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奘大学带回657部佛经的真实性,他怎么带回的

& o念玄奘法Q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
o念玄奘法Q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
关键字:&nbsp
&&&&&& 玄奘法于隋大I八年(612)剃度洛阳东都Q土寺,距今已1400年。净土寺创建于北魏道武帝天n元年(404年),距今已有1608年的历史。
净土寺位于洛阳伊阙南新城古城伊河东岸,东汉《后汉书》有马融所作《广成颂》载天邑灵囿在洛京伊阙南新城:&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徒观其垧场区宇,恢胎旷荡,肝鹭瑁然碛翥螅彝Ю铮煊氲孛&&&&&..。&
永平年间,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请来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到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之余,朝廷请他们到洛阳南郊皇家园林广成泽游玩,路过鸾浴沟,见此处有大量鸾鸟聚集于洁净的白色岩石,嬉戏沐浴于沟溪。
& 鸾鸟择净土而栖,选奇水而浴。净土寺所在的伊川县白元乡水牛沟村,一条清清溪流自东向西穿村而过,因为有很多鸾鸟在此溪水中沐浴。鸾,指的是鸾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说文解字》记载:&鸾鸟,赤神灵之精也&。鸾鸟常在此地盘旋,降落在洁净的白色的岩石山坡上,白色岩石旁的沟中,流淌着清清溪水,鸾鸟们经常在此溪水中沐浴,故此地得名鸾浴沟:
& 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路过此处,眼见奇景,感叹这里真是难得的一片天邑灵囿净土。
&&&& 洛阳净土寺出土的明代嘉靖十一年《净土R寺》石碑, &寺y自天赐延和gv乎宋沿乎金元.......&。天赐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的第四个年号,自404年十月至409年,吻合北魏击败后秦姚兴,首次控制河洛一带的史实。延和(432年正月-435年正月)是焘的年号,历时3年。另外一个延和(712年五月&八月)仅几个月,是的年号。
十六国时期,398年,拓跋定都平城,称帝建元,史称北魏道武帝,势力达黄河流域。后秦隆安三年(399),后秦姚兴命令其弟姚崇、镇东将军杨佛嵩攻取中原古都洛阳,遭到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转而向东扫平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并将周围一带的百姓二万余户尽数迁到关中。之后,后秦大军再度包围洛阳,此时东晋无力北顾,新任太守辛恭靖就派人请求北魏出兵解围。《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秋七月,起天华殿。陈郡、河南流民万余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姚兴遣众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八月,(道武帝拓跋)遣太尉穆崇率骑六千往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 北魏天兴五年(402年),北魏大军攻后秦。数路魏军一齐攻击,兵锋所及,一片废墟。后秦举国震动,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关中地区的很多城堡白天也不敢把城门打开。(402年)五月,姚兴回击北魏。拓跋将后秦军队反围在汾水东岸的柴壁(今山西襄汾南),后秦军队逐渐矢尽粮绝,姚兴向北魏拓跋求和。从此后秦再也无力东进与北魏抗争,东晋更无力抗衡北魏,遂退缩至淮河以南。于是北魏取得洛阳,领土南扩至淮河以北。道武帝拓跋感谢上天把河洛大地恩n于北魏,真是&天n百福&,遂改年号为天n。天n元年(404年),北魏新城官府在洛阳南秦郑、秦楚、周楚古道交汇枢纽位置鸾浴沟之阳创建寺院,因此地为洁净白石岩,得名净土寺。
&&&&& 北魏控制河洛后,洛阳又逐渐恢复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魏膺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于是&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于是,北魏王朝决定迁都洛阳,龙门伊阙当时属于新城(伊川)县辖区,新城县的官员,当听说北魏朝廷要迁都洛阳时,便利用开山修水利工程之机,于太和七年(483)开凿出第一个古阳洞石窟,并造出主佛像。
龙门石窟中的古阳洞,南壁现存的《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横额形碑铭在其开头刻写着&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新城县功曹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记录的是太和七年(483)敬造的主像。年号&大伐&的&伐&字,是&代&的异体字。十年后的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嵩山少林寺,修葺洛阳净土寺。
净土寺出土有元代《菩大元琳觌山舍利之塔》铭刻等:
洛阳净土寺发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山舍利之塔》铭刻:
菩大元猎晔辉鲁跻蝗
山舍利之塔
主持T资惠整等 匠人李二建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征&遗教不灭&,佛陀舍利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
&&& 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牙齿、顶骨和指骨较稀有,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 唐代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具体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继建造的十九座宝塔,塔名、建塔时代与立塔的地点,地宫里有佛祖的舍利。这19座宝塔虽然先后再建于晋、隋之际,但已经明显和历史记载不符合。
&&& 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佛涅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坚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31),是&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
&&& 记录佛顶骨最早、最完整的资料见于东晋法显《佛国记》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天竺最著名的佛顶骨在那竭国,《大唐西域记》译作&那揭罗曷&。位于今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旧唐书》卷一九八:那竭国有醯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洛阳伽蓝记》卷五:那竭国有佛顶骨,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 中国有多少已知的佛舍利?
&&& 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权威的记录或考察详细记载佛祖舍利的历史分布。在西安法门寺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有一个&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分布图&。这个图,据说是根据唐代《法苑珠林》得来的信息。
现在可考证有佛舍利的塔,
第一,陕西扶风法门寺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1987年发现。
第二,北京灵光寺招仙塔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发现)。
第三,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佛舍利(1981年发现)。
第四,镇江甘露寺铁塔释迦牟尼佛舍利(1960年发现)。
第五,杭州雷峰塔释迦牟尼佛髻发舍利(2001年发现)。
第六,辽宁朝阳北塔释迦牟尼佛血舍利(1988年发现)。
第七,山东汶上宝相寺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94年发现)。
& 上述有佛祖舍利遗存的寺院,以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最为珍贵,其次,就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它是肉身形成的舍利。
&& 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记载有佛舍利,作为唐玄奘剃度出家的伊川白元鸾浴沟净土寺,新发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山舍利之塔》铭刻,表明洛阳净土寺曾经有过&舍利塔&。唐僧西天取经,带回来的佛经梵文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得以保存和传诵的贝叶经:
贝叶经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当时印度还不会造纸,因此唐僧取经时所带回的657部经卷应全为贝叶经文。
&唐僧还带回释迦摩尼佛的足迹印图和150粒佛舍利,他将带回的佛舍利分一部分供奉在自己&幼怀贞敏、N心净土&剃度出家的净土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清人张文德有《春日游净土、清凉、金山诸寺》诗讲到当时洛阳净土寺内存有&贝叶经&和&舍利多珠&,原诗如下:&晚来汲露煮茗芽,古寺无人犬护家。座上真文余贝叶,阶前云气绕昙花。蒲团半纳随藜枝,舍利多珠隐木瓜。为问老僧何处去,白云深锁众峰斜&。
&& 因此,洛阳净土寺可能会成为第8个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地方。
&&&& 有人依据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贞观三年复徙此坊(注 指洛阳东城毓财坊)&。据此认为伊川白元鸾浴沟净土寺不是洛阳净土寺。还依据清代《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记载:&净土寺在城北五十三里鸾峪沟,唐贞观戊子建&。说鸾浴沟的净土寺始建年代晚于玄奘出家的时间,不是唐玄奘剃度出家的地方。
清代的记载是不是正确的史料呢?
