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神曲 四个全面:全面二孩行不行

新华社: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_新浪房产_新浪网
下载“乐居买房”
新华社: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来源:新华社
扫描到手机 楼盘消息早知道
扫一扫,用手机看本文更加方便的分享给朋友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独家解读]人口学者:普遍二孩后人口结构合理也要100年
《新闻极客》:学界认为5年后中国各种人口问题要爆发,十三五规划会调整人口政策吗?
郭志刚:我觉得现在应该推进调整生育政策。中国生育率太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比以前人口规划快了很多。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决定放开单独夫妇生育二孩,实施已经一年半了。从结果看,很多人认为遇冷,主管部门却说申请生二孩的大头还没来,但从他们公布的统计情况看,已经十分平稳,没有出现过大的波澜。
这表明,总体上确实是遇冷的,根本没有出现曾经预期的大规模蜂拥申请的情况。生育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因为单独放开不是最终目标,让生育率得到适当的提高,达到一对夫妇生两个小孩的水平才是比较理想的。单独放开只是调整的头一步,从人口正常化和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需要再调整。
《新闻极客》:继续调整就是普遍放开二孩?
郭志刚:从人口发展来看,进一步调整是亟待要做的。刚提出单独放开时,我就说单独放开只不过是第一步、一小步,如果有条件就赶快继续放开。人口领域改革要服从人口大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大目标。
《新闻极客》:“小步快走”这个频率够吗?
郭志刚:显然不够。符合单独放开的人有一千多万,估计不会都来申请继续生育。有的妇女年纪比较大,有的暂时还不允许她这么急着生,所以不会出现一年好几百万人申请。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群众生育意愿很低。单独调整是头一步,没有实践过,不知道结果到底会怎样,有一定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实践看情况。
我们本来就估计不会有很多人申请,但实际情况比我们估计的还要少。这回公布的申请数不会有假,你请人家生,人家都不生。这表明生育意愿确实太低,低生育的问题很严重,远不是调整政策就能解决的。
改革要动真格,独生子女政策应退出历史舞台
《新闻极客》:单独放开一年多,申请生育的情况怎么样?
郭志刚:今年7月,主管部门报的数据大概是150万,只占12%,太少了。我们原来预期应该有二三百万。100多万人申请,到实际生育结果还会打折扣,有怀不上的,有放弃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没认清,说这1000多万人如果不申请、不生是不是最好?那就坏了,说明问题很严重,少子化想改还改不了。
当然,解决生育率过低的问题也不光是生育政策的事情。现在妇女生孩子,在社会上到底被当作好事还是坏事?30年计划生育养成一种社会观念,好像多生一个孩子就不是好事,这观念必须要改。另外,还要解决妇女生孩子面临的其他问题,有人生孩子可能会丢工作、影响晋级、还需要产床、以及随之而来的托儿所、幼儿园,都要解决。这不仅是生育政策的问题,是人口发展和整个社会慢慢走向正常化,生育这个事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新闻极客》:全面放开二孩,能扭转人口老龄化趋势吗?
郭志刚:尽快放开,当然有好处。人口学者常说,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这是对的。但有人以此证明调不调政策无所谓,是根本错误的。我建议还要加上另一句话:尽快调整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缓解就是将人口老龄化速度减慢,使老龄化最后所达到最高程度降低。从另一角度说,多生一些孩子也改变不了未来人口负增长,但可以放慢人口缩减速度。
现在符合普遍二孩再生育条件的妇女很多,约1亿人左右,数量非常大。放开后会有多少人来申请,现在不能确定,但放开对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作用更大。改革要动真格的了。预示着独生子女政策从此不复存在,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也是人口走向正常化和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你想想,其他国家像欧洲、韩国、日本,我国的台湾,大力鼓励生育也没能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提升比抑制难度更大。你不能逼着人家生孩子。这需要整个社会关心妇女、儿童、生育,这有好多事要做。光调整政策恐怕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改变畸形人口结构需要100年时间
《新闻极客》:当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达到什么程度?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可能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30%,这意味着什么?
