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度阻碍现代化

【图文】中国的现代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的现代化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1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360文档中心
360文档中心免费免积分下载,各行业
知识、技术、信息等word文档下载网站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
2011年7月(总第282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2011NO.7,
(Cumulatively,NO.282)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近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形成以后,要求的是追求
变形、走样甚至形同虚设模式,其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出现扭曲、的情形。没有民主政治作前提,法治从产生、运作到实施,整个过程便不可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便不可能完全消除,依法办事原则便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同样,没有市场经济作基础,公民的平等、权利、自由等现代法律意识便无法培育,社会主体的个性便无法真正得到解放。中国古代儒学对等性人伦大多只停留于理想人格的局面,而至现代法治社会亦然绝不是也不可能仅靠法治变革就可以建立起来,市场经济和法治变革的不断发展和成它事实上是在民主政治、
熟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阻碍性。
再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阻碍无论是了法治现代化进程。封建社会的政治理论和法治理论,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儒家,无一例外都主张君权至上,其理论的中心就是论证如何治民,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君主万世一系的家天下。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国一体化的集权体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构成了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超稳定结构。刑民不分的法律体系,“刑不上大夫,法不下庶民”的刑罚制度,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律观念,惧讼、厌讼的民众法律心理等等均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③虽然近代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中国也曾出现过呼唤民主和法治的思潮,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变革的支持,在中国始终未建立起现代意义的法律制度。
最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还始终面临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与渗透。西方国家主要是打着“民主”与“人权”的旗号,瓦解中国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如果一开始就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全面实现包括政治参与权在内的公民权,则会超出现有政治制度的承受能力,使政治权威分崩离析,经济发展的计划也会毁于一旦。美国学者昂格尔认为,“法治产生于西方而非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现代型法的秩序的历史条件———集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但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冲动和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无可选择地将社会政治稳定前提下的经济快速发展确定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阶段性目标,是合乎时宜并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
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自由、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急剧变化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非市场化,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法律制度建设而言,至关重要的乃在于立法、司执法等。本文旨在针对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法、
出自己的观点,以便于使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路程走的更好。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治现代化;普适性一、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产生于西方文明,是人类智慧对法治建设的重大贡献。中国法治现代化亦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然而,由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存在先天性的经验不足以及中国国情的影响和限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和阻碍,现就其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非市场化,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公民的政治参与权的全面实现和法治现代化观念的形成,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因为,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真正的“市,这个市民社会起源于城市里的自由民,而城市里的自民社会”
由民就是由商人阶层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①原有的贵族和封建主为主导的社会被打散,取而代之的是由平等的人组成的,在商人之间的没有土地依附关系的一个自由民的社会。在这个‘市场’,它对法律的最初始、社会中,作为商品交换关系总和的最本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自由、平等和权利保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足温饱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可能产生对现代法治的强烈需求,不可能产生更多的政治参与要求。现代法治的内核是民主政治,而现代民主政治必然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因为经济上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派生平等观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正如马克思所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基础。”
其次,计划经济强烈的行政命令性,扼制了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近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形成以后,要求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以行政指令连接起来的社会生产活动缺乏对现代法治的社会需求,现代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实现,其基本前提就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同步进行,而法治变革则贯穿于
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的始终。离开了民主政治,所谓
二、浅谈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解决办法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实行法治现代化会成为治国安邦的手段,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理了几千年封建伦理社会洗礼的国家来说,实行法治固然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以下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攘外先安内,师夷长技以自强”。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法治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创制系统,使立法主体能够按照立法的权限和程序,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这种法律体系从形式上来看必须做到体系严来制订相关法律。
的现代法治不仅难以建立,而且即使从形式上建立了现代法治
免费下载该文档: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的相关文档搜索
2011 年 7 月 (总第 282 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 INGJ I 2011 NO.7, (Cumulatively, NO.282)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郭春生(新疆大学研究生院, 新疆 ...浅谈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行了介绍,进而阐释...旨在使我国 能够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自主性的法制现代化之路。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依据法的现代化动力来源分为内发型现代化和外源型现代化, 而 外源型现代化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被动性、依附性和反复性。中国经过...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现代化中国法治建设 作者:杨文俊 来源:《学理论· 下》2015 年第 06 期 摘要:法治建设的好与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全球化对中国法制现代化... 6页 免费 浅谈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 15页 1下载券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浅析中国现代化的法制建设论文摘要 现代化是中国发展之必然, 作为其组成部分——法制建设对现代 化其他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分析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着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意义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谈...,特别是要大胆借鉴成果,兼容并蓄,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化法治建设之路。 ...论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及模式选择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企业导报 2015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法治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现 ...浅谈中国法制现代化 伴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法制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变革,这个转型、变革的过程就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律理性和中国法治现代化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法律理性和中国法治现代化 【摘要】 法律理性化是西方法律文明从古希腊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在中国 法治现代...【图文】中国政治现代化思考(修改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政治现代化思考(修改稿)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28.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因素
