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重组案例分析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企业资产重组税收制度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企业资产重组税收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
企业资产重组的税收制度一直是税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2008年以来对此制度的改革成为财税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比较简单零散,此次改革拟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企业资产重组税收制度。企业资产重组的税制的研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课题,本文仅就在此次改革征求意见稿中出现的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资产置换的税收政策是否应规定在企业重组中、是否应引进对三角兼并的税收政策、企业分立税收政策的完善。希望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能为此次企业资产重组税制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使这一制度建设的更加完善。
因为我国在企业重组税制方面起步比较晚,制度建设方面欠缺的也比较多,所以在此次改革中多借鉴了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与欧盟的相关做法。本文在讨论上述三个问题时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以美国法的规定为参照,按照“美国规则——规则背后的原因——中国规则——中国国情——笔者意见”的思路进行研究。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研究的问题是资产置换的税收政策是否应规定在企业重组中。首先,说明资产置换规则不应放在企业重组税收制度中的理由;然后,介绍美国资产置换税收制度中的基本规则,并分析免税资产置换背后的原因;再次,对我国资产置换的法律规定与实践环境进行介绍分析;最后,提出对资产置换税收制度的建议。
第二章讨论我国是否应该引进三角兼并的制度。首先,介绍美国法中什么是三角兼并,与三角兼并相关的规则,以及三角兼并的规定有什么样的意义。其次,分析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得出我国法律环境下也有对三角兼并制度需求的结论。最后,对我国建设三角兼并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第三章对企业分立中的税收制度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美国法的规定。对免税分立的定义、免税分立的条件、税务处理、发展趋势等进行介绍。然后,介绍我国法律对“分立”“特殊重组中的分立”的定义与其它规定。最后,提出对我国企业分立税收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812.42【目录】:
第一章 资产置换11-21
一、不应将资产置换放入特殊重组中的理由11-12
(一) 不符合特殊重组的一般性要求——股东权益连续性11-12
(二) 个人与企业间、个人之间的资产置换也适用递延纳税12
二、美国的规则及原因分析12-18
(一) 规则12-16
(二) 递延纳税的原因16-18
三、我国资产置换的现状与建议18-20
(一) 法律现状18
(二) 经济活动现状18-19
(三) 建议19-20
四、结论20-21
第二章 三角兼并21-30
一、美国法的规定21-27
(一) 美国法对企业免税重组的分类21-22
(二) 正三角兼并与反三角兼并22-26
(三) 三角兼并的优点26-27
二、我国的现状与建议27-30
(一) 立法与实践现状27-28
(二) 三角兼并优势在中国的意义28-29
(三) 建议29-30
第三章 特殊重组中的分立30-44
一、美国法的规定30-40
(一) 免税分立的类型30
(二) 成文法依据30-31
(三) 免税分立的条件31-38
(四) 免税分立的税务处理38-40
(五) 美国分立规则的发展趋势40
二、我国相关的法律及分析40-44
(一) 分立的定义40-41
(二) 免税分立的要件41
(三) 免税分立的税收处理41-42
(四) 问题分析42-44
参考文献44-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希和;;[J];财会学习;2006年11期
姚浩;[J];经营与管理;1998年07期
马吉良;[J];群众;1998年07期
解宏;[J];涉外税务;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海,郭葆春;[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3期
蔡桂生;;[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张妍;宋加升;;[J];科技与管理;2009年04期
刘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刘飞;;[J];财会研究;2010年11期
林树杰;;[J];兰州学刊;2010年11期
易茜;;[J];财会研究;2012年21期
朱艳阳;[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海;[D];厦门大学;2006年
刘湘玫;[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艳;[D];复旦大学;2011年
宋寒菁;[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李蝴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吴莉燕;[D];浙江大学;2007年
白静;[D];郑州大学;2007年
林静敏;[D];厦门大学;2008年
申志远;[D];厦门大学;2008年
赵海杰;[D];燕山大学;2012年
