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挑战有哪些

【图文】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4.1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我国国防安全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QQ空间留言代码新闻中心-这里有丰富多样的免费QQ空间留言代码-时尚个性QQ空间留言代码
我国国防安全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QQ空间留言代码-时尚非主流空间留言代码.QQ空间留言代码是时尚潮人世界.本站致力于分享发布最新最个性的QQ空间留言代码、非主流空间留言代码、个性空间留言代码.为你准备了最时尚的QQ空间精美素材、QQ空间留言代码、QQ空间彩色留言代码、QQ空间留言代码.请您经常关注QQ资源站┆QQ空间留言代码站.我们将为你的个性QQ空间而不断努力!
QQ空间留言代码使用:查看留言效果点击下面效果浏览网页查看。 步骤:复制代码→进入浏览网页→在方框区Ctrl+V粘贴代码→下方自动出现留言效果。效果预览:使用方法:直接复制以下代码发表到QQ空间留言中。代码如下:
我国国防安全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纪之交,我国国防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大环境之中,世界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的新发展,世界军事领域的新变革,我国国内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既为中国国防提供了宝贵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冷静分析这些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我国国防面临的安全形势,是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加强国防建设,以及运用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一、特殊的地缘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我国的地缘环境是很特殊的,影响着我国的安全形势。
(一)中国是一个陆海大国,历史上曾经重陆轻海。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同时,中国又东临太平洋,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一个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本应该重视陆地又重视海洋,形成陆海并重的安全观念和国防政策。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社会情况,使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陆轻海的观念。一是中国陆地面积广大,陆上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在世界进入现代文明之前,中华民族完全可以依靠江河流域发展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二是以小农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形成较早,体制和制度严密,政治和思想上统治力量强大,极大地限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中国缺乏向海洋谋求经济利益的社会动力。三是在中国古代,对中央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陆地,即来自中国内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防御方向是北方,长城就是这种防御政策的结果和象征。长城的走向标志着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长城两侧是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的主战场。
直至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大举入侵,才迫使中国开始重视对海上的防御。早在明代,中国就开始遭遇倭寇从海上的侵扰。但由于明王朝的海军力量薄弱,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只能采取以海战为辅,陆战为主,待敌上陆后加以歼灭的方略。清朝后期,为对付列强从海上的入侵,中国从国外买进先进的大吨位铁甲舰,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北洋水师。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作战指导上的消极被动,甲午一战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此中国海军便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建立强大海军的思想,实际上确立了海陆并重的方针,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原苏联侵略中国的危险性增大,敌我军力对比强弱悬殊,中国只能采取诱敌深入的方式对付可能的侵略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的任务也只能是配合和保障以陆军为主的陆上防御,从而形成了一支近岸防御型海军力量。目前,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海军力量需要大大加强。彻底改变重陆轻海的观念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有漫长的边界和海岸线,近代以来屡遭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有2.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1.8万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在西方的列强的势力还未扩展到东亚之时,历代中国中央政府并不十分担心其漫长的边界和海岸线会有什么危险。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将中国与南亚、中亚隔断,在西北只有一条穿越茫茫沙漠戈壁的通道与中亚相连,南有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屏障,东面的万里海域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随着近代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其军事技术和航海能力很快粉碎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安全感。
从1840年后的100年里,帝国主义者屡屡跨过中国的边界入侵中国。不论陆上还是海上,不论东南西北,没有一个方向是安全的。过去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海疆成为帝国主义者侵入次数最多的方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攻占过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宁波、镇江,并从长江口侵入南京江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过广州、大沽口、天津,并从天津侵入北京;中法战争中,法军攻占过中国南方海军基地福建的马尾港;甲午战争中,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攻占旅顺,从山东半岛荣城登陆攻占威海;1897年,德国军舰占领胶州湾,俄国军舰闯进旅顺口;1900年,八国联军登陆大沽口,攻陷天津和北京;1914年日军从胶东半岛登陆,沿胶济铁路侵入济南,而后攻占青岛;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在1937年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军先后从海上经上海、青岛、广州、广西钦州等地向中国腹地进攻。陆地边界也不安全。沙俄和日本先后曾经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沙俄主要是从满洲里、瑷珲、抚远、绥芬河、珲春等方向侵入中国,而日本则主要是从朝鲜半岛出发越过鸭绿江侵入中国。在西北面,沙俄及其支持下的浩罕汗 军队曾先后从喀什、伊宁、阿拉山口、吉木乃、阿勒泰等方向侵入中国新疆地区。在西面,英国军队先后两次从亚东方向入侵中国西藏地区,其中第二次入侵时,经江孜攻占了西藏首府拉萨,另外英军还曾侵入西藏班公湖及其附近地区。在南面,英军和日军曾先后越过中缅边境侵入云南境内,法军则从中越边界强占过云南边境地段。以上列举的只是对中国大陆领土的入侵,还没有把对台湾、海南岛等岛屿入侵计算在内。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入交战,并取得胜利。
