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是属于大乘小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

崔自默的日志
《佛说八大人觉经》梳解
已有 127 次阅读&
《佛说八大人觉经》梳解祝语居士
[原文]《佛说八大人觉经》/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释义](1)佛说本经,有其因缘。佛陀住在祇园精舍时,一天在法会上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问佛陀道:“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忘记自私,忘记小我,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对众生要绝对慈悲,绝对仁爱,这也是我们知道的。但是,在家学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会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关于他们如何求得觉悟,进入涅槃,恳求佛陀开示。”佛陀欢喜答道:“阿那律,你所说的很实在,你所问的是学做菩萨(大人)的问题,现在我为你说八大人觉,可以昼夜至心诵念。”这就是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一切佛经经题均有“佛说”二字,即一切佛经均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此经当然也不例外。一般佛学经典都有“如是我闻”,惟本经没有,因为本经不是佛陀一次所说,而是一些片断,所以经前序分没有“如是我闻”,经后流通分也没有“信受奉行”。佛教要具体分为入世的与出世的,才具体而微。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佛教里,人生佛教与在家佛教,有其重要地位。很多大德都认为本经是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所谓“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究竟如何实际建立?一定要提出圣言量以作依据,本经即是一本宝典,虽然经文只有短短数百字,但其价值却非同寻常。(2)“大人”一词不是日常“小人”“大人”之意,也不是官位,而是指进入佛门发心学道者、广度众生大事业者,意即“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简称,译为“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菩萨之所以和人联系在一起,是象征真实的人生,无限的热情、无量的悲愿,能自利利他的活菩萨。世上只要多一个人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多一个活菩萨。菩萨也分为很多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阶位。(3)“觉”,是佛学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使众生觉悟之教之学。觉的反面是迷。“经”,“径”也,是了脱生死,求得自在安乐的道路。(4)“后汉”指光武中兴的后汉;“安息国”即现在的波斯。“沙门”通指学道之人,又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意。“安世高”是彼时翻译本经的译者,亦名安清,本为安息国王子,继位以后,终日劳烦,极不自由,同时感到富贵荣华之不实,于是让王位给他叔叔后,披着袈裟出家而去。法师生有语言天才,通晓三十余国的语言,尤精汉文,博览群经,而且能听懂鸟兽之语,一生神异事迹甚多。在汉桓帝时,他从安息国来到洛阳,翻译经典有一百余部,流传至今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法师所译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不华不野,被誉为诸师之冠,可见他在翻译史上的地位。(5)“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是序文宣讲,作为讲经的开场缘起。东晋时道安法师把每部佛经都分作三分,所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正如头、如身、如脚,这种分判被赞为“弥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见其高明。在佛教寺院中,大都以《楞严咒》、《弥陀经》作为早晚必修功课,照本经序分来看,要推行人生佛教,改变素质,以《八大人觉经》作早晚课诵,也确实妥当。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管出家在家,只要发心皈依三宝,依教而行,皆名“佛弟子”。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这七众弟子都应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经》,尤其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更合适。(6)“第一觉悟”是佛教的世界观和世间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无常观”;“四大苦空”说“苦空观”;“五阴无我”说“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不净观”。“世间”在佛教里是宇宙和人生的统名,宇宙国土叫“器世间”,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世间”。“无常”揭示出世间的所谓真实一切,都如梦幻泡影,镜里花、水中月。不安曰“危”,不实曰“脆”,人力怎与大自然天力相比?“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理解。“四大”即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各自性有不同,来组成世间万物,聚生散亡。