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因素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一种被延误了的现代化。[1]在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中,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而内部的原因,尤其是思想层面的因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化&&
儒家文化&&
国粹派&& 洋务派
中国,一个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文明古国,在近代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步履维艰,险阻重重,造成这种延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在近几十年,国内外提出了许多看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是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这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外部的干扰,中国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向现代化,但是外部因素使得这一进程停滞或减速。另外一种观点是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延误的主要原因症结在于传统中国儒家文化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等内在弱点。本文就内在的思想因素对延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因进行分析。
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周围世界)来区分不同。中国是天朝上国,而周边世界均是我天朝之附属国,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中心主义”,再加上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从而构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self-image)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2]当近代西方商人,使节,传教士东来叩击中华帝国大门的时候,我们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一无所知,依然无视别国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鄙视的态度和扶绥的政策,最有代表性就是马嘎尔尼访华了。[3]前文已经提到过,“中国中心”的思想是举国上下一致认同的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那些经受过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正统士大夫,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想因素的核心因素。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及轮船、火车、电报、机器等物质文明产物,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而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却总把这些来自西方世界的新鲜事物当作异端来排斥。在士大夫中,对于谈论西方事物,尤其是西人长处为大戒。这表明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士大夫中的群体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自道光中叶以来,在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士大夫中的大多数人,面对西方侵略和西方文化挑战的严峻局势,他们做出的基本判断是,以传统儒家文化的固有观念和价值尺度为标准,来顽强的排斥西学的传入,并以此作为摆脱民族危机的基本方针。这种观念与方针,形成一种遍及全国的“守其所以知,拒其所未闻”的国粹思潮。殊不知,正是这一国粹思潮,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即使到了危机加深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士大夫阶级开始没落与社会思潮开始转变,但为时已晚。
对于近代中国士大夫阶级中大多数人形成的这一种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与思想立场,我们应该从传统思维中寻找原因。[4]传统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起以概念元素的精密的分解与综合为特点的理论思维,而直觉性的意会性思维却超常发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乃是历代中国的思维传统中的两个互为因果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传统中国的模糊性思维,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不同的特点相对自由的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而无需另外创造其他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个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板块性”,他可以理解为某一概念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很难进一步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概念,也不能与其它概念综合为其他新概念。中国传统概念的直觉性很强,这一特点,使传统中国人要表达某一新异事物,或表达自己思想中的某一新观念的时候,往往不能通过建构新的概念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而只能从原有的概念术语的库存中去寻找相近的术语,近似的表达自己的新概念。因此,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袭用古老的模糊度很大的术语,并用意会的方法去赋予旧的术语以新的涵义,以用来表达新的思想和表征新异事物,就不能不成为传统中国人表达和认识新异事物的基本手段。这一认知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外来西方事物的“强制性附会”,近代正统士大夫在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工业制度、政治制度、民族风俗、文化价值等这些新异事物的客观性状特征及本质属性尚未认知以前,就匆忙地把它们归于传统范畴的术语之中,冠之以“夷狄”、“术数”、“机巧”等先贤的论述,从而使自己失去对其性状、属性进行辨识和深入理解的可能性。用古老的传统术语为“名”,来表达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之“实”,必然是“名不副实”,也导致了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正统士大夫在认识上的悖离、颠倒、错乱、必将遭到历史的无情报复,也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即使到了后来的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士大夫能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要求自强。但是这些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对变革圣人之道的传统价值体系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它们变革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摆脱危机,做局部调整,以达到双重价值尺度(传统与西方文化)并存的内部协调。这种局部调整体现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典型表述中。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观念的消极性及未来中国现代化的趋势,很有必要对洋务派与日本明治维新派进行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人士在变革中以“西方文明为目标”,这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它们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摆脱危机而去学习西方的技术,他们在心理上认同西方文明,并且把西方文明视为比日本固有文明更高的发展阶段。基于这一认识就能够确立起全方位的效仿西方文明的战略目标,并把西洋近代政治制度、宪法、法律、教育、学术思想、科学技术、军事技术与装备视为彼此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精神。其结果使日本迅速而有成效的从西方吸取了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价值的各种先进的东西。他们采用了西方近代工业、科学、铁路,仿照西方创造了新币制与自己的银行制度,制定了宪法,改组了陆海军,并且仿照欧美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现代化进程十分迅速,这个“弹丸小国”迅速发展为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强国。
与明治维新派“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不同。在洋务派“中国西用”的思想模式中,洋务派仍然把中国固有的礼乐教化的儒家文明视为天下(或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西方文明因而在他们开来绝不是中国全面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危机意识所产生的自强要求,只能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西方军事技艺和器械制造这些特殊的方面,在圣人之道至高至善的信念的束缚下,促使他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将政俗教化与军事技艺、器械制造完全分割开来。西学也仅仅是作为自强的工具才有价值。以这种态度学习西方的战略,期间必然避免不了狭隘与急功近利。这种肤浅的基本指导思想,再加上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僵化的社会结构,强有力的保守思潮的压力以及洋务派本身不可避免的政治特点,决定了他们无力去力挽狂澜,以摆脱中华民族的厄运;也决定了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是一种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当然,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引起的,内部的思想因素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本文只是就这一特定因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误进行简单的分析,要想更深刻的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更加系统与细致的深入研究。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9页。
[2] 同上书,第277页。
关于中西文化的碰撞及马嘎尔尼访华的精彩论述见佩特雷特的著作:《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本文借用了萧功秦先生对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的概括:意会性(非定义性)、模糊性(非确定性)、板块性(不可离析性)。《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参考文献】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罗荣渠:《近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4] 张瀚:《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法]佩特雷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专题二&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重点关注:(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热点问题关注: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知识整合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2)民主共和制: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①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③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中国近代化▲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1)经济(工业化)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军事近代化: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5 Y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化与现代化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