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工作,但是产品在国内的竞争力不大,还有cma考取的意义大不大做下去吗

  89年毕业,国企4年,民企2年,港企7年,意企5年,日韩合资企业2年,经历非标设备、玩具、电子、自动化设备行业。
& & & &在珠三角亲历了&中国制造&的繁荣壮大,也感受到目前金融海啸带来的凛冽气息,对&中国制造&有一些管窥之见,结合本人的经历,在此写下几点感悟,供各位同行参考。文章分8个章节,有以下小题目:
& & & & 一、
& & & & 1、求职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
& & & & 2、四年存的钱不如一天多
& & & & 3、新知识只能从头学起:
& & & & 4、感受外企的活力
& & & & 5、本领是个人最好的依靠
& & & & 6、意国的人生活真潇洒
& & & & 7、设备国产化的困惑
& & & & 8、感受高效的设计制造
& & & & 请各位选择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来各位同行各抒己见。
& & & & 1、求职难并不是近年才出现
& & & & 89年毕业,被分配到内地小城一小军工企业(当时包分配)。说是军工企业,其实那几年,除了出口了两套做子弹的专机去肯尼亚、乌干达外,基本是做民品,企业效益一般。同学分配普遍不理想。但最差的还不是我们这一届。90、91年因为经济太差,大学生无法分配,实行的是&哪里来到那里去&的分配原则,许多学弟、学
妹们被逐级下分、有的最后分到了他们老家的生产大队!那时没有大学生做村官一说,分到那里实际无事可干,也不受薪,只挂个户口和档案,与待业无异。
& & & & 当时大学一年招生50多万、约为现在的十分之一,高考竞争比现在大N倍。而打工经济才开始在南方萌芽,不像现在虽然竞争激烈、但整体经济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只要有能力,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来讲,现在人们生存问题不大,而当时出门需要带粮票、开介绍信做法很束缚人。
& & & &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经济也很受影响,大学生又面临第二轮求职难,大学生做环卫工人、竞争殡仪馆人员之类新闻开始层出不穷。此后大学在扩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几年时间内招生人数膨胀了五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常态。
& & & & 笔者对大学大规模扩招整体上持怀疑态度,除了大学教育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之外,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很难消化占适龄人口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大量需要的还是各种工人、种地农民等。但对大学毕业上的个体前景又十分看好,特别是学机械的,只要肯努力加上方法得当,想出人头地是很有希望的。
& & & & 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大学毕业生又将面临一个艰难时期。因不堪就业压力,已经有几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因此逝去,作者听到这种消息既感痛心、又觉得悲哀。身处制造业核心地带的东莞,感觉这次比97年亚洲金融风暴大得多,主要有两个标志:作为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欧美深陷危机;占东莞大半壁江山的电子行业遭受重创。笔者在此有两个愿望:一是经济形势能尽快好转,二是我们的毕业生和职场人士能够更加顽强、能学到更多本领,挺过当前艰难时局。
& & & & 2、四年存的钱不如一天多
离开最初的企业是基于上世纪中期国营企业普遍存在情况:企业危机四伏、技术人员地位低下。我所在的企业技术人员地位比不上业务员、实惠方面也赶不上生产调度人员,甚至还时常被一些同龄青工拉来比工资待遇。如果不离开,我的前景可以从我的师傅、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毕业于上海交大的老工程师的经历就可以看
到,而且会在日趋窘迫的形势下变得更加糟糕。
& & & & 94年春,还在单位上班,通过《羊城晚报》招聘广告联系上了一家招聘企业,到邮局挂了一次电话就决定来东莞。老板和我同岁,本地人,靠修理冰箱起步、卖空调致
富,然后进入工程、制造业,对人才可谓求贤若渴。尽管本人水平一般,也受到他的欢迎。刚到达,老板就先发半月工资,加上安家费(实际我的家只不过是一个行囊而已),又报销路上费用,还没上一天班、手中的钱一下就比我在国企4年干了四年半存下的钱还多,心中生出许多感慨。
& & & & 3、 新知识只能从头学起
& & & & 在这家企业干了2年,设计了几种中央空调的辅机,毕竟是小企业,实力有限,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想换一家企业。原以为是学机械的,又干过几年,在工业发达的东莞找个合适工作应不难,到了外面才知道不是那回事。当时东莞是香港厂的天下,香港机械行业不发达,多数行业的设备都依靠进口。三来一补企业进口设备不用交关税,加上国内还没有孕育出类似的制造业,也就没有为之配套的装备业,这些香港厂基本是国外设备的天下,本地设备制造空间狭小,没有几家像样的机械企业。搞机械的多数只能进入玩具、模具、电器、电子消费品等行业谋生。
& & & &但这些行业对国内搞机械的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门槛,香港人做事非常实际,要求所聘用的人员个个能派上用场,认为培养人是学校和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他们对培养生手毫无兴趣。(到了2000年后,由于人才难找、加上成本方面的考虑,少数香港大厂才接纳应届生
由于没有这些行业的经验、更主要的是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如搞玩具、电器、电子消费品都要懂塑胶、模具,搞玩具要懂欧美玩具标准,搞电器要懂电器安规,搞模具与国内也有很大的不同,还有BOM、PART
NO.、MRPⅡ、包括许多行业俗语统统不懂,多次应聘都铩羽而归。最耻辱的经历是:一位年轻的香港老板拿出一份英文图纸面试,我把三角投影符号说成是拔模斜度。到后来才知道自己出了大丑,记得当时香港老板神情异常,显然他对一个在国内干过6、7年的工程师、竟然犯如此低级错误难以理解。
但这种错误还不断有人在犯,如果没有经验或特别注意,不少面试的人会觉得看图费劲、甚至认为人家图纸有问题;我现在公司的图纸找外协厂加工,如果是纯内向型企业,就要先把视图方向先交代好,否则拿来的零件可能正好反向。
& & & & 靠着一位香港经理的大度,我才得以进入一家香港玩具厂。公司生产的产品有芭比娃娃,高级模型火车,遥控汽车,游戏设备等。产品高档,价格也不低,一个高级模型火车的售价在50美元以上。欧美玩具除了供儿童玩撒耍外,很大一部分被成人消费或收藏,玩具市场比国内大得多,也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近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上供人寻欢作乐的东西越来越多,已对玩具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 & & & 一旦进入这家工厂后,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做玩具丝毫并不比做机器简单,要求的知识更加全面,如塑胶,模具,五金,安规,包装,各种奇特的加工方法都必须懂,这些都是新东西,我只能拼命去学,否则二个月试用期一到就要滚蛋。
& & & & 但很少有学习资料,一切需要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脑子去分析,但嘴巴可不能随意问。工厂有一种压抑的工作气氛,同事之间技术互相保守,生怕别人把技术学到超越了自己,只能偶尔和几个相处好的人交流一下(这是许多外资公司的潜规则)。
& & & & 香港工厂实行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做法,各人都有繁重的任务,无暇顾他人,做事也只能靠自己。主管拿来FILE,夹了一些资料,带来几个样品,交代一下工作内容,完成期限,然后就让你&搞掂&。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只能看别人怎么做就依葫芦画瓢,多次被主管毙了勒令重来。后来找到一个窍门,有空就到车间转,多问实际操作人员,进步很快。香港厂一般严禁串岗,一旦发现就严厉呵斥,好在工程部的人员在这方面的自由度较大。
& & & & 现在想来,要进入类似的外资企业,由于不熟悉其产品、技术和运行规则,入门面临很大困难。只要迈进门去,就能学到不少东西,熟悉其中的规则,后来再跳槽就能游刃有余。
这里再谈一谈港资厂和台资厂的区别,当前中国所谓的外企80%以上是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南方比例更高)。感觉台资厂分工更细致些,管理也更严格,对人员经验要求不高,很多欢迎应届生,为国内许多新人提供了机会,但工作较为单调,成长也缓慢些。有时招储备干部,实际干操作员的活,二三年后竞争力仍比较低。港资厂绝大多数是来料加工,产品更新变化快,搞技术的人锻炼机会很多,工作强度也大。如果说台资企业适合培养某方面专才,那香港企业可能造就全才。港企崇尚欧美,个人自由度较大,搞技术、管理的人很多喜欢港资企业,但没有在港资企业工作经验适应较难。台资企业多学韩日,多注重细节,强调协作精神。
& & & & 4、 感受外企的活力
& & & & 这家公司规模较大,有一个模具车间,一个压铸车间,二个压炼(注塑)车间,三个加工车间,四个装配车间,人员约4000人,每天有十几辆货柜车穿梭于香港与工厂之间,拖来塑胶原料、锌锭、布匹等各种材料,拖去的是一车车的玩具产品,再通过香港这个自由港,销往世界各地。
& & & & 工厂实行的是一种与国内企业迥异的做法。工厂只有一个营业部设在香港,人员很少,负责接加工单,其它部门设在内地工厂。晚上工厂内灯火通明,通宵达旦。香港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当时聚集了大量的商行,多如牛毛的企业都可以在这里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单子,通过珠三角几万家工厂昼夜不停地加工出来,然后源源不断输往世界各地。
后来,这种接单工业方式一直为人诟病,
