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夫浅薄,激战2业力商人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印光法师答:45、我工夫浅薄,业力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呢?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印光法师人关注&&&&&&
印光法师答:45、我工夫浅薄,业力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呢?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
--------------------------------------------------------------------------------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净土宗重大问题:临终正念与往生的关系--学佛网
&净土宗重大问题:临终正念与往生的关系
发布:金刀驸马&[ &]&& 日期: 10:05:00&&
一、经论证据1、《无量寿经》弥陀第18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面阿弥陀佛强调必须要临终正念了吗? &《无量寿经》第18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弥陀第19愿文,对于愿生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保证说:   临寿终时,   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你只要愿生我的极乐净土,临命终的时候,我就来接你,如果我不来,那我不成佛!”所以,这个“心不颠倒”是阿弥陀佛誓愿保证我们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保证我们:临终来迎,命终之时,心不颠倒。2、《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最忠实于原著精神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原文: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v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黄念祖大德: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q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够现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谈何容易?可以说没有吧!到事一心,见思惑就没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无明了。【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乱便不能往生,那N净土法门就成了难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最后不乱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著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不是你要念到不乱的程度】】。黄念祖老居士:有很多,在各处,在外国,有些老太婆,各种类型的人得到往生的都很多。所以这Y是佛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能往生?这个疑惑不必。3、《杂阿含经》:临终一念的迷思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游化,住在尼拘律园里。这一天,释迦族的摩诃男居士前来参访,向佛陀恭敬顶礼后,退坐在一旁,问道:世尊,这迦毗罗 卫是一个富裕、繁荣而且人口众多的城邑,街道上充满熙来攘往的人潮。我出入其间,常遇上疾走的象、奔驰的马、王家的兵车、民间的马车与形色匆匆的路人,而在这种混乱嘈杂的情况下,我往往会忘失了对佛、法、僧的忆念。于是,我想到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万一我在那种情况下忽然死去,我会往生到何处?佛陀开示道:摩诃男,不要害怕。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趣。摩诃男,譬如有人将一瓶油掷入一个深水池里,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会沈入池底,而油则会浮上水 面。正如同这个譬喻,摩诃男,一个人的心意一向为虔诚的信仰、精进、多闻、布施、智能所熏习,当他身坏命终之际,这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父母所生、一 向用衣食滋养装饰的身体也就会归于坏散。他命终后,身体可能成为鸟兽的食物、火化、土埋而归于尘土,而那久受善法熏习的心意必将使他受生于善处。佛陀接着说道:摩诃男,倘若有一株大树一向都朝向东方倾斜生长,有朝一日它被人从根部截断,它会朝向哪个方向倒下呢?摩诃男居士答道:它会朝向它一向倾斜的方向倒下。佛陀开示说:「摩诃男,长久以来,你以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摄心习定,而且乐行布施、持戒,心意久受善法熏陶,死亡不会令你受生于恶 趣,将来你会生在天上。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九三○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五五经、英译巴利圣Samyutta-55:21~22。 4、《那先比丘经》中有人问那先比丘:平时专修念佛,到【临终的时候没有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那先比丘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一棵树,平时就是向西边倾斜的,不管它是被风刮断,还是被锯子拉断,还是被虫咬断,请问它往哪个方向倒呢?那肯定是往西边倒了。同样道理,我们念佛,平时心就往西方倾斜,即使临终没有念佛,我们的心还是往西方倾斜的,何况阿弥陀佛还有一根大绳子拉住我们,一根八万四千光明的愿力之绳拉住我们,往西方极乐世界拉,摄取不舍,那么到我们命根断的时候,自然倾斜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而某法师却说:现在灾难很多,意外的灾难突然来的,这样走的人,惊慌失措,决定【不能往生】,几个人在大难来的时候,他心是定的,他心不慌张,若无其事,那个人能往生,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定力呢?印祖文钞中也有类似例子,看印光大师如何解释。印光大师《复周颂尧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 &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 &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印光大师答复: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5、《大智度论》卷十八云:“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注),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大安法师: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为神识的归趣要素。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生净土有何忧哉!附注: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有“四种往生”:一【正念】往生,如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是也。