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大全产量是多少

曝2015年中国电影“偷票房”高达 45 亿元_新浪娱乐_新浪网
& 综合 &&正文
曝2015年中国电影“偷票房”高达 45 亿元
明明是去影院看A影片,拿到的电影票上却写着B影片;到柜台买电影票,得到的却是售票员手写的票……这些存在多年的顽疾,可能导致由于制片方利益受损,观众将来看到的好电影越来越少的局面。偷漏瞒报票房、影片盗录盗放、影院放映质量不高……针对这些当前电影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日前在京举行了2016年全国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重拳整治之下,中国电影市场在新的一年会有更惊艳的表现吗?
  “偷票房”招数层出不穷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近几年来最好的成绩:电影总票房达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同比增长68%,占票房总额的61.58%。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稳居世界第二,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就可能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业内人士透露,过去几年,全国电影票房的10%以上都是“偷”的,而随着中国电影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电影市场越来越火,“偷票房”的行为也越来越猖獗,手段更是花样百出。仅按照“偷”的数额占全国总票房10%的最低估值计算,2015年“偷”的票房至少有45亿元。
  有人总结了当前花式“偷票房”的招数:“瞒天过海式”——把已经作废的或者手写的电影票当作入场凭证,一张废票可以多次利用,每用一次就“偷”一次票;“搬砖式”——明明去看A电影,电影院却给你一张B电影的票,这样一来,票款就算到了B电影头上,B片和影院就成了受益方;“捆绑套餐式”——把电影票的价格摊进套餐里的饮料和爆米花费用中去,赚取差价;“团体票式”——单位包场让员工免费看电影,这时候影院便不走票,只发放进场标识,票房就被影院加到了任意一部电影上,或者成为影院的隐形收入。
  潜规则:有“红包”就多排片
  一个“偷”字,足见其中利益当头。电影票房是影院、院线与片方、发行方分账的依据,按照业内规则,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中,片方最多可以获得43%的收益,剩余部分在上缴少量的电影专项资金和营业税以外,都归院线和影院所有。
  在此情况下,影院上报的票房越低,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就越低,片方所得的票房分账收入也就越低。而如果影院把A影片票房“搬砖”到B影片,B方收益自然就高了,B方再通过返点回扣方式把钱分给影院,A方就成了这笔买卖中的“冤大头”。
  影片《捉妖记》以票房24.38亿元,观影人次6557万,超越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7》,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但却在影片上映后期被屡屡传出票房注水的消息。一些影院在与片方和发行方对接时,大行潜规则,有“红包”就多排片,没“红包”就少排片甚至不排片,直接触犯到国家法律法规。而另一些院线、影院恶意拖欠制片方票款,制片、发行、放映之间形成的三角债,影响了制片方投资新片的积极性。2017年,随着WTO协议到期,中国电影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产电影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电影产业上下游的协作机制、电影市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也将更加迫切。刘阳
水煮娱专栏
杨幂刘恺威这段时间隔三差五的被离婚,这到底是为什么?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数据分析-中商产业-中商情报网
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数据分析
来源:艺恩咨询 责任编辑:heailian
2014年中国市场依旧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电影加强了与其他内容产业间的融合,资本的渗透和经济的介入成为双轮驱动力。为了帮助者及从业者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电影产业,艺恩咨询第七次推出《年中国电影产业》,从、市场格局、竞争现状、商业新模式等角度解读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前瞻2015年中国电影新动向。
结合电影市场表现,中国电影在票房和规模产值、国产片贡献度、最具价值类型、制片机构致胜途径、全球电影票房增长重心上呈现出一些基本特征,此数据特征可以作为电影产业与电影实业项目操作的参考。
票房为主力产业规模增加值转移明显
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整体在高速增长,但体现出结构不均衡的特征,表现为国内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高,从2009年的62%攀升到2014年的81%,中国电影产业成长的基础和未来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来拓展。国内票房增速除2013年低于产业规模增速之外,年都以高出10%的速度增值,但2014年差值缩窄到5%以内,电影产业规模增速的动力开始部分转移到国内非票房和海外销售的拉动上,年二者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32.8%,可以预见后续几年二者将逐步保持稳定增速,共同带来产业规模的增加。
电影类型呈优胜劣汰效应主流和细分类别最具潜力
2014年各类型电影中动作、科幻、爱情影片累计票房贡献比例高达66.3%,此三种类型基本上各占22%的市场份额,成为电影市场主流类型;相反,战争、剧情、纪实等近期观影市场缩小或偏小众的类型影片,累计票房贡献不到5%,相比于魔幻类型的有市场但供给偏少的特点,此三种类型属于市场虚火性质;另外,惊悚与魔幻细分类型一样,存在票房增长和产量优化的提升空间。单片票房占比产出上,科幻、魔幻、动作居前三甲。数量占比上,值得注意的是动画类型位居第二,喜剧类型无缘前三,中小成本的爱情类型高出第二名85%。
制片市场竞争不充分单片效应依旧奏效
2014年电影制片机构TOP15合占约30%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2%,市场较为分散,主体间的差距区分度不够,且龙头实力有限。传统电影制片机构中,中影凭借数量优势继续取得的领先地位,万达影视加码电影制作环节,跃居民营公司首位;光线影业主力宣发,华谊兄弟实施去电影化战略,导致二者份额占比下降。电影频道子公司一九零五网络,在《变形金刚4》高票房的助推下,市场上升最快,进入年度前五。文化投资公司华盖映月参与年度国产票房冠军《心花怒放》出品,分得1.27%份额;以为主业的中联华盟、华策影视、唐德国际在电影产业利好、影视联动效应作用之下,纷纷进入前十名。
发行市场双寡头垄断民营TOP5合占25%
2014年中国电影发行企业市场份额,中影基本与2013年持平,继续坐稳头把交椅。华夏以超二成的比例独居第二阵营,两大国营企业垄断了半壁江山。光线、博纳和万达跻身民营TOP5,影联、福建恒业和安石英纳异军突起,尤其是以中小成本类型片发行为主的福建恒业,在2014年推出《京城81号》、《闺蜜》等,获得1.8%份额;相比而言,传统优势企业华谊兄弟表现较为颓势。
五大民营企业中,光线影业和万达影视发行影片数量最多,都有11部。从单片平均票房来看,博纳影业凭借《智取威虎山3D》的高票房占领高地,光线在《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和《匆匆那年》的三力聚合下也超过了2亿。但相较于2013年,几家民营企业在单片均票房上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未有能冲破3亿乃至5亿者。
院线市场一超多强首股上市引发鲶鱼效应
2014年中国城市院线总票房同比增长近80亿元,突破10亿院线较2013年增加4家到10家,主力院线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维持“一超多强”局面。根据院线年度总票房及增速、市场份额等维度,艺恩咨询划分了2014年院线前三梯队:第一梯队,年总票房在40亿元以上,目前只有已上市的万达院线属于此区间,为格局中的“一超”;第二梯队,年总票房在20-30亿元之间,分别是中影星美、大地院线、联和院线、广州金逸珠江、中影南方新干线5条院线;第三梯队是年总票房在10-20亿元之间,分别是时代、中影数字院线、横店院线、新影联4条院线。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维持高速度扩张态势,但是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产业链环节的竞争程度依旧不充分,市场集中程度有待提高,同时,电影产业链环节面临着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冲击,加剧了电影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
相关内容阅读
中商情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中商情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5 邮箱:
热门资讯榜
大家都爱看
315晚会曝光名单
昨天晚上,央视"3·15"晚会迎来了......
