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重解《道德经重点句》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知乎166被浏览13542分享邀请回答4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老子的六条忠告|重解道德经 第十章
作者:星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将通行本《道德经》与本人以多部简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并列出,以便读者比较阅读。
我在对《道德经》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老子之说绝非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那样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因此本人这版《重解道德经》颠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对“古本道德真经”的全新破解,想必应该更为贴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请读者自行品鉴,也欢迎探讨交流。如有不喜请略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殆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
爱民括国,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
注:因本章与五十一章之中的“道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持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文字重复,根据上下文意推断,此数句为错简,是重复抄录,不应出现在本章之中,故本合校版将此部分删去。
营:营寨,这里指灵魂所居住的身体。
魄:与身体相依存的能量体,有别于可离开身体的魂。
修除:设置。
监:通“鉴”,镜子。
括:约束。
天门:天门穴,又名攒竹,也作天庭,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只是让身与魄抱合在一起,能不分离吗?
圆顺气息以致于非常轻柔,能像婴儿一样吗?
设置心中的明镜,能没有瑕疵吗?
爱护人民、约束国家,能不让人们知道不该知道的事物吗?
头脑中的念头开启关闭,能想法温柔吗?
了解通达各类事物,能不用智力吗?
本章老子提出了六个问题,虽然用的都是疑问句,但实际上问题本身就是给人们的指引。我们来看一下这六个问题都说明了什么:
殆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这里的“殆”意为“只”,表示“营魄抱一”是件很单纯的事,其在帛书《道德经》中为“戴”,“戴”是“殆”的同音字,应为抄录笔误,而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则改成了“载”。
“营魄抱一”就是身与魄合一,也就是身体与身体中的能量合一。“营魄抱一”与“形神合一”略有区别,后者是指身体与灵魂合一,即让灵魂待在身体之中,好集中精神。
老子在本章中提到了一些修身养性之法,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很多道家的修炼心法多与此有渊源。这第一个就是讲要让掌管身体各部分的魄与身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要分离。这就涉及了中医关于人体的核心理论,即人体是由看不见的内在能量——或者叫做“气”——驱动的。中医的穴位和印度瑜伽的脉轮就是这些内在能量的能量中心,而身体中各个部分、各个器官中都有“气”的存在。气聚而成魄,气散则魄亡。
当这些“气”正常的在身体中聚集并流动的时候,身体就是健康的,而当“气”开始流失、离开身体的时候,身体就会变得虚弱,甚至患病。因此老子告诉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气”是不是能留在身体里,不要让“魄”跑掉,不要把“气”给泄掉了。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接下来就讲吐纳了。呼吸的时候,要做到起伏圆顺、气息柔和,这基本上是所有吐纳之术都讲求的,而且呼吸要轻柔得像婴儿一样才好。
为什么要如此轻柔呢?究其原理我想大致是这样的:肺脏是人体中唯一能自主控制的内脏器官,控制好呼吸就是控制好肺。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身体随着肺脏的收缩和扩张进行有节奏的内在运动。通过对这种内在运动节奏的调整即可影响到全身的运转节律。身体运转节律的起伏波动越平滑、越缓和——也就是生物节律波形的振幅越小、频率越低,身体越接近平静的状态。身体在达到一定的平静程度之后,将会加强自身的感知水平,启动更多的内在潜能,更快地恢复各项身体机能。所谓“宁静致远”就是这个道理。
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
前两句是讲修身,接下来就都是讲养性了。这句话讲的是返观内照,假设心里有一面明镜,用它来时时察看自己的一切,包括思想、情感、身体、言行等等。而且老子希望这面明镜不要有瑕疵,因为镜子如果有了瑕疵,有些问题就会看不清了。
曾子的“三省吾身”已经有些“修除玄鉴”的意味了,但还没有老子那么的完美主义。老子不仅要用“玄鉴”时时自察自省,还要保证其没有瑕疵。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神秀那首著名的四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正好能诠释老子此语。而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其实与神秀之说并不矛盾。
爱民括国,能毋以知乎?
