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这个人

作为一个人的希特勒
&&文 | (德)福尔克尔?乌尔里希
&&译 | 亦青
&&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希特勒传:跃升时代》一书。作者福尔克尔?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1943年出生,是德国著名传记作家、历史学家、专栏作家、电视媒体人。1990年至2009年间他担任《汉堡周刊》的《政治书》主编,出版过多部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历史的专著,曾因在新闻出版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德国弗雷德里希?克尔大奖。《希特勒传:跃升年代》是作者数十年心血之作,被学术界评价为本世纪最权威、最真实、最值得注目的希特勒传记。
&&《希特勒传:跃升时代》(上下册)
&&如果人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希特勒,他们会发现他与印象中的希特勒截然不同。工业家君特?夸尔特(G ünther Quandt)在 1931年 12月与希特勒会面时认为他“仅是平庸之辈”,英国记者塞夫顿?德尔默认为希特勒是个“很普通的人物”,看上去像个当过兵的商务代表。美国女记者多萝西?汤普森则像我们知道的认为希特勒是个“典型的小人物”。美国环球新闻社的记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在 1934年 9月的纽伦堡党代会上第一次见到希特勒时感到失望:“他的脸并无特殊之处——我还以为他看上去会更坚强一些呢——我始终无法理解,他在歇斯底里的群众身上无可置疑地唤醒了怎样一种隐藏的力量,让他受到如此疯狂的追捧。”
&&希特勒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非凡的口才。也许乍一看普通寻常——但走上演讲台后,他就变成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煽动家。他的反对者和崇拜者在这一点上的意见分外一致。托马斯?曼在 1939年 3月发表的《希特勒兄弟》里说:“极其低劣但是对群众有影响力的口才”是希特勒青云直上的决定性条件。康拉德?海登提到“无与伦比的群众情绪晴雨表”,奥托?施特拉塞尔则认为是“异常敏感的灵魂地震仪”。希特勒懂得像“灵敏的膜片”一样充当群众最隐秘的愿望和冲动的传声器。“他能感觉到群众的渴望并把它打造成火辣辣的口号。他唤醒在潜意识中打盹的本能,并给予他们某种满足。”施韦伯林?冯?克罗西克评论说。美国记者胡伯特?R.尼克博克 1931年底在褐色大厦初次见到希特勒时认为他是一个谦和礼貌的政治家,当晚希特勒在王冠马戏场登台后,他惊异地发现:“信徒们追随着他,他们和他一起大笑,和他一起感受;他们和他一起讥讽法国人,和他一起对魏玛共和国发出不屑的嘘声。8000人如同一架乐器,希特勒用它演奏出民族激情的交响乐。”这个美国人从演讲者和听众的互动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心理状态和神经细胞交流中认识到了希特勒的成功秘诀。
&&希特勒的演说自然不仅能迷住他的信徒。“难得一见的事儿”,1924年 11月,鲁道夫?赫斯在兰茨贝格监狱里写道,“一个人在群众大会上既能迷住最左倾的车工,又能迷住右翼的政府议员们。”他的话并不夸张。希特勒的同时代人留下了很多相关的记录:他们本身反对希特勒及其政党,可是在群众大会上他们必须花费很大力气才抵御得住此人雄辩滔滔的征服攻略,有人干脆缴械投降了。作家之子戈洛?曼(Golo Mann)在回忆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中写到,1928年秋季他去参加希特勒的群众大会,那时他还是个 19岁的大学生,“我努力抗拒着他的能量和说服力,我带去的朋友是个纯血统的犹太人,他却没能做到,‘他说得有道理’。他附在我耳边悄悄说。‘他说得有道理。’——后来我经常听到人们说出这句话,从身边听众的嘴里,从意想不到的人嘴里听到这句话。”
