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中国劳动力人口趋势转移趋势需要哪些数据资料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线资深机电工程师,国家二级汽车运动裁判,曾参加广东省乃至国家级各类汽车运动等。
 下载此文档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下载积分:1600
内容提示: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3|
上传日期: 18:49:2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怀宁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农场劳动力转移,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state-owned farm,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 农场劳动力转移
1)&&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state-owned farm
农场劳动力转移
2)&&rural labor transfer
农村劳动力转移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i
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
The Long-run Forecasting Analysis for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C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预测分析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farm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3)&&Transfer of rural labor
农村劳动力转移
4)&&rural labor transfer
农业劳动力转移
A Study on Impac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on Rural D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This paper raises several counter measures: as to overcome obstacles in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to establish law and regulation system for middle and small-scale enterprises and to complete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middle and small-scale enterprises from the macro-point of view so as to realize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deve.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难点,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
5)&&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农村劳动力转移
Analysis on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problem of W
贵州省务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F
新阶段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查分析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ynamics model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n term of dissipated structure theories and system theories,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state of China.
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从耗散结构理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学模型,试图通过这个模型估算出各自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权利构成资本的命题,并在制度的范畴下讨论了农民权利的资本化要求以及这种转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和作用,并对农民进城的障碍做了分析探索。
6)&&transferred rural labors
农村转移劳动力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ransferred rural labo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tu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hich promote the transferrence,etc.
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境遇与发展瓶颈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普遍关注。
补充资料: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域转移
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域转移*
%26#2;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演变趋势 陈甬军 陈爱贞(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内容提要: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既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又能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和降低转移成本。但产业区域转移应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条件与水平,以及不同产业的特性。为此,本文在城市化框架内对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区域转移的演变趋势、演变机理及其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角度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区域转移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从区域层面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法对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人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有针对性地探讨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产业区域转移;城市化;面板数据法一、引言年,我国城市化率从17.92%增长到41.8%,年均增长3.3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历史和处在转轨时期等原因,我国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其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投资规模偏大与产业效率低下,城市吸纳能力呈下降趋势,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陈甬军、陈爱贞,2004);其二,随着产业和人口往东部地区持续集聚,城市地价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资涨幅的趋缓增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其三,由于在城市生活与就业状况不乐观,劳动力无法从农业、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来,农民工问题突出。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提高工业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又要加大对劳动力的吸收力度。而通过产业区域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既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又能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和降低转移成本。因此,我国城市化发展应从强调劳动力转移转向强调产业区域转移。关于产业发展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目前成果颇丰。比较著名的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等。这些理论大多都把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视为随资本积累率提高而提高,在这个既定条件下,只要转移动力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全部转移到城市。这个既定条件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升级是同步的,显然这种假设与中国的实际不符。其次,这些模型着重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没有涉及到劳动力转移成本,以及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生存状况等问题。而这些正是中国的农民工所面临的大问题。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主要是以拉丁美洲为典型案例,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到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力,但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关注较少。