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界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被老子一语道破 : 经理人分享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被老子一语道破
点击题目下方MBA智库关注我们,欢迎置顶公众号
MBA智库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MBA智库(ID:mbalib)
作者/夜阑卧听风吹雨
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道:“是以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之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告诉统治者,让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规律去自我管理是执政的最高境界。
企业管理也当是如此。
在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理念中,对于管理一个国家和一个组织做到无为而治,就算达到了管理的至高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善于遵循企业发展的本质规律,在管理与约束人的行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在日本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这样看待中国古代“无为、无不为”的理论。
松下幸之助曾说:中国的尧帝认为当政的人应当“无为而治”,换句话说,就是帝王要无所作为,放任百姓依着自然生态之道,得到幸福康乐的生活,只要天下安康,作奸犯科的事自然会平息,所以帝虽是无为,但实际上却收到了“无不为”的效果。
松下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条件,对“无为而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为”不是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它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制度的运行和个人礼仪修养要达到某一个层次,第二是衣食都必须领导者充裕供应。"不虞匮乏",为了创立制度,提高个人修养,充裕物资供应,这些都必须领导者在放任无为之前,先预作策划,否则,“无为” 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天下祸乱的根源。
松下又进一步谈到企业经营中的“无为而治”时说:“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当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经营者可能有办法充分掌握每个细节,可是随着企业的成长扩大,企业家便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细节了。如果身为领导者在公司膨胀以前,能预作企划,建立分工制度,那么企业中的每一分子就可以完全依照他在制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领导者采取放任的态度,但制度可以造成相互牵制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进仍有一定的方向可循。因此我认为所谓的“无为”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的真义。”
可见“无为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之道中,是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企业的成长、发展、管理也应符合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规律,以及符合企业自身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老子还提出:“知(智)者弗言,言者弗知(智)。”即指:过多的指手划脚,只会加速失败。智者是不乱发言的,指东道西的人自然不是智者。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老子认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圣人行不言之教。”就是说:美好的言语,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所以圣人行的是“不言之教”,即靠的是以身示范,不言多行。现代企业良好的管理氛围,不应只靠管理者的长篇宏论、众多指令来营造,特别是管理富有个性的90后员工。管理者更应该靠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做好示范作用。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
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商界变化无常,管理招式百出,你不妨试试“无为而治”。不要指望哪一步能改变企业命运,倘若真有哪一步改变了企业的命运,那也是多年后的恍然大悟了。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要求
一个人,一个提问,一个解答,可能就会让你的工作、职业、生活从此不同。要一切变得更好,你需要更加专业的意见!来智库帮帮「ID:mbalib-bang」,所谓人生,便是取决于,遇见谁。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欢迎登录步步为赢&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网
热门搜索:
您的位置: >
> 企业管理成长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企业管理成长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来源:时代光华&&& 08:46:26&&&您是第653位阅读者