OEM方式在今天经济海啸中更是遭受重创,但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仍值得探讨。作为一个弹丸之地的香港,依靠这种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香港制造的电子消费品、玩具、服装、珠宝、手表等因此而风靡全球。香港制造以制造水平见长,发迹于本地一座座楼房内狭小工厂、在内地的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现在虽然光芒不再,但实力犹在,台资企业实际也是接单生存。实现这种方式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商行,在业内举足轻重,有渠道,有品牌,有强大实力;二是加工厂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 & & & 虽然大部分利润不是自己的,但对加工厂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工厂可以安心搞制造,不必花费巨额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前途未卜的市场开拓中去,只要外销旺盛,许多企业就能飞速发展起来;加上质量有别人监管,制造的东西就不敢有丝毫马虎。当时就想:如果我国也有这样分工多好:一个行业有几个商贸巨头,负责品牌运营、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工厂负责生产,不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必家家工厂都设立营销总部、地区分公司、城市办事处等一系列机构,大家搞得筋疲力尽而效益欠佳,市场又乱象丛生。十几年过去了,国内也有一些功的例子,但仍未成主流。
& & & & 再谈一下当时在外企工作的人。据我观察,当时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多以农村来的为主、来自城镇的很少见,可能是受不了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确实那种环境非一般人可以承受);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自小城镇的居多,来自大城市较少,也许他们有较好的条件不愿放弃。许多条件不佳的人倒能豁出去,很多人不仅显著改善了自己的际遇,有人还赢得一片天。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到外面寻找机会、开拓自己的事业,也将造就更多的成功。
& & & & 我当时就和我以前所在的国营企业进行了比较:从人员素质来看,国营企业素质绝对比外资企业高(至少从操作人员来讲),论管理,国营企业相当科学和严谨。但为什么那边国营气息奄奄(国营企业大量倒闭的序幕正要拉开),而这边的企业货如轮转?仔细想来觉得有两点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香港企业可以接到世界各地的订单,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另外,香港企业完全归个人所有,可以实行有效的管理。而国营企业实质上没有真正的主人,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企业无法回归本位,好的企业也会逐渐衰落。
& & & & 今天,许多加工企业被人称之为血汗工厂,不能否认加工企业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产业促进、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今天,仍有数百万技术和管理人员、数千万产业工人工作期间,是中国制造的主要力量。加工制造业在香港、台湾并没有演变成血汗工厂,但到国内蜕化了,许多成了污染环境的罪魁、压榨劳工的黑手,制造了许多人间苦难和心酸,主要是管理方面出了问题。据个人观察,对其管理是多么的薄弱,或无知,还有许多不作为,甚至一味的放纵。
& & & & 5、 本领是个人最好的依靠
也就是这家玩具厂,原来有40多个香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在我进去不久就只剩下5人,其余的都被老板炒了鱿鱼,主要是成本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制造还处于鼎盛时期,工程师工资居世界之冠。大陆工程师工资二千左右(国营二、三百),香港工程师三万多,高级的有五万。一个香港人的工资抵上一个部门、一个车间工资总额是常事。这家玩具厂在内地开了几年,内地人才基本成长起来。
& & & & 几乎在一夜之间,大批香港人纷纷含泪离开了工厂,有人还是与老板一起闯天下的干将。工厂总共支付了三千万港元的赔偿金,我所在的部门的一个经理和他太太总共领了二百多万,香港当时正处资产泡沫的顶峰,据说这笔钱在香港连一个小居室都买不起。当时厂内传言四起、人心惶惶,但老板不为所动,大胆任命了一些人,让人见识了什么是老板气魄。
& & & & 不过也有人能幸免,一个压炼车间的主管的做法就让人眼界大开。此人是一个50来岁的香港人,外表精明、处事低调,管理着350人的大车间,每月工资六万多港元,他的杀手锏是他的技术。当时车间清一色的日钢注塑机,还有二十多台电脑注塑机,需要放在空调室内才能正常工作,在当时比较少见。这些宝贝机器只有他一个人能修理。每逢机器故障,他老人家就亲自出马,把其它人撵得远远的,在他修理的过程中,任何人不能走近。否则轻则呵斥,重则处罚甚至开除&&他是车间老大,有这个权力。老板显然对他无可奈何,三年后,我离开这家厂时,香港主管仍悠闲地管理着他的领地。
& & & &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个人的生存状况取决于其实力。强者海阔天空,弱者生存艰难。希望我们的机械人都能够不断增加见识、磨练技术,增强自己的实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然我们社会还不是完全开放和公平,但至少正向这条道路前进,而且社会已经开启了一片天,为有实力的人士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 & & & 6、 意国的人生活真潇洒
一直想进入一家欧美企业,感受一下先进技术和管理。因为英语水平差,很久都没有如愿。后来,打听到一个新开的意大利企业招人,对英语要求不高,就准备了一番、努力瞄了进去。
& & & & 这是一个鞋机制造企业,在意大利有一个100多人的工厂,却是国际顶尖的鞋机制造商,一些知名的鞋业贸易商下单时规定必须使用这种鞋机生产。两老板是同学,一人负责技术,一人负责销售,两人1955年毕业后共同创业,创立了这个品牌,后来搞出了名堂。历经半个世纪,两人仍亲密无间,令人感叹他们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常驻。
& & & & 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人离开工厂另立门户,但搞的产品方向完全不同,后来竟然也做成了几乎与原厂齐名的鞋机企业。据探询,他们除了法律严格保护外,从秉性来讲,他们也不屑抄袭别人,而是你做得好,我换一种方式,努力比你更好。这样可谓良性竞争,而且可以保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在我们中国,不少人创业的的路子是&&不仅产品、技术、人员,甚至客户都是对原来企业一锅端,原来企业突然面对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对手,有时面临巨大的灾祸,双方你死我活的竞争在所难免。
& & & & 意大利的企业果有着欧洲人的严谨,一个意大利人专门负责零件检测,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他挑剔的眼光仔细检测,不合格的零件立即报废、绝不回用。那个老头显得异常固执、毫不通融;一个继电器规定寿命为2千万次,测试时必不会少一次,有时一个测试需要在车间做大半年。
& & & &但意大利人又是悠闲自在的,几个意大利人工作时很少讲话,效率较高;休息时则谈锋甚健,经常高谈阔论、谈笑震天。一到下班时间,意大利人便从工厂消失了,一般在酒吧可发现他们的踪影。每年8月,所有的意大利人就像候鸟一样飞走了。意大利工厂放假一个月,工作时间停摆一个月,而在世界另侧的中国工厂则继续运转,有事也只能耐心等到九月。在他们的国家,人们纷纷外出度假。
& & & &据说,在欧洲,意大利的悠闲排在第二位,比他们更加悠闲的是西班牙人,与之相当的是希腊人、法国人等。总之,富裕的欧洲可谓悠闲遍地。而被誉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新三座大山压榨下,许多人终生辛勤劳作,换来的却是窘迫异常的生活,有时真令人嘘嘘叹息。
& & & &7、 设备国产化的困惑
& & &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基础,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目前,一些国家的尖端设备仍对我国实行禁运、更遑论在中国设厂生产,加上人员、技术、配套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国家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很少进入中国,进来也偏向小装配型,便于其直接抢占市场。与高手过招的机会较少,也使得我们的进步不快。
& & & &这家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是因市场竞争所迫。由于中国已是世界鞋业制造中心,鞋机的市场主要在中国。经过市场的培育,一些台资、国内鞋机企业先后成长起来,尽管品牌逊色,但凭仅二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加上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一举抢占了大部分市场。
& & & &老牌的国际鞋机企业也坐不住了,于是跑来中国开厂。一是降低成本、抢占国内市场;二是把中国低成本制造的机器,然后利用他们的品牌和渠道返销到意大利、墨西哥、阿根廷等鞋业制造国家(这是他们的长项),可谓一举两得。
& & & & 国际老牌鞋机企业在国内市场还面临一种令国人脸红的局面:他们一些技术不高的设备,无一能幸免被抄袭的命运,后来意大利人甚至不敢拿样品机来国内参加展会,生怕新机刚出来马上又有人仿制。
& & & & 该厂以气动运用技术独步世界,有一款鞋机是制鞋成形的关键设备,也是该厂主力机型,一个大型鞋厂使用可达百台之多,价值数千万元,电脑机价值更高。面对如此肥肉,觊觎者不计其数。有一家企业甚至请来大学教授,成立了项目组,专门仿制这种机。但由于其内部设计玄机重重,加上制造、零配件等方面的因素,没有成功。有的外形虽然做得逼似,但性能相差很远,至今该厂还能维持对该种设备的垄断。
& & & & 虽然这种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没人能够仿造,但深受市场众多低档设备冲击,除非不得已,一般鞋厂较少采购这种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的设备,这种设备也存在极大的市场压力,降低成本、实现国产化是必然选择。
& & & & 设备国产化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机械零件倒还凑合,难在通用部件的选择。附近的机电市场有二千个商户,看起来机电产品异常丰富,价格也低廉。仔细找下去,发现大路货大家都在做,很多品种根本没人做,特别是质量好的少,连合乎要求的螺丝都难找,有的名义是12