&&&& 出土的元代石刻和明代石碑,证实清代《唐两京城坊考》与《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关于净土寺的记载是错误的。鸾浴沟净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净土R寺》石碑,刻有&兹寺y自天n延和g v乎宋沿乎金元。&历史上,天n是北魏道武帝的年号,元年(404年),距今已有1610年的历史。唐代著名的玄奘法于隋大I八年(612年)剃度于洛阳Q土寺,距今已1400年。
出土的明代嘉靖二十一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石碑 :承德郎直隶永平府通判丁卯科举人---洛阳管子休官林下 定盟泉右---时则予方逆旅伊洛---见净土之祠......瞻被水峪寺曰净土 蜿蜒青驯服 白虎玄武垂头 朱雀翔舞 宇像一新.....&万世王祀 宫墙庙貌 .......
出土的清代a修中佛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金刚殿石碑,表明当时净土寺规模很大:
出土有清乾隆三十年 《圆寂上满下洋水庵和尚之塔》砖铭 金山寺 清凉寺 嵩县小里沟圣水堂等:
出土有清嘉庆二年&圆寂僧会司上佛下亮昭然和尚塔I 大清嘉庆二年三月十五日毂旦&:
&& 玄奘少年剃度出家的净土寺,位于洛阳T口南伊川县白元乡鸾浴沟(今水牛沟村),在古代是处于东部丝绸古道秦楚、秦郑、晋楚、周楚古道的咽喉要冲位置:
洛阳山脉水系道路卫星遥感图,净土寺在秦楚、秦郑、晋楚、周楚古道的交汇枢纽咽喉地区(伊川白元乡):&
古代交通道路与净土寺:
玄奘少年剃度出家的净土寺,竟然差一点就湮灭在历史的烟云迷雾之中。
洛阳净土寺创建于北魏道武帝天n元年(404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所在的伊川县白元乡鸾浴沟(今水牛沟村),东周时属新城,新城遗址东边伊河对岸就是净土寺。地处古代的周(洛阳)楚、秦楚、秦郑古道的枢纽咽喉要冲,由洛阳向南去荆楚,要从此处经过。由秦国通向郑国的古道,就是从净土寺山门前通过。
秦楚、秦郑、晋楚、周楚古道示意图:
&&& 最早提出开通秦楚、秦郑交通的是魏人张仪。前316年,张仪在秦为相,向秦惠王献计,认为秦欲获取天下,必先拔宜阳(今宜阳韩城)和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打通东进战略交通线。张仪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战国策&秦策》和《史记&张仪列传》:&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秦国秦武王认为这是永垂千古的大事,对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战国策&楚策城&浑出周》记载周人城浑由洛阳南至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对新城令说:&何不以新城为主郡也。边邑甚利之&。新城公为城浑配备了四匹马拉的车,又给他五百金。城浑&道南交于楚&,走的即是从新城渡伊河,走(净土寺)周楚古道。公元前292年,秦将白起夺取楚之宛(今南阳),攻占邓。前278年,白起&取呈为南郡&,由咸阳东出潼关、函谷关、经宜阳韩城、赵堡、伊川新城(平等)、白元、吉泊、汝阳内埠、临汝镇,南达宛荆,东至颖淮的&秦楚&交通线全线贯通。
秦郑古道见于《史记&秦本纪》),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派将军尚鲁浅霰泻印⒘颊⑺9怠⒏涣舻辍⒀盍搿肫隆⒋蠼鸬甓ト「菏颍ㄓ毖簦⒀舫牵竦欠飧娉牵瓿闪硕月逖糁芡跏业恼铰园АV荇鐾醯骷煜 &锐师&南出伊阙攻秦,控制伊阙口南部伊水东部地区(今伊川县彭婆、吕店、白沙、江左及白元北部),&令秦无得通阳城&。 秦昭王怒,下令攻击周王的&天下锐师&。秦军从伊河两岸向北攻击,周君投降,&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自此,由咸阳向东经临潼、灵宝(函谷关)、宜阳韩城、新城(平等古城)、白元水牛沟、富留店、登封阳城(告城)、新郑、商丘、徐州、东海(连云港)的&秦郑&古道贯通,秦&立石东海上界中,以为秦东门。&新城、白元、净土寺处于&秦郑&、&秦楚&、&晋楚&、&周楚&交通线的枢纽咽喉位置:
:伊川县白元乡和鸾浴沟(今水牛沟村)附近村庄地理地貌道路遥感示意图:
&&&&&净土寺的北部是伊阙T石窟和五都荟萃的古都洛阳,令人感兴趣的是,净土寺与周王城的王宫、北魏孝文帝的陵墓、隋唐皇家宫殿上阳宫、古代帝王祭天的九皋山三涂天室,基本同处于东经112.40中轴线上:
&&&&&&& 净土寺的选址,是这里处于多条交通要道的枢纽位置,更有意思的是,净土寺正选建在在一尊巨型仰天而卧的观世音佛阴阳交汇生生不息的位置,寺院正坐落在天然的白云岩石基础之上,大殿和护墙的基础,均使用像白云一般的云山洁净白石砌成,正合&出家人难得一片净土&的R语:
如今,仔细再看净土寺的选址,正在一尊巨型大卧佛的阴阳交汇生生不息的位置,此寺院正是选定天然的白云岩石基础之上,似白云一般的云山净土,正应合&出家人难得一片净土&的R语:
&&& 巨型观音头部前方村庄地名叫&土门&,按当地口语称&头门&,意为观音头朝向T。土门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裴李岗到仰韶文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有6000年前的&伊川缸&,上面绘有日月运行,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被称为&神农时代的科技成就&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图说中国文明大典》。
&&&&观音眼睛是白色岩石,眼角之下的寺院名叫清凉寺,佛泪下落,清凉无比。观音脖子部位村子曰&夏宝&,地方口语即称&下巴(儿)&。观音腹部的村子名叫&富留店&,意为观音腹部留客的店。在观音丹田生生不息的的位置是净土寺。再向南,就是金山寺,恰在巨型观音的脚部,意为脚蹬金山。
&&&&净土巨型观世音菩萨的眼睛很奇特,是由白色岩石天然形成,在一年四季或一天中,阳光照射角度不同下,观世音菩萨的眼神会呈现或作慈悲相,作嗔怒相,作欢喜相,作凶恶相、作大笑相&..。玄奘法师自幼生活在净土寺,他到伊河滩游玩时或许会注意到这一奇景,在脑海里留下印记。后来他从印度带回大量佛经,其中他翻译的《大藏经》之十一面经曰:&&..观自在菩萨像&&.其像作十一面,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嗔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生一面作暴恶大笑相&&.。&
十一面观音:
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对玄奘法师大加褒扬,特别提到玄奘自幼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以及到西域求法取经的史实:&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这是太宗皇帝对玄奘在净土寺剃度出家的赞誉和肯定,道出了玄奘大师由净土寺出发到西域求法取经的历史真相。天下所有闻名的寺院,都没有唐太宗亲撰碑文写到&幼怀贞敏,翘心净土&的荣耀,使净土寺永远在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名字,这是洛阳净土寺最有意义的品牌价值
净土寺殿脊吻仙人莲花:
殿脊正中向北方是威严的正面王首雕像:
净土寺大殿正中有阴阳太极图芭砖:
&&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专门听取关于净土寺的情况汇报,并亲自到净土寺考察:
在玄奘法师剃度洛阳净土寺140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特为洛阳净土寺题词,并撰文纪念:
o念玄奘法Q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碑文)
|土A夏,天中佳域。文明l端,じ}地。Q土R寺,於北魏天n延和。|依嵩岳,少林榘椤N鬣了雒}延。南瞻九皋,QQ天室@紫。北望T,五都C萃伊洛g。山最偬[P浴舷9诺酪n地,z路~B。孝文都洛,葺Q土刹,_T佛。吉壤`地,Q土皇家寺院美名鳌玄奘法,名B,隋_皇二十年生於洛州氏h,兄L捷出家|都Q土寺。九q父亡,兄z弟罹F酷,ye山故土、出大谷,越水泉、循[水_山梵宇。N心Q土,bS摩、法A。大I八年,大理寺卿善果受皇命度僧,以幼少不取。答:意欲hB如恚膺z法。果曰:bI易成,L骨y得。此子必獒Tテ鳌L刈十三q破格剃度,法玄奘。rQ土寺有景法v涅,婪vz大乘,奘罹o怠。其後隋唐∽,帝城遭劫。奘情_通,武德元年c兄xQ土寺,沿秦楚古道_L安大X寺就[法,[W成都空慧寺,G州天皇寺。北[相、w,]深法。^深致h,悟幽W。榻惑辨疑,^元年乘危h~西天佛遍[五天竺,功成那陀,咽吣甓|w。太宗皇帝n三藏法,H撰大唐三藏}教序,玄奘幼沿敏,N心Q土,Q土U寺名P寰宇。壬辰乃玄奘法Q土U寺剃度一千四百周年,r逢盛世,政通人和,r不{Z,城l巨。追思先t,信合力振刹,使Q土U寺殿w巍峨、拍俊⒕薹鹦ァ⒎ㄏ嗲f馈㈦山舍利塔金光N然。Q土寺,永h是人煌囊环Q土&&
河南省佛教fL&&&& 永信& 撰文
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
中鸾趟gsI社社L& 校笙&
河南洛Q土寺主持 如琛
洛Q土寺文化保o理事
聿 w建智 邢玉宗 魏得金
李占h&& 霍W武 魏小海 R六星 魏h 魏^t 邢
杜` 李素梅
河南省佛教f
伊川h人民政府 立石
q在壬辰年壬子十一月初九冬至吉日&&
佛2556年公元2012年12月21吉日
纪念玄奘法师净土寺剃度1400周年纪念碑 碑额(释永信撰额)
纪念玄奘法师净土寺剃度1400周年纪念碑:
& 研究玄奘剃度出家的东都净土寺,首先是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取得的业绩,乃至在洛阳的经历。伊川净土寺是隋唐时期洛阳|都Q土道场,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该寺有重要的明代重修的碑刻,明确记载此净土寺创建在北魏天n(404)年,至今没有向其他地方徙来迁去。
&&&&《净土禅寺记》,有汝州风穴寺和洛阳各县寺院主持均有签名的石碑,此净土寺的规格非同普通寺院是毫无疑问的:
玄奘原名陈,祖籍洛州缑氏陈堡谷(今偃师缑氏陈河村),他的祖父陈康,在北齐曾担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曾任隋江陵县令。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陈惠喜得公子,眉目清秀,脸面端正。崇信佛教的陈县令,将幼子抱到佛像前,请佛赐名,正巧佛像所披衣袍风刮起,连连飘摆,于是这孩子便得名&&,意为&佛的衣裳&。
《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都Q土道场。&
洛州缑氏陈堡谷(今偃师缑氏陈河村)玄奘故里:
&&&&&&&&隋大业三年(607年),8岁的陈母亲病故。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人修大运河。其时,任隋江陵县令的陈惠不忍心驱百姓于水火,心中惶惶不安,而上级官府差事天天像催命鬼一样,陈惠急火攻心,不久亦去世。9岁的小陈跟随二哥陈素回到故乡投奔姐姐,从江陵回到洛州偃师缑氏陈河村。
&&& &隋大业六年(610年),横贯南北的大运河贯通,不顾人民死活的隋炀帝,又于大业七年(611年)下令高丽,在洛阳征民夫十万,十六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总征全国陆路之兵集中于涿郡(今北京西南),又调江淮以南水手、弩手等共7万人北上;同时征发大批挽车、驾船民夫向前方运送兵器粮秣等军需物资。总兵力约为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号称200万。运粮民夫倍于士兵。陈的二哥陈素此时已符合&十六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的年龄,他不愿打仗,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出家为僧。于是,陈素偷偷从老家缑氏陈河村出发,经大口、寇店、大谷关,翻越嵩山水泉口,经秦郑古道到了洛阳城外龙门石窟南的东都净土寺,化名长捷,出家当了和尚。撇下弟弟陈在老家,孤苦无依,到姐姐家去生活也不是长法。于是,陈素又偷偷将弟弟接到净土寺:
云: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 陈天性喜佛,来到净土寺后,在佛学净土环境薰陶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兄长长捷为师,潜心学习佛学。《大正藏》卷51录有唐 张说的《大唐西域记序》,其中记述说:&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梁者也。擅龙象于身世,挺鹭于当年,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法师服勤请益,分阴靡弃。&
&&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诏令征调一百一十三十万号称二百万大军伐高丽,大业八年(612年)大军在河北涿郡集结完毕,炀帝为祈求征伐高丽成功,下诏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亲临东都净土寺选择合适人选。小陈报名参加,因年仅13岁,不够录取资格。然陈t在习佛中,不仅已精通佛学要诣,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他找到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恳请报名入选剃度。就问他:&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陈t答道::&远者继承如来事业,近者光大佛祖遗法。&郑善果为他远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动,便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郑善果又问了一些佛学问题,小陈对答如流。郑善果对长相端庄,聪明好学,佛学知识渊博的小陈t心中已有好感,但资格不够,郑善果有意录取,但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仍说&年纪太小。&不料,陈却说:&我提一个问题,众位老师如给我满意答复,我就不当和尚了。&他问:&人能不能成佛?成佛是在当世,还是遥远的未来?&众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一下子被难住了。郑善果借机说&人才难得&,于是,就破格录取了陈,玄奘遂剃度出家在净土寺, 取法号&玄奘&,意为&使佛学光大。&正式成为佛门释子。
年),李渊打起抗隋大旗,李世民在与隋军和王世充作战中,多次率军由洛阳山南秦楚古道,过玄奘所在的净土寺,净土寺对李世民军队多有资助,其时净土寺属皇家寺院,下辖少林寺,少林寺派棍僧助李世民,救过李世民的命,李世民与玄奘结为兄弟好友。其时,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攻洛阳,王世充困守洛阳,城内无粮,十有三人饿死.