范丹妮;[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平,刘运哲;[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02期
陈洁玲,刘辉;[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6期
吴锦才;[J];记者观察;1997年06期
杜政清;[J];城市开发;1998年01期
韩凤朝;[J];计划与市场;1999年06期
顾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刘双林,曹萍芝;[J];制造业自动化;2005年09期
阿昆;;[J];北京档案;2007年07期
游有旺;;[J];中国税务;2009年07期
于光远;;[J];资本市场;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乃光;;[A];北京市物资流通协会2010年理论文集[C];2011年
徐水师;仙麦龙;;[A];二○○三年测绘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白大虎;;[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季社建;;[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崔世娟;孙利;;[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A];全国企业改制中的内部审计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集[C];2004年
董志林;查建中;郭伟;王凤岐;;[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裴沵思;李龙洙;;[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黄汉棠;胡子敬;赵刚;姚季鑫;陈全生;张承耀;;[A];“2004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4年
仇海涛;;[A];黑龙江省烟草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专刊[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斌;[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何军;[N];上海证券报;2006年
本报记者  唐学良 吴光军;[N];上海证券报;2006年
李坤;[N];证券时报;2007年
周文亮;[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张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主持人 储兴华  嘉 宾 国海证券 张永攀;[N];中国证券报;2006年
李文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N];中国证券报;2009年
本报记者 张 歆;[N];证券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宏;[D];厦门大学;2001年
孙敏;[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卢海;[D];厦门大学;2006年
吴红军;[D];厦门大学;2007年
洪艳蓉;[D];厦门大学;2002年
潘克西;[D];复旦大学;2003年
丁业震;[D];南开大学;2010年
卢强;[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清;[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于晓屹;[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赵海杰;[D];燕山大学;2012年
陈捷;[D];暨南大学;2011年
李启平;[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周文彬;[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赵国旺;[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戴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顾乃华;[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邹海莉;[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第七章 资产重组重点难点解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七章 资产重组重点难点解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3次下载&&|&&总45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20积分
0人评价6页
1人评价44页
0人评价4页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2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20积分重要!从基本面分析哪些股重组机会大(五)
本文包括以下内容:1.夯实基本功2.参照陪审团3.熟读隆中对4.信不信承诺5.七种重组态6.叩桥而不渡7.买入并祈祷(个人最喜欢第5部分,不要错过)。
五、七种重组态
关于重组股的定价,上一部分讨论的是实的,未来几年的利润预测;这部分我们讨论虚的,并购标的与母公司如何整合,谁来主导,企业整体战略如何走。这个的影响在短期并不明显,但长期来说则决定了企业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
到底是连横合纵,做大做强,还是兄弟阋墙,分崩离析,在资产重组的一开始,就都是有端倪的了。
入行7年以来,有幸和很多上市公司领导很深入地交流过,也见证了很多资产重组的前因后果、悲欢离合,归纳下来,并购重组中双方的地位格局,主要有7种:
1) 搭伙合利润。1+1=2
第一种情况,虽然感觉很生分很冰冷,却是当前市场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运作方式。