人因为肉身的存在,才会有所谓的“苦”。认识了“苦”,才会寻求解脱,追求快乐。苦,是学道的增上缘。烦恼为菩提。人生之苦,是入道的方便法门。“五阴”是“五蕴”,也“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是物质和精神的和合体。物质是“色”,是变碍的意思。精神即受、想、行、识:受是接受;想是取象;行是造作;识是了解。“五阴无我”,就是我身不过也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会常住,所以我要“无我”。“我”是个概念,究竟本题是什么?为什么说“五阴无我”?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变迁变异,伪而不真,不能自由,不能自在。“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因为有自私之心,有我、执着、妄想,“我”被放大,没有了是非,世界难以安宁。《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境由心造,心外无物。善恶之行,全在心智的一念之间。身死了,心也就灭了,所以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7)“第二觉知”:《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悟是佛教的世界观,第二觉悟到第七觉悟则是说佛教的人生观。佛教所包含的道理很广泛,时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空间包括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世界;有情包括佛、菩萨、天、人等的十法界众生,但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人生问题会包括很多物质和精神的欲望,但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无穷的劳苦,大都是由贪欲引起。财、名、色等等,都是痛苦的渊源。欲虽然也包括求知欲,但实际上,包括所谓的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究竟是无尽头的。假如能做到“少欲”,即知足,苦就少了,身心也就自然自在了。苏东坡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值得思考。“人到无求品自高”,大概只有死到临头才明白。既然如此,是坚决苦修还是及时行乐呢?佛陀成道后,觉悟出修道者要知行辨证,要远离苦行(禁欲)与乐行(纵欲)这二极端,遵行中道,这则与中国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8)“第三觉知”指出多欲为罪恶的根本,乃是教育人要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这本即是智慧。有一首《不知足歌》,很贴切:“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 人心没有厌足,还会做出种种非法的经营与勾当来,被辱被诛。想着占有,却被占有,岂不悲哀。(9)“第四觉知”指出精进为降魔的根本。世间事业必须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才可完成。人都容易“懈怠”,尤其是无人管理的时候,所以儒家讲慎独。“懈怠”也不是“知足”的表现,而是一种消极。所谓“精进”,是日日新,旨意是善心令增长、恶念令速断,时刻提醒自己,以免堕魔界。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都需要勤行精进。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精进的目的是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佛经里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为他力折伏;获得诸佛摄受;人天等众敬仰;听闻正法不忘;未知者能求知;增长无碍辩才;得进住于禅定;少病少恼少患;饮食容易消化;如优昙花开放。佛法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把很多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种根本烦恼。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对治瞋恚,以智慧对治愚痴,以无我对治骄慢,以正信对治疑惑,以正见对治恶见。除了这六种根本烦恼以外,还有二十种随烦恼。“根本烦恼”,如同树根一样,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二十种随烦恼中,又分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两种,大随烦恼八种。“十种小随烦恼”就是:忿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谄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随烦恼两种”就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种”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烦恼破了,还要降魔。“魔”,即断失众生慧命之因,那些障碍、扰乱、破坏、诱惑乃至夺命的原因都叫“魔”。(10)“第五觉悟”讲智慧为化愚的根本。读书以明理,通达世间的科学、哲学、文学等学问,目的都是对宇宙人生有所认知。世间的知识是“有漏学”,佛法是“无漏学”。世间的知识利害参半,比如科学,也是一方面造福人类,一方面危害人类。佛学是平等法,是追求绝对的有益而无害。佛学知识是般若智慧,了却愚痴无明。人因为觉得自己有智慧,“我执”或“法执”,沦落于所谓的“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等“见取见”,痛苦不堪。