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市长质量奖付市长王延,军

当前位置: >>
中国古都等级划分和古都并称由来
中国古都等级划分何为古都 第一、这个城市, 曾经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首都, 并不计较这个独立政权的辖境大小和时间 长短 第二、成为古都的现代城市在地理上必须和当年的古都重合或部分重合。 这是陈桥驿对于古都标准的硬性要求。 史念海又将古都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上的古都就是指凡是作为一个独立王朝或政权 的都城, 其都城已经成为政治中心的就应该视为古都, 狭义上的古都则不仅是独立王朝或政 权的都城, 还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暂的建都年代, 其遗址的现代地理位置应该 是确切的而不是推论的臆断,应该是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而不是相距很远的废墟。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著《历代宅京记》 ,其卷 1 卷 2 总序引举自伏羲至元代历代首都陪 都凡 46 处,卷 3 至 20 列为专篇者凡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大名、开 封、宋州、临安、临潢、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十七处。这个名单一方面不限于首 都,也包括了陪都;不单是信史时代, 也包括了传说时代; 另一方面则仅限于三皇五帝、 夏、 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一系列正统王朝 的都城,而于先秦列国、五胡十六国、五代时十国等中原分裂时代大小政权,自匈奴、鲜卑 以来至后金、准噶尔等各边区民族政权的都城,多付阙如;所以既没有包括清以前国史上全 部古都,也未能提到这些古都的等差,哪几个称得上大古都。 史念海以殷墟为肇端,不考虑殷墟之前的古都,根据古都定义统计我国境内的古都,广 义上 217 座,狭义上 65 座 以下列举狭义上的 65 座古都: 河南省:洛阳、开封、安阳、新郑、濮阳、禹县、淮阳、许昌等 8 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 、库车、疏勒、于阗、吐鲁番、伊犁、哈密等 7 处 甘肃省:武威、兰州、张掖、酒泉、敦煌、临夏等 6 处 陕西省:西安、凤翔、临潼、略阳等 4 处 江苏省:南京、徐州、扬州、苏州等 4 处 山西省:大同、太原、夏县、侯马等 4 处 四川省:成都、重庆、西昌等 3 处 辽宁省:朝阳、沈阳、新宾等 3 处 浙江省:杭州、温州等 2 处 山东省:淄博、曲阜等 2 处 河北省:邯郸、邢台等 2 处 广东省:广东、肇庆等 2 处 云南省:大理、晋宁等 2 处 黑龙江省:阿城、宁安等 2 处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巴林左旗等 2 处 北京市:北京 1 处 湖北省:江陵 1 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1 处 安徽省:寿县 1 处 吉林省:吉安 1 处 西藏自治区:拉萨 1 处 湖南省:长沙 1 处 福建省:福州 1 处 青海省:西宁 1 处 广西省:南宁 1 处 贵州省:贵阳 1 处 台湾省:台南 1 处 而我要进行排名和等级划分的古都要结合以上,主要包括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 安阳、杭州、大同、成都、江陵、广州、大理、福州、长沙、商丘、扬州、太原、银川、巴 林左旗、哈城、辽阳、沈阳、朝阳等 何为大古都 关于“中国大古都”,我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没有对此制订过任何标准,也没有进行过评 定和审批。它不像“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较大城市”这样的称号,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 准。中国古都学会对于“大古都”的认可,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承认。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可以 成为“大古都”?30多年来业界不同时期不同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最早以史学大家史念海为代表的专家们谈到“七大古都”, 认为必须是“汉文化圈”中的大 一统王朝才能成为“大古都”。其后的马正林提出“大古都”的五条标准:即建都历史悠久、地 理位置优越、是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宏伟、延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城市。 再以后,原中国古都学会会长、现名誉会长朱士光提出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地位重要、建都 历时长;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遗址明显。历史学家葛剑雄则以量化分析法认定“大古都”,提 出了9条指标,分别是建都时间、都城性质、都城所代表政权的疆域幅员、首都对政权的控 制程度、遗址遗存的保留程度、现今城市的政区等级、古都与现今城市的重合度、古都与现 今城市的继承性、综合知名度。 在“九大古都”陆续产生的过程中, 什么是“大古都”这个问题被不断地提出, 不断地解答, 其定义也逐渐地由宏观理念走向条理梳理,得到不断明确。 按照中国古都学会现在通用的标准, “中国大古都”应该基本具备四个标准: 从地位上讲, 入列的城市曾是中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从时间上讲,入列 的城市建都时间早,有着较长的作为都城的历史,一般应在200年以上;从遗存规模上 讲,入列的城市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同时有着持久的影响力;从辐射区域上讲,在其 遗址上或近旁存在后续城市,而且应该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完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有四个,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能满足前三条,对于 第四条由于省会西迁, 开封只能满足一半, 但是由于开封的古代地位入选大古都没有任何异 议,杭州勉强满足建都 200 年以上,因为吴越国起始时间有争议,南宋临安城只是行在,从 来没有成为正式都城,不过最多只能算到 209 年,所以算勉强达到,安阳和开封一样,由于 城市级别达不到大城市的要求,郑州比较特殊,除非亳都成立,再算上新郑、新密才能够达 到 200 年建都要求,这个有争议,大同 200 年建都时间根本达不到,算上陪都能够达到,所 以说九大古都有失公正,七大古都才是正理。 古都并称的由来 早期周朝、汉朝至唐朝有东西两都之称,后来经过《两都赋》《两京赋》的传播深入人 、 心,即是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这是中国古代最流行的古都说法,包括正史、皇帝诏书、大 臣奏章、文学研究都认同此说法。不过到了明朝的出现了南北两京,即南京应天府和北京顺 天府,此说法流传也很广。 由于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元明定都北京顺天府,明人陈建在《建都论》中说: “古今 天下都会有四,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夫建都之要,一形胜险固,二漕运 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 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 ”从中可以看出在明朝关中、洛阳、开 封和北京被陈建的《建都论》评为“古今天下四大都会” 。 上世纪 20 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著名古都成为“大古都”并将几大古都并称 的说法,形成五大古都的说法: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 30 年代,将杭州加入,列为“六大古都”,但是并未被大众所接受。 1983 年陈桥驿再《中国六大古都》一书中将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众接 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 1988 年由于谭其骧的鼎力推荐,安阳被认定为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 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2004 年 11 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西安、南 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2010 年 9 月,中国古都学会在大同召开年会并发表&大同宣言&认定大同为大古都,因 此就有了中国九大古都之说: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备注:对于四大古都有很多错误 第一、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首次将西安、洛阳、南京、开封列为四大古都这是错误 的,我全看了,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根本就没提四大古都,根本无此说法。 第二、1920 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将中国著名古都成为“大古都”并将几大古都并称的 说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的说法,也是最为权威和公众认知最高的说法,即:西安、 南京、北京、洛阳。这也是错误的,无论谭其骧还是史念海、陈桥驿均承认最初只有五大 古都的说法,以下是原话: 谭其骧《长水集续篇-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学术界才有些论著 : 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 ;30 年代,又将杭州加入,列为‘六 大古都’ 。此后,六大古都即成为普遍流行的、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提法,一直沿袭到 80 年 代,如 1983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还出版了《中国六大古都》一书。 ”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距今 60 年前始有五大古都的说法,所谓‘五大古都’乃是指 : 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和开封。约略过了 10 年,又有六大古都的说法,这是在五大古都 之外另加上一个杭州。这样的说法历时较为长久,似已成为大多说学者认可的说法。 ” 记者采访陈桥驿之后的报道: “陈桥驿教授又谈起了古都文化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初,学术 界曾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应中国青 年出版社之邀,陈桥驿教授着手主编《中国五大古都》一书,经过再三思考,陈教授建议 将杭州列入其中,因此于 1983 年又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一书。1986 年, 中国几家电视台联手拍摄《中国六大古都》系列片,当时安阳政府提出能否将安阳列入古 都的想法,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谭其骧认为可以考虑。之后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牵头,陈教授 与摄制组一起在安阳进行了为期 10 天的考察,最后同意将安阳列为古都。随后,陈桥驿 又主编了《中国七大古都》一书。 ” 第四、李纪祥《历史上的京畿观与天下观――五大古都论议》“中国历史上,向有五大古 : 都之称,此即:长安、洛阳、汴京、燕京、金陵。吾师王恢先生为近代史地名家,曾为钱 穆《国史大纲》及《清史稿校注》中手绘舆图,图中蝇头小字皆出其亲笔。其所著《中国 历史地理》上册,即以秦汉长城、唐宋元明运河、及历代之五大古都作为表述之重点,至 下册方为历代州域建置之沿革。 ” 古都并称增加的原因 谭其骧《长水集续篇-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20 年代之所以只提“五大古都”,是因为 : 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都曾经做过全国性的首都,而其他古都没有。30 年代之所 以要加上一个杭州成为“六大古都”, 是因为注意了杭州尽管只做过半个中国的都城, 其城 市的繁雄昌盛程度,却不亚于甚或有过于全国性的五大古都,并且和五大古都一样,到今天 还是一个大城市。但既然提了杭州作为大古都之一,那就不该不提安阳。安阳之所以 30 年 代长期以来没人提起,一则当由于偶然的疏忽,再者则由于殷、邺久已为废墟,近今的安阳 又不是一个著名的大城市,一般人往往着眼于今天的大城市谈古都,就难怪数不上安阳了。 