(三)中国有为数众多的邻国,它们对中国安全有不同的影响。在陆上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5个,按地理位置排列,它们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在海上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除朝鲜和越南外,还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7个国家。中国有如此众多的邻国,在世界上居第二位,俄罗斯的邻国虽然比中国多一个,但其陆地面积比中国大将近一倍。与中国面积相当的美国只有2个陆上邻国,加拿大只有一个邻国,更不用说被海洋环抱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了。
众多邻国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在这些国家中,有的过去曾经对中国进行过侵略,并且目前仍然是经济大国或军事大国,有着雄厚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具有对中国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能力。有的邻国之间积怨很深,严重对立,必将影响中国边境安全。有的国家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发生大的内乱,必将对中国边境造成很大压力。有的国家的居民与中国边境地区居民属于同一民族,一方面这有利于与邻国开展友好往来,改善国家关系;另一方面一旦这些邻国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泛起,可能会引起中国国内的民族纠纷。有的国家的居民与中国某些地区的居民信奉同一宗教,一旦这些国家宗教派别斗争加剧或者某些极端教派掌权,就可能增加中国国内相关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还有一些国家与中国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争议和海洋国土划界的争议,存在着可能引发边界事件甚至武装冲突的隐患。
(四)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目前,世界可划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美国属于海洋地缘战略区,而且是世界超级海洋强国,具有全球性影响。而且世界上其他强国大都集中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俄罗斯则位于该战略区的心脏地带。中国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处于两大战略区的交接处,历史上曾遭到两大战略区强国的侵略和压迫,现在则成为能够对两大战略区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国家。
冷战时期,美国企图通过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构成对苏联的遏制包围圈,把苏联困死在欧亚大陆中心;而苏联也企图控制大陆边缘地带,然后千方百计向海洋地缘战略区扩展自己的势力。所以处在边缘区的国家都不能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那时,如何处理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问题。中国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安全的需求,多次调整安全政策。中国的政策反过来又影响着美苏两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形成了著名的“大三角关系”。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处于大陆心脏的俄罗斯虽然暂时力量衰弱,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二军事大国,它的重新崛起只是个时间问题;与中国同处在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日本,经济实力占世界第二位,军费开支占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并且正在向政治大国迈进。中国处在这些大国交接处,如何处理好与美、俄、日三大国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东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二、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中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在的威胁。其主要表现是:
(一)美国等大国纷纷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但遏制中国的暗流仍在涌动。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正逐步走向多极化,将出现多个力量中心,现在初露端倪的至少有美、欧、日、俄、中等5个。就像冷战时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有很大影响一样,今后中国的安全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同其他力量中心的关系。目前,中国与这些力量中心的关系发展总的来说是在加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科索沃危机的挫折之后,重新走向健康的方向。1996年底至1997年初,中美实现了高层官员的互访。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美双方将是“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此双方将“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两国首脑决定,中美不把各自控制下的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并且,克林顿总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两国首脑的互访,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科索沃战争后,因北约以武力野蛮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和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而遭到严重损害的中美关系,逐渐得到修复。中国与俄罗斯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和联合声明。1996年,双方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中俄关系正沿着这一轨道健康稳步地发展。中日建交后,两国关系基本平稳发展。尽管在日本侵华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等问题上,有时由于个别日本官员的错误言论而干扰两国关系正常发展,但中日双方都明确把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各自的基本国策。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正式访问日本,中日双方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欧盟决定把与中国的关系提高到与美、俄、日等大国同等重要地位。