企业管理成长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企业管理成长真的像我们所想得那么复杂吗?答案是:NO!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某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使地球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灭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陷入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推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悟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非常简单的,只是人们总受把它们复杂化罢了。
企业管理成长也是如此。作企业和找老婆类似,很多人一开始都希望找个十全十美的老婆,也希望把成长做的尽善尽美。持这样观点的人,老婆是肯定找不到的,企业也肯定是企业管理成长不好的。
读书时,需要把厚书读薄,然后再读厚。企业管理成长中,我们以前都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还原简单。
再讲一个故事:一位富足的农夫,在努力了大半生后,终于实现了他最大的理想,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牧场。
牧场开张后不久,友人纷纷前来祝贺,同时也分享牧场特有的景色。闲聊间,有人问及牧场主是否已为牧场取好了名字,牧场主得意地答道:&说到名字可就有意思了,我的大儿子建议用他的名字&杰瑞斯&,我的小女儿坚持用她的名字&吉莲娜&,我太太则认为在这里生活十分快乐,想取名叫&快乐&牧场,而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成果,我想取名叫&梦想&。最后我们一致达成协议,将牧场取名为&杰瑞斯吉莲娜快乐梦想牧场&&。
访客又问:&名字的确不错,但怎么在你牧场上没看到饲养的牲畜呢?&主人答道:&喔,以前是有的,只是那些牛呀、马呀受不了在它们身上烙那么长字的烙印,全给烙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复杂的名字是会害死牛啊、马啊的。以此类推,复杂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人的,复杂的企业管理成长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企业的。
我们要倡导的就是简单制胜。
现在企业管理成长者为何那么累?身体为何那么不好?王均瑶为什会死掉?其中一个原因就出在企业管理成长这个环节,再说细点,就是复杂惹的祸。
看看很多企业的总结啊报告啊,动辄厚厚的几十页,总是一二三四,要么就是首先其次再次,导致面前总有一大堆看不完的文件。
很多做企业的朋友都抱怨,每天主要的精力都是在开会和看材料,仅仅是看材料就够他们辛苦。但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必这么辛苦。
这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精确企业管理成长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现行企业管理成长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九类基本问题:量化与悟、计划与聪明、积累什么、有限与无限、创新与破坏、过程与结果、控制的问题、递减的问题、能人的问题;作为企业领导会碰到以下九种现象:企业管理成长中的被动现象、企业管理成长中的黑箱现象、企业管理成长中的随意现象、企业管理成长中的十二月现象、振臂一呼现象、人性中的高估现象、天高皇帝远现象、本位主义现象、企业管理成长中的笼统现象,所有这些,都是精确企业管理成长所需要的解决的。精确企业管理成长的目的也就在于,让一切变得简单。
因此说简单是企业管理成长的理想境界,简单中才显现企业管理成长艺术。
相关内训课程推荐:
《》培训讲师:
《》培训讲师:
小编推荐:
上一篇:&&&&下一篇:
评论将在审核后发布成功。
评论:≤1000字
&&相关资讯
&&相关讲师
&&&团队管理和执行力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
&&&企业管理者培育专家
&&&管理咨询培训专家
&&&组织学习系统导师
&&&业内公认的资深顾问
&&&军事战略、管理专家
&&&沙盘模拟演练教练
&&&高级讲师
&&&运营流程及服务管理专家
&&相关课程
&&每日点击排行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平衡原则的释义
企业管理等同于人体管理,一个人若无法完成自身的生活习惯管理,也就不可能是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
近日,与一名医学专家探讨病理时,我有感而发:如今的富贵病------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饮食,吃的太多,对其治疗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食欲,说的通俗点,就是前半辈子把后半辈子的东西都吃了,那么后半辈子就不要吃了,人生就是需要一个平衡。
联想到企业管理,其实一个企业组织,也就类似一个人,企业高层是人得头,企业中层是人的脊椎部分,负责上传下达,支撑人体直立行走等功能,企业基层是人体的四肢。
企业管理有问题,首先我们探讨的是组织架构是否健全,也就是头、躯干、四肢是否都健康的运作,其次是各大系统是否健全,就像我平时所说的8大组织系统:一是明晰的岗位职责,二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三是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与绩效考核体系,四是合乎情理的管理制度,五是具有正气导向的企业文化,六是明确的战略目标,七是培训与教育的制度化,八是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
这些体系就像人体的各大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一样,支撑着企业组织的正常运营,一旦有那个系统出现问题,企业组织就会生病,反映到头部,造成老板头疼。
于是乎,老板找到咨询公司,帮助其解决问题,一般咨询公司首先是系统诊断,为企业建立或完善各大系统,但在具体实施阶段,总发现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项目实施不下去,我们总是把罪责强加给咨询公司,其实不然,因为咨询公司无法为你公司建立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完善是需要用中医慢慢调理的,你的公司之所以能运转就说明有神经系统,只是需要完善,而不是建立,而所有的系统都应该在神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要达到各大系统与神经系统完美的配合,必须互相调整,才可能默契,就如现在高档车上的座位与方向盘一样,可以互动调节,才可以达到最佳驾驶位置。
