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社群自新媒体变现成功商业变现

社群经济是自媒体大号的未来吗?
社群这个词,本来在港台的使用情境中,和大陆这边用&社区&、&社会化网络&是基本雷同的。
最古老的网络社区中的一种应用就是:BBS。
但近两年的发展,社群越来越有了它独特的内涵。
基本上,社群和社区,我们应该视为两种东西。
曾经有人问我,社群经济英文该如何翻译。坦白讲,我也不知道。在中国的语境下,社群经济并不是社区经济。
社区是有主题的,比如军事社区铁血,体育社区虎扑。
但社群除了有主题之外,更需要三观,尤其是价值观。更有趣的事情是,其实社群的主题,有时候还并非那么鲜明。
倡导社群经济的罗振宇早期曾经发明过一个词:洗粉丝。
洗粉丝的意思就是通过某种内容手段(比如说他曾经公开批判过中医,这造成一些认可中医的人的不满),把三观和他不匹配的&粉丝&给洗出去。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所谓的&粉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粉丝,未来很难在这些人身上赚到钱。
社群其实是一种中心化的结构,它以社群创立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几个人的一个小团队)的三观为标准。有的社群的三观标准可能泛一些,有的则聚焦一些。
以体育主题为例。你可以建立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崇拜巴塞罗那队的,也有崇拜皇家马德里队的。后两个,就容易形成社群。皇家马德里队的拥趸,恐怕很难会去购买巴塞罗那队社群倒腾出来的周边。
但这并不是说,社区的概念比社群大。
其实宗教是有社群经济特点的,宗教的概念,很显然不仅超越单个地方社区,甚至超越了国界民族。
社群的建立,自媒体是一个路径。因为自媒体自媒体,既然有这个&自&字,就应该有很强的个人特点。它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核心三观。
社群经济需要这种人格化的特点。
罗辑思维超过13亿人民币的估值,证明了一件事:由自媒体而社群再而电商,这条路看来是通的。
有趣的事情是,社群因为要粘着三观,也要便于管理,它的规模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变量。罗振宇的方式是:控制规模。
在这一轮13.2亿人民币估值的时候,罗辑思维拥有了6.6万名会员(付费的,并非所谓公号粉丝)。罗振宇宣布,不再增加新的会员。
经过罗振宇几次洗粉,还存留下来愿意付费,这6.6万付费的群体基本上可以视为忠诚的社群成员&&虽然我们承认,可能会有些人付了费以后过一阵子觉得也不是太认可会退出,但忠诚成员的比例很高应该是没有太大疑问的事。
罗振宇不仅自己倒腾自媒体而社群而电商的事,还反复游说他的好友、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加入到这个领域中。
吴晓波开始他微信公号生涯其实是蛮晚的。在他介入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红利期已过。不过吴晓波凭借他多年积累的各种资源和底蕴,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上升得非常快。
吴晓波也做过类似洗粉的事,即便不是他故意为之,但吴晓波个人的三观体现在他的内容输出里,不喜欢的,自然会远走高飞。
与罗振宇机构化的罗辑思维一样,吴晓波频道也是一个机构化的自媒体,目前大概有十来个人。
吴晓波频道在全国三十多个地方建立起书友会。这些书友会有些其实是用户自发建起来的,但运营方慢慢介入使之正规化。书友会的组织者被称为&班长&,大体上并非吴晓波频道的员工,但高度认同吴晓波频道的三观。
吴晓波频道通过这种层级,完成对社群的管控。
在这些社群里,吴晓波频道开始尝试售卖一些东西,包括吴酒、课程和旅游或游学产品。他们曾经卖过一个与吴晓波一起南极游的产品,11万人民币的费用,目标三十人,两周售罄。
社群经济的一个难点在于:作为社群创立者,向会员进行商业活动没有问题。但社群里的其它成员,是否可以向他人进行商业活动?