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有了信心,便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便知行合一,定心相应、行解相应。“法门无量誓愿学”,乃可广学多闻,增长智慧,目的不光是自己解脱,而是成就辩才,教化众生。辩才又分四种:法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乐说无碍辩才。教化众生的目的,是给一切众生大的安乐、实惠。所谓“悉以大乐”,乃是指能令众生远离愚痴生死,出三界苦,证究竟大乐。《高僧传•唱道篇•论》曰:“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 “辩才”不是辩论,不是世智辩聪,用以巧辩折伏对方,而是从闻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来的无碍智慧。有时候话讲多了,非但无益,反而生厌。《维摩经》载,维摩居士示现疾病,很多菩萨和罗汉都来探病,他们在病榻前讨论起不二法门的问题。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一位菩萨对不二法门都表示过意见以后,维摩就问文殊菩萨道:“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回答道:“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回答后,再反问维摩居士道:“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以无言而言,这是多么无碍的辩才!于是文殊菩萨赞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大般若经》载,善说空义的尊者须菩提山林宴坐,天空散花朵朵,须菩提问:“何人散花?”答:“尊者!我是天帝释,因你善说般若空理,我特来散花供养。”又问:“我默然宴坐,本无有说。”又答:“你既无说,我亦无闻。”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散花呢?”又答:“无闻无说,是名真说真闻。”可见,无言而言,这才是真正的辩才!(11)“第六觉知”讲布施是度人的根本。佛教对世间贫富有独到的看法,即贫和富自有定数,有其因缘、因果,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可见,知足之人就是第一等富人。《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知足,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大庄严经论》有述,有一位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居士),生活困窘,被人讥为最贫穷的人,但他却坚守知足德行,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他常口诵一首偈语:“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民间有俗谚说:“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论语》曰:“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论贫富,不但告诉人应该安贫乐道,还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的辨证方法。老子《道德经》说:“知足者富”;“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不知足,即便左右逢源,有德有福,早晚会有不慎之瞬间,招来怨恨祸患。自然天道,是有平衡力的,如潮起潮落,明白此理,就应该知足。得失相兼,福祸相依。有钱人心变坏,为富不仁,瞬间做恶,会变为贫穷。贫穷的人,心态平衡,安贫乐道,也等于富足。“安”贫不易,“安”是安心、放心,处之泰然,也因此而获得身心安乐,平安是福。假如怨天尤人,有违仁义道德,也会造下种种恶业,结下种种恶缘。“多怨”者上怨天、下怨世间,内怨眷属、外怨师友,如此会恶性循环。《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吉人自有天相,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道德修养,先不说没有福报,即便忽然暴富,也会徒生祸端。诸佛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由于累生累劫修习布施而得来的。大乘行者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是第一波罗蜜。菩提心、慈悲心,都从布施行动上培养而来。“善财难舍”,富人有钱有条件布施,穷人没钱也可以布施,因为布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金钱物质,更可以是善心、善意、善言、善行。经里说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助以钱物食品;“法布施”是说以知识、教化他人;“无畏布施”则是维护正义法理,劝善惩恶。佛法里的布施还要做到“三轮体空”,即:没有能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所布施的物。其意是说,行布施要不着意,做功德要不觉得有功德。“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无心功德也许功德会更圆满,终日牵挂或许徒劳无益。布施给亲爱之人容易,布施给所怨恨之人就太难了。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是持平等法,只要需要,便平等布施。“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大概只有菩萨能做到。其实,这种“等念怨亲”的观念,是一种大善知识。修行之人,不能有隔宿之仇。“宁愿天下人负我,我决不负天下人。”人对不起我,却原谅他,给他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感化恶人,更是度众生;反之,以恶制恶,恶性循环,变本加厉。