晚会将于今晚黄金时段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
央视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如期而至,每年这个时候,亿万双眼睛都会......
公河巨鲶(GiantMekong
Catfish)是世界体型最巨大的淡水鱼种之一......
北京201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均470元
从开幕前一日即走红的“铁帽子王”,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
聚飞光电年报拟10转9送3净利增逾三成
聚飞光电3月......
日最新沪深股市新股上会情况一览表
封神英雄榜第二部全集51-72集预告封神英雄榜2全集剧情介绍......
封神英雄榜第二部全集49-72集预告封神英雄榜2电视剧全集剧......&&没有公告
◇输入多个关键词中间需加空格如:"工商 总结" ◇请尝试不同关键字搜索
  四套班子(
) 组宣纪统(
) 政法部门(
) 城市建设(
  民族宗教( ) 外事商务(
) 通信信息(
) 公路交通(
) 城镇基层( )
  财政审计(
) 规划统计(
) 党委事业() 安全生产(
  卫生防疫(
) 行政审批(
) 文体广电(
) 农林牧水(
  人劳社保(
) 科技教育(
) 金融保险(
) 经贸商务(
  群团工会(
) 政府事业(
) 农村基层(
 嘎查) 民政群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5电影产业发展(汇编)
文章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16:16:27 阅读次数:
2014年新疆电影票房2.05亿元
来源:新疆网 责任编辑:heailian
日至12月31日,102家票房突破2亿大关,达到2.05亿元。其中乌鲁木齐24影院贡献1.5亿,占总票房75%。
面对新出炉的票房数据,自治区广电局管理处处长赵飞介绍说:“在西北五省区中,省电影票房历来排第一,新疆第二。2014年,我还没有看到最终数据,但根据之前的了解,、电影票房虽然增长很快,但应该还是不会超过我们。”
据自治区广电局统计,2009年,新疆全年票房只有3800万,其中乌市占到98%;2010年新疆电影市场总票房创纪录地达到9500万元;2011年总票房首次破亿达到1.2亿元;2012年总票房约为1.37亿元;到了2013年上升至1.9亿元,这组数字表面显示的是新疆电影放映市场的跨越式发展,背后却是新疆城市电影放映设施的快速扩张。全疆影院数量从2009年的11家增加到2014年的102家。电影银幕也从40多块增长到401块。
面对2.05亿的成绩单,赵飞又提供了以下一组数据:2014年总票房比上一年增长了8.5%;全疆放映总场次51.6万次,比上年增长45%;全年669.7万人次观影,增幅仅为5.5%。
“放映场次增长了近50%,观影人数却只增加5.5%。往年票房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二三十,基本与全国增长幅度相同。2014年增幅就下降了。”究其原因,赵飞总结了三点。
首先,是新疆电影放映市场狭窄。新疆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影院从2009年的9家增加到2014年的24家。2011年,内地很多省会城市电影票房还在艰难向亿元票房冲击的时候,乌鲁木齐电影票房已经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42%。
赵飞介绍说,2014年,中小城市影院建设成为新疆城市影院建设的主力军。全疆新增18家影院,12家在地州市县。全疆中小城市人口规模偏小,其中县城人口在3万左右的占大多数。虽然新建影院增长数量、放映场次增长快,但观影人次远不能和乌鲁木齐相比。其次,全疆中小城市少数民族观众居多,而院线发行的国产或进口电影绝大多数为汉语,少数民族电影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再次,新建影院的市场开发经营水平也需改进。
可喜的是,自治区将2015年定为“县级影院重点建设年”,将摸索出一套县级影院建设和经营“公益+市场”的发展新路,把影院作为传递现代和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同时,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微电影,从梦想转身产业
本报宁波8月28日电
记者 李月红
区委报道组 许玉芬 朱尹莹
一位文学家曾说,梦是有声音的。是真的吗?因为《梦的鼓点》,我们相信了―几个已过而立之年的“老男孩”组织了一个乐队,让心中的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部时长20分钟的微电影讲述了一个梦想的真实故事。再过两天,梦想起航,《梦的鼓点》正式开拍。
这部微电影,也是投资人龚斌的电影梦。做了8年的外贸行业,在去年夏天尝试着拍了一部纪录片,关于宁波实体书店的衰落,反响不错。就此,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乐天映画”,投资拍摄微电影。如今,公司已发展到员工近20人,拍摄了5部微电影。
从梦想转身产业。在宁波海曙区,一大批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文创产业―微电影产业。本月,宁波市首届微电影大赛正式启动,目前已收到15部微电影,18部剧本,报名团队和个人超过20家;一部名叫《上吧,初恋》的宁波本土微电影,刚上线就被多家视频网站收录为首页推荐;《AT时代》网络剧第四集《计中计》上线宁波微电影频道……
如果把2011年称作微电影元年,2013年,就是微电影产业腾飞的一年。它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微时”放映、“微周期(1-7天或数周)制作”、“微(超小)规模投资(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有专家估计,我国微电影产业价值未来5年内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宁波的微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爆发期。” 宁波市海曙区文广局局长陈建东说,目前,仅海曙区就有7家影视公司,还有上百家制作微电影的公司;而在部分中小学,还建成高清晰数字电影院,鼓励学生试着写剧本、做导演、当演员,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谭晓峰创办的“小虫映像”见证了宁波微电影的产业转身。毕业于文艺编导专业的他从事电视新闻工作,从开始业余拍DV剧,到2008年成立工作室投身私人定制电影,已拍摄多达百余部爱情定制电影,每部费用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他毫不讳言,目前宁波微电影的消费市场更多集中在定制剧上,原创性艺术性的微电影很难盈利。“微电影与商业的结合在于两点,一是用社会情怀对接品牌理念,二是用商业植入推动故事核心情节的发展。商业信息是为电情服务的,而不是生硬地植入。”
走进海曙区启运路86号,这里可以找到当地探索微电影产业的思考。“启运86”园区,这是全省首个以微电影为主题的文创园区,入口处的雕塑由“胶片”为元素幻化而成,雕塑和墙上的胶卷,寓意着“舞者”,园区依托原有4幢旧工业厂房改建,使用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打造成一个涉及微电影拍摄、制作、放映、体验以及文化信息和电子商务等多个相关行业的综合项目。今年底将正式开园,目前已有来自国内外10多家微电影企业意向入驻。
不仅如此,今年初,该区专门制订了针对从事影视事业的企业和影视作品的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对区贡献首次达到2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主要经营者20万元奖励;对新落户该区的文化企业,给予管理费的补助;对著作权属该区企业的原创影视片,在央视电影频道或国内一线院线首映的电影作品,每部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等,帮助企业与金融、市场对接,孵化和培育了一批相关影视文化企业。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喜乐。这个时代属于台下的人,他们用新的平台、新的方式跟大家沟通,讲述自己的小时代。于是,有了微电影;然后,有了微电影产业。陈建东说,“培育微电影产业,完成整个产业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让产业为梦想买单,这也是这座城市对中国电影事业、产业新发展作出的一个新贡献。”
新疆首部本土动漫电影在新疆卫视首播
核心提示:记者从新疆若羌县委宣传部获悉:新疆首部本土动漫电影――《西行总动员之楼兰传奇》于8日18时在新疆卫视首播,正式和全国观众见面,全面展示神秘古老的楼兰古国。
记者从新疆若羌县委宣传部获悉:新疆首部本土动漫电影――《西行总动员之楼兰传奇》于8日18时在新疆卫视首播,正式和全国观众见面,全面展示神秘古老的楼兰古国。
据悉,《西行总动员之楼兰传奇》以楼兰古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创意基础,通过动漫表现形式,将若羌境内的楼兰、米兰、阿尔金山罗布泊、子母河等文化元素、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等呈现给世人,还原2000多年前新疆若羌地区的西域风情和沙漠风光。
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地理区域位置的不断转移,从动画角度对若羌县内的楼兰城、米兰城、阿尔金山、罗布泊、孔雀河等地进行刻画,介绍了若羌县内的名胜古迹,展现了神秘的西域风情和奇异的自然风光。故事中的各民族小伙伴们因沿途共同经历的艰险和磨难,变得更为团结和成熟,以此诠释各民族团结互助、同心协作的精神,同时借助影片宣传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若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强介绍说:“《西行总动员之楼兰传奇》首次以影片的形式反映了若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影片画面绚丽、视角独特,人物刻画鲜活,观看者如同身临其境,在嬉笑观影的同时感受正能量。同时诠释了神秘楼兰?文化若羌的主题,是宣传展示若羌的一张亮丽名片。”
该片制片人黄志勇介绍,这部动漫于2012年开始制作,创作人员全部为新疆本地人,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打造新疆本土的动漫。
据制作方介绍,计划制作《西行总动员之楼兰传奇》4部电影,目前已完成2部,并制作完成了104集动漫连续剧,将在新疆卫视陆续播出。今年年底,这些影片和连续剧将在央视播出。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 从2013年的31.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9亿美元,涨幅高达 88%,这表明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电影产业步入上升通道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电影行业可以说先 后经历了“高峰―低谷―上升”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 代,中国电影曾经辉煌过,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票价 低廉,再加上人民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以及其他娱乐方式极 度匮乏,看电影的人数和票房收入节节攀升,到了1991 年达到顶点,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人均年观影10次 以上。然而,自1992年之后,随着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节 目质量的提升,再加上电影盗版猖獗,中国电影行业步入 了低谷,到1999年,票房收入跌入谷底,票房收入8.1亿 元。到了2002年,为了挽救濒死的电影行业,应对WTO 之后进口影片对国产电影的冲击,国家开始推行电影产业 化改革,允许民营、外资进入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 映环节。根据“数太奇”电影大数据平台的最新数据显 示,19~35岁的年轻观众已经成为中国影院观众的主要人 群,占所有影院观众的85.9%。虽然这一时期电影票价有 了较大增长,但是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升,有消费能力 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进 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如图1)。