郭志刚: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差不多接近4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可能接近5亿。当下中国60岁以上老年比例大约15%,老龄化程度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号。但我国老龄化速度非常快,2050年时60岁以上老年比例约35%,前提还得是生育率过低得到部分解决。解决得更好些,可以降到30%左右,解决得不好有可能接近40%。
老龄化虽不可逆转,但还有缓解空间。2050年时的老年人口,正好是现在20岁到60岁的,存活到那时候可能性很大。我们现在的人口金字塔上边少、中间特别鼓、下面又瘦,这些人口正是中部鼓胀出来那一大块,到那个时候都在老年,现在死亡风险下降、寿命延长,所以4.5亿人肯定打不住。这没法改变,问题是谁来支撑那时的老年人口,有多少劳动年龄人口。
随着这一大块逐渐进入老年,老年人会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到2030年时这个问题就相当突出了,在2050年时将接近老龄化最高值。我们若能顺利渡过2030年到2070年这一段,中国的人口转变就基本胜利结束了。如果挺不过去,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就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人口是社会的主体。
《新闻极客》:怎么样才算平稳渡过?
郭志刚:跟今天的生育政策调整有关系。今天生的小孩到2035年就是20岁,正好开始劳动了,假如要能多生一点,在2035年以后就有更多人处于青壮年,能来支撑老龄化,相对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一些。
《新闻极客》:要改变现在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大概要多少年?
郭志刚:这是非常大的问题。30多年前有些学者说中国人口7亿比较好,但当时很多人口学家反对,说不能把7亿当做一个目标,降到更替水平就可以了,慢慢把这个人口先稳定住。其实,长期稳定在更替水平的目的之一是保证人口转向不增不减的发展趋势,目的之二就是在及时调整人口结构,不要再追求更低生育率和更少的出生了,因为那样人口结构将更畸型,未来人口缩减也过快。
中国人口总量一旦在2030年甚至在此之前就达到最大值,以后人口会减少,我们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人口结构慢慢变化,如果现在能将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并大致稳定下来,我估计100年可大体形成均匀的年龄结构吧。
《新闻极客》:100年?
郭志刚:对,因为人口变化是个长周期过程,从前老说基数大、周期长、惯性强。惯性就是现存人口及其结构的影响,这决定了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要使人口结构从现在畸形外廓恢复到均匀状态,出生数要长期稳定,还得等现有人口大体退出,现在人寿命有七八十岁的,一百岁的也有,所以我说一百年。
人口问题真的很需要前瞻性。经济出了问题有时候两三年就缓过来了,人口一旦出了问题很难调。从老龄化角度,大势不可逆转,但一定要想尽办法缓解,使老龄化进程慢一点,少子化不那么严重,使将来老年人口最多的时候也有好多新的接班人。这一人口过程是统一的。在这个人口阶段,你还在那津津计较一年多生了几万人,就很不明智了,是不是?
公开质疑生育率数据,有人说我脑子进水了
《新闻极客》:之前你为什么怀疑官方的生育率数据?
郭志刚:严格地说,我主要怀疑的是以前计生委对形势的判断。主管部门有将近二十年都坚持说生育率在1.8,这不可能。从他们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来分析,生育率一直在下降,远低于1.8。调查结果跟政府宣传口径相差太大,比如我们普查是1.2,多次人口调查也就是1.3、1.4,可他们总说1.8,差距极大,这很危险。
我应该算是比较早意识到中国生育率可能真的很低的。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总和生育率还在2.3以上,到了1995年只有1.3几。1980年到1990年生育率上下徘徊,几乎没降低,所以那时大家都承认降低生育率挺难,需要长期努力。到1990年才2.3。没想到,1992年计生委调查的时候生育率1.6都不到了,那时候大家第一次看到生育率一下到了更替水平(2.1)以下,一对夫妇生两个都不到了,只有1.6,所有人的反应就是这个调查搞糟了,出错了。大家就等后来的调查,想等真实的统计出来,结果一等就是十五年、二十年,其间有20多个全国人口调查,但再也没有等到“真实统计”。其实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统计数字早就反映出来生育率过低了,但大家反应不过来,都觉得有问题,是出生漏报瞒报导致的。
我在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生育率,越发感觉不对劲,这么多调查的生育率总是很低,会不会生育率真的很低?认识新事物有个过程,我就担心大家这么多年都没有意识。所以我斗胆在一次学术会议公开提出这个问题。一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不多,有人认为我脑子进水了,压力挺大的。最近几年,说中国的生育率过低好像没有异议了,特别是2010年的六普以后,总和生育率太低了,放在全世界都可能最低。不过,在具体生育率估计上仍有挺大争议。
《新闻极客》:为什么要在生育率上做文章?现在出现的人口问题与这个有关吗?