而我们现在之要改提包括安阳在内的“七大古都”, 这是因为谈古都首先应着重历史上的实 际情况。不应以古都的后身今天的城市的大小为取舍的标准。在 6 世纪以前的二千年中,殷 邺应该属于第一等古都。 由于近一千四百年来没有再成为都城, 所以在整个中国史里便只能 列为第三等古都了。 但它的重要性应仅次于五大古都, 比只作为南宋偏安江淮以南政权的都 城杭州应略高一等。 ” 古都等级划分 谭其骧《长水集续篇-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都城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所以每一个 : 古都应否列为“大古都”之一, 主要得看以此为都的政权疆域有多大, 历史有多久?以此为 标准,衡量历代古都,则无疑此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广大,历年最悠久。这七个古都在 历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别,西安、北京、洛阳曾经连续几个王朝长期作为统一政权的首都, 应列第一等。南京、开封作为统一政权首都的时间较短,属于第二等。安阳、杭州则仅作过 较大的地区性政权的首都, 属于第三等。 当然前面两类城市也都或长或短作过大小地区政权 的首都。 ” 按照民族史及古都学者杨周伟先生“中华大古都”的学术观点及其定义构成的六个必备条 件:一是中华历史上的统一王朝或对中华历史进程有直接推动作用和重大影响以及对后来 中国版图的完整有重大贡献的其他王朝都城。其他王朝特指建国200年以上,鼎盛时期疆域 跨今中国四个省、区及以上,其兴盛和衰亡对中华历史进程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或重大影响, 对后来中国版图的完整有重大贡献的王朝。 ;二是建都时间占中华四千年王朝史二十分之一 及以上,一般为200年以上;三是都城有相当大的规模及影响力;四是当时应为国际化大城 市;五是今尚存较大规模的都城遗址和标志性文化遗产;六是在失去都城地位后,仍然作 为当地或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持续至今等标准,杨周伟先生根据“中华一体,各 族平等”的原则,将古代大中华范围内的都城进行分类排名: 一、中华大古都 九个 1、中华特大古都四个:西安(含咸阳) 、洛阳(含偃师) 、北京、南京 曾作为中华历史上统一王朝(商、周;秦、西晋、两汉、隋、唐、元、明、清)的都 城,建都时间均为中国四千年王朝史十分之一及以上,一般为400年以上,是享誉世界的国 际性大古都。 2、一般性中华大古都六个: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理 符合“中华大古都”定义构成的六个必备条件,但非中华历史上统一王朝的都城。 第五大古都――开封: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中国五朝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 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 先后建国都于开封,200多年。 第六大古都―― 杭州:现为浙江省会,副省级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 名城之一。五代吴越国与南宋都城,共建都210年。 第七大古都――安阳 :现为河南省地级市。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38座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现辖区范围内为商朝的殷都,与其相邻的河北临漳县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 北齐等王朝都邺城,古代属于古安阳系统。建都共488年。 第八大古都――郑州:现为河南省会。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37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曾为夏、商都城之一,发现大规模的商代都城遗址,两朝共建都200余年。 第九大古都――大理: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地大理市是云南西部的经济、文化 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 曾为云南唐-元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民国的云南第二大城市。公元739――1254 年为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理等六个西南王朝都城,共建都516年居中国第四位。大理 是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被美国学者评为公元1000年世界第十三大城市。南诏、大 理王朝鼎盛时曾北上攻陷成都,南下占领交趾(今越南河内) ,东破邕州(今南宁) ,西攻 破骠国都城,大通通向印度洋、南海出海口,跨云南全境、四川、广西、贵州、藏东南、 缅甸、越南、老挝、泰国五省(区)四国,势力遍及整个中南半岛,文献名邦、经济文化 发达。曾建有8-11世纪东南亚最大的佛寺崇圣寺、庞大的五华楼等建筑群,现存规模较大 的阳苴咩城城址、南诏大理崇圣寺三塔及世界瑰宝石宝山石窟等南诏、大理国时期遗址。 大理曾为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及中原文化交流的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国际古都。 二、较大的中华古都:6个 符合“中华大古都”六个定义构成条件中的五个,但必须包括第一、第三、第五、第 六个条件。 拉萨:建都时间220年 现为西藏自治区首府,雄霸青藏高原及河西走廊的吐蕃王朝都 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等。 广州:建都时间160年。现为广东省会副省级城市。南越、南汉二朝都城。国务院首批 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建都时间115年。现为四川省会,副省级城市。有2000多年建城史。曾为三国蜀 汉、前蜀、后蜀三朝都城(不含古蜀开明王朝)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银川:建都时间189年。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西夏国都。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38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同:建都时间96年。 山西地级市及第二大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北魏前、中期都城。有云冈石窟等。 沈阳:建都时间20年。辽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38座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后金努尔哈赤、清初皇太极都城。 三、一般性中华古都17个: “中华大古都”六个定义构成条件中至少符合三个条件及以上,且是拥有主权王朝的 正式都城或东周时期对中华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诸国的都城。 宁安:建都时间162年。现为黑龙江牡丹江市的一个县级市,渤海国都上京龙泉府 武威:建都时间127年。现为甘肃省地级市。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曾为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朝(413――439年)都城,五凉文化的中心, 河西走廊的重镇。 长沙:建都时间55年。湖南省会。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五代楚 国896年――951年都城。 江陵:建都30年,湖北省荆州市。只算五代南平国,不含东周485年楚国都城。国务院 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商丘:河南省地级市。商代前期都城南毫。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 偃师:今属洛阳“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寻阝 遗址。 福州:建都时间58年。现为福建省会。五代闽越国 公元893年――945年 都城。国务 院第二批公布的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太原:建都时间28年。山西省会。五代北汉公元951年――979年。 扬州:建都时间 35 年。江苏省地级市。五代吴国都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 曲阜:东周鲁国都城。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绍兴:东周越国都城。今浙江地级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喀什:新疆副省级城市。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37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为古代西域 小国疏勒、莎车、依耐、乌禾宅、西夜等国地及宋时黑汗王朝都城。 临淄:东周齐国500多年都城。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37座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 邯郸:东周赵国 200多年都城。河北省地级市。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37座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 阿城:今属哈尔滨市。金朝前期38年都城会宁府。 新郑:今属郑州。东周郑、韩两诸侯国500多年都城。 禹州:今河南省地级市。夏朝早期都城阳翟。 四、曾经是大中华历史上政权的其他正式都城:30个以上。 如:辽阳、伏俟城、巴林左旗、凤翔、昆明(南明) 、武汉、重庆、徐州、张掖、敦煌、 新绛、邹城、吐鲁番、集安、靖边、林郭勒盟正蓝旗的等。 第五、历史上的陪都,略 古都等级具体划分和排名 综上对古都进行划分和排名 第一档,中国特大古都三个:西安、洛阳、北京 满足条件:完全满足杨周伟先生“中华大古都”的学术观点及其定义构成的六个必备条件 和谭其骧先生曾经连续几个王朝长期作为统一政权的首都的标准,以及我给出的时间标准 作为都城的时间超过800年,实际统一全国时间达到200年(必须涵盖中华本部,不包括王 朝的土崩瓦解时期) 备注:古都积年按纪年算,在此经历了多少年纪年,就算多少年,如建元元年正月――九 月,算一年,贞观四年十一月――贞观五年三月,算两年,这就是纪年法。 西安 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自西汉至北朝的长安和隋唐的长安,四者城址虽然不同(丰、镐 又是两个相去20里的城址) ,以现今行政区划而言,分属于陕西户县、长安县、西安市、咸 阳市四个市县;但彼此相去远不过三五十里,在建都史上应视为一个城址稍有移动的古都, 可总名为西安。 西安分四期: (1) 丰、镐期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崇后自岐迁丰,故址在今陕西户县秦渡镇北沣水西岸。武王灭商后 在距丰京约20里的沣水东岸建了镐京,故址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 《竹书纪年》载曰: “自 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尚书-泰誓-书序》载曰: ” “惟十有一年, 武王伐殷,一月(史记载为十二月)戊午,师渡孟津。《诗? ” 大雅? 文王有声》 :“既伐于崇, 作邑于丰。”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 : 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自文王都丰,至幽王灭亡,前后共269年,丰、镐是当时天 ” 下诸侯共主周天子的首都,也是全国性的政治、文化中心。 (2) 咸阳期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秦孝公自栎阳迁都咸阳。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咸阳故址在今咸 阳市东二十余里,南去丰、镐故址不过五十里。历130年而秦尽灭六国,秦王政称始皇帝。 随着秦国的日益强大和最终统一全国, 咸阳也逐步扩展。 秦始皇在渭水南岸修建了阿房等宫 室以后,咸阳就成为一个横跨渭水南北的大城市。从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凡15年,咸阳是 中国第一个一统帝国的首都。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亡,咸阳宫殿被项羽焚毁,咸阳城 从此堙废。咸阳为秦都144年 (3) 汉、晋、北朝长安期 《史记-高祖本纪》载曰: “汉高祖二年六月(前 205 年)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 集栎阳为卫 ”相当于定都栎阳, “汉高祖五年(前 205 年)正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 “七年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雒阳,至长安。