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成就,钱学生,邓嫁先他们谁成就高。谁对中国贡献最大。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2e1f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为啥迫切要见邓稼先?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再次回味这段话,倍感骄傲和自豪。同时,这也让人想起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胸怀强国梦、为共和国奉献一生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民族之子,以及他们为国做出的丰功伟绩。&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恰巧,电影《邓稼先》正在全国各地隆重上映,带着深深的敬意,笔者采访了邓稼先的爱人许鹿希老人。虽然邓稼先离世已经23年了,但其家中的陈设一如既往。许鹿希将丈夫生前用过的用具都标上了年代、使用日期,连邓稼先坐过的沙发上的毛巾都没换过。有变化的,是屋里多了一尊邓稼先的半身铜像,还有许鹿希老人对丈夫的不尽的怀念。许鹿希指着那对沙发向笔者介绍:当年杨振宁来看望邓稼先,就是坐在那里。
在老人缓缓的述说中,那些春天般的记忆,让人温暖并感动,尤其是谈到邓稼先与杨振宁两位著名科学家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没想到,这一次相见不仅保护了邓稼先,也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1971年夏天。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欲从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国访问。那时,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杨振宁需要到中国驻巴黎领事馆去办理入境签证。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杨振宁在领事馆&一杯茶还没有喝完&,签证就已经办好了。此刻,杨振宁心潮澎湃。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转瞬已是26年。2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百年人生来说,却是漫长而又至关重要的。这是他离别以来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新中国的土地!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名单即刻上报中央!
然而,邓稼先在哪里呢?许多人茫然无措,于是,名单上报周总理。
时光回溯。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幽默地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大炮仗?&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稍一沉吟,马上明白&&国家要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邓稼先似乎还没有从吃惊中回过神来。当钱三强谈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之后,邓稼先全都懂了。不过,这项工作之艰巨、自己后半生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切的一切,在当时他都不得而知。 &&& 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夜晚,许鹿希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夜,他一反常态地无法安睡。到后来,他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后来,我说你给我一个回信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也许这都不行。&&当时我们聊到了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日本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许触发了他。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第二天,邓稼先像变了一个人,从不喜欢照相的他,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或许是他要留给亲人的纪念吧!
之后,邓稼先走了。许鹿希感到一种莫名的伤害,因为,除了丈夫那些简短的话,没有一个人给她解释什么,丈夫就这样活生生地从身边&消失&了。其实,她哪里知道,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的无悔选择,不仅对她和家人是一种伤害,即使对邓稼先本人,也是一种伤害啊!他的一切都将不告父母不告妻儿,没有个人的行踪,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与朋友随便交往,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将无人知晓,一辈子都不会看到自己声名的成长,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无闻!
但是,为了自己的祖国,邓稼先认了,宁愿伤害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那是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事业,艰难可想而知。然而,毕竟成功了。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爆炸成功!紧接着,核武器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又向纵深发展。
但是,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厄运也开始降临到曾经作为被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们身上了。这个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而办这个&学习班&的理由,便是因为他们在小试验中,有三次在技术上没有测得预估指标的中子(后来探明是测试技术有误,小试验没有问题)。这样,某些人便一口咬定这是理论部里的反动学术权威在作祟,或者说干脆就是有反革命分子在搞破坏。那些人敲着桌子对邓稼先咆哮:&理论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组织不明真相的工人群众来批判和围攻这些专家。这些科学家的自由圈子一步一步在缩小,有一段时间,只能待在指定的房子里不能随便出去。看管最严的时候,门外有人守着,吃饭由别人送进去,甚至连上厕所都有人盯着。不言而喻,邓稼先正在经受着被迫害的危难之际,&学习班&已经办了几个月了,已经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恶果,而且最终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谁也无法想象!