郭志刚:生育率上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急速和巨大的下降。1990年以前,生育率比较高,1990年普查还是2.3。之后,生育率迅速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而且还一路下降,越来越低。这就说明,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跟以前很不一样。
我认为,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转变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了,但问题是我们对此没有反应,或者说政府和人口学家们反应太慢了。另外,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出生漏报问题确实挺严重,就形成一个说辞,生育率低是因为漏报,所以这事一直不被认真对待,一搁就搁了二十年。人口学者和官员都不是神仙,形成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即使从提出这个问题到大家正式认可来看,花的时间是有点太长了。
惯性思维、经验之谈影响太大,总说从前做计划生育有漏报、瞒报,要将生育率调到主观上能接受的水平,再通过政府部门正式发布,权威性很大。其实,进入低生育时期,好多情况与以前不一样,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好多变化是真的,不可能整个社会都在变,生育率一点不变。2000年以后,一部分人口学者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当时就很严重很急迫,拖到今天就更严重更急迫。当时如果早一点开始解决,损失会更少一点。
新时期,人口结构问题越来越凸显,变成主要矛盾。今后主要风险不是总人口数超过15亿的红线,而是老龄化程度过于严重。由于以前计划生育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但既有的政策、观念、工作重点和范围已经不适应当前人口形势了。比如,老龄化有没有设一个红线?没有。也没有明确哪一个政府主管部门对此负责监测和管理。
人口政策调整不等于不要计划生育
《新闻极客》:你2011年发表文章说前20年政府发布的生育率过高,如果调整政策更早些,会是什么样的形势?
郭志刚:我2003年在会议上提出中国生育率很可能真的很低,2004年发表了论文。那时我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久,我知道这话说出来有人会不高兴,而且我也没太强的底气,能完全确定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如果这是个真问题,大家又都意识不到,本身就是大问题,况且我也尽可能做了很多研究,所以我就提了。其实,我思想斗争是很激烈的,在心里想了不止一年,不敢说,因为压力会很大。
2004年国家计生委进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我当时提出的看法是希望大家做人口战略研究的同时,考虑下生育率过低也是个问题。总课题组没有接受,最后研究总报告的调子是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即现行生育政策30年不动摇。
《新闻极客》:早走那一步,现在局势不会有特别大的转变,但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
郭志刚:对。2004年,20个国内顶尖的人口学者向中央和主管部门提交建议书,大家正经签字的,说现在应该调整生育政策,写了多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实施建议,要求开展相应的调研,搞一些试点。
《新闻极客》:既然有那么多顶尖学者进言,为什么最后没有改变呢?
郭志刚:这好像不应该问我吧。当时已经启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些学者中很多人都直接参加这个研究,提出的建议是希望研究能体现一下这个思路,就是生育政策有必要调整。但没被接受,还要稳定30年不变。为什么要提30年不变呢?因为当时估计中国人口达到最大值在30年之后,就是2035年左右,说人口绝对数开始下降的时候咱再开始考虑调整政策。
这个研究争论挺热烈的,2006年计生委搞了一个全国计划生育调查,结果挺吓人,说最近两三年生育率严重反弹,估算出来2006年总和生育率是1.87。虽然政府一直都说1.8,但没有直接证据,现在冒出个1.87,还是实际调查的统计数字,那不是挺吓人嘛!于是计生委给中央打报告,中央就担心了,计划生育成果要付之东流,两三年之内就从1.5跳到1.87,所以中央当时做了第二个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
主管部门大造舆论,说人口形势严峻,生育率反弹是现实风险。文件、报纸上都是这个,又是失控,又是回升,这种情况下谁还能谈调整政策?后来学者们搞明白了,生育率根本没有反弹。2009年第二个调整政策建议就出来了,参加签字的学者更多,呼吁更加急迫。
不是说不要计划生育,现在生两个,不还是在计划吗?让普遍生两个,老百姓高兴,能减少社会中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宏观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的人口发展走向正常化和均衡化有好处,何乐而不为?所以某些部门别担心自己以后没事干,这么多工作要做,监测和缓解老龄化这块还没人做呢!
