所“985高校”招生办主任说,大学招生也希望能多维度地观察一个学生,但如果像以前100个面试者或达投档线者中,只有不到10人有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而且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很难将其作为招生的参考。“只有人人都有评价,才能横向比较。”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大部分高中或多或少都有综合素质活动,但将其量化成评价的却少之又少。 学校高一年级班主任程夕奇则向记者表达了两个担忧:一是综合素质评价怎么量化存在“太多弹性”,二是担心学生功利性地为分数而去“提高综合素质”。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对于客观性的内容则可转化成不同指标:如每学期学科成绩可以转化为百分位数,统计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获得表彰次数,记录市级竞赛活动获奖情况、参加市级学生艺术团体和市级青少年科学研究的情况等。 对于主观性的指标,则以“自我介绍”和“专题报告”等形式体现。比如,学生每学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客观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典型事例),收集相关事实材料,高三时要遴选整理成自我介绍,体现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与才能、个性特点与个人爱好等。 “写实记录”是上海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关键词。上海市曹阳二中校长王洋说,看得出上海的实施办法注重的是真实性,就是要客观记录,尽力以事实呈现的方式,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而不是一味地把什么都量化成分数,否则又将是一种异化。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不“拼爹”? 上海市北中学高一学生俞成悦说,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非常人性化,将在高一高二课程相对较轻时注意综合化发展,多参加社团、课题研究、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希望量化过程能尽可能地合理。” 在肯定改革的同时,综合素质评价是否会存在“拼爹”开“后门”等现象,成了不少人的担忧。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评价方式的公平性,上海市将启用全市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明确高中学校作为信息录入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高中学校和社会机构统一录入,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同时,将构建市、区县和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审核、信誉等级认定、公示与举报投诉等配套制度体系。 同时,一位高中班主任向记者表达了另外一方面的担心:如果最后的综合素质评价权在学校手上,那几乎各个项目都会给学生“贴金”,因为考虑到自家升学率,学校不可能“卡”学生的。 对此,实施办法规定除了学生军训、农村社会实践由学校整体录入外,还引入第三方记录。比如志愿服务由社会实践基地(机构)负责记录并录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又如上海市级及以上的竞赛项目均要经上海市教委确认。 此外,评价中还纳入了学校“特色指标”。上海大学原校长叶志明说,这就要求学校也要特色办学,跟学生的综合素质互相印证,既能限制“乱贴金”,又倒逼学校走出“题海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认为,高考改革就是要多把尺子量学生,在自主招生面试之外,综合素质评价又给高校招生提供了一个观察学生的渠道,但无论是中学的“出口”还是高校的“入口”,都必须严把公平关,不断完善阳光招生的制度化设计,这样改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据新华社(图为网络图片)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性公平性?
 来源:兰州晚报 
来源:兰州晚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据新华社电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总成绩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此现实将被改变。教育部16日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高校将参考评价情况招生录取。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尽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要求,如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等,但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针对这类问题,意见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每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考察重点。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如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然而,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往往由教师“突击”完成,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得到充分展示,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为此,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察、可以比较的。此外,综合素质评价一旦被参考,大家最为担心的就是真实性和公平性。意见规定,建立公示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检查制度,对档案材料真实性进行抽查。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对有争议的结果重新进行审核确认。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责任编辑:yfs001]
光明网版权所有综合素质评价
  稿源:
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
  编辑:
新闻广播 陈景欣
  目前已有27个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大多数省份都有针对录取制度的相关改革措施,不少省份明确将学生综合素质列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综合素质评价别重蹈加分覆辙:光明日报
  将学生成绩以及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方向没有问题,但操作起来很难完全做到公平公正。人为操作空间较大,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对“综合素质”的判断。这就像加分政策一样,只要存在某种制度的缝隙,难免会有人钻空子。
  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究竟如何,确实存在难题。即便分成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几个大项,在现实打分过程中也要多一些可操作性。
  高考制度最大合理性,正在于它的公平公正。任何改革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与归宿,不能有所偏离。
  这就意味着,应该是综合改革。从学科设置着手,“不遗漏每一个天才”,既要改革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给学生自主权,也要加快高校改革,赋予大学自主权。
  这就要求制度本身要有弹性、有开放性,能够时时检视自身、补救错失并及时调整。一些省份的综合素质考查应该起到探索作用,最起码要避免这样的考察重蹈高考加分的覆辙。
  综合素质评价入高考关键要公平 福建日报 高考虽然是一项相当公平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拼爹因素,很多人担心综合素质评价会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同时,当下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较为突出。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同一套标准,看上去很公平,但实质上对于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和教育资源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说就很不公平。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教育资源学校的实际情况,细化评价标准,不能简单以一套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阳光化,接受大众监督,特别是接受相互熟悉的同学的监督。还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成本,尽可能地确保公平公正。