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会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对于邓稼先来说,似乎苍天有眼,也似冥冥中的神灵相佑,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许鹿希回忆道,邓稼先进了门,她几乎无法认出他来。往日的邓稼先身高体大,两眼炯炯有神,而那天她眼前的邓稼先穿着一身旧灰制服和一双绿色军便鞋,疲惫不堪,头发花白,背也有些驼了,看上去心事重重,哪里还有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博士的影子?那一刻,她的泪无声地流了出来。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
这是邓稼先自1949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他们的相见极其欢愉,各自畅谈离别后的种种经历。但是,虽然邓稼先对杨振宁是无话不谈,但就是不谈工作,只说自己在外地,一个京外单位。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的报刊上已经再三提到邓稼先是此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但同时也刊载谣言,说有美国科学家参与研制。这个问题始终是萦绕在杨振宁心中的一个疑问,但是他问不出口。这样,一直拖到了临别的最后时刻。在离京返程临上飞机之前,在停机坪的栅栏口处,杨振宁突然止步,回身问相送的老朋友:&稼先,我在美国听说,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人曾经参与研制中国的原子弹,这是真的吗?&这句话问得聪明绝顶,邓稼先为难极了,该怎么回答呢?说没有吧,那不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了吗?这样就违反了保密纪律;如果说不知道,可是两人几十年的交情,他又怎能欺骗老朋友呢?!情急之下,邓稼先只好说:&你先上飞机吧,这事以后再告诉你。&
从机场回来后,邓稼先立即向上级请示。&请示&一直请示到周恩来那里。周总理明确指示: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周总理的指示内容是在深夜里电话传达给邓稼先的。邓稼先放下电话后激动不已,立刻穿衣起床,连夜写信。翌日清晨,信使便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在上海市领导为杨振宁饯行的宴会上,邓稼先的亲笔信被直接送到了杨振宁的手中。
杨振宁当即看了邓稼先的信,知道在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因为他知道,这其中的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见的,一切得从零做起,然而他的老朋友成功了,祖国成功了!  
杨振宁无法抑制心中的巨大波澜,无法止住奔流的泪水,作为宴会的主宾,他不得不起身离座去洗手间,以平整激动的心情!
两位科学巨擘的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他是清代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
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稼先8个月大时,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刚满5岁,邓稼先便进入北京市武定侯小学读书,毕业后,进入志成中学,后转入崇德中学。崇德中学是一座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坐落在西单绒线胡同。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常常是墙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投意和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许鹿希曾问过邓稼先,小时候为什么爱和杨振宁玩?他回答说,因为杨振宁从来不欺负人。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投奔四叔。这样,邓稼先成了江津九中高三班的一名插班生。第二年七月,邓稼先中学毕业,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西南联合大学原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于&七七事变&后,南迁昆明合并办起来的一所大学。大学里聚集了诸多著名教授,教学质量非常之高。特别是物理系,更是名师荟萃。最使邓稼先高兴的,是好友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每当空袭警报响起,师生们便纷纷奔向郊外的防空洞。每次,杨振宁首先想到的是邓稼先的安全,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战争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却给邓稼先和杨振宁创造了更多的相依相伴的机会。迎着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这两个未来的科学巨星就这样继续着那光彩夺目的复杂的原子世界的话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成行之前,他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又近。