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画掉色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造佛画像注意事项
佛画又称画像、绘像,即将佛及菩萨等形像绘于壁面、纸绢上,或刺绣于叠布之上。可作为本尊以供养礼拜,或作为传说、教义之图解。
佛画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之间的释迦牟尼佛时代。据载,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之后,一位名叫“给孤独长者”的大富商皈依了他,并为请佛陀到舍卫城度安居期而购买了一座花园,在园中修建了住室、储藏室、库房、厅堂、浴室、水池,就是还缺绘画。于是开始作佛画。这是佛画的最早起源。早期佛教认为释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不可能具体表现其风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时200多年中,印度佛画中始终没有释迦佛的形象,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绘画和浮雕都用象征手法,如佛到一处刻一脚印,说法的地方刻一法轮、宝座或菩提树等。直到公元2世纪犍陀罗时代才出现了佛的形象。中国关于佛画的记载见于东汉明帝时期,其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的佛画艺术家代表是戴逵、顾恺之、曹仲达、张僧繇。东晋戴逵代表作《五世佛》与东晋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和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
佛教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各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越沧海的不同动作。
佛画以所画之材料分类,可分为壁画、扉绘、柱绘、天井绘、纸绢画、绣像、织成像、结珠像、锦像、障子画等;以画题之分类有一尊像、三尊像、群像、变相及曼荼罗等,种类繁多。
佛经画就其内容来分,可以有七类:(一)佛类,(二)菩萨类,(三)明王类,(四)罗汉类(包括缘觉类),(五)天龙八部类,(六)高僧类,(七)曼陀罗类。佛图就其内容来分,也可以有六类:(一)佛传类,(二)本生类,(三)经变类,(四)故事类,(五)山寺类,(六)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一种,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
佛画的用途大约可分为:一、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二、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三、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
佛教徒供养用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庄严妙好,或坐或立。(二)是经变画:根据佛经所叙的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灵山净土变等。(三)是曼陀罗画:是密宗修法所供养的图画,根据一定的经轨,以画一佛或一菩萨为中心,周围层层环绕著菩萨、天神等。
殿堂庄严用的佛画,可以是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象画;也可以是佛传图,即根据佛传所记释迦如来一生教化的故事;也可以是本生图画,根据佛经中所说释迦如来过去生中所修的种种菩萨行的故事,如舍身喂虎、舍身贸鸽等故事;也可以是经变图,即根据佛经中所叙的故事,绘成形象,如维摩经变,地狱变等。
画家写意以供人欣赏的佛画,便是画在手卷、册页、屏风等处各种题材的佛画,不拘于佛教的形式,不拘于佛教的法则,可以由画家任意逞现其技巧,以供人欣赏。
造佛画像注意事项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大一九·三七五下):“先须画像,择取吉善好月时日,晨朝起画。好月者,正、二、三、四、五、六、七、十二月等,此为最上好月;好日者,日月蚀时及地动时、鬼宿日,此为上好胜日,或取白月十五日,或取二十三日等。已择取日月时节,唤画师沐浴,与三昧耶戒,或与三昧耶灌顶,每出入洗浴换衣,食三白食,不杂秽食等,亦不还价,其画物白毡,或好细布、绢等物中,如法画之。”
(一)对佛菩萨像,存恭敬心。
(二)造佛画像非创造,而需出自藏经。
(三)佛像不可买卖,除义卖建寺等善举。
(四)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绝不可更动自行创造。
(五)造画佛像不可求神通,及有附会怪力乱神的现象。
(六)造佛像不可以只造头部,或单一驱体。
(七)佛像显教图稿,不适去画密教样式。
(八)图稿色系,皆引经据典且精心设计,符合菩萨相好,不宜擅动。
(九)画佛工具如饮过养乐多,布丁,酱瓜瓶等,不宜装水装料供养佛像。
(十)塑料颜料盘不宜使用,以免颜料洗不净影响色系(多以瓷器为主)。最好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可长久不褪色,色彩鲜艳。
(十一)笔具料品不宜粗糙,以量力而为的,最大供养心供养诸佛菩萨。
(十二)佛画像不宜落款,因自我修行福德未满,不受众生礼拜。
造佛画像注意事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家别再被骗了!传说中那张富楼那画的佛陀是假的!