二【狂乱】往生,此人以一生恶业,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逼苦,狂乱之时,遇善知识,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而往生极乐也。【观经下下品】之所说是也。三【无记往生】,此人既于平生发得归命信心,故临终时依过去之业因,虽心神衰弱而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而乘前之念佛必得往生也。四【意念】往生,若人临终时,虽不出声而称佛,惟意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二、祖师论著1、净土宗实际创始人、集大成者善导大师《观经疏》:《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2、净土宗q益祖师:“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q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临终有无正念决定”了吗?q益大师因病而归心净土,深知力不从心之恐慌,故比较自他二力之难易,特别着眼于时人最关心的临终一关。其《要解》言: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最忠实于原著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本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再次被大师揭示出来,使称名一行完全超越了通途事理一心的局碍。此义的开显,揭示《弥陀经》「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之真义,消除了【因住正念,方蒙接引】的谬见,彻底消除了净业行人对临终无谓的担忧。3、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吾人生死关头,惟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惟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4、我工夫浅薄,业力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呢? & &印光大师答: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三、大德言论1、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第二十临终接引愿。以上第十九是因,本愿是修因所得的果。愿文大意是:如以上发心勤修,念佛不断,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我(阿弥陀佛)同西方众多的大菩萨,一齐出现在这人之前,接引他往生,只经过大约四十八分钟的时间,就已生到极乐国土,成为不退转菩萨。这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这个临终接引愿十分重要,因为在临终时正是极度的昏乱与颠倒。宋代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正当临终的人识神已经昏乱,不能做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恶事,在你自己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人在临死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临终骂佛,种类很多。或者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猖狂发疯,种种恶相,都叫做颠倒。所以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已经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要没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现在所凭仗的,唯赖弥陀大愿的加被】。《圆中钞》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荡荡如同洪水一般的见惑、思惑,实在并没有断。【不但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呀】。压伏一下都没有办到,【【在这种情况下,而能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能念佛,不是自力而能主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专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弥陀佛前来拔除业障救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接引救济的大力。【【虽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全仗佛的加被力】】。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在秦代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人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出生大欢喜心。2、圣严法师: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四、当代法师的解释1、净界法师: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善导大师也提出一个相同观念,净土的信心要建立真实的信心,什么是真实信心?善导大师提出两个差别:自力信心、他力信心。有些人对于往生净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因为我把佛号念到绵绵密密念到一心不乱、三昧,以正念的力量来保证!这样的信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生灭的,是有变化的,你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的基础之上,那么你的念力破坏了,你的信心也就破坏了】。另外一个是他力信心,你的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名号功德对我的救拔!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再怎么散乱也没关系】,你的心散乱,【佛可不散乱,名号功德可不散乱】!这时候临命终的信心是很正常的,因为你在因地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号功德,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信愿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信愿是你平常学习经论所生起的抉择】,跟你的散乱不散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你之能够往生必须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如果你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修持上,你这个信心非常的危险,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散乱,你会害怕,这一害怕你就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你的信愿被破坏掉】!所以你平常就要检讨一下,你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还是建立在他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劝你要调整一下,因为你的信心在这地方是很危险的!你的信心要建立在他力,「仗他力故」!q益大师在这部经经常讲到这个观念,「仗他力故」!