这里的“括”字在帛书《道德经》中写为“栝”,此字意为箭末扣弦处或某种植物,放在这里并不合适。故此字应是抄录笔误,若将其改为同音字“括”似乎比较合适。这样的话,“爱民括国”就很容易理解了,即爱护人民、约束国家之意。
老子在这里再次提到不要让人们知道不该知道的事物,即对第三章中“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的又一次强调。看来老子很重视这件事,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再讲讲其中的道理。
我们看到现在的媒体资讯非常发达,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大量的新闻时事和各类信息。从一方面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新闻传播无时差,信息传递无疆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便利性,各种不良信息也得以快速广泛传播。先不说泛滥的色情信息,就说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虚假报道、诈骗信息、谣言妄语就使人们深受其害、防不胜防。
负面新闻往往是媒体和大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传播快、流量大、效益高,但负面新闻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失去对社会的信心。负能量会很容易地传导到整个社会,从而造成更多的负面问题。
关于负面新闻,每天都有一大堆,色情、暴力、抢劫、强奸等比比皆是。人们被这些负面信息所包围,分辨力差、意志薄弱或好奇心强的,很容易就被诱惑,迷失了自我。
大家可以自己有意识地甄别一下,尽量少关注这些东西,也不要去传递,让那些负面信息越少人知道越好。当然,如果从国家层面能主动过滤这些信息固然是好,但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谁来判断什么是负面信息,这个标准可不好定,搞不好又弄成信息闭塞、不公开透明了。
因此要想解决这种问题,最好还是从每个媒体人做起、从所有人自身做起,不去制造这类负面新闻,少传播负面消息,不要贪图那种阅读量、点击率,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民、爱国之举。而与此同时,你所做的也正是爱护你自己。
至于那些虚假报道、诈骗信息、谣言妄语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都是扰乱视听、迷惑人心的东西,越少越好。如此看来,老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深刻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和解决之道,在今天更具重大意义。
说到这,又让我联想到了《圣经·创世记》中的一个故事:亚当和夏娃不遵从上帝的命令,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于是知道了善恶和羞耻。上帝知道后很生气,于是就诅咒亚当、夏娃和那条引诱他们的蛇,让他们都要经受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和艰辛。
这个故事的寓意其实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这里的不让偷吃智慧禁果就是老子所讲的“无知”,亚当、夏娃知道了善恶和羞耻,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亚已;皆知善,訾不善矣。”(详情请参看《圣人无为|重解道德经 第二章》)。然而老子并没有把知识和智慧视为原罪,更不会认为有了分别心就要受到惩罚,他只是不想让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扰人们纯净的心灵。
智慧禁果的故事应该说是犹太人祖先对于知识与智慧以偏概全的误解,他们只强调了有害的一面,而把有益的一面也一并打倒了。好在犹太人并没有受此影响,反而成为了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同样,我们也不要以偏概全地理解老子所讲的“无知”,想必他一定不会反对人们知道那些应该知道的东西。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这里的“天门”应该是指人的天门穴,又名攒竹穴,其位于两眉中间印堂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就像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天门穴开合,就是指头脑中的念头闪现与消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起心动念要温柔。
有些人总是对他人心怀怨恨,敌视异族、仇视社会,心中充满了恶毒的想法和暴戾之气。于是老子就告诫这些人,头脑中要多一些温柔和慈善的想法,不要满脑子都是仇恨以及如何凶狠地报复别人。
很多时候伤人害命就是一念之差,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之转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而中国人素来有一种快意恩仇的激情,喜欢除暴安良的英雄,崇拜《水浒传》里的武松。但这种有仇必报、除恶务尽的血性如果不加疏解甚至被人利用,往往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与纷争。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太多了。老子不忍再看世人的互相残杀,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在一念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明白四达,能毋以智乎?