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 ”汉朝正式 迁都长安, 事实上公元前 202 年六月,汉高祖就决定建都关中,因咸阳已毁,暂居秦旧都 栎阳,开始在渭河南岸营建长乐、未央两座宫殿,汉高祖七年(前 200 年)长乐宫建成,随 即迁都于此,以当地乡村名长安作为这个新城市的名称。前 198 年,未央宫建成。其时只有 宫城,还没有都城。作为都城的长安城是前 194 年至 190 年惠帝时代才建成的。汉长安城的 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十余里,周围约二十六公里,北去咸阳城十余里,西南去丰、镐 30 余 里。公元 9 年,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仍作首都。公元 23 年, 王莽覆灭,接着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又相继在此建都, “三年(25 年)九月 赤眉入 城,更始单骑走 ”都长安 2 年,之后刘盆子继续都长安,至到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 年) 春正月,汉军进入长安,长安为都 2 年,自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至此,历时 226 年,才中断 了它的首都地位。之后东汉以长安为西京,在两汉之交的战乱中,长安受到很大的破坏,但 在东汉时还有些宫殿存在,而且作过几次修缮。190 年,董卓挟汉献帝自洛阳迁都长安。二 年后董卓被王允所杀, 部下又攻陷长安杀王允。 未几, 董卓部将又展开混战, 长安沦为战场。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二月,董卓迫使献帝迁都长安到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年)三月, 李嘈驳坌移溆俟遥肟ぐ玻 6 年,长安城已被破坏殆尽, 西晋末年,首都洛阳被十六国之一汉刘聪部将刘曜攻占。312 年,晋愍帝监国于长安,313 年,愍帝在长安即位,至 316 年刘曜又攻圈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中的前赵 自 319---329 年,前秦自 351---385 年,后秦自 386---417 年,北朝的西魏自 534---557 年,北周自 557---587 年以及隋文帝的最初二年,先后以长安为首都的共有一百二十七年。 但这些政权有的存在时间很短促,如前赵仅十一年;有的仅占据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 秦;加以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的繁盛。 (4) 隋唐长安期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 年)六月,下诏营建新都,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侧修建新 城,583 年迁都新城,称为大兴城,但习惯上仍称这个新都为长安。605 年隋炀帝建洛阳为 东京,此后长安与洛阳两都并建,而以居洛阳为常,大兴降为陪都,西安为隋都 26 年。618 年唐高祖代隋, 仍以长安为首都。 此后唐朝曾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整修。 据实测, 唐长安城周长约 35 公里,面积约为今西安旧城区的七倍;故址基本即在今西安市区。657 年,唐高宗移居洛阳,称为东都,恢复了隋炀帝时代的东西两都并建制,皇帝和百官经常往 返于二京间。684 年,武则天定都洛阳,长安成了陪都。706 年十一月,中宗返都长安。玄 宗前期曾五次移居洛阳,天宝元年(742 年)以后才定都长安。长安作为繁荣强盛的隋唐大 帝国的首都长达 280 年之久。直到 904 年正月,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宫室百司 和居民房屋,驱使居民东迁,从此长安便再也没有恢复首都的地位了,为唐都 266 年。仅五 代时后唐曾以长安为陪都西京。 赤眉、绿林、大齐、大顺等政权也曾定都西安,不过时间很短暂。 按照纪年法,四个时期合计共十三朝(新莽作一朝,更始、赤眉不计)1068 年(史念海记 为 1077 年,谭其骧记为 900 多年) ,其中西周、秦、西汉、隋、唐都是一统王朝,长达 700 有余年。 备注:西周全部记录镐京,不计迁都犬丘、南郑、洛邑。唐朝只将武则天时期记录给洛阳, 其他时期全部计算给长安。 北京 北京在西周、春秋、战国时地名蓟,是燕国的都城,战国时期为都 177 年(因为有三年的沦 陷期) 。自秦汉至隋唐,一直是广阳、燕、涿、范阳等郡国和幽州的治所,故址在今北京市 广安门附近。但由于地处中原王朝的边境,所以不可能成为大政权的首都,仅十六国时期前 燕曾都于此 8 年,唐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在此称大燕皇帝,以蓟城为燕京。燕京之名始此。 10 世纪初,东北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政权。936 年,后晋的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辽 太宗天显十三年(938 年)十一月,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又曰燕京, 府曰幽都,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辽改幽州为南京幽都(后改析津)府,建为陪都,又称 燕京。辽国末年,北辽曾经都此 2 年,金初亦称燕京,至海陵王时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金废帝(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 年)二月,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 为南京,中京为北京,把首都从女真族的根据地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至燕京,改 称中都大兴府。这个中都城是在唐幽州、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城周 37 里有余, 一部分在今北京外城西部,一部分在城外。海陵王又在中都城外加筑了一个外城,周 75 里。 中都城做了北半个中国的首都凡 62 年,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 年)五月,为了躲避蒙古兵 的威胁,金宣宗迁都开封。次年蒙古兵攻入中都,宫殿焚毁,城市残破。 金元之际仍称燕京。1260 年忽必烈称大汗于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旋即分立政府机 构于此。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年)八月,诏改燕京为中都,其大兴府仍旧。1267 年始于 中都旧城东北另建新城, 自开平迁都于此。 但并没有取代上都的地位, 元世祖至元九年 (1272 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定都。新城于 1283 年建成,城周 57 里余,南墙在今北京东 西长安街南侧,北墙在今北京城北五里,东西墙同今城。1276 年元灭南宋,大都从此成为 全国的首都,历时 92 年,作为元都共 98 年。如果取世祖中通元年(1260 年)迁都,则是 109 年。 备注: 《元史-地理志一》载曰: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 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 “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 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 大都路总管府。 ” 《元史-地理志一》载曰: “和宁路,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 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世祖中统元年, 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 自相矛盾,暂取至元九年,改大都作为首都的起点。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徐达入元都,改大都为北平府。明初洪武、建文年间定 都应天府(今南京) ,等到洪武三十五年(1402 年)朱棣以燕王夺得帝位,次年就是永乐元 年(1403 年)春正月,以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 ,北京之名始此。但首都仍在京师应天 府,北京是陪都,皇帝驻跸时只称行在。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 年)九月,诏自明年改 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戊,以迁都北京诏天下,永乐十九年(1421 年) ,正式迁 都北京,正式成为首都。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 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虽然降为行在,但是朝廷并未迁移,所以不算迁都 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 (1421 年)十一月, 定都北京, 文武诸司不称行在。崇祯十七年 (1644) 年五月以后的清朝也以此为首都, 正式名称仍然是京师顺天府。 但明清两代民间习惯上都不 称京师,一直沿袭 1421 年之前的旧称,称为北京。1912 年以后的民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建都 于此,北京成为正式名称,直到 1928 年北洋政府垮台,才结束了它作为旧中国首都的历史, 又改成北平。连续作为都城(1421――1928)共 508 年。 从金朝开始,历元、明、清至民国皆建都于此,长达 660 年,其中元以后 600 年都是统一王 朝的首都。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总计建都史已达 700 年。如果算上战国时期的燕国,秦 汉之际的韩广、臧荼、彭宠,五胡时期的前燕,五代时期的桀燕,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共 都北京约 920 年(史念海记为 903 年) 洛阳 西周的雒邑、东周的成周和汉魏的洛阳、隋唐洛阳,城址也稍有移动,相去不过 20 里,可 总称为洛阳古都。 (1) 、周朝时期 西周成王时,周公始建雒邑。共有二城,西面一个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称为王城;东 面一个在今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东,称为成周,是西周资以镇抚东土的陪都。周平王元年(前 770 年)东迁洛邑,平王避犬戎之患东迁,定都于王城,周敬王四年(前 516 年) ,东居成 周, 年敬王迁于成周,其后赧王又还都王城,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 六口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前 256 年,赧王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洛 阳变成了三川郡,失去了都城的地位,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自此周朝结束。战国时, 成周改称雒阳,因其在雒水之阳。东周共都洛阳 515 年,不过东周五百余年的周王,已是有 名无实的天子。 雒邑在政治上的作用远不如那些大国的国都, 可是由于地位适中, 交通便利, 战国时的雒阳是一个商业很发达的重要城市。 (2) 、汉魏时期 秦末河南王都洛阳 1 年。 汉高祖初即帝位时,曾定都于雒阳三四个月。王莽曾以长安为西都,雒阳为东都,并准备迁 都雒阳,但未及实行。更始帝刘玄也曾建都于此。史记载曰: “更始元年(23 年)十月更始 遂北都洛阳” “二年(24 年)二月,更始自洛阳而西”都洛阳 2 年(事实上只有 5 个月,但 是按纪年则为二年) 公元 25 年,东汉光武帝定都雒阳,此后 166 年,雒阳都是全国首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年)二月,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对雒阳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并强行迁走了周围二百里内 的居民。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年)秋七月,车驾东归,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年)秋七月, 车驾至雒阳,八月,曹操迎献帝迁都许,称许都,短暂驻扎洛阳 1 月,洛阳为都计为 1 年, 东汉共都洛阳 167 年。 雒阳荒废了 30 年,至魏文帝黄初元年(221 年)十二月,魏文帝曹丕初营洛阳宫,幸洛阳 并都洛阳(京都) ,并改雒为洛。洛阳在此成为首都,晋武帝泰始元年(265 年)十二月, 晋武帝代魏,都洛不改。晋怀帝永嘉五年(311 年)六月,刘曜攻占洛阳,晋怀帝被俘,洛 阳作为首都的历史再次中断。魏晋两代都洛阳共 92 年。