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时王世充占居洛阳,唐军与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又打了四年战争,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愿降唐者纷纷削发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阳城各个寺院道场。李渊下令唐军废除洛阳城端门楼、乾阳门及阙楼。为了消除隐患,李渊又下令废洛阳城中各寺院道场,只留三十个僧尼,其余全令其还俗。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一道离开净土寺到外地游学去了。
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洛阳仅保留寺观各一所,其余全部废除,净土寺、少林寺也在废除之列。二十七岁的玄奘法师从外地游学刚回到净土寺,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他心急如焚,想起与李世民的友情,遂由净土寺出发,涉伊水,走秦楚古道,赴京都长安找李世民想办法,他哪里知道此时长安的唐皇室中正蕴藏着杀机。
年)八月,长安一带遭受严重霜雹灾害。朝廷诏令灾民可随丰就食,各地关卡可给于方便。玄奘借此机会混在灾民队伍中,西出长安,沿途乞讨,经天水、武威、张掖、安西,出玉门关,沿古丝绸之路北道。(玄奘贞观元年离开长安西行,是趁关中有霜雹灾,朝廷诏令灾民可随丰就食,才有机会&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贞观元年的灾害,在《旧唐书 太宗本纪》有记载:&贞观元年夏o&山东诸州大旱o令所在赈恤o无出今年租赋&。到了八月o&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o&命中书侍郎温彦博p尚书右丞魏征分往诸州赈恤&。又据后来玄奘法师译完「菩萨藏经」和撰成「西域记」之后o所上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一文中说s沙门玄奘言s&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o求如来之秘藏o寻释迦之遗旨o总获六百五十七部&。由上述可证,玄奘在贞观元年西行是可信的)。
&&&&& 两天后,戈壁滩被远远甩在后面,玄奘来到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县)。当他到达伊吾国时,消息很快传到高昌国,高昌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立即派使臣迎接玄奘,邀请玄奘到高昌讲经传道。《西游记》中有唐僧师徒过火焰山的故事,现实中火焰山就在高昌国 (今新疆吐鲁番),不过玄奘在高昌国并未受到火焰山的阻滞,反而受到高昌国王的热情挽留。他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最后当玄奘执意西行时,高昌国王送给玄奘大批衣物、盘缠、马匹,并派几十名和尚、民夫护送。为了方便玄奘,高昌国王特写亲笔信,派大臣护送玄奘去见西突厥最高统治者叶护可汗 (当时西域大部地区,包括今新疆和中亚都在西突厥的管辖之下),还给玄奘经过的24个国家的国王一一写信,请他们给玄奘提供方便。
&&& 告别高昌国王,玄奘一行沿着丝绸之路从天山南麓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屈支国 (今新疆库车),越过冰雪覆盖的凌山(天山的穆素尔岭),再经大清池(前苏联境内阿塞克湖),到达西突厥的素叶城 (前苏联的托克马克)。然后沿中亚荒漠的南缘,攀登世界屋脊的葱岭,穿过从中亚通向南亚的重要通道&&铁门,取道阿富汗,踏上了他取经的目的地&&印度半岛。
&&& 在漫长的旅途中,有水草丰美的阿耆尼国的绿洲,也有山岭陡峭、地形崎岖的穆素尔岭。在通过穆素尔岭的冰峰雪岭时,玄奘一行用绳索把人马连结在一起,在崎岖山道上小心翼翼地前行,以防滑下冰谷深渊。夜晚,寒风凛冽,也只能卧冰而睡。大声说话是绝对禁止的,因为冰雪稍受震动就会坍塌,导致雪崩发生。然而即使如此,他们在翻越穆素尔岭时,竟有一半的随行人员被活活冻死了。
&&& 翻越 山,又是另一番世界。玄奘和剩下的随行人员经过雪山怀抱的大清池,饱览了这儿的湖光山色。&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或名热海,又谓咸海,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汨 ,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玄奘在他后来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写阿塞克湖。接着,他们来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素叶城(即碎叶城),会见了西突厥的叶护可汗。
&&&& 离开碎叶,玄奘在叶护可汗委派的一名驿史的陪同下,出西突厥的险要关口&&铁门。这是一道纵深500里的狭谷,中为狭窄通道,两旁尽是陡峭的悬崖,岩石的颜色像铁一样,所以称为铁门要塞。出铁门,又经过许多国家,玄奘一行越过比凌山还要险峻的兴都库什山,到达迦毕试国(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当他到达印度时,已是离开长安的一年以后了。
&&& 玄奘 628年夏末入印度,在这个佛教的发祥地度过了15个寒暑,足迹遍及印度半岛。玄奘先在北印度喜马拉雅山西麓的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留学两年,向当地的佛学大师学习佛学、因明学(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学(语言文字学),钻研佛经。然后游历了北印度十多个小国,参观佛教圣地,调查各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631年,玄奘进入中印度,沿恒河继续访问各地著名佛学大师,瞻仰佛教圣迹。这年他在全印度佛学中心的那烂陀寺定居下来,用了5年时间潜心钻研佛教经典,终于成为名弥遐迩的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
&&& 这位旅行家又继续到印度各地漫游,先沿着恒河到达今日的孟加拉国,再沿着印度关岛东岸南行,到达和斯里兰卡隔海相望的达罗毗茶 (今印度东南部)。然后折向西北,沿着印度半岛西岸北上。他曾访问印度著名艺术宝库&&阿旃陀石窟,进入印度半岛的腹地 (现在昌巴尔河流域东南一带),又西进到今巴基斯坦,沿印度河北上,到达克什米尔南面查漠附近的钵伐多。当他641年重回那烂陀寺时,由于在佛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被推举为那烂陀寺的讲席,他是公认的全印度最有学问的佛学大师!
