艹,伟大的卫国战争为什么不讲哈尔科夫反击战 视频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作者:重生的杨桃
小说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简介:小说《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重生的杨桃/著,通过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以转到《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上一页或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下一页,回车可返回《》目录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正文卷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在普里佩特沼泽
【阅读提示】
①本小说作者:重生的杨桃的最新力作: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88106网友提供上传!
②书友如发现本小说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或含有不健康和低俗内容,维护网络文明和谐发展需要您的帮助,请马上向网站举报
③重生的杨桃的小说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有任何疑问,请直接联系作者。
④网友评论精选: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书友阅读帮助】
键盘左移动上一页,键盘右移动下一页,回车回书目录。《伟大的卫国战争》第5集:激战库尔斯克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揭秘:苏联卫国战争真实的死亡档案!
虽胜犹败:卫国战争胜利的惨重代价&&
 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因此才坚信:希特勒应该怕他。&&&&&
  战前:红军兵力和装备情况&&&&&
  在俄罗斯民族看来,伟大的胜利是共产主义思想得以存在的历史原因。正像我下面要指出的那样,苏联真正的死亡数字大约是现在数据的一倍半。但是,官方好像认为死亡人数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平民。红军官兵似乎只牺牲了不到900万人,而且主要发生在年间,当时苏联还没从敌人的突然袭击中缓过劲来。&&&&&
  只是为什么希特勒的入侵对于斯大林和苏联武装力量领导人来说是突然的呢?我们的资料说得很含糊其辞。似乎是斯大林十分惧怕德国元首,但愿别惹恼了他来进攻苏联,因此下令禁止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和进驻西部边境。&&&&&
  难道是真的害怕?如果我们不了解红军1941年6月前的兵力和装备情况,我们可能会得出这种结论。仅坦克一项,总数为25,000多辆,其中就有差不多14,000辆部署在西部边境军区。苏联空军大约有作战飞机19,000架,其中部署在西部的几乎有11,000架。有3719架新式飞机(其中主要是战斗机)性能至少与德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М-109不相上下。而6月22日前德国部署在东线的М-109最多不超过500架。德国空军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总共也只有1830架作战飞机。300架芬兰飞机、400架罗马尼亚飞机--大部分是老式飞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炮兵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在苏联一方--60,000门大炮对付德军的43,000门大炮。&&&&&
  苏联红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人数达到了2,719,000人,海军人数达到216,000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人数达到154,000人。此外,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大约1,200,000名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要知道,当时苏军还向西部边境投入了第二梯队的77个师。到6月22日时,其中16个师已经到达西部边境军区,使得红军人数扩大了&&&&&
  202,000人,大炮增加了2746门,坦克增加了1763辆--相应地,苏军总人数达到430万人,大炮迫击炮达59,787门,坦克达15,687辆,其中包括约1500辆举世无双的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译者注)。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要知道德国人在东线只有不超过3650辆的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还包括230辆不带炮弹装置的指挥车。350辆坦克由在北非的隆美尔指挥,还有不到300辆坦克组成了法西斯武装力量最高指挥部的两个后备师,它们是1941年的秋天才被投入到东线的。即使把芬兰86辆坦克、罗马尼亚的60辆坦克和匈牙利的160辆坦克(它们在6月才加入战斗)计算在内,苏军仍占绝对优势。&&&&