这句话我们不要随便地把它读过去,q益大师很慈悲他一再强调净土的关键:「仗他力故」!他力是怎么来的呢?他力是名号!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总持佛所有的功德!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不可破坏,是真实的信心! 2、智随法师《昙鸾祖师的净土思想:自他二力判》净宗祖师昙鸾大师于「难易二道」判释中,揭示出难易的根源在自他二力。鸾祖释此(第十八愿)愿义甚为简要明了,言:「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也。仗他力故,十念即生,此即他力易往根源。何为「十念」?鸾祖释言: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观此,知「十念」非具体数目,乃「业事成办」义,即一切众生往生功德,已由弥陀愿行所成就,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定往生。故知:十念业成,乃决定往生之论,非定量之数,即不在称念数目之多少,自「不必须知头数」,【只管相续称念即是】,所谓「乃至十念」也。道绰善导二祖将此开显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使其义理大彰。3、大安法师(1)、冤亲债主能否临终障碍往生?居士:请教大安法师,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命终时是不是就会受到冤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 大安法师:从【通途教理】来看,冤亲债主常于临命终时,诈亲含笑,导引人的神识入三恶道,所以亟须忏悔业障。然而【念佛法门】与此不同,那就是阿弥陀佛具有救度众生的大威神愿力。当我们执持名号的时候,名号里面内具的阿弥陀佛光明就在护佑行人,行人五阴魔、外面的天魔乃至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是靠拢不了的。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冤家债主还能找我们的麻烦,能障碍我们往生,那就说明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力量是有局限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们先要解决冤亲债主这种业障才能往生,那我们这些烦恼众生就难得有几个能往生。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结了多少冤亲债主啊!别说是多生多劫,就说今生,我们骂人、得罪人的事情做得还少吗?所以我们只是说: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今生开始学佛了,知道冤亲债主是有障碍的,所以我们要化怨解怨,同时也深感冤亲债主的障碍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就请阿弥陀佛帮我们解决。我们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债的人,与国王是亲戚关系,于是便躲进皇宫,这些债主没有可能到皇宫里找你的麻烦。这就比喻我们信愿持名,有弥陀光明的护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护力量,所以不必担心。带业往生乃念佛法门的特质,更何况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吾人但至诚恳切念佛,悉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无须担忧冤亲债主的问题。(2)、万修一二去也不知道谁传出来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人说万修一二去】呀!原来也带着这疑问,我说谁说过这话,我也去查查,在十三代祖师里面没有说过。我就在楚石梵琦大师的西斋净土诗里面,看到有两句话,但也不是说往生的事情,他是说信心难以建立。说:“佛说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 他是从信心的角度,说念佛往生为什么难信?就是对容易往生这一点他信不及嘛!所以一万个人里面都难以找到一两相信的,但是只要相信了就万修万人去。那当然他相信不及就去不了嘛!它的前提是【有信愿持名万修万人去】。甚至还有说,哎呀,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话憨山大师也不是这样说的,费闲歌:你如果没有信愿,当然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有信愿那喊破喉咙决定往生了,而不等你喊破喉咙,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你喉咙还能保养得很好。所以我们听到这些,尤其是很根本性的、很原则性的事情,不能轻率地去对待,一定要咬住这个问题去分析,去追问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万修万人去,古往今来有多少证明这句话千真万确的。【不需要非得要功夫成片、非得要清净心、非得要一心不乱】的,你只要有真信切愿持名,你就是【散乱心都能往生】;你【临命终时这一念不一定要阿弥陀佛上,你就是如睡眠去也能往生】。这些我们一方面有圣言量的依据和祖师的思想,另一方面现实的例子很多。(3)、临终念头没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能否往生?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临终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固然往生无疑。问题是,【临终念头没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能否往生?】对此,需要细加辨析。一种情形是:平时不具备信愿持名,临终念头又不在阿弥陀佛上,可以断定不能往生。另一种情形是:平时已具足信愿持名,临终因种种因缘,念头未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然【愿往生之心尚存】,那么吾人一定要坚信,阿弥陀佛悲愿威神力一定会以种种善巧方便令这念佛人往生。阿弥陀佛五眼圆明,悉知我们有此恐惧,便以临终放光接引令吾人获得往生的安心、安乐。是故,我们只要关注平时信愿行的培植,老实念佛,安心念佛,无疑无虑地念佛,【无须在临终一念是否在佛号上这个难以确定的问题】上生起分别、执著,封拙怀迷。兹举两则佛言祖语用作佐证,令净业行人摆脱无谓之困惑。证一:《大智度论》卷十八云:“摩诃男释王(迦毗罗卫国接任净饭王的国君)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注),【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为神识的归趣要素】。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生净土有何忧哉!证二:《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云:“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时人命只在呼吸间,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张,二不恐惧,但觉佛尚未念好为憾。愈后,与一缁友朝江浙诸山。至苏谒师(即印光大师注),禀告【【病危时心理】】。师闻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师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决定往生西方,我决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尔后凡作事动念,均以西方人况比。”证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临终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号【未念好】,恐不能往生为遗憾。这一遗憾实则是对阿弥陀佛决定救度众生力量的怀疑。