&& 他达到了来印度取经的目的,于是在643年春天,玄奘谢绝印度友人的挽留,用大象和白马驮着佛经、佛象和花种,离开钵罗耶伽(今印度的阿拉哈巴德)踏上返回祖国的归程。他返回时走的是另一条路线,即越过大雪山,由南路经葱岭,从疏勒、于阗、鄯善至敦煌、瓜州,和当年法显出国的路线相近。在路上,他整整走了两年,于645年 (唐贞观19年)回到长安。
&& 玄奘虽然是出于宗教的目的前往印度的,但是和他本人的初衷不同的是,后代的学者最感兴趣的还是他的旅行。在19年中,他行程5万里,游历了110个国家,特别回国后,应唐太宗要求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最后经玄奘亲手校订的一部伟大著作《大唐西域记》,是这位旅行家对世界探险史的重要贡献。这部著作共12卷,10万多字,真实地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的地理位置、山脉河流、地形气候、交通城市、风土习俗、物产资源、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等情况。书中涉及的地域,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抵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现在的中亚细亚南部的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由于文笔严谨,准确朴实,这部著作问世后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和中西交通史重要的文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番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迎接。
&& 隋末唐初,佛教内部派别甚多,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解释分歧甚大,长期争论不休。玄奘为了钻研佛经,和他的兄长捷和尚 (陈素法名)曾到河南、四川、陕西、湖北、河北等地,向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请教,成为国内有名的佛学家。但他仍深感要改变佛教界众说纷纭的局面,必须到佛家发祥地&&印度去取得佛教经典。
&&&朝廷很快获悉玄奘企图偷越国境的消息。 玄奘刚刚到达京州(今甘肃武威),一道紧急公文由长安追到凉州,命令凉州都督李大亮立即将玄奘扣留,并要将他遣送回长安。
&&& 但是消息被人泄露,玄奘在当地一个热心的僧人协助下,日夜不停地逃出凉州关口,到达甘肃安西县东南,即古代的瓜州。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远道而来的玄奘热情款待不说,还主动帮他打听去印度的路线。玄奘在瓜州呆了一个多月,进行长途旅行的准备,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找不到一个向导。就在这里,追捕玄奘的公文到达瓜州,独孤达虽然并未为难玄奘,但也不敢挽留。
&&& 玄奘焦虑万分,这时有个名叫石盘陀的西域人,拜他为师,并自愿护送他到边界。玄奘转忧为喜,买了马匹,连夜出发了。 从瓜州向西,要渡过疏勒河和玉门关,沿途有5座烽火台,均有唐朝的边防军防守,对出入边境的人检查严格,如若未经允许越境则格杀勿论。
&& &玄奘过疏勒河不久,石盘陀见路途遥远,危险丛生,便中途变卦离开了玄奘,但是玄奘毅然一人策马西行。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为标志,向大漠奔去。 在到达边关的第一座烽火台时,玄奘被发现了,顿时一阵飞箭朝他袭来。玄奘无奈只得从隐藏之处走出,向守卫边关的士兵说明来历和意图。也巧,守卫烽火台的武官也是佛教徒,不但没有扣留他,反而留他住宿,次日送他上路,并关照各烽火台为他放行。西行路上人为的障碍,到此总算解决了。
&&& &然而,当巍峨的烽火台在大漠中消失之际,孤身一人的玄类进入了渺无人烟的莫贺延碛,这就是甘肃安西与新疆哈密之间广达800里的戈壁滩。 这里比沙漠还要荒凉的石质戈壁滩,到处是黝黑色的砾石,寸草不生,连飞鸟也难以飞过。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顿时天地昏暗,人马难行。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马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
&&&& 夜晚的戈壁滩,更是令人恐怖,磷火四处游动,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不过这些对于玄奘来说,乃是早有思想准备的,最大的困难是缺水。 原来进入莫贺延碛不久,玄奘失手打翻了盛水的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饮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边防士兵讨点水,可是他当初立过誓言: &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玄奘便在无水的情形下冒险闯入莫贺延碛。
&&& &一连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最后,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夜晚一阵凉风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挣扎而起,继续前行,忽然发现一片草地,还有一眼清泉。绝处逢生的玄奘惊喜万分,人马痛饮一番,好好休息一天,又装满一皮袋水,抖擞精神继续上路。
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吐番松赞干布,在西域影响很大,太宗命人给远在天竺的玄奘法师梢信,盼法师早日回到东土大唐。
听到祖国政局稳定、繁荣强大的消息,玄奘立即决定回国,他搜集了印度最好的佛经,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意,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启程回国。次年,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地方官对这位饮誉印度的著名唐人高僧表示欢迎,立即派人将玄奘写给太宗的奏表送达长安,太宗诏令于阗、敦煌等地方官迎接护送玄奘法师回京.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长安,此时太宗已在洛阳,即将率军出征高丽、闻报,即诏请玄奘到洛阳相见。在阔别故土近二十年后,玄奘终于又回到洛阳。唐太宗在洛阳宫隆重欢迎玄奘法师,亲自安排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为玄奘建造译经寺院。之后,玄奘得以到梦绕魂牵的净土寺探望,并回偃师故里省亲见到老姐。玄奘上表请旨,得到唐太宗恩准,得以修葺了故里和父母坟墓。
玄奘在长安译经十九年,翻译佛经1300余卷,撰写有《大唐西域记》等专著,为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献出了毕生精力,于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圆寂于长安玉华寺,享年65岁,安葬白鹿原。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玄奘遗骨又迁葬于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玄奘法师长眠于此。
玄奘迁葬于兴教寺:
兴教寺唐僧像。
兴教寺五层慈恩灵塔:
玄奘不但是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执著求真的伟大学者。他一生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皆空前绝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
佛教经过玄奘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学也日益昌盛于中国。此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等,就曾经给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带来了创新的发展。再者,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开来,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世界知道玄奘,多半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7世纪前的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历史会是一片漆黑。正因为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经典。不但在印度,在日本和一些亚洲国家,玄奘也为人们所熟悉、崇敬.