大致就是:两个公司原本主业不相干,以后也不去相互干涉(如果收购方干涉了,万一做不到业绩承诺,会怨收购方的),无论是管理、财务、人事都各自独立。双方各自有利润,合到一块总是可以把总市值做得更大些。
这样的重组,一般来说收购方是在股东方压力下希望资本运作做大市值,被收购方是上市有难度退而求其次(有没有种形婚的感觉……)。
另外,很多公司异地扩张过程中,收购那种地头蛇公司,往往也会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地头蛇公司被收购后会保持警惕,为了避免被彻底吃掉,可能会名义归顺,而实际保持独立。
这样的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是出现在双方力量大抵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一旦实力的天平倒向一边,那双方的地位格局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可能就会变成后面罗列的各种情况了。
2) 借壳。1+1=1
借壳是种最彻底的、倒向被收购方的方式了。
通常来说,借壳完成之后,公司肯定会改名,主业变更,管理层更换,壳资产也往往会剥离。对借壳的审核等同于IPO,所以基本可以把借壳股等价于次新股 ,无需赘述了。
随着对借壳审核标准的趋严,往后这种倒是可能会增多。
3) 未来禅让1+1=2 --& 1
这个指的是,现阶段仍是收购方主导,或至少是搭伙合利润,但未来迟早会倒向被收购方那边。
这种情况现在也很常见,一般常见于一个传统主业公司,收购了一个新兴产业公司。
我们勾勒一幅很常见的上市公司肖像图:中国民营 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往往当前是五六十岁的年纪。子女则是二三十岁,海外留学归来,对给老爸苦逼的夕阳行业接班全无兴致。董事长老当益壮还能做几年,现在卖掉公司既不甘心,也不忍心,但也深知已不可能千秋万代,不愿再耗到山穷水尽。这种情况下,并购个新兴产业标的,先让它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成长一段时间,如果发展得好,未来择机由它来主导,这样自己手上的股权也可以做到保值增值。
以上部分均为泛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4) 消灭竞争对手 1+1=1
这个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这种是被收购标的最不受待见的一种。
在这种收购模式下,最重要的不是整合产品、技术或是团队(由于业务重合度高,相互不服气,整合也不容易),而是被收购方的市场和客户。或者说,是消灭了一个竞争威胁。
所以对于收购方来说,连要不要整合都不重要,实在不行,把被收购标的公司关了都可以(IBM就经常干那种收购后雪藏的事情)。用《让子弹飞》里的话说,“你和钱,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不过,如果双方的直接业务冲突不多,或者大当家没有那么狠辣,也可能会形成前面第1种情况下的各自独立,搭伙合利润。
另外,以上指的是双方旗鼓相当(至少在同一个量级)的情况下,如果是大鱼吃虾米,或是蛇吞象,被收购方的命运反而不会这么尴尬:前者不屑消灭对方,后者不敢消灭对方。
5) 引入鲶鱼 1+1&1
我们再来勾勒一幅很常见的上市公司肖像图: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然志在千里也可能是被媒体、资本市场、EMBA课程push出来的),可是身边的老臣元勋们,大多已墨守成规,或出于自身利益,或源于思维定式,或心理上安于现状,总之不希望变革。而通常来说,由于各方面原因,董事长又不可能把老臣元勋们全部清洗掉。
这时候需要引入鲶鱼。谁是鲶鱼呢?
找战略咨询?往往隔靴搔痒,大家只当看戏;
找职业经理人?空降高管,大家都不待见(从计算机公司历史看,空降的总经理基本都干不满三年)
找少掌门接班?办法是不错,可是参见前面第三点,很多少掌门对于接班全无兴致。
所以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一个规模较大的并购,并购标的往往来自新兴领域,被收购公司的董事长会成为高管并进入董事会,然后每次开会都让他们来分享心得,介绍经验,面对媒体和资本市场时也以他们为主力,以此作为鲶鱼,鞭策老臣元勋们。
很少有上市公司董事长会告诉你,他并购这公司其实是出于这个目的,但实际,真的很多是这样的,至少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如此。
6) 牛市做实净资产 1+1&1
问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董事长,最希望做大的是什么?
营业收入?净利润?市值?账面现金?
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打网游 ,玩家最看重的是什么?一直练级练的是什么?是金钱?钻石 ?英雄?装备?都不对。
既然是练级,最看重的是等级。金钱、钻石过几天就花完了,英雄、装备很快就过时了,只有等级是一直有用的,而且是一直提高不会下降的。而且,别的东西都可能一下子增加很多。只有等级,是一步一个台阶,没法突增的。
所有的人生奋斗历程都是练级,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个级就是净资产。
收入、利润都是按年算的,第二年都得从头来。账面的钱也会花掉。而市值更是跌宕起伏,波动极大。只有净资产,提高了就不太会减少了。
而且,和练级类似的是,净资产没法一蹴而就迅速提高。要么靠净利润增加,要么靠收购或再融资。而计算机的平均ROE也就7%左右,所以靠净利润增加净资产是很漫长的。而在收购和再融资之间比较的话,收购是可以同步募集交易对价100%的配套资金的,这种方式要比再融资更快。(所以,在重组的配套资金从25%上调到100%后,明显的做重组的就比做再融资的多了)
当然,快是相对的,毕竟一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整个流程下来都需要一年左右,只能一年一年累积。所以就像练级一样。
举个直观的例子。一个计算机公司,市值100亿,净利润8千万,净资产8亿,如果他只是靠净利润增厚净资产,每年只能增厚10%;但如果他增发股份收购一个10亿的标的,再募集10亿的配套资金,一下子净资产变成了28亿,增厚了250%!
一轮牛熊市更替,千亿市值如同过眼云烟。只有增厚的净资产,才是沉淀下来的。
有犀利哥这时会冷笑一声道,你不知道商誉减值会让净资产减回去的么?