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指出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小人借机害人,害人终又害己。进一步说,“以逆境为园林,以群魔为法侣”,把恶人看作大善知识、大因缘,心存慈悲、感激,就会生出非凡的大成就来。(12)“第七觉悟”阐明持戒为节欲的根本。“五欲”,世间说是财、色、名、食、睡,佛法里讲色、声、香、味、触为五欲。在第二觉悟里指出过“多欲为苦”,说明多欲为生死的根本,并提出对治多欲的方法是少欲无为。在这里,再次强调“五欲过患”,并提出以持戒梵行来对治“五欲”。佛教的“戒”学,是一大智慧。愚钝之人以贪图五欲为快乐,但觉悟者明白,五欲生过失,甚至生死祸患。在人间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五欲”之乐,但迷惑陶醉,沦为奴隶。“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名缰利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出头的椽子先烂”,“色是刮骨的钢刀”,等等这些话语,都是揭露“五欲”之过之患。知道这些之后,“虽为俗人,不染世乐”,“染”是浸泡,是过度沉浸。身处凡俗世间,却不为“五欲”所染,毕竟不易,这也就是第四觉知所讲“懈怠堕落”并提倡“常行精进”的原因之一。要制“五欲”,可以修道,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在家;一是出家。在家佛弟,要奉持“五戒”:不乱杀而仁慈;不乱取而重义;不邪淫而有礼;不乱说而诚信;不饮酒而智清。“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而然。“三衣”、“瓦钵”、“法器”是出家僧众的法物。“三衣”就是所谓袈裟,有僧伽黎(大衣)、郁多罗僧(七衣)、安陀会(五衣)等三种分别。“瓦钵”,即盛饭乞食之物,梵语钵多罗,汉语应量器,有礼、色、量三者相应之义。“法器”,帮助修道之用物,如法鼓、法螺、法灯、法幢,乃至鱼、磬、钟鼓、铛铪、铙钹等。出家之人思想要永不懈怠,“常念”、“不忘”,时时脱离五欲的束缚,“守道清白”,保持人性品格的纯洁。唐太宗李世民说:“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 即便出家,也有四种不同:心身俱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心不出家身出家、心身俱不出家。假如不能做一个纯正的弘法利生的出家比丘,还不如做一个在家护法的居士。在家修道也一样,像维摩诘长者、胜鬘夫人都是在家菩萨,就是文殊、普贤也是以在家菩萨的样子教化众生的,现出家比丘相的菩萨中惟有地藏菩萨。菩萨不是在家或不出家的分别,而是以发心修道来衡量品位。不管在家出家,都要“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梵行”即清净的修行。离过离欲,就是梵行。“慈悲”即给众生快乐,拔其痛苦。(13)“第八觉知”指出大乘心是普济的法门。上面第一觉说明佛教的世界观,从第二至第七觉说明佛教人生观,最后这第八觉则是本经宗要,阐明大乘心乃是普济一切的根基。佛教分大乘与小乘:大乘指菩萨,小乘指声闻与缘觉。《法华经》中喻:“声闻”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车不能载物;“缘觉”自度兼度亲属,好比鹿车能载少物;“菩萨”自度复能普渡众生,好比大白牛车,能载种种货物。大乘心里面包括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虚大师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发大乘心者,一定要同时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苦空、无常、无我、不净,除五欲、戒多求,都是小乘出世的思想,而大乘普济的大悲心。能正确认识世间事物,先改善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状态,然后,就要准备普渡众生。“生死炽然,苦恼无量”,从小乘理论入门,对世间虚幻不实的名闻利养能看破、放下,便可随缘、自在地“发大乘心,普济一切”,开始大事业。《华严经》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大乘心”包括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菩提心就是愿心,有愿心才有成就。世间多一个人发菩提心,就多一粒大善种子。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发大悲心,就是发下化众生之心,即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发方便心,就是发方便行四摄法之心。菩萨行四摄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众生根性不同,要有所解救必须广行方便之法。佛陀观机逗教,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方便法门,最终目的是“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大乘心”毕竟难发,所以要求不畏难。《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能离此“四相”,有了人我无异的精神准备,才可能有所进展。生死轮回之间,众生被无常劫火炽烈燃烧,身心遭遇无量无边的苦痛。生老病死之苦固然难免,心里还有贪瞋痴之苦,如何把这些苦降到最低限度,直至脱苦,是佛学的宗旨。——这与其说是宗教的学说,不如说是哲学的方法。人生是苦,那就要研究苦的根源,然后拔除其根源。所以可以说,发大乘心、度一切苦厄,是一种大善知识,具有普世的价值。自度而度他,自己觉悟、明理,然后从我做起,自我表率,带动他人,社会和谐幸福。“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这种人生态度,也不仅仅是佛学所提倡的,儒家也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更无私的高要求。