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让孩子背弟子规给发红包这大大红包是真的吗吗?

当前位置: >>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锺茂森博士主讲
目录锺茂森博士主讲 ................. 1 锺茂森博士主讲 ............... 14 锺茂森博士主讲 ............... 28 锺茂森博士主讲 ............... 42 锺茂森博士主讲 ............... 55 锺茂森博士主讲 ............... 69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01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02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03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04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05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06I
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 学习心得 01 茂森博士主讲http://www.amtb.tw/section1/jiangtang.asp?flash_ref=/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7-01锺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弟子规》《弟 , 子规》是一部讲人如何落实德行的一部教材。人希望能够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 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想要学佛的人,能够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 佛、作菩萨, 《弟子规》便是最好的入门根基。许多人都说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 起弟子规就有一点轻视的心,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但是 要知道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大人、父母是更应该学。不仅是大人学,哪怕我 们这一生希望学佛有所成就,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根基也必须要扎好。 因此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用大人的角度来学习弟子规,从一个学佛人,如何来落 实入佛法的根基这个角度来探讨弟子规。所以我们这个讨论,就以「修德立业的根 基」为题。 修德,不仅是这一生我们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真是想要学佛成就佛菩萨的 大德,也必须从弟子规来入手。立业也是如此,世间人希望得到成功事业,幸福人 生,成家立业,没有弟子规的落实也是达不到;学佛的人想成就道业,也要从弟子 规入手。现在师父上人净空老和尚,正在香港讲《华严经》 ,他前些时候在讲经里面 谈到, 《弟子规》决定不能小看它,它是入《华严》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量 、 寿经》也是无二无别的。师父上人既然说出这个话,证明弟子规是多么的重要。可 能你听了这话有点不服气,这弟子规是给孩子学,可以上课,所谓「童蒙养正,圣 功也」 ,小孩子用弟子规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这能说得过去。 《华严经》是佛教里的高级的佛法,是一乘法门,等于是佛法面的最高峰,怎么能 够跟弟子规同日而语! 所谓 「圆人说法, 无法不圆」 师父上人讲出这句话, , 他是在华严境界里面来谈, 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规里面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这种 修为,可是里头同样含有《华严》深奥的玄理。只是我们学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 得在这些生活日用平常当中去悟这个理,不懂得善用其心,对弟子规才会轻视。你 看《华严经》里面讲的有十玄门,十玄门里面就有个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 ;换句 话说, 《弟子规》里所讲的义理,同时也具足一乘佛法的义理。比如说《弟子规》第 一句,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代表谁?他是代表一切众生。佛法面讲「一切男人 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所以一切众生的呼唤,我们都要应勿缓。这谁能做到? 等觉菩萨才能做到。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即现什么身 而为说法。若有急难恐怖他就立即现身,令你得以解脱,这才是「应勿缓」 。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弟子规》与《华严经》理是相通的。更何况弟子规里 面所阐述的这些义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这种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这种性德1 是人人都本有的。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来都有,现在因为迷 惑颠倒才迷失了。所以,要恢复我们的自性,要通过去修持这些性德,把这些性德 做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恢复自性。弟子规的修学,我们今天的 讨论,就跟一般我们学习弟子规的这种讨论方式就有所不同。我们是通过一个做为 大人,做为父母,做为修道之人,做为在世间想立业,甚至在出世法上能够得到道 业的,这种角度来探讨弟子规。既然说弟子规与《华严》是无二无别,为了大家理 解这句话,我们来做个试验,来看看《弟子规》里面能不能够具有《华严经》的这 种大格局?末学今天可以说是不揣冒昧,学问、道德虽然很浅,但是也愿意用自己 的一点学习心得来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我们今天开始的讨论,讲的《弟子规》就试用华严宗法来诠释弟子规。当然目 的就是为了证明老法师所说的,弟子规与《华严》是无二无别,同时能够令大家对 弟子规产生足够的重视,正是如果弟子规没有落实,学《华严》也不可能入境界。 效仿古来大德的做法, 像莲池大师曾经注释 《阿弥陀经》 他所用的注释方法就是 , 《华 严》的十门开启。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 ,也是用《华严》十门开启 的方法。十门开启也就是十种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古来大德所说的, 《无量寿经》 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 , 。从这两位大德,莲池大师和黄念祖老 居士,他们的注解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确实《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具有《华 严》的架势。老法师今天说弟子规是《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也是无二无 别,那我们也用《华严》十门开启来解释。 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是哪十门开启,第一是教起因缘,第二是本文体性,第三 是本文宗趣,第四是方便力用,第五是所被根器,第六是藏教所摄,第七是部类差 别,第八是传会讲释,第九是总释名题,第十是正释文义。我们就试着在这十个方 面来开解弟子规。首先谈教起因缘,所谓教起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弟子规, 学弟子规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刚才讲到,很多的父母他们会觉得弟子规是孩子学 的,大人就不用学了。但是往往让自己的孩子学弟子规,背弟子规,孩子能够背得 烂熟,可是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违犯弟子规。比如说他能够背诵《弟子规.入则孝》 , 孩子对父母都不讲礼貌,很傲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孩子们他学了弟 子规,反而一条都没能做到?这根本原因在于父母他自己没有真正落实弟子规,他 没有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样子。如果能够做个好样子,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做到, 他自然就有样学样,他就能做到。 所以孔子也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自己身正,就 是你做个好榜样,你能说的都能够做到,你说孝顺父母,你就表演给孩子看,我是 这样子孝顺老人家。孩子看到你孝顺父母,他就能够理解,他就能够做到「入则孝」 这一篇。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到?所以为什么要大人先要学弟 子规,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其实不是让孩子来学,首先得让大人学,是大人学了 以后,把弟子规一条条的做给孩子看,孩子这么学的,是身教。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我们在这几天来共同学习弟子规会看到,弟子规所讲的每一条都是让我们修德 立业。一个人只要有优良的品德,他就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为人所 尊敬。哪怕你是想在这个世界上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想有所成就,也得要修学弟子 规。孔子教学生,他孔门四科里面,四门教育第一个讲的德行,第二讲言语,第三 才讲政事,政事就是从事一门行业,学习一门技术;第四讲文学,就是一些文艺生2 活、精神生活方面。头两条德行和言语,在弟子规上来落实的。你看那些总经理招 募员工,他看你这个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赖,对工作负不负责任,都是用这些 方面来考核的。所以我们就晓得,弟子规能做到,你的事业就有成功的根基。对于 学佛的人来讲,功夫希望能够迅速的得力,基本的德行修养必须先得做到。 很多人,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烦恼习气压伏不住,老是起现行? 老法师就常常说,这是因为我们基本的德行没有基础,佛教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 人」这个善就没有根基。所以老法师提倡儒家的《弟子规》 ,道家的《感应篇》 ,佛 家的 《十善业道经》 这三门是基础的德行修养。 , 这个得先做到, 然后再谈入佛境界, 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都得建立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所以,学弟子规的因 缘,我们看到是非常重要。很多事情都是浅深是相通的,弟子规上面所讲的这些事 情,虽然都是很浅的生活小事,貌似给孩子学的这些日用平常生活小事,但是这里 面含有深的道理。所谓古人讲的「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这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所 有河流的那些味道,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大海水里头。从这里看出弟 子规的每一条都含有很深的玄理,我们用这种恭敬心去学习弟子规,也一样能品会 到《华严》的味道。很多深的理从哪里悟?就是从生活小事上悟,从最基本的品行、 德行基础来悟入的。 以前古时候有这么个例子,有个人叫杨黼,他有一天,他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 希望早日修成正果。他听说有一位叫无际大师的,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访无际大师 学道。背上背包辞别了他的老母亲,就赶路去找无际大师。走着走着就遇到一位老 和尚,这老和尚就好像在等他,迎面而来,说阿弥陀佛,施主你要去哪里?杨黼就 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我现在就去找无际大师学道。这个老和尚就笑着说, 「你找无际大师,不如找佛!有位活佛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就能见到,你不如跟他 学道。 」杨黼一听,是吗?还有佛在世,那在哪里?这位老和尚就说, 「这位佛,你 就现在回去,你就注意有位披着一条毯子,脚上倒穿着拖鞋的,那一位就是你应该 拜的佛。 