&&凭借富有暗示意味的演说技巧,希特勒能对群众施加近乎催眠的影响力。他不同寻常的铿锵多变的嗓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只见识过后期群众大会上的希特勒的人——当他们看到麦克风前狂吼乱叫的煽动者和独裁者时,很难想象出他早年在政治讲台上用并不刻意提高的自然的嗓音发出抑扬顿挫的洪亮的音节。”汉夫施丹格尔评论。1925年 3月,巴尔杜尔?冯?席拉赫第一次在魏玛听到国社党主席的演讲,当年 18岁的他也被希特勒的嗓音吸引住了:“他的声音完全不同于我以前听过的演讲家……他的声音低沉嘶哑,具有大提琴般的共鸣质感。他的口音——我们认为那是奥地利口音,其实是下巴伐利亚的口音——在德国中部人听来有点陌生,所以听众正好需要聚精会神地听。”
&&希特勒不仅是个天才演说家,还是个具有非凡才华的演员。“有一次他在不经意之间自诩为欧洲最伟大的演员。”施韦伯林?冯?克罗西克回忆说。当然这也是一种过分的自我美化,他坐在独裁者位子上的时间越长,自我美化的趋势就越明显。但是他的确把戴着各种面具登场和轮番扮演各种角色的能力演绎成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他是个亲吻女士纤纤玉手的可爱的聊天对象,一个给孩子们分发巧克力的和蔼的大叔,一个握住工人农民长满老茧的手的正派的政治家。”在贝希施坦因和布鲁克曼的沙龙里或者在席拉赫的魏玛宅邸中喝下午茶时,他穿西服打领带,遵照社会礼仪扮演着好公民的角色;在国社党党代会上,他穿着褐色衬衫,看上去像个蔑视资产阶级上流阶层的十足的斗士。
&&他在演讲时也游刃有余地转换着各种角色以满足各种场合的需要。“他在国会面前像个睿智的政治家;在实业家的圈子里像个思想中庸的人;在妇女们面前像个喜欢孩子的善良父亲;面对大众他像一座爆发的火山;在党内同志们的面前,他像个最忠诚最勇敢的人,他号召大家做出牺牲并且决意自我牺牲。”法国大使安德烈?弗兰索瓦?庞塞特(Andr éFran.ois-Poncet)有幸在 1935年纽伦堡的党代会上看到希特勒登台时不同的表现,他惊异地发现希特勒对观众的感情具有“令人惊叹的直觉”,“他能为每个听众找出一番说辞并以此赢得他需要的掌声,他使出浑身解数,轮番用辛辣、激情、熟稔和傲慢的腔调说话。”1938年 11月接替弗兰索瓦?庞塞特就任法国大使的罗伯特?库隆德尔(Robert Coulondre)在贝格霍夫向希特勒递交国书时,他也愕然地发现:“我还以为将在城堡中看见一位执掌雷霆的朱庇特,没想到却在乡村别墅里遇到一个平凡温柔也许还稍带几分腼腆的男人。我在收音机边听到过这位元首充满威胁和挑战意味的嘶哑喊声,而我现在认识的希特勒却有着温暖、平静、友好和充满理解力的声音。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希特勒?也许二者都是真实的?”
&&的确,希特勒审时度势掌控角色的技艺有多么灵活,他作为帝国总理对从 20年代早期开始成为他的“世界观”固定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的坚持就有多么僵化。他的意识形态首先包括疯狂的、种族主义动机的反犹主义,他从中得出必须把犹太人“清除”出德国的结论,其次还有他以修改《凡尔赛和约》为出发点的侵略扩张主义,后者的中心点是要求占据“东部的生存空间”。
&&当希特勒想赢得某人的好感时,他能施展出迷人的魅力。20年代末期,阿尔伯特?克雷普斯(Albert Krebs)看到希特勒怎么在褐色大厦的台阶上向恩斯特?冯?雷文特洛伯爵(Ernst Graf von Reventlow)——德国民族主义自由党的著名党员,1927年转而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快步走去,用双手紧握住他的右手并且用 “我亲爱的伯爵!”问候他,说话时还带着谄媚的颤音。“每个旁观者都知道,希特勒对这位伯爵的看法完全和喜欢好感之类的词不沾边。”