热日 15:18
热日 11:16
热日 12:39
热日 12:35
热日 17:28
热日 17:29
热日 08:15
热日 08:02
热日 07:37
热日 06:41
历史上的美国历轮加息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在我国仍实行较严资本管制的前提下,美国加息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影响仍然较小。新华社全面二孩行不行?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这是被挡在政策大门外的非独夫妇之痛苦,又何尝不是整整一代人的焦灼”文/新华社记者李劲峰关于二孩,生,还是不生,或许只是你的选择。但对很多人,横亘眼前的,不是选择的权利,而是紧紧关闭的政策之门。这是一大群被挡在政策大门外的非独夫妇之痛苦,又何尝不是整整一代人的焦灼:眼看着生育二孩的黄金年龄一点点流逝,相关呼声也逐日高涨。现实条件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底行不行?在无休止的传言猜测和模糊应答之间,究竟何时能有个清晰的时间?70后成二孩政策放开的呐喊主体自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否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便成为公众关注焦点。2014年11月,不少非独家庭联名上书“建议信”,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早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一位参与联名“建议信”的广东网友告诉记者,看到孩子在家非常孤独,跳棋都只能自己一个人下,还问家里能否多个弟弟妹妹,“这种心酸和无力感,只有非独父母才有切身感受”。挥之不去的养老压力,使不少家庭即便不符合生育政策,也将生育二孩纳入议事日程。武汉市民周女士去年父亲生病住院,她和两个弟弟轮番照料送饭的经历,让她生二孩的意愿十分强烈。“我们很快也会年迈,到时全落在一个儿子身上,我们于心何忍?”而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失独家庭惨剧,让很多父母考虑再生个孩子,分散家庭风险。根据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失独家庭至少有百万个,且每年新增7.6万个。记者采访发现,70后群体已成为二孩政策放开的呐喊主体。70后大多有兄弟姐妹,非独家庭占比相当多,因此对全面放开二孩诉求格外迫切。广东韶关市民李绍华说,随着年龄增大,生育能力不断减弱,“再等上两三年,即便政策放开,我们也没法再生了”。我国总和生育率仅1.4接近“低生育陷阱”全面放开二孩的“时机”,对公众而言,无异于难懂的“玄机”。随着相关呼声不断高涨,各类传闻也层出不穷。此前一则“5月份就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消息广受关注。对此,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回应称,网上相关消息传言不属实。宋树立表示,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对于资源、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长期存在的。但他特别表示,“单独二孩不是句号,要往下走,要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地发展,加强人口形势的研判。”面对卫计委等部门对全面放开二孩“暂无时间表”等表态,一些基层计生工作者和人口研究学者则认为,二孩政策不仅应全面放开,且已相当紧迫。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石人炳教授认为,单独二孩放开后遇冷,表明当前国民整体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已明显降低,“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机已基本成熟”。湖南省一位长期从事计生工作的基层干部表示,实际中,想生二孩的家庭,大多通过农村一孩半政策,或直接超生完成生育。想生却受限的,主要集中在超生就要丢饭碗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即便全面放开二孩,符合政策的家庭,要比想象中少很多”。还有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生育率太低,带来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国家也曾采取过限制生育政策,但因生育率大幅下降,节育政策实施10多年后,都转变成鼓励生育。”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东伟说,我国已实施计划生育20多年,现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担心的不应是生育反弹,而是即便放开后生育率也不回升。应该着手准备全面放开二孩的相关工作不少受访的夫妇、专家学者、计生干部普遍认为,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是大势所趋。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放?何时放?针对怎么放的问题,目前业内观点声音各异,一部分认为应按地域先试点,后普及的方式,以免在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出现人口出生堆积;还有部分专家建议按妇女育龄分步走,先期放开30岁及以上妇女的二胎生育限制,再适时全面放开,逐步释放生育潜能。张东伟表示,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600万到1700万之间,放开二孩政策后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占总量比例很小,对我国人口整体态势不可能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一次性全面放开就行”。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新华社: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到底行不行? - 在线观看 - 资讯 - 乐视视频
新华社: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到底行不行?
收藏成功!同时能自动追剧。
下载到电脑
缓存至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转存到云盘
方式B免费发短信到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C下载APP到本机
英雄,快来抢沙发!
英雄,快来抢沙发!