从目前的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的运营来看,并没有太明显的迹象。
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认为,由于在一个社群里,创始人的痕迹非常重,当会员A在社群中售卖商品或服务时,会让某个会员B误以为这经过创始人背书。一旦商品或服务出现问题,会员B一定会怪罪到社群创始人身上。而社群运营者很难去一一核实并为会员A的生意做一定意义上的背书。
吴晓波频道的主编雪虎同意这个看法。在他们的运营中,一般也禁止会员利用社群的流量进行直接的商业运作。但雪虎认为,商业目的并不是太直接的一些资源对接,他们本身并不会禁止。
社群成员的互相服务,主要是通过一些不商业化的行为来完成的,比如会员A向所有会员讲解一本书。如果产生商业行为,吴晓波频道一般都会介入,而不是让会员之间直接发生联系。
但这不一定是所有社群的共性。
万能的大熊,起步于自媒体,现在也在做他的社群经济。这个社群的主题是&&。大熊本人通过输出他对微商的理解,以及提供一些资源,来完成大熊会的商业模式。但既然是会员都是与微商、微营销相关,入群的商业目的更为直接,之间的互相生意往来,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大熊本人,也未必能全部管控。
与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不同的是,大熊会这一社群,成员的功利性目的更为强烈。但不能就此而断定,大熊会不是社群。
从自媒体而到社群,这条路径已经为很多人所注意。但社群之后是什么,尚在探索之中。
售卖商品,是一种变现方式,这一般理解为&社群电商&。我个人的理解,售卖课程、旅行产品,也应该归为&社群电商&之类。虽然我们一般不把在线旅游业视为一种电商。
自媒体人胡辛束也有意向社群发展。她原来的自媒体变现方法是&广告&,但2016年可能会有新的计划,比如与打造胡辛束这个IP有关。
另外一个自媒体人石榴婆也有可能介入到社群运营中。她原来的变现方式也是广告。至于究竟是直接介入电商,还是经由社群再到电商,可能性都存在。
运作社群的一个真正动机在于,社群的粘性,比媒体阅读者的粘性强很多,也忠诚很多。阅读公号的所谓粉丝,不一定会由于公号运营者自推一个APP而迁移,但社群成员,概率大很多,但到底多少,也是未知之数。
每一个运营自媒体的人从微信公号起步,但要说没想过&去微信化&这个议题,不太可能。罗辑思维经过漫长的三年运作,终于推出了自己的APP&得到&,而吴晓波频道还尚未有此计划。
社群,是运营驱动的模式,而且对运营的投入,远远超过作为一个媒体对运营的投入。
所有人,都尚在探索。
昨日此文发布后,也有朋友和我交流了关于社群管理的问题。在他看来,可能未来更多的方式是&分层制&。事实上,吴晓波频道的确有分层的味道,书友会是一个管理渠道,还有一个类似企业家俱乐部的更小范围的群,算是一个高阶会员。粉丝少了,社群是有了经济可能起不来。粉丝多了,分层管理也许是个好方法。
另外,在社群经济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类似&IP经济&的味道,也就是社群创立者必须是一个所谓的&强IP&,如果本人不够强,或者强的持久性出问题,这个社群会很快分崩离析。社群经济的确和过去的&歌迷会&有类似之处。虽然大多数歌迷会,歌星本人其实参与甚少。
【钛媒体作者介绍: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
延伸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从资本市场看科技价值与趋势,中国最好的TMT行业观点平台。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盘点2015自媒体:社群成为自媒体3.0的分界线
来源:钛媒体
作者:王冠雄
原标题:盘点2015自媒体:社群成为自媒体3.0的分界线
  狂欢了三年的中国自媒体,正出现一个引人瞩目的价值分界线。
  这,便是社群。譬如,知识社群罗振宇、读书社群吴晓波等等。我今年启动的“重创新--入口会”,目标其实也是聚合传统企业的转型社群。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及时从魅力人格体成功升级为社群,决定了自媒体这一互联网时代激动人心的故事能走多远。
  岁末年初照例是要盘点的,盘点者,复盘过去、指点未来。这三年来,我每年底都做十大盘点,覆盖电商、社交、搜索、内容、网游、O2O、网络视频、在线旅行、智能硬件、PC等IT互联网主要领域。深度稿发布在近30个主流平台上,转载很多,累积形成了一点影响力,这也是对我的激励。
  势能需要积累才能转化为动能,继续盘点并且扩大为20个行业!盘点第一篇,先说自媒体。