我想说的是这张作品如果真的存在的画应该是公元前五世纪,那个时候印度的绘画还是装饰浮雕和印度重彩画的风格~而素描和写实手法的运用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幅作品有明显的结构素描的运用。下面是关于结构素描起源的描述
结构素描的起源相对较晚,它不同于传统素描概念早在西方时期就已经基本确立,而是直到1919年包豪斯学校开创了结构素描教学,结构素描的理念才正式提出来,并且在教学的实践中日益显现出它的开拓性和重要性。但是这种素描方式,或者说是理解方式,引入我国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才真正开始深入到学院素描的教学体系之中。
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佛陀那个时代印度的绘画发展到什么风格
最近作为壁画专业的学生在读印度壁画史,今天突然想起关于佛陀这张画的问题。
有大脑的人都知道这张画有诡异~其他的佛教徒们用经典和佛像旁征博引,我在这里也加入自己的学术观点
,来充实一下反驳这个谎言的有力证据~
佛陀才不会是这个样子呢!要不怎么可能因为相好庄严让那么多人产生信仰
大家用心想想吧~不愿多说~。
&&&&&&&&&&&&&&&
今年春天,我到北京市区的一所著名寺庙办事。在一位我所熟悉的法师屋里,忽然发现他的供桌上新增加了一幅画像(如图)。这幅大约十六开纸大小的画像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六个电脑制作的繁体美术汉字:“释迦牟尼佛像”。透过缭绕的香烟,一个长发、阔面、细眼、唇有短髭、颊蓄络腮胡的中年男人在画上阴郁地望着世界。虽然从画上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带着耳环,穿着一件与当今僧装相似的右衽交领古式服装,但明眼人依然能够立刻感觉出这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而且,稍加注意,便可以看出这幅画像是用这个男人的照片在电脑上“加工”而成的,其头部是照片,衣领是后画上去的。看着这幅与我们习惯看到的佛像没有丝毫相似之处的“佛像”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寺庙里,我哭笑不得!&&
  这幅画像的可疑之处太明显了,它既不如法,也不符合历史。从佛法讲,佛经中所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一概没有;从世间法讲,稍有一点佛教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世时不主张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诵律》明确规定:“佛身像不应许”。因此,从公元前五世纪到一世纪,是佛教艺术的所谓“无像期”,当时的佛教徒认为直接描绘佛陀的形象是对佛陀的不敬。因此,早期的佛教艺术,是纯象征性的,比如用“佛足迹”表示佛的存在,以“象”的形象表示佛的诞生,以“马”的形象表示佛的出家;以“菩提树”表示成道,以“法座”表示降魔;以“法轮”表示佛法,以塔表示“涅槃”,等等。早期佛教艺术的遗存如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是以柱头上的狮子、法轮、马等形象来表示对佛陀的纪念。从服饰上看,这幅画像也是不伦不类,缺乏历史常识。众所周知,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最普通的服饰,是围在腰间、搭在肩上的长布,根本没有领、袖。佛陀规定佛徒的规范服装,是所谓“三衣”(Tricivara),即平时或寝宿时穿的内衣“安陀会”(Antaravāsaka);礼颂、听讲时穿的上衣“郁多罗僧”(Uttarāsanga);进王宫或出入村落时穿的大衣“僧伽梨”(Sanghāti)。这种规范的僧服,是由五条布、七条布、九条布缝制成的长方形阔布。此外,还有两种与“三衣”合称“五衣”的“僧祇支”(Sankaksikā)和“厥修罗”(Kusūla)。前者也是一块长方形布片,又称“覆肩衣”,穿时“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而后者则是比丘尼穿用的筒型裙。早期佛的造像,大都是符合此印度风俗的,或赤膊(如著名的犍陀罗雕刻“苦修释迦像”)、或右袒、或圆领,象这幅画像中的“右衽交领”,则完全是中国的特产,是自周代即已出现的传统“中式”服装。