是故,经印祖之棒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综上所述: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浅深,悉能乘托阿弥陀佛愿力成办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于临终能否正念,可交由阿弥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之上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在“敦伦尽分,系念佛号(第二十愿)”上增强自己的净业修为。这样,万修万人去,决非虚语。伏冀净业行人【放下我执情见】,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之中。(4)、还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一定要这一念在阿弥陀佛上,才能往生,这一念如果不在阿弥陀佛上,就往生不了。我们来看一看圣言量,以及祖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吧,不要去自立章程!在《印光法师文钞》三编里面,有一位梦庵居士,他是印光大师的弟子,是从云南过来的。有一天他到苏州报国寺去拜谒印光大师,当时在座的有几个人,他就讲出了当地发生的一件奇怪而且真实的事情。说有一辆客车,上面载了四十多个乘客,晚上开车。这个司机呢,一不小心,车从桥上翻到了江里去了,司机带乘客全都葬身江底。第二天早上有很多营救者前去抢救,岸边有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她坐在石头上,如醉如呆的样子,幸存下来了。别人问她:“哎,你怎么坐在这里,你是不是这辆车的乘客?”她说是这辆车的乘客。“所有的人都葬身江底,你怎么在岸上?身上还没有湿。”但是一问三不知,这个妇女什么都不知道,她就坐在了岸上。当地的报纸都做了报道,这很难解释,所以梦庵居士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印祖,请印祖来解释。当时印祖没有讲话,在座的人也是听听,奇怪啊,奇怪啊!奇怪一下也找不到下文都回去了。等到傍晚的时候,印祖就让侍者递给了梦庵居士一个纸条,这个条子上是很简短的几句话。印祖是这样写的:“这个女人命不该死,盖是佛天鬼神预先把救她的方法准备好了,想必如是!”你看这个女人命中是不该死了,所以就有这些善神来帮她的忙。当这个车子要冲到江底的时候,她就被一种力量扬到岸上来了,扬出了这个汽车。如果这时候她靠自己的力量去要救自己的生命,那是没有办法的。她就被一个不可思议的力量扬到了岸边,身上都没有湿。但怎么扬过去的,她都不知道。印祖这个解释太好了,太妙了,他把一种奇异的秘密说出来了。而且印祖当时还说出另外一个事情。说有一个寺院正在开法会的时候,很多居士都参加,都带着小孩去。当时寺院里面有一口井,有一个居士带着他的孙子,大概七八岁。那个孙子就在井口玩,这一玩不小心,嘣的一下,掉到井里去了。然后,大家就赶快捞啊捞,井里一点东西都没有。哎呀,他的父母,他的全家非常悲痛,你看看,掉到水里,都没有反应,连尸体都捞不出。结果回到家一看,嗳!小孙子睡在自家的床上,全身都是湿的。那么这个事情,当时一下子也很轰动啊。所以,他的父母为感谢这个井,立了一块碑,上面刻“圣井”二字。这些事情奇妙不可思议,但是确实存在。我们再看第一个公案,那个女人不该死,佛天鬼神预先把救度她的方法准备好了,所以她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即将死难的问题,却被善巧地解决了。那么我们想想,阿弥陀佛呀,在法藏菩萨的时候,五大劫地思惟四十八大愿。为什么要五大劫这么长的时间呢?是由于他要考察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特点,要平等普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安稳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种类都是不可思议的,他不仅要度人道的众生,飞蠕动,三恶道众生都要度啊――要了解种种众生的根机,种种众生的特点,种种众生的好乐。所以须思惟五大劫漫长的时间。大愿建立之后,由愿导行,又经过了不可数不可数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来圆满大愿。阿弥陀佛早已把稳妥往生的这桩大事为我们准备好了,连佛天鬼神把命中不该死的人,都救度好,难道阿弥陀佛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不会把我们安稳往生的种种事情考虑周全吗?往生这桩事情,难道是我们有能力往生吗?这完全都是阿弥陀佛令我们往生啊。所以临终我们是哪一个念头,难道它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吗? & & 佛经常讲,当这堵墙或者这棵树,常常向西面倾倒,那么它倒的时候,无论怎么样都是往西面倒嘛。所以,净宗经典当中讲的,种种往生西方,你固然正念现前,如入禅定,当然,异香满室,瑞相昭著,往生品位很高,但是不能把这个一刀切的。【只要平时有过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临命终时,如梦睡去,他也是往生】哪,【【难道他在睡梦当中能够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吗】】?(5)、我们来看看经典,往生这桩事情哪,实在是完全靠阿弥陀佛啊!看汉、吴两译【《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中辈和下辈往生的时候,谈到了“边地疑城”的情况。只要众生能够昼夜念佛一昼夜的工夫,底线哪。然而他这种人中间忽然还后悔了不相信了,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哪能存在,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不相信了,而甚至连善恶因果的法则都不相信了。由于不相信,他原来可能吃素,现在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都干了。所以这样的人他【【临命终时】】,就是疾病缠身按他自己的业力一定要下三恶道。就是对这样的,要下三恶道的苦难众生,【【阿弥陀佛,这时候开始了他慈悲的救度。】】就让他在睡梦当中,阿弥陀佛在他梦中显现,让他看到佛像,让他看到西方净土的庄严。那么这个众生在梦中看到,忽然醒悟:哎呀!原来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还真的是有啊!你看我当时没有后悔多好啊!他就生起这一念心。生起这一念心,他就开始念佛,以这种后悔的心念佛。诸位同修啊!都能往生哪,但由于他是这样的怀疑的心,往生到西方净土,在莲华当中不能出来。圣言量啊!当我们看到这些经文的时候,真的是万修万人去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彻底的慈悲才在这里面体现出来了啊!哪里说非得你要怎么样,你要怎么样!难信哪!真的,我们的信心建立之后,这个念佛法门,它是安乐法门,这个信心是让我们得到安心啦!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在当下,我们只要接纳了这种救度,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信心,作得生想哪!于是我们心就安哪!有安心才有安乐啊!修念佛法门一定要得到安心,要得到安乐。若我们修了若干时候,还是我能不能往生啊?哎呀!大概我不能往生啊!我哪能往生啊?我业障深重哪!啊!我又没有文化呀,人家有文化修很高妙的法门,我是没有办法,打坐又坐不住了,看书、看经又不懂,就凑合凑合着念佛吧!这都是不了解呀!你能够老实念佛,颛蒙念佛,就是大善根哪!。。。。。。。。我们这些事情能不能相信哪?它是需要智慧啊。我们要站在佛的大慈悲、大平等、大智慧、大威神的状态中去了知念佛法门啊。所以这个信心的建立,善导大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取得信心的心路历程。单刀直入,直接展示念佛法门信心的本质内涵。(6)、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愿”的其中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实际上就把这个顿信和渐信的几种不同的根基,给我们展示出来了。十八愿就是直接从信心下手,得到往生的安心:若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很慈悲,你只要至心信乐,欲生,就是信愿。