自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以来的十余年间,中 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 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迎来了蓬勃发展 的“新元年”,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 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 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2010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产量也一直保持着快 速增长的态势。2001年,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和制作公司出 品的故事片电影总和只有88部,但是仅仅过去了十年,到 2010年时,国产故事片电影的数量便达到了526部。根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各大电 影制片方共生产故事片电影638部,相比于2001年提升了 625%。以此推算,我国故事片电影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48%左右,产品规模增速极为可观。
不仅仅是电影产量快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 容量进入21世纪之后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电影 市场票房总额已达217.69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51%, 是2005年全年票房总额的13.6倍;其中国产片总票房为 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进口片总票 房90.02亿,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如图2)。同 一时期,美国的年票房增长额约为4.7%,全球平均增长水 平也仅为6.7%。
亿元电影俱乐部会员不断攀升
随着电影票房市场规模不断上升,中国电影的单片票 房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十年之前,“票房过亿”还是评价 一部电影是否是一部成功商业大片的重要指标。2002年,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获得2.5亿元票房,业内普遍 认为只有商业大片才能取得如此可观的票房成绩。目前, 很多中小成本电影也实现了“票房破亿”。2012年“贺岁 档”电影《人再逋局濉返那捌谥谱鞒杀驹嘉3000万 元,后期营销成本约为3000万元,总投资不超过8000万元 的电影实现了12.6亿元的票房收入。在为期一个月的上映 期内,《人再逋局濉饭不竦昧私3910万人次的观影 成绩,在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两个方面均成为国产电影排 行榜的第一名。位居2013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位的《致 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 人》《小时代》等总投资均不超过7000万元。2013年,国 内上映的中外电影中,票房过亿的电影已经达到51部(如 图3)。
伴随着“过亿”电影数量的增加,中国亿元级电影 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从2005年占比 17.3%一路攀升至2013年占比74.7%。此外,从最近四年的电影市场和票房统计情况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 电影大约七成左右的票房都非常有可能继续被亿元级电影 收入囊中。
影院数量、观影人次和人均观影频次明显提升
随着电影产量的增加和票房容量的扩大,全国各地 的影院建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 影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主流院线仅有影院 1140家,银幕1923块,即便是到了2007年,全国银幕总数 也仅为3527块;但是到了2013年,全国银幕总数就已超过 18000块,仅2013年一年,全国新增银幕就超过4500块, 平均每天新增银幕14块。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的爆炸性增 长为电影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设条件。
2010年以后,我国电影市场总体增速保持在较高的 水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初步具备了扎实稳健的内在动 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城市影院观影人次总和已经超过6亿,城市影院观 影人次已经连续四年同比增长超过30%。根据数太奇电影 大数据平台2014年的数据,每年在影院观看12次及以上电 影的观众占比最高,占到26.1%,其次是每年观看3次以及 每年观看2次的,分别占14.2%和 12.7%(如图4);从年 度影院观影花费来看,年度花费超过400元的影院观众已 经占到48.6%,接近所有影院观众人数的一半(如图5)。 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无论是在电影产业链的投资、制作、发行、放映还是衍 生品开发方面,都与世界领先国家的电影产业存在较大差 距。在电影的盈利模式和收入构成方面也需要进行调整, 目前,在中国一部电影的票房一般可以占到电影总体收入 的80%,而版权收入仅占6%,这和好莱坞的电影收入构 成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吸取 其他国家发展电影产业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 况,少走弯路,实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者系北京数邦伟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TO)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解析(转)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而持续地增长。据艺恩咨询,年期间,中国城市中的电影院票房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2.0%,而同一时期,美国只有4.7%,全球平均也仅为6.7%。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城市中的电影院票房总额从2005年的21亿元人民币(约合3.14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62亿元人民币(约合9.267亿美元)。艺恩咨询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210亿人民币( 约合31亿美元),三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0.2%。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品质的不断提升和种类不断增多,进而使得电影观看率也相应增加。2005年至2009年期间,平均票价由30元人民币(约合4.5美元)增加到31元人民币(约合4.6美元)。根据艺恩咨询, 2009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电影业总收入(包括票房,非院线频道,海外发行和与电影有关的广告)有望从2009年的113亿元人民币(约合1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99亿元人民币(约合45亿美元),三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8.3%。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 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 都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都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一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一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艺恩咨询,从2005年到2009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09年共产出近456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截止2009年底,这部电影成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电影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按票房排名第五)。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数字或传统电影的拷贝,然后再把他们提供给各大院线。中国电影发行大致可分为三类:国产电影的发行,外国电影的发行以及国产电影在国外的发行。
  国内电影发行:
  截止2009年12月,中国国内电影发行商的数量为12家,并且规模都比较小。中国国内电影发行市场主要有五家发行公司所垄断:三家国企,保利博纳和另一家民营公司――华谊兄弟。
  在中国,国企一直以来都主导着电影发行市场,并在近几年内其主导地位越来越突显。三大国企电影发行商分别为:中国电影集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影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这三家公司占到了发行市场36.3%-43.7的份额(按票房收入计算)。但与此同时,民营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并已经占据相当大的份额。保利博纳公司和华谊兄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两家民营电影发行商,保利博纳公司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5%,17.1%和 17.3(按票房计算),华谊兄弟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4%,19.4 %和13.2%。国有企业在其业务运作时可能要考虑非商业利益,可能有时会选择一些政府支持的电影题材来进行制作和发行。而像保利博纳这些民营公司,立足商业化运作,在业务经营方面如主题选材上可能会有个很大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资本运作风险,在电影发行过程中一般也存在多种渠道:
  1)佣金制:没有前期资本佣金,发行商从电影票房中收取一定比例佣金。
  2)购买:发行商通过交付前期固定费用从电影制片商那里买到电影发行权,然后获得全部票房收入,但如果票房收入低于购买发行权成本,发行商就要承受资本风险。