乐视集团旗下网站
乐视网频道
乐视网旗下产品
Copyright &
乐视视频(le.com)All rights reserved.在线招聘虽然帮助很多人找到了工作,但是虚假信息却从来没有断过。[]
5月23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宁开幕[]
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破浪前进……[]
& &&&& & 正文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到底行不行?
【字号:&&】【】
  扛不起的遗憾、等不起的时间……新华社聚焦全面放开二孩之争
  关于二孩,生,还是不生,或许只是你的选择。但对很多人,横亘眼前的,不是选择的权利,只是紧紧关闭的政策之门。
  这是一大群被挡在政策大门外的非独夫妇之痛苦,又何尝不是整整一代人的焦灼:眼看着生育二孩的黄金年龄一点点流逝,相关呼声也逐日高涨。现实条件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底行不行?在无休止的传言猜测和模糊应答之间,究竟何时能有个清晰的时间?
  “不能生”的痛苦:你能否真正读懂?
  这已经成为一个公众耳熟能详的“社会之问”――自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否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便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2014年11月,不少非独家庭联名上书“建议信”,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早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一位参与联名“建议信”的广东网友告诉记者,每次看到孩子在家非常孤独,跳棋都只能自己一个人下,还问家里能否多个弟弟妹妹,“这种心酸和无力感,只有非独父母才有切身感受”。
  挥之不去的养老压力,正使不少家庭即便不符合生育政策,也将生育二孩纳入议事日程。武汉市民周女士去年父亲生病住院,她和两个弟弟轮番照料送饭的经历,让她生二孩的意愿十分强烈。“我们很快也会年迈,到时全落在一个儿子身上,我们于心何忍?”
  而“失独”,更如同梦魇。近年来频频曝出的失独家庭惨剧,让很多父母考虑再生个孩子,分散家庭风险。根据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失独家庭至少有百万个,且每年新增7.6万个。
  记者采访发现,70后大多有兄弟姐妹,非独家庭占比相当多,因此对全面放开二孩诉求格外迫切。
  广东韶关市民李绍华说,随着年龄增大,生育能力不断减弱,“再等上两三年,即便政策放开,我们也没法再生了”。
  放开的“时机”:何时才能成熟?
  全面放开二孩的“时机”,对很多公众而言,无异于难以读懂的“玄机”。
  随着相关呼声不断高涨,各类传闻也层出不穷。此前一则“5月份就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消息广受关注。对此,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回应称,网上相关消息传言不属实。
  面对卫计委等部门对全面放开二孩“暂无时间表”“尚未提上日程”等表态,一些基层计生工作者和人口研究学者则认为,结合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的生育“遇冷”情况,二孩政策不仅应全面放开,且已相当紧迫。
  短时间内出现人口集中出生,导致妇科产房爆满、教育学位紧张等一度是普遍担心。然而,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2014年3月至年底期间,全国只有近100万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湖南省一位长期从事计生工作的基层干部表示,实际中,想生二孩的家庭,大多通过农村一孩半政策,或直接超生完成生育。想生却受限的,主要集中在超生就要丢饭碗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即便全面放开二孩,能符合政策的家庭数量,要比想象中的少很多”。
  还有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生育率太低,带来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隐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显得十分紧迫。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因而呼吁尽快从“单独二孩”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
  大势所趋:一个答案要等多久?
  不少受访的家庭夫妇、专家学者、计生干部普遍认为,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肯定是大势所趋。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放?何时放?