  第一部分红军被迫重新调整战线
  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因此才坚信:希特勒应该怕他。当1941年1月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斯大林对此回答说:"他们害怕我们。"对于德军在东线的集结,斯大林认为是德国以防苏联军事行动的防守措施。出于同样的考虑,希特勒也把苏军在德国边境的集结看做是以抵抗德军入侵为目的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未来进攻德国所做的准备工作,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在1941年,而应该是若干年以后。&&&&&
  我觉得,事实上斯大林一直认为希特勒在没有跟英国作一了断之前,是不会向东线进攻的,而他自己则企图在1941年夏天入侵位于苏联西侧的欧洲。他盘算着,正好这时候德国人打算在不列颠群岛登陆,因此德国空军的主要兵力和最有战斗能力的坦克,以及摩托化师都会集结在西线。苏联的这位独裁者原指望用自己的行动警告德军陆军,不然的话,要是在苏军进入德国腹地之前,德军来得及结束在英国的战事,然后集中全力打击丧失了最重要盟国的红军,那就太冒险了。摆在斯大林面前的是1940年的教训,当时在对德国的进攻问题上他动手迟了一步,于是希特勒便迅速地击败了法国。在1941年3月通过的关于在西线实行战略扩张政策的计划中,副总参谋长В.Ф.瓦杜金批示道:"6月12日开始进攻。"显然,进攻德国的时间甚至像瓦杜金这样的领导人或者朱可夫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也不能够决定。另一方面,战略扩张计划也不是笔记本--瓦杜金可以在上面像马尼洛夫式人物一样写下自己的梦想:"要是进攻希特勒的时间真的是日该有多好啊!"毫无疑问,确定进攻时间的只能是斯大林本人。&&&&&
  但是6月12日前,并未能成功地集结所有的师和预备队,也未能征召所有用于加强西线兵力的预备役军人。所以在1941年5月时,进攻时间已经改到7月。在准备过程中,6月4日通过决定在7月1日前组成红军的波兰师,以备华沙解放后元帅阅兵之需。&&&&&
  而5月15日通过了先发制人进攻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红军主力本应该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动进攻,以切断德国与巴尔干的联系。然后,这支部队本应该向波罗的海沿岸进攻,以包围在波兰的法西斯武装力量。按照我们总参谋部的计划,在主要打击方向上是152个苏联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凭着发动突然袭击和在坦克及飞机上的绝对优势,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指望迅速粉碎敌人的主力部队。但是,即使苏军真的抢在敌人前面动手,比如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那么他们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比"巴巴罗萨"计划实行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更小。要知道,实际上,敌人在西南方向部署的兵力并不像苏联情报机关报告的那样是100个师,而是不到30个师。法西斯德国的主要力量组成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肯定会给进攻克拉科夫的苏军侧翼沉重打击。&&&&&
  红军被迫在进攻过程中迅速重新调整战线,而它并不擅长此事。而且我们的飞行员们也没有学会熟练驾驶飞机,坦克驾驶员也不会熟练地驾驶坦克。战争开始时,我们西部军区的飞行员们在1941年的头三个月里平均飞行时间是4~15.5小时,而他们总的飞行时间--加上在学校的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0小时。德国空军的飞行员投入战斗时,飞行时间不得少于450小时。同时我们的坦克驾驶员一直到1943年驾驶实习时间是5~10小时,而熟练驾驶坦克所需时间不能少于25小时。&&&&&
  不幸就在于斯大林及红军领导人追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他们匆匆忙忙组建几十个新的机械化兵团来代替先前的坦克兵团。新兵团拥有的坦克数量并不比先前多,而无线电台要比原来少,是一个不可控制的丑八怪。要知道,坦克兵团在1939年9月进入波兰时管理混乱、纪律散漫,以至于甚至落在了骑兵兵团的后面。同时,从纳入我们航空兵团的成千上万架飞机身上也获益很少,因为连勉强说得过去的驾驶员数量也没有增加。原因是空军汽油供应不足,学校的飞行教员和飞机也不够。&&&&&
  这下子你可得考虑一下,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军事行动?德国元首打算进攻苏联,是出于自己的入侵计划,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赶在了蓄谋已久的苏联前面。苏联的总书记原计划让红军用武力为欧洲带来苏联的制度,同时对"巴巴罗萨"计划一无所知。但是,两份进攻计划,无论是苏联的,还是德国的,实际上都是先发制人进攻计划。这样,双方的准备工作就站得住脚了吗?一般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有统一答案。不得不比较一下双方的罪行,但两者没有根本区别。当然,大屠杀是历史上最大的种族灭绝,但是,杀害成千上万的波兰人和波罗的海沿岸人民、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这是1939年至1941年间政治局做出的决定)也同样是种族灭绝。区别只是规模大小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希特勒侵略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斯大林占领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罗马尼亚。他们彼此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部分统计只能精确到百万位