首先,每个上市公司在收购之初都觉得这种黑天鹅不会轮到自己;其次,商誉减值也不会减到0,就算减一些,也还是增厚了的;再者,就算万一减到0,配套资金募集也是增厚了的。
可能你会觉得上市公司把净资产来练级是很农民、很土财主的想法,但事实上这观念有点平庸但的确是种理性而现实的选择。(当然,我们也接触到很多非常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董事长们,只求成就一番大事业,为民族产业崛起而奋力一搏)
所以,对于抱着这种想法的公司来说,收什么样的标的不重要,能不能协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去收,最好体量大一点,一次收的标的多一些,实在不行只先做个再融资也行。最重要的是时间,不能把牛市的大好光景闲置了。
“牛市做实净资产”,这个描述里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定义牛市……
诚然现在不是TMT 的牛市,但前面举的市值100亿,净利8千万的例子,这样的公司现在还很多。所以是不是牛市,很多时候取决于董事长觉得后面市值是涨还是跌。
7) 并购协同 1+1&2
这是最为正能量的并购模式。大部分并购重组,在新闻通稿里,都是这么写的:双方在技术、客户、产品等各方面都可以互补,或者是产业链上下游可以协同,从此短板可以补齐,市场再无死角,可以成为全产业链的综合一体化厂商了。
说得都很好听,资本市场也往往这么yy,但现实总是很骨感,真正能做到的其实不多。既需要在找标的时就确保找的是真的合适的标的,也依赖于双方是否能真的有整合的诚意与执行力。
我把这个列在最后,不是说不喜欢这种,而是希望大家不要迷信这种,更多地想想是否这个并购其实是1、3、4、5、6的情况。用六神磊磊的一句话说:“设定太高,就容易失落,理想状态下的温存,经不起尘世风吹雨浇”。
当然,实际的企业重大资产重组过程中,千姿百态,还不止这7态,只不过很多属于个例,有普适性的主要是上述的7种。
分析公司战略,是比分析产业趋势和竞争格局更重要的。公司如果战略不对,掉金矿里也是空手而归。
如果你搞清楚了一个并购重组,到底属于这7种情况的哪一种,你就知道了往后公司治理结构会变成什么样,往后的战略方向是什么样,那些说得冠冕堂皇的“协同互补”、“双轮驱动”、“持续外延”会在多大程度上兑现。
那么,如何搞清楚到底是哪种情况呢?
那些新闻通稿和外交辞令不会告诉你高管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不知道会不会有投资者,在看了这篇随笔以后,拿着这7种重组态调研时去问公司,你们是属于哪一种呢?可能绝大部分都会告诉你属于2或者7吧。(个人认为,这并不是算撒谎,只是如果只是调研时泛泛地问,无法让对方做到交浅言深)
我觉得核心是8个字:知微见著、设身处地。
怎么样知微见著?
两个公司是怎么如何在一起的,谁介绍的,还是以前就熟识?被并购标的以前想过上市吗,想在哪儿上?为啥现在选择被收购了?董事长现在几岁?几个子女?现在在哪读书或工作?公司高管都是什么时候到公司的?目前分别管哪些?公司之前有没有收购过公司,现在情况如何?等等。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观察判断的,金融圈的人大多阅历丰富,相信一看便知。
怎么样设身处地?
当然前提是你已经通过知微见著了解了双方的大量信息了。然后假设你自己是收购方的董事长,你想做大市值你会怎么做?你会去收购什么样的标的?自己还有没有把公司市值再翻两倍的雄心?你会如何选择接班人?再假设你是被收购方的董事长,你会选择被什么样的公司收购?被什么样的人领导你才会心甘情愿?你愿意多大程度被对方整合?
巴菲特 喜欢投资的,是那种傻子也可以管好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研究难度是最低的。很可惜,对于重组股来说,傻子来管的固然不行,两方都太聪明也不行,需要微妙的博弈平衡。所以,重组股的研究难度的确是最大的。
【免责申明】本微信材料仅限向长城证券内部员工及自身客户进行发送及使用,未经长城证券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发布和对外传播,否则,因此造成的后果由散布者自行承担,因此给长城证券造成损失的,长城证券将保留依法追究散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的位置: &
企业资产重组的目的和存在问题分析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产重组案例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