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死亡的看法“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页
《传承》2008年第11期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忠恕和谐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
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说“:仁
”《(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者,人也。
根本在于“仁”。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
“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从不同角度对
“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博施于民而能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孔子所说的济众”(《论语·雍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就是把爱博施于众。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差等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1](二)忠恕之道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
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子曰:一、仁爱思想的内涵“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
已矣。”(《论语·里仁》)“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一)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按子贡的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论语·公治长》)。宋儒朱熹在《四书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亲”集注》和“爱众”。中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1.爱亲。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所谓“忠”是从积“忠”
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极方面讲,即”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爱”的品“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从自己的
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孔子及其重·卫灵公》),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善事父母为孝,语
”《中庸》提到“忠恕违道不远,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
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施诸己而不欲,亦勿施于人。”这都体现了换位思考的道理。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御,子告之曰: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精
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忠恕之道”,才得以
必须用礼。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三)恭、宽、信、敏、惠养。
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无异,不是孝。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恭即庄重,是一种端庄、严肃子夏问孝,子曰:
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的仪容态度,孔子要求人做到“居处恭”《(论语·子路》)“貌思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善事兄长为恭”《(论语·季氏》)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即宽厚,指待人处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事要宽容厚道,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孝悌是爱人的根本,孝悌是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即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仁”的前提、基础,“仁”是孝悌的发展、扩充,于是孝悌就成了《(论语·学而》)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即勤敏,如孔子说孔子“仁”的最根本的内容。“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强调的就是勤敏行事,勤敏
2.爱众。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因此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惠即慈惠,施行仁慈,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宽厚待人,礼让谦和;彼此以诚信相待;品格高尚,时时想助人,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但需会助人,有助人的能力与智慧,所以孔子提出仁者需要“
[2]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敏”,机敏智慧地做事,高质量地做事。孔子把恭、宽、信、敏、惠
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看成是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60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1)孝悌之爱 (2) 忠恕之爱 (3)惠民之爱。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的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而现实社会中,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之音。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万事才能兴旺。我始终认为孔子仁学思想中,(1)孝悌之爱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也较大,我企业在选拔中层管理层及公司领导过程中一直有条不成文的条件,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一律不能重用,不能正确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的,和对自己妻子处理不好关系的必须慎重使用。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也即人际关系问题,儒家是以一个“仁”字来表示。“忠恕之爱”,“忠”就是用孔子的话说自己想要成立、站立,同时也要使别人成立、站立。自己想要显达、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显达、通达。“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所厌恶的就不要推及,强加别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而现实社会中各种情况都有,损人利己现象较普遍,在论述什么是君子时,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思想就经历数千年而不朽。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首先孔子肯定君子爱财的人性。但同时亦指出要取之有道的原则。几十年来我们经济政策的许多失误恰恰是违反了孔子告诫人们做君子的准则。先是违反君子爱财的人性,从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 1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文​章​讨​论​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孔子的仁学是中国国学的精粹《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 题目:论孔子的“仁学” 题目:论孔子的“仁...孔子“ 仁学” 的道德意义, 具体表现为仁与礼统一的思想 , 中庸 思想 , 义利 关 系思想 等 。孔子依 托 周礼 ,试 图建 立理 想化 的人 际关 系,构...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2 曾华东,试论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践理性和重人问题[D],孔子研究院,2003 年 3...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试论孔子的...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礼”可以达到“仁” ,君 子...古代的政治思 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有莫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 4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 试论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陈相元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 年第 09 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试论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中的孔子“仁学”思想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试论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中的孔子“仁学”思想_文化/宗教...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韩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试论儒家仁政思想...“仁”是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 理论核心,也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重庆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的内容,达仁的方法,仁的作用。细分之,仁的内容是一个由个人修养到社会责任的升华过程。其基本的内涵是孝、悌、忠、信、诚、恕、敬。这些是人的自身品格修养。而达到仁的方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于自己必须有为仁之决心,要持之以恒。有了决心是前提。然一人之智总会有蔽,故要与朋友以礼乐文章相切磋。仁的作用也有两途:个人和社会。于个人而言,仁有止恶就善修人道之作用,而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息乱,利于国家统治稳定,国家之富强。概言之,“仁”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端于两点,即“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孔子首先把人当做人来看待,发现了“人”,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去“爱人”,由“亲亲”之爱扩展到家国、天下,这是“仁”的本质内容,“仁”的内容、作用及其修行方法均由此延伸而来。在深入分析“仁”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这一思想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侧重点在于“仁”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消极意义,具体体现在政治、选举、教育、自然科学等方面。文章的最后论述了孔子仁学的现代启示,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然而社会道德却不断滑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人们普遍缺乏精神归属感。通过对仁的研究发掘有利于重建中国的社会道德、加强当代人的个人素养;另外,祖国统一大业悬而未决,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精华也不啻是一剂良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B222.2【目录】:
ABSTRACT4-7
2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8-18
2.1 “仁”是什么8-14
2.2 达仁之方14-15
2.3 仁之功效15-17
2.4 小结17-18
3 孔子仁学思想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8-27
3.1 地理环境对“仁学”思想的影响及其作用18-19
3.2 仁学思想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9-22
3.3 仁学思想对选举标准及古代教育的影响22-23
3.4 仁学思想对自然科学发展的羁绊23-27
4 孔子仁学的现代启示27-38
4.1 近代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磨难及其新时期重构的可能性27-32
4.1.1 近代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磨难27-28
4.1.2 新时期重构的可能性28-32
4.2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32-38
4.2.1 孔子仁学思想在修己自处及处事待人方面的现实意义32-34
4.2.2 孔子仁学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借鉴34-36
4.2.3 “仁学”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36-38
参考文献39-4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刘兴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谢树放;;[J];经营与管理;2006年12期
潘顺;;[J];社科纵横;2007年05期
杜维明,单纯;[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霞;;[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宁莉莉;王传明;;[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周文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杨尚鸿;唐晓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覃江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王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王利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周舫;;[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周良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赵炎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琪;;[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定文;;[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劲松;李林杰;;[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仇军;;[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余子龙;;[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于建设;;[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杨金杰;;[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金滢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黄孙庆;唐德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邓城锋;;[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杨建营;[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唐旭天;[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李国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熊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杨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鸿雁;[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周晓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徐晨;[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庆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苏甦;[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夏英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闫娜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淑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曾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田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崔有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齐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铮铮;;[J];船山学刊;2007年01期
孙越;;[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王玫;[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张焱兵;;[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郑晓江;[J];华夏文化;1995年02期
黄希;;[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8期
王欢;;[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张湘萍;;[J];神州;2011年17期
张群;;[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黄梓根;黄建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铁华;梁清;;[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余玫;;[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张泽晖;;[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杨德华;;[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汤恩佳;;[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梁济;;[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王美霞;;[A];中国商品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王艾宇;;[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李鸿志;马大为;朱忠领;姜孝海;;[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晓珠;;[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苇;[N];太原日报;2008年
文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N];经济观察报;2009年
王月清;[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李钊;[N];科技日报;2008年
闵锋;[N];开封日报;2008年
李欣瑶;[N];甘肃日报;2009年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采访整理
杨桂青;[N];中国教育报;2010年
陈福顺 孙文采;[N];吉林日报;2010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曾小五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曾建平;[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星;[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刘冬林;[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梁桂芳;[D];山东大学;2005年
杨菁;[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李国华;[D];山东大学;2006年
周泽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黎春娴;[D];上海大学;2009年
倪祥妍;[D];苏州大学;2009年
李明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徐沛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水桥;[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杨煜国;[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王玮;[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吕振;[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张叡;[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覃素红;[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陶芬;[D];内蒙古大学;2006年
邢洪军;[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陈良武;[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孙素秀;[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对教育的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