非农就业岗位的提供需要非农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国学者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产业梯度转移的设想,即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将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显然,产业梯度转移不但能加快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化,还能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出现,制造业在地域上反而变得更为集中。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所课题组(2001)通过对我国空间比较优势分析,认为由于沿海南部市场环境适于厂商生存,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在沿海南部集聚,而在西部和中北部全面萎缩。文玫(2004)则从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不同地区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化的决定因素。这些研究同样暗含着一个假定,劳动力转移与产业集聚是同步的。范剑勇等(2004)虽然探讨了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之间的正反馈机制,但认为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之间是种必然的同向关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河南方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特点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
河南方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特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南阳市统计局方城县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自然分界线上,是一个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县。全县106.9万人口中,农村人口96.8万人,占总人口的90.6%,实有劳动力67.6万人,人均耕地仅有 1.75 亩,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近34.5万人。截止2012年末已转移就业外出劳动力31.2万人,目前仍有近3.3万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就业。随着新生代劳动力的注入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存在着严重过剩的问题,农民工转移凸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新特点及趋势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经济改革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新特点(一) 农民工转移就业“离土离乡”模式有所转变,逐渐由沿海城镇转入县域。“十一五”以前,农民工转移就业以输出沿海城镇为主。而近年来,随着方城县委、政府积极实施的“培养一批实干家老板,开发一批创业项目,增加一批就业岗位,带动一批农民就业”的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转移就业人员回乡创业。对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积累、具备创业能力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鼓励和创业培训,提供政策扶持,帮其成功创业。加之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加大了自主创业培训的内容和训练,教育和引导农民工树立起了“打工近期增收,创业长远致富”的发展理念。使那些在城市务工多年,受城市文明熏陶和市场影响较深,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基础的年轻人,回乡投资兴办起了一批小企业,使农业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贯穿方城县境,给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加之县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转移就业创造了条件。2012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8万元 ,比上年增长23.0%,一批批新的建设项目,不仅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大发展,还带动了大规模的就业。据从城乡结合部的方城县独树镇、古庄店乡和清河乡的调查显示:有30%的青壮年男劳力就近选择有一定技术要求、工作强度大和报酬较高的建筑、修公路、俢运河等行业就业,如方城县独树镇周庄村第三小区,南水北调开工后,该小区193个劳动力中就有25个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就近的运河就业,占小区总劳动力的13.0%,达到了务工、家庭、土地都不误的目的。随着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及农民创业能力的不断加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县内转移就业。据方城县90户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一季度末从业人数213人,从业地区在县内的有175人,占82.2%;其中:从事本地非农自营活动的人数有6人,占县内从业人数的3.4%,本地非农务工活动的54人,占县内从业人数的30.9%。(二)以东部为主的转移有所减弱,向中西部转移日渐增强。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中西部加快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的能力逐渐增强。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趋势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提高,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中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据方城县90户农民工监测调查反映:一季度在外从业的41名农民工中,在东部地区从业的有32人,占在外从业人数的78%。在中西部地区从业的9人,占在外从业人数的22%。(三)农民工转移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就业环境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据调查,外出两年以上的农民工在城市已经稳定居住,主要表现在转移就业岗位相对稳定。目前,在省内外城镇的艰苦、重体力的制造业、服务业工作岗位已由农民工替代,就业领域已从最初的临时性岗位成为行业长期性工作人员,就业岗位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据方城县90户农民工监测调查:2013年一季度外出从业的41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有24人,占58.5%,其中制造业16人,建筑业8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有17人,占41.5%。随着农民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工已看重家庭成员的团聚生活。夫妻携带子女一起外出进城创业的农民工数量快速增加,农民工流动就业家庭化的特点日趋显现。在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初期,大部分农民工均以季节性流动为主,农忙时回乡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在务工地全年长期居住者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农民工在可靠的务工地稳定居住的时间逐年增加,部分已经融入到现务工地过上了长期稳定的城市生活。据方城县2012年10个农民工监测调查村资料显示:10个调查村4795户农民家庭,居家在外341户,居家在外人口 1222人。(四)新生代农民工大幅增加,群体显现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进入“十二五”以来,80、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人数大幅增加,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力军,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为73.2%。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人具有大、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60、70后时代的农民工。由此,农民工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明显。据方城县2013年一季度90户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41名外出务工人员中18-35岁的有30人,这部分人各方面素质明显较高,他们都处在活力最强的年龄时段,市场经济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技术专长,尤其是都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动能力。同时他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水平。具体比例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3%;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0.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五)农民工转移就业领域不断扩大。