之后后赵石勒建平元年(330 年) 九月,拟移都洛阳,命洛阳为南都,修建洛阳城,至石祗永宁二年(351 年) ,国亡结束 《魏书》载曰: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3 年)二月己丑,诏喻天下以迁都意, ”此时孝文帝 已经在一月来到洛阳,开始从平城迁都洛阳, “太和十九年(494 年)九月,六宫及文武尽 迁洛阳, ”迁都完成,洛阳再次成为北朝全盛时期的首都,历时 42 年,至 534 年北魏分裂为 东、西魏为止。直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 年)二月,下诏以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 称东京六府,洛阳才在此成为都城(陪都) ,隋初罢。 (3) 、隋唐时期 《隋书-炀帝纪上》载曰: “隋炀帝仁寿四年(604 年)十一月,幸洛阳,下诏营建东京, 东京名洛阳” 《隋书-宇文恺传》载曰: “大业元年,迁都洛阳”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 年)三月,营建东京,隋炀帝在汉洛阳城西十八里营建了新的洛阳城,次年完成, “上自伊 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 ”正式迁都新都城洛阳。此后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二都 并建,洛阳是实际上的首都。隋皇泰帝皇泰元年(619 年)夏四月,王世充称帝,定都洛阳, 隋亡,洛阳作为隋都 19 年,王世充改国号郑,仍都洛阳,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五 月,王世充举东都降,河南平,废东都,洛阳为郑都 3 年,唐初罢东都,高宗显庆六年(657 年)复建。高宗、玄宗经常移跸东都共有二十余年。唐睿宗光宅元年(684 年)九月,武则 天改东都为神都正式以洛阳为首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二月,唐中宗复唐国号,神 都依旧为东都,不过直到次年才还都长安,此次洛阳为神都 22 年,即是为都 22 年,洛阳城 周约七十里,跨洛水南北、e水东西,比长安城还要大一些。至 8 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唐用 回纥兵两次收复洛阳,破坏得很剧烈,不过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却选择定都洛阳,唐玄宗天宝 十五载(755 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至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十月,唐军收复东京洛阳,此次洛阳为燕都 3 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四月, 史思明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号范阳为燕京,洛阳周京,长安秦京 同年九月,占据东京洛阳,成为史思明的都城,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十月,唐军和 回纥再度收复东都洛阳(河南府) ,此次洛阳为燕都 4 年。共 7 年 885 年又遭受秦宗权部的大烧大掠,竟至城中“寂无鸡犬”。唐昭宗天复四年(904)正月, 朱温(全忠)逼昭宗迁洛阳,到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年)四月,禅让为梁,共为都 4 年, 但那时的实际政治中心已在朱温驻所汴州(今开封) ,洛阳只做了 4 年名义上的首都,唐朝 便为朱梁所代。洛阳共为唐都 26 年。洛阳在隋唐时期共为首都 50 年。 (4)五代宋金时期 五代前期,洛阳又曾做过后梁(5 年) 、后唐(14 年) 、后晋(3 年)三朝的首都共计 21 年。 938 年后晋定都开封,从此洛阳便结束了它作为首都的地位。但它的陪都地位仍一直保持到 北宋末年,号西京河南府。金末迁都开封后,又曾以洛阳为陪都,号中京金昌府。 中华民国在 1932 年 2 月――12 月曾经短暂迁都洛阳,以洛阳为行都,共计 1 年。 总计自东周至五代,定都洛阳的共有周、汉、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 后晋十一朝,长达 892 年(史念海记为 885 年) 。但东周、曹魏、北魏、五代都不是一统政 权,作为一统政权的汉、晋、隋、唐的首都约 250 多年,自西周至隋唐,长安、洛阳往往二 都并建,同时作为帝王的东西二宅,故有时虽非首都,实际重要性却不下于首都。因此将它 与西安、北京并列为第一等古都――谭其骧 备注:因为这个纪念表是从殷墟为肇始的,所以谭其骧没有考虑夏商定都洛阳的事实,以及 二里头和尸乡沟都城遗址的介绍,如果算上夏商,洛阳的资格放在第一档可就没有异议了, 史念海在《中国古都和文化》载曰: “尸乡沟为商代都城遗址,二里头为夏代都城遗址。如 所言不虚,则洛阳作为都城,较之长安还要悠久。 ”根据文献和考古遗址,基本上可以判定 夏商定都洛阳成立,文献、遗址如下: 夏朝: 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 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 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 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 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 建筑群、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 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文献: 古本《竹书纪年》载:“(夏王朝)太康居斟,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书?度邑》曰:“自洛I延于伊I,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 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I’,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 又居之。” 《尚书注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I,作《五子之歌》 。 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 《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根据《竹书纪年》算上各王在位时间,共都洛阳约112年(也有94年之说) 二、商朝: 遗址:偃师商城遗址 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真正规模的城址,偃师商城仅残存面积就达到了200万平方 米,而且偃师商城的形制成为历代遵循的都城规划形式。 文献: 《论语》 :“殷因于夏礼”, 《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书?地理志》河南偃师条下有班固自己注:“尸乡,殷汤所都”。 《水经注?洛水》引阚S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 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 《史记? 殷本纪? 正义》引《晋太康地记》云:“?尸乡南有亳阪,东有城,太甲所放处也?。按 纪:尸乡在洛州偃师县西南五里也”。 《括地志》 :“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 徙都之”。“尸乡亭在洛州偃师县,在洛州东南也”。 《元和郡县志? 河南道》 :“偃师西亳,汤都也”。 在这一带发掘出土的唐景龙三年(709年) 《唐故处土陇西李君墓志铭并序》中记有:“访旧 瘗于北邙,y新茔于西亳……葬于偃师县西十三里武陵原大茔,礼也”; 《唐故荥阳郑夫人墓志铭》记有:“夫人故于贞元八年八日八日,十二月廿一日葬于偃师亳 邑乡”。 若西亳说成立,则定都洛阳约178年(也有150年、200年之说) 西周的问题比较特殊:虽然有很多文献证据西周曾经迁都洛邑,为了减少异议今暂不取 证据如下: 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曰: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复禀王礼福 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 ,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ㄨ民。”何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 有纪年铭的青铜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即成王五年迁都洛阳。 《左传?宣公三年》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成王定鼎于郏r” 《史记?周本纪》有:太史公曰: 「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 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 说明西汉当时的人 」 都认为迁都了洛邑 三都作为都城的总时间(含陪都) ,洛阳2110年,西安1353年,北京1135年 如果算上夏商时期,无论建都朝代还是时间均排在了第一位,放在第一档名副其实,故不 算夏商排名是西安、北京、洛阳,算上夏商排名是洛阳、西安、北京 第二档中华较大古都 符合杨周伟六项要求,是传统中国所认为的统一政权,建都时间在三百年以上。 符合要求的有三个:南京、开封、安阳 南京 南京就是六朝时的建业、建康。 《三国志―吴志》载曰: “吴大帝黄龙元年(229 年)秋九月, 迁都建业” ,建业正式成为东吴首都,虽然汉末割据江东的孙权于 211 年自京口(今镇江) 徙治秣陵县,次年改名建业,但是孙权此时没称帝,也没称王,所以史书上用的是“徙治” 而不是迁都,所以 211――229 年不算建都,吴后主甘露元年(265 年)十一月,孙皓至武 昌,吴后主宝鼎元年(267 年)十二月,孙皓还都建业,中间迁都 2 年,直到吴后主天纪四 年(280 年)三月,孙皓降晋,东吴亡,建业都是孙吴政权的都城,共 51 年。 西晋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316 年西晋覆灭,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都建康,史称东晋 ,明年称帝,东晋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除梁元帝时都江陵二年外,都在建康建都, 。计自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年)三月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 年)春正月隋灭陈,建康成 为长南中国的首都共 271 年。 建业、建康是由好几个城组成的,除宫省所在的台城外,又有都城、石头城、东府城、西州 城等,故址基本都在今南京市范围内。 隋灭陈,将建康宫室城池彻底平毁。此后三个半世纪,长江下游的政治中心遂东移扬州、润 州(今镇江) ,建康旧址有时是一个不重要的州治,有时甚至只是一个县治。直到五代杨吴 政权时,才在这里建金陵府。杨吴政权的都城在江都府(扬州) ,以金陵府为西都。后改金 陵府为江宁府,南唐前主(烈祖)升元元年(937 年),徐知诰建齐国,立宗庙、社稷,以金 陵府为西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广陵为东都,仍称江都府,也就是说镇守在此的徐知诰篡 夺了杨吴政权, 是为南唐, 这里才再次成为长江下游的统治中心, 直到宋太祖开宝八年 (976 年)十二月宋灭南唐(中间曾迁都南昌几个月) 。南唐的江宁城西墙、南墙即今南京城,东 至今大中桥,北至今北门桥。南京为南唐都城 40 年。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 年)夏四月癸巳,筑太庙于建康,秋七月,诏即建康权正社稷之位。 建康正式成为行都,次年临安府被正式定为行在所,南宋都建康 2 年。 元末韩林儿龙凤二年(1355 年)春三月,朱元璋攻破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成为他 所建的吴国的首府。此后朱元璋即以此为根据地,经略四方,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年) 春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不久攻克元大都,应天府成为全 国的首都。起初朱元璋欲定都开封,故称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8 年) 正月,开封罢称北京,南京遂改称京师,正式定为首都。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 年)第 一天,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京师为南京。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 年)三 月,南京又成了京师,但是朝廷给其名,未给其实,所以此次不记录迁都,明英宗正统六年 (1421 年)十一月,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南京又成了南京,此后终明一代都以 南京为陪都, 设有六部、 九卿、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等一套中央官。 