这种信愿非常结实。那么你在行持上,你乃至十声、十念,【十念是包括平时,你就每天念十声,那么好,你决定往生】。这圣言量,它非常不可思议的。一般人他相信不了,哪这么容易呀?哪这么简单呀?哎,就是这么容易,就是这么简单!你再看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它在信心上好象没有那么单刀直入,但里面充满信心。十九愿将【行】为提得很高,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广修众德之本。然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他往生。这样,他【对于那些发了大菩提心,弘法利生,作如来使者,去做种种度化众生的佛事。他把这一些只要回向,那么他决定往生。】那到了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能够听闻到我名号,能够系念我国,能够种植德本。【这里面有相信,但是,又好象觉得自己要做功夫,要凭着功夫往生。】所以这就是对他力有点相信,但是又怕他力靠不住,又要靠点自己的力量,自他二力并进,来修。如果说十八愿是【完全靠他力】的话,那么二十愿就是讲“自他二力”,我也要努力。所以,阿弥陀佛实施大愿是要普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基,他有种种的差异,你不能以一种东西来涵盖一切。所以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渐信的人他也能往生。对于往生,比如有很多人说,往生一定临命终时,这一念要在阿弥陀佛上,不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句话我们常常讨论,也常常提问到我这里来。这就是众生根基不一,【第二十愿这样根基的人,他就是希望,我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念是在阿弥陀佛上】,我就有保证往生,如果不在阿弥陀佛上,我就拿不准。啊,那对这个我们也要告诉他,我们要提倡你功夫,尽量多念,念得很成熟,最后临命终你这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当然很好,那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也比较高!但是,这种根基的人,包括这种说法的人,绝对谨防你再往前迈一步了,你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了谬误了。【你不能说临终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句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临命终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那要仔细辨思:如果他平时没有信愿持名,那当然他不能往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平时诚敬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这种人,他还是可以往生的。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承诺,是一种保证。我们很多人,对于净土法门,大部分都是渐信的过程。他开始半信半疑,慢慢是多信少疑。你说他一点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这种人很少。他虽然是夹杂着怀疑,但是他还愿意去,他还愿意念,他也可以去。那边地疑城就是为这样的众生来施设的。(7)、临终是否一定正念才能往生?问: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答: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么作用呢】?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其中谈到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重点】:经中谈到中辈往生时,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门者,然应饭食沙门,建造佛寺佛塔,烧香散花燃灯等等。然这类行人平时做这些功德,“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他中间有怀疑了,不信这些事了。或者“暂信暂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轻浮心来念。那么“【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就心中欢喜踊跃】”,此人临命终时自因业力必然会下三恶道,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愿力作用了。就自己变化成佛的形象,让这个亡者亲眼目睹。这个人口里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心里非常踊跃。同时他后悔原先的疑心,悔过原来的过失并忏罪,接续念佛求生。这样,“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生到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近比丘僧。这种人生到边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净土法门时,心口各异,没有真诚心,狐疑佛经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坚定。这种人按自因自果,应当落三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之,以威神愿力接引他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句“威神引之去耳”,证知往生全凭佛力,无关行人有无正念】】。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没有能力去饭食沙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下当绝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会在亡者最深层的阿赖耶识中产生作用,引导神识回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谈到临命终时引领神识往生一事】。“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他只是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能够超过微尘数佛刹相续不断地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说明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这么大。然后“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它就能够消除宿世的业障,能够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够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证知,闻到十大愿王,乃至书写一四偈,其愿王能够渗入众生阿赖耶识中,临命终时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同样阿弥陀佛五大劫思惟的的大悲愿力,我们常常去读诵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够在我们一切诸根悉将散坏,一切亲人悉将舍离,一切都不复相随的时候,这个四十八大愿王,引导我们一刹那中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并没有说你必须正念才能去,是愿王引导我们去的呀!】要知道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的,阿弥陀佛所有的法身报身化身和四十八大愿的全体愿力都在我们众生的心内。