.9级,但测试达不到要求,表面处理也难入老外法眼。因为劣质货太多,意大利人后来要求放弃在这机电市场寻找配件,转到网上寻找品牌生产商和代理商,越找心里越不是滋味。最后,标准件,轴承,密封件,导轨,丝杆,阀,继电器,PLC,马达,控制器等,基本都采用国外品牌或外资企业的产品。
& & & & 尽管如此,做出来的机器可靠性还是打了折扣。意大利原装机寿命十年,前三年故障极少,但国内组装机用了半年就故障不少。譬如,有一款弹簧,意大利的需要一千多元一条,国产的30元。为了做这种弹簧,专门从国外进口了琴钢线,但做出来的仍不合符要求。意大利的弹簧可用5-8年,国产的用了半年时间就因弹力不够无法再用,关键就在热处理环节出了问题。其它方面的问题也不少。
& & & & 分析下来,我们的设备性能差,可能缘于我们的设计差一点,材料差一点,设备差一点,工艺差一点,热处理差一点,装配差一点
,加上人员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差一点,多种因素积累下来,性能就差了很多。可谓步步差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
& & & & 有一点确实令人忧虑。在我的记忆中,以前国营质量控制体系完备,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还是基本过硬的,遗憾的是,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营企业的大量转制或倒闭,国内民营企业的兴起,国内零配件的质量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 & & & 这不是歪曲民营企业,而是实际情况造成的。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加上技术积累少,企业很少建立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加上现在的技工不像以前需要经过三年学徒才成。譬如,一个不懂材料、不懂金相的人做热处理可谓司空见惯,仅凭一些经验、一些规范来操作,效果自然不会很良好。
& & & & 今天,脚下的土地成为中外厂商的逐鹿之地(至少所在的南方这个行业是这样),高端产品被国外产品占领,中端的产品被一些台资企业占领,国内众多厂商集中在低端,靠拼命打价格战或仿造度日。经常接触一些学机电的年轻人,他们不在做技术,而在忙着推销国外厂商的零部件,我时常为自己设计的设备必须选用价格高出国内3倍、5倍甚至更高他国的零部件而痛心,一台机器70%的成本都贡献给了他国供应商和海关,一堆国产零件的造价还比不上一个国外的伺服电机。在一个通用部件都无竞争力的大国,要提高制造水平无异于建造海市蜃楼。
& & & & 8、 感受高效的设计制造
& & & & 近来又进入一家日韩企业。日本、韩国电子工业发达,为其配套的设备制造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令人惊奇的是,制造这些设备的厂家有的竟然是麻雀工厂。所在的这家企业,老板是日籍韩裔,技术来自日本,在国外有一个小厂,和另外一个工厂几乎垄断了一种电子设备市场,这种设备在不少企业存量有几十台至上百台。
& & & & 请来看这样一个国外工厂的架构是这样的:社长一人,部长一人,负责生产、采购,机械设计师一名,电气工程师一名,装配工4名(一人兼仓管),电工一名。这样一个十人左右的工厂,效率很高,一年的产值相当于2000万元。由于是批量产品,全部零件外发,采用自动设备加工,加工质量较高,拿来就可装配,不用配作,返工的很少,装机效率也高。企业整体效率可高十倍。
& & & & 更令人吃惊的是设计速度。在这家公司,一种设备,有100多张图纸,在四十天内要完成从开发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全过程。时间大概是这样安排的:方案总图8天,零件图6天,技术文件1天,加工10天,装配加调试10天。
& & & & 一家公司委托做一种生产线,包括组装、各种性能测试,长度35米,有13台专机,在国内可能需要由几个水平不错的工程师组成项目组负责,但这家公司仅由2名外籍工程师3个月就告完成,一人设计机械,一人负责电气。本人在国营企业做的是辛苦异常的非标设备,也在以讲究快节奏的港资企业呆过,但与现在的企业相比,效率仍大相径庭,值得借鉴。结合与这些外籍工程师合作经验,认为外籍机械设计师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
& & & & ① 见多识广
& & & & 自动化设计首先要对先进工艺有深入的认识,有广阔的视野,熟悉各种方法和各种先进元器件运用,否则设计只能是一筹莫展。这方面是他们的突出优势,由于长时间的实战,在方案设计上见多识广、效率很高,在元器件选择上也是信手拈来。机械设计师可以直接对测试、控制、检测、传动部件进行选型,电气工程师只需要编程,也省了双方反复讨论、认证的时间。
& & & & ② 造型水平高
& & & &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功能相同的东西,可能我们设计的可能比较呆板,自己也觉得不满意;而他们的设计,
&初看出人意料之外,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设计很巧妙,产品也高出一档次。
& & & & &③ 资料丰富
& & & & 他们各种资料齐全,各种标准件、零部件、外购件图库应有尽有,调出来就能用。有了这种庞大的零配件图库,我发现这是设计人一个梦寐以求的武器,设计效率显著提高,可以节约30%以上的时间,图面也更加规范、美观;还能大大开阔眼界,掌握各种国际最先进零部件的运用。
& & & & ④ 动手能力强
& & & & 这些家伙,操作一点也不含糊,开起机床来有模有样,令人眼热,搞起装配来也不赖。据介绍,他们的样机都设计者和装配工一起装配的,这样很容易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经常动手,也避免了&图纸工程师&常犯错误。
& & & & ⑤ 精神可嘉
& & & & 原以为,中国人的勤劳是出了名的,但以这外籍工程师相比,还是有些相形见绌。他们在紧张的时候可以3天不睡觉。一个近半百的工程师,困了就在椅子上迷糊一会。见到这种情景,让人只有叹服的份。
  小编评论:一个中级知识分子的感叹,一个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心态。相信如果宗门之中这样的人再多一些,那么何愁中国之机械不兴起。总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赶得上。中国在国际的大环境如此,行业里的人才为了追求高薪而选在跳槽到外企,这不是潜规则,而是大环境,正如一些前辈所说&跳槽并不是为了钱,更多是为了一个清晰地未来&中国的对于机械人才的需求只限于能够应付当前市场产品,能够符合市场利益即可。这就导致大多数时候,所谓的工程师在日复一日的作者相同的事情,真的让人很郁闷。不能说一点发展空间也没有,而是解除新鲜事物的机会相对较少,单纯从书本中或者网络上获取的知识,无法真正的应用于实践中,导致没有了发展空间。技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这些刚刚初出茅庐的新人,对于这句话总是认识不清,等到多年之后才能细细体会这句话的真谛。是的,理想和现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冤家。我们总是血药未来了一个去迎合另一个。这也是生活所驱使的。
&&&&(3698)
&&&&(1377)撑了5年的“要死不活”的公司,我是应该进行创新还是转行? - 经典案例 - 找同行
前言:我接触找同行网已经一年多了,每次都是在自己很迷茫的时候上来看看各位老师和同行的帖子,希望能帮自己理顺一下思路。这次静下心来写这篇求助文章,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指点和支持,文章可能有点长,望见谅!
公司成立之初:我老家在农村,创业是从08年开始的,创业前在一家软件企业做技术支持工程师,该公司规模不大,所以售前售后都做(我上学是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后来自学IT研究网络安全技术,也取得了思科的CCNP认证,自认为自学能力还是有的)。由于一直都有创业的想法,所以平时一直在思考创业的项目和机会,08年父母本来说资助点让我买个经济适用房,我想这是个机会,我就想用这笔钱加上自己存的一点做生意,父亲很开明,我一开口就得到了同意。
当时创业时有2个项目摆在面前:一个是做网络安全产品代理,一个是做家庭教育项目,重点做孩子的性格习惯培养。后来选择了后者,选择这个项目的理由主要有2点:一个是我老婆是教育专业毕业,也一直在做家庭教育工作(就是全权负责一个小孩所有的学习、生活和陪同),另一个是这个创业思路是我老婆辅导的小孩的父亲提出来的,当时我们都称呼他三哥,三哥是做房地产和路桥的,接触的都是上层人士,告诉我们他们那个圈子很多人都需要全职家庭教育老师。
在和一个朋友L聊天过程中,L对这个项目也非常有兴趣,希望一起做,我当时也想L比我更开朗,应该是个开拓市场的好人选,也就同意了。后来我们启动了项目,前期做了1个月商业计划和模式的调整工作,我们就一共投了10万元启动项目,其中L认了3万,但只给了1万,当时我想最需要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钱,也不在意。
接着是租办公室,为了省钱自己跑工商注册全套工作,招老师,这个阶段我们基本上都很卖力,公司筹备基本工作都完成后,老师也招了几个,都是学教育出身,但都不是所谓的专家,就开始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因为我们知道要作为一个产品推出,全职家庭教育老师并不好当,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服务手册,要对老师进行培训,这个过程花了差不多3个月,后来技术服务手册成型,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手册是分模块分到每个人身上的,但我老婆和L明显有怠工现象,问题就是他们只要在办公室呆着就想着玩游戏去了(我们和L当时也是因为玩游戏认识的,认识了2年多)。在对老师的培训也碰到问题了,由于手册分了8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很多,短期内想培训出一个合格的老师难度非常大。
后来的两三个月也是停留在对老师的培训、对服务手册的完善以及服务效果追踪设计上面,我们希望老师按照手册内容就能完成工作。这些工作完善之后该大力推广宣传了,但由于我们资金有限,不敢做电视、户外这些媒体广告,就花了几千冤枉钱做了一堆宣传画册,由于没有经验,后来再看画册才发现根本没体现出任何卖点。公司成立初就花了7000元做了网站,最后发现网站功能根本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为此还闹上法庭,最后不了了之。后来还是我自己用现成网站程序修改做成了公司的网站。
公司推广阶段:我们后来还做了2个推广计划,找别墅区物管把我们的服务作为他们的增值服务和找美容院合作派发优惠代金券,因为我们分析这2个地方都是能跟我们目标用户群广泛接触的。当时我老婆还在辅导三哥的2个孩子,所以公司事务方面管得较少。推广工作主要就是我和L在做,当时L和我一起跑了两三个别墅区之后,我就分出来跑美容院,最后2个计划都没成功,因为我发现L经常窝在办公室玩游戏,根本没出去跑,问他说是在网上搜集物管电话。美容院这条路也没成功,因为没找到一个美容院的利益点,虽然代金券也算是美容院的增值服务,但他们没得到明显的利益,别人根本不会帮我们推。