明毅宗崇祯十七年 (1644 年)三月北京陷落后,福王即位于南京,这是第一个南明政权,次年后即被清兵攻破。清改 应天府为江宁府,废除南京称号,但民间仍沿称南京不改。共为明朝首都 55 年。 明代的南京城始建于 1366 年,建成于 1386 年,历时 21 年之久。城周号称 96 里,实测为 67.3 里。1390 年又下令建造外郭城,周长号称 180 里,实际为 120 里,大部都是利用天然 土坡筑成,用砖筑部分约 40 里。此城已于早年被毁,都城则一直保留到现在。 1853 年,太平天国攻占江宁府,旋改称天京,定为首都,1864 年被清军攻陷,持续了 13 年。1912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建都,三个月后迁都北京。1927 年至 1949 年国民党政 府定都于此,中间曾迁避日本侵略军西移武汉、重庆 8 年。共作为民国的都城 16 年。 隋末唐初,丹阳作为杜伏威辅公佑等人的都城数年(武德三年――武德七年)共 4 年 南京作为为首都共452年(史念海记为450年,谭其骧记为440多年) ,但作为全国性政权首都 的时间只有明初53年和民国的十多年。 开封 魏惠王九年 (前364年) 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攻魏,决黄河灌大梁,城坏, 魏降。开封作为魏国都城141年,大梁故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秦汉置浚仪县,北朝置梁州, 旋改汴州。唐安史乱后,汴州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公元784年,李希烈据汴,僭即皇帝位, 国号楚,建元武成,不久败,计1年,唐末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起家兼并两河关中诸镇,后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四月篡唐称帝,视为五代的第一朝代后梁。同年改汴州为东都开 封府,定为首都。909年迁都洛阳,913年迁还开封。后唐以923年灭梁,旋即迁洛。后晋以 936年灭唐,次年移驻汴州,938年后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从此历后晋、后汉、 后周至北宋不改。五代、北宋作为首都的开封因原为汴州,故或称汴京;又因古为大梁,故 又称汴梁。但正式名称始终是东京开封府。五代到宋共作为首都205年。 宋开封府有二城,里城即唐汴州城,周二十里有余;外城为周世宗所筑,宋代屡有增展,周 四十八里有余。1127年金兵破开封,北宋覆灭。刘豫在金国的扶持下,建齐国,都开封6年, 后废除, 金以开封为陪都之一, 称汴京, 1153年改称南京, 金废帝 (海陵王) 正隆六年 (1161 年)五月,迁都南京,同年十一月败,中都再次成为首都。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夏四 月为了躲避蒙古军的压力,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正月, 大元将碎不进兵汴京,南京开封府沦陷,次年金亡,开封作为首都的历史从此结束,此次 共计21年。 元末明初,韩林儿龙凤四年(1357 年)春五月,刘福通破汴梁,迎韩林儿都之,龙凤五年 (1358 年)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后宋以开封为都 2 年。 1368 年明太祖既定中原,诏以开封为北京,有意把首都迁到这里,后以漕运不通,打消了 此意,1378 年取消北京称号。宋、金开封城在元初被拆毁,明初重筑,在宋、金里城旧址 上向西移动了里许,即今开封市旧城。 开封建都时间共有 376 年(史念海记为 366 年) ,其中作为一统王朝北宋的首都有 167 年。 备注:如果夏都老丘城在开封陈留,则开封的建都时间 能够达到 600 年,就超过了南京, 就是第四,否则就是第五。 不过北宋时北有辽、西有夏,西南有大理,各占有一部分汉唐旧地,这个王朝的首都的地位 当然远不及汉唐首都长安、洛阳以及元、明、清首都北京那么重要。开封建都的历史短于南 京,作为一统王朝的首都的历史又长于南京,二者在历代建都史上的地位可列为第二等。 作为都城(含陪都)的时间: 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是 840 年,开封作为都城的时间是 669 年 安阳 安阳 以上所有的积年都是以殷墟为肇端,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 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古本竹书纪年》载曰: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 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院”由此可以看出安阳作 为殷都 273 年。 东汉末年,曹操建邺城,邺城一度成为北方的统治中心,曹丕代汉建魏后定都洛阳,魏以洛 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五胡十六国时期,邺城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后赵石虎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至 邺城,改太守为魏尹。此后汉人冉闵建立魏国,亦都於此。前燕慕容灭冉魏,初都於蓟(今 北京),后亦迁都於邺。前秦苻坚曾以王猛为冀州牧,居邺。共作为都城 32 年。 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入洛阳,立孝敬帝,迁都於邺。 北齐亦建都於此,改魏尹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 所。邺城作为北朝的首都共 44 年,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杨坚企图代周之际,相州 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讨伐,失败。杨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唐朝安史之乱安庆绪曾短暂都邺 3 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年)――乾元二年(759 年) 】 安阳(含邺城)共作为首都 352 年(史念海记为 351 年) 备注:邺与安阳的关系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北周 大象二年(580 年) ,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 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 40 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 邺县治所。 隋大业元年 (605 年) 废相州, , 存魏郡, 治安阳, 11 县。 领 唐高祖武德元年 (618 年) ,复改魏郡为相州,领 8 县。知道建国之前,邺城一直归安阳,并且安阳的简称是邺, 两地有承继关系。 虽然谭其骧先生将安阳列为第三等,但是周伟民先生却将安阳列为第一等,放在开封前面, 商朝虽然没有统一现在的中国本部, 但是当时中国就这么大, 所以史家承认商朝是统一王朝, 宋朝现在一般不认为统一了中国, 但是传统史家承认北宋是统一的, 《宋史-地理志一》 载曰: “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 ” 所以宋朝算统一王朝。 排名如下: 从殷墟算起:南京、开封、安阳 从夏朝算起:开封、安阳、南京(前提条件是夏商定都开封和安阳必须存在,否则仍然从上 排名) 第三档 中华普通大古都 大致符合杨周伟的六个条件,但不一定是统一王朝,我再加上必须是中华正统或半正统的 王朝建都超过 100 年 补充什么是半正统王朝就是这些王朝在有时不被认同有时又被认为是正统的朝代,比如三 国时期南宋之前承认魏是正统,南宋之后皆承认是蜀汉是正统,还有辽、金,金国前期承 认辽,迁都中都之后承认宋,元也是被正统搞麻烦了,来个三朝正统,明朝就不在承认辽 金两朝,嘉靖之后连元也不承认了,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承认辽金是正统,统一之后承认宋 为正统,官方就不在说继承与辽金,而是承继于宋、元、明三朝,所以蜀汉、辽、金这三 个就相当于半正统王朝,南朝北朝时期也可以认为,比如《资治通鉴》承认北朝是正统, 即是西晋-北魏(含北魏前身代国)-北周-隋-唐-五代,之后变成了晋-南朝-隋-唐-五代,说 成半正统也可以 第三档中华大古都入选者五个:杭州、巴林左旗、成都、大同、郑州 杭州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年) ,钱H改封吴越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 年) ,钱H因以镇 海等军节度授其子元猿莆庠焦酰庠焦匠晌懒⒄ǎ了翁谔叫斯 (978 年) ,钱m举族归于京师,国除归宋,共 56 年,不过《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曰: “H 世兴灭,诸书皆同,盖自唐乾宁二年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兼有两浙,至皇朝太平兴国三 年国除,凡八十四年。 ”共割据杭州 84 年,但是独立建国却要到 923 年,所以暂定为 56 年。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 ,临安府被正式定为行在所,临安原为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都城, 由于其经济基础好,被选定为南宋都城,此后便扩建原有吴越宫殿,增建礼制坛庙,疏浚河 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发展商业、手工业,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 至公元 1276 年南宋灭亡废,前后共计一百三十九年。 南明弘光元年(1645 年)六月,潞王朱常E奉皇太后之命监国于此,共 7 天,计 1 年。 杭州为都共 196 年(史念海记为 210 年,从唐亡那一年算起,不过如果从杭州割据算则是 224 年) ,无陪都建制 巴林左旗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 918 年(神册三年)开始兴筑,初名皇都,926 年(天显元年)扩建, 938 年(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 立的都城, 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史载, 上京为辽太祖创业之地, 负山抱海, 天险足以为固, 水草便畜牧。公元 916 年, 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 (今敖汉旗东部)称帝建辽, 918 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辽太祖死后, 太宗即位继续营建皇都。938 年,太宗改皇都为上京并设临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 皇城,为皇族居所;南名汉城,为汉族人居所。两城相连呈“日”字形。两城建筑与布局是辽 “以国制治旗但,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 204 年。1120 年金兵攻占上京。金时将上京改为北京临潢路,金废帝天德二年(1150 年)四月,改北京 为临潢府路,罢北京号,之后不再为都,至元代上京逐渐废弃。皇城内现存石刻观音、龟形 碑座各一具,附属建筑有南北二塔。现皇城内仍遗存皇城残墙、雕花柱础、石刻观音像及大 量珍贵的地下文物等。 巴林左旗作为首都 204 年(史念海记为 202 年) ,作为都城(含陪都)的时间是 234 年。 大同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北魏时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 398 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 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 97 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 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已是一座拥 有百万人口的北方重镇。 西晋建兴元年(313 年) 代王拓跋猗卢修故平城以为南都。 代国建国三十九年(376 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国亡。 北魏天兴元年(398 年)北魏道武帝定都于此,兼为司州治所。 北魏延和元年(432 年) ,改平城为万年, 北魏太和七年(483 年)复名平城。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兼为恒州治所。 北魏孝昌二年(526 年)六镇起义,平城沦为废墟。 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 年)十一月,改云州为西京,府曰大同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二月,改西京路为大同路, 大同作为都城的身份从此失去, 大同共作为首都 97 年(史念海记为 96 年) ,作为都城(含陪都)的时间是 405 年。 