」杨黼听了很高兴,立即辞别了老和尚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天色已晚,夜 深人静,杨黼就敲门,回家了。 这一路上还没见到这样的一个披着毛毯,倒穿着拖鞋的人,他心里正在纳闷。 敲了门,他的老母亲在家里听到了儿子叫门的声音,非常高兴。因为老母亲想念儿 子,一听到儿子回来了,高兴得赶紧去开门。她已经入睡了,马上起床随手抓起一 条毛毯,因为匆忙的缘故,穿鞋都穿反了,倒穿了拖鞋,急急忙忙的来开门。门一 打开,杨黼一看,他马上就省悟了,原来活佛是谁?就是这堂中老母。后来杨黼悟 了,他也就不再去出外寻师访道,他就在家里注解《孝经》 。他悟出,其实深妙的道 全在日用平常,全在孝顺父母这些基本的德行当中。当他注解《孝经》的时候很有 感应,到他墨汁写完了以后,他去池水那里挑点水去磨墨,结果池水就把墨汁自然 的涌起来给他,池水的墨汁都已经现成。这说明道在哪里?道原来就在我们应该所 尽的义务当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总是说道在哪里?日 用平常当中就是道,会学的就学上了,不会学的,你出外去找什么道也是学不通。 孔子曾经也讲过,要从最切近的这些事情里头去学习「仁」的方法,就是仁义, 就是孔子把仁做为他最高的德行标准。仁在哪里学?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学。当然如 果对孩子,让他从小就能够落实这些德行的根基,他长大以后,他真的是有非常深 厚的根基之后,他学什么都学得快,他的品格、这种德行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污染。3 当年我们恩师净空上人的老师,李炳南,雪庐老人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这种童蒙养正。 我们的老师也继承了李老师这种遗风,现在大力的提倡《弟子规》 。可见得大德所重 视的,都是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这些能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弟子规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里面 编成的,它以孔子的教导为纲目。孔子在《论语》当中讲: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很显然弟子规就是以这一条这些 句子来做为纲目,加以开解。从这条可以看到弟子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 矩?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子当年要教导学生,就是用这一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学 生,要求自己的弟子。孔门弟子能够成就世间圣贤,佛门弟子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 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弟子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大家 从弟子规入手来学习,正是如此。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的记载, 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 蒙文》 训导童蒙的这篇文章。 , 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 改名做为 《弟子规》 , 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个字做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 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 佛门里面也是要求入佛门之后,也有这种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你 看佛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头曾经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你要想要求 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修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 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 ;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 大乘,劝进行者」 。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是大乘 菩萨要修的。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讲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里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慈心不杀」 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 《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 ; ,就是佛门的基础经 典《十善业道经》 ,这是第一福。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为什 么老法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也得要好 好的落实。这条不落实,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十万佛号,但是心行 跟弟子规不相应,那也不能够往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弟子规》的教起因缘,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对我们 的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谈《华严》十门开启的第二个方面,本文的体性。所谓的体性,用 现代话来讲,就是一种基本的原理,它的基本的原则,它依赖什么?这种体性我们 这里提出跟大家讨论,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弟子规所讲 的这些条目,哪一条不是我们自性本有的道德?儒家也讲, 「人之初,性本善」 ,这 些善,本善,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具体体现在哪?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孝弟、谨 信、爱众、亲仁」 。所以我们知道弟子规所规定的,不是说孔子他非得让我们遵守他 给制定的这种规章制度,不是。他这些规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性就具有的性德, 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具体的说,性德体现在伦理道德, 所谓伦理可以说是五伦的关系,就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这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人呱 呱坠地以后就离不开人群,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关系。 五伦关系也不是人制定的,它也是自然就具备的,比如说谁没有父母?父母不4 是人规定的,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既然有这种关系,人就必须要在这关系当中去 尽自己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十义,五伦十义。具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这就是十种义务。 , 道德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 儒家讲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普遍说法是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还有一种 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把它归纳,去除相同的,可以说有十二个德目, 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这些都属于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品 行。 心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通常我 们讲心性,也称它作实相,也就是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叫六根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 有这么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 说道是说不出,无法去名状,无法去讲得出来的,不仅讲不出来,连我们的思想、 意识都想不出来。 但是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所以老子说, 「大道无名, 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个道是很难去理解。但是孔子说的「志于道」 ,就是要 立志证这个道。佛也讲这是我们的自性,也叫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要证到了 佛性我们就成佛了。 道、或者佛性如何去证得?我们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形相,你按照 这些表现的形相去修,就有一天能够证道。虽然道说不出来,但是它能够表现形相, 表现出的形相那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我们虽然不能用我们的 六根接触得道,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德。我们能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什么是礼, 什么是义,这些我们能看到。一个证道的人,他自然就会表现出这些德。那我们没 证道,我们叫做凡夫,凡夫没有成佛,没有见性,如何去见性成佛?就要通过去修 这些德;就是凡是顺着性德的,我们去做,凡是违背性德,我们就不做,这样子才 能证入自性。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证入自性,一定能恢复自性,为什么? 自性本来具有。我们现在有的这些烦恼习气,障碍我们的自性,这些烦恼习气我们 本来没有,没有的我们当然能去除掉,本来有的当然能恢复。孔子说, 「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样去证道?要据于德,据就是以 德为依靠,依靠德来修养自己就能证入道。 从这里我们看到, 《弟子规》是帮助我们修性德、证道的一门学问,从这个体性 来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书,不能够小看它。 《中庸》上面有讲到, 「君子之道, 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就是想要证道,想要学君子、成圣贤,那得一步步 来。你要行远,就是远行,你就从近开始走,一步一个脚印这么走下去,终有一天 你能达到目的地。你要登高,爬山,万丈的高山也是你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开始,自 己先要谦卑下来,慢慢的爬。 《弟子规》就是你要走远行的第一步,你要登高的第一 步,你相信一直这么走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终点。达到终点,你就是恢复你的自性, 圆满的恢复就跟佛一样,就成佛了,成就你本来具有的圆满德行,你的佛性。所以 《弟子规》都教导我们,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如果你以为《弟子 规》是小孩学的,我们就不用学,你就不学它,你就没办法真正打好恢复性德的根 基,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你明明可以恢复性德,恢复本性,你不去恢复,这不就是 自暴自弃吗?所以,立志要成圣成贤,就得从这低的开始。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浅 的一定达深的,浅深不二,高低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是《华严》所说的境界。 我们说了很多,都是为了增强我们大家学习《弟子规》这种信心,不能够忽视这一5 门德行学问。 我们来继续谈本文宗趣,第三条,如果真正大家明了《弟子规》的体性,它是 讲的自性性德,谈到宗趣就比较好讲了。宗就是宗旨,趣是趣向, 《弟子规》以什么 为宗旨?