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早期印度、西域风格逐渐“汉化”,从通常内著“僧祇支”,外披通肩大衣,演变为南朝风格的“褒衣博带”后,画像上这种“右衽交领”式的服装,也很难在佛像中看到。目前汉传佛教出家人的服装,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与印度出家人不同。与画像上的衣领类似的僧装是“方袍”,也叫“海青”,是汉族古代俗服的“僧化”,唐宋时僧人才普遍穿用。此幅画像的制作者缺乏常识,以今度古,以中度外,在照片上像下勾画的这几笔衣领,恰恰露出了作伪的马脚。
  这幅画像的背面,在“佛祖释迦牟尼画像”的标题下,有这样一些文字说明(原文如此,所有错字及语法错误均未改动):
  “此画像是释迦牟尼四十一岁时,其弟子富楼那尊者亲手所绘。原本现存放在英国帝室博物馆珍藏,视为国宝。
  现已编入东方佛教文化资料丛书,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出版的:《佛学经典配图彩色画册》中在全国佛教流通。由成都文殊院,佛源祖庭洛阳白马寺倡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明旸法师题词。”
  在此说明的下面,还以“最初造像”为题,从佛教经典中抄录了一段有关文字,因错讹太多,恕不照引全文。但奇怪的是,这些文字中并没有所谓富楼那尊者为佛祖画像的记载,不知富楼那尊者画像事出自何典?“倡印”者引用这些文字想证明什么?
  当时,我有一个英国朋友,曾经在英中友好协会工作过的彭雅倩(RowanPeare)女士正好来华,虽然我根本不相信这样明显的一个赝品会成“英国帝室博物馆”(英国的所谓“帝室”、“皇家”博物馆正确的名称应为“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成为英国的“国宝”,但为了充分说明问题,还是托她将此画像带到英国。在伦敦,她通过英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钟思弟(Stephen
Jones)博士找到了长期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佛教艺术的英国著名佛教艺术专家罗德里克·怀特费利先生(RoderickWhitfieli),专家看过此画像后在画像背面写了两句话。下面是他的原话和译文:
  “There is nothing remotely like this at the British Museum.This
is pure invention and completely worthless.
  Roderick Whitfieli”
  “在大英博物馆没有任何与之相类的东西,这纯属杜撰而且完全没有价值。
  罗德里克·怀特费利”
  至此,似乎可以结束有关这幅画像的讨论了。当我再一次审视这幅从英国旅行了一趟后又回到中国的画像时,不禁想起了一则广为人知的佛教传说:魔王波旬想尽办法破坏释迦牟尼成道。波旬软硬兼施,先是派魔兵魔将袭击,接着又派他的三个女儿化为美女前去诱惑,均遭失败。波旬最后说:我让我的魔子魔孙冒你的名、穿你的衣、说你的法,看你怎样?!据说,佛陀听后沉默无语。我不知道画像上的那个男人是谁,但我却克制不住自己莫大的悲哀。波旬的魔子魔孙们真的按照魔王的话去做了!而且,就在今天,就在我们的眼前。
  梁启超早就说过,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但是,当前的中国社会,的确是迷信盛行,尤其是一些各种各样的准宗教甚至邪教,假冒佛教之名行事,以至让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误以为佛教便是迷信。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坚持正信,破除迷信,提高修养,辟涤邪见,为保卫佛教的纯洁性而奋斗。
------------------------------------------------------------
关于文中早期佛像的问题,还有待商榷.但其他的论据已经完全证明这幅所谓"佛像"完全是伪造的.
[ 本帖最后由 多难兴邦 于
22:28 编辑 ]
[点击] 热门好帖、精彩开示一起分享请转发至各佛友QQ群!举手之劳,功德无量!