&&即使对于他讨厌的人,希特勒也能装出一副有好感的样子。1931年 10月,他成功地笼络住威廉二世的第二位妻子——“皇后”赫尔米内,随后她激动地表示“希特勒先生是个多么招人喜欢的人物”,“他端正坦诚的脸庞,他好看的眼睛和毫不虚伪的表情”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奥格斯特?威廉(又被称为“奥维”Auwi)王子1933年前加入国社党,他因帮助希特勒运动打开贵族社交圈子而立下了功劳,元首和他说话时称他为“王子殿下”,让旁观的塞夫顿?德尔默大跌眼镜。后来希特勒夺取政权之后,王子的地位急速跌落。王子在 1934年 9月写给鲁道夫?赫斯的信中抱怨说,他从 1月份起“完全无法接触到元首”,希特勒身边的人“几个月以来始终在敷衍搪塞他”。希特勒从未想过复辟皇权,与戈培尔大为不同,他一向对霍亨佐伦家族充满鄙视。
&&在必要的情况下,希特勒能像按下按钮一样流出眼泪,比方说 1930年 8月他通过效果十足的表演将反叛的柏林冲锋队又收服到自己一边,还有 1933年 1月30日上午为党报的人身攻击向特奥多尔?迪斯特贝格道歉。人们称他为“蒙骗大师”,也同样因为这种不寻常的伪装能力,人们才难以捉摸他的人格本质。“激动、出于道义的激愤、同情、激情、坦诚、哀恸、敬畏,他对所有的情绪都有适当的表演套路。如果人们未曾从别的观察渠道了解到希特勒对人权和其他崇高理念的想法,他们很容易被他的演技蒙蔽而落入彀中。”1938年到 1943年担任外交部国务秘书的恩斯特?冯?魏茨泽克(Ernst von Weizs .cker)在 195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写道。回首往事,阿尔伯特?施佩尔也“无法肯定,何时何地希特勒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没有任何表演、战术权衡和谎言的伪饰。”
&&希特勒还有模仿别人表情和说话方式的表演才能。当希特勒模仿巴伐利亚口音的说话急促又喜欢不断重复的埃尔出版社社长马克斯?阿曼时,特别能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效果,“大家看到阿曼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缺少手臂的一个肩膀抽搐着,右手灵活地打着手势。”克里斯塔?施罗德说。他诙谐地恶意模仿鲁登道夫第二任妻子马蒂尔德?冯?克姆尼茨(Mathilde von Kemnitz),“希特勒剥去了这位高贵的女士悲天悯人的、富有哲学气质和科学素养的、带有性感色彩的种种外皮,直到最后只留下一棵辛辣的坏洋葱。”宣传部部长戈培尔描述希特勒在1936年的一次来访:“元首用诙谐的口气说着话,讥讽着王公贵胄和主教们,提神醒脑,他像个真正的演员那样逐一模仿着他们。”他也没有放过模仿外国政治家的机会。施佩尔回忆说,1937年 9月墨索里尼出访柏林之后,希特勒模仿这位国家领导人独特的姿态:“朝前突出的下巴,很特别的右手叉腰的姿势,叉开腿的站姿,在围观者捧场的大笑中,他喊着意大利语的单词或者听上去像意大利语的单词,比如‘Giovinezza’,‘Patria’,‘Victoria’,‘Makkaroni’,‘Bellezza’,‘Belcanto’和‘Basta’。当时的情景真的非常滑稽。”
&&希特勒不仅能模仿嗓音和语言,还能模仿各种声响。他特别喜欢在描述战争经历时加上配音效果。“当他想描述索姆河畔一场战役中的掩护炮火时,他分别模仿法军、英军和德军的榴弹炮和迫击炮的发射声、呼啸声和击中目标的声音等各种高低不同的声音,还有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效果,同时还伴随着机关枪刺激的嗒嗒射击声。”
&&除了口才和表演才能之外,希特勒还有第三项大本事:惊人的记忆力。弗里茨?维德曼——希特勒从前在李斯特团时的上级,1934年初又成为他的贴身副官——惊讶地发现,这位“一战”中的二等兵能够记起多少他本人早就遗忘的细节。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也是最让军人们害怕的是——希特勒对于数字的记忆能力,不论是大炮的口径、机械装置和射程,还是战舰的规格、速度和护板。他把床头柜上随时备用的《舰队年历》早就背熟了。显然他具有形象视觉的能力,也就是说像拍照片一样将看到的画面储存在脑子里的能力。正如克里斯塔?施罗德证实的,他不仅能令人吃惊地清楚记得别人的面孔,同时还记得他遇到那人的时间和周围环境。她经常问自己:“一个人的脑子怎么能储存那么多的事物?