它是以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其实很明显是以《论语》的这门「入则 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六个部分就是讲的修行、力行。后面「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就是我们理解这些圣贤之道,通过学习圣贤之道,更帮助 我们的力行。学文并不是指学一般的那些文学,那些才艺,并不完全指那些,更重 要的是指圣贤的学问。学为什么要学圣贤学问?为了我们更好的力行。所谓学文和 力行要合一并重,佛法也讲解行并重,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整条纲目就是我们的 宗旨。所以我们说进德和学文,进德就是指力行,加上学文,进德是行,学文是知, 知行要合一,处处都知行合一,成圣成贤就快了。以什么为趣?宗和趣就有因果关 系,如果我们能够进德修业学习圣贤,最后我们达到什么果报?必定能有幸福的人 生,成功的事业,成圣成贤我们都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说以幸福人生、成圣成贤为 趣。 下面第四个方面是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最合适的,方是方法, 所以最合适的方法就叫方便。 《弟子规》所教导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圣贤?你看它讲的 都是日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正是在日用平常里面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处处与性德 相应,这是《弟子规》所教导的方法。你不用向外求道,就在你当下,在自己的角 色里头,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学习圣贤的克己功夫,你看方不方便?合不合适?很 合适、很方便,谁都能做。它的力用是什么?力用就是你学《弟子规》有什么用, 你得到什么用处?就是通过学习《弟子规》 ,我们能够从这些生活小事上面悟圣贤之 理。我们说《弟子规》以自性性德为体,体怎么悟入?就从这些生活小事里悟入。 就像《华严经.净行品》「净行品」讲的就是菩萨的生活小事,从早上起来洗脸、 , 刷牙、上厕所、穿衣吃饭,讲的就是生活小事。但是华严菩萨从这些生活小事里面 就发大菩提心,就证入佛性。能够从小事中达圣贤之理,这是它的用途。 圣贤之道,印光大师讲的就是两个字,明与诚,明就是觉悟,诚就是你达到真 诚心。真诚心确实不容易学,有的人天生就真诚,有的人非得要靠学习,他明白道 理了才能真正的真诚心。真诚心,师父上人讲的是菩提心,往生净土也得发菩提心, 加上一向专念,才能成功。怎么样达到这种真诚心、这种圣贤之心?得明白,先得 学才能明。学《弟子规》是要明白这些圣贤之理,然后才能达到真诚心,才能发起 真实菩提心。你看有没有用?太有用。从这个角度我们学《弟子规》 ,就不是站在好 像给孩子学的那方面来学, 我们是从成圣成贤、 作佛、 作菩萨的高度来学 《弟子规》 。 因此我们在学习当中,着重在每条从哪些方面来落实,不是学这一条就这条,死死 板板的,不是,它是多方面的,可以引申的。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里面的理是什 么,我们着重这么学习,达到知行合一,做起来真的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下面第五个方面,所谓所被根器。根器就是哪些根性的人,什么程度的人适合 学《弟子规》?所谓根性,有上中下三种,上根之人他是什么?孔子说的「生而知 之者,上也」 ;中根的人, 「学而知之者,次也」 ;下根「困而学之者」 ,这是下根。 就是你天生就懂得,叫一闻千悟,这种叫上根人,一般就很难学了。像六祖惠能大 师,听一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他就彻悟,这个真不容易,我们学 不来。我们属于中下根人,起码我是,可能大家的根性比我高,我自己是中下根性。6 那怎么办?学而知之,通过学习才能够知圣贤之道。再下根是困而知之,像我学佛 也学了十多年,功夫就是不得力,怎么办?这是困,受困,然后才去学,困而学之 是下根,所以我自己是属于中下根人。 要知道《弟子规》是上中下三根都得学,上根的人学《弟子规》 ,他叫一闻千悟, 一听「父母呼,应勿缓」他就马上彻悟。连佛菩萨他也是父母呼,应勿缓,刚才我 们讲的,观世音菩萨, 「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你 看观世音菩萨不也是做到了应勿缓吗?他看众生犹如父母,所以父母呼,应勿缓, 这是他所修学的。观世音菩萨是上根人,他来学这个马上就悟透了,我们没办法这 么学。上根人是什么?证悟自性,然后性德起用,成为修德,把《弟子规》条条都 做到,这是上根人。我们中根人没证入自性,那就通过学习这些性德,这叫修德, 修自己的性德,然后希望有一天能够证入自性。所以中根得学。下根他更得学,基 础都没有,怎么能够成就? 从这个方面来讲, 《弟子规》 也是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 更何况老法师经常提到, 佛讲的, 「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你不学小乘的这些修学,你直接入 大乘,那不是佛的弟子。为什么?这叫空中楼阁,他没有基础。而中国人小乘没有 流传,它传不下来,不是因为中国修行人不要小乘,是中国有儒、道的基础,而儒、 道是古人都在修学的,所以他学了儒、道之后可以直接入大乘。因此《弟子规》做 为儒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可以说它是小乘的修学根基,它能代替小乘,真正做圆满 了,直接入大乘。你看老法师现在讲《华严经》 ,契入华严境界了,他也带我们一起 学习《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 ,讲一个「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 他那四十小时的讲解老法师就听了十遍,用四百个小时来学习,难道老法师还没做 到弟子规吗?都做到了。那为什么还学?那是什么?证明上中下根都得学,你哪怕 是证入华严境界,他是学什么?把弟子规做为表演的教材,演戏剧本演出来给我们 看。这是示现,教我们这些中下根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 休息五分钟,底下我们接下来把《华严》十门开启继续探讨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来继续讨论《弟子规》 ,今天我 们主要是谈《弟子规》的玄义部分,就是等于我自己对弟子规学习的一种心得报告。 我采用的是《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这种套路来解释弟子规,目的可以说是以自己短 浅的一点见地,希望证明弟子规确实有《华严》的架势。证明老法师所说的弟子规 与《华严》是不二,它是学习《华严》 ,入佛道的根基。这是学者的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q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都说,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你怎么看弟 子规,各人有各人的心得体会。我希望今天从《华严》的角度,用学佛者这种角度 来学习,希望能够给真正想要这一生修行的人提供一点参考。 我们来看《华严》十门开启,第六,藏教所摄。这里其实是讲一般经典属于三 藏之一,三藏通常是指经、律、论,经是指佛的圣言量,他直接讲出来的,这为经。 律是指生活轨范,佛所制定的戒律,都是佛弟子应该遵守的这些行为规范。论就是 一些祖师大德读经,有的一些心得、体会写的论着。经律论通常是做为分别一个佛 经或者是佛论,它所用的大致的一种分法。 《弟子规》在这种经论中,应该所处什么 地位?所谓藏教所摄,就是指它在经论当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当然《弟子规》不 属于佛经,不可以把它归为佛教里头的经律论。但是它如果说跟经律论有相通、类 似之处,可以说把《弟子规》归为律这方面。因为所谓律就是佛所制定的生活轨范,7 《弟子规》也是圣人给我们制定的生活轨范,我们应该遵守的。要知道佛制定戒律, 他是让修行人通过戒律的修持,能够回归圣人的、佛的这种自性。所以戒律,如果 一个证入佛性的人,他自然就会做出来,那就是戒律。没有证入佛性的人,他用这 种戒律来修学,他也能够证入佛性。同理可知, 《弟子规》也是这样的, 「弟子规, 圣人训」 ,圣人的训导,是圣人他的生活轨范。所以通过修持《弟子规》 ,也能有一 天成为圣人。 在判教方面,贤首大师他是一位历史上着名的《华严》学者,他通常判有五教, 所谓小、始、终、顿、圆,这五教我们就不在这里展开。实际上这五教就是佛所讲 的这些经典,可以按照这五个方面来区分,小,最初的方面叫小乘,小乘的这些经 教。最后是圆教,像《华严》《法华》是属于圆教,就是一生圆成佛道, 、 《无量寿经》 、 《阿弥陀经》也是属于圆教。如果说把《弟子规》放在五教当中来看,实际上它是 五教的基础。最初的小乘,小乘的目标是了脱生死,证阿罗汉,必须要以弟子规做 为基础轨范,因为一个阿罗汉他一定把弟子规都做好,做圆满了。最后的圆教等觉 菩萨,马上就成佛的了,他也是把弟子规做得圆圆满满的,百分之百落实。通过修 学《弟子规》做为修学佛道的入门,那是非常重要。所以《弟子规》在经教里面什 么地位?它属于这五教的基础。它所讲的这些生活事理也是通这五教,既是基础又 通这五教,可见得入佛门是必修课程。 下面是部类差别, 第七个方面, 部类就是指这部 《弟子规》 有没有跟它同部的、 , 相类似的这些经典。老法师讲经里常常提到,这一生希望真实求生净土,这一生能 圆成佛道的, 必须儒释道三家的基础都奠定好, 这基础德行。 儒家的基础德行在 《弟 子规》里面,道家的基础德行在《太上感应篇》里面,佛家的基础德行是《十善业 道》 。如果说在儒释道三家里找相似、同类的, 《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跟 《弟子规》属于同类的,都是讲我们基础德行的。当然《弟子规》是基础中的基础, 根本中的根本,你《弟子规》做到了,然后再进升到《太上感应篇》《弟子规》讲 。 的是伦理道德教育, 《太上感应篇》是因果教育, 《十善业道经》让我们成就圆满的 善行。这是悟入心性的基础,成佛的基础,所以同类的教材我们都要认真学习。 当我们讲完《弟子规》以后,末学在这里香港会继续下一部,就会讲《太上感 应篇》 ,一起学习。老法师让我用粤语来讲《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 ,把老 法师讲过的复讲,对于末学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弟子规》我刚刚用粤语(广东 话)讲过一次,因为很多同修说听不懂,除了香港本地的同修以外,很多大陆的同 修他们也很希望听《弟子规》的讨论,所以末学就再用国语来讲一遍。这三门都是 我们的基础德行科目,都是要去认真学习的。 在儒家的经典里面,跟《弟子规》可以说是同部类的,可以看陈弘谋先生,这 是清朝的一名官员,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五种遗规》它五个方面,第一部讲 。 的是「养正遗规」 ,第二是「训俗遗规」 ,第三是「教女遗规」 ,第四、第五是讲做官 的人如何来修持自己。第一部「养正遗规」 ,就是《弟子规》的详细解释,其中有「朱 子童蒙须知」「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 、真西山的「教子斋规」 、陈北溪的「小学诗礼」 、 方正学的 「幼仪杂箴」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童蒙养正的教材。 , 童蒙养正不仅是教小孩, 更重要的我们现在大人都没做到,现在要补习。这些都属于部类差别。 看十门开启的第八个方面,是传会讲释。其实《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讲的是「译8 会校释」 ,译就是翻译,会就会集,校是校正,释是解释、注释。这是因为经典是古 印度传过来的,它有翻译,要讲这些因缘。 《弟子规》是我们中国本有的,这些家庭 教育、伦礼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所以我就改了一个字,叫传,不叫译,不是翻译 来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训。传是谁传?从《论语》当中,我们看到是孔子 他的训示,所以是孔子的薪传,它是圣人的训导。会集方面,具体是由清朝李毓秀 先生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弟子规》 。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就把《弟子规》列 入我们学佛人,净宗学人的基础修学科目。他把整部《弟子规》 ,这三百六十句进行 分段,大分当然这七则,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学文,七大类。七大 类分成一百一十三个细则,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老法师又从中挑选了七十句做 为精要,让我们重点学习。所以他有一部叫《弟子规节要》 ,七十句,都是我们可以 做为学习很好的材料。 在讲解、讲释方面,我们蔡礼旭老师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了一个「如 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讲座,把《弟子规》里的精神进行了详细的讲 解,讲了四十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也讲了四十小时, 当然在澳洲净宗学院他讲的是结合佛法来谈,在此地香港讲的是对一般人,着重在 对一般社会大众所讲。 