  点、线、面、体的四个阶段进化论
  自媒体,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一切信息形式。这印证了麦克卢汉“信息即媒介”的深邃,只要你能传递某种受众需要的信息,你就是媒体!这正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故事----个人赋权。从2013年开始,自媒体狂野爆发,获得了惊人的红利。
  互联网产业从连接开始,生长成入口级产品之后,再做生态体系。换言之,我认为未来互联网主流商业模式的递进将是:首先是连接,即创建一个与核心用户连接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赶不上,从而打造成入口级产品;最后是生态,通过入口级产品做大生态,构建独有的微生态系统。
  譬如,腾讯以社交作为连接,以QQ和微信作为入口级产品,成功打造了游戏、网站、电商等一系列生态。360以安全作为连接,以360安全卫士作为入口级产品,成功打造了浏览器、导航、搜索、助手等一系列生态。不光是BAT等互联网巨头如此,即便量级较小的自媒体也遵循了这个规律。
  我认为,生态有四个层次:首先只是一个单点,纵向的是垂直生态链(线),横向的是异业生态圈(面),终极的是“生态链+生态圈”的复杂生态系统(体)。藉此,企业完成了从点延伸到线、面和体的伟大进化。
  以自媒体为例,第一步,大家都是从独特内容起家,迅速拔高为魅力人格体这个至强单“点”。这是1.0,标志是是否有“魅力人格体”。第二步,得以沿着上下游链条独迅速拉长成“线”,比如卖货、培训、投资等。这是2.0,标志是是否完成了“内容+衍生业务”。第三步,通过各种异业深度合作扩张成“面”,跨界即连接,从单个行业走向整个产业,影响力得以指数级上升。这是3.0,标志就是是否有高活跃社群!第四步,形成真正的生态系统。这是4.0,脑洞不能一下开的太大,具体按下不表。
  现在看,无论是主打知识视频的罗振宇、主打读书的吴晓波,主打互联网+转型的我,主打汽车行业的玩车教授,主打金融行业的八卦女,甚至是主打情感路线的燕公子、陆琪、不加V,都在沿着这个路线一步步进化。
  还是用户,只不过是“失控”的自组织
  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万变不离其宗,点、线、面、体的自始至终的核心,都是“入口级产品”。
  产品是什么?产品的本质,是满足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它不一定是商品,也可以是服务,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再怎么变,成功的产品,始终是满足了一部分用户。以韩寒为例,他的基(nao)本(can)盘(fen)其实一直没变过:80后、小清新,凭借这个,他能从当红博主一路打怪升级到杂志、APP、电影、餐馆。“小四”郭敬明的路数也差不多。
  当然了,大家的说辞都很先进、很时髦,叫粉丝经济。其实,粉丝=用户,铁杆粉丝=付费用户,只不过用互联网性感的语言重新讲述了一遍。
  那么,什么是社群?赛斯高丁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依附于各种组织。一群人要形成社群,只需要两个条件:共同兴趣和沟通方式。人们期待着关联,发展和新事物,他们期待着变化,人之本性就是要有归属感。大到政治运动,小到明星粉丝,道理类似。
  而当人群通过互联网快速聚合成社群,而且有了领袖。领袖向社群注入了信仰,这种信仰又被社群高度接受。这时,社群就有了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将无坚不摧!伟大的互联网,尤其是“连接一切”的微信,给建立社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狂野力量。
  其实,自媒体―自商业―自组织的这条大脉络是十分清晰的。社群其实就是自组织,只不过在中国语境下讲“组织”有风险。某体制内的人亲口跟我说:在我国只能有一个党组织,你们不要瞎叫自找麻烦!所有自媒体、自商业,到了自组织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叫“社群”了。
  以前自媒体的商业化往往停留在“自商业”这个层面:靠魅力人格体做做力所能及的周边生意,说到底还是玩自己。而社群的含义,是魅力人格并不变现,而是拉动社群形成和壮大;当社群规模超过群体智慧的临界点之后,社群本身会进入自组织、自运行的“失控”状态中。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就说明你并不真正相信互联网的力量!