  3)最低保证制度:发行商向电影制片方提供票房最低保证金额,但同时从票房收入抽取的佣金比例也会相应增加。
  当然,发行商也可以投资于电影的发行制作来获取对影片发行权。
  进口影片的发行
  进口和发行外国电影须服从中方政府的监管。目前,中国进口影片配额为每年20部,主要是好莱坞大片。3D电影每年也都获批进入中国市场。一般对于进口影片的发行方式为购买发行。目前,只有两家国有企业,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被授权发行进口影片。然而,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民营公司协助这两家国企也做进口影片宣传业务。但根据2009年QTO反垄断法,进口电影发行的市场未来不久可能会逐步开放,届时将允许民营公司单独发行进口影片。
  但即使在这样的配额制度下,根据艺恩咨询,在2005年至2009年间,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占到了中国总票房的45.9%。同一时期,中国前20部最卖座的电影中有11部为进口影片。自从2003年香港与内陆之间的合作经贸关系安排政策生效后,香港电影已不再受中国内陆进口配额的限制。2005年至2009年期间,总共有178部香港电影在中国大陆放映。最近,台湾和大陆也已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台湾制作的电影未来也将不再受进口配额得限制。
  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发行
  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和电影质量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 2009年,中国22家电影公司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总出售了45部电影(其中34部电影为联合制作)的发行权。跟据艺恩咨询,中国出口电影总收入从2008年的25亿元人民币(约合3.737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28亿元人民币(约合4.185亿美元),同比增长9.5%。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41亿元人民币(约合6.128亿美元)。中国出口影片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国和地区。发行渠道主要通过海外市场发行商或通过海外付费电视台。而同时,由于不熟悉海外市场环境,海外电影发行一般采用一次性购买方式来规避潜在风险。
  ――电影院线
  中国电影院线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电影发行商无法直接拷贝电影给电影院,而必须通过电影院线。然而,电影院线却无法控制电影院放映电影的确切时间和场次。2002年中国政府建立了电影院线系统,力图增加电影的发行效率。电影院线系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打破由地方电影公司垄断和控制电影院的局面。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各家电影院要求必须与一家院线相联系。但是,电影院和院线拥有的品牌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截止2009年,中国共有37家电影院线……
  根据艺恩咨询, 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前10大院线占的市场份额(按票房计算)由49.9%增加至77.3%.
  ――电影院
  近年来,中国电影院的数量急剧增长。据艺恩咨询,2005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电影院的数量从1243家增加至1687家,电影银幕由2,668块增加至4,723块。2012年预计影院的数量和银幕数量将分别达到2400家和6522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地产商合作在大型商场中建立多剧场影院。截止2009年,这类影院已经占到新建剧场总数的37%,票房收入占到了新建影院总收入的60%。尽管影院数量增长速度很快,但就覆盖密度而言,中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电影发展已经成熟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近年来,数字电影凭借其在质量和成本上的优势,已成为一种重要发展趋势。截至日,中国境内共有1600块数字银幕,占到总银幕数量的34%,就数量而言位居全球第二。此外,越来越多的电影院改进设备来播放3 D影片。在操作上方面,电影院只能从院线取得电影拷贝,但他们却控制着电影播放的场次和时间。影院一般从票房,影院广告及特许专柜销售中获取收入。然而,跟美国比,在中国后两种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得比重还很小。
  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季节变化会出现波动,一般在遇到节假日如春节,情人节,劳动节,学校放寒暑假,国庆节,圣诞节时票房收入会明显增加。
  ――非院线渠道:
  非院线渠道的收入主要包括电视特许权使用,新媒体和家庭录像制品,但在中国非院线的收入占的比重还相对较小。据估计,2009年,中国非院线的收入占电影总收入的比重为15.9%,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51%。然而,由于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对媒体播放搜索方面的管理,预期未来这一块的收入将会增加。根据艺恩咨询 ,2012年中国非院线的收入将有望达到26亿元人民币(约合3.779亿美元)。
  ――广告:
  电影中和上映之前的宣传广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2009年至2012年期间,预期电影广告收入将由5.2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1. 80亿元人民币。
  ――电影艺人经纪业务:
  中国电影艺人经纪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09年底,中国进内总共有300家艺人经纪公司。这一块的市场主要由国内艺人经纪公司垄断。由于进入门槛低,外国一些艺人经纪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寻求发展,并且一些艺人自己建立经纪公司来管理自己和其他新艺人。为了克服市场进入门槛低的问题,经纪公司需通过不断打造他们的自己的优势,建立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艺人加入。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探究
摘 要: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票房进入高速发展期,票房增长近20倍,银幕数量激增。随着新一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但逐年扩大的电影市场以及繁荣的作品表象背后也隐含着国产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如重数量不重质量,创作上的粗鄙化娱乐,在海外市场遇冷等。中国电影当务之急就是讲好故事,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质量,尊重真善美才能使中国电影被观众认可,才能使中国从电影大国变成电影强国。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市场;小成本;多元化
一、中国电影市场日渐庞大
自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了高速成长时期。2004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15亿,据业内人士估计2014年我们电影票房将达到300亿,由此看来十年左右票房增长近20倍;中国故事片产量由2004年的200部增至2013年的638部。电影银幕数量激增,据EBOT艺恩日票房智库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1月1日-3月31日)新增影院325家,新增银幕1609块,平均每日18块,全国累计银幕20007块,预计年底将达到23000块,○1进一步缩小和美国的差距(美国约有4万块银幕),为票房再上一个台阶打下牢固的地基。而2003年,我国的银幕数仅有2296块,增长近十倍。电影“观影人次”由2006年的0.89亿增长到2013年全国观影人次6.134亿。另外观众层面:年龄层次上,青少年观众越来越多,呈现出低龄化现象。据艺恩咨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主力消费群体为 25岁~35 岁,该年龄段观众占比达 68%;另外观影空间也在扩大,各县级城市相继建立影院,且二三线城市票房增长高于一线城市。
图1、图2和图3的数据明确显示,中国的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都在逐年增长,且幅度越来越大。当然经济社会文化形式发展,观影人次增加,都是票房增长的原因,这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市场日渐壮大。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模式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随着青年导演、青年编剧的崛起,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模式发生了变化,小成本电影成为票房主力军。电影市场难以预期,电影产品的个性、独特性也难以批量复制,在大片的制作逐渐趋同之时,创造一片崭新的市场,是生产者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中小成本电影成为电影市场的补充也是必然,而时下,随着新生代电影人的全面崛起,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中小成本制作的电影进入市场成为票房主力。由表1可清晰显示出年部分高投入产出比的中小成本电影的票房数据。
2013 年是新生代电影人全面崛起一年。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作品票房均不尽人意,而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占尽贺岁档的天时地利,但不仅没有超越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甚至还被演员转行的赵薇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票房成绩甩在身后。
2014年同样是青年导演强势袭来的一年,李芳芳执导的《80后》、田羽生执导的《前任攻略》、陈思成执导的《北京爱情故事》、陈正道执导的《催眠大师》、郭帆执导的《同桌的你》、邓超和俞白眉联合执导的《分手大师》、肖央执导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路阳执导的《绣春刀》均赢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而这些影片的导演,全部出生于1980年前后,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些导演在借鉴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创作经验的同时又与中国社会的大众心理结合,在了解市场的前提下,创作出既遵守类型片的创作规律又接上中国现实的“地气”的风格作品。
1.电影市场呈现出多元创作风格
当市场越来越大,分众化的需求也会日益明晰。单一类型的电影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出现类型更多元化的电影。这批新生代电影导演多样的成长路径成就他们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他们在青少年时期观影量更多、类型更丰富、风格更多样,从而对世界电影市场的流向有更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热衷的影片风格有基于世界电影范畴的判断。