&&希特勒阅读书籍报刊的速度也体现了他大脑记忆的惊人储存能力。“他草草浏览着一行行字,经常一眼看完三四行。”奥托?瓦格纳惊讶地说,“有时候看上去他似乎只对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扫了一眼,然后他就知道了其中的内容。”希特勒不仅能背出整页整页的书——比如克劳塞维茨或者叔本华的书,为了让周围人佩服自己,他还经常把其中的思想据为己有。他还能凭着记忆“哼唱出或者用口哨吹出音乐作品中的所有主题旋律”,比如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序曲。
&&希特勒没有读完中学,更不要提大学教育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总是发愤学习早年落下的课程。他是个典型的自学者,总是喜欢向身边受过正式教育的人炫耀他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他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希特勒的追随者和后来的私人秘书鲁伯特?赫斯在记录中写道,他对此总是深感惊奇,“不管他谈论街边的建筑,谈论作为未来交通工具或者载着老百姓去野外兜风用的汽车(比如在美国),还是谈论战舰的护板,人们很快发现他对这些都了如指掌。 ”“这个人从哪里了解这些?”当希特勒在一次私人演讲中显示出惊人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时,奥托?瓦格纳问自己,“他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一个百科全书的脑子。”
&&当然,希特勒的知识面有多广,他的知识漏洞和知识体系就有多大的问题。凡是不符合他脑子里既定世界观的东西,他压根就不会接受。“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历史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冯?米勒评论说,“他的每个知识碎片都被有目的地整合起来,充满了目的性,他本人和他的政治权力处于目的的中心位置。”这个中学的辍学生始终不忘炫耀他书上看到的并精心保存的半瓶子醋学问。他不断地寻找着认可。当他得到认可时,他“高兴得像个小男生”,正如赫斯 1924年 7月在兰茨贝格监狱注意到的,当时他夸奖了希特勒写完的书《我的奋斗》中的几段话。1927年 4月波鸿的一家报纸称希特勒是“德国最好的演说家”,他的私人秘书看到“他的脸上乐开了花”。“这是第一次,一份与我们关系疏远的报纸肯定了他。 ”
&&希特勒作为天降大任的“元首”的自我感觉有多么膨胀,他早年失败留下的自卑感就有多么深刻。他对于拥有超众的专业知识并且让他感觉到这一点的人有着过敏的反应。他对知识分子、教授和老师的反感尤为突出。“自诩‘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众群体都是浅薄的自命风雅之辈”,30年代初他对奥托?瓦格纳说,“自命不凡、傲慢自大的无能者,他们对自己的愚蠢可笑毫不自知。”有一次在帝国总理府的午餐桌上,他一本正经地宣布,他“将来会写一本重要的书”,而且只有他“退休之后”,他才会动笔。可当波恩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瓦尔特?波佩尔罗伊特(Walther Poppelreuter)1932年 7月宣布将做一个题为“从《我的奋斗》看作为实用心理学的政治心理学”的讲座时,希特勒明显受宠若惊。他回答说:“这是他的荣幸,一个大学教授首次将他的书当作授课的教材。”
&&希特勒像许多自学者一样认为他们比科学家和专家懂得多,因而与他们相遇时面露骄矜——正好是拘谨的反面。施佩尔称他“半瓶子醋知识的天才”。希特勒不情愿地承认他的教育存在着缺陷,可他只是为了政治事业而弥补那些缺陷。希特勒从兰茨贝格监狱被释放之后,汉夫施丹格尔撺掇他学习英语,可结果只是徒劳。虽然汉夫施丹格尔自我推荐,每个星期花两个下午为希特勒上英语课,他却坚持不同意:“我的语言是德语,对我来说够用了。”别人动员他去国外旅行以便他能摆脱狭隘的认识世界的视角,他们的尝试也没有成功。希特勒总是找出种种新的理由:有一次他坚持说他没有出国的时间;还有一次说,政敌们会利用他离开的时机把他从领导位置搞下来。这就是说,一个没有见识过世界的政治家——除了他在比利时和法国打仗的几年——在 1933年执掌了政权。
&&欢迎拨打未来网新闻热线010-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关注"麻辣未闻"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编辑:未闻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客服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人对希特勒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