这句中的“智”在帛书《道德经》中仍为“知”,与上句重复。由于古代的“知”通“智”,结合此句的文意,我认为应将其写为“智”。
人们努力地探索宇宙奥秘,希望能了解周围的一切,但大多数人都只会使用一样东西,那就是智力。人们绞尽脑汁去思考、去钻研,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而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发明创造,大多都出自无意间的灵光乍现或梦中的奇异景象。梦中创造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想必读者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鉴于此,老子提出认知世界不要用头脑智力,要用心,要用悟。这个道理可是相当的高深,但世人很少能理解,很容易就会被打成了伪科学。但实际上,人们用智力所能认知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永远也看不到这世界背后的真实。就算人们的智能和科技水平再提高十倍,也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既不能发现宇宙的边界,也不会找到“上帝粒子”。
那怎样才能了解这一切呢?唯有用心去悟。这就是佛法的由来,也是道家修行的根本。向心中去求,返观内照,明心见性,开悟之后自然就能参透宇宙玄机了。这才是“悟”的真实含义。之所以王阳明格竹七日心力交瘁而一无所获,就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外物的缘故。于是他迷途知返,创立了心学,成为了一代宗师。
老子以连发六问的形式,向人们提出了六条忠告,所讲述的都是修身养性的要旨。他劝诫人们:
身魄合一,不要分离
呼吸柔顺,有如婴儿
心中明镜,勿有瑕疵
爱民治国,无益莫知
起心动念,多加慈善
认知世界,少用智力
我通过对本章的重新校对整理,终于可以把老子的这六条真知再次呈现给世人了。如能得到读者的认同,我将甚感欣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记住这些忠告,并努力践行之。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自然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文化发展交流,经典读书分享,智慧传承推广。
文化发展交流,经典读书分享,智慧传承推广。
今日搜狐热点民为重君为轻|重解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民为重君为轻|重解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国学文化讲堂
作者:星贤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说明本文将通行本《道德经》与本人以多部简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并列出,以便读者比较阅读。我在对《道德经》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老子之说绝非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那样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因此本人这版《重解道德经》颠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对“古本道德真经”的全新破解,想必应该更为贴近老子的真意了。究竟如何,请读者自行品鉴,也欢迎探讨交流。如有不喜请略过。通行版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古本合校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古本注释官:通“馆”,房舍。燕处:古代指住处。则:已经。若:样子。古本释义重大为轻微的根本,平静为急躁的主宰。所以君子整日行走,不远离其携带的物资。虽然有环绕的房舍,住处已经是很彰显的样子。为何万乘之王,反而以自身轻视天下?轻微则失去根本,急躁则失去主宰。真经解读上一章讲了“道”的起源,还讲了做王的原则,那就是要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效法自然。统治者效法天地大道,最终还是要效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纯天然、非人为。而这正是老子一直强调“无为而治”的根本原因所在。“无为而治”本质上就是非人为的统治,是纯天然的统治,是效法自然的统治。在此基础之上,本章老子继续讲述做王的另外两条原则,以期统治者们能有所醒悟。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两条原则是:重大为轻微的根本,平静为急躁的主宰。重与轻、静与躁,都是相对的概念,老子一向反对执于一端,反对分别心,为何在此又如此强调重与静呢?实际上这里面并没有矛盾,我们先来理清一下思路:首先,重大与轻微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主观臆断,强调重比轻重要就像说整体比部分重要一样,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平静与急躁虽然指的是心态而言,但它们并不完全是人为设定的,而是真实的情绪反应,不存在相反的判断。并且老子说平静比急躁强,也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它们并不像美与丑、善与恶那种人为制定的标准,换个角度来看,结果马上就翻转了。其次,虽然要放下分别心,但并不意味着丧失分辨力。人们不该对事物的差别太过执著,但仍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这样才能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就真成糊涂蛋了。还是那句话,“不分别”与“不分辨”的差别,实际上就是智商、情商的差别,是觉悟的差别。那为什么说重大是轻微的根本呢?原因很简单,所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根源、基础,一方面轻可能来源于重,另一方面只有以重作为基础,轻才能稳固。比如一个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就是利用了重为轻根的原理。为什么说平静是急躁的主宰呢?因为人只有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才能有主意,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反而一急躁什么都干不好。