随着互联网科技日益发展,数字拍摄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成为电影导演的门槛大大降低,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则进一步推动了创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对于青年导演来说,“多样化”成为了他们的标签,既体现在他们的出身上,他们中有演员、有编剧、有作家、出版人等,也体现在他们作品的题材类型以及各自的电影语言中。
2.表达诉求与商业诉求合一
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下,这批青年导演在尊重自己表达诉求的同时,尊重市场需求,创作出的作品更接地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品引发广泛的忆青春热潮。不难看出当与新生代导演同龄的“80、90后”群体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群体时,电影创作能否了解和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所在。
“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属于自己的导演,当前青年导演作品集中亮相以及其影片在市场上获得的认可,都在说明1980年前后出生的导演正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军。”电影产业评论人陈洪伟说。○6新一代青年导演创作的作品正在改变着中国电影市场格局,或者说推动着中国电影市场格局的改变。
三、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日渐庞大,票房逐年增多,电影市场上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成熟。中国电影市场中还有很多问题不能回避。
日,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提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是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作品。这暗示了目前文艺作品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纵观中国电影市场,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场:重数量不重质量
纵观我国电影市场,近十年来,故事片总量递增,已达到700余部,但在文艺创作方面,重复雷同,缺乏实质新意。对严肃艺术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很多滑稽荒诞的东西容易被接受,而很多严肃艺术反复遭到新生代的解构。更有部分故事片胡编乱造,没有遵循客观事实。一些历史题材影片中,甚至将严肃的历史人物赋予神话色彩,而在一些严肃题材故事片中也缺乏高雅品位。
2.创作:娱乐粗鄙化现象严重
电影属于文艺,娱乐当然是它的属性之一,但是娱乐不能过于低俗,过于功利化。而当此成为风潮时,势必使得文化变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缺乏文雅,越来越缺乏伦理。文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净化人的心灵,而不是过度宣泄。电影应该承担文化责任,否则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价值观。
与好莱坞电影相比较,虽然好莱坞电影中也有反面角色,但这些反面角色最终都是受到惩罚或灵魂得到拯救,而目前国内电影市场虽然出现很多票房不错的电影,但内容上却充斥着低俗、娱乐,追求经济效益,完全忽略社会效益。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因此我国电影市场亟待需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主流价值观念。
3.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遇冷
有很多中国商业大片在国内票房火爆,在北美市场却遭遇寒潮。例如投资1800余万美元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在国内获得6.73亿的高票房,但在美国票房仅为6万美元;合并成一集的《赤壁》在美国票房仅为62万美元,国内票房达6.61亿元的《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在北美市场也遇冷。同样,国产喜剧片在北美市场也不受欢迎,创下了超过12亿元的票房奇迹的《泰濉吩诒泵赖钠狈坎痪∪缛艘猓城3天,《泰濉返钠狈拷鑫3.2万美元。不论大片还是喜剧片都遭遇了水土不服现象。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想走向世界电影市场,最重要的是讲好故事,放弃媚俗娱乐,同时在创作上尊重观众、尊重电影、尊重真善美,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质量,将中国视角与普世价值,东方风味与普遍人性相互融合,○7因为太中国化的东西很难让外国人看懂,当一部电影中有太多自己价值观的时候,很难让别人感兴趣和认同,如《赤壁》。而喜剧题材电影很难满足多个市场观众的口味,这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业已形成的不同欣赏品味所直接导致的结果,如《泰濉吩诠谝约岸涎鞘谐”冉先菀妆蝗私邮埽诒泵朗谐∮隼洹
一部电影要想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受到欢迎,它的内容和传达的思想必须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可否认因为中西方的确在文化理解上存在差异,一方认为是经典的、搞笑的、幽默的东西,另一方却未必如此认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挪窝剧都不收欢迎,例如美国的诸多电影都是根据欧美人的欣赏品味和文化方式拍摄,但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同样火爆,如《小鬼当家》(系列)和《泰迪熊》,再如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法国影片《爱》等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欢迎。究其原因,观众可以在这些故事中找到情感联系和共鸣是重要原因。艺术是无国界的,只要讲好故事,追求影片的质量,即使存在文化理解上的差异,也不能掩盖一部经典影片的光芒。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中国的电影市场日渐庞大,根据MPAA 数据显示,当前世界各国电影市场中北美占据绝对优势,其后就是中国电影市场,强大的电影市场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中国电影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在强大的商业化诉求下,高票房电影不断涌现,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以及普世价值观的还是少数,这也使得国产电影在海外市场频频遇冷,因此,中国电影需要向其他电影强国借鉴经验和技术,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讲好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电影的魂魄,才能走得更远。(作者系韩山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娱乐大众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几年来,我们的电影影片产量逐年增加,院线规模不断扩大,票房产值增加,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的电影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本文主要简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中国电影将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1、我国的票房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拍摄了200部电影,票房收入是15亿元(包括引进的国外影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下同);2005年拍了260部影片,票房收入达20亿元;2006年拍了330部影片,票房收入达26亿元;2007年拍了402部影片,票房收入达33亿元;2008年拍了406部影片,票房收入达43亿元;2009年拍了456部影片,票房收入为62亿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市场影片产量和票房收入都增长得非常快,已成为世界年影片产量排名第二的大国,仅次于印度。(数据来源尹鸿,2008,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2、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市场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疯狂的石头》一月之内席卷1500万票房,它仅仅用了300多万的低制作成本却取得突破千万的票房成绩,近几年,不少电影人都盲目迷信“大片主义”,把中国电影的希望押宝在两三个“大导演”动辄几亿元的疯狂“烧钱”行为上。但事实已经证明,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中国大片”是真正取得成功的。虽然在票房上都有收获,却由于消耗了普通观众对中国电影和具体导演艺术创作的期待,而对中国电影产业和导演自身产生了非常大的伤害。巨额资金的投入必然迫使导演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制造“影像奇观”上,而低成本电影受资金限制,反而会让主创人员费尽心思用真诚和热情吸引观众,所以“大片”基本上都是用钱换钱,而低成本电影都是用智慧换钱,这是环球定律。  3、院线和影院发展速度较快。2002年6月,中国电影开始实施院线制改革。之后2003年到2010年中国的院线数从32家增加到37家,影院数从1045家增长到1993家,新增的影院数从28家到了313家,银幕数从1923块增加到6256块,新增银幕数从110块增加到了1533块。(数据来源尹鸿,2008,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02年6月,实施院线制改革它减少了发行的层次,扩宽了发行的渠道,建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电影企业的生产力,更好的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良性循环和建立有利于优秀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占领市场的有效机制。院线制不断地向中小城市延伸,以便更好的吸引人们观影,充分的挖掘潜在的电影市场,使电影市场更加的繁荣。  4、中国的电影投入产出低,盈利水平低。电影《功夫》《无极》《夜宴》《十面》《埋伏》《投名状》《赤壁》《大兵小将》这七部电影的票房收入低于它的投资水平,处于一个亏损的状态。  5、中国电影票房过亿的影片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从2002年只有电影《英雄》票房过亿到2010年过亿的影片高达17部。中国电影的类型丰富多彩,有故事片、文艺片、武侠片、纪录片、动画片、历史片、言情片、娱乐片等。  二、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与北美相比中国的观影人数较少,增速较慢。