在做推广计划的期间,也有客户上门咨询,其中有2个是三哥介绍的,另外还有大概3个客户是在一个教育节上咨询后跟进的,后来还有2个通过网上了解到的。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我总结了原因,也是2个,一个是老师难找,现在愿意上门并且住在学生家的年轻老师太难找。二是找来的老师太年轻,知识阅历不够,虽然经过培训能做基本的家庭教育工作,但无法达到客户预期,也达不到我们每个月收客户元的对应价值。
这样过了一年多,一直就靠我老婆那2个学生的费用,以及另外做了几个一对一辅导的费用加上老本在熬。期间我对L意见越老越大,因为当初拉他入伙是希望他比我更好的口才和外向的性格,帮公司开拓市场,但我发现他根本迈不出去。后来大家都有隔阂了,终于在2010年年底结束了合作。现在想来,由于合作不好,也严重影响了当时公司的发展。
公司业务转型:那个时候,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每天查阅资料,做网上推广,维护网站,还要负责人员招聘、管理,还每天看专业教育资料,希望自己能成为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当时所有后勤保障,工商税务,公司制度,服务流程,考核设计都是我一个人在弄,就像一个消防队队长。当时2010年上半年我决定做小学生课后托管业务,最开始只是基于对学生放学后学习现状的分析,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沿海江浙一带早已做得风生水起,于是下定决心先做托管,先生存下来再考虑以后,因为我始终觉得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习惯培养才是未来教育的方向,现在一对一辅导只是补成绩,最终会被淘汰。
刚开始做托管我们走的低价路线,虽然低价,推广依然困难,因为当时地处内陆的这个城市,很多家长根本没听说过课后托管是什么,所以我们算是走在前面了,虽然困难,当通过每天摆摊,发小文具发气球的一些活动,学生还是越来越多,为此还搬了一次教室。但由于低价,也没多少盈利,而且这个位置当初是因为全是上门服务,对公司位置没太大要求,而且图便宜才租下的。当时分析还是影响了进一步招生,于是2011年我又决定开分校,当时每天晚上看百度地图分析位置,白天顶着烈日走路找场地照相,晚上再分析,后来在离一所双语学校800米左右一个小区找到了,在这里开了一年,由于在12楼,而且房东不允许我加护栏,考虑安全问题,在租满一年之后又找教室,终于在学校旁边100米的一个小区里面找了一个一楼的教室,现在看来做托管后的几次决定都算是对的。
在去年我把最初的校区,也就是位置偏的那个撤了,因为一直都只能保本,做了2年都起不来。
在做托管业务后,我老婆本来还在给三哥的2个孩子提供服务,后来怀了孩子才没去了,2012年我女儿降生,我老婆就结束了全职家庭老师的工作,也到新校区做托管老师。在后来做课后托管的两三年里,我自己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没成功,我分析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正式的招生队伍,但当时一直纠结在组建招生队伍,一开始肯定是要投钱的,因为你不保证一来就能招到生,但另一方面资金又紧张,期间很多时候还面临资金断链的风险,又导致不敢招聘专职招生人员,而且也没有招生主管,我本人自认为在招生方面不是很擅长。其次就是公司执行不到位,因为我老婆一直拖后腿,因为她也非常喜欢玩游戏,而且可以说是上瘾,期间还有3次因为她玩游戏吵架,而且吵得很凶。每次公司制定好了制度或者工作,拖后腿的就是她,严格按公司制度办事,影响夫妻感情,不严格,其他员工其实都看在眼里,导致每次好的制度或者战略都没落到实处(公司前期员工管理方面,我一直都奉行人性化管理,所以员工整体都比较忠心,队伍也算稳定,一直跟了我两三年的都好多个,最后都是因为公司实在发展缓慢而离开,但我内心其实希望强势一点,这个也许也是我性格的弱点)。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我老婆也不够努力,因为我前3年基本上没玩过,每天到了晚上12点过还觉得时间不够,一心想把公司搞好,但后来看着老婆作为一起打拼的人,每天只管工作几个小时,完全不管公司发展,也不管员工管理,一下班就投入游戏怀抱,心理也很不平衡,信心越来越不足,也越来越迷茫,在2013年整整一年,我完全没想法,也成了有事就做没事就不做,晚上下班跟着打游戏的状态。虽然现在想通了,老婆毕竟不是我自己,如果就我一个人,就应该想只有我一个人的做事方式,而不是互相耗。
公司现状:现在唯一的一个托管班,由于一开始坚持习惯培养+全职老师+位置较好,生源一直都还算稳定,现在每个月利润大概有1万5吧,本来比我这个城市一般打工还是好点,但现在女儿马上2岁了,又刚买了房,每个月还款4000,由于公司前几年其实一直在亏,就最近一年多好点,买了房现在手头没啥余钱。但我不甘心就靠着这个托管班,如果这样,再过10年,可能也没啥发展,因为目前每个月1万5的利润是没扣我和老婆的工资的,如果开分校,完全聘请老师,可能利润只有几千,而且如果不能找到好的老师,劳心劳力还可能倒亏。因为我们这里托管班规模不可能做到像江浙那样一个小区上百人,这是区域经济和人们意识问题。
未来发展纠结:以前也考虑过做培训机构评价系统,类似大众点评网,让家长都在这个平台找培训机构,接受服务后并评分,同时让机构能进行排名进行优胜劣汰。也考虑过做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给孩子制定培养计划,家长需要甚至可以提供老师上门指导。但都由于没人配合执行,也没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调查和研究。但想到身上的经济压力和不甘平凡的追求,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把公司做好,所以我一直在分析我到底该怎么做。2周前我有3个想法:
1、做儿童智能穿戴设备,主要功能是安全定位,面向小学生、新生婴儿、智障老人等。
2、斑马线两端遮阳棚式广告牌,考虑是人们在这里都会停留,可以进行范围内广告精准投放,而且有了遮阳和遮雨功能,人们就不会急匆匆过马路,也算是带有公益性质。
3、做砂锅米线,走标准化连锁路线,只有标准化才能复制。
在找了一些朋友交谈后,前2个想法都被我否决了,因为行业跨度太大,而且我没有核心技术或政府人脉。目前看来做砂锅米线倒是可行,但从我内心来讲,还是希望在教育行业能有所建树,也就是从培养孩子性格习惯这条路上能找到更好的模式,为后代造福。但不管是做砂锅米线连锁,还是专注孩子习惯培养方向,现在的队伍几乎是不能直接用的,如果重新组建队伍,如何组建,也需要资金,所以现在很纠结,希望得到前辈们的指点!!!
文章有点长,很啰嗦,只是希望大家对我整个创业历程有个清楚了解,以便对我有精准的指点。所以我最后再啰嗦一点,就是我和老婆的MBTI职业性格分析,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准确,以便各位前辈有更清晰的判断,帮我分析如果我和老婆合作创业,我们岗位职能如何分工。是继续一起做教育方向,还是我自己出去做其他的,让老婆一个人把目前的托管班稳着做?
我:INTJ(内倾、直觉、思考和判断)——能力+独立=完美。亦被称为专家型。
你在工作中的优势:
●能看到事情的可能发展情况及其潜在含义
●喜欢复杂理论及智力上的挑战
●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天资,能客观地审查问题
●及时在面对阻扰时也会义无反顾地去实现目标
●自信,且对自己的设想会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去实行
●对于在工作中胜任和胜出有强烈动机
●能很好地适应一个人单独工作,独立、自主
●标准高,工作原则性强
●能创造出方法体系和模式来达到你得目标
●擅长于从事技术性工作
●能逻辑地、分析地做出决定
●坚决果断,有高度的组织能力。
您工作中的劣势:
●当计划中创造性部分完成后对该计划失去兴趣
●易于像紧逼自己工作一样去逼着别人工作
●对那些反应不如你敏捷的人缺乏耐心
●不愿意和那些你认为能力没有你强的人一起工作
●唐突、不机智、缺乏交际手段,尤其在你匆忙时
●对一些世俗小事没有兴趣
●对自己的观点顽固地坚持
●有想要去改变那些根本没有必要改善的事物的倾向
●易于过于理论化而不去考虑实际情况
●不愿意花时间适当地欣赏、夸奖雇员、同事或别人
●对那些既定问题不愿再审查
●易于过分强调工作,从而损害了家庭的和谐
●对一些工作所要求的“社交细节”没有耐心
我老婆:ESFP(外倾、感觉、情感和知觉)——不要担心,高兴起来!亦被称为表演家型。
你工作上的优势:
●工作时精力充沛和充满乐趣
●对迅速发生的改变和转变适应良好的能力
●对别人的需要敏感和渴望以真正的方法帮助他们
●喜欢自然;你是个有协作精神的团队成员
●使工作有去、让人兴奋的能力
●实际且具有丰富的常识
●忠实于你关心的人和组织●上进心;在工作中,你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气氛
●柔韧性和愿意冒险,尝试新事物
●渴望合作,以真实准确的方式帮助他人
●清楚地评估目前的资源和情况,并且立刻看到应该做什么的能力
您工作中的劣势:
●难以独自工作,尤其是持续的一段时间
●以表面价值接受事物和错失进一步暗示的倾向●不喜欢提前准备;在组织时间上有问题
●难以看到目前不存在的机会和选择
●将失败当作针对个人的批评和负面回应的倾向
●难以做出决定●冲动和容易被诱惑或迷惑的倾向
●不喜欢过多的条条框框和官僚作风
●如果涉及到个人感情,就难以做出有逻辑的决定
●抵制确立长期目标和难以达到最后期限的倾向
●难以律己或律人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4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7人深有同感。
有2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不知道是我的问题太难了呢?还是问得太多老师们都不知道如何入手指点?还是其他原因呢,怎么浏览量那么多没一个老师出来指点一下???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建议有风险,使用需谨慎。
1、从员工转型到创业者,五年时间的学费;如果再转型又需要多久的学费?
2、前期准备很好,商业计划、模式,后勤、专家、销售,都有,奈何识人错误。
不是创新,是弄明白,家长需要什么,你依靠什么赚钱?再谋发展、产业升级;
好的位置、便宜的老师、好的课程系列、好的品牌(口口相传)、好的销售,剔出团队中不和谐因素;
夯实基础,打牢一个点,弄清体系、培养出人才,再谋开分校。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5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谢谢郑老师的指点,确实,如果直接转行,肯定是需要重新交学费的。但现在托管班的模式,实在没法找到一个更好的模式来支撑开分校,我倒是有个新的教育服务模式,但目前的老师队伍谈不上叫团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请问如何组建新的专家和销售队伍呢?