  各大互联网平台争相扶持社群
  春江水暖鸭先知,各大互联网平台对此洞若观火。
  随着自媒体大爆发以来,这三年,各大平台都在争夺自自媒体资源。譬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百度百家(这个名字就是我起的)、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各大门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推荐引擎,喜马拉雅等互联网音频平台,连360、优酷等也不忘做一个自媒体平台。
  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重估一切内容价值,自媒体率先吃上了螃蟹,成了自带流量的一个个零散入口。更可贵的是,那些优质的自媒体们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个个IP!譬如潘磕惺俊⑼蛲蛎幌氲降仁悠底悦教澹加行酆竦姆鬯浚猩缛海圆拍芘钠鹆说缬岸掖舐簦〖热皇且宰悦教逍问匠氏值摹⒁憎攘θ烁裉逦诵牡纳缛海筒皇锹糇郑谌荩锹糇约----这才是IP的精髓。
  因此,能否抓住自媒体升级为社群这一小风口,帮助自媒体们沉淀铁杆用户,就成了互联网平台的当务之急。自媒体们的社群在哪些平台上最好沉淀,哪些平台自然就是成功入口,互相依赖的事儿。
  举一个例子,当年互联网巨头一窝蜂去做智能手机,而腾讯的策略却是:做好以微信为核心应用的平台,让用户和开发者和用户都黏在上面了,入口也就自然成了,然后在不断做大生态。所以我一再说:入口是长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
  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微博。上周三(12月9日),由微博主办的“V影响力峰会”上,微博CEO王高飞发表了演讲《新媒体的黄金时代》。王高飞表达了对新媒体品牌价值的重视,强调流量不等于品牌价值。而业界关注的是,微博副总裁曹增辉公布的微博2016发展计划,以及对垂直行业大V社群的扶持计划。
  根据这份计划目标,2016年微博将为内容作者带来超过4亿元的收入,其中广告分成收入2.1亿,并支持品牌客户直接赞助作者;付费业务收入达到2亿,其中长文单篇付费和视频付费业务各占1亿,支持价格自定义。此外,微博还将推出全新长微博产品―头条文章,已首批邀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侠客岛等20个头部媒体入驻。微博与秒拍合作的视频直播产品也将在年底上线,支持弹幕、点赞、打赏。
  扶持垂直V,将进一步强化微博的社群化。垂直大V获得更多推荐机会,有利于围绕垂直V形成更多兴趣社群,并提高活跃度。而建立社群内的信息生态和商业生态,粉丝将成为垂直V主要的收入来源。由此,微博作为平台方的定位也更为明确:做媒体的媒体,让作者自己生产内容,帮助作者与粉丝建立联系形成社群!
  据我所知,其他主流互联网平台都将发布类似计划,自媒体的社群春天就要来了!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必有回报。珍惜大V价值,爆发入口能量!
  结束语
  在移动设备上有一个很显著的趋势:内容即渠道!微博、微信已经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譬如我微博有近百万粉丝,微信有几十万读者,便是建立于16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和持之以恒的内容创作上。我的内容就是我的平台,就是我的渠道,通过它做传播、做投资、做培训都很火。
  有了优质内容的活水,便有了留住老用户、获取新用户的可能。而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获取新用户的速度和互动大大加强了。如果再有一大波死忠粉丝就更爽了,直接形成社群!说来说去最后还是绕到了铁杆粉丝(网游行业称之为洗用户),粉丝太重要了!而用户是这一切的基础。
  现在,中国自媒体的创业者们站在了一个战略分水岭上:继续做大自媒体,还是从自媒体升级成为社群商业?如果能够真正从“魅力人格体”成长为高活跃、高黏性的超级社群,以C2B方式反打电商,未来不可限量。
  有用户,那是极好的。但有社群,才真正无所畏。
(责任编辑:陈洋)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谈社群媒体的可持续运营,怎样实现内容用户商业变现?随着QQ社群能力与体系的不断扩展,各大网络平台的崛起,自媒体社群发展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这里先提出社群媒体运营三个要解决的关键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社群媒体的可持续运营,怎样实现内容用户商业变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媒体变现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