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呢?玄奘剃度出家的净土寺,如今仍默默无闻,但玄奘无疑是世界上都承认的&中国的脊梁&的伟大人物。一千四百年前,13岁的陈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又从这里走向世界,总算是为他的故乡偃师缑氏陈河村和出家地的伊川净土寺争得了荣誉。
研究玄奘剃度出家的东都净土寺,首先是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取得的业绩,乃至在洛阳的经历。伊川净土寺是隋唐时期洛阳|都Q土道场,其最重要的史实,就是该寺出土的明代石碑碑文,明确记载此净土寺创建在北魏天n(404)年。今天立碑纪念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剃度一千四百年,旨在还原历史真实的玄奘,弘扬玄奘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倡导和谐世界观。&重新认识玄奘路,寻找中国精神宝藏&,让更多的人在活动中受益,感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精神支柱。
&&&&& 玄奘是在洛阳形成他自己的观念、思想的,这里是他人生之路的第一站。玄奘在洛阳净土寺的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是他一生取经求法的发轫阶段。这样看来,如今重新认识玄奘大师,净土寺令人好奇、着迷,那些文化很神秘。如今,仔细再看净土寺的选址,正在一尊巨型大卧佛的阴阳交汇生生不息的位置,此寺院正是选定天然的白云岩石基础之上,似白云一般的云山净土,正应合&出家人难得一片净土&的R语:
&&&&&&& 净土禅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的《山舍利之塔》铭字石刻,证明此寺历史上建有存放佛祖舍利的高塔:
铭文:山舍利之塔 菩大元猎晔辉鲁跻蝗 主持T资惠整等 匠人李二建:
此&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还是玄奘法师的,尚需研究。
玄奘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他西行取经、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等,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
&============= =========
&&&&& 年12月17日上午,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一行三人偕同河南洛阳市伊川县政协常委赵建智等人,到洛阳伊川白元净土寺考察。永信法师一行先后参观了净土寺大殿及雕刻、石碑等历史古迹,并到殿外进行实地考察。
&&&& 年),著名的玄奘法师在此出家。研习佛学多年后,玄奘法师前往长安,后西行求法。唐太宗李世民曾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予以记载,称道:&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笔孤征&&&
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考察伊川东都净土寺:&
&唐三藏纪念碑碑文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俗姓陈,名(t),为世家之后。幼习儒典,长饫佛经。年十三,披剃于洛阳净土寺。游历讲肆,洗耳净心。年二十一,成都受具,坐夏学律,练志菩提。既遍谒贤,备餐其说,惑宗途之异,遂誓游西方。贞观三年,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经行数万里,游学百余国,目晓耳闻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归作《大唐西域记》,成就世界文化名著。奘师游学,转益多师,倜拢抢猛铀拢匠S型蛉耍⒀Т蟪思媸瞬浚贾了椎洹斗屯印返仁椋蛎鳌⑸鳌⒁椒健⑹跏嗑阊邢啊^适τ诖艘乐菇湎头ㄊρ邢拔ㄊ吨畹洌臁痘嶙诼邸返取U旯凼哪辏适追抵谢M揪牵蚪淙胀踔耄&无遮&大会上,讲述《制恶见论》要旨,竖立&真唯识量&论式,获&大乘天&、&解脱天&之美誉。回归中土后,奏陈翻译,敕住弘福、慈恩等寺,译《瑜伽》诸典。所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译《道德经》、《大乘起信论》为梵文,远传天竺。惠泽遐流,照古腾今。诚乃中印两大文明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之开拓者,勋业昭昭,师不愧为世界伟人也。
乃为颂曰:
乾坤正气,河岳英灵。文明先驱,和谐典型。
天竺求法,东土传薪。名王率领,外道咸宾。
京都际会,著译真虔。鸿名绝后,懿德光前。
兄弟中印,贞石高崇。慈光永在,依恋无终》。
。===============。
(注:文中&贞观三年&有误,唐 道宣编集的「广宏明集」(卷第二二)中著录玄奘法师在译完「菩萨藏经」和撰成「西域记」之后o所上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一文中说s&沙门玄奘言s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o求如来之秘藏o寻释迦之遗旨o总获六百五十七部&。这是最原始的史料。这个「表」是与「西域记」同时上奏的o由此可知o传本「西域记」中贞观 三年的「三」乃「元」之误o行草形近而讹。或本传先误o)====
欢迎浏览参阅:
1、净土寺 玄奘出家的隋唐皇家寺院
2、千年古刹净土寺会倾覆吗(配图)
3、玄奘出家的洛阳伊川净土寺为什么得不到保护?
4、 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46510.html
佛教在线&首页 & 大陆教界动态 & 大陆教界
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一行参访洛阳白元净土寺
玄奘出家的东都净土寺,看来还需请如来辨明真正的净土寺,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取得的业绩,乃至在洛阳的经历,要做扎实的研究,要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有人不愿承认伊川县净土寺就是隋唐时期洛阳|都Q土道场,
&发表于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6-10-21 13:33
昔日的都市洛阳,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金碧辉煌的都城,转眼间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千疮百孔。 洛阳龙门口南的净土寺因不在城内而得以躲过战火。净土寺坐北朝南,
发表于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8-10-13 11:22
玄奘出家的东都净土寺,看来还需请如来辨明真正的净土寺,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取得的业绩,乃至在洛阳的经历,要做扎实的研究,要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有人不愿承认伊川县净土寺就是隋唐时期洛阳|都Q土道场,
发表于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6-10-21 13:33
玄奘剃度出家的东都净土寺,首先是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取得的业绩,乃至在洛阳的经历。伊川净土寺是隋唐时期洛阳|都Q土道场,其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该寺有重要的明代重修的碑刻,明确记载此净土寺创建在北魏天n(4
&发表于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6-04-23 23:13
拉到伊河滩沉入大堤下治水了。有人不愿承认伊川县净土寺就是隋唐时期洛阳|都Q土道场,非要逼文物局在洛阳市区内再寻出一个洛阳东都净土寺,是今天洛阳伊川净土寺得不到保护的重要原因。 徐松《唐两京城坊
&发表于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6-09-23 01:41 唐玄奘出家地净土寺的千古迷雾?