成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 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 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语“成都”二字 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 的都邑?。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 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 年 2 月 8 日出土的金沙 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 311 年提前到了公元前 611 年。 先秦时期成都为古蜀国都城,元前 316 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首府成都) 、巴国(首都重 庆) ,在此置蜀郡、巴郡,之后取代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汉代成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 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 ,新莽时期天下大乱,公孙述以蜀地之物资精练兵卒, 四方士庶归附日众,西南夷长亦前来输诚贡献。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四月(25 年) ,乃自 立为帝,国号“成家”,建元龙兴,改益州为司隶校尉,以蜀郡为成都尹,设置三公以下各级 职官。至建武十二年十一月(36 年)灭国,共历 12 年。 东汉末年刘备入主成都,延康元年(220 年) ,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 年) ,刘备以 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 力强盛,直到后主景耀六年(263 年)十一月,刘禅降,蜀汉亡,成都作为首都共 43 年。 两晋时期五胡乱华,氐族首领李特于建初元年(303 年) ,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 军事、大将军、大都督,都成都,次年称王,定国号成,后其子改为汉,直到李势嘉宁二年 (347 年)三月,国亡归晋,共 45 年,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谯纵叛晋,义熙四年(408 年) ,谯纵自称蜀王,至义熙九年(413 年)七月,p龄石平蜀,斩伪蜀王谯纵,传首京师,成都为都 9 年。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 年)四月,萧纪窃位于蜀,改号天正元年,次年八月尉迟迥陷益州, 平蜀,此次成都作为梁都 2 年。 隋唐有“扬一益二”之称,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二月,改蜀郡为南京,唐肃宗上元元 年(760年)九月,废南京成都府为南京号,仍为成都府,作为陪都4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乾宁七年(907 年)秋九月,王建即皇帝位,国号蜀,定都于成都 府至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蜀灭,共 19 年。后蜀高祖明德元年(934 年)闰正月,孟知祥 乃即皇帝位,国号蜀,定都成都府,至后主广政二十八年(965 年) ,国除归宋,成都府复 号益州,成都为都 32 年。 宋朝时期,994年1月,李顺攻占成都,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宋王廷震恐,派 大军前往镇压,义军奋战不敌,殉难者3万余人。5月,成都破,李顺阵亡,此次记为1年。 咸平三年(1000年)元旦,戍卒赵延顺不堪上级压迫,率众杀死符昭寿,占领益州,拥立王均 为皇帝,称“武威元皇帝”,国号大蜀,年号化顺,攻破汉州(今四川广汉),众至十余万。二 月,击败宋将杨怀忠,又歼灭雷有终所部。九月,宋军大军进攻,成都城破,王均突围至富 顺。十月,王均自缢而死,起义失败,此次记为1年。 明末张献忠崇祯十七年(1644 年)八月,陷成都府,隆武二年(1646 年)七月,放弃成都, 此次共都成都 3 年。 成都共作为首都 167 年(史念海记为 249 年,他算上了古蜀国) ,加上陪都 171 年 郑州 郑州主要考虑的是商朝的亳都,由于郑州发现了商城遗址,并结合考古材料,这里在先秦时 期曾经被称为亳邑,今天还有亳邑乡,但是没有文献可以佐证,如果所言非虚,亳都成立, 郑州建都当在200年左右, 如果亳都不成立, 郑州就无法进入大古都行列。 近来皆考虑新郑、 新密、登封的建都时间算给郑州,虽然现在这些城市归于郑州,但是相距太远,且没有历史 文化传承,这一点和安阳与邺的关系不一样,所以暂时不记录三地建都年限。 排名如下: 杭州、郑州、成都、巴林左旗、大同 备注:算上郑州商城,郑州大致有近 200 年的统一时期,所以仅次于杭州,或者超过杭州, 不过考虑传统影响,算第八吧,成都只是巴蜀之地的中心,蜀汉在南宋之后被认为是正统, 巴林左旗为辽国的首都 200 多年,大同为首都的时间仅 97 年,时间太短,所以排在最后 第四档、中华重要古都(上品) 一、一般不低于两次作为重要政权的都城 二、做过正统政权的行都 三、作为都城的时间在 100 年以上 入选者如下:江陵、太原、广州、福州 江陵 江陵在先秦时期为楚国的首都纪南城, 大约前 740 年楚国定都于此, 直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前 278 年) ,白起拔郢,楚国迁都寿春,从战国算起就达到了 126 年。 秦汉之际,项羽于义帝元年二月封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至汉高祖四年结束,共 4 年。 南朝时期,江陵地位上升,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年)四月,由于侯景攻陷建康,首都沦陷, 萧绎奉密诏自治于江陵,相当于监国,到承圣元年(552 年)冬十一月,萧绎即皇帝位于江 陵,就是梁元帝,承圣三年(554 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元帝被杀,同年十二月西魏 立萧祭为帝,都江陵,史称后梁、西梁,所以从太清三年到西梁孝靖帝广运二年(587 年) 九月,国除归隋,共为国都 39 年。 隋末唐初,萧铣于武德元年(618 年)即位于江陵,武德四年被唐所灭,计 4 年。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 年)九月,以荆州为南都,州曰江陵府,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罢,共为唐朝南都 3 年。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年) ,高季兴镇荆南,立都江陵府,到宋太祖乾德元年(963 年) , 国除归宋,共 57 年。 江陵为都共 230 年(史念海记为 224 年) 。为陪都 3 年,共 233 年都城生涯。 备注: 楚国一直是称王的, 并不臣服周朝, 也可以将楚国都江陵 500 年的历史全部记录江陵, 但为了公平起见就 只从战国算起。 太原 前 497 年,赵简子立都晋阳建立赵国,直到前 423 年才迁都,但是没有在战国时期,周天子 尚未承认三晋独立建国,故不记录,前秦太安元年(385 年) ,苻丕称帝于晋阳,次年败, 晋阳丢失,此次为 2 年,北魏孝庄帝武泰元年(528 年)四月,尔朱荣于晋阳开府,遥控朝 廷,之后高欢接替尔朱荣于晋阳开设霸府,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 年)冬十月,高欢立 元善见为帝, 徙都于邺, 是为东魏, 晋阳就成为了东魏和北齐的别都, 是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直到北齐后主隆化元年(577 年)十二月,晋阳陷于北周,共 43 年。 武则天天授三年(692 年)九月,并州改置北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二月,唐中宗 复唐国号,罢北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年)春正月,改并州为太原府,官吏补授,一 准京兆、河南两府,升太原府为北都,天宝元年(742 年)二月,改北都为北京,唐肃宗元 年(761)九月,停四京号,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建卯月(九月)复,直到北汉后主 广运六年(979 年) ,国除归宋,一直都是北京,共作为都城(含陪都)271 年,作为首都为 47 年(史念海记为 48 年) ,之后再也未成为都城,只是边防重镇。共作为国都(含北齐别 都)92 年,作为都城(含陪都)422 年。 广州 广州首次作为都城是岭南的南越国,之后一直是岭南的中心,南越武王元年(前 203 年) , 赵佗即王位于番禺,国号越,南越术阳侯(末王) (前 111 年) ,赵建德降汉,国除归汉,共 作为南越国都 93 年。 南汉高祖乾亨元年(917 年),刘隐即皇帝位,国号大越,升广州为兴王府,次年改国号汉, 南汉隐帝乾和十三年(971 年)十二月,亡国归宋,改兴王府为清海军,此次广州作为南汉 国都 55 年( 《新五代史-南汉史家》载曰: “隐兴灭年世,诸书皆同。盖自唐天v二年隐为广 州节度使,至皇朝开宝四年国灭,凡六十七年” ,也就是说共割据广州 67 年) 南宋宋末祥兴元年(1278 年)六月,升广州为翔龙府,欲建都,闰十一月,翔龙府陷于敌 手,恢复旧称,此次为都 1 年。 南明隆武二年(1646 年)十一月,唐王朱聿监国于广州,仅 41 天即告结束,计 1 年。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七年(1918 年 7 月 5 日) ,伍廷芳、唐继尧、陆荣廷、岑春煊、林葆怀 在广州就任军政府总裁,宣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成。民国十年(1921 年 5 月 5 日) ,孙中山 就任非常大总统,军政府时期结束。不过广州仍然是南方政府的首府,直到国民政府迁都武 汉,民国十四年(1925 年 7 月 1 日) ,国民政府于广州成立,民国十五年(1926 年 11 月 8 日) ,国民政府决定迁往武汉,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 年 2 月 21 日) ,国民政府才完成迁都 武汉,这时期广州政府仍然行驶着政府权利,此次记为 10 年,民国十九年(1931 年 5 月 28 日) ,汪精卫等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民国十九年(1931 年 12 月 22 日) ,广州国民政府解散, 此次记为 1 年,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 4 月 23 日) ,民国政府迁往广州,南京失守,直到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 10 月 14 日) ,民国政府迁往重庆,此次广州记为 1 年,共 12 年。 广州作为都城共 162 年,如果算上建国之前的割据时期则是 174 年(史念海算为 162 年,但 是算法不一样,他的南越国算了 97 年,南汉国算了 65 年,其他不计) 。 福州 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 ,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 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灭国归汉,共都 福州 92 年。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年) ,封王审知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 年)十月,王延翰建国称王,而犹禀唐正朔,就是正式建国,闽惠宗龙启元年(933 年) , 王l乃即皇帝位,改元为龙启,国号闽,以福州为长乐府,闽恭懿王天德元年(943 年) , 王延政乃以建州建国称殷, 闽恭懿王天德三年 (945 年) 复国号闽, , 闽恭懿王天德四年 (946 年) ,李景兵破建州,王氏灭归唐。同光四年(926 年)延翰建国称王到天德四年(946 年) 共 21 年。 割据福州为 55 年, 《新唐书-闽史家》载曰: “王潮光启二年岁在丙午拜泉州刺史为始年,至 保大四年,岁复在丙午而灭,故为六十一年。然其奄有闽国,则当自景福元年为始,实五十 五年也。 ” 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 年)五月,改福州为福安府,温州为瑞安府,作为行都,至同年 十月福州沦陷,共 5 个月,算 1 年。 南明绍宗隆武元年(1645 年)闰六月,朱隶键即位福州改福州府为天兴府,称福京,作为 行都,到隆武二年(1646 年)九月,天兴府沦陷,复号福州,算 2 年。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 ,清廷下诏撤“三藩” ,翌年三月,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 军,蓄发易冠服,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康熙十五年(1676 年)十月,降清,共历时 3 年。 福州作为都城共 120 年(史念海记为 136 年) 。如果算上南汉建国之前的割据时期则是 154 年。 第五档、中华重要古都(下品) 一、作为重要且有影响力的政权的都城 二、作为都城的时间在 100 年以上 入选者如下:大理、银川、宁安、集安、拉萨、武威、临淄、邯郸、新郑 大理 大理是西南云贵地区的中世纪首府,自南诏国于738年定王都于此,称羊苴咩城,别都曰善 阐府(今昆明) ,大理国时期改为大理城,直到1253年元朝灭亡大理,中间历经南诏、大长 和、大天兴、大义宁、前大理、大中国、后大理共六个政权一次定都于此,共516年。 