最关键是,我老婆虽然教育方面有经验,有能力,但很抵触连续几天几个月的进行教学研究,我又是不愿打无准备之仗之人。我们2个的职业性格分析也贴出来了,如何激励特殊身份的这个人,好像属于管人的范畴,也请指点一二,不胜感谢。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MBA,从事二十余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在相关媒体发表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类论著百余篇。2002年起从事管理咨询与培训师工作,2007年进入猎头行业,现为汇才猎头创始合伙人、首席顾问。历任新闻记者、集团总裁办主任、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集团副总裁、管理顾问等职。为几百位职业经理人提供过免费职业规划指导。">
找同行网 发起人
听说过“挺好个人毁在了创业上了”这句话吗?有不少优秀的人,本来可以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可是,选择了创业,最后发现,创业不是他的擅长,打工又不甘心。
我和你有类似的创业经历,只是,可能是我创业期年过不惑,更多问题或多或少看得比你清楚一点点。
一、保生活。我确定创业时,和老婆商定,可能一年、甚至二年不能往家里交钱,要用老婆的工资养家。&
二、坚决不开夫妻店。年青时开过餐饮店,老婆经常参与,为此经常吵架,最严重时差点离婚。所以,那以后我说过:今后无论我做什么生意,决不让老婆参与。现在公司的合伙人我们之间有个约定,合伙人的任何亲属不得到公司工作。
三、再说说你公司的问题:
1、合伙人法律意义上可能是2个,你和L,但实际意义上相当于3个,包括你老婆。你是处于绝对控股的股权,我如果是L,我也不会把公司当做“我的”公司而全力以赴。如果公司真是赚大钱了,L这个小股东不仅听从你的,还要听从你老婆的。从公司开始运作,让你老婆进入公司,注定了,不管公司赚钱不赚钱,合伙人之间的矛盾都不可避免。
2、你是公司创始合伙人,最大股权的股东,结果,你选择了一个要依靠你老婆的知识、经验才可以支撑公司运作的项目。老婆虽然是你最亲的人,但是,她不是你。她是不是真心想创业、她是不是因为爱你才和你一起创业、她是不是为了帮助你才来公司……主动追求和被动接受是有区别的。
3、公司合伙人,包括你老婆几个人,貌似没有明确分工?不管公司大小,这都是大忌。直白讲,公司股东之间是利益共同体,是因为利益才走到一起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创造的价值说不清是谁的贡献,造成的损失说不清是谁的责任,最后的结果是貌似谁都负责,但没一个人真正负责。我创业之初公司有3位合伙人,当时的利益是这样划分的:每一位合伙人只拿1200元生活费,每一位合伙人创造的收益,该合伙人可以得到50-70%奖励(对个人业绩的回报,因为只拿生活费,所以业绩奖励比较高);年终分红按股权比例分红(对投资的回报)。
从你的描述看,即使到目前每月1.5万的利润,如果按机会成本计算(即你和老婆因创业而损失掉的打工收益),你的公司并没有盈利。总结创业5年的情况:选择了一个你不熟悉的项目+组成了一个不合适的合伙人结构+没有清晰每一位合伙人的责任权力利益=今天的结果。
四、未来的建议:
貌似你倾向于做砂锅米线,先问下自己,你熟悉这个行业的全部流程吗?草根创业最好选择自己非常熟悉的项目,退一万步讲,如果生意不好,不雇佣员工,你自己可以亲自手当厨师,那么,你总可以把生意支撑下去。
如果砂锅米线也不熟悉,建议你先想清楚,什么项目你具备独立操作完成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经验?另外,我要是你,会和老婆商定,谁更合适创业?一个人继续支撑公司创业,而另一个人重新找份工作回到职场。
有17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4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9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感谢王老师的深入剖析,我再做个自我剖析,一开始合伙人L,是主动提出入伙的,工作不够积极倒应该不是觉得是小股东,因为当时我们3个人是按40-30-30分股的,更多应该是当时想到都是初次创业,大家就有事一起做,没想到说是谁领导谁,工资当时也是说的每人1000基本生活费,确实犯下了分工不明确,责权不明确的大忌,我现在深刻检讨,也为能看到我这个案例的同学提个醒。
另外我老婆是不是真心想创业,刚刚我也把您的回复给她看了,也再次问了她自己内心是不是真的想创业,但她好像自己也说不上来,但她说了还是希望有自己的事业,也希望获得更多的金钱。但却是被游戏害得不浅,刚刚她自己也承认了。也说到我每次很严肃地跟她讨论工作,说要怎么做,她就觉得压力山大,认为我如果以轻松点的口吻跟她说,她也许能更加用心在工作上。这应该还是我对人性的把握不够好吧。也许是我自己太想把事做好,忽略了她的感受。
看了上面郑老师的指点,我暂时还是偏向继续在教育行业深耕,毕竟我最熟悉的是网络安全领域和教育,但前者已经丢了5年了。目前我的思路是,慢慢想办法让老婆玩游戏的心收回来,让心步入该走的道路(今年春节后已经有很大改观了,不玩大型网游了,偶尔玩玩网页游戏),让老婆在教学研究方面再深入一点,最终让她来领头教师招聘培训和教学质量控制。我再亲自多去跟家长聊聊,做做深入的市场调查,如果我目前分析的模式可行,我再主动去拜访一下教育行业专家,看有没有机会合作或者能不能得到些有用的指点(以前没有对行业专家做过陌生拜访,不知有没有比较好的方式,请王老师指教)。这2步走了之后再考虑组建新的营销队伍。
王老师,包括其他看到我帖子的老师,如果有空,能不能再对我的规划做个指点,谢谢!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MBA,从事二十余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在相关媒体发表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类论著百余篇。2002年起从事管理咨询与培训师工作,2007年进入猎头行业,现为汇才猎头创始合伙人、首席顾问。历任新闻记者、集团总裁办主任、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集团副总裁、管理顾问等职。为几百位职业经理人提供过免费职业规划指导。">
找同行网 发起人
1、你提到“因为当时我们3个人是按40-30-30分股的”,如果是,也就是说你40,你老婆30,L30,对吗?那么,你和你老婆的股权是左兜右兜的关系,你和老婆的合计股权是70%,占到公司股权三分之二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如果另一个30不是你老婆,而是和你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一向反对夫妻店,夫妻店也有成功的,但按创业者的成功率来说,好比说“不读大学也有成功者”一样,远不及读大学、读名校的成功概率。
2、你谈到“规划”,向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叫“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以我7年猎头顾问的所见所闻可以说出一二,但创业应该叫“事业规划”,事业规划我尚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你个人如果坚持继续从事教育行业,并且坚持夫妻店,我觉得至少在合伙人职责上明确一些为好,比如谁负责产品、运营、内部管理,谁负责外联、公关、市场、销售等。如果你和太太真正能够做到各尽其职、责权明确,公司会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把握好在家是夫妻关系,在公司是合伙人关系,这个难度,真心很大。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7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3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谢谢王老师指点,我会尽量做好职责分配,如果实在不行,我再考虑自己独立干或者进入职场磨练再找机会。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82年生于湖南,培训行业专家,2005年加盟培训行业,超过7年的培训行业服务经验, 2010年协助实践家上海分公司勇夺实践家教育集团年度业绩达标率第一名,后加盟滋慧国际教育集团,筹办杭州分公司,现任滋慧国际教育集团杭州公司总经理。擅长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服务营销和会务营销。">
找同行网 发起人
回复&&杨柏松&
5#王博老师说“挺好个人毁在了创业上了”,虽然情况说得严重了点,但你这通篇看下来确实好多问题,一时半会还真不好解决。
一是产品,杨先生想做素质教育,但实际做的项目是托管班,可以说目前做的是类似于保姆的工作,与理想相差甚远。现实的情况就是公司现在连素质教育的产品都还没有,或者说有也不符合市场需求。你当初的设想:一对一的全权负责一个小孩所有的学习、生活和陪同,收费是元/月。这个产品就是一保姆的工作,说得高雅点就是高素质保姆。你以为致命的弱点是老师培养不出来,到现在为止你就看到一个合格的老师,那就是你的老婆。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产品设计就有错误,一个老师只能陪一个孩子,一个月的产值是5k(还没减去营销成本),一个员工一个月产值只有5k的公司是要亏本的。另外我也真想不到有什么好办法能批量培养像你老婆那样的老师来。一开始就错了。
二是管理,从开始到现在,你就一个体户状态,小公司刚开始也谈不上系统化管理,但创业之初你一定要有带领伙伴打出一片天地的能力,做个榜样,如果你都不能带领他们打出一片天地,这不是他们的错,要么是外因(市场不对,产品不好、营销不好……),要么是内因(你的管理能力不好)。
你现在的经历中最需要你展现管理能力的那段时间是L在的时候,你觉得你负责内,L负责外,结果是L怠工了。管理不是分工明确就可以了,管理是要追踪结果,没有结果的管理都是无用功。杰克韦尔奇说过:所有的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绩效,绩效不是L今天有没有出去,绩效是L今天增加了多少意向客户?手里的客户都跟进到什么程度了?这个月要成交多少业绩?绩效管理是三每三对照,每天、每事、每人,对照结果、对照时间、对照过程;绩效管理是有奖有罚,吃大锅饭的结果就是饭越吃越少,地理庄稼却长不起来。
三是业务模式,像你自己说的,不懂营销花的都是冤枉钱。别墅区和美容院这些人是有消费能力,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人有没有消费需求?住别墅的人孩子年龄是多大?去美容院的人是不是都有孩子了?发传单的话去学校门口发给家长是不是更好点?培训公司主要是电话销售+会务营销模式,这个你可以借鉴一下。如果不能做会务营销,也可以电话销售,有意向的客户再约拜访,或者约到公司来谈。
四是销售,销售是一种专业能力,先后有7个意向客户到你们公司来咨询,还有两个是老客户转介绍的,结果一个都没成交。这个你得深入挖掘一下原因,不单单是你写的那么简单,着装专不专业?谈吐礼仪到不到位?专业知识有没有说服力?砍单能力强不强?送上门来的客户都成交不了,这是销售能力有很大欠缺,需要恶补。
创业是一条河,一群人在河这边,一群人在河那边,看起来河两边的人都是一样的,但要知道这条河的深浅?只有走过去才知道。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6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6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上面讲的真的很好。
五年了,由初始的一无所知、满腔热血,到L、到爱人,折磨的失去了拼搏的精神。
讲一点自己的感想:
1、你没有自信,从管理人上、销售,甚至从从事了五年的教育内容上,总是想依靠别人、把不成功归咎于他人。
2、管理从拍桌子、裁人开始,和气出战斗力可以,自身没有力量产生的和气只是一团稀泥,做为管理者执行力、结果导向很重要。
3、爱人在这里的机会成本、对管理层的内耗、潜在极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让出去找一份正当工作、外部专家。
4、根据运作模式,列出营运链,找出成本、利润点、薄弱环节(重要),让爱人做会计(一是激发参与,见到钱的流动;二是会计非常重要)。
1、去图书馆经馆区,从选址、调查、市场分析、营运、人力资源、营销……看一遍,建立模型。
2、每天半个小时小黑屋,一本一笔,反省;半个小时找爱人、家人、三哥……探讨。
5年时间,把时间全陷入了工作中,没有跳出来看整个流程;把框架、细节磨锋利了,自然会迎来您的黄金十年;做到手中有奖惩、心中有蓝图,自然自信。
有9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8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3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82年生于湖南,培训行业专家,2005年加盟培训行业,超过7年的培训行业服务经验, 2010年协助实践家上海分公司勇夺实践家教育集团年度业绩达标率第一名,后加盟滋慧国际教育集团,筹办杭州分公司,现任滋慧国际教育集团杭州公司总经理。擅长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服务营销和会务营销。">
找同行网 发起人
回复&&杨柏松&
我是做教育培训的,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青少年教育行业的发展,除学校教育外,市场上青少年教育基本分四大类,一是外语培训,二是考试辅导,三是少年宫里面的兴趣班,四是综合素质培训。因为国清的原因,在我国第一、第二类都有做到上市的公司,第一类有像“新东方”等成功的公司,第二类有像“学大教育”等上市公司,第三类都在少年宫里面,杨先生想做的是习惯培养,可以归为第四类,那到底第四类公司能不能做强做大?如何做强做大呢?很抱歉!现在的答案还是否定的。江浙一带叫得出名字的培训公司都在涉及这块业务,但大家都还没找到答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清,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初中以后基本就很少自由的时间了,除了功课就是补课,媒体报道过的比较过分的有学生写作业写到凌晨一点。都忙成这样了,孩子基本连周末都没有,哪还有时间去学素质教育培训?都忙着要去考高分去了。二是素质教育这事情跟孩子处的环境很大关系,此为“境教”,这和强盗窝里都是强盗一个理(话有点糙,致歉!),孩子95%时间是在学校和家里,如果这两个地方不重视对孩子个人素质的培养,外面的培训课程只会起到影响一时的作用,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孩子。行业受到这些方面制约,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大成者,有一些小成的项目也都是培训公司的附带产品。
市场上有2-5天时间不等的青少年培训课程,做的就是杨先生想的——素质教育。很多培训公司都在操作这样的课程,主要开班时间集中在暑假和寒假,因为只能在这个时间开(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条),暑假寒假加起来两个多月时间,在这些时间里需要招生,需要准备会务,一般一个三天的培训课程,在这两个多月里能开5期已经算是非常好了,像以前知心姐姐做的夏令营,一个营期20多天,整个暑假都只能做一期。这样一分析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这个行业没能出大成者了!