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在伦敦亚欧首脑会议期间成功地举行了首次会晤,并就建立中欧年度会晤机制和中欧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在各大国与中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然有一股企图遏制中国的逆流在涌动。这股反华势力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把中国看成是继苏联之后新的敌人。他们不愿看到中国的富强和统一,对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感到十分恐惧,竭力鼓吹“中国威胁论”,散布21世纪西方世界必然会与中国发生冲突的谬论,主张西方世界联合起来遏制中国。这伙反华分子或以政客身份活动,或以学者面目出现,或借记者的便利流言于报刊,或打着民主和人权“卫士”的幌子招摇过市。他们对西方国家政府的对华政策有相当大的影响。以美国政府为例,其对华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美国在对中国实行“接触”政策时,毫不掩饰地宣称,“接触”是“推进美国理想和价值观的最好办法”。同时,又继续对中国保持经济制裁,在技术转让上限制中国;经常在人权、西藏、军贸、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攻击中国,制造麻烦,继续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的统一大业起到阻挠或破坏作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中国安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二)中国周边地区热点问题有的在逐渐降温,有的仍存在着爆发危机的可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巴之间的对立。在这两个热点地区,既存在着降温、缓和的发展趋势,又存在着升温、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朝鲜半岛问题根源在于南北方的分裂局面,表现为朝鲜与韩国的对立及朝鲜与美国的对立。美国与朝鲜签署了关于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双方对立关系有所缓和。朝鲜与韩国也开始从对峙走向对话,并进而谈论和平统一问题。虽然双方和谈的进程将是长期的和曲折复杂的,但相互间气氛逐渐缓和,南北双方的经济交往和民间往来逐渐增多。朝鲜半岛是东亚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各大国都不希望半岛出现危机,各大国的努力也是半岛形势出现缓和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朝鲜半岛形势发生突破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南北方的和谈举步维艰,双方立场相差甚远;朝鲜半岛是中国各周边地区中军事力量最为密集的地区,而且南北军事部署近在咫尺,军事对峙的僵局很难打破。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将给中国造成极大压力。
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另一热点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两国关系曾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两国政府都在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不希望彼此间爆发新的战争,双方的贸易及政府官员的互访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国间既存在民族怨恨,又存在着宗教纠纷,还存在着领土争端,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两国独立后,彼此间发生过3次战争,现在仍然陈兵于边境,互相对峙。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巴互相斗争的焦点。如果印巴在此爆发战争,必然会给中国边境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印巴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是对中国安全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另一重要问题。1998年5月,两国核军备竞赛骤然升级,印度首先进行了5次核试验,接着巴基斯坦进行了6次核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政府和军方领导人公开宣称进行这些核试验的原因是针对所谓“中国威胁”。今后,印度将获得对中国内地进行核打击的能力,印巴核军备竞赛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中国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发展,但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并非易事。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特别是注重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目前,中国与其所有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没有任何一个邻国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等6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1991年又与老挝签订了《老挝边界条约》,并且与这些国家至今保持着友好的国家关系和安宁的边界。经过共同努力,中国与一些曾经关系对立的国家逐渐建立起相互谅解和信任的正常关系。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与北方诸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国界协定,与哈萨克斯坦的国界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与俄、吉两国也正在向最终解决努力。并且,中俄、哈、吉、塔5国领导人多次进行会晤,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信任及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中国同曾经与自己发生过武装冲突的越南和印度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国家领导人互相访问,加强了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中国与越南签署了关于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正在为解决边界问题积极进行谈判,与印度签署了《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为边界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气氛。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及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议情况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这些争议始终是可能威胁中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中国与印度之间陆地边界的争议领土达12.55万平方公里,印度实际控制9万多平方公里。虽然双方同意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尚未在边界问题上进入具体的实质性谈判。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存在的争议地区,是原苏联遗留下来的,约占塔吉克斯坦总面积的1/5。有关海洋权益的争议更为复杂。中国与朝鲜、韩国之间关于黄海、东海大陆架划分,与日本之间关于东海大陆架划分和钓鱼岛归属,都有争议。中国南海处于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中国南沙群岛的海面岛礁几乎被瓜分殆尽,以上争议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特别是关于南沙群岛的争议更为突出,涉及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各自的要求互不相同,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武装冲突。