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加强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行业时,不仅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也考虑企业的工作环境。新生代农民工从业的主要行业分布显现新的特点。据调查,“十一五”以前方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领域主要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物价的普遍上涨,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逐渐减少,从事批零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的人数不断增长。农民工就业从制造业、建筑业向商业、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六)外出农民工收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就业需求比较旺盛,同时国家又多次上调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从而使农民工务工收入不断得到提高。据今年一季度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41名外出劳动力中,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有4人,占9.8%;月收入元的21人,占51.2%;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有16人,占39.0%。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大部分从事着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较差、危险系数高的建筑行业。二、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式仍以流动型为主,定居城镇的人数逐步增加。据调查,今后一个时期,方城县外出劳动力仍以流动型进入城市务工为主,这部分群体当经济收入丰厚后,树叶归根的念头存在,最后选择的归宿是回乡创业经商办企业。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政策的完善,以及《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实施,为农民工进城定居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优越环境,一大批现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经过培训已掌握技能且能够在城市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更乐于在城市里稳定发展。这部分农民工对工业生产、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已经逐步适应,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已趋向城市化,并对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于是就放弃土地到城市定居,正逐步成为城里人。而那些家庭负担较重,城市生存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城市环境的农民工只能选择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这是目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二)农村富余劳动力供求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变,转移就业的规模将趋向平稳。在“十二五”末的这段时间内里,方城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方城农村每年仍将有近万人的剩余劳力需要转移就业。进入“十三五”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明显改变,转移就业规模将平稳推进。目前,随着县域经济飞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加快,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在减少,城镇郊区失地农民大幅增加,使富余劳动力迅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半数以上进入城市务工。因而,经过近年的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量将迅速下降,转移就业的规模将逐渐趋于平稳。随着城市化的跨越发展,多数农民工在务工城市稳定下来,从而放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一)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促进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这将是改变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离土离乡”模式的一个重要渠道。多数农民工通过多年打工积累的实践经验,掌握了各项应用技术,学会了再就业的本领,凭着一腔饱满的创业激情,满怀信心走上了回乡的创业路。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场地、资金、招工和行政审批等问题,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促进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局面。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针对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品牌培训”和“项目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创业本领。(二)强化外出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增强外出务工竞争力。针对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强化农民工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外出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竞争力。(三)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要加强部门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司法部门,要设立服务站、开通免费服务热线等,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工伤处理、劳动保护、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权益,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维权等服务,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农民工,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加大对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的力度,使农民工在务工地能够安居乐业。(四)加快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降低城市落户门槛。现行多数城市户口迁移受限,满足不了农民工正常迁移的需要,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现有劳动就业制度亟待改革,这是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在就业政策上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待遇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为逐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扫清制度障碍。(五)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在医疗、住房、参保、继续教育、子女上学等问题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首先,各级政府要考虑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所需,政府应该通过市场对农民工通过集资和融资等多种手段建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在务工地城市过上稳定的生活;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及社会救助制度,做好农民工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儿童免疫等各项卫生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工享有与当地人口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待遇,从而把农民工福利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接受教育的问题,使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享有与本地学生相同的权利,能够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各地政府要纠正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赞助费、借读费等歧视性做法,使农民工子女能够顺利到父母务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来源:河南南阳市统计局()“十二五”及中长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十二五”及中长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
导读:+(2)250个劳动日1.48/年300个劳动日1.23/年320个劳动日1.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提供数据计算得到,对剩余劳动力的估计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对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的估计,然后用实际劳动力数量减去需求数量,2008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从业人员大约为2.965亿人,因为农村劳动力不统计失业人员,因此从业人员大致等于劳动力人数,可以得到我国农村剩余劳+ ( 2 )