前段时间很火的雷军与董明珠对赌事件,雷军谈到了一个创业者的台风口理念,他说小米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站在了台风口,当台风大到能把猪吹上天的时候,你想不成功都难了。做企业三方面很关键,一是生态,二是业态,三是状态。淘宝的模式在马云之前有N多人都做过,都成了先烈,原因是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还不好,台风还没刮起来,那时物流业还不发达,今天在网上买个东西,十天半个月后才收到,你下次还买吗?要说现在的青少年素质教育行业的生态环境就是这种情况,不是培训公司没有实力做,是很多培训公司有劲没时间使。业态倒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些青少年培训课程被培训公司做为附带产品来做,寒假暑假都风风火火。
托管班是你目前唯一盈利的项目,综合上面的分析以及杨先生目前的情况,我不建议杨先生转型。与其冒险转型,不如想办法把托管班做好、做强、做大。如果杨先生能把托管班系统化管理,做成当地第一,走高精路线,能把当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聚在一起,当学生人数达到一定的量,你的托管班这些资源就很有价值了,那时盈利模式也会有N多种。到时候就算自己没有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也可以与其他培训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生源也能很好的盈利。要介入素质教育培训市场,不一定要自己有产品,成功者在于坚持重复的做自己擅长的事,把平凡的事情坚持长期的做好就是不平凡。
有24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6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7人深有同感。
有4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回复&&雷达&
多谢雷老师,你9#的指点已经发了2天了,其实当天我已经看了两三遍,但似乎很多地方戳中了我的痛处,实在不知如何应答,承蒙雷老师对我的关注,今天又一次花时间来指点,我想是该回应了,因为知道了雷老师也是从事教育培训业,所以既是想探讨学习一下,也是对我这5年来的再一次自我反省。
&也许是我这人太理想化,从一开始就是想切入素质教育,虽然当时当地补习班,一对一做得很火了。最初的项目,其实严格说起来不是保姆,但很多人咋听都以为是,因为当初的设想就是为了解决雷老师你说的,很多素质训练班都是以夏令营形式存在,可能几天时间有用,时间一长就受环境影响变回原形,所以才想到是全程陪护式,进行行为习惯培养,学习指导,甚至锻炼和营养建议,不涉及到保姆做的任何事情,我们当时称之为“家庭教育管家”。
但我作为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的外行,只能自学和摸石头过河,现在也大概知道河的深浅了。
要说个体户状态,从2013年开始我自己才有此感觉,之前一切都是按公司形式在管,也有内部培训学习,另外也有主管老师,虽然L已经退股离开。但2013年开始,我感觉自己连续绷了三四年的弦实在绷不起了,一松就是一年,但我始终是不甘平庸的人,内心也时常挣扎。
&这几年我看的经管类书籍,网上论坛交流实在不算少,但很多发现不适用。当初变成个体户状态前,老师稳定性保持在90%,虽然工资不高。服务流程和绩效考核一直都是我在做,也有东西出来,可惜没法很好地落地,我一直的看法是缺少一个带头执行的人,制度是我制定的,我没参与一线教学,真不知道如何带头执行,现在也没想透。但现在看了几位老师的指点,再回头审视自己,发现我的管理方式只适用于成熟团队,而作为初始团队,我确实少了点自信和带头冲锋的劲头,这跟我自己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还是有很大关系,很多管理方法只抓住了皮毛而没成系统。
销售方面,最初的家庭教育管家项目,7个客户,其中4个都是到了派老师上门试用后失败的,所以我当时的判断是老师水平不够占了不说大部分原因,至少占了一半。
下面我和雷老师进行一下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行业探讨,不知可否?&
您谈到素质教育这事情跟孩子处的环境很大关系,此为“境教”,这和强盗窝里都是强盗一个理(话有点糙,致歉!),其实我觉得话糙才易理解,现实确实如此,那些寒暑假几天十来天的培训,肯定是不起作用的,其实很多家长真心不是想让娃儿去学到什么东西,有什么大的改变,其实就是让孩子去玩耍,绝大多数家长也知道那几天时间不可能有多大用处。那如果把时间间隔缩短到每周培训+长期化,是否可以作为解决该难题的一个思考方向?
&我认为真正解决孩子素质培养的关键,按理说应该是培训家长,因为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长期老师,但现实又是家长在这个竞争社会里面,没有那么多时间再来学习跟自身工作不相关的东西,这也是全国各地开展了四五年的家长学校反响平平的原因,虽然很多地方还是妇联牵头免费培训。我想如果能平衡家长培训和家长时间花费的冲突,整个素质教育就有希望了。
雷老师,我再跟着你的内容转回经营方向。雷军谈到了一个创业者的台风口理念,他说小米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站在了台风口,当台风大到能把猪吹上天的时候,你想不成功都难了。雷军说的这个我也看到了,我也同意这个理念,但假设我现在发展托管,其实这个业务跟素质教育几乎不沾边,而没有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技术筹备,业务框架准备,那到时候会不会台风一吹,把做了前期准备的有一定成长的给吹上去了,而我被吹到了荒郊野外?我想也要有了驾驭风的能力才能借风,不知您如何理解?&
最后再次感谢雷老师给我的最接地气也最接近我生存状态的建议,做大托管,但我不知道沿海江浙是不是真的一个托管分校,可以做到两三百学生,我没去实地考察过,我跟您说实话,我现在在重庆,我不知道这个区域分别是不是真这么大,以我目前盈利的分校周边我做的粗略统计,6个托管班,总学生可能只有100多个学生,也就是平摊一个托管班只有20来学生,我们算做得好的了,就占了40%,
1、以这样的大环境,开分校就如我1#说的,全部请老师,估计利润只有几千,不知雷老师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2、由于受教室场地限制,另外没有主打项目,所以每学期基本上靠自己的教学辅导老师兼职招生也能满额,所以一直没有正式招生团队,觉得无用武之地,请雷老师对招生团队这个问题帮我分析分析,谢谢!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谢谢郑老师指点,请问您说的可以让出去找一份正当工作、外部专家,是让我老婆出去重新进入职场?我再另外请一个外部专家作为顾问指导?
我老婆做会计是不行的,非会计相关专业,且几乎没有学习欲望。
最后谢谢您的建议,我会重新安排我的时间,尽量让自己的管理知识系统化。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楼主,我是光华的MBA毕业生,以前在K12领域做人力资源总监,现在还在教育行业创业,算是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天都快亮了,我冒昧简要的提几点我的想法:
1、 “创新”对于很多小机构来说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素质教育”这么大的命题。想要做“新概念”的推动者,需要的资源不是一般的小机构能够做到的。所以我建议你先想明白这种创新对你来说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是不是要通过“创新”才能实现?