净土寺与大云寺怎能混为一谈:
大云寺,本后魏净土寺,原在洛阳东城毓财坊& &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 &贞观三年复徙此坊。&大云寺就是后魏(北魏)的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汉魏)故城(迁)徙到隋东都建阳门内,又说原在毓财坊,迁走了,到唐代贞观三年又迁了回来&。洛阳伽篮记}和《魏书》和《隋书》等史料,没有任何关于隋唐时期在洛阳城区内建净土寺的记录。净土寺,原在洛阳东城毓财坊,贞观三年复徙此坊&的记录.河南分册》都没有关于洛阳老城区内建有净土寺的记录。年(唐武则天天授二年)武则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于道教之先。召神秀入京讲佛法,武则天加跪礼迎之。诏洛阳明堂后建天堂,以安置佛像。吐火罗国沙门弥陀山(寂友)译出《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于阗国沙门天智译《造像功德经》。洛阳净土寺、大云寺修缮,尉迟乙僧绘壁画。&很多是出自当时的小说笔记,作者根据传闻写成,并不完全确凿。同时,没有其它可信的史料说净土寺在洛阳城毓材坊内。观点&只是孤例,没有其他更多当时的权威史料文献或出土文物相佐证他的观点,其可信度就必然要多打问号。年)《净土禅寺记》石碑。鸾浴沟净土寺出土的这块明嘉靖十一年《净土R寺》石碑,刻有&兹寺y自天n延和g v乎宋沿乎金元。&历史上,天n是北魏道武帝的年号,元年(404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著名的玄奘法于隋大I八年(612年)剃度于洛阳Q土寺,距今已1400年。
&&& 这块石碑有汝州风穴寺和洛阳各县寺院主持的签名。《净土禅寺记》碑远在清代徐松写的《唐两京城坊考》之前。清代把赫赫有名的东都净土寺在隋唐政权交替、战乱频仍之时写成&迁来徙去&是不是太随意,令人可疑?清代徐松把一个历史名寺随意徙来迁去,随意于笔毫之端,使唐僧出家之东都净土寺变成虚无飘渺,湮灭于历史烟云之中。今天的一些人,说净土寺是现代建筑,不管不问,真可悲!。
&& 按照当时分派使人在各寺度僧的情况来推想玄奘之在净土寺受度为僧o事实上o隋炀帝确实是下敕度僧的。
第三o时间问题。据道宣的记载o好像玄奘是在东都例行度僧的情况下出家的。但在隋代没有关于常年恒度的制度o而慧立所述「有敕度僧」o倒的确是事实。
&& 考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三月下诏营建东京o大业二年正月辛酉东京成o三月庚午炀帝发自江都o四月庚戌入东京o立道场o设无遮大会o度士女百二十人为僧尼。(以上见「隋书?炀帝纪」p「资治通鉴」及「释氏稽古略」)。次年o下诏度僧。「佛祖统纪」卷三九及「释氏稽古略」卷二说s(大业)三年正月o诏下州郡七日行道o总度千僧。上亲制愿文o&&(据「广宏明集」卷三五o此敕正月廿八日下) 大业年间明诏度僧o只有这一次。到大业五年就下诏o「天下僧徒无德业者o并令罢道s寺院准僧量留o余并毁折」。
&& 由此可见o如果依六十五岁说o十一岁应在大业六年o正当炀帝下诏「罢 道o毁寺」之后o还要出家是不可能的。(参见「高僧传〔二二〕昙迁传」)。现在再看当时玄奘参加的奉敕度僧一事o由当时考绩天下第一的名吏大理卿郑善果主持o就知那一次不是什么例行的「恒度」(大业初是否有恒度o尚成问题)o大业三年(六○七)的o「有敕度僧」。根据上文o玄奘出家时年龄的研究结果o玄奘本年为八岁o算到麟德元年卒时o正六十五岁。这是六十五岁说的契合事实的又一个证据。(大业七年炀帝诏令伐高丽,动员一百三十万号称二百万大军,16岁以上男子皆得随军出征,玄奘的二哥陈素为躲兵役,跑到城郊的净土寺化名长捷出家。此时玄奘(陈)应在十一到十二岁,随哥哥到净土寺。第二年,大业八年(612),炀帝大军聚齐于河北涿郡,郑善果奉敕度27僧,并非大业三年正月o诏下州郡七日行道o总度千僧。大业八年度僧为的是此次出师征战高丽祈福,陈此时13岁,在净土寺剃度是可信的。)
六p奘师的西行年代
&& 关于玄奘法师动身西行的年代o除了「广宏明集」卷二二所收玄奘的一个「表启」以外o其它各种记载除了月份有些差异以外o年份大体是一致的。现在把有关的资料摘录几种在下面s
(一)「遂以贞观三年四月o冒越宪章o私往天竺。」贞观十七年末或十八年初o玄奘在于阗上表(见「慈恩传」卷五)。
(二)「以贞观三年仲秋朔旦o褰裳遵路o杖锡遐征。」(「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三)「会贞观三年时遭霜冷o下敕道俗o随丰四出o幸因斯际o径往姑臧o渐至炖煌。&&展转因遁o达高昌境。」(「续高僧传」卷四)
(四)「故以贞观三年季春三月o吊影单身o西寻圣迹o初从京邑(长安)。渐达沙州。」(道世 「法苑珠林」卷九)
(五)「贞观三年秋八月o将欲首涂o又求祥瑞。」(「慈恩传」卷一)
另外o「行状」和「塔铭」所举出行年份相同o不具录。由这些记载的一致看来o玄奘在贞观三年开始自长安出发西行o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最初提出异议的据我所看到的国内材料o只有梁任公对此发生过意见o还有支那内学院旧校刻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系此事于贞观元年o但新校本又改为贞观三年了。另外冯承钧先生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五编)」o在注文中曾提一下说o「应为六二七年」(即贞观元年)o但未说明理由。因此o对于这一个问题o只可能说是过去曾发生一点波折。吕先生在「玄奘传略」的「注四」中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看法o并改定玄奘自长安西行之期为贞观二年。
事实上o玄奘法师在自己的表文和自撰的「大唐西域记」(辩机录)中所说的年代是有很大的问题的。现在就来研究这一件事实究竟应当怎样。
在道宣和慧立的记载中所提到的四件事可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线索,即s(一)他是因为当时霜俭o有敕道俗四出就食时o方乘机离开长安的r(二)他在凉州曾会见凉州的都督李大亮r(三)他到素叶城曾碰到突厥的叶}可汗r(
