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模式及措施有哪些

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15秒后,自动返回首页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年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建立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极大地减少碳排放量,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保证和重要领域。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由低碳农业的总目标、分目标、实现路径、实现方式以及理论基础等几部分组成。详细阐述了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各个部分的具体含义和措施,为我国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323.22【正文快照】: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T“低碳经济”(I碑ow一earbon Ee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震峰,王军,周燕,孙英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宛永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尹逊敦,刘欣;[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王芳;雷海章;;[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王许涛;李刚;张百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符长焕;;[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陈晓波;;[J];能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李微微,赵黎明;[J];中国农机化;2005年05期
白彦壮,谢爱国;[J];中国农机化;2005年05期
王军,周燕,徐少才,周震峰;[J];环境保护科学;2005年03期
黄国清;王博;李华;;[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谈虹霞;谢正荣;;[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李兆华;;[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魏丹;曹明宏;;[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王军;刘金华;周震峰;周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赖德芳;邱黎明;;[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王军;周震峰;郭启民;;[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周震峰;;[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张士功;任天志;;[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尹昌斌;周颖;邱建军;;[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吴越;翁伯琦;刘荣章;;[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震峰;[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陈红;[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晓霞;[D];吉林大学;2005年
安达;[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魏丽霞;[D];青岛农业大学;2007年
韩泽;[D];吉林大学;2007年
陈冬梅;[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王磊;[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龚志山;[D];扬州大学;2007年
王娟;[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胡翠霞;[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司慧迎;[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慧,成升魁,张雷;[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王铮,郑一萍;[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李长生,肖向明,S.Frolking,B.MooreⅢ,W.Salas,邱建军,张宇,庄亚辉,王效科,戴昭华,刘纪远,秦小光,廖柏寒,R.S[J];第四纪研究;2003年05期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张秋根;[J];环境保护;2002年02期
苗泽伟;[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03期
李裕元,邵明安;[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04期
李新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06期
崔和瑞;[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02期
陶思明;[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余立风;谢永明;;[J];低碳世界;2011年03期
本刊编辑部;;[J];公关世界;2010年05期
张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8期
李静;;[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李静;;[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唐娅娇;李晓燕;;[J];特区经济;2011年07期
王丽;邵莉莉;;[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0期
洪恩;;[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王伟;张虎;刘振鹏;;[J];甘肃农业;2011年09期
刘利刚;袁镔;;[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媛红;;[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黄国勤;黄依南;;[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穆岩;耿炜;;[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郑志洋;武桂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王红宇;陈璐;白文娟;张丽娜;刘冠飞;;[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金宗哲;;[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梁耀;;[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瞿肖怡;张志军;李莉;;[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张怡萌;胡国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庄贵阳;[N];中国气象报;2005年
陈利浩;[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程连红;[N];深圳商报;2008年
戴丽昕;[N];上海科技报;2008年
马婧婧;[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本报记者 邱登科;[N];民营经济报;2008年
黄胜利;[N];市场报;2009年
邱登科 实习生
邬鹏;[N];民营经济报;2009年
隋明梅 顾阳
雷汉发;[N];经济日报;2009年
王金堂 韩雁
李璐;[N];保定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宏星;[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骆旭添;[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赵晓娜;[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张剑波;[D];重庆大学;2012年
袁小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刘华容;[D];湖南大学;2011年
薛睿;[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倪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邓舒仁;[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孙秀梅;[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梅燕;[D];苏州大学;2010年
徐楚锟;[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李鹏;[D];河南大学;2011年
王娣;[D];吉林大学;2011年
安红霞;[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谭筱川;[D];吉林大学;2011年
王永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贾东华;[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王颖;[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刘志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韩贵清: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模式选择_振兴东北
韩贵清: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模式选择
日 来源: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近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近年来,我们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少耕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减施化肥降低耕地释放温室气体量等举措,积极探索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推动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现实选择,是如期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符合黑龙江的实际,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一下一些问题:
一、制定全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要以全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规划为基础,加以延伸、扩展, 制定《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球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环境的影响入手,明确不同时期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使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相关产业的经营者有所遵循。《规划》既要有到2020年的中长期规划目标,也要有到“十二五”期末的阶段性目标,还要有近3年的年度实施目标;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也要有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重点突出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各项指标,并以此为统领,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措施,尤其要明确相关政策扶持措施,计算出各个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投入总需求和相关组成,明确投入渠道,提供政府补贴,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
二、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在全省普遍推行三大模式。一是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模式。去年开始实施的《黑龙江省节约能源条例》从制度上明确了能源节约的重要地位。在生产中,要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一方面要从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入手,减少能源消耗。以肥料为例,目前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仅为30%~35%,化肥利用率低间接导致能源浪费现象突出。我省规划2015年要实现粮食总产1000亿斤目标,预计将需化肥180余万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要在全省各地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不断扩大覆盖面,针对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粮食单产。另一方面要从耕作制度、农业机械、养殖等方面入手减少能源消耗。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探索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制度。在全省大力推进免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在旱作地区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及多种形式的旱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建造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提高饲料投入产出比,降低能源消耗。二是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在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地区,开展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在五常等稻米加工产区,开展稻壳炭化制造高效燃料、米浆水提取淀粉再提取葡萄糖和米蛋白、过滤后的水喂猪、养猪场有机肥施入稻米生产基地的废弃物循环利用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在粮食主产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采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生物气化、秸秆发电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畜牧业产区,大力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同时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积极搞好沼气工程创新研究和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业模式。我省由于开发建设时间较晚,以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较轻,具有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因此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要继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叫响黑龙江农产品品牌。要制定各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努力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和山特产品等多个领域,在5年内使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亿亩。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靠加工增值,拉动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在山区半山区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牡丹江等东部山区半山区土地分散,适宜发展立体种养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要积极开展具有寒地特色的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资源,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要积极推行苗木立体种植、果树下间种牧草等模式,积极发展食用菌栽培和林蛙养殖等林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重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水资源集约利用模式。我省水资源总量75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46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尤其是我省西部的大庆、齐齐哈尔等干旱半干旱区,易干旱面积约有350万公顷,缺水和干旱给农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井灌又极大地消耗了能源。因此,推广普及节水技术对增强我省综合抗旱能力,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地面塑料软管输水灌、坐水种等技术,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在大中城市周边大力推广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生态大省。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等大中城市周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如赏花型、采摘型、垂钓型、农家乐型等,努力构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全年农家乐”的观光休闲农业大格局。
三、强化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科技引领和支撑能力
要围绕全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制定科技攻关规划,有重点、分阶段地研究解决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力度,研发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观念,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作者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振兴东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振兴东北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东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联系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