250 个劳动日 1.48
300 个劳动日 1.23
320 个劳动日 1.15
注: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茶叶、水果和其他农作物;饲养业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猪、羊、家禽、兔、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对剩余劳动力的估计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对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的估计,然后用实际劳动力数量减去需求数量。根据前面的估计,2008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从业人员大约为2.965亿人,因为农村劳动力不统计失业人员,因此从业人员大致等于劳动力人数。这样,结合表2,可以得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致在0.7亿~1.2亿之间。
另外一种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方法是根据调查那些0.63
尚未转移劳动力的转移意愿来进行推算。由于目前农村尚未转移劳动力往往年龄较大、教育水平偏低,因此用此方法得出的短期剩余劳动力往往较少,例如蔡P、都阳、王美艳(2008)估计2005年可供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约为4357万人。
但如果我们考虑中长期的情况,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更替过程(新增劳动力更年轻,而且教育水平更高),也就是说农村未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和教育结构都会发生有利于进一步转移的变化,因此中长期来看采用第一种方法估计更为合适。即使这样,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大大下降。
进一步看,根据本报告前面的分析,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根据实际观察和经济理论的预期,我们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务农劳动力是一样的。因此,在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条件下,仍然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与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50%已经是40岁以上的劳动力。这些年龄较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本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比年轻人会遇到更大的障碍。
自2004年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出现了“民工荒”。近几年来,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消失或缓解,反而蔓延到全国其他地区。这个现象已经不是短期性的或周期性的,而是成为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现象。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已经告别了无限供给的时期,农村已经不再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根据二元经济理论,一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澡盆被淘干,就标志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开始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没有可以转移的潜力,而是说,如果没有工资水平的提高,或者其他等值的激励手段的加强,非农产业就不再能够像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时期那样,轻而易举地得到所需的劳动力供给。
2.农民工工资开始增长。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以来处于偏低的水平,并且一度几无增长。2004年之前的12年中,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与当地年均20%以上的GDP增长速度相比,工资水平几乎原地踏步,说明农民工未能很好分享企业效益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近年来,农民工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与2005年相比,2009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由872元提高到1417元,年均增长12.9%。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工资涨幅加快,与东部工资差距明显缩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东部地区为1455元,中部地区为1389元,西部地区为1382元,东部只比中西部高5%,而5年前东部工资比西部平均高15%。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涨,除了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就业需求比较旺盛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特征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无限供给阶段转为有限剩余、有限供给阶段。这种有限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供给特征通过绝对工资水平上涨和局部劳动力供求紧张等方式体现出来。由于农民工增速将会放慢,农民工工资上涨将是趋势性的,这也将促使企业通过加薪和加强劳动者保护,以有效获取和维持合意的劳动力资源。
农民工工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2007年工资为推算数。
3.劳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从80年代也开始了下降的过程,本世纪以来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最新的预测,劳动年龄人口从2013年左右开始上升趋势就会十分平缓,年达到最高峰后开始绝对减少。这时,作为无限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源泉,人口因素不再助长劳动力供给的增长。2004年以来,城镇用工企业迫于民工荒的压力,不得不放宽用工年龄,从过去的25岁以下放宽为30~40岁、甚至50岁。年大量增加的是31岁以上的民工,特别是31~40岁的民工,2006年比2004年剧增41.8%。同时,农民工供不应求的年龄段也快速上升,从2003年的20岁以下,上升到2004年的25岁以下,以及2006年的30岁以下。我们在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民工家庭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通过估算农民工的最高预期工作寿命,认为40岁以下农民工供不应求可能在2016年出现。这预示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可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二阶段。 三、中国经济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长期趋势
本报告采用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模型方法,建立一个反映中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模型,以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根据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及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形,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及劳动力转移的前景进行模拟和比较,并分析经济增长、城市化、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能影响。
本报告所采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2009年版DRC-CGE模型(以下简称DRCCGE2009)[DRCCGE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开发的动态递推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关于模型的具体描述参见李善同、翟凡(1997)]。这一模型具有递推动态的特征,它通过求解一系列的静态均衡来模拟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本文模拟时间段为年。
在本报告中的模型包括41个生产部门(1个农业部门,23个工业部门,1个建筑业部门和16个服务业部门)、12组居民(7组城镇居民,5组农村居民,按居民收入分组)和5种生产要素(农业劳动力、生产工人、技术工人、资本、土地)。模型的基准年份为2005年,数据主要源于基于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的2005年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
与以前模型相比,本报告的CGE模型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中国的贸易环节进行了特别设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为了复苏本国经济、促进国内就业,美欧等发达国包含总结汇报、农林牧渔、行业论文、经管营销、教学研究、计划方案、自然科学、医药卫生、旅游景点、出国留学以及“十二五”及中长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等内容。本文共4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劳动力成本趋势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