四)他先到可汗衙(牙)所o等到可汗游猎回来再谒见的时候o有汉使来通国书和信物。
首先o我们来看一看霜俭是那一年发生的o它的严重性如何o是否到了要使关中道俗四出就食的程度。据「旧唐书?太宗本纪」o贞观元年夏o「山东诸州大旱o令所在赈恤o无出今年租赋」。到了八月o「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o「命中书侍郎温彦博p尚书右丞魏征分往诸州赈恤」。据「新唐书」说o同年十月丁酉o「以岁饥减膳」。据《资治通鉴》说o「元年关中饥o米斗值绢一匹」。由此可知o关中因霜而闹饥荒o皇帝要减膳o老百姓要卖子女o实在是贞观元年的事情(唐代关中的粮食本来大部份是靠关东河南及陇右供给的)。其后两年虽然也有灾o(贞观二年蝗o三年旱o见「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论」)o但对关中没有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这个情况虽然不能就此断定玄奘法师是贞观元年自长安西行o但是o却决定了一个界限o即玄奘应该是在贞观元年八月霜害秋稼以后才离开长安的。
其次o他到凉州时o凉州的都督是李大亮。李大亮是初唐一个有名的战将o武德年中曾以安抚使的身份擒张善安(六二五)o破辅公柘o后来在凉州都督任上又随李靖破吐谷浑o曾因为人忠直o受太宗手诏的褒美。凉州在武德初年o
本为刘轨所据o唐平其地o即以长乐王李幼良为凉州都督。因他侵暴百姓o并与羌胡互市o贞观元年闰三月令宇文士及驰驿代之。夏四月癸巳赐幼良死。九月辛酉宇文士及征回o为殿中监。所以李大亮之为凉州都督是贞观元年九月辛酉以后的事情(以上见新p旧「唐书」高祖纪p太宗纪p宇文士及及李大亮传)。这又是确定一个界限o就是玄奘法师之在凉州看见李大亮o只能是贞观元年九月辛酉以后的事情。再次o玄奘到了素叶城遇见西突厥的叶护可汗。这个叶护可汗从玄奘传所述的情况来看o只能是在武德中即与唐朝通使建交的「统叶护可汗」。据「通鉴考异」p「实录」中均作「叶护可汗」o「统」字是修唐史者所加。但是根据新p旧「唐书」和「资治通鉴」o这个「叶护可汗」是在贞观二年末死的(「通鉴」系此事于十二月)。梁任公曾在「新唐书?薛延陀传」中发现此项记载o矜为k获。实际上o「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中已记此事了。他死了以后o内部马上分裂了o互相攻战。「旧唐书」卷一九四下说s太宗闻统叶护之死o甚悼之o遣赍玉帛至其死所祭而焚之。会其国乱不果至而止。
请看o连太宗要派使者去吊祭o也因其国乱而不果行了。这必然是贞观三年的事情。复次o玄奘法师在叶护卫所参见叶护的时候o看见有汉使来通国书和信物。如果他真是贞观三年以后才到突厥o则由上面所说的西突厥的情况看来o当时太宗想派使臣而不果o玄奘怎么会在那里遇见唐朝的使臣呢t本文不是研究西突厥的历史o对于「叶护可汗」的死和他死的前后数年中内部的情况和与唐朝的关系不拟详述。幸有新p旧「唐书」和冯承钧先生所编译的「西突厥史料」可以参考。只要把玄奘法师所遇到的叶护可汗以及在活国所遇见的叶护可汗长子於让坏那榭鲆谎芯咯o就可以知道他所看见的那一位叶护可汗o只可能是死于贞观二年末的叶护可汗了。另外o一条最明显有力的证据就是「大唐西域记」卷一缚喝国中的一段记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玄奘法师的文字中「叶护可汗」和「肆叶护可汗」的分别是极清楚的。
因此o他由长安以至素叶城这一段行程o只能是在贞观元年八月到贞观二年十二月这一段时期内完成o绝不能延伸到贞观三年以后才到素叶城。我国过去史书上的丰富而翔实的记载o真是太可贵了。这几项数据中如果缺乏一种o迟生于玄奘一千三百年的我们是无法解决这已成「千古定案」的问题的了。
现在o他的这一段行程o可以根据慧立的记载o大致给他排定o玄奘法师是在贞观元年八月间离开长安o九p十月间在凉州遇见李大亮o以后在高昌过冬o大概在贞观二年春夏之交o在素叶城碰上西突厥的叶护可汗在那里打猎(畋游)
o并见到汉使及信物。同年末o叶护可汗被杀而死。事实上o从玄奘法师在贞观十八年初在于阗所上的表中o也可以证明他实际是贞观元年动身西行的。表中说他o「历览周游o一十七载」o如果是贞观三年秋八月动身去o那末来回只不过十四年多一点o怎能说是一十七载呢t在他的生平和西行之年决定以后o他在离开高昌时给曲文泰的启中的一句话o所谓「玄奘宿因有庆o早预缁门o负笈从师o年将二纪」也就可以得着解释。从他在大业二年(六○六)十一岁时在净土寺学经o算到贞观二年(六二八)共二十三年o正是符合「年将二纪」(二十四岁)的情况。如果用六十五岁说o则他十一岁时为大业六年(六一○)o即使识为他在贞观三年(六二九)在高昌上表o前后也不过二十年o怎么可以说成「年将二纪」t以上从事实方面证明玄奘法师贞观三年开始西行说不能成立o并从有关史料推出他的西行开始之时只能安排在贞观元年秋霜俭至贞观二年冬叶护可汗死这一段时间内。这个期限还可以更缩短一些o即他自凉州遇李大亮以至到素叶城遇叶护可汗的时间o只能安排在贞观元年九月辛酉以后至贞观二年夏初这七八个月的时间内。这样一来o问题就很清楚o他是只能在贞观元年仲秋启行而不可能在任何其它的时间。这是根据历史事实推出的结论o是否有成文的纪录来补充支持这一论点t这种证据是有的o在道宣编集的「广宏明集」(卷第二二)中著录玄奘法师在译完「菩萨藏经」和撰成「西域记」之后o所上的「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一文中说s沙门玄奘言s&奘以贞观元年往游西域o求如来之秘藏o寻释迦之遗旨o总获六百五十七部&。这是最原始的史料。这个「表」是与「西域记」同时上奏的o由此可知o传本「西域记」中贞观 三年的「三」乃「元」之误o行草形近而讹。或本传先误o
& 刻传「西域记」者又以讹传讹o遂造成千古疑案。通过上面的疏通证明o玄奘法师西行之年确定在贞观元年是确无可疑的u
正在读取...
翟智高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玄奘求佛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