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什么意思,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出自哪里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
分享给好友:
所有评论(0)
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Q友乐园所有内容为用户上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Copyright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出自哪里,
铚炒恽颟鳏
出自《金刚经》\x0d在《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x0d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x0d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于自己的感觉,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假如进入无我,自然也就无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x0d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五十亿的人口,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所以,他人只存在于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x0d第三种的“无众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于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x0d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x0d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来看“我”的存在.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但所有的众生都执著于寿命,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因此他们寻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于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对于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x0d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之于个人的不存在;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他再告诉须菩提,回想过去五百生以前,专修忍辱。他说那一生的修行,专做忍辱功夫,的确达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著相。所以他强调一句话,怎么样学佛?&&【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恋了。所以前面曾说,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我们在做功夫学佛,好像就在这色、声、香、味、触、法六样里面滚,就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打转。你千万记住,「不应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是,那是我们后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应住声生心」,听到声音当成佛菩萨对你说话,耳朵里最 容易发起声音,走上这个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时,很多走上这个路子,佛只好放弃。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句话就 是重点。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 解脱,已经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进中国时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后来齐梁时代改成魔鬼的魔,因为讲魔鬼大家会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万千万注意,离一 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们很多学静坐,及观心法门的人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们做观心的功夫,做静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个清净在,你心住在清净, 已经不清净了;至少那个清净是非常狭小的。还有些人觉得空了,他那个空啊,不过是水桶那么大,也许比水桶还小一点,都是你意识上一个境界,不是真正的空。 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个空的现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错误的,错误的空观,错误的住心法门。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 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水桶那么大的空,或者清净就是道,那不是你骗了道,就是道骗了你,也许你骗了释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 最好的观心法门。
錦衣夜行推荐阅读:
阅读(522)|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blogAbstract:'【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再告诉须菩提,回想过去五百生以前,专修忍辱。他说那一生的修行,专做忍辱功夫,的确达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著相。所以他强调一句话,怎么样学佛?&&【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恋了。所以前面曾说,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blogTag:'仙人,忍辱,着相,无相,无所住心',
blogUrl:'blog/static/9',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9,
permalink:'blog/static/9',
commentCount:4,
mainCommentCount:4,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