我们的业报身以何种形式死亡,何时死亡?这都是虚幻的泡影。我们认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弥陀佛眼里它都的很正常的。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诸多的恶业,还会有多少善终的呢?但是阿弥陀佛就要救度我们这些不得好死的人。他的愿王力量已经达到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层。临终的昏迷是第六意识的昏迷,而渗入藏识中的弥陀愿力会为离体的神识导航的。【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阿弥陀佛保任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我们还耽什么心呢?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是怎么往生的呢?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维。我们与阿弥陀佛是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决定保证我们往生】。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第十八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这个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啊。【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往生。】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的慈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8)、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我等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所应,感应道交,证得往生。净业行人首先得建立这个正知见。有了深信切愿,自然会孜孜于执持名号。以真如名号熏习无明,如是功夫纯熟,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上,则决定往生,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要身体力行。由此,东林祖庭倡导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组织每月两次的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每月一次的昼夜经行念佛,以及一年三次精进佛七,悉是这种倡导的表证。 【临终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固然往生无疑】。问题是,【临终念头没有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能否往生】?对此,需要细加辨析。一种情形是:平时不具备信愿持名,临终念头又不在阿弥陀佛上,可以断定不能往生。另一种情形是:平时已具足信愿持名,临终因种种因缘,【念头未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于此要坚信,阿弥陀佛悲愿威神力一定会以种种善巧方便令这念佛人往生。在这个往生问题上,我们宜从自力念佛功夫的计较上摆脱出来,转而注目思惟阿弥陀佛由同体大悲心所成就的大不可思议威神力量,了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含平时),即可乘佛愿力往生(第十八愿);了知如果有人有过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功夫,中途悔转,复造恶业,然阿弥陀佛在此人临终之际,兑现摄生弘愿,令此人得以往生(参见汉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边地疑城”章)。这些圣言量教喻我们:我们只要关注凡夫应作的事情,即信愿持名或尽形寿,或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或十念,至于【临终最后一念出现何种情形,乃是我等凡夫无法把控】、也无法判断的,因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故。由于吾人无法把控,才会生起恐惧不安心。阿弥陀佛五眼圆明,悉知我们有此恐惧,便以临终【放光接引】令吾人获得往生的安心、安乐。是故,我们只要具足信愿,悉可往生,无须在临终一念是否在佛号上生起分别、执著,封拙怀迷。兹举两则佛言祖语用作佐证,令净业行人摆脱无谓之困惑。证一:《大智度论》卷十八云:“摩诃男释王(迦毗罗卫国接任净饭王的国君)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国王难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证知,不以临终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习的惯势作为神识的归趣要素。吾人信愿持名,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的加持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往生净土有何忧哉!综上所述:我等众生不怕罪业深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功夫浅深】,悉能乘托阿弥陀佛愿力成办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于临终能否正念,【可交由阿弥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之上获得决定往生的信心,在“敦伦尽分,系念佛号(第二十愿)”上增强自己的净业修为。这样,万修万人去,决非虚语。伏冀净业行人放下我执情见,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之中。至祷!4、净宗法师(1)、佛为什么来迎接我们?为什么发这个临终来迎的誓愿?他就知道我们众生临终四大分离、众苦交集,冤家债主尽来索逼。像这样的众生,活得好好的、欢蹦乱跳的时候尚且不能正念,叫他临终怎么能住于正念呢?所以,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慈悲加佑,令我们冤业消除,化解冤怼,病苦消除,住于正念。所以,佛的来迎就是为了我们的正念,【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正念,他才来迎】。如果要你有正念,k才来迎,那就颠倒了,佛怎么会干这种颠倒的事呢?只有我们众生才这么颠倒。比如说,一个人被群贼所追杀,心中就恐惧害怕,就信心不足。正因为他恐惧害怕、信心不足,他的父亲就赶来救他,他的父亲是个勇士,是个大力长者,来救儿子;他的儿子这时当下住于正念,当下信心坚固。不可能说父亲喊他儿子:“儿子!你信心坚固,我才来搭救你。”儿子会说:“我现在没有力量,我被别人追杀,要死了,我怎么信心坚固?信心坚固才来救我,那我只有死路一条了。”不能颠倒过来啊。正因为你是恐怖万状、没有力量,所以阿弥陀佛才来救你;救了你,你才信心坚固了,你才有正念了,“啊!好了,大慈悲父来了!”大力长者、大力勇士来了,当下群贼瓦解,四处逃散,父子相见,团圆和气,多好呢!所以,我们都颠倒了。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被冤亲债主追杀,生生世世所造的冤业都来向我们进攻,都来向我们讨逼。我们平常都没两下子,到那个时候简直是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啊!声声念念之间都在喊救命啊,哪里有办法自己能够正念呢?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必然来迎(因为我们平时专修念佛),把这些能够残害k念佛独子的烦恼之贼、这些所有的冤业、债主当下以名号的宝剑、以光明的法宝当下把它通通收虏了。