还有杨淑芬老师早几年曾经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过 《弟子规》 。 还有在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张有恒教授,他为《弟子规》做了一部详细的注解,题 目叫做《幸福人生之经营》 。他在自己序文里面写到,他是会集了杨老师、蔡老师讲 的《弟子规》 ,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或 参考。 下来第九个方面,就是总释名题,就是解释名题。这篇文章名题就三个字, 「弟 子规」 ,顾名思义, 「规」就是规矩, 「弟子」是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这么一个规矩,弟 子就是学生。谁的学生?狭义上讲,这是孔门弟子,跟孔子学习圣贤之道的这些学 生,他们应该遵守的。所以,有很多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那是比较偏颇。弟 子规事实上原本是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自己的门人要做到的,孔子的弟子都不是 小孩,都是大人。他们要做到,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要求的。广义上来讲,弟子规是一切圣贤之道必须学的 基础课程,想要学习圣贤之道,必须遵守规矩,所谓无规矩就不成方圆。我们说学 佛,也是要学圣贤之道,佛是大圣,菩萨是大贤,要成佛、成菩萨也得要从弟子规 开始学起。从弟子规这个名字来看,是所有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优良品德,修德立 业的人,想要作佛、作菩萨,成圣成贤的人,必须都要学习的规范,所以非常重要。 下来十门开启最后一方面,就是正释文义。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完这部宝典的教 起因缘、体性、宗趣、方便力用,以及它在教典里面的地位,还有在教典里面有些 什么同类、同部的。还有传会讲释,谁讲过的,谁注释的,还有名题,统统讲完以 后才讲经文,最后一部分事实上就是开始讲经文了。我们前面这九大方面,等于是 把《弟子规》所含的义理、格局,整个大概跟大家已经介绍完毕。有了这些概念, 我们就来学习《弟子规》的正文,学习正文首先要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这 是非常重要的宝典。所以我们的玄义部分,着重的就是点出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正式学习《弟子规》的正文, 《弟子规》总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 事情,前面讲的是「总叙」 ,后面有个「结劝」 ,总共有九个部分。 「总叙」就有点像 佛经的序分,中间的这七大段,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大部分9 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结劝,最后结束 了,劝导大家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你看《弟 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则,我们会认真的每句每句 的学习。先看「总叙」部分,第一章「总序」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这是出自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孔子教导弟子的这些科目。 《论语》是孔 子的言行, 它所记载的都是孔子这位至圣先师每日的生活行持。 你看弟子规它是 『圣 人训』 ,是孔子这位圣人对我们的训导。所以「弟子规」不是规定我们必须得做,那 是什么?它是圣言量,圣人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教诲,他所流出来的教诲,也是我们 每个人都有的性德。它不是外面给我们加上来的,是我们本有的,是圣人通过自己 的亲身体验证得的, 然后他把它说出来。 所以佛在经里面, 《金刚经》 里经常提到 「如 来无有法可说」 ,如来就是佛,他没有说什么法。为什么他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他 说没有说法?这是因为他所说的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他没有给我们再加一个新的 法,所以他无有说法。弟子规也是这样,圣人虽然是说了弟子规,可是也是我们本 来具有的,它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有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弟子规我们应该有信 心,这里面每条我们都能做到,本有的,当然能做到。 本有的性德无量无边,要说起来可是尽无量劫也说不尽。但是圣人他用归纳的 方法,归纳了七条, 『首孝弟,次谨信』 ,第一是孝,孝是弟子规圣人之训的根本。 孔子在《孝经》当中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它是所有圣人教育起点,弟子规就得先说孝。孝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父母跟我 一体,所谓「父子有亲」这个观念,有了这种孝的观念,他自然就能做出孝行来。 当然孝要扩而展之,不仅是父母跟儿女一体,老师,老师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 为父」 ,老师跟我也是一体。佛经里面讲, 「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一 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一样看待,那就是一切众生与我一体。你这样看来说,整个宇 宙当中所有一切众生与我一体,你有这种观念,这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这 么看待人。他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父母,他供养众生如同供养诸佛如来,所以修普 贤行就能成佛道。老法师曾经说,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孝道的落实,就是有这个道 理。既是涵盖圆满的佛道,但是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学又得从这里开始教起, 所以孝就非常重要。 下面「弟」 ,就是指这种恭敬的观念,由于孝心,孝要表现出来就是恭敬,父母 我们首先要恭敬。扩展出来,一切长辈我们也得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得恭敬。所 以悌是无方大用,一切恭敬,这才是悌的本意。这也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讲第一 条「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就是孝道的落实。悌从哪里来?礼敬就是悌,悌要从孝的 心态而产生。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到, 《弟子规》所说的其实可以通《华严》的 境界。 下面讲「谨」 ,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 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他才能够留心自己习气毛病 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记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起现行他迷而不 知,这就不谨。所以你想想,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个 念头他都非常谨慎。如果是个恶念,他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10 除,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 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这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不能立 足于社会。特别是现在西方国家,尤其讲信用,信用一破坏了,这一辈子就完蛋了。 信也包括信念,信念就是人生必须有个志向,有个目标,以什么为目标?这是以成 圣成贤为目标。假如一个人他没有这种远大的志向,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即 使他吃得饱、穿得暖,那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信念非常重要。你看孔子跟 他的弟子们讨论,有一天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 够不败?跟孔子讨论。 孔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就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我们说国家 机器;第二要食,就是食物,粮食,让人民能够生存;第三是信,人的信念,一个 国家民族没有信念那怎么行?子贡就问, 假如这三者必须要去除其一, 先去哪一条? 孔子说「先去其兵」 ,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能够 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它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 条是什么?再去除一条,那就是食。百姓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 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的。所以孔子才说「人无信则 不立」 ,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信是很重要。 下面讲『泛爱众,而亲仁』 ,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 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这个爱心从哪里出来的?从孝悌出来的。孔子都说, 「不 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如果你自己父母亲都不爱,怎么会爱别人?你去爱 别人,表现出来好像你很有爱心,其实你不是真的爱心。为什么?父母都不爱,怎 么可能爱别人?你表现出爱别人,那是装个样子,其中必有所图,不是真心的爱。 所以孟子说「亲亲而仁民」 ,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谈到仁民,对于 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的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的 孝心的拓展而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下面讲的「亲仁」 ,就是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亲近,向他们学习, 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也能够提升。这六条都是我们做为弟子的,孔门 弟子、佛门弟子应该修学的,我们也是应该用这些德行教导我们的子弟。 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能做到,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说「就」 , 的意思,就是你做好这六条,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所以学文也很重要。你行 有力了就非得学文不可,你要不学文,你的修行往往想要提升就比较困难,甚至可 能会出现偏差。根据q益大师的《论语点睛补注》里头讲到这条,这条不是说你先 做前面六条然后才学文,不是指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解释?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 时,当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文是什么意思?学习圣贤之教,用这 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你看《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 ,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己自以为是。用自己 的见解去力行, 学到最后南辕北辙都不知道, 昧理真, 真理都违背了。 重视在什么? 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子进步才快、才相应。 「总序」基本上就简单介绍到这里。11 下面我们一条一条详细的来学习七大方面,第一是「入则孝」 。这里面根据净空 老法师的分类,可以分为二十四则,二十四桩事情。