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的观影人数共计8.55亿,而北美五年的观影人数共计68.94亿,是中国观影人数的八倍。从平均票价来看,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为31.19元,而美国的平均票价为7.20美元汇率划算以后,平均票价差不多,但是从工资的水平来看,中国的票价远远的高于美国。票价贵是中国观影人数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2、国产电影缺少品牌和国际号召力。以美国时代华纳改编拍摄的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为例,自2011年起,八部哈利波特电影在十年的时间里为华纳公司带来了74亿美元的票房,更重要的是近百与哈利波特有关的商品获得了生产许可授权;一些衍生产品畅售全球,以电影内容为题材的主题游戏创造了约十亿美元的产值;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在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掀起了一阵哈利波特主题旅游的热潮,衍生品强大的吸金能力甚至超过了电影的票房。哈利波特也因此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真正着重于衍生开发的作品非常少。而国产动画片《灰太狼与喜羊羊》尽管在衍生品经营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票房和植入广告仍然是电影收益的主要来源。  3、电影的优秀人才相对较少,一提起中国电影的导演,我们通常会想起的也就只有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陈凯歌等,他们这四位导演在2010年的票房前十的国产影片的票房的和超过了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从演员上来看,喜剧片的代表演员则是周星驰、葛优,李连杰和成龙则是动作片的代表演员,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有些导演和演员个人的号召力远超过了电影的本身。票房拼得也不仅仅是电影的本身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电影导演和演员的知名度。  4、我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和竞争力低。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占北美电影总票房的比为百分之二十六,而进口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占中国总票房收入平均比为百分之四十二。  5、我国的电影缺乏对题材的深度挖掘,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功夫熊猫》中的熊猫形象和功夫是中国的,但电影《功夫熊猫》却是中国没有的。功夫熊猫中处处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气息,其中有中国的面条、豆腐、包子等饮食文化,烟花爆竹等民俗文化的运用,中国的针灸和书法艺术,陶瓷、服饰、龙文化等,这些称之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东西在影片中有很好的体现,但是当中最突出的当数中国的功夫和熊猫。可以说《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是包裹着中国的文化躯壳和美国精神内涵的一部影片。《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应该带给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深深地思考,如何充分的运用中国的元素,去创造出更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现状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我们简要归纳了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从创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型互渗的电影美学道路,特别是在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了共识。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 分析中国电影现状编辑
从资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拍等多重电影投资渠道,并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重要的进步。&从电影管理机制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已经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国产大片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国产影片的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
2国产电影发展的不足编辑
第一,影片主题过于直露。不少中式大片往往把表达主旨或主题过于直露地剥露出来,损害了电影美学的完整性,令观众失望。&第二,影片通俗故事后面往往缺乏美学传统蕴藉的支撑。中国电影美学的一种传统在于,在通俗故事描绘中投寄深厚的兴味蕴藉,让观众在观赏的愉悦中品味人生至理至情。然而现阶段的国产电影的“俗艳”下面缺乏足够的兴味蕴藉。致使观众难以投入足够的理解力和共鸣感。&第三,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不高。不少影片传达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囿于国内需要,而在国际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第四,不少电影剧本缺乏质量,导致影片缺乏深厚的蕴藉。&第五,推广模式尚不成熟,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产低。&其实,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对头,国产影片创作水平的进步及其文化软实力提升,应大有希望。为此,我们尝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第一,强化影片主题的美学化处理,加强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传承和开发。&第二,加强电影制作技术与文化品位的探索。组织电影制作技术班子,集中研究3D技术等高科技在电影中的综合运用。&第三, 调集我国电影剧本创作的最强阵容予以攻关, 吸纳优秀作家参加剧本创作,为我国电影产业持续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剧本。全力改善电影剧本创作这一目前我国电影发展的“短板”,这是是我国电影软实力迅速提升的关键。&第四,加大中国电影对外推广和传播的政府扶植力度。&第五,积极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了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将“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第六,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电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广操作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发行渠道。&第七,加强国际电影合拍协作。&第八,大力办好国内和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产业最深入的分析,来自电影局局长张宏森
作者:钱力8:21来源:中国广播影视标签:中国电影产业深入分析
&导语: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走到第十三个年头,面临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产业良性升级的新挑战。《中国广播影视》日前采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为我们解读当前中国电影形势。
&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走到第十三个年头,面临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产业良性升级的新挑战。《中国广播影视》日前采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为我们解读当前中国电影形势。&
  《中国广播影视》:近年来中国电影飞速发展,在电影产业的一些关键指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对未来整个电影产业的走向也有一些不同意见。您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  张宏森:当前中国电影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整体态势是健康的。电影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唱响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电影开始与观众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面对日益复杂和艰巨的挑战,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正在逐渐改变产业化初期粗放型增长的局面,推动产业升级。&  对此,我们需要对中国电影的一些产业指标有基本的认识:
  第一个指标,从产量上讲,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我们目前每年拍摄大概600部左右的故事片。再加上其他类型的影片――比如动画片、纪录片、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科教片,总数接近1000部。这是电影创作生产力的宏观景观,它预示着中国电影生产力的活跃,反映了中国是一个具有大型的、完整的电影产业框架的国家,电影产业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第二个指标,我们的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发展。从票房来看,今年一季度,仅仅94天票房就突破了百亿大关,比去年提前了48天。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连续高速增长。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十多年前,会更加清楚地看到这种高速增长的可贵:自2003年实现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着35%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可以拿中美票房作一个对比:2003年,我们是10亿元票房,只有美国的1%;而去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了296亿元,接近北美电影市场的45%~47%。今年我相信还会以更稳定的速度增长。&  第三个指标,从影院建设来看,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去年年底对外发布的影院银幕数字是2.4万块,到现在为止,这个数字得到了新的更新。今年第一季度新增影院554家,新增银幕2806块,目前银幕总数已经突破了2.7万块。