  综合素质评价不能让农村考生吃亏 济南日报这件事“知易行难”,譬如综合素质评价大多是“软指标”,到底由谁说了算?能否做到客观公正?除此之外,有必要给改革设计者提个醒: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要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特点,不能让农村考生吃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其中前三项对城里考生和农村考生一视同仁,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艺术素养”这一项,农村学生普遍比不过城里学生,这是由于城乡教育鸿沟造成的――在教育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农村普遍落后于城市,城里中小学有条件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城市家庭也有能力送子女上各种艺术特长班,可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学校无力开设艺术课程,家长也没钱满足孩子上特长班的需求,城乡学生在艺术素养上的差距,不是农村学生天赋差、不努力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在艺术素养评价上,如果对城乡考生一视同仁,显然有失公平,农村考生不可避免要吃亏。实际上,说到素质,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会干农活、能吃苦、意志坚定、生活自理能力强。这些素质对于一个人其实很重要,但是却不在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范围之内。为什么会弹钢琴是素质,而会干农活就不是素质?为什么五谷不分不会被认为素质差,而不会唱歌就被认为是素质差?这些习以为常的区别评价,细加品味就会感到味道不对。“社会实践”一项,应该说农村学生在这方面普遍优于城里学生。让人担心的是在评价打分时,会不会城里学生到工厂参观就算社会实践,而农村学生天天干农活却不算社会实践?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时,应该正视城乡教育的巨大鸿沟,兼顾城乡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城乡学生设计出有所差别的评价体系,以免让农村考生吃亏。
联系电话:  受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转 8020  津B2-
本网站由天津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 2011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的位置:
& 新闻大滚动 & 正文
怕公平难以得到保障 对新高考公众有三“忧”
日09:03  
半月谈  
担忧二:学业水平测试成为新难题对于在高考中增加学业水平测试,很多家长表示赞同,他们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可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也有许多老师和家长担心,这会进一步加重学生负担。他们表示,在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只需要对付高考这一关,如果加入学业水平测试,搞来搞去又搞成了小高考,那学生的压力只会更重。宁夏高三学生家长陈艳宁说,现在孩子还能先相对轻松一年或者一年半,然后开始冲刺。如果以后每次考试都这么重要,那孩子的压力就更大更苦了。学业水平测试究竟怎么搞也是一个问题。一些地方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引人注目的问题。今年是安徽省新课程高考第一年。据安徽省考试院院长郑大明介绍,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如果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素质评价出现D的等次,将不能报考二本。据了解,安徽省规定,学业水平测试按所有考生成绩分布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排名前25%的考生为A,前25%~60%的考生为B,前60%~95%的考生为C,剩下的为D。成绩为D等的学生可参加补考,补考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公民道德素养”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他五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均分为A、B、C、D四个等级。淮南二中校长解玉嘉说,推行素质教育,突破惟分是举,这一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目前这种下指标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为受比例限制,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可能达不到A等,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可能被划入D等,一些差距不大的学生因受指标限制被评为不同等次,这很可能引起家长对学校的不满,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另外,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如果学生曾经受到纪律处分,就被评为D。这种“一票否决”的评判机制,可能导致那些在学校受过处分的学生自暴自弃,失去改过机会。担忧三:公平难以得到保障对于新课改高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老师和家长非常担心这种不可量化的考核会带来“人为操作空间”,引发“高中教育腐败”。“中考体育成绩算入总录取分数后,体育成绩作假就不罕见了。有时候体育考试,明明看见两个同学一起跑,A比B跑得快,但最终的体育分数却是A比B低。”银川二中副校长、高三年级政治老师田敏说。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历史老师王俊昌说:“现在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在高考录取中并没有发挥太多作用,假如随着改革的深入,综合素质评价真‘硬’起来,我担心引发的必然结果就是测评表水分太多。首先每个学校会为了升学率把学生的评价写得很好,其次家长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被写得更好。这种模式有太多的人为操作空间。”安徽一些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公正性也表示担忧。他们告诉记者,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市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各种竞赛获奖证书,都作为学生评为A的实证材料。一些具有一定权力和关系的家长,就会采取种种手段让孩子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从而滋生不正之风。女儿明年参加高考的辽宁学生家长刘玉说,作为学生家长,对今年高考改革方案中新增加的“综合素质评价”最为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高中三年获得的各学科学分详细情况以及基本素养情况。基本素养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六项又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仔细想一想,基本素养评价的六项内容,没有哪一项能够确立客观标准,都是建立在人为评价之上。所以,“综合素质评价”很有可能失真或者掺杂其他因素。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在这个方面公开透明,让家长放心。
-- 高考实用信息 ---------------------
-- 志愿填报指南 ---------------------
-- 辅导备考指南 ---------------------
  腾讯高考邀请阅卷组成员考后第一时间点评试题...[]
热门导航:
[责任编辑:moninfu]
更多关于“”的新闻
( 16:24:25)
( 07:28:14)
( 10:16:17)
( 09:14:53)
( 09:51:11)
( 09:43:53)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频道精彩内容推荐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