这里的要旨就是平衡,如何达到平衡,我这通过几个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企业中的暗工资体系,其实也是一种潜规则,但老板玩这种潜规则也就是为了平衡,不引起大乱,所以,有时我们设计的非常科学的薪酬体系,不能完全在企业里执行,就是没有完全掌握企业管理管理的平衡法则。
福利保障体系,就是对企业员工后顾之忧的心理平衡调节器,调节的好,福利真正起到了发福利的作用,调节的不好,员工会认为这是应该给自己的,不发则会认为不合理,甚至闹暴动,就如员工生病,企业应该派人去医院看望一样,我在咨询中就遇到这样一则案例:老板因企业出了突发事件,急着忙于处理,没有去看望生病的员工,导致这名员工出院后,直接辞职,还振振有词说,这个企业太冷酷,不值得为它付出,虽然他也知道,以前员工生病,老板都到医院看望,但这次他生病,没有老板看望,就一下子冷酷到底了。
大家都知道,企业做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人喜欢在老板面前说些好听话,有人喜欢在老板面前直言进谏,惹得老板龙颜大怒,但老板心中需要明白,该如何抉择,不能开掉任何一个人,因为你企业需要一种平衡。
这里,我把我理解的8大体系所涉及的平衡法则简单做一个罗列:
一、明晰的岗位职责,一个岗位的设置需要另一个岗位来牵制其岗位权利,并有专门的岗位来监督其岗位职权的履行,从而找到该岗位的平衡,如出纳岗位需要会计岗位来牵制,更需要财务经理岗位监督。
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一个工作流程是否顺利,需要另外一个流程来测试,如操作流程需要管理流程来测试。
三、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与绩效考核体系,对于一个岗位的考核,绩效无法量化的部分,需要薪酬来调整。
四、合乎情理的管理制度,处罚制度需要奖励制度来平衡。
五、具有正气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里的潜规则需要企业文化的显规则来制衡。
六、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需要岗位绩效目标来保障,绩效目标需要正负激励体系来制衡。
七、培训与教育的制度化,制度化的条条框框需要非制度化的东西来调节,如涉及寓教于乐的项目来潜移默化培训教育的成果。
八、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如五金一险需要为企业贡献大小来调整额度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管理的最高境界! - 简书
管理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 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要舍末求本,要去伪存真,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健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我国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牛根生、薛永新等对道家管理思想推崇备至,他们运用老子智慧获得企业管理的巨大成功。其中有两句话张瑞敏一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记取: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无独有偶,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更使道家的思想大放异彩。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充分吸收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日本的各种茶道、柔道、神道、武士道无不是从中国道学演变来的“日本道”。
读《老子》,帮助你打开智慧之门,读《老子》,让你获得心灵的从容、宁静和快乐,读《老子》,彻底改变你的人生态度和原有的思维方式。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则认为,企业管理者读《老子》让你找到:“见素抱朴”的为人之道,“复归婴儿”的养生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老子是中国古代另一位和孔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比肩齐名的智者,他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人生的更高智慧: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接受的状态,一种灵活的态度,意味着顺其自然,遵守事物的规律,在承认困难和问题的前提下冷静客观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种人生智慧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手段。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具深刻影响,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1、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现象。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原来狼很多,鹿也很多,狼是吃鹿的,为了保护鹿,当地人就把狼杀光了,结果鹿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狼,鹿群里那些老弱病残把草吃光了,强壮的鹿没草吃了,饿得不行。有了狼以后,狼把那些老弱病残的鹿吃了,强壮的鹿才有草吃。于是只好把狼重新放回去,鹿才又繁殖起来。管理是一把宝剑,用来杀人还是维护正义就在管理者的一念之间。如果处理不当,物极必反!谭小芳老师建议管理者要给员工留一定的空间。只要是公司整体战略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要考虑员工的需求。能给予的一定给予,那是员工关怀;不能触犯的,坚决杜绝,因为那是规矩。如果所有的管理措施一刀切,只有不能触犯的,近乎苛刻。那么员工的抵触情绪就会高,工作偷工减料的事情会时有发生。后果,肯定是人心涣散,工作质量下降。切记,水清则无鱼,人清则无朋!2、善于放权《老子》第十七章中有这样的话:“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说,最好的领导者,因为善于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常常使人感不到他的存在。