一下为各国建都时间表: 南昭:739-902年计163年 大长和:902-928年计26年 大义宁:928-937年计10年 大理国:937-1253年计316年 计516年 银川 宋真宗天圣元年(1023 年)十一月,李德明改怀远镇为兴州,定都,景佑二年(1033 年) , 改兴州为兴庆府,后来成为西夏帝国的都城,直到西夏末帝乾定五年(1227 年) ,末帝降, 国亡,共为都 205 年(史念海记为 226 年,他记录了西平府的时期,这个不应该算) 。 武威 301 年,凉州大姓汉族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 年封西平公,课农桑、立学校,多 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314 年张轨病死,其子张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 凉州,使用司马邺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320 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 立政权。345 年,张之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 ,史称“前凉” , 376 年,前秦天王苻坚以十三万步骑大举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前凉,共传 4 世 8 主,立国 60 年。 备注:前凉起始二说 其一,历四世八主,共六十年。就是从 316 年西晋亡那一天算起。 其二,历五世九主,共七十六年。 《春秋别本》 :张轨以晋永宁九月辛已岁牧凉州,至天锡败 亡之岁,岁在丙午,八主,七十六年。即从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始至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张天锡出降前秦止。 今从第一种说法,共 60 年,因为元始 317 岁年三月,司马睿于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张氏 世守凉州效仿窦融,长期沿用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年号,向东晋俯首称臣名为晋臣,但是却 不用建武年号,私下却又通汉赵、后赵亦称向其臣。可见张氏凉州实则独立(或者讲至少是 半独立)的割据政权,而并非东晋实际掌控的地方势力,史称“前凉” 。 385 年吕光据有姑臧称大将军、凉州牧,次年十月,吕光宣布改元太安。389 年吕光称三河 王,后改称天王,史称后凉。403 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 亡,共都武威 18 年。 后梁起始: 《魏书》载:后二年【元始 385 岁年】 ,西燕慕容冲据阿房。是岁也,乞伏国仁据桴罕称秦。 后一年【元始 386 年】 ,慕容永据上党。是岁也,吕光据姑臧称凉。据《魏书》记载始于 386 年。 东晋隆安元年(397 年)乌孤与后凉决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 、西平王。史称南凉。后其 弟仗醇次怀屏雇酰蛞π顺瞥迹π嗣鸷罅购螅蛄怪荩ㄖ喂藐埃窀仕辔渫┎槐憧刂疲 乃署仗次怪荽淌罚逦醵(406)o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 檀入镇姑臧。408 年,仗从胍π司隽眩闯屏雇酰仗绰饰逋蚱锉ゴ虮绷梗执蟀芏 归。只得放弃姑臧,于 410 年迁还乐都。北凉既得姑臧,于 412 年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 称河西王 ,433 年沮渠牧犍继位。439 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亡 ,南凉北凉共都 姑臧 33 年。 隋朝末年,李轨于大业十三年(617)占据梁州,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次年冬,即 唐武德元年(618) ,李轨正式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武德二 年败,国亡,共都凉州 3 年。 武威作为首都共 114 年你(史念海记为 86 年) 拉萨 629 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 多方面的改革。贞观六年(632 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由泽当迁到逻 些(今拉萨)。 ,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建立了强 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公元 9 世纪 吐蕃王朝崩溃,拉萨作为吐蕃王国的都城约 220 年。 宁安 公元 755 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敖东城迁至上京,785 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 春) ,794 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 年为辽国所灭,为国都达 164 多年。它代表着渤海人创造 的“海东盛国”的灿烂文明, 这是最早经清末学者曹廷杰所考定的。 城分内、 外和宫城三部分。 外城垣周长 18 公里多,为土墙,有 10 座门、五条大街纵横排列,中央大街宽 110 米;内城 周长 4.5 公里,为石墙,建在外城北部的中间;在内城建有宫城,周长 2.5 公里,玄武岩筑 成。五座大殿中轴排列,并有回廊相连。另有 10 寺 5 桥、八宝琉璃井、点将台、驸马府、 御花园等遗迹 辽太祖天显元年(926 年) ,辽国与渤海国的战争以辽国胜利结束,封皇太子耶律倍于其地, 称“人皇王” ,因渤海在辽东方,故名为东丹国(东契丹之意) 。建都于渤海故都忽汗城,改 名为天福城(今中国黑龙江省宁安) ,年号甘露 ,天显三年(928 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 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 ,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 遂衰落。天显五年(930 年) ,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应历二 年(952 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东丹国亡,其地直属辽廷,此次共 26 年。 宁安为都共 190 年。 集安 丸都山城(或丸都城、丸都) ,是高句丽第二个都城,其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 落在现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上,距集安市区 2.5 公里左右,海拔最高处为 676 米。 丸都是高句丽都城“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和“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也曾作为高 句丽都城使用, 成为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特殊模式。 西汉元始三年 (公元 3 年) , 高句丽迁都到“国内城”,并筑 “尉那岩城”为其卫城。东汉建安二年(197 年) ,高句丽与公 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 年) ,高句丽 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尉那岩城,并将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 年) ,山上 王迁都于丸都。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 年) ,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 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 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 (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 圣山城和安鹤宫城) ,再迁都平壤,国内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此后国内城作为“别都”, 列高句丽三京之一。 丸都山城于 246 年和 367 年先后两次被 毁,后又重建。两个城址共 426 年。 临淄 齐威王九年(前 334 年) ,称王,都临淄 齐王建十年(前 221 年) ,齐亡,从 403 年算起共 183 年,从称王算起共 114 年。再加上田 假、田都的 2 年,共 116 年或者 185 年(史念海记为 185 年) 邯郸 赵敬侯元年(前 386 年) ,迁都邯郸,赵武灵王八年(前 323 年) ,赵雍开始称王,虽然赵国 参加典礼,回国降号为君,但是也被认为称王,赵幽廖王八年(前 228 年) ,邯郸沦陷 称王算起是 96 年,前 403 年算起则是 159 年,再加上秦末武臣 1 年,赵王歇 2 年,王朗 1 年,共 100 年或 163 年(史念海记为 163 年) 新郑 郑国都新郑,从前 403 年算起,共 29 年。 韩文侯十二年(前 375 年) ,迁都新政,韩宣惠王七年(前 325 年) ,韩国称王,韩王安九年 (前 230 年),韩亡,称王时算起共 96 年,全部共 146 年,新郑为都共 96 年或者 175 年(史 念海记为 175 年) 第六档、中华普通古都 建都在 20 年以上的重要政权的首都,或者有 100 年以上的建都时间(含陪都)的古都 入选者如下: 正统王朝的曾经都城:阿城、沈阳、重庆、和林格尔、许昌 重要政权的都城:长沙、扬州、朝阳、淮阳 陪都政权:商丘(应天) 、大名、辽阳、正蓝旗(开平) 、凤阳、宁城(大定府) 其他陪都地位太低,不计 哈尔滨市阿城区 《大金国志》载,“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 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城近“按出虎水”(今阿什河)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 1115 年) ,完 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于此。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 1153 年) , 完颜亮宣布燕京为首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金朝的都城从会宁府迁至燕京。会宁府作为金 的都城,历时三十九年(1115 年--1153 年) 。金末地入蒙古,府废。 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始建南城内的皇城,初名为会宁州。金太宗建为都城,升为会宁天眷 元年(1138)八月,金熙宗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开始有上京之称。皇统六年(1146)春, 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 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雏形。 贞元元年(1153) 海陵王迁都于燕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号,并毁宫殿庙宇。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七月, 又重新恢复了上京称号, 成为金朝的陪都。 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复建上京城。 两年后, 又内外砌青砖。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 年) ,改北京会宁府为大宁,清初,此城砖石砌筑的 城墙外表保存尚好,后城之楼堞为阿勒楚喀副都统拆运去建筑阿城(今县治),遂毁。 哈尔滨共作为首都39年,加上陪都共140年。 沈阳 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迁都沈阳,凡五迁乃定都焉,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 夏四月,诏以沈阳为“天眷盛京” ,直到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秋七月,以迁都祭告上 帝、 陵庙, 盛京定为留都, 沈阳作为首都20年, 之后作为陪都直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八月,裁盛京奉天府尹设知府,相当于失去都城的身份,共作为都城(含陪都)281年。 朝阳 《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 “晋咸康七年(公元 341 年) ,燕王慕容以柳城之北, 龙山之西,所谓福得之地也,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 龙城县。 “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 342 年)慕容将都城由大棘城(辽宁义县)迁移到 了龙城(辽宁朝阳) 。