  不知为什么人们习惯上认为,红军只在战争的第一年里战斗素养较低。实际上,甚至在德军突然袭击的影响消失后,情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难怪在战争最后的一年半里,德国空军把东线战场看成是特殊的练兵场。那里的年轻飞行员们可以在相对较为安静的条件下练习射击并飞够最低限度的飞行时数(战争后期,学校的训练时数已经由450小时削减为150小时),然后才能参加在德国上空与英美"飞行堡垒"更为激烈的格斗。&&&&&
  或者拿著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来说,在战役中罗特米斯特罗夫似乎战胜了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并取得了光荣的胜利。至于占优势的程度,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有85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而德国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德国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的火力是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包括8辆作为战利品的Т-34型坦克。而至于胜利到底属于哪一方,我认为,在比较了普罗霍罗夫克城下双方的损失后,可以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德国军团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54辆坦克和突击火炮损坏。而罗特米斯特罗夫的集团军损失了334辆坦克和自动火炮,另有约400辆受损。难怪战役刚一结束,斯大林就为罗特米斯特罗夫的无能葬送了集团军而大为光火,但随后最高人民委员会出于宣传目的决定,最好把普罗霍罗夫克城下的失败看做是胜利,于是不再追究倒霉的指挥官的刑事责任。&&&&&
  甚至在柏林战役接近尾声时,尽管苏军在人员数量和战斗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战术优势,即善于作战的优势,仍属于德国。我们回忆起朱可夫元帅率领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对塞罗夫斯克发起的强击。虽然进行了充分的进攻前的炮火准备,仍然未能使敌人遭受任何伤亡。德国人提前撤到了高地的反向斜坡上并用猛烈的火力来迎接冲锋的部队。记录下这点的并不是德国的回忆录作者,而是苏联的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元帅,他曾与朱可夫一起攻下了柏林。还有一位叶廖缅科元帅--他在战争结束不久前被任命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领导人,他在日的日记中写道:"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可是部队对于即将采取的进攻军事行动准备工作做得非常薄弱。乌克兰第4方面军没有及时解决这些决定成败的问题。"我们直到战争最后几个星期也没能够学会作战。同时还总是忙忙碌碌的,巴望着胜利快些到来,不惜用红军战士成千上万的尸体铺就胜利之路。我有幸听到过一位曾参加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的营长的叙述。他们只袭击了敌人的一个碉堡。结果营长失去了所有连级指挥员,几乎失去所有的排级指挥员。当他鼓励战士们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时,700多人的队伍剩下不到100人。但敌人的机枪突然哑了声。闯进碉堡的红军战士们杀死了第二个机枪手,而第一个机枪手已经疯了,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尸体。&&&&&
  人员伤亡:统计只能精确到百万位&&&&&
  现在该是谈谈为粉碎纳粹德国,我们付出了多大代价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苏联,在过去的那场战争中的人员伤亡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对科学研究来说还是个禁区。&&&&&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确定人员伤亡的数据,就需要全方位地研究关于军队和地方伤亡人数和人口数量的第一手文件资料,为了把错误降到最小值,就必须考虑到,我们是在跟历史现象而不是在跟物理现象打交道,同时要力求排除各种歪曲事实并存在于统计研究材料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我提供一种统计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伤亡人数的方法供大家选择。