(四)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各民族团结得到巩固,但部分地区民族主义相当猖獗。由于中国政府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使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得到进一步加强,形势稳定,边防巩固。但是,在部分地区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还相当猖獗,主要表现在西藏和新疆两个地区。达赖集团在国外建立流亡政府,成为外国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工具,是西藏民族分裂主义的根源。达赖在国外到处游说,与国外反华势力一起,就所谓“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攻击中国政府,鼓吹西藏“高度自治”,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最终实现西藏独立。他打着宗教的旗号,向中国国内渗透,通过在国外认定的转世活佛、派人入境大搞佛事活动、引诱国内青年“扎巴”出国受训等手段,拉拢和迷惑群众,发展他的势力,并煽动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制造事端,破坏西藏的稳定。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自上世纪50年代逃到国外以后,一直没有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鼓吹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家。新疆境内的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之遥相呼应,成立分裂主义组织,煽动群众闹事,搞颠覆破坏,甚至搞恐怖暗杀活动,对新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构成威胁。
(五)台湾海峡两岸交往增多,但“台独”与“独台”势力的合流正在走上分裂的不归之路。海峡两岸之间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缓和,由隔绝走向交往,但在统一问题上举步维艰,“台独”势力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相互成为主要贸易伙伴。截至1997年底,经香港的两岸间接贸易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已占台出口的第二位。同期,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累计达3.5万多家,台资也占祖国大陆吸引外资的第二位。两岸人员交流大幅度增加,已从探亲、旅游扩大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学术多方面的交流,到1997年止,来过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已达1200万人次。两岸半官方的有关事务性的谈判,也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是,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进展不大,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在一些西方大国的怂恿和支持下,坚持拒绝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的顽固立场,坚决反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张,积极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其代表作是公开抛出“特殊两国论”,并列入国民党大陆政策。“台独”势力上台掌权后,新领导人采取了模糊、回避的态度,“以拖拒统”、“以武拒统”的策略,制造“一边一国论”,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政策,使台湾分离祖国的危险明显增大。台湾独立的危险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也是我国安全的最大内患。台湾问题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重新统一祖国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六)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但转型期内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储蓄大幅度增长,全国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但是应当看到,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例如,居民中的高收入与低收阶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偏远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大面积展开,使下岗职工人数增多,再加上每年新增加的待业人口及城市流动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就业问题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社会工程;某些地方违背中央的政策,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有的地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严重,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的现象蔓延滋长,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以上问题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会激化,再加上政治敌对分子的煽动,就有可能发生事端。虽然国内极少数政治敌对分子“全盘西化”中国的主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没有市场,但是他们的残余力量还在活动,特别是跑到国外的敌对分子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企图向国内渗透,利用国内人民内部矛盾,煽动群众,制造事端,破坏国内的稳定局面,值得引起高度警惕。尤其是“法轮功”非法邪教组织兴风作浪的事实提醒我们,敌对分子可能采取出人意料的新手段破坏社会稳定,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非主流是时尚年轻的世界,我们致力于最新最个性的,,,天天更新最时尚的
Copyright & 2008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QQ空间留言代码站
环境下显示全屏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硪鈤你嬷129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 要] 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 ; 国内外环境; 机遇和挑战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一)发展需求劲头足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二)发展基础较好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16:25 jerry(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一)两个基本情况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二)七大主要问题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16:25 jerry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者:陈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