顾名思义这第一章是讲孝道的, 孝道是德的根本,也是后面所说的圣人这些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因为佛法讲的宇 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 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就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子去入佛知见?从哪里入手? 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 ,教育从 这里入手。为什么?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 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爱心的原点在哪?我们老法师说,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这 种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这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一 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儿出来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儿出来的。我 们每个细胞都是从父母细胞的原点那儿渐渐长大的,慢慢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跟 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才慢慢扩展这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 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又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 要证入圣人的知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圣人知见。从哪里入手?就是从小 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这里面心性的道理。那我们看这些事情是 什么?第一条: 【父母呼。应勿缓。 】 这个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做个小孩,父母一叫他马上就得答应,这是字面的 意思。为什么要『应勿缓』?「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 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 在一个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 缓是一种孝敬。我们看到父母,广义的来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 所以我们对待老人家、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的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 ,对我们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的父母、 一切的老人。所以他们这些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他们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 帮助。这个「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叫,才叫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 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 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 有需要的,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 「千处祈求千处应」 ,你看观世 音菩萨所落实的不正是弟子规这条吗?你成了等觉菩萨,还是做的是弟子规!从这 里可以看到,弟子规如果要做到圆满,可以成佛道。所以父母可以引伸,我们在世 间,父母可以引伸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 呼声是什么?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个正人君子。你看《孝 经》上讲的,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三个层次,就是奉事双亲为 第一层;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 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希望,我们有没 有切实的去做?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弟子规第一条就没做好。 你从这些角度来思惟,这一条就涵盖了无量无边的义理。所以弟子规里面也体12 现了《华严》的精神,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应勿缓」就这一条就涵盖 。 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那其它都没做 到;其它都做到,这条才能做圆满。你看这不是一即一切吗?那是具体的在生活小 事上面,父母叫我们马上就跑到跟前,跟父母答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在日常 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的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因为时 间关系就不可能详细的去解释。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够像菩萨一闻 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于死死 板板只限于父母, 「父母呼,应勿缓」 ,只限于父母叫我我才应勿缓,那是学呆了。 我们看第二条: 【父母命。行勿懒。 】 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这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 不能懒。这条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刚才所讲的原理来进行引申,父母决定是涵盖一切 众生,他们所要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都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 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也得从家里自己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 重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父母开始。你看现在很多人,父母让他做点事情,他推辞 很多,借口很多。连父母让他吃一顿饭,他总是会千推托万推托,总是以忙为借口, 把忙做为懒的借口,这种就是一个不孝的行为了。你看他忙什么?在去年五月份母 亲节的时候,在广州,广州日报就派出一些记者,对一些母亲做了采访,也对这些 母亲的儿女进行了采访。 问这些儿女,你们在母亲节来临了,你们怎么样能为母亲尽孝?让他们谈谈如 何尽孝。结果儿女们都说,我现在希望赚大钱,赚多多的钱,可以以后给父母买洋 房、买汽车,让他们享受生活。然后记者又问这些母亲,你希望你的儿女如何来孝 顺你?这些母亲根本没有人想说, 「我希望我儿女给我买洋房、买名车」 ,真没有。 倒是很多人母亲就说,我希望自己的儿女别太忙了,这个周末母亲节能陪我吃顿饭。 你想想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去体恤?我们能不能够『行勿懒』「应勿 , 缓」?所以,常常把忙做为懒的借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赚钱和父母相 比,那就把赚钱放在首位,所以他才忙。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往往是看我们有没 有真实孝心的这些方面,不得不谨慎。下面: 【父母教。须敬听。 】 这是第三条,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父 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一句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走的桥比我 们走的路多」 ,他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虚 心、恭敬的去听取,这样子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语都说「不听老人言,吃 亏在眼前」 。我就有个亲戚,她在早年谈恋爱,她的男朋友父母很反对,就看这个男 朋友不顺眼,反对他们的婚事。但是我这位亲戚还是违背父母的意愿,结婚了。后 来确实家庭出现冲突,没有幸福,夫妻俩经常口角,最后是离婚。父母反对你的事 情,一定有他的道理,他的人生阅历这么广、这么多,至少是比我多,我们听取父 母的这些意见、建议是决定有好处。现在都讲自由恋爱,对父母的这些意见没办法 听取,所以为什么我们现代离婚率这么高,这条就没做到。13 你看古人很少听说有离婚的,为什么?古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由父 母来规定对象。我们说这没有自由恋爱,没有自由恋爱可是家庭幸福,没有听说什 么离婚的,这是真的有好处。我的表妹她讲过一句话很有智慧,我都很佩服,她就 说如果一个人的婚姻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是不会有幸福可言的,确实如此。所以 『父母教』 ,需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受,养自己的谦虚之德。对父母的这些教诲,他教 得对的,我们更应该听取;教得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的听,这是养 自己的谦德。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 我们都要很好的去学习、听取,这样子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现在时间到 了,我们「入则孝」刚刚起了头,从明天开始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 之处,敬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 学习心得 02 茂森博士主讲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7-02锺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昨天我们开始学习《弟子规》 ,师父 上人为我们指出, 《弟子规》是学佛人的基础课程,必须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 实,我们的道业才能够成就。师父上人还说《弟子规》与《华严经》是无二无别, 因此我们昨天就采用《华严经》十门开启的方法,来学习《弟子规》 。从这种学习来 看,果然《弟子规》也具有《华严经》的架势,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 。 子规》里面所讲的每条原则,都能够与《华严经》相应,是深的人看得深,浅的人 就看得浅。但是浅深相即,浅深不二,我们由浅的去认真修学也能够悟入深的。昨 天我们开始讲《弟子规.总序》 ,完了之后讲第一章「入则孝」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 习「入则孝」 。从这个学习当中要知道,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学佛打下深厚的根基, 这样的话在修学道业上面就能够一帆风顺。我们来看「入则孝」里面的第四条: 【父母责。须顺承。 】 这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对我责备,我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 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一种 孝心的体现。假如说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心里有不服,甚至还要对父母有怀恨之心, 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了。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假如是对的,当然更 应该顺承,应该自己反省改过。