它是基于分析战争中伤员每月的变化情况而确定1942年每月的受伤和阵亡人数间的对比关系,这样的数据比较可靠。我的计算结果是,红军在1941年至1945年间在红军战场上阵亡、伤病及意外死亡和不幸被俘的人数为2240万人。另有约400万官兵死于被俘。苏联武装力量的死亡总数达到了2640万人。与此同时,被动员加入红军队伍的人员总数与苏联总人口的百分比同德军被动员加入法西斯武装力量的人员总数与德国总人口的百分比是一样的。德国人在东线战场上阵亡、由于伤病和被俘及其他种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大约为260万人。10∶1的比例关系并不对我们有利。顺便说一句,俄罗斯侦察兵们所发现的苏军和德军尸体的数量也是这种比例。但是,战争期间苏联除了军人以外,还有约1700万的平民战死、饿死或病死。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死亡总数达到了4330万人,几乎是德国死亡总人数--650万人的7倍。预先说明一下,我所统计数字的准确度误差不会超过500万人。但要想更准确地计算出我们的死亡人数,看来始终是不太可能了。要知道,这场战争结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第一部分统计伤亡人数
  在入侵波兰的过程中,红军在日到10月2日期间阵亡和因伤死亡852人,失踪144人,因战负伤2002人,生病381人。在苏联挑起的苏芬战争中,从日到日期间,苏联陆军和空军阵亡和因伤死亡(不包括死在后方野战医院中的人数)的人数超过131,500人。大约6000红军战士成为芬兰俘虏。在战争中受伤人数达330,000人。据我们估计,加上在后方野战医院死亡的人员和舰队以及边防军伤亡的人员,红军总的牺牲人数为153,000人,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估计数字,即阵亡200,000人。与此相对比的是,芬兰军队在这场战争中阵亡和因伤死亡23,500人,被俘1000多人,受伤43,500人。德国陆军到1941年6月阵亡和失踪的人数为907,200人,苏军伤亡是德军的1.5倍,即德军伤亡人数比苏军少142,000人(其中136,000人阵亡)。&&&&&
  芬兰战争后红军的所有列兵和军士都没有身份证件-红军证,这不仅让敌情报机关和破坏分子(他们想要了解红军的布局,并且知道部署在这一地区的部队番号)没有了可趁之机,而且也给确定全体官兵的数量和损失的大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即使是在和平时期情况也是如此。1940年12月,基辅特别军区的军事委员会成员Н.Н.瓦舒金在红军高级指挥人员会议上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红军战士在附近的村子里躲了有4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说波兰话,还经常去教堂。后来他被拘捕了,直到那时才发现他不在部队。还有另外一件事,也是在这个团里,红军战士斯捷潘诺夫被宣布是逃兵,尽管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部队。"只有到了日,国防人民委员才发布命令,调查战时红军的个人和全体人员的伤亡情况。这个命令下达后,军人们才开始佩戴写有主人主要资料的小盒子。但是,这个命令传达到南方方面军时,已经是1941年12月了。在1942年年初,许多前线的战士还没有小盒子,而人民委员下达关于佩戴小盒子的命令时,已经是日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杜绝了更多的使伤亡数字变得混乱的事情发生,虽然,还是不愿意用受到死亡威胁的想法让战士们苦恼(总的说来,许多战士因此拒绝佩戴小盒子)。红军证于日开始下发,但到了1942年年初红军战士们还不能人手一份。&&&&&
  在副国防委员日发布的命令中指出:"统计全体官兵人数,尤其是统计伤亡人数,这项工作在作战部队中进行得令人很不满意……兵团司令部没有及时向中心上报阵亡人员名单。结果,由于各部队上报伤亡人员名单(上报文书--作者按)不及时而且也不完整,造成实际的伤亡人数与专门统计的伤亡数字严重不符。专门统计的阵亡数字现在还不到实际阵亡人数的1/3。专门统计的失踪和被俘人数距离实际情况就相差更远了。"后来,统计全体官兵人数和伤亡人数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好转。日,即结束对德战争的前两个月,国防人民委员发布命令指出,"各方面军、集团军以及各军区的军事委员会没有足够重视"这个问题。日,电视节目《今天》所作的关于600个苏联登陆队员的报道就以实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点。这些登陆队员是在1945年4月突击皮拉乌时牺牲的。发现埋葬200名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的公墓的一些加里宁格勒的搜救人员,他们在镜头前抱怨说,当他们在前东普鲁士的领土上发现德国人的尸体时,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佩戴着写有姓名的小盒子,哪像我们苏联人,在战争最后几个星期牺牲的战士,他们绝大多数身上既没有佩戴小盒子,也没有能够证明他们身份的证件。&&&&&