文献记载: “晋永和元年(公元 345 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 山,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西去。 “历代帝王都 自命为真龙天子,黑白二龙现身龙城,正预示着慕容也是受命于天,于是在龙山建龙翔佛 寺,把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至晋穆帝永和六年(350 年) ,迁都蓟,共 10 年 而龙城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宝永康二年(397 年) ,迁都龙城,至北燕冯弘太兴 六年(436 年) ,国亡归魏,共 40 年。朝阳共作为首都 50 年(史念海记为 102 年,他连青 山和大棘城及建国之前的政治中心都算了) 长沙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 年) ,马殷受封楚王 后唐庄宗天成二年(927 年) ,楚武穆王马殷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 后周广顺元年(951 年) ,楚亡归南唐 《新五代史-楚世家》载曰: “殷自唐乾宁三年入湖南,至周广顺元年,凡五十七年, ” 割据长沙 57 年,建国之后都长沙 25 年。 扬州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 年) ,杨行密受封吴王,南吴高祖武义元年(919 年)夏四月,杨隆演 即吴王位,建宗庙、社稷,设百官如天子之制,升扬州为江都府,南吴高祖武义二年(920 年)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南吴睿皇帝顺义七年(927 年) ,杨溥即皇帝位,国 号吴,南吴睿皇帝天祚三年(937 年),国除,扬州为都共 19 年 《新五代史-吴世家》载曰: “行密以唐景福元年再入扬州,至晋天福二年,为李c所篡,实 四十六年”实际上割据 46 年 重庆 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枳(今重庆市涪陵区) 、江州(今重庆渝中区) 、垫江(今重庆 市合川区)建都。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 316 年) ,张仪带兵灭巴之后, 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 之始。 元末明初,至正二十一年(1361)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 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大夏” ,年号“天统” ,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明洪武 四年(1371),大夏国被朱元璋所灭,共存在 11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前线每况愈下, 1937 年 7 月淞沪会战打响后不久,国军便陷入被动,为防止首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乱,中华 民国政府于 1937 年 11 月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6 日,国民 政府主席林森,遵循迁都大计,交代属下的文官、参军两处干员,清点好中华民国印信旗幡 等重要器物,连夜登船,先离南京而首途重庆。并于 12 月 1 日正式办公,仅仅 13 天后日军 便攻破南京。重庆于 1937 年 12 月 11 日正式成为首都。1937 年 9 月,驻扎重庆的川军刘湘 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复租界。1938 年,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驻中华 民国大使馆移驻重庆。再定重庆为永久陪都。1945 年,中日战争结束,1946 年 6 月国民政 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虽未规定中华民国首都之所在,但却以法律形式规定重 庆为永久陪都, 民国三十八年 (1949 年 10 月 14 日)民国政府迁往重庆到民国三十八年 , (1949 年 11 月 130 日) ,民国政府迁往成都,此次记为 1 年,合计 11 年。 重庆作为首都共 22 年(史念海记为 108 年,他记录了古蜀国) 和林格尔 盛乐是拓跋鲜卑代时的北都,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面积约 4 平方公里。西 汉时期时,盛乐位于定襄郡,东汉时则于云中郡。曹魏时期,定襄郡、云中郡被乔迁,盛乐 被弃之荒外。 后来, 拓跋鲜卑始祖力微进驻盛乐, 并由拓跋猗庐建立代政权, 以盛乐为北都。 直至拓跋圭建国称帝,改魏为代政权,迁城至平城,盛乐于是失去了都城的功用。 曹魏甘露三年(258)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鲜卑召集诸部,确立 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西晋卫の谕栊N臼保爰渫匕喜坑胛诨钢叵怠Aξ⒆洌 诸部离叛。代建国三年(340 年)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 建国三十九年(376 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国亡。此次为都 37 年。386 年,拓跋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 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北魏天兴元年(398 年),拓跋迁都平城,此次共 13 年,作为首都共 50 年。 许昌 东汉建安元年八月(196 年) ,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 汉朝末代都城。魏国魏黄初二年(221 年) ,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 ,改许县为“许昌” 共 25 年。 淮阳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 年) ,白起拔郢,楚国迁都陈,直到楚考烈王十年(前 253 年) , 迁都钜阳,共 26 年 延吉 金兴定二年(公元 1218 年) ,蒲鲜? 万奴由海岛返回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 ,改国号 为东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古城) ,又追随蒙古、高丽军围剿耶律? 喊舍为首的契 丹起义军。此后,一直割据辽东东部地区,辖有南京、恤品和开元三路,控制东至海(今日 本海) 、北抵松花江、西与耶律? 留哥领地接壤的大片领土。金天兴二年(公元 1233 年) ,蒙 古大汗孛儿只斤? 窝阔台命皇子孛儿只斤? 贵由及诸王孛儿只斤? 按赤带率左翼军征讨蒲鲜? 万 奴,蒲鲜? 万奴在抵抗中兵败被杀,东真国就此灭亡,其立国共十九年。都于此共 16 年。 其他古都 寿县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 241 年) ,迁都寿春,楚王负刍五年(前 223 年) ,楚亡,共 13 年。 钜阳 楚考烈王十年(前 253 年) ,迁都钜阳,直到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 241 年) ,迁都寿春,共 13 年 重要朝代陪城设置 商朝 三亳: 《竹书纪年》载:“汤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迁于嚣。《史记》载“还亳” ” 未对亳具体介绍, 《史记正义》载: “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括地志》载: , “宋州谷 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亳邑故称,在洛州偃师县西四十里,本帝喾 之墟,汤之都也” ,采取《竹书纪年》 ,商朝三亳,汤初都南亳在谷熟(今属商丘) ,会盟在 北亳(景亳)在蒙(今属商丘) ,后迁西亳在偃师(今偃师尸乡沟) 今在郑州和偃师发掘出来商朝前期的都邑遗址,故亦有人认为郑州为亳,至今尚不能确定 西周 《史记》载曰: “文王在丰,武王在镐。 ”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 “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西周西都宗周丰镐。 按《汲冢书周书? 作解》 :&周公俘殷民迁于九毕,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乃作大 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 溱瓒(溱会也) 。&取“周道始成”之意,即成周洛邑或称为成周王城,为西周东都,东西两 都贯穿于西周全部时间。 东周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丧失了整个关中地区,从此成周又称王城。前 516 年周敬王即位, 因王城内王子朝势大,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后因王子朝之乱,晋国率诸侯为周敬王于 前 510 年修筑新都(一说只是扩大原来的城池) ,位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 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从此成周与王城分为两地,但都在今日 洛阳市附近。到周赧王时,周王才迁回王城旧都。成周王城就是东周的东西两都(周) 新莽 新莽始建国四年(12 年)二月,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 年)冬十月,车驾入雒阳,幸南宫漤非殿,遂定都焉,以洛阳为京 都(东京) ,以长安为西京,宛为南都 曹魏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 年)春正月,改许县为许昌县,定五都,洛阳为中都,长安为西都, 邺为北都,许昌为南都,谯为东都 《魏略》 :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 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令天下听内徙,复五年,后又增其复 《水经注》 :魏因汉祚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 之本基,故号五都 北齐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1 年)夏五月,高洋即位,定国号为齐,立都邺,晋阳为别都 北周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 年)二月,下诏以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称东京六府,于长安 号称东西两都 隋朝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长安依旧为京师,洛阳依旧为东京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 年)春正月,废东京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 年)六月,下诏营建新都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 年)十二月,名新都曰大兴城 隋炀帝仁寿四年(604 年)十一月,幸洛阳,下诏营建东京,东京名洛阳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年)春正月,改东京为东都 隋朝东西两都都另建新址,即西京大兴、东都洛阳 唐朝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洛阳为东都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五月,王世充举东都降,河南平,废东都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十一月,复东都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 年)九月,降东都为洛州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十二月,以洛阳宫为东都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 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 武则天天授三年(692 年)九月,并州改置北都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二月,唐中宗复唐国号,神都依旧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大都督府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年)春正月,改并州为太原府,官吏补授,一准京兆、河南两府, 升太原府为北都 唐玄宗天宝元年(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市常务副市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