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纽约州立大学的办公室里曾告诉来访的许鹿希:1948年那个时候,现在所谓的基本粒子还只是刚刚开始,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了,它起始于1930年左右,到那时核物理已经快有20年的历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也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曾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曾在1948年寄给身在美国的儿子的信中说:&现在朋友中的子弟出国成绩最好的是杨振宁,他不但成绩好,而且能省下钱来帮助家用,又把杨振平也叫去了,又帮助邓稼先的费用。&冯友兰教授与杨、邓两家都熟,从这封信中更证实了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帮助。邓稼先也曾多次对许鹿希说过:&杨振宁对我们家是两代的恩情啊!&邓稼先刚到普渡大学时,是一名自费生,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各门功课的考试都已达到了85分以上,过了标准分数线,获得了奖学金,生活才得到了改善:吃饭前再也不用发愁,因为每餐都可以吃饱肚子了。  
1949年暑假,邓稼先来到芝加哥大学,与杨振宁、杨振平团聚。他们同住在刚刚租来的一间房子里,自己动手煮饭吃,一起游泳、聊天,一同打墙球、弹玻璃球,重温儿时的美妙时光。这是他们在美国玩得最尽兴也是时间最久的一次聚会。杨振宁不失时机地拍下了那动人的瞬间,留作永恒的纪念。在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他们合拍的那张照片。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闻知消息,邓稼先激情满怀,当即朗读了别人创作的一首长诗:当一场暴风雨过后/祖国已迎来灿烂的黎明&&我们就要回到你身边/祖国啊,母亲&&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作&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盼着能早日相见。想不到的是,这两位科学巨人分别在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先后跨进了原子世界这座大门,并且双双成为科学巨星,光芒耀眼,交相辉映。
邓稼先奉献的是生命,许鹿希牺牲的是幸福
中国的核试验一共做了45次,第一次是日,最后一次是在日。最后一次之所以选择日这个日子,就是为了纪念在十年前同一天去世的邓稼先。许鹿希回忆道:&第二天,许多报纸都刊登我国政府的声明,即中国从日起暂停核试验。这就表明我们中国已经达到了跟其他核大国完全一样的水平,我们已经有了原子弹,有了氢弹,有了中子弹,有了小型化,并最终达到了在实验室模拟这样的技术高度。&&我曾经对杨振宁先生说,中国原子弹的造价可比外国少得多。而杨先生则说,如果算上中国科学家的生命,则远不止这个价。&
杨振宁先生说的&科学家的生命&,便是指邓稼先的为国捐躯。是的,邓稼先为国奉献了一生,许鹿希却是为祖国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而这种对幸福的牺牲同样是共和国不能忘记的!
邓稼先与许鹿希并不是青梅竹马,但有着师生之谊。许鹿希比邓稼先小4岁,是著名民主人士许德珩教授的长女。许德珩与邓以蛰是北大教授和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许鹿希自幼聪敏好学,成绩出众,1946年高中毕业后,同时被5所大学录取,她只选中了免收学费的北京大学医学院。这时,邓稼先正在北京大学当助教,给许鹿希上过物理课,对这个富有才华的女孩印象极佳。1953年,许鹿希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也就在这一年,邓稼先与许鹿希结为伉俪。
1958年,邓稼先从许鹿希身边&消失&的时候,邓稼先34岁,许鹿希只有30岁,幼小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在许鹿希的记忆中,邓稼先几乎从未休过探亲假。&从1958年他被调去搞原子弹,到1986年他去世,前后28年间我们聚少离多。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强了,而且当时纪律十分苛刻、严格,他不能多说,我也不能多问。甚至我的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都不能来家里,免得出事。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以及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的时候,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楼底下等着,警卫员一来就马上走了。&为此,很多人都曾问过许鹿希,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挨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挨冻。她说因为有了这些与邓稼先共同的经历,才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的事业,同时,她觉得自己也有那一份责任,那一份对祖国的责任。这是那个时代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对祖国的责任。为了祖国,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然而,30岁的女人要带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要照顾有肺病的公公和有哮喘的婆婆,同时还要追求自己在事业上的前程,其艰难可想而知。然而,面对这么多艰难,许鹿希宁愿自己默默地承担一切。她对丈夫说:&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发布后,人们又蹦又跳,高兴极了。许鹿希说:&很多人问我,日晚上,你是不是和大伙儿一样,手里举着红色号外,高兴得又蹦又跳,欢呼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我如实地回答说:不是,我当时只觉得提到嗓子眼儿处的心,落下去了。