  根据德国人的结论,在东线战场上苏军被俘5,754,000人。逐年分布情况如下:1941年为3,355,000人,1942年为1,653,000人,1943年为565,000人,1944年为147,000人,1945年为34,000人。美国历史学家А.达林发现了法西斯德国指挥部的这份文件,他认为,这些关于战俘的资料并不完整。事实上,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早期资料,在日到12月1日期间,东线战场有3,806,861人被俘,而政府官员曼斯菲尔德于日在德国经济部曾宣布,苏联战俘达到3,900,000人(实际上,所有这些人都是1941年被俘的)。我们倾向于认为,1941年苏联被俘人数是比较大的那个,即3,900,000人。同时,许多战俘从靠近前线的地带和后方的战俘营中逃出,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即使不是大部分人,在回到自己部队后,选择了千方百计地隐瞒自己曾经被俘的经历,因为以前战俘在苏联是要受到惩罚的。&&&&
  第一部分人生命价值的无足轻重
  关于苏军和德军死亡人数的比例关系可以举几个例子清楚地说明。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战中,在1941年12月的17日至19日期间,西部方面军仅一个323师阵亡和失踪人数就达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数为565人。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整个德军东部集团军有150多个师,在12月11日至31日间平均每天的阵亡和失踪人数也只是686人。这简直令人震惊,我们一个师的伤亡竟然相当于德国150个师的伤亡,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德军师在1941年12月都这么英勇善战。可见,我们的死亡人数有时是德军的100多倍。日电视节目《今天》的报道说,据搜索人员提供的资料,1942年在向勒热夫登陆场里亚宾克村旁的一座高地发起进攻时,仅在我方一次进攻中红军战士就牺牲了800人,而德军只损失了17人。&&&&&
  正如托洛茨基曾指出的那样,相对红军而言,最好的方法是采取围困战略,而不是运用击破战略。这就是说,军事行动应该主要遵照防御方法,而坦克的运用也不在于求大,而是为了直接支援步兵。到时候我们也会取得胜利,但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但是,苏联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深信,他们的武装力量与德国相比,不相上下,于是便采取了进攻战略。顺便指出,在法西斯德国大约有1,630,000人复员,他们是上年纪的应征入伍者(其中超过100万人是在结束了1940年的法国战役后退役的)。在红军里,老兵退伍的现象在战争进程中是看不到的,除了有一部分民兵因为身体衰弱或年龄过大离开部队。&&&&&
  难怪我们的宣传提倡个人迷信,号召红军战士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消灭敌人。这里我们来看一看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领导下的28个潘菲洛夫战士、政治指导员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领下的5名塞瓦斯托波尔海军战士和列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所立下的传奇般的功勋。实际上,这三个事迹与事实根本不相符合。杜博谢克骑兵侦察队的潘菲洛夫战士不是28个,而是140个。战后幸存者是28个,牺牲和被俘的大约有110人。他们击毁的坦克有5到7辆,也不是报纸上所说的50辆,而且他们根本没有拦截住敌人。事情的真相是1948年在法庭上披露的,28位英雄中有一位因为后来在德国警察局任职而受到审判。开始想把团长和政委送交法庭审判,然而因为克洛奇科夫连所管辖区出现了漏洞,后来又因为报纸上大肆宣扬杜博谢克的战斗,才改变了主意。&&&&&
  政治指导员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领下的5名塞瓦斯托波尔海军战士所立下的功勋也是不可能的,好像是日,这几个人带着几捆手榴弹扑到了敌人的坦克下面,在战斗中消灭了不知是10辆还是15辆装甲怪物。只用一个事实就可以推翻这一传说。1941年11月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国-罗马尼亚第11集团军连一辆坦克也没有。又怎么会有海军战士扑到坦克履带下的狂妄传说呢?(扑到坦克下是为了用自己的身体减小爆炸的威力吗?如果距离坦克这么近,干脆把手榴弹扔进去好了!)这传说简直没有一点可能性,因为敌人的坦克根本就不存在。&&&&&
  而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用胸膛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机枪立刻就会把他掀到一边。事实上列兵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的不是枪眼,而是碉堡的出气口。当敌人把他往里拉时,不得不停止了扫射。我们的战士抓住这一时机,立刻向碉堡靠拢,敌机枪手不得不望风而逃。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确实立下了战功,但并不是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赞美的是那种英雄--他们能够消灭许多敌人,而且自己也没有牺牲。让我们回忆一下著名的哥萨克人库兹马·克留奇科夫,宣传画上他在巅峰时期能打败十多个敌人。还把从战俘营中逃出来的人当成是英雄。而卫国战争时期,人们把被俘的人看做是叛徒。斯大林统治期间,人生命的价值变得前所未有的无足轻重。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国家里,被神化的是那些英雄--他们消灭了许多敌人、坦克、飞机和舰船,但绝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只有日本的"神风"特别攻击队员是个意外。在这方面,斯大林和红军的领导人们完全赞同这种武士道精神,按照这种精神,对一个战士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战场上英勇地牺牲,而不是保全生命以便继续消灭敌人。&&&&