阅读权限 100
论“释迦牟尼佛真身画像”之真伪&
& & 摘自:佛教网络
作者:到净土
这几年网上流传一幅据说是珍藏于英国帝国博物馆的“释迦牟尼佛真身画像”,这幅画网上流传是出自佛陀弟子富楼那尊者之手,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一岁时候的画像,据说,此画还是唯一出自佛弟子之手的真身画像,而且是富楼那尊者从佛陀水中的倒影绘画出来的,还是大英博物馆的国宝云云。(见附图)
在网上也有许多佛子质疑这幅图的真伪,认为不是佛陀的真身画像,但有的佛子则是顶礼膜拜,言之凿凿说是心目中的佛陀,究竟这所谓的“释迦牟尼佛真身画像”是真是假,末学想从不同角度论证一下,以供同修们参考。
从经典角度说明,此幅画不可能是佛陀真身像
佛经里对佛陀金身是有详细说明的,明确指出佛陀是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相好。在三十二大人相中,由于有的是形容身体手足,我们不能一一对比,但从面相来看,我们还是可以说明那幅“真身画像”是存在有严重问题:1、第三十相:“睫如牛王。”也就是形容佛陀的睫毛很长很密很美的,而“真身画像”几乎是没有睫毛,而且那人的水泡眼睛还很难看;2、第三十一相:“眉间白毫”。这是佛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佛陀印堂中有右旋白螺毛,所以一般寺院的佛像中,是用一点突出的圆丘表示。而“真身画像”眉间根本就没有白毫!3、第三十二相:“顶成肉髻”,这可以说是佛陀独有的注册招牌,我们在“真身画像”中却看不到那突起的头顶肉髻;4、第二十五相“颊车如狮子”,这是形容佛陀腮骨脸颊开阔圆满,虽然形容词的东西,很难从画中表示出来,但从“真身画像”中看,那人物的脸颊显然是狭长的,远远谈不上开阔饱满。
还有八十种相好,又叫八十种随形好:第3种相好“眉如初月”,是形容佛陀眉毛象弯月,又弯又长,而“真身画像”中人物的眉毛是短促而稍曲,而且眉毛竟然短于眼角!第4种相好:“耳轮垂垛”,形容佛陀两耳下垂,又长又厚,而“真身画像”的耳轮却是短小如常人。也许有人辩白说:画中耳朵是被头发遮蔽了,“两耳垂肩”也不过是夸张的说法。但请大家仔细看画,那人的耳朵戴有耳环,才与鼻尖持平,而常人的耳珠一般都与鼻尖持平,如果一个人的耳珠,下垂不到嘴角,那也只不过是常人耳朵而已,根本谈不上两耳下垂;第42种相好:“净面满如月”,形容佛陀面容圆润,清净无须,而“真身画像”是满面虬须,可能有人说那是佛陀出家前,修苦行时没有刮胡子吧,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可是佛陀四十一岁时的画像呀,他已成佛了;第78相好:“发如螺旋”,这也是许多佛友质疑此画的主要依据。有人辩驳说,画是披发的,所以看不出螺旋形,也有人说在印度耆那教、印度教等等传说中的神佛,尤其是觉者,塑像几乎都是螺丝发型。但这都是一种说词,根本不堪一驳。
还有许多种相好,都可以说明这所谓“真身画像”与八十种相好是不符的,在此,末学不一一列举,有兴趣大家可对照经典看。
二、从唐玄奘的论著中考证,也证明此画不是佛陀真身
唐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时,他亲眼见过直接临摹的佛陀真身塑像,他在〈大唐西域记〉中的卷第五中,桥赏弥国之一:”“刻檀佛像”记载说,这尊佛像是佛陀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三个月时,出爱王(也叫邬陀衍那王)因想念佛陀,请神通第一的目键连用神通把画工接上天,直接临摹画下佛陀真身,才回到人间雕刻成佛像的(末学在《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的小花絮(地藏经没有提及的细节)》一文中有详说)