谢天谢地,终于搞成了!那年,我父亲许德珩已是74岁的老人 ,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号外,站在客厅里,高兴地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并对正在家中探访的老朋友中科院副院长严济慈问道:&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把原子弹给搞出来了?& 严伯伯立刻笑了起来,说:&嘿!你还问我?去问你的女婿呀!&一语道破,许德珩恍然大悟,于是两位老朋友都哈哈大笑起来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中子弹&&我们担心极了,一个接一个地担心。每成功一次,我们家属也只是相互串门问候一下而已!&  然而,在那个曾经荒唐的年代,邓稼先的家也受到了冲击。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后,邓稼先进京汇报工作,终于回了一次家。然而,清秀的妻子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显得清瘦而疲倦。他们14岁的女儿已被下放到了内蒙古。邓稼先争取到一个出差机会,赶往内蒙古。他要去看看女儿。女儿整个儿变黑了,头发黄黄的。她太小又受了太多的苦,曾连着吃了一个星期的野菜和糠的窝窝头。看着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着他带去的肉罐头,邓稼先强忍酸楚,将泪水咽进了肚里。而且,生活对邓稼先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1973年父亲病故,日岳母劳君展病故,没几天,周总理逝世。经过这些打击,邓稼先的身体本来就因为长期的核辐射变得异乎寻常的衰老,几乎是彻底垮了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稼先与他的同事们,一批人完成了其他国家几批科学家才完成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到氢弹到中子弹,从小型化迈进到电脑模拟核试验。&邓稼先生前一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32次里有15次是他亲自在现场指挥。他是主要的业务负责人。就我们国家而言,一个原子弹氢弹做成以后要有一个专家签字,这个签字等于向国家保证&&这个弹做成功了,可以放了。这个签字是邓稼先去签,签完字后邓稼先说非常紧张,就好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万一不行就不得了,可是每次都行了。所以人家给邓稼先起了一个外号,说邓稼先是福将,可这福将真太难当了。& 许鹿希说。
仔细算来,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33年,朝夕相处的日子只有6年,而能过快乐而平凡家庭生活的只是结婚后的前5年,其余时间,独守家中的许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的惴惴不安的担心。然而,就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也不能完全属于她。
日,全国各大报显著版面刊登着同样的文章&&《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无疑又是一次大爆炸!此刻,北医大的领导和同事们才知道许鹿希的丈夫是做什么的,世人才知道邓稼先是干什么的。让人痛惜的是,医疗专家的预言应验了,日,邓稼先用最后的呼吸回应了28年前的领衔受命:死而无憾!
&如何评价我丈夫呢?我觉得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没有虚度一生,还是做了一些事情吧!& 许鹿希说到这里时,平静的脸上有了欣慰的表情。
病危中,杨振宁探望两次
1979年,一次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对同去的赵副部长说:&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很快找到了核弹头。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最后证明那次失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从他们寻找部件时留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邓稼先仅穿了件简易的防护服。&当时残损部件放出的射线,至少需要三米厚的混凝土才可以防住。& 许鹿希说,&当我知道他受到辐射身体严重受损后,急得直跺脚,想各种法子帮他恢复!不过,打那以后,他衰老得很快。以前爬山时,他能一鼓作气爬到山顶,可后来刚到半山腰,他就已经疲惫不堪了。& 邓稼先承受了这一切,隐姓埋名28年后,他的生命因过度燃烧而成了残烛。
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那一天,是日。从这一天到日,是许鹿希与丈夫相处的最后一段日子。这最后一年,许鹿希异常心酸,思念的终结竟是永别。
&8月10日手术,许鹿希噙着泪水守候着。&当天,张爱萍将军坐在301医院手术室内,我也在场。医生将从稼先身上切除的一段肠子给我们看,我用手按了一下上面的淋巴,硬硬的。我知道,稼先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果然,手术后的诊断是&癌症属中期偏晚,已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预后不良。&&我经常嘱咐医生给他注射止痛剂,因为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太疼痛了。如果不用止痛剂,他疼都会疼死的!&说到这里,有着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许鹿希老人已是潸然泪下。