  第一部分10分钟的袭击战
  德国外交官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斯大林的话很好地说明,他对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虽然不理解,但是我们懂得,是什么迫使红军作战的……我们的军人在战后同德国人交谈以后对我说,在俄罗斯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就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被击毙。"白俄罗斯曾任营长的В.佳特洛夫回忆起1943年12月的战斗时写道:&&&&&
  从交通壕旁冲过一群身着便服的人,背上背着鼓鼓囊囊的战时背包,"喂,你们是谁,从哪里来的?"我问。"从奥廖尔来的,是补充队伍。""什么补充队伍啊?穿着便服,也没有枪。""他们说了,打仗的时候就发枪。"&&&&&
  炮兵对敌人的轰炸持续了5分钟,炮兵团的36门炮不停地轰炸着德国人的前沿阵地,由于炸弹爆炸,能见度更低了……&&&&&
  开始冲锋了。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
  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我们这些炮兵也帮不上什么忙,因为能见度太低了,而德国人的火力点又伪装得十分巧妙,并且极有可能的是,他们的主要火力都是从据点里向外扫射,所以,我们的大炮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这位回忆录作者描写得很生动的场面,许多元帅和将军们在回忆录中也做了叙述,一位惩戒营的营长写道:"我们团的两个营参加了一次10分钟的袭击战……掩护的火力停止后,安静了那么几秒钟。然后营长突然在堑壕中向着胸墙一跃而起:'同志们!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为了我!冲啊!'受惩戒的战士们慢腾腾地从堑壕里向外爬着,好像想等到最后一个再出来,他们向前斜端着枪,开始跑了起来。不知是呻吟,还是喊叫的拖腔拖调的'啊啊'声此起彼伏,不知是泄气还是鼓劲。我们也从堑壕中跳了出来,开始向前跑去。德国人发起了红色的冲锋信号弹,于是,刹那间便有强大的迫击炮炮火向我们铺天盖地地袭来。散兵线纷纷倒下,我们也倒下了。根本不敢抬起头。在这殊死的关头,又怎么能够知道敌人的方位?又由谁去记录下敌人的位置?他们的炮兵是从隐蔽的阵地上和很远的侧翼进行扫射的。连重型火炮也上阵了。一些坦克直接瞄准目标在进行射击,子弹从头上'飕飕'地呼啸而过……&&&&&
  "就在德国人的堑壕前,受惩戒的战士们的尸体躺在一片开阔地上的小灌木丛里,而德国人正在这块田地上'打谷',先是开阔地,然后是灌木丛,最后是一具具尸体……我们从惩戒营离开时,他们只剩下7个人,而他们的总人数是306人。"&&&&&
  在德国士兵和下级军官们的回忆录和书信中,我们也看到了描写毫无意义而又屠害生灵的类似场景。一位不知名的目击者描述了1941年8月,А.А.弗拉索夫所率领的苏联第37方面军在基辅向被德国人占领的高地发起进攻的情景,他所描述的某些细节与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位苏联军官的叙述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是徒劳无益的炮兵轰炸,结果对德军阵地毫无损伤,也是一波波的人发动进攻,最后倒在敌人的机枪前面。同时,一位不知名的指挥官徒劳地试图使自己部队的人再次发起进攻,最后也被德军的子弹打死。向这种并不十分重要的高地发起的进攻竟然持续了3天3夜,让德国士兵最惊讶的是,当一波人倒下后,另一波士兵仍然继续向前冲(德国人就不善于这种徒劳无益的军事行动)。但是,这些并不成功的进攻也使得德国人筋疲力尽。就像一位德国军人回忆的那样,他和他的同伴们感到最震惊,并且最难以忍受的是这种进攻方法如此生硬,场面又很宏大:"如果苏联人对于我们推进取得的这么一点进展就投入这么多兵力,那么如果目标真的十分重要的话,苏联人进攻得将会多么频繁,又会投入多大的兵力啊?"(这位德国作者肯定想像不出,红军根本就不会用,而且也不可能用别的方式进攻。)&&&&&
  第一部分\"常胜元帅\"朱可夫
  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的生命为代价去取得胜利外,根本就不会打仗,苏联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例如,叶廖缅科元帅就用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著名的"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的特点:"应当说,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
  有意思的是,统帅们大都像朱可夫那样指挥战斗。这大概是因为,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就是--"不惜一切代价!"&&&&&