(2)、《阿弥陀经》讲‘心不颠倒’,我们怎样才能保证‘心不颠倒’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破除误解   第一个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不管平时念多少佛,如果临终一刻没有念佛的话,那平时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须临终能念得出佛,佛才来接引,才能往生。”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临终没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时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现在已经要命终了,这个时候再不念佛的话,就没有机会了,就要命终去轮回去了,所以才说“临终念佛”。像《观经》下辈三品的人就是这样,临终念一声佛、十声佛往生了。《观经》的意思是说:即使一生造作众恶,直到临终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么十声、一声,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况平时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问题,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专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业,十即十生”,并不是说一切人都要临终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以净土三经来说,说的都是一辈子的念佛,不过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无量寿经》“乃至十念”、“一向专念”是总纲,总原则,总要求,是上包一辈子的念佛,下含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观经》下三品讲的是临终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概一生的念佛;《阿弥陀经》若一日到若七日,讲的就是平生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概临终的念佛,也就是遇到这个法门还有一天的寿命就念一天佛,有七天的寿命就念七天佛,随寿命长短,一辈子念佛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还会专门研讨。  这个平时“若一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就是信愿坚固专修念佛的人,这个人怎么样?他也会死啊,他是个一生念佛的人,现在临命终了,怎么样?接著底下经文就说了: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平生念佛,临终佛与圣众自然现前,这个时候不管他有念佛没念佛,佛与圣众都来现前,所以【【经文并没有说临终的时候还要再念佛】】,只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认为:“虽然平生念佛,临终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来接引,不能往生。”很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误解之二  再来,第二个误解,认为自己要有能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不然不能往生。这也是误解。因为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是佛力保证的,是平生专修念佛,临终佛圣自然来迎,佛一来迎,慈悲愿力加持我们,自然让我们心中住于正念,心不颠倒,随佛往生。所以接下来经文说: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佛一显现的时候呢,这个人见到佛了,一口气叹下来,命终了。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直接说,这个人命终的时候是“心不颠倒”的,【没有说还要做任何的努力;这也是佛来迎接加持的结果】,不是我们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   慈悲加v,   令心不乱。   “心不乱”就是“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心不乱,是阿弥陀佛“慈悲加v”我们,令我们心不乱。】临死的时候,人很苦恼,四大分离的苦恼,家眷分离的苦恼,身体要抛弃的苦恼,过去所有的一切业力翻现出来……种种的苦恼。阿弥陀佛才安慰我们说:“我放大光明,这个时候一定来迎接你,来安慰你。”让我们能够安稳。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业障、所有的苦恼不安,当下变得清凉,内心就很安乐、欢喜。所以才说:“慈悲加v,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心、佛的誓愿功德加持我们,护v我们,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不是我们自己有力量达到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我们。     误解之三第三个误解,认为:佛虽然临终的时候会来接我,但如果那时我昏迷了,不知道怎么办?认为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这也是误解。因为【外相虽然昏迷,心识还是清清楚楚的,佛来接我们,我们会一清二楚】。像《念佛感应录》第三集第一三六则,就记载一位贵阳的莲友蒋妙信,她是双目失明的盲人,平时专修念佛,因解大便出力,脑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好几天,一醒来就说“佛来接我,我要往生了!”说完又昏过去,于当天下午往生,走得非常好。一个天生失明、一生不辨颜色的盲人,昏迷中亲见佛来接她,你看稀奇不稀奇!而且她昏迷之前也不是在念佛,所以佛来迎接,眼盲不是障碍,昏迷不是障碍,正临终时有没有念出佛来不是障碍,不靠这些,是我们平生念佛,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之间相互感应道交,自自然然往生的。心识不昧,永远不灭,不坏,不死。后面我们还会讲二个现实的例子做为证明。  至于说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过是一时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闷了,那不是临终心识的状况。   命终三位  临终到命终,人的心识有所谓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体爱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临近命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还有作用,第六意识还能作主,心识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近死亡了,四大五蕴开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极大的苦恼,但另一方面心里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对妻子儿女、家产财宝等一生所爱的人啦,东西呀,心中难舍难分,真是痛苦万分。  第二自体爱位:由第一位,经过种种巨苦的折磨,这个时候身心更加虚弱,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识细想存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财宝等也就丢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执爱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体爱位。  最后不明了心位:也叫“乱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时候了。