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 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的接受。如果说父母的责备有偏差,不正 确,我们还是要顺承。因为如果是父母讲得不对,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 明白就行了,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这种过失。既然我自己没有错误,怎么能 够反倒对父母不服,甚至怨恨父母?父母的责备,甚至对我们的打骂,那是消我们 的业障。 我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这样真心的来对你批评、指正,真的父14 母爱儿女之心,才会对你严厉的要求。所以我的母亲非常有智慧,她就知道教导我 不可以用溺爱。不仅她对我严格要求,而且大凡有老师,甚至是外人对我有批评, 有严格的要求,我母亲不但是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服气,反而会随顺,赞成他们的 意见。我长大以后我母亲就告诉我说,当我小的时候在幼儿园里,我在幼儿园是全 托的,一个礼拜在幼儿园住六天,礼拜天才回家住。每个周末我妈妈去幼儿园接我 回家的时候,我的老师往往会跟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小孩很调皮、捣蛋,经常不 守纪律。因为我小时候是爱玩、好动,所以老师们都非常伤脑筋。我妈妈就对这位 老师说,如果是茂森违反纪律,请您就对他认真、严厉的要求,你甚至骂他、打他 都没有关系。你看我妈妈已经授予老师的这分权力,以后老师严格的要求,我也就 没有办法了,因为后路已给我妈妈断绝了。 不像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的子弟在学校如果不听话,老师稍微严厉批评一下, 这个学生回到家里跟他父母一讲,父母甚至会到学校里去跟老师论理,还甚至说要 告老师,还听说有威胁老师。这样子老师怎么可能认真教这个学生?所以我母亲对 我的这种教导就很有智慧,尽管我是独生子,但是她却从来不会溺爱我。因此我有 今天,一般同辈人看来好像还颇有成绩,在大学里面当教授,三十多岁好像看起来 是很不错了。之所以有今天,确实离不开父母那种智慧的教育。要知道,人即使是 受了冤枉,受了错误的批评,如果能够顺承,能够接受,还能够心平气和,这种人 我们说能够消业障,能够增福报。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一句话, 「福是逆着加的」 ,当 我们遇到批评、责难,遇到这些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人对我们非常严厉, 很不客气,我们如果能够逆来顺受,这样子福报就能够增加。 我妈妈经常提醒我,她告诉我,每个人一生中难免会有些磨难,不可能一生都 会一帆风顺。她说「你想想你的祖辈」 ,像我母亲的父母,外公外婆, 「他们就经历 过土改」 ,因为他们解放前是资本家,当时因为土改,受了不少苦难。我母亲这一代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本来我母亲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不能够读书,被逼着上山下 乡,这些都是前辈在这一生中经历的坎坷。所以我母亲告诫我说,你这一生到现在, 三十年来都是一帆风顺,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够经历挫折?假如有困境、坎坷的时 候,你还能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够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所以,我们常常要 反思,我们年轻这一代很大的福报,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切都好像一帆风顺, 而且像我母亲说的,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结果。像我们读书努力刻苦,你就能够拿到 博士学位,你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但是像我们父母那 一辈人,我们的前辈,即使是你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你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所 以经常要反思,我们到底享的福多还是修的福多? 怎么样修福?能够有人给我们逆境,给我们责备,给我们苦吃,这是我们修福 的时候,因为福是逆着来的,顺着来的那不是福。正如了凡先生,这是明朝的一位 进士袁了凡,他对他的儿子写了一篇训子文, 《了凡四训》 。他教导孩子说, 「即命当 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 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常常有 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即使你现在很荣显、很富贵,要想想万一我贫困的时候怎么 办?即使今天做事事事顺心如意,也要想想万一我事事不如意的时候,人生不如意 事十常八九,在不如意面前,我会不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会不会自暴自弃?即使 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也要想想我如果遇到了贫穷,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能够挨 下去吗?即使是人家对我们尊敬、很爱护,别人恭敬,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德15 行,能不能值得人家恭敬?应该谦卑、卑下。 常常这么样想就是生福,这种思惟往往是在『父母责,须顺承』当中养成的心 态。所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家责备,甚至打骂,要知道吃亏是福,要学会恒 顺。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在一切的境缘当中都懂得顺承,这种人 就有福了,因为他有德,有德者就有福。请看下面一句: 【冬则温。夏则酢 】 这字面上的意思就讲子女对父母尽孝,真的是时时关心,处处留意。你看冬天, 古代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他会先在床铺上面躺着,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起来, 然后再请父母入被窝。夏天热,父母睡觉的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扇子。这些都 是生活的细节,但是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孝子的纯孝之心。这种纯 孝之心是处处表现在细节生活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这样久而久之,由 这种纯孝他自然就变成纯净纯善的人,当他的纯净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对一切的 人都是那样的爱护。这种爱护决定是无私的、无求的,他不是求名,不是求利,也 不是图报,他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那种纯孝之心的流露。你看汉朝时代的一个小孩, 叫黄香,他的母亲早死,九岁的时候就对父亲奉事非常孝顺,他就能做到『冬则温, 夏则酢 ,那真是纯孝之心自然流露。 这一句我们要联想到,学孝顺父母关键是要懂得活学活用。这「冬则温,夏则 清」 ,现在您大可不必要冬天睡在父母的床上,用体温来温暖,夏天也不一定要扇 子。但是这种心是什么?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比如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机, 或者是暖手炉,这就属于冬则温;在家里装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酢K 你有钱,就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生活能够多些安稳。像我的爷爷奶奶 八十多岁了,他在去年的时候,家里因为住的祖屋年数太久了,又失修,两位老人 就想搬到老人院里面住。结果老人院里面他们也不习惯,因为两个老人家都学佛了, 他们吃素,可是老人院不能够专门为他做素食。我就想到给爷爷奶奶买一套房子, 三房一厅的。我从澳洲,我还在澳洲昆士兰大学教书,就赶回来,在去年春节前夕, 我那是求佛力加被。因为时间很短暂,买房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求佛力加被。 结果七天之内,从买房子到装修房子、买家具什么都置办好,七天之内就圆满了, 让爷爷奶奶能够过年前就入住新居,老人家很高兴。我还请了一个保母来照顾他们 的生活,让老人家能够在比较如意的环境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像他能吃素、 能修学、能念佛,这就是在生活上对爷爷奶奶的照顾。 这一条关键在于让我们养成对父母照顾的心,当我们有照顾父母的心,自然就 能够懂得照顾别人。而一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他能够处处受欢迎,他处处都能够 得到大家的爱护, 因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真正孝心养成了, 。 自己也得到别人爱敬的果报。下面一条,请看第七、第八: 【晨则省。昏则定。 】 这条也是在生活上的一个小事,早上起来必定要去父母床前问安,晚上父母要 歇息的时候,必定给父母铺床安枕,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都是对父母一 种报答。 因为我们小的时候, 当我们呱呱坠地以后, 什么人能够对我们日夜的照顾?16 什么人能够为我们晚上都不睡觉?假如自己尿床,床铺湿了,父母把我们安放到干 燥的地方,自己还睡在湿的地方。从这些细节上,我们能够思惟父母对我们的恩德, 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正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时候,所以 一定要去尽这分心。 『晨则省,昏则定』这个例子,是周朝初年周文王他开的,他在 侍奉父亲就非常的尽孝,每天必定三次去问候自己的父亲。当父亲有病时,文王知 道了,心里就非常不安,他甚至可以为了帮助父亲医治,衣不解带。等到父亲病好 了,文王的心才能安下来。这是有名的「文王三省」 。 这些小节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忽略,如果父母在身边,应该学着用这些小节去 落实。我自己就觉得,其实父母都非常喜欢儿女在身边,这是一种安慰。我跟我母 亲住在澳洲,每天晚上我都会陪母亲说一会儿话,我母亲会躺在床上,我就坐在她 身边,跟她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发现我母亲已经睡着了,脸上还带有微笑。我们 想到母亲在这种非常安慰的环境下,一定入睡得很安稳,所以「晨则省,昏则定」 , 我们是可以去力行的。父母,特别是当年纪大了以后,都希望儿女能够承欢膝下, 我们这个心可以想得到,当我们有苦闷,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很希望有 个人在我们身边安慰安慰?如果我们这样希望,为什么我们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对 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孝心就是从这些细节上养成的。 很多人忽略这些小事,认为说我对父母有这个孝心就行了,在事上,大行不顾 细节,小事不做也无所谓。但是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 上面能够尽心尽力?《道德经》老子给我们说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你起高楼大厦,都是要用这些土石慢慢累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 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千里之行,这远行你也得一步步走,不可 能一下跳过去。 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以恶小而为之」 。 请看下面一句: 【出必告。反必面。 】 这个「告」在古音是读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家门了,做为儿女必须得向父 母禀告一声,说: 「爸爸妈妈,我先走了。 」回家以后也必定向父母禀告一声: 「我回 来了。 」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为什么?因为这句话里头教 导我们的是心里要常常存着父母。心里存着父母,行为上自动就能做出『出必告, 反必面』的行为。假如心里没有了父母,只想着自己的事,他怎么可能会记得临出 门前还跟父母打个招呼,或者回来家里跟父母问个安?这句话引申下去我们可以知 道,如果心里存着父母的话,就应该常常问候父母,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没有跟父 母在一起,你可能出外面留学、工作、出差、旅游等等,你离开家门,父母总是惦 记着。父母惦记儿女的心也是一种天性,没人教他的,他自己就惦记着儿女。这是 一种自然的爱,天性的爱,我们也应该对父母有同样的回馈。