  无论是从电影的产量、电影市场的票房、电影市场的基础建设来作十年的纵向比较,都会发现,我们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兴奋、令人瞩目。
  如今能够有这样的局面,首先得益于国家多年以来对电影的大力指导与亲切关怀。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对电影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去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主持的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上的相关精神,以及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八项产业优惠政策,都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中国电影能有今天的成果,是广大电影工作者集体奋斗而得来的,得益于社会各界参与电影的积极性的空前高涨。他们所付出的智慧与汗水,使我们看到了今天这样繁荣的局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我们的投资主体主要以国有电影投资单位为主,100部故事影片的投资主体也不超过100个。经过改革之后,实现了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电影业。目前投资主体已经超过1500个,电影生产力被充分激活。&  各种资本进军影视业的力度和规模非常大――“互联网+”,电影是它的首“+”。因为电影本身的产业业态足够活跃,吸引了互联网来主动进行嫁接。可以说,今天对于中国电影非常关键,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是健康和良性的。&  《中国广播影视》: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张宏森:首先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正在与时俱进地提高。传统的主旋律影片、现实题材影片等,在传达社会主流价值、承担文化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我们也产生了基于产业语境之中的本土电影的新形态,如本土大片和多种商业类型影片,还有一些成熟IP的跨界、互联网与电影的成功嫁接,电影在巨幕、3D、CG、声音等各技术环节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无不拉升了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对此我们需要正视。&  第二个变化,电影作品的多样化形态正在形成。在今天,有这么广阔的市场与活跃的电影生产力,中国电影需要形成一个健康生长的形态,能够百花齐放,容纳不同的题材、样式、风格和语言体系。以春节档为例,每部片子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年还会呈现出更多。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会是趋势。我们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层级群众不同的文化心理需求。
  第三个变化,中国电影人才队伍正在不断扩大。目前的局面是,个别的“第四代”老同志还在工作,“第五代”“第六代”依然奋战在创作一线,而“新生代”正在迅速崛起。此外还有很多跨界力量的加入,比如为数不少的作家群体,还有一些演员、摄影、美术等,电影的人才队伍正在扩大,打破了以往的封闭与固定化。在我看来,跨界所带来的形象思维会带动电影语言新的探索与新的追求。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眼光来看。&  第四个变化,出现精品力作的概率在增加。从电影生产的数量上来说,我们的分母大、底座大,产生精品力作的概率在同比增大。另一方面,我们有着相当活跃的投融资体系、活跃的人才队伍、强大的市场作支撑。比如与法国合拍的《狼图腾》,比如张艺谋转过身拍了《归来》,都充分体现了当下市场的多种尝试与可能性。&  《中国广播影视》:目前中国电影形态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引发诸多争议。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电影目前整体的艺术水平?
  张宏森:新时期以来,几代电影工作者不断推动着电影的语言革新和艺术进步。比如1979年,张暖忻与李陀合著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响亮发声,它针对当时的“十七年电影”在电影美学和电影语言上的单一,呼吁改革,助推“第四代”登上影坛,也激励了之后“第五代”的生成与成长。而今天,有多种力量正在催生中国电影语言发生更多的变化。&  我们不否认当前确实有些质量不高的电影,也有个别电影工作者急功近利的现象,引发了一些社会争议,有些声音认为中国电影大不如前。
  我觉得,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把它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去对待才有意义。
  众所周知,和如今多媒体传播的状态完全不同的是,当年我们的文化消费方式非常单一,电影院可以说是人们唯一的娱乐。另一方面,产品集中度非常高,每年经过精雕细琢、反复揣摩,只生产几十部故事影片。再者,全球化程度低,大家看不到好莱坞电影发展到什么程度,更看不到欧洲电影已经完成了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的发声。而另一方面,那个时候的社会共识度、价值共识度很高。反观价值多元、思想多变、观念多样化的今天,在这样一个相对价值碎片化的语境中,大家对一件事要保持统一的认识,是很难的。&  因此,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多媒体的时代,要对电影文化有新的宽度认识。
  首先关于“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的认识――如果用传统的经典的标准来衡量,很多电影就不是电影。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传统的和经典的电影,也有不少非戏剧化主题的电影。经典的故事模式可以是电影的主体,但是需要允许电影有附着物、附属体。&  其次,电影故事的讲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容纳多种叙述方式和叙述话语。
  第三,电影需要实现多样化、多品种、多类型的共生共存。我们不能用一种既定的现成的标准来要求电影的统一规格。比如美国,既有好莱坞六大公司的片子,也有很多独立公司或者独立制作人所拍摄的影片;有相对严肃的作品,也有完全娱乐化的快消品电影。因此,我们需要打造中国电影的文化宽度。在这个文化宽度中,其核心地位是以戏剧、故事为本体的讲述方式,但同时也允许在这样的一种讲述方式之外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样式呈现。&  我不知道在互联网进一步绑架全世界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品种诞生,可能要求电影形态有新的变形,但是我们要用足够的耐心、漫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
  《中国广播影视》:中国电影自2003年全面产业化以来,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目前进展到了什么阶段?
  张宏森:中国电影这十多年,既是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又是一个融入全球电影语境的过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三十年以来,电影产业风起云涌,基于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至少发生了三次大的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带来了电影语言的相应变化。
  第一,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高工业”“高科技”“高明星配置”为标志的美国大片运动所带来的世界电影近三十年以来的第一次革命。它突破了古典好莱坞模式以及欧洲的作者电影模式和经典主义模式,开始走向一种“大片模式”。这一“大片模式”针对电视机和录像机而来,以“高工业”和“高科技”为支撑,区别于电脑上甚至多屏上的观影体验,形成在电影院集体观赏的视觉奇观。它强化了电影院存在的必要,同时也让电影的命运在多媒体时代得以延续拓展。&  如果说第一次运动诞生在全球的后工业时代,那么第二次运动则是诞生在全球的后现代时代。人们在一种普遍的全球化的节奏当中,压力增大、焦虑感上升。所以电影院要解决的问题是,把电影从历史的功能中拓展出来――历史的功能首先是审美,审美之后带着艺术思考,思考之后带着教育。
  这一时期的电影需要在焦虑和压力面前释放一种情绪,也就是追求电影从内向到外向的转移。而关于释放的诉求,带来的就是电影的娱乐化品质,娱乐化的功能得以重点突出和反复强调,也就有了美国电影中各种各样的超越――超能量、超人、钢铁侠等,希望把人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让你获得一种外在的力量,从外在力量里面获得一种暂时的解脱。与传统形态的电影相比,这种“超能量”“超人性”的转型,就是把娱乐功能、释放功能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三次运动发生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了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的空闲时间都被互联网绑架了,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微信上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不可能超然物外、无动于衷。&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平等、对话、社交,电影在今天要想赢得更多的观众,必须与互联网衔接,让电影的社交功能得到内在和外在的焕发――大家集体相约去看,继而找到共同的话题。因此在今天,现象电影、话题电影、粉丝电影成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无形中改变着电影的叙述形态,“跨界IP”的概念广泛流行。互联网对于电影语言的格式、规范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当中国电影从2003年开始改革的时候,遭遇的是四个大的转变:
  第一是中国电影独立发生的转变:我们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需要打破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壁垒,在市场与观众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力,也就意味着作者化向大众化迈进。&  第二,在大片运动上不能掉队。
  第三,不能丢弃电影的娱乐功能。
  第四,需要迅速融入互联网所带来的话题和社交。中国电影在这十年之内,必须要走完全球电影共同造山运动的成果,我们相当于是用十年的时间快速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自我封闭模式下产生的很多薄弱环节。&  我们目前还处于消化整理阶段,处于产业需要升级的阶段。中国电影面对所有的挑战与压力,担负起了所有的任务。我们目前沉淀出了一些成果,但还不是很多。但是需要看到,中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不是无缘无故的。作品与观众是相互带动的。一方面我们有了更多样态、更高品质的电影,它在呼吁观众;另一方面,观众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电影拿出更高品质、更多样态。可见中国电影迎接挑战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中国广播影视》:从现阶段来看,中国电影又面临着哪些压力与挑战,有哪些发展任务?