身体再怎么样执爱也不能保,这个时候,一切身体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识也就随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就会浮现】。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浮现,就好像做梦时,第六意识较薄弱,所以毫无顺序、毫无逻辑、毫无条理,时间、空间都很混乱,而没有一个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时候就像这样,业力种子浮现,就如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因为国中无王,所以盗贼都出来相争为王,这时就看哪一个较强,那个人就当王。相同的道理,命终之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一时浮现,业力一现,眨眼之间,便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前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处在前面的三位当中不论哪一位都有极大的苦恼、恐怖、惊慌等,《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意思是说,寿命将终时,后悔与惊恐一直向心头攻来。后悔什么呢?后悔以前都是为名、为利、为家庭、为事业,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后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持佛法为生死大事做准备。惊恐是害怕到底要怎么办?会去哪里?人到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者起恶念,或者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或起恩爱,这个时候怨家债主也就得著了机会,前来扰乱,令失正念。   来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会出现以上情况,因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我们,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临终助念的时候,都会听到临终的人说他亲眼见到佛菩萨来接了。念佛的人虽然也有死苦,但很轻微,因为有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迎,佛光普照,佛力护v,所以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在明了心,欢欢喜喜,正念往生。举例说明--赖朝河的故事  这里讲一个现实的例子。因为我们一般人担心:“如果我昏迷了,怎么能往生?”其实,我们人虽昏迷,或者是像植物人一样,这个丝毫不影响。问:既然念佛是正定业,任何人念佛都能往生,那为什么还有临终助念一说呢?答:如印光大师说:「此(临终助念)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可知临终助念主要是针对平日不念佛的人。因为平日既不念佛,临终再不念佛就要堕落轮回了,所以这时就需要善友来开导帮助,带领他一道念佛。他这时能随着念佛,同样往生。临终助念都能往生,平时念佛的人就更能往生了。这也正说明念佛是往生正定业,万修万人去啊!5、慧净法师:《观经》下品下生之含义第十六点 显临终助念尚救,何况平生自念下品下生的人,临终的时候心中恐惧、慌乱,这时旁边的善知识为他开示说:“某某人哪!你就跟着我的声音一起念佛。”是别人在旁边念给他听、给他依靠。可以说他是靠别人扶着他走路,他自己是没办法平稳地一步一步走路的。他这样都能往生,何况我们从现在开始,发自内心地、真切地念佛,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哪有不往生的呢?有一句话说: 虽然终日彷徨,傍晚到达目的地,足矣!意思是说,有一个人整天彷徨,找不到目标,找不到方法,可是就在太阳下山之前,他终于正确地找到目标,而且到达目的地了,这样可以说他就没有遗憾了,因为他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只是比较侥幸、危险。以我们来说,不会像那个人一样终日彷徨、直到傍晚才侥幸到达目的地,我们是现在就已经锁定目标,而且终将到达目的地,对不对?因为我们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护当中,虽然肉体还在娑婆世界,但是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虽然此生果报还没有尽,但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了。因此,净土宗的特色就是“平生业成”――在我们平生、还没有临终之时,我们往生的业因已经圆满成就了;有了这个业因,自自然然就会获得往生成佛这个果,这叫作“平生业成”。这样的特色,是净土宗特有的。如果靠自力修行,就没有这样的特色。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说: 圣众庄严 : 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此文之意是,所谓极乐世界的圣众,包含两部分: 一是“现在彼众”,指现在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正在极乐世界里的众生。二是“十方法界同生者”,也就是现在虽然还没有往生极乐,还在十方法界各自的国土,但他们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因而必定获得往生。因此,从因说果,可谓念佛人已是极乐世界的圣众,已非娑婆世界的凡夫。第十七点 显临终念佛宿善深,何况平生念佛一般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这个五逆十恶的人临终能遇到善知识,只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脱离地狱之苦,乃至脱离永世的轮回,获得往生成佛,是因为他宿善深厚; 我们现在念佛,恐怕宿善不如他,所以他能往生,我们不一定能往生”,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大家想想看,这个人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他往生了,如此说他宿善深,那我们现在就遇到了,怎会是宿善浅呢?他平生作恶多端,而我们现在就已经学佛念佛,已经随缘随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说他宿善深而我们宿善浅,是不合逻辑的。这样的见解就是恶见,不是正知正见。有一句话说“恶见妨解脱”,不正确的见解会妨碍一个人解脱生死轮回,所以观念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净土宗必须建立纯正的净土宗知见,才不会被人惑乱,甚而退转,改变信仰,丧失往生成佛的大利。《庄严经》言: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是故汝等闻斯义。《大经》言: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 & & & & 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 & & & & &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善导大师说: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以上法语,显示平生遇到净土法门、信受欢喜、念念相续、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的念佛人,才是真正宿世善根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具足福德智慧的人,才是真正获得大利无上功德的人。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业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