假如身在外地,应该 常常跟父母打个电话,跟父母问候,向父母报告自己这些生活、工作、身体的状况, 让父母能够安心。 我记得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远离父母,真是远隔重洋。父母就我这么个独生 子,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就到美国去留学了。在留学期间,我必定是每个礼拜都给父 母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都给父母写一封长信,给父母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 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打电话,往往跟父母聊起来会忘了时间,一个电话打下去一、17 两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写的信也是洋洋洒洒写五、六页,六、七页,这都是不 在话下。父母能够知道我们在海外留学的积极进取,他也很安心。很多同学在海外 留学的,就有一句俏皮话,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就忘了爹和娘」 。出去外面, 好像我们因为中国留学生出去美国,一年还是土土的,很多东西不会,第二年全学 会了,第三年就把父母都忘掉了。这样道德有了亏损,你想想他的学业和事业怎么 可能顺利? 这句话可以引申多方面,不仅我们对父母要有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心态, 在工作单位,跟领导也得有这种心态。领导跟我们是一种君臣关系,古人讲君臣, 就是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君仁臣忠,我们对领导要有忠心,这忠 心从哪里来?是因为我们在家就养成了对父母的孝心,忠和孝它是一个心,并不是 两个心。他能在家孝顺父母,自然能够在单位忠于自己的职业,负责任。所以古人 都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孝是古代选拔人才、选拔做官的人的一种标准。除了孝 之外还有廉, 「举孝廉」就这个意思。他能够对父母孝顺,就能够对祖国忠心,就能 够爱护人民,再加上自己廉洁,奉公守法,不贪污、不受贿,他这一生就真正能够 为国家人民做出好事情。我们对领导忠心,应该表现在时时在具体问题上要跟领导 请示会报。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了解领导的计划,往往在做的时候,如果凭着 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做出偏差。常常跟领导交流沟通,自然做的事情就合乎整个单位 团体的大方向。 我舅父在国内做高级工程师,也是铁路部门的一个领导,是位处长,现在退休 了。他跟我们经常在聊天中,把他的人生经验都给我们说。他就跟我们讲,做事情 一个关键点,在于对领导要事前请示,事后会报。事前请示,能够保证事情做得合 乎领导的方向,事后会报,能够让领导安心。当然我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 而是真正希望使这个单位能够团结一致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 度,一种忠心。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和谐,往往也是要多沟通、 多交流,这也是「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当我们经常沟通、交流,很多的那些 障碍,心里面很多的那些猜忌,自然就化解了。 你看我们老法师对于新加坡团结宗教,做了很大贡献,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 生在公共场合对新闻媒体讲话里面, 都特别赞叹老法师对于新加坡宗教和谐的贡献。 因为自从老法师到了新加坡以后,团结九大宗教,真的三年之内,让新加坡九大宗 教像一家人一样。他用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跟九大宗教多交流、多沟通、多布施、 多供养。让宗教与宗教之间的那些隔阂、那些猜疑、那些不理解都能够化解,自然 就达到了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甚至能够团结合作。比如说一个宗教它需要钱做个 慈善,另外一个宗教都能够捐钱帮助它,在新加坡能够做到这点。下面一句话是: 【居有常。业无变。 】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 『业无变』 ,就是我 们事业、职业也不要老更换。 『居有常』 ,不仅说的是居家不要老变动,因为居家一 变动,人心就不安定。以前我在美国的时候,很多美国的朋友就告诉我,他最怕搬 家,为什么?一搬家,真的像剥了一层皮一样,太辛苦。因为你一搬家,就涉及到 卖房子、买房子,你搬到新的地方买新房子,联系搬家公司搬这些东西,然后自己 要打包整理。到了新的地方又要重新开拓,这真是很累,很多时间、精力都耗费在18 上面。当然你真正想要进德修业,在学问、德行上下功夫,老变动,这就造成困难 了。因为家居的安定就使人心能安定,很多事情是人能够安定的时候,心定自然就 容易能够成功。我们搞学问的,一定要懂得修这种定的心,安住在一个地方不动, 学问增长就很快;老是变动,老是走来走去,学问就很难成就。 除非你是再来人,你已经修成就了,心能够达到遇到种种的境界都不分别、不 执着,境界对你没有影响,那你就无所谓。那你是什么?已经常常居在定中了,不 会为外界的变化而心动,这可以。一般初学者,刚入门,哪有可能做到这点?所以 必定要通过居处的安定,来达到心的安定,心安定自然你该做的事情就会做到。像 父母老了,你想要对父母尽孝,你也不能老搬家,你得能够常常守候在父母身边。 「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往往是一个人健康的 重要因素,早起早睡,不要那么多夜生活。你看香港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不夜城,很 多人晚上都不睡觉,到早上也不起床,这样子确实很多事情也就做不来了。 清朝的一个高官曾国藩先生,这是位非常了不起的汉族官员,在汉人里面,在 清朝做到像他这么高的高官,做到了四省的总督,这是很了不起。他在训导子女的 文章里面写到,人必须要早起,有早起的这种习惯,家就有个正气。一个人能够早 起早睡,他的精神就特别好,如果是夜猫子,晚上不睡觉,脸色就青黄不好看。你 想想他能早起早睡,他吸收的是阳气,我们说是与天同步,跟天时一起运作。他吸 收的是阳气,自然精神就非常好,精力旺盛,做事情都能够做得有效率。逆天时而 动作的,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这样的话这个人阴气重,我们看那个脸色就看 出一股阴气出来,这样的话,他的精神就不足。古人讲的「精神足则智虑生」 ,一个 人有足够的精神、体力、精力,他的智慧就能够容易生出来,一个人很疲惫的,精 神不够,智慧就不足。 像我读中学的时候,我母亲从小对我的生活起居要求就非常严格,要求我规律 生活,早起早睡。为什么?因为我母亲本人已经是这样做,她得到益处,所以她要 求我也这样做。早上一早爬起来,出去外面锻链身体,我母亲到现在还养成这种早 起锻链的习惯,上公园。早上起来,她通常现在是四点钟起床,然后她就到公园, 吃点东西。她是自己做个早课,念经、拜佛,完了就上公园散步,通常一个多小时, 再回来吃点早餐,吃完早餐还不到八点钟。所以她的时间很充裕,精力也特别好, 精神、体力真的像年轻人一样,这是得力于这种规律有序的生活。我从小也跟着她, 自然养成了这种有序规律的生活习惯。 后来念中学的时候,我是念广州华南师大附中,那个中学是全省一流的中学, 广东省一流中学,每年的高考,成绩是全省最好的。我自己在那边读书六年之后, 现在回想起来,在中学里头念书,中学之所以能这么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其实很重 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校生活的规律。因为我们念书的学生都在学校里,是住校生 活,只是周末回家,平时都在学校。学校规定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然后在操场锻 链身体做早操,吃早餐,然后去上课,中午回来休息,下午又上课。上完课之后, 必定规定要去做体育锻链,打球、游泳什么的,晚上还有个晚自习,当然不可能看 电视什么的。十点钟必须规定熄灯睡觉,不睡觉的话,老师抓出来会处罚的。就逼 着你今天的功课必须今天完成,不能拖到明天,也不能开夜车,逼着你效率就提高。 所以华师附中出来的学生,每个人都是身体好、精神好、学习好。这个成功的因素, 很重要在于他居有常,起居有规律。19 《易经》里面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要效法天,天时运作那是 非常有规律,白天,该亮的时候它就天亮,太阳该起来的时候它就得起来,该下山 的时候它就下山,非常准确,这个时刻表。君子学习天的这种有常,规律的起居来 修学,养成一种恒常的心态,自然他就能够自强不息了。自强不息并不是指非得让 你好像精进得晚上不睡觉,也不吃饭,这种过分刻苦。佛在经里面讲,佛也也不鼓 励过分苦行,这样的话他不能长久。真正长久的人是什么?有中庸的思想,中是不 偏,庸是恒常,持之以恒,这就是进步最快了。想要急于求成的心态,要知道欲速 则不达,修行、学佛也要有这种心态。 像念佛的时候你不可以急躁,很多人念佛他非得要见佛,非得要往生,当然这 种愿心让我们敬佩,但是他如果太急躁,心里还不清净。念阿弥陀佛关键是要念到 清净心,佛什么时候来接引你也不要急,你就耐心的去念,到时到点阿弥陀佛就来 接引你,你别慌张。你慌张证明你对阿弥陀佛信心不足,你信心足的,我这么好好 念,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那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现在就 是好好念佛,等他来就行,千万不要着急。 下面「业无变」 ,这是讲自己的职业、事业不要老变化。因为我们守住自己的本 分事业,往往心就很定,心定就智慧生,你看佛家里头讲「戒定慧」 ,由戒而生定, 由定而生慧。如果事业、职业老是更换,现代人是老是跳槽,那他的心就不定。他 为什么老跳槽?因为追求名利,追求名利这种心,自然跟道就不相应。既然我们选 择职业、选择事业,要选择就不要更换,所以选择的时候必须要慎重。你看俗话都 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选择职业是非常重要。选择的职业应该以正当的职 业为标准,决定不能所做的事情损害社会大众和众生的利益,佛法里面称为正业, 那些不正业就不能去做。比如说杀生的职业,卖猪羊、卖肉的这些就跟杀生有关的, 这种职业就不好,那是造业的职业。 凡是跟十善业不相应,你说杀生、偷盗这些职业,现在偷盗的职业很严重,常 常有盗版的,盗版的这些就是属于偷盗行为。还有邪淫的职业,妄语的职业,妄语 职业是什么?常常以欺骗来谋利益。这些职业有很多,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律师他 上法庭,他不是真正奉公为法律、为清白的人来辩驳,他是歪理,把没理的变成有 理,图的就是他的律师费,这就属于妄语。因为律师,要知道他是维护法律的一门 职业,他是神圣的。如果以私心、以图利之心去做这个行当,就是妄语,造很重的 罪业。绮语,绮语是什么?像很多现在新闻媒体里头,他讲了很多是怂恿人起邪思、 起恶念、起冲突,这些都属于不正业。所以选择非常重要。一旦选择了固定的职业 以后,就要业无变,因为真正想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真正要立家、立业,一 定要持之以恒。选的正当,加上持之以恒,这一生必定有成就。世间人他的世间事 业都是这样子的,比如说一个搞学问的,或者是搞科学的,科学家持之以恒的下去, 他一定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老是变换,换行当、换科目,这样子就很难成就。 我在大学里面是教金融的,我带博士生我就跟他们讲,我说你要真正想要迅速 的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话,必须你选择的科研项目要持之以恒的下去。导师能够帮 助你的是选择很好的课题,选择好了之后你就得一门深入钻研下去,不要改变,不 要气馁,最终你就能够有所建树。世间的行业尚且如此,学佛的行业,学佛这是立 道业,更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老法师常常把这八个字来劝导我们,学教的20 人要选一部经, 在我们基本德行的基础上,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这些基本德行都做到了,选择一部一门深入下去,反复讲、反复学,你在这部经上 能开悟。念佛的人念一句佛号,那就得一心一意念下去,断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 不分别、不夹杂、不间断,念佛一定能成就。 现在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下面会继续来跟大家讨论《弟子规》 ,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弟子规》 ,讲 到「入则孝」里面的第十三条: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 这一条字面上的意思讲的是,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 够自己擅做主张。因为当我们擅做主张,往往会导致做错事情,对不起父母,这样 为人子之道就有了亏损。所以无论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想到大局,没有顾及到父母, 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出发,擅自做些事情;而做这个事情他的目的无非就是 带着私心,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当然这样做的话,就失去了孝 道。