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心静方能开启自己全方位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审时度势,同时头脑也会更加清晰有条理,而不至于晕头转向、逻辑混乱。试想一下,一个急躁冒进、狂躁不安的人,完全搞不清状况,只凭一时的冲动就做出决定,或者因为脑子太混乱了,根本做不出决定,这样的人能当好领导吗?这种失败的例子还少吗?因此只能让平静来做急躁的主宰,这个道理在选贤任能的时候非常有用。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老子在此也举了个例子来说明“重为轻根”的道理。君子出门远行,整天行走,总是不远离他的行李。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出门怎能不带行李呢?带了行李怎能远离呢?没错啊。不过从这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老子所说的重与轻并不一定是指个体内部的轻重之分,也可以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单就这个君子出行的例子来说,君子为轻,行李为重,因为行李是保障君子顺利出行所必备的物资基础。没有这个物资基础,君子就只能沿路乞讨,变叫花子了。这可不是说行李比人重要哦,只是在出行这个特定事件中,行李暂时成为了君子的根本。等君子回了家,行李就可以扔一边去了。可是几乎所有的解读者都把这个重与轻理解为一个人自身的稳重与轻浮,说一些“稳重是轻浮的根本”这种没头没脑的话,然后一本正经地劝告人们做人一定要庄重,“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不就是宣称装逼有理吗?这让那些喜欢搞笑卖萌的人情何以堪?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讲完道理,开始说重点了。老子写到,你有了那么多层叠环绕的宫阙,住处也已经如此奢华彰显了,为何作为万乘大国的君王乃至天子,还是不知足呢?反而还要以一己之身轻视慢待天下?我们知道,本该君王为轻,天下为重,但君王往往为一己私利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对人民的死活根本不在乎。本章写到这里,才透露出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当以天下万民为根本,方能生,否则必亡。君王就好比上面所讲的那个君子,君王轻天下就好比君子远辎重,因为天下万民正是决定君王为政治国能否成功的基础。君子远辎重则落魄无依,君王轻天下则亡族灭国。这便是老子的隐喻,也是屡屡应验的谶言。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本章最后一句,仍旧是首尾呼应,再次强调本章主旨:“避重就轻”则会失去根本。人们常用丢了西瓜捡芝麻来形容因小失大,倘若不顾重大而迁就轻微,结果可不只是损失大小的问题,而是丧失根基、生死存亡的问题了。舍静取躁则会失去主宰。这不用多说,想想当年的“大跃进”就能明白急躁冒进使人多么的盲目狂乱了。本章评述老子通过对轻重、静躁的取舍之道,来进一步阐释王的原则。当然,这对于现代的各级领导人也是适用的。老子的智慧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不息,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认真记取,并身体力行呢?一到事儿上,也许就抛到脑后了吧?但我还是希望老子的精神能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重行于世,并发扬光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国学文化讲堂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传承圣贤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高人之道|重解道德经 第十五章
高人之道|重解道德经 第十五章
多少东西穿过时代
作者:星贤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说明本文将通行本《道德经》与本人以多部简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并列出,以便读者比较阅读。我在对《道德经》重新解读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老子之说绝非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那样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因此本人这版《重解道德经》颠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对“古本道德真经”的全新破解,想必应该更为贴近老子的真意了。究竟如何,请读者自行品鉴,也欢迎探讨交流。如有不喜请略过。通行版本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古本合校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玄达,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叟呵!其如冬涉川。犹呵!其如畏四邻。敢呵!其如客。远呵!其如昊。屯呵!其如朴。坉呵!其如浫。竺能浫以束者,将害训。竺能卮以迬者,将害生。保此道者,不欲尚呈。注:1、这里的“昊”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昊下心,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中为“泽”,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释”,应该都是因抄录时无法辨识而附会出来的。上昊下心从字形上来看,应与“昊”字相通,主要表达“昊”的内心感受。2、这里的“叟”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灾下夕,为“叟”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中为“与”,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豫”,应为抄录时无法辨识而误读的结果。3、这里的“浫”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浫”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浊”,应为抄录时无法辨识而造成的笔误。4、这里的“害”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余”,在帛书《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徐”,“害”是楚简《老子》中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害”。