  张宏森:第一个挑战来自外部。当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时,全世界的目光对中国电影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复杂的目光审视中,需要保持中国电影的文化定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之路,在融入全球电影语境的同时又保持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同时,我们也面临评价体系的复杂化。伴随网络和自媒体的迅速兴起,发声通道的空前迅疾,激发了每一位观众的发言冲动,一时间众语喧哗、观点纷呈。一些个人化的体验常常裹挟民意而被凸显,一些不甚周严甚至偏激的观点也容易被放大,似乎使得我们的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招致更多争议。&  当然,面对这样的压力,首要任务还是要提高质量水平。每年要出更多领头羊、示范性的作品,让大家都看到中国电影的切实进步,看到电影工业和电影语言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生存的新状态。另一方面,也呼吁大家给本土电影更多的呵护与鼓励。&  第二个挑战是我们的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增容,大家都希望来分一杯羹,比如美国电影。美国电影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差不多有85%,在中国的份额维持在40%左右。其对中国电影市场显示出强大的兴趣与热情,既为追求票房和经济利益,也有潜在的文化争夺。这是母语与英语的较量,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也是中国精神与美国精神的较量。&  诚然,美国电影在工业、工艺、创意等各个方面,其制作水准确实高于我们。一方面需要跟他们学习、合作、开放中竞争,另一方面必须用更多接地气、展现中国文化的作品焕发成一种文化竞争力,捍卫我们的市场份额。&  而随着中国电影越做越大,需要有能够容纳多国文化,多国别、多语种文化的可能性。需要给观众提供诸如阿拉伯、欧洲包括东欧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风情。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国电影会迎来更多挑战。&  第三个问题,中国电影要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实现完美的统一。大家总是在质疑中国电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标准问题,但如果仔细剖解,这其中对很多电影的文本分析都比较粗糙,没能深入到其文本肌理当中去发现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理念。诚然,一些影片在文本表达上有所欠缺、有所割裂,是因为我们才刚刚开始,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方法论焦虑。方法论上的不太精准,使得影片的最终呈现出现了某些偏差,影响到了对影片的价值判断,但并不能因此动辄便扣一个大帽子。&  在我看来,与其探讨中国电影的价值观问题,不如探讨价值观怎样找到有效的方法论,找到有效的呈现途径。《战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题材,但却找到了更加恰当、更加精准、更加现代的表达方式,因此广受欢迎。&  第四个问题,中国电影在品牌化建设的努力上远远不够。好莱坞有六大公司,托拉斯式的Studio。中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公司,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工业、科技、销售体系。我们在完整的产品品牌的建设意识、建设能力上非常欠缺。今年迎接的是《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我们也看到各种“侠”的3、4、5,其品牌都是成系列的,产品有着严格的程序与模式。目前我们的电影产品很少能够形成“系列”一以贯之。此外,在类型品牌(比如迪斯尼、漫威的漫画产品)、作者品牌(比如斯皮尔伯格、卡梅隆等知名导演)的建设上都亟待加强。
  第五个问题,电影产品的平衡能力还不够。电影市场要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实现文化平衡。也就是说,既有足够的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产品,也有足够的满足观众诗意要求的产品。再往前走,就是深度化需求,满足个人的思想深度这样的需求。目前我们的平衡做得不好,有时候在文艺上走得过重,有时候在娱乐上走得过重。我们的文化平衡能力、文化协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六个问题,我们的市场治理能力亟待加强。有了这么多影院、院线、银幕,但是市场治理能力尤其是现代市场治理能力、规范能力都有相当的差距。这是我们自身的挑战。
  《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潜力?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张宏森: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了人类思考问题的两个维度: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头上的星空:我们必须要有广阔、宽度的市场,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心中的道德:我们永远不丢失中国电影的艺术标尺,包含价值观、对艺术属性的认识。&  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电影市场做得和北美电影市场一样大,甚至还要超过它。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要有第二个信心: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尊严与文化规格。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更高要求是,通过电影这种媒介,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传达出去。&  说起“走出去”,这是除了美国电影之外,全球电影面临的共同难题。
  目前“走出去”面临着三大困难:
  美国的垄断地位――好莱坞牢牢占有全球85%的市场份额;
  中国电影的母语――配字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效果;
  中国电影的语法――在与国际对接的过程中,我们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审美传统会与海外观众所熟悉的存在差异。
  但需要保持信心的是,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本土市场。可以设想,如果某一天有一部片子能够在本土市场有一亿观众,就意味着其票房有30亿元。这样的一部片子,它会打通全球所有发行商的心―― 一部电影有一亿观众,我为什么不来尝试一下,也引进我国呢?&  因此,做大做强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展多品种,是我们为将来走出去储备力量,也是走出去的坚强背景。目前做合拍片是一个积累经验、取长补短的过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是走出去的过程之一。如果我们在做强本土市场的同时更多地走出去,实现良性循环,那么中国电影也就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国广播影视》: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具体到扶持与激励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方面,电影局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张宏森:作为电影局,整体的方向是,要给中国电影提供好更多的服务与扶持、奖励与激励。
  第一,要做示范性的作品,重点扶持、重点投入。比如今年我们将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推出一批抗战题材的作品。我们还扶持了一批弘扬爱国主义、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成就、以及“中国梦”题材的作品。另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其他部委为电影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去年七部委的八项政策就是由电影局来负责落实的。&  第二,青年人才计划,我们也在不断落实。首先对于编剧的投入,每年我们在9所高校开展“青年优秀电影剧作扶持计划”,每个高校有10个作品入选,每部作品都会拿到我们的奖学金,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6年,激励了大批青年电影创作者。其次,每年扶持5~10部青年电影创作。&  再者,对市场上表现好的创作,要给予特别的奖励和补贴。
  第四,我们还创造机会推动青年电影人才走出去,学人之所长。比如我们和派拉蒙联合开创的“中国电影人才交流计划”已经成功举办两期,10名青年导演去派拉蒙接受了全产业链流程的深入学习,今年是第三期。我们今年还会派出青年动画导演和制片人去迪斯尼学习,鼓励他们走出去。&  第五,我们要让内地和香港、台湾地区的青年导演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共同做大做强华语电影。
最新专题:
在线统计:
最 新 推 荐
07-0206-3006-3006-2906-2806-2706-2206-1706-1606-16
没有相关范文
快 捷 导 航
--------------
24小时值班: QQ: EMAIL: 备案编号:
Copyright(c)2013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