(14)此经最后一段,是为总结。经文由序分到正宗分再到流通分,逐层深化、拆解、分析。经中所讲,已然包括了菩萨必修行门“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密不可分,精神贯通。智慧为一切诸佛母。“五度为足,智慧为目”。六波罗蜜中,布施、忍辱等是世间亦有的善行,布施也分不同目的;没有智慧就不能照见三轮体空,只能算作世间有为的善行,而不能说是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经里之所以强调,“精进行道,慈悲修慧”,是因为脱离智慧则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间法。有了智慧,再能精进、行道、慈悲,则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了。“涅槃”不是死的意思,而是了脱烦恼、寂静平和、功德圆满、万法庄严。涅槃和生死相对,生死是此岸,不生不死的涅槃是彼岸。涅槃是让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涅槃境界也不是用以逃避现实的,菩萨能涅槃后,还要“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慈航法师遗偈说:“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菩萨的究竟涅槃,是大乘。“修心圣道”指“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定”即六波罗蜜中的禅定波罗蜜。至于“忍辱”,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可见知足与忍辱即是安乐法门,经文里所言“安贫守道”、“摧伏四魔”、“不憎恶人”、“不染世乐”、“受无量苦”,其实是间接地讲忍辱和禅定。一般人都只注意眼、耳、鼻、舌、身的享受,却忘记了“心”享受,即“修心”。“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心是业源,也是因果不断的关系链。《佛遗教经》说:“宜其端心,质直为本。”《维摩经》也说:“直心是道场。”直,就是真,通透,是善和美的基础。一个人能把心净化好了,便能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转心识为智慧。如此贯彻坚持下去,便可以修养到平日的习惯,改变生活习性,继而转化整个命运。: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小乘与大乘在经典上的不同 请使用大乘佛教显宗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
网友解答:
大乘小乘经典分别于小乘只《长阿含经 》、《 阿含经 》、《 增阿含经 》《 杂阿含经 》四部阿含基本经典 阿含乃汇聚之意意思阿含经 乃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近代南传佛教主要经典五部《尼堠耶》--《长部》、《部》、《增栯部》、《相应部》和《小部》) 大乘佛教除了阿含经外各宗又各有相应大乘经典基础比净土之弥陀经、唯识之瑜伽师地论、华严之华严经、密部之大日经等等并且大乘经典除了释迦牟尼佛所说诸经外八地上菩萨所造诸经也被奉经典比弥勒菩萨所造瑜伽师地论
名称争议并能代表大乘小乘之间高下宗喀巴说小乘人并非通达法无我说大小乘殊胜、差别理由呢?宗喀巴说小乘下劣因唯自故及所得下劣唯欲解脱生死众苦寂灭;而大乘殊胜因普切诸有情故及所得殊胜欲求佛小乘人虽也通达法无我大小乘区别于大乘教仅仅显示法无自我性而且空说诸地波罗蜜多大悲愿等及说回向、二种资粮、无余垢净思议法性宗喀巴结论大小乘见分而善巧方便行
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佛时代并没有分大乘和小乘佛法味只由于说法对象同所说内容和境界也有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听众说做人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人大乘;对于厌世观念浓人便说解脱生死方法称声闻小乘;
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听众便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生天品五戒十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
声闻由于听法修行而解脱生死独觉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综合声闻独觉称解脱道;菩萨道既求取解脱道而又舍人
天行种法门所大乘菩萨道解脱道与人天道综合
仅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人尚凡夫证了解脱道再受生死人才圣人因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得解脱愿回头过来救度
其众生所称小乘菩萨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所称大乘
小乘自渡,大乘渡人.小乘最高只能修到罗汉,而大乘可以成佛
小乘经典就是宣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义理的经典。比如北传的四阿含经、南传的五尼柯耶等都是。开元释教录卷二十举出,小乘经有二四○部六一八卷。
大乘经典是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就是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入藏录,举出大乘经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三卷。
大小乘的区别不是在于高低....不是说大乘就牛X....
小乘自我修行,大乘普渡众生
小乘可以吃肉,大乘不可以的
历史上的今天:
访问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