,这雕像应该是最早最象佛陀本人的雕像,这也是玄奘大师亲眼见到真身佛像之一。还有在卷八,第十七:“菩提树及其事迹”中提到,在佛陀成道的金刚座和菩提树旁边,有一座阿育王初建,后来婆罗门扩建的大精舍(也就是现在印度菩提迦耶的正觉塔),内有一尊由弥勒菩萨下凡人间亲自塑造的佛像,这也是最象佛陀真身,玄奘大师当时亲眼目睹过这雕像。既然,玄奘大师曾多次在印度见过佛陀真身像,回国后,如果大唐时期寺院的佛陀雕像和画像,都与真身有大的出入,大师必定会指出,并给予纠正。凡看过“真身画像”的人都知道,此像与目前寺院佛像是大相径庭,特别是画像人物中的披发虬须,方长脸颊,短促眉,鱼泡眼,与佛陀像是有明显不同,以大师的严谨和认真,不可能不在他论著中指出。《大唐西域记》中有许多人名国名,甚至于佛弟子名字的译音,只要与当时的译音有微小的误差,他都会一一指出。佛像如果有如此大差异,大师更是不可能置之不理,不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说明。
再有,如果说由于唐朝以前的寺院已建有了佛像壁画,即或与真身相不同,也不便修改和重塑。大师回国后,以大师的经历修为和地位身份,唐朝以后的寺院佛像、画的佛像,必定会按照大师的意见加以纠正,但现在我们看到唐朝时期的释迦牟尼佛像,不论是初唐的,还是中唐的,不论是大师住过的寺院,还是皇家寺院,没有一尊是与所谓的“真身画像”佛陀相象的,也基本与唐朝以前的佛像一样,只是更为丰满些!
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佛像都与“真身画像”不符
当今世界上,不论是北传大乘佛教,还是南传小乘佛教,还是藏地的藏传密教,佛陀像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一尊与所谓的“真身画像”相像。
当今世上历史最早的佛陀像可能是印度仅存的佛像吧,现在印度挖掘出的佛像,无一不是与当今存世的佛像相同。最典型的是现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的释迦牟尼佛像,此佛像据说是佛陀二十五岁的等身像(见附图),上面提到,据唐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记载,这是弥勒菩萨下凡所造的,十四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印度时,僧人连夜用土掩埋正觉塔,装成小山包,得以保存至今,十九世纪才被挖掘出来,此佛像是在世界公认最象佛陀真身的,而且是十分灵验,这二十五岁等身佛像与我们传世的佛像也是一样的,与所谓的“真身画像”根本不同!
此为印度菩提迦耶的佛陀二十五岁等身像
特别要指出的是,唐太宗时的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带去的释迦牟尼佛的十二岁等身雕像(见附图),也是与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的释迦牟尼佛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可是当时国宝级的佛像,这佛像也一点不象所谓“真身画像”,倒是与我们常见的佛一样。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这可是佛陀在世时铸成的,据说是佛陀姨妈亲自量出佛陀十二岁的身高,然后经帝释天献出的五金铸造成的,佛陀在世时,亲自散花加持,并藏于金刚座寺。此像也十分灵验,常不定期结出舍利子,每于重大事件发生还有灵异出现。
当然还有另外的角度论证此画的真伪,如人种的角度、历史传承的角度、科学碳14测定等等,可惜这不是末学可以做到的,如果有佛学大家或团体有条件和能力去测定,末学想,也将一定证明此所谓“真身画像”是伪品。
我们学佛同修,要有正知正觉,在末学时代更要有辩别真伪的起码能力,不要人家一说这是佛陀像,就马上“顶礼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稀里胡涂就膜拜,而且还在网上论坛到处转发帖子,言之凿凿说见到了佛陀真身像,这不但让同修们啼笑皆非,佛祖也会扼腕长叹呀!不说要有多深的佛学知识,稍有些正觉的师兄,见到一个胡子拉渣,披头散发、鱼泡眼目,短眉短耳的人物画像说是佛陀真身,那起码也应该在心中打个问号:“这为什么与我们常见的佛像不同呢?”千万不要被什么“英国帝国博物馆”、“珍藏的英国国宝”、“富楼那尊者手绘”等等的尊贵衔头、字眼镇住!
以上是末学一些浅见,请同修们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衣服掉色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