2、关于用人和管人。从你的文章里,我个人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团队结构的问题。用你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你更是一个偏内向的,对自己有很高要求和自律性的,但是可能对他人影响力有限。如果是这样,管理团队的搭建就非常的重要。“L"走后,你爱人又没有想清楚是否要在这个公司里长期工作,已经变成了你一个人在支撑。在这样的状态下,扩展业务规模只会让你更加崩溃。如楼上几位所言,最好夫妻两人不在一起创业,尤其是你现在的情况下你爱人对你创业起到的作用最多只是一名“靠得住的员工”的作用,但她却“理应”是“股东+创始人+核心管理团队”的角色。这种理论角色与实际角色的不一致,其实正是你“独木难支”的关键。你爱人喜欢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这是完全无可厚非的。让你的爱人去找一份教育行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也能平衡好工作、家庭和个人娱乐。而你去寻找能够跟你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用“期权”或者“分红”的方式去做长效激励和绑定。注意,一定要明确责、权、利三者的关系。
3、关于业务的未来,我建议不要做从教育到餐饮这么大跨度的转变,甚至,如果说的更加直接一些的话,我建议你反思是否是在“为创业而创业”。创业不是目的,而是自己对一个事业有极度的热诚进而一定要把它实现出来的过程。在教育这个行业里,你经历了一些弯路,我认为更多的也是因为你缺乏行业经验和创业经验而难以避免的需要经历的过程。好不容易熬到稳定下来,再去一个“看上去不错”“听别人讲不错”的行业,很可能需要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如果“新东方”“学而思”“学大”遇到困难去做餐饮了,今天我们也不会再知道这些企业了。托管虽然看上去没有“素质教育”那么“高大上”,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属于刚需,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
至于怎么把收入扩大,我抛砖引玉几条理论上的路作为收尾。白天有时间咱们再讨论。
1、提高客单价——方法:提供增值服务(比如包装名师1对1或者你想做的任何素质教育的课程)、不仅卖服务还卖产品(了解家长和孩子需求之后确定,比如教材读物甚至是提供简单餐饮);
2、提高人数——方法:建立并把招生团队管起来(想好激励手段)、寻找招生渠道(看看能否和周边学校合作)、用家长口碑传播吸引更多学生(家长之间有着天然的信任感,搭配类似三人同行9.5折的团购形式的优惠);
3、开设新教学点——这是最不着急的。如果一个教学点的潜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至少把最基础的商业模式和招生手段确定下来),再开新点的风险是很大的。
有9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3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看过以后就一句感慨,教育创业的路真的很相似。
总体上我非常赞同雷达老师的观点。
有几点想和杨老师探讨的地方:
1、如果托管中心经营还是稳定的,我建议交给你老婆管理,你就从托管中心的日常经营中退出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理由是:(1)夫妻店确实不太容易弄,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和家庭生活纠缠在一起,比较难搞,我也是遇到过的,最后是我退出来另外找项目做了,一切就平静了。(2)我理解的小学生托管主要还是解决孩子没处去的问题,如果你分析总量就100个孩子,且你都占40%了,显然这个鱼塘没啥大鱼了。
&2、干点儿啥的问题,这是主要考虑的事儿。我也觉得转行太猛不行,干餐饮你恐怕难以坚持到底。还是从孩子身上想想商机。
推荐方向:
(1)你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肯定有早期教育的需求,是否有条件有资源干个社区小型早教中心。(这个项目需要一些找到生源的人脉关系)
(2)开个母婴店,卖奶粉、奶瓶、纸尿裤啥的。(这个项目成功概率高,会员开展一些教育讲座等附加值服务是你的优势)
3、对于草根创业,管理不是核心难题,最难还是收入来源的问题。别再为管理的事儿犯难,那是过了生死关以后考虑的。
干什么不干什么是战略问题,资源集中在哪儿,有啥办法手段干好一件事儿是战术问题。战略决定未来,战术决定生死!为活着而战!
有4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3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6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重新梳理商业流程及重要环节,不是仅仅着眼于管理。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素质教育也好,托管班也好,既然是创业,就要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你能最终引导市场的时候,做个行业的领先者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托管班也可以做成品牌,做成事业,别犹豫了。只要你能坚持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做到优秀、做到卓越,那么你创业就成功了。别想着做小吃了!!!!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你不是要考虑转行不转行的问题,而是应该好好找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工作。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有2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1979年生于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土木本科,北京大学光华MBA,北京地区MBA十佳创业之星。曾就职于中交集团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ZPMC等公司,08年在北京创业大美儿童世界。筚创业之路褴褛,怀感恩之心社会,专注于做一站式商业服务的儿童主题MALL。擅长在商业物业选址上多跑几步路、在管理上多走几条弯路、在各种复杂问题前面多想几个辙。">
找同行网 发起人
文章写的很好,同意若简的意见,你还是踏踏实实找份工作吧。
1、项目是三哥提出的,不是你的,你内心的不坚定导致了这些年一直处于犹豫阶段,我们创业,如果不认可它本身的价值,本身过程就非常煎熬。
2、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为一个小网站闹上法庭,还是我那句,凭什么的心态在作怪。小企业你哪有那些时间折腾?这些时间和精力够你自己做好些事情,说明你方向不明确,为琐事困扰。
仅供参考。
有4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4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4人深有同感。
有2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1976年生于山东,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学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任某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分管人力资源、战略发展及企业采购、信息化工作。曾供职于合生创展、联东投资等大型知名地产企业,具备丰富的运营内控及人力资源工作经验。 ">
找同行网 发起人
讲讲我老婆的创业故事吧:
我的老婆自己也开一家公司(家庭装修),法人是我。其实就是个体户,不过我只是挂名,不参与公司的任何业务,我在老老实实上我的班,用上面同仁回复就是我的作用是保生活。我老婆学历虽低(中专)但却属于那种勤奋加能干的,开始几年还是挣了些钱的。后来因为照顾孩子,公司交给一直跟着干活的一个工长打理了,去年我老婆又要重新出山,说是要做出品牌啥的。她听从了我的建议,采取了合伙人制,找了以前合作的一个设计师、一个项目经理,都是能力很强的。股份开始说是3、3、4,我老婆是4。后来我提了建议,说还是不要把股份都分完,留一部分作为机动,给以后再进人才留出平台和空间。最终定的是25、25、35,留了15%。弄了个简单明了的章程和平时的费用支出和摊销原则,以及利润的分配时间和方式等,老婆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别把太多时间花在什么流程制度和管理上,当务之急是去找活、把活干好、把钱挣到手,让合伙人见到钱后心里踏实,然后再逐步做宣传、做品牌、做内部的什么流程管理。他们听从了我的建议,现在玩命的去跑小区,拉活,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老婆在一家地产公司工作,市场开拓还是还有优势的。我觉得他们也是在创业,创业的心态也保持的不错,各自分工也比较明确,客户定位也比较清晰(工薪阶层的装修),持股比例大家也很认同。尤其是我再一次拒绝入股,否则真的就成了数字游戏,谁也不傻。所以我很赞同上面回复中提到的,尽量不要开夫妻店。
之所以讲自己家人的创业故事,其实是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
一、有时候人真的信命,就像我经常反省自己一样,不是做生意的料。看了作者的自我测评,好像自己也是这个类型。我们肯吃苦,但害怕失败和赔钱,我们想把管理弄细,但可能过多依赖他人。诸如此类,也许就是命中注定,所以若简大姐给出找个工作的建议,我也希望作者好好思考一下。工作,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创业。
二、如果实在舍弃不了创业的梦想,那个托管班我也建议不要停,可以交给你老婆打理。现在托管班也很多,如果都赔钱也许就没有这么多了,不管挣多挣少毕竟还是挣钱,可以在品质、托管的内容上慢慢做文章,凡事讲口碑和品牌,急不得。
三、夫妻之间还是要形成配合与合力,为了家庭和梦想,还是要趁着年轻努力拼搏和奋斗,所以要经常教育你媳妇,不要沉迷网络,要及早回归正路,共同奋斗。
四、无论工作还是创业,都是个人选择。只是我们的选择一定要务实,有时候我们基于自身掌握的一些知识和信息所做的各种市场分析和判断未见得就是成功的基础。基于创业的市场分析,虽然重要,但创业要想成功,远非这些。机遇、资金、人脉、胆识.......都有!
不管你选择怎样的道路,我都对你曾经的创业付出和艰辛的劳动表示最真诚的钦佩!!!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有8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8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3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回复&&刘立明&
现身说法,很有启发,也具有操作性,学习了!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113.205.46.x
根据描述,楼主创业的两个选择网络安全产品代理和家庭教育项目,从现在IT行业角度看,如果你有网络安全产品需求的客户和项目积累选择这个更适合你,代理不是为了分销而是为了做项目,因为做分销你做不过神州泰岳类的公司,而账期优势也不是小公司能够给予合作伙伴的支持。因为你在那家规模不大的软件公司做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属于技术性人才,想必客户和项目的积累有限,所以放弃这条路我认为是对的。
而楼主说的家庭教育项目按现在的理解就是升级版的1对1教学服务,不知道楼主商业计划和模式的调整工作都做了哪些,目前,国内的教育行业如果是公立中小学(含幼儿园)的老师资源是缺乏的,对于户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证书、进行教学能力测试等等要求颇多,而那些公立学校的老师由于有了“铁饭碗”而且当前开始已经不允许做很多“业余工作”,所以你招的老师门槛较低,而且宣传力度和市场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你想和新东方、学大、清大、学而思等巨头比也是很困难的,楼主找了美容院作为目标客户,是否不要纠结于美容院机构本身如何进去,想想美容院的员工们家长有多少,有多少需要给孩子做这种服务上。每个月收客户元,楼主对于自身产品服务价值的定位是比较高的,所以是否先找到能出这个成本接受你的这个价值的服务的客户群再说,是否调整下服务的价格和内容适应用户的需求呢?
看完后,感觉楼主的客户群归根到底是学生也就是家长,为学生服务,家长买单,学生现在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是作业和考试分数,大部分学生不是为了每天多看几本书多看几个教学视频而花费时间,你可以调研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上课和写作业以及考试,家长呢,主要看中孩子考试成绩和健康安全的成长,楼主是否考虑为你的绝大多数客户群的最多的刚需做些服务从中获取收益呢?