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的“余”与“徐”应为抄录笔误。5、这里的“训”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言下水,为“训”的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清”。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训”。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中的“清”应为抄录时无法辨识而造成的笔误。古本注释溺:沉迷。志:记录、叙述。叟:老年男子。犹:迟疑。客:诸侯委派出使他国的使臣。昊:天,广大无边。屯:聚集。朴:未加工的木材。坉:堵塞。浫:湿润,这里指微小的水流。读hǎn。竺:古同笃,深、甚之意。读dǔ。训:教导。卮: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读zhī。迬:古同往,去之意。读wǎng。尚:通“上”,往上。古本释义古时善于做士人之人,必定不沉溺而且通达,高深得无法记述,所以为他们作颂:老叟啊!其如冬天过河。迟疑啊!其如畏惧四邻。勇敢啊!其如使臣。高远啊!其如天空。聚集啊!其如原木。堵塞啊!其如微流。甚至能对微小的水流一般的士人施加限制,将损害教导。甚至能把一卮那么多的酒都喝下去,将损害生命。保持此道之人,不希望往上呈现自己。真经解读本章讲述“善为士者”。“士”是古代对人的美称,“善为士者”也就是高人。老子对于高人的描述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到底何为高人。老子说古时的“善为士者”必定有两个主要特征,即不沉迷与通达。一方面不沉迷于外界的诱惑,一方面内心是通达事理的。这样的人是深不可测、难以描述的。于是老子为古代的高人们作颂一首,以表仰慕之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对那些高人是怎么赞颂的:老子一上来先是对高人以叟相称,叟即老先生,于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了。然后他把高人老先生比作冬天过河的人。大家知道,冬季天寒地冻,河面结冰,过冰河一定要小心翼翼、聚精会神,不然就有可能掉进冰窟窿里。这样一句话,就把高人谨言慎行的处世态度非常形象地展现出来了。高人行事往往是迟疑的,这种思前想后的状态就像畏惧四方的邻国一般。古代华夏诸国争战不断,需要时常防备邻国的入侵和骚扰。高人行事就像畏惧邻国的诸侯一样,时刻需要小心提防,并且要做到深谋远虑。高人是勇敢的,他们就像出使他国的使臣一般,不畏强暴、舍生忘死。不仅如此,使臣还得能言善辩、有理有节,只有智勇双全之人才能不辱使命。高人是高瞻远瞩的,他们的心胸和视野就像天空一样广阔无边。这样的人真是太难得了,反倒是眼界不开阔、心胸狭窄的人太多。高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他们就像码放起来的原木一样,非常团结。比如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还有江南四大才子,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世间的高人就像微小的水流一样稀少,还要以自身来滋润干涸的大地。可惜如此难得的高人仍难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阻碍和围堵。至此颂文结束。作颂完毕,老子开始讲道理。老子觉得那些高人都是世间奇才,应加以爱护,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统治阶层出于种种目的,总是对本来就已经很稀少的高人施加限制,甚至是迫害。于是老子告诫人们,这样做对教化世人是有害的,如果高人都被封杀了,世人将如何获得他们的教诲呢?对于打压高人的害处,老子在这里用喝酒打了个比方,来作为反证。卮是一种很大的圆形酒器,容量为四升,能盛8斤白酒,如果那么多的酒都喝下去了,人就得喝死了。过犹不及,做事太过自然是不行,太不及也不行,本来就很稀少的高人再打压就该绝迹了,世间也将失去教化。最后老子总结道:保持高人之道的人,不希望显露自己。其缘由已经说得很明白,为了避免世人的阻碍、嫉恨与统治阶层的压迫。因此那些高人最后大多隐居山林,成了世外高人。最典型的就是老子本人,至今不知其所终。又如纵横捭阖之鬼谷、泛舟五湖之范蠡、退隐修道之张良,莫不如是。本章评述本章初看起来完全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子到底想说什么。经过仔细研究楚简《老子》原文,发现现有的译本在很多地方与原文有出入,一番校订之后终于得以拨云见日、水落石出。原来此文条理清晰、意义深远,其价值绝非通行本《道德经》中混乱矛盾的文字所能比拟。下面我们就来对本章大致做一下梳理:第一部分:高人概述讲述高人的主要特征,即不沉溺与通达,表明其人深不可测。第二部分:赞颂高人通过六句颂文对高人的品质做了肯定,即谨言慎行、深谋远虑、坚毅勇敢、高瞻远瞩、团结友爱、润物无声。第三部分:限制高人有害以对比的手法来说明限制高人将损害教化的道理。饮酒过量与打压过度都是不恰当的行为,都会造成有害的结果。第四部分:深藏不露通过上述讲解,得出高人深藏不露的结论。这样一看是不是很清晰了?老子此说既表达了对“善为士者”的惺惺相惜,又为高人们所遭受的压迫而深感惋惜。古之高人受到压迫、束缚的事例数不胜数,或因功高盖主、或因嫉贤妒能、或因争权夺利、或为不留后患,总之高人在世就如鹤立鸡群一般,难以被众人所容。看来深藏不露的确是高人最好的选择。隐藏自己并不是虚伪,而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据《史记》所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奉劝孔子的这段话便是本章最好的印证。“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便是高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得其时则驾车驰骋,不得其时则飘蓬无定。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正合此意。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不正是“保此道者,不欲尚呈”的最佳诠释吗?后面的话则是劝告孔子别太张扬与沉溺,这其实就是在传授孔子高人之道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多少东西穿过时代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发布、转载新闻,组织相关活动,宣传常山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全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