老师跟我们父母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违背了老师的教诲,不正像 做事情擅自主张,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一样吗?因此我们从这条可以引申出去,凡是 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而擅自做的事情,违背了父母意愿,违背了老师的教诲,这么 做就是亏损了孝道。父母和老师所希望的,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做个正人君子,甚至 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圣成贤。如果我们不是以这样的目标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反 而凭着自己的私欲来行事,这就真的是失了孝道,亏损了道德。所以,事情无论大 小都应该谨慎。 你看儒家学者修身有「四勿」的原则,这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生所奉持的,所 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仪规范,不道德的这些 事情、这些行为,我们不看、不听,更不能说和做。哪怕是这个事情再小,细节问 题,我们都要谨慎小心,不可以违背了礼仪规范。真正在这样的一些细节,生活日 用平常当中来修持自己,功夫日久天长就能够出来了。你看《华严经.净行品》里, 菩萨每天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养自己的菩提心。从早上起来盥洗漱口,穿衣吃饭, 甚至上厕所,哪怕是小事当中,他都能修养自己的菩提心。大慈大悲,事事心心念 念都是当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大德怎么样出来的?真正的大德都是从 这些小事当中,不擅为而养成的。我们看下面一句: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 这个意思是说做为儿女,不应该有私藏物品。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跟父母在 一起生活,这是跟父母一体,怎么能够起私心,自己私藏物品?尽管这个物品再小, 假如起一个私心,想要藏起来不让父母知道,这种心就已经跟父母有了隔阂,孝道 就已经被破坏了。所以对象虽小,事情虽小,可是这问题可不小,当我们的私心一 起来,孝道就受了亏损。父母如果知道我们私藏东西,他不是因为你把那个东西拿 走了,他是因为你有私心,你没有把父母看成一体,所以他会伤心,他会难过。儿 女,我们自己身从何来,那是父母生养而来,我们本来都是父母的一部分。现在居21 然能够起心私藏物品,把父母看作是外人,这怎么会不让父母伤心?所以,从小应 该养成一种处处跟父母有一体的观念,父母教导小孩也要从这里开始教。 我记得从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大人经常会给我们利市包,在祝福的时候给我们 一点钱,我都把这个钱交给父母,决定不会自己私藏私财。因为养成了这种习惯, 所以从小到大就有一种想要供养父母的心态。这个时候父母也要有智慧,当小孩愿 意把自己得到的利市包供养父母, 父母应该接纳。 很多父母讲, 这钱你自己留来用! 「 」 这么一说,就养成了孩子积累私财的这种习惯。当积累私财的行为时间长了,私心 自然就起来,他处处就会给自己敛财,而忘记供养父母。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处处 都应该用《弟子规》的原则,不能够溺爱孩子。 『物虽小,勿私藏』 ,这里关键我们要戒一个私,私心。假如说没有私心,你藏 物品其实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些情况还值得人赞叹。比如说在东汉时期,有个小孩 叫做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有一次遇见九江的太守,江 西九江太守叫袁术,袁术请这个小孩吃饭。在吃饭之后就拿些橘子给这小孩吃,小 孩吃了觉得很好吃,就偷偷的把几个橘子藏到他的袖子里头。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 出来,这位袁太守看了之后就批评这小孩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这不是你贪心 吗?」陆绩就说了, 「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橘子回去也让我妈 妈能够品尝到,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 」袁术觉得这个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 非常难能可贵,反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陆绩怀橘」的 故事。你看陆绩他藏橘子,他不是用私心,他是怀着一个孝心,即使是藏物品,反 而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所以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得护住自己的孝心, 不能够起私欲。 人在道场修学,这一点更是重要,我们知道如果是在一个真修的道场里面修学, 私藏物品,这是常住物,我们私藏的话就是犯了大盗戒。哪怕物再小,你起心据为 己有,就是犯了不可恕的罪业,因为这个物品是十方常住,你等于偷盗了常住的物 品,那可不得了。老法师常常教导我们,来道场修行的人,假如在这边得到了供养, 或者是来这个道场讲经、讲课,得到了供养之后,也必须交给常住。不能够私藏, 一私藏的话,你私心起来了,就是很大的毛病。我们老法师就为我们做了好样子, 他到每个道场去讲经的时候,很多道场请他,信徒很多,每次讲经供养很不少。上 次我跟老法师去了澳门,他讲了个开示,道场很多的信众都呈上红包供养,我们拿 了个袋子装,装得满满的。老法师就把整个袋子的红包转供给常住,自己一个红包 都不拿,真是做到了「勿私藏」 。老法师既是尊重常住,也是做出一个好的表率,没 有一点的贪心。 我们讲得好,信徒供养的话,我们把这些信徒的供养转供养给常住,让他们的 福报更大,我们转供常住,就使他们福报变得无限大。对我们这些学讲经的人来讲, 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决定不能在一个道场里,拿这个道场的供养。除非是 你在这边工作,道场它有固定的制度,可以分配给你生活费,你可以接受,其余信 众的供养,一律转交给常住。下面一条是第十五: 【亲所好。力为具。 】 这是讲父母他喜欢的东西,为人子必定是尽心尽力去帮助父母获得他所喜好的22 东西。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很多,当然在衣食住行当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来供养父 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可是这种对父母身体的供养,还是不足以成为至孝,真正对 父母的孝顺应该让父母生欢喜心,他所喜好的我们能够帮他做到。他喜欢什么?父 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就,或者是在世间上有很好的事业,有很好的品德、学 问。觉悟的父母、学佛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成圣成贤,我们时常把父母的愿望记 在心里,去努力的达到。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家里并不富裕,我在念书的时候就 常常希望能够早日把学业完成,能够工作得到收入来供养他们,供养二老,供养父 母。学习还算很顺利,在四年当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通常我们知道在美国 念书,硕士要两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一般要七年的时间。因为心里总想着早 日报恩,所以学习就比较用功,因此能够四年完成了七年的学业。工作以后,就能 够如愿以偿,负担起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赡养、他们的生活费。 我的母亲对我一向都具有很高的希望,在我小的时候,我在读中学,我母亲就 已经给我立定了一个志向。她希望我将来从事学术的工作,在大学里教书,她说她 希望做到教授的母亲。我自己也就按照母亲所指示的道路去走,确实在学习上面也 算用功,其它这些影响学业的事情我都没有去做。比如说我母亲告诫我说, 「读书的 时候不可以谈恋爱,学业没有完成之前不能成家」 ,我就谨记着母亲的教诲,到现在 这点还算能做到。我跟母亲学佛十多年,现在我母亲对我的志向又更高了。现在我 做到大学的教授了,但是我母亲的希望又提升,她希望我什么?成圣成贤,要效仿 圣贤,把这一生贡献给圣贤教育。我自己也受到恩师净空上人的鼓励,立志从事圣 贤教育工作。也是教书,但是不是教世间书,不在大学里商学院教书,是好好的在 圣贤的学问上下功夫,从事圣贤教育工作。我母亲非常的高兴,她写了一封信给师 父上人,表态非常支持我全身心投入圣贤教学的工作。因此今年一月一号开始,我 就舍弃了大学的教授职位,专门来从事儒释道三家的教学。现在我希望能够十年好 好的安下心来打基础,在圣贤的学问上面扎下深厚的根基,将来希望能够把圣贤教 育发扬光大,以此来报答父母的恩德,报答老师的栽培。 『亲所好,力为具』 ,父母 和老师希望我们做到的,要努力的去做到。 学佛的人我们知道,佛真的是我们的慈父一样,佛的无限的悲心,就是希望让 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所以佛他所希望我们的是什么,我们也要常常的 去思惟,去努力做到。佛是希望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出三界,证佛道。佛在经里 头告诉我们,要以净土法门修学就比较保险,你看在《阿弥陀经》里头,释迦牟尼 佛三次,不厌其烦的劝导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没有去努力 奉行?如果不努力奉行,那没有听佛的话, 《弟子规》这条「亲所好,力为具」就没 有做到。真佛弟子应该随顺世尊的教诲,做学佛人的好榜样,为世间人树立一个真 佛弟子的好榜样,这样才能够真正光复佛教。佛教之所以这么多年被人看不起,这 么衰落,就是因为我们佛弟子自己没有做出好样子,自己本身在戒行上没有做到, 而且在佛理上也没有通达。又做不到,又说不到,叫别人怎么能看得起佛教?所以 要常常有报恩的这种心行,努力去修学。下面一条: 【亲所恶。谨为去。 】 这是讲父母双亲他所厌恶的东西,不喜欢的,我们要恭恭谨谨的把它去除掉。 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也很多,假如我们道德上有亏欠,犯了错误、有过失,父母当然 不喜欢,我们有没有『谨为去』?「谨」讲的是要小心谨慎,很留心、很注意。既23 然父母不喜欢我们犯过失,他喜欢我们孝道,不喜欢我们不孝,那我们常常要小心 谨慎,要去做孝道的行为,不孝的行为要把它去除。谨慎到什么程度?甚至在念头 的起灭处,我们都要小心谨慎。起个念头的时候,想想这个念头是为私的,还是为 父母的?如果是为私的,这就是不孝。所以真正修行的落脚处,就在我们念头,能 够这样谨慎小心的去防范自己的过失,功夫很快就能得力。我们学习《弟子规》里 面,从开头讲到现在,都已经了解,这个亲,这里讲的父母,绝对不是指我们现在 父母两个人,它包括老师,包括善知识,包括世尊释迦牟尼佛。他们不喜欢我们做 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我们不能犯戒,我们应该修十善,断十恶,这是「谨为去」 。下 面一条: 【身有伤。贻亲忧。 】 这里讲到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当然父母一定很忧虑。 《孝经》上讲, 「身体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是孝的开始。孝从哪里开始,开始行孝?首先得做 到爱惜自己,这里开始。因为孝道,我们讲到这是个观念,父母跟我是一体这个观 念,所以损害自己的身体,就如同损害父母的身体一样。有这样子的观念,他自然 懂得爱惜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惜父母,能够让父母免去多少忧虑!我们一 定要注重保护身体,也要勤于锻链,锻链身体有了健康体魄,父母看了就高兴。假 如因为不注意,或者是太劳累,身体受到了亏损,这样子父母就很忧虑。如果我们 真正想要替众生做好事,身体也是个本钱,如果你身体不注意,不注意爱惜它,本 来可以做更多的好事,结果你也做不来。比如说我们学经教的,精力很重要,你要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这身体就好,精力充沛,你能够长久。这样就可以深入经藏, 就能够持之以恒,这也是老师所希望我们做到的。爱惜自己,当然不仅是爱惜自己 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爱惜自己的名节,爱惜自己的德性,如果这些受了损伤,父母 就更忧虑。你看下面一条讲的: 【德有伤。贻亲羞。 】 假如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父母蒙羞,我们怎么能对得起父母?一 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他知道对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派派偷红包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