手术后,因白血球数目太低,血相太差,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邓稼先回家休养。邓稼先的生命只有363天了。他是怎样度过的呢?其间,他做过两次大手术和两次小手术、化疗、放疗、中药等等,都未能控制住癌症的恶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他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书和那一本书。&他指的是向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和群论。
1986年时的国际形势是,除了中、法两国以外,另外三个核大国都已达到了在实验室内用计算机模拟核弹爆炸试验的高度。因此,他们就主张核禁试,目的在于限制别人发展、 维持优势地位。不言而喻,中国必须也在达到这个高度以后,才能停止核试验和在此条约上签字。否则,多年的努力必将功亏一篑。所以,虽然重病缠身,邓稼先也一定要留下这份建议书。
所以,在手术后不久,邓稼先就要来了大堆外文杂志、资料和剪报,为了躲避医生和护士,他将它们藏在病房的壁柜里。在起草这份重要的建议书时,邓稼先已经知道自己是癌症缠身,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几乎是置一切于不顾,在和生命进行最后的赛跑。那时候,因为疼痛剧烈,不断地注射止痛针,他身上的针眼密密麻麻,皮肉都扎烂了,满头虚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思索、工作,拼命要做完这一件事。他不断地约同事们到医院来商量,病房立即变成了会议室。经过和九院的同事们反复研究讨论,多次修改,在邓稼先逝世前的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给中央的建议书。难能可贵的是,它详细地提出了中国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及措施。在他去世之后,九院的继任者们依此继续前进十年,使我国最终达到了那个高度。
日,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第45次)核爆试验。在试验成功的当天,我国政府即发表声明:&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郑重宣布,从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它显示了中国与其它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小型化和中子弹以及核禁试等阶段,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此,寂静的罗布泊将被人们永远怀念。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30日、6月13日两次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实、幸福。杨振宁送给邓稼先一大束鲜花。鲜花放在病房的窗台上,邓稼先常常凝视着,在剧痛中得到许多支持和安慰。他平静地对妻子说:&外国人的习惯是在朋友的墓前送上一大束鲜花,振宁他知道我不行了。&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的身体凉得那么快,&悲痛之中的许鹿希喃喃地说,&他的血流尽了。&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许鹿希在给杨振宁的回信中写道:&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
大捷而身死,马革裹尸还,邓稼先的精神、 品格和成就令无数后人肃然起敬。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来北京为邓稼先扫墓。那天下午天气阴沉,杨振宁在国务委员宋健等人的陪同下,来到鲜花丛中的灵台前。邓稼先的遗像前放着杨振宁献的花篮。杨振宁在邓稼先遗像前伫立良久,然后问身旁的许鹿希:&稼先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许鹿希说:&是在原子弹、氢弹都已成功后,1971年照的,当时他47岁。&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停留了。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意,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许鹿希说:&去年,您曾两次到病房探望身患重病的稼先,他见到您很高兴。你们两人有说有笑,他连病都忘了。&听了这话,杨振宁点头,强忍悲痛,目光缓缓转向它处。许鹿希接着说:&您在临别时,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束花放在他病房的窗台上。他常常凝视着鲜花,在剧痛中得到支持和安慰。他很平静地对我说:&外国人的习惯是在朋友的墓前送上一束鲜花,振宁他知道我不行了。&&此时,杨振宁再也不能控制情感,热泪夺眶而出,连忙掏出手绢擦拭泪水。许鹿希又说:&稼先在逝去后至今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您给我寄来9封信,并找出了四十多年前你们合拍的一些照片和许多国外报纸的复印件,以及新出版的书籍带给我,表明了您对稼先的怀念,今天又亲自来八宝山扫墓。&许鹿希说这些话的时候,杨振宁不断地用手帕擦拭眼泪,不住地点头,哽咽不能语。&太平洋的海水虽有万里之遥,您和稼先分居两岸,但是它隔不断两人的友情。这么多年以来,稼先对您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敬佩的心情与日俱增。您和稼先之间的友情,若从1936年在中学时算起,到1986年是50年,半个世纪。&说完这些,许鹿希将自己写好的一首诗赠送杨振宁。
去年谈笑病房间,
  谢君送别花束鲜。
  稼先逝去劳悬念,
  深情凭吊八宝山。
  重洋万里隔不断,
  互敬之心逐日添。
  同窗友情胜兄弟,
  杨振宁与邓稼先。
杨振宁在收下诗作后,对许鹿希说:&我很高兴你在《神州学人》刊物上写的怀念稼先的文章中引用了我对稼先的评价,这些评价是我认真思考过的。&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