  1941年11月,К.К.罗科索夫斯基派遣第58坦克师进驻莫斯科城下,这个师刚刚从远东调来,也没有时间做好战斗准备。结果,这个师损失了3/4的坦克和几乎1/3的人员,而敌军几乎没遭受什么损失。当时,罗科索夫斯基还组织第17和第44这两个骑兵师发动近乎疯狂的进攻,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苏联武装力量在卫国战争中的过大的损失还在当时就有一些苏联军官承认,虽然这并不是很安全的,比如,中将С.A.加里宁--他曾是方面军司令,后来从事预备役部队的训练工作,由于不谨慎,就在日记中写道,最高统帅"不关心保护人力资源,所以才在个别战役中造成了很大伤亡"。这份材料以及其他材料等"反苏联"的言论使得这位将军被判25年刑。而另一位指挥官--空军少将А.А.图尔然斯基在1942年被判12年刑,就是因为关于苏联情报局通报的很合理的观点,他说这些通报"只是为了安抚民心,并且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它们把我们的损失缩小,把敌人的损失扩大。"&&&&&
  我们的空军和海军不能因为自己的特别成绩而自诩。虽然在巴尔干和黑海苏联海军与敌人相比有着绝对的优势,但它并不能把这种优势变为现实。在刻赤半岛只进行过两次相对成功的海军登陆战役。但是,结果第一次以1942年5月的严重事故而告终,同时成功撤退的人只有极少数,就像从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撤退时的情况一样。1943年秋天在刻赤半岛进行的第二次登陆战役,在解放克里木的战斗中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是通过彼列科普地峡的缺口攻下了克里木。敌人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商务航行日渐嚣张,苏联空军和海军并不能给他们以沉重打击。他们不能够阻止1944年5月克里木的撤退,就像不能阻止1944年至1945年间德国警备部队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供给和撤退一样。总的说来,苏联海军行动非常被动,而在所进行的为数不多的海军战役中却遭受了严重的伤亡。其中包括,战争初期进攻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时"莫斯科"号舰长阵亡,而1943年10月进攻克里木的港口时,德国空军击毙了两艘驱逐舰上的全体人员和"哈尔科夫"号的舰长。&&&&&
  红军惟一一次大型的空降战役遭遇了巨大的尴尬。为了争夺第聂伯河畔的战略基地,1943年9月红军空降了两队伞兵。但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或者降落到了河里,或者干脆降落到了德国阵地上并因此阵亡或被俘。飞行员的经验不足影响了空军运输,而且运输机--主要是指美国的"道格拉斯",我们严重缺乏。&&&&&
  我们也不喜欢承认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在作战装备上的优势超过了苏联。德国"虎"式坦克不仅在与T-34坦克、而且在与最新式的约斯-2重型坦克(以约·斯大林命名的坦克。--译者注)的决斗中大获全胜。在"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击穿约斯坦克装甲距离内,约斯的122毫米坦克炮却无法击毁德军的坦克。德国最新型号的战斗机容沃-190当时常用做强击机,在战斗性能和飞行性能上都超过了苏联当时所有的战斗机。德国人终于在战争末期组织起大规模生产喷气式战斗机梅-262以及导弹V-1和V-2的能力。我们的喷气式飞机是战后才有的,也是在很多方面依靠被缴获的德军资料、被运到苏联的德国设计师和后来英美科学技术秘密研究所中苏联情报机关的窃取才生产出来的。同样,苏联的原子弹、火箭和最新型的潜艇也都是靠复制德国人战时最后留下的图纸生产出来的。&&&&&
  我们那时也没有战略航空兵。难怪战后特别小分队在整个欧洲收集受伤的"飞行堡垒"。经过修理后,把它们纳入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为的是哪怕对付一下昔日的盟国。这种飞机我们有60架,而美国人却有几千架!&&&&
  不得不承认,二次大战期间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相比,要落后很多。只是战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以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在情报机关卓有成效的帮助下借鉴到西方很多工艺规程为代价,苏联终于在现代化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与美国并驾齐驱。但是,作为经济潜力只是美国1/6的苏联,为这种竞赛要付出的经费只够维持40年的消耗。&&&&&
  对于苏联而言,1945年的胜利--就像冷战中的持久对峙一样,之所以成为可能,&&&&&
  就是因为国家能够动员所有兵力和资源用于战争所需。就像俄罗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一样,为帝国的妄自尊大受到惩罚的只有人民。还在中世纪,当农民能够选择为哪位世袭领地主做工时,他们的生活算是比较好的。但是伊凡雷帝及随后的鲍里斯·戈杜诺夫企图征服其他国家,开始依靠贵族阶层--他们是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于是便出现了贵族喜爱的农奴制度。就像为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我们的人民不仅要付出几千万人的性命,而且还变得失去自由和陷入贫困。愿上帝保佑,我们永远不要再取得这样的胜利。&&&&《二战秘密档案》
编著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