既然你已经积累了五年的教育培训服务领域,建议坚持继续做下去,但同时希望你有所改变:和老婆明确分工,消除夫妻店的负面影响,公司做大后你都可以上升到资本运作不参与公司运营请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你老婆继续做培训师的NO.1。最后,说下你提的儿童智能穿戴设备、斑马线两端遮阳棚式广告牌看起来是新兴科技产物,但你没有前期严谨周全的调研和持续的战斗力建议不要碰,人们都想做个性化的产品,但是往往你会发现通用性的产品才是最容易做出量的;做砂锅米线可以考虑门槛不高,可以做加盟连锁店,但是前提是你做好了放弃教育培训市场的决定。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有1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刘老师您好,我一直在关注找同行,看到您说您在北京教育行业创业,而且感觉您已经取得了成功, 很想能跟您取取经。我做英语老师出身,现在在外企工作,精通西班牙语,打算自己开创少儿英语培训中心,自己研发课程体系。西班牙语作为附加产品赠送以增加竞争力。不知道是否方便请您给指点一下,看我的想法是否可行。在此先行谢过啦。
有1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113.205.46.x
不知道你是否还在看这个帖子!
1、公司股权归公司股权,公司运作归公司运作。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直在说你爱人怎么样,怎么样!好吧,我就是在开夫妻店,我爱人很少插手公司的事情,说真的,她一插手就想吵架。所以现在都是我在做,我爱人的法人,或者说股东吧,我是打工的!
公司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你爱人的,但是这个只是股份!
职权要分清楚,你爱人如果愿意代课,那就让她单纯代课好了,或者做会计,或者另外出去找一个工作!或者让她管理托管这里的教师的部分!一定要分清楚职位!股东可以在公司里工作,但是不是凭借其股东的影响,而是真实的需要这样一个职位,而随时可以换人,当然要付工资!这个和股东与否没有关系!
2、对于托管班是否继续。
当然继续啦!5年的经验,你唯一的收获!而且不管怎么说每个月有1W多的收入,我不明白的在于这个1W多没有扣除你和你爱人的工资,公司是否必须要有你或者你爱人的职位?
还是和上面一样,精心做好职位的设置!托管班是不是真的还需要你,或者你爱人!
然后每个月给你们这个职位发工资!看你或者你爱人在这个价格里是否愿意选择这个工作!
然后再看这样你们是否还在盈利,是否有些职位其实是可以取消的?
托管班还是很有市场的,你能占市场份额的40%,我觉得很好了的,你可以再这个基础上进行升级!
比如开展一对一培训,什么的!你有这么多学生,这个是你的资源,很容易运作的!
转行做其它生意我个人感觉不靠谱。
反正现在有盈利,所以我建议先把职权搞清楚!然后精简职位,最后再看盈利吧。
如果你看到这个盈利不想再创业了,那就好好找个工作。
如果感觉还是放不下,那么就以这个为依托,继续努力吧。
有3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人觉得真受启发。
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建议楼主:关掉现在的托管班(或者在找到新的出路前先坚持一段时间),创业失败或转行都很正常的。
1、低价跟风却没有学生数量来保证利润。
低价可能是因为你周边的其它托管班都是这个价格吧,600元左右/月;如果数量上不去就没有利润;如果数量上去了,监管的老师人数和设施又要增加成本;
600元*40人/月(每月平均学生数量不知有没有这么多)=24000元,去除老师工资、房租等,真正的收入还不如你们夫妻去外面打工的收入。
2、托管解决的是家长的什么需求要看清。
家长把孩子放在托管班,是因为家长没时间每天准时接孩子吃饭或放学,少部分家长是因为自己没能力监管孩子的作业(有钱的家长或真正想要提升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家长一般不会放孩子在托管班,而是选择如任课老师家里,班主任家里或者是一些品牌的一对一辅导机构)。
3、托管班的风险没有意识到。
托管班的风险真的很多:
1)接送孩子在学校和托班的路上有安全风险,孩子是不会因为老师说别在路上打闹就听话的,每周有五天时间的路上,有可能会几个学生打闹突然窜到路上的,如果有过马路的,也有可能会被车撞到;(我有朋友也做这个,一个学生被路过的电瓶车撞的满脸是血,两个门牙当时就断了,牙神经也断了,鼻子出血,脸上擦伤)
2)如果提供吃饭的,有食品安全风险;
3)在教室里,学生课间玩闹撞破头,撞断手骨的时间开长了也会碰到的;
4)有的托管班还发生过火灾致死致伤的报导;
有些意外风险只要出现一次,你的机构可能就永远就关门了,也可能让你几年的赢利赔进去都不够。
4、托管班有没有正规资质。
估计你的托管班是没有正规资质的吧,只要有家长或租房周边领居举报,你就只能关门;
如果有正规办学资质,可以在保证安全防范的基础上,托管班的收益用来保证租房及老师的成本,而招一对一辅导老师,拓展一对一经营,100元~200/小时,在周六、日,寒暑假及节假日可以做出相当于净利润的,如果一年有100个学生,每个学生消费30个课时,那么:
100元/时*30时*100人=30万元(去除老师的课时工资,相当于你的净利润)。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你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下,不要认为做了五年关掉就可惜了,要果断决定。
另外,夫妻老婆店有利有弊,你的描述中,你老婆还是个“大孩子”的感觉,不适合一起做事的。
有5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7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2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Guest from 113.205.46.x
你好,我不是老师,不敢说什么建议,只说我看到您的文章时的想法。
看到你说到的3个创业点子还没看到你后面说的时,我心里也帮你否定了前两样,因为智能穿戴设备会投无数的钱,这个是大佬玩的游戏,并且现在并没有多好的效益。我是IT圈的,比较清楚。路边广告,很明显是要政府关系,广告主管部门、交通、城管部门等,你根本搞不定。如果你实在想搞教育,我说说我们这边。附近有一个大学科技园,里面有一家做艺体文化方面的培训的教育公司,这家公司就是采用请艺校、大学的教师做兼职,租用科技园的房间或大学的教室,为想学艺术(音乐、美术)的学生提供培训,然后他们的培训成绩贴在墙上,有很多学生都考入了北京的一些有名艺体学校。我想这个模式比较好,其实他只需要付老师的兼职费用,有单就做,无单无需付,成本最低化。然后教室等,只要跟学校关系搞好了,成本也低。你只需要招生。但最难的是第一批。以前没有业绩,怎么说服现在的学生报名到你这里来是关键。科技园的那一家公司搞得有声有色的,但按同样模式做的一个大学同学,却失败了,也是“要死不活”,跑去做化工行业了。我的感觉是教育培训业,有成功有失败,总的来说,不好做。
有2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1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4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我觉得还是把现有托管班做好,深挖一下,更靠谱。
那3个新项目,不知道你有什么资源,反正我看着没概念。
托管班你写的比较简单,不知道你在经营上具体是怎么做的,但是我感觉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挖一下,多用用心思:
1)盈利模式
教育的盈利模式,建议做成阶梯型的,有吸引眼球和人数的初阶产品服务,有高成交低利润的进一步成交产品服务,有暴利的特色产品服务。比如说托管是入门产品,低价格优质服务,做口碑做流量;然后在托管过程中和客户建立信任,进一步成交一种其他服务,或销售某种相关产品;这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多看看书,网上也有视频教程。
2)外部合作
有没有行业(往往是相关行业,非纯粹同行),可以帮助你引流客户?你可不可以成为某行业的引流来源?这两个问题,答案都是肯定的,一定是YES。具体就是你作为公司老大,你要想明白,他们是谁,如何和他们谈,按什么方式合作,如何分钱。
【备注】“引流”,我听某个互联网营销课程听到的词。他的核心理念是:销售额=流量 * 成交率 * 客单价。
流量,有多少人能看到,能知道你的产品或服务。引流,就是吸引提升流量。
成交率,就是看到你产品服务的客户的成交率,也可以叫转化率,路人转化为客户的比率。
客单价,平均客户的消费额。
把心思放到如何提高这3个参数上,销售额自然会提高。
当然,在提高“客单价”上,有技巧。不能傻乎乎的硬涨价,就把客户吓跑了。常用的做法,就是做出产品销售链条来,先用优质低价的A产品吸引,让路人成为客户;然后在客户体验A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加入进阶B产品的销售,让一部分A产品的客户,升级为B产品服务的客户……按这个逻辑,可能有几层产品服务……
有4人觉得具有操作性。
有2人觉得真受启发。
有1人深有同感。
人不同意。
感谢作者:
相关精彩案例
找同行网向您推荐
找同行网有&3119&篇当事人自己写的真实管理难题;
有&13479&篇同行的精彩点评。
填写我的收藏备忘
共 27 人参与该案例
相关精彩案例
找同行网向您推荐
黄铁鹰&刘宇波&主编
宁高宁&柳传志&
任志强&茅理翔&点评
陈春花&宋新宇&
2014年5月,王石找到黄铁鹰,
“中国现代商业史应该有褚时健的案例,”
“他都87岁了,再不研究就晚了!”
黄铁鹰与找同行网团队,从云南到澳洲,
历时8个月,修改 11稿,得褚老2次审阅。
再出力作《褚橙你也学不会》。
找同行新书发布
黄铁鹰&梁钧平&主编
宁高宁&任志强&作序
116&名作者共同编著
面对现实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的管理者,
一定能在书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答。
鲜活热辣的职场故事,一线管理者现身说法;
行业大咖点对点评论,教你如何做到总经理;
在线各位的切身感受,找同行网里个个都是老师。
找同行新书发布
黄铁鹰&主编
宁高宁&作序
136&名作者共同编著
一本职场人最受用的自身成长贴身工具
一本管理者最靠谱的自我提升独门秘籍
一部商学院教科书不讲的商场实战读本
在生意场、职场摸着石头走的人
一定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法
找同行新书发布
黄铁鹰&主编
宁高宁&作序
96&名作者共同编著
大街上风风火火走路的我可能就是书里的人
咖啡馆的我也可能就是在说书里的事
原来企业的大事就是我身边的琐事
原来我的闲聊也可以成为理论
原来我的家长里短尽是哲学
如果您觉得找同行网的案例对您有帮助,请支持我们,购买我们的产品。
您的支持,将鼓励更多拥有实战经验的人在网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您的支持,将会逐渐改变中文网络的生态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