  针对怎么放的问题,目前业内观点声音各异,一部分认为应按地域先试点,后普及的方式,以免在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出现人口出生堆积;还有部分专家建议按妇女育龄分步走,比如先期放开30岁及以上妇女的二孩生育限制,再适时全面放开,逐步释放生育潜能。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东伟表示,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600万到1700万之间,放开二孩政策后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占总量比例很小,对我国人口整体态势不可能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一次性全面放开就行,没必要羞羞答答”。
  对于何时放,不少受访人士认为应该越早放开,对缓解老龄化收效越快。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何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应建立在对单独二孩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基础上。
  原新认为,从申请再生育到二孩出生,至少也要10个月,综合评估单独二孩政策,要等每个省实施满一年才能得出效果。去年全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但各省份到去年6月份才全面落地,“最好等今年下半年对单独二孩政策成效评估后,再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尽管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还需统筹考虑和综合研判,但在全面放开大方向已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很多工作现在已经可以着手准备。”关注人口计生政策的浙江碧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有水说。新华社
  《2014年度南京人口发展报告》发布
  去年南京出生人口低于前年仅8443个家庭申请单独二孩
  昨天晚上,南京市人口计生委公布了《2014年度南京人口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末,南京常住人口821.61万人。虽然常住人口略有增加,但是出生人口却低于前年,劳动年龄人口也由2013年的657.95万人减少到了655.03万人。而从人口的流动来看,江宁和浦口成为“新南京人”的首选住地。
  制图施璐敏
  江宁申请生“小二子”的最多
  截至日,南京城乡单独二孩受理申请达8443例,其中江宁区占了2580例,基本符合预期,广义单独两孩(含城乡双独)申请呈现出了独生子女群体与生俱来的年龄结构特征。80后“独一代”的准妈妈占比达83.43%。从申请分布看,江宁、鼓楼和秦淮三区摘得全南京广义单独二孩(含城乡双独)申请受理量的前三名。
  人口大区仍是鼓楼、江宁和秦淮
  2014年全南京常住人口规模过百万的人口大区仍是鼓楼、江宁和秦淮三区,常住人口规模不足50万的(相对)人口小区则是建邺、高淳、溧水和雨花台四区,主城常住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到41.90%。
  户籍人口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趋势基本相符,户籍人口近百万的人口大区仍是鼓楼、江宁和六合三区,户籍人口规模不足30万的(相对)人口小区则是建邺和雨花台两区。
  “新南京人”首选江宁、浦口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主城人口疏散、江北新区建设以及积分落户制度等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得益于新兴园区建设、中低价商品房储备和轨道交通抛物线状的延伸,近郊区再次为人口集聚提供了有效吸纳空间,成为“新南京人”的落户首选地。
  2014年位处东西近郊的江宁和浦口两区分别以近2.4万和1.9万的迁入规模以及各近8000人的净迁入规模,成为全市翘楚,两区净迁入人口规模合计已超全市总规模的70%。
  二孩新政后期走势仍不明朗
  尽管2014年度全市“单独二孩”新政开局良好、运行平稳,但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多重因素的影响,后期走势仍不明朗。人口分析报告中指出,应进一步强化中后期全市人口出生形势的系统性监测,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与经济效用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市卫生与计生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通讯员刘海燕记者张红
&&责任编辑:苗津伟、马燕&&
在经过了连续几天的暴雨之后,南京溧水区的多处农田被毁,房屋被淹,防汛形势非常严峻,当地也启动了防汛的紧急预案,一共6000多人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记者来到溧水区灾情最严重的洪蓝镇青锋村,这里也是石臼湖的西北圩,积水已经没过了人的脚踝,很难再往前行走了。为了到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记者乘坐村民们的小船前往,经过十多分钟的行程后,终于来到了大堤上。
题图为暴雨中的南京、苏州、常州街头。苏阳王建康陈ド阕蛉眨叽竟费と嗽闭谧急阜姥次У参镒省U沤芸捉萆鄣ど惚┯辍⒋蟊┯辏〗刂2日14时,太湖水位4.48米,超警戒水位0.68米。苏南运河常州、无锡和苏州水位分别为5.62米、5.08米和4.71米,分别较前一日上涨1.04米、0.81米和0.61米,超警戒水位1.32米、1.18米和0.91米,其中苏州站超历史最高水位0.11米……1日、2日,我省江淮之间及沿江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
考完的学生们走起了红地毯赵杰摄英国脱欧、巴黎恐怖袭击、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二孩政策……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些热点昨天都出现在了南京外国语学校2016小升初英语能力测试题中,不过,很多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校方表示,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有望取得好成绩。据悉,今年有近2700名小学毕业生参加考试,将录取340人。因为南外小升初明年改面测,今年是笔试的最后一年。
最近的南京梅雨天潮湿闷热温度高,不少乘坐地铁的市民都在途中出现意外,有的是因为低血糖引起眩晕,有的甚至出现了中暑症状。地铁警方提醒,颅脑疾患病人、老年人以及体质不好的乘客乘坐地铁出行时,尽量避开早晚高峰,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品和补充能量的小食品。
因为张柏芝而备受关注的张柏芝妈妈,本...
你可能还想看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实行二孩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