美国哈林。克里夫兰著的《未来的行政首脑》一书的中文扉页上,写着《老子》第十七章中的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克里夫兰把这句话解释为:好的领导者说话不多,当属下把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我自己干的”。这里向我们揭示的是领导者集权与分权的辩证法。领导者要善于集权,这主要表现为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善于当机立断,不为纷纭的议论所干扰;领导者又必须善于分权,对于决策的执行过程,领导人没有必要频频过问,要给属下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们高涨的工作积极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经理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转而用带有强烈个人专权色彩的办法治理公司,又使公司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斯隆接管了这家公司之后,一反杜兰特的做法,实行分权制,把公司的一部分权力分授给下属,但把有些大权仍揽在自己手里,通过协调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的和谐,使通用汽车公司又兴盛起来。3、低调:“守柔居弱。”通俗地讲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老子》书中很多地方谈到这一点,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第六十六章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一点,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材料是如此,世界上天然材料的结构中,特别是生物体的材料结构,都是最节省的。最典型的是蜜蜂窝,六角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信息也是如此,在自然界,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消耗最少的能量与材料,得到最大的信息量。在企业界来说,低调就很有必要。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巴达拉克的新著《沉静领导》,在2003年初登陆中国企业界。它在国外被命名为“第五级经理人”,而国内则把它命名为“沉静领导”。从上世纪80年代的艾科卡到90年代的韦尔奇,人们坚信:外向、张扬是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特征;而同样从80年代的比尔?盖茨到90年代的郭士纳,人们更加坚信:冒险、传奇才应该是优秀创业家的必备经历。谁能真正成功?是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沉静领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内向、低调、坚韧、平和,甚至动机混杂。归纳起来,沉静领导具有3大品格特征:低调、克制、谦虚和执着。低调、沉静的领导之道,与我们传统的东方处事哲学很相近,令国内企业管理者所思:这是不是管理思想的返璞归真。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案例。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称,在当今的企业家中可谓异类。我得知有次《南风窗》杂志曾经从华为内刊上转载过一篇任正非的文章,虽然读者反响很好,但任正非并不高兴,而是要求公司法律事务部跟《南风窗》交涉,并批示退回了杂志社寄去的稿费。我们发现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这难道只是巧合?在笔者看来,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甚至可以说低调做人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4、知人善任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唯有知人,才能明智用人。《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重要,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要自知,必须“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七十二章),即有自知之明,无固执之弊;有自爱之心,无居功之傲。只有这样的人,才堪称伯乐,才能完成识人的重任;不去标榜那些争名夺利的“贤者”,免得助长人们争夺功名的恶习。知人要按照这样的观点,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关于什么是人才的问题上,老子提出了“善救人”的观点。“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二十七章),这就是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被用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观点。首先,它告诉我们,人才的外延极为宽泛;其次,它揭示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用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第三,它告诉领导者,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总之,老子《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还诸多启示,本文仅作的一点粗浅的探索,只要企业管理者能根据所在企业管理实现状况,正确认识企业具体问题,结合老子智慧联系工作实际,对解决当前中国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具有更大启迪和借鉴作用。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哲理小故事(11)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20、留个缺口给别人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目管理最高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