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的北部战区有几个集团军乡镇是那几个

平南县_百度百科
宋元嘉二年武城县改称,属永平郡(陈因之),隋仍属永平郡。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设(县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废永平郡改设藤州,武林、隋建二县隶属藤州。贞观三年(629年),置燕州(治所今武林),下辖武林、隋建,并设县(《大元一统志》作泰川县)而辖之。贞观七年(633年),徙燕州治所至宁风(今藤县地)改名,划武林、秦川隶浔州。同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都督府,督理龚、浔、蒙、宾、澄、燕、藤七州。又分武林县地置县,后改平南,治所今平南镇。平南之得名,旧志载三说:一为晋代平定交南,封平南侯,故称;二为县内诸山,自蛇黄岭迤逦而来,开敞,面南设治,因而得名;三是取南平和之名,称平南县《今县释名》(卷五)则载:因县治在永平郡之南,故称平
南。天宝元年(742年),龚州改称临江郡(阳建改阳川,仍隶龚州)。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龚州,领平南、武林、隋建、、阳川五个县,隶属岭南道。
五代,平南属。
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阳川入平南。宋嘉祐二年(1057年)又将武郎县(今县北的马练、国安、思和一带)并入平南县,仍隶属龚州。绍兴六年(1136),废龚州,平南县隶属浔州管辖。
元朝时期(年)平南县属。
明朝,平南隶属。
清代,平南县仍属浔州府。九年(1744)浔州府改隶右江道。清咸丰六年(1856)八月,大成军踞平南改称武城县,属大成国辖地(建都秀京即今);清(1861年)十月,大成国灭,平南重归清统治,武城县复称平南县。民国2年(1913年)推行省、道、县三级区域制,平南县隶属郁江道(道治今苍梧)。
平南中心广场
民国3年,改苍梧道。
民国15年(1926年)废道设区,平南隶属梧州区(区治今梧州)。
日,平南县获解放。1950年1月,平南县隶属梧州专区。1951年7月,梧州专区与郁林专区合并称容县专区,平南县隶属容县专区。1952年5月间,平南县将原所属的、罗香、平竹、那平等四个乡划归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同时又将原的黎田拨给藤县。1958年7月,撤销、容县两专区,分别设立梧州、两专区,平南县属玉林专区。1971年,玉林专区更名玉林地区,平南县属玉林地区。日国务院批复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平南县改属贵港市至今。
平南县辖17个镇、2个乡、2个:、、、、、、、、、、、、、、、、、、、、。
平南县自然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200多种,植物资源1000多种,其中各种树木300多种,药用植物500多种,森林覆盖率53.3%。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石灰石、花岗岩、红砂石、重晶石、金矿、高岭土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储量40亿吨,含钙率高达54%以上,是水泥与化工等行业用的优质原料;红砂石储量20亿吨,花岗岩储量30亿吨。境内有浔江、、白沙江、乌江、大鹏江、思旺河、秦川河等河流,地表水拥有量65.92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9.49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7.53万千瓦。
平南盛产优质米、石硖龙眼、肉桂、茶叶、烤烟、桑蚕、八角、瘦肉型猪、桂花鱼等优质农副产品。
平南县内河流属西江水系,西江横贯县之,境内全长44公里,为182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15条,集雨面积2987.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5.4亿立方米,全县雨量充沛,水能蕴量8.41万KW。全县建设有大、中、小型水库55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3座,水库储水量达5亿多立方米。
平南县西江大桥
全县主要渠道611条,总长1238.4公里,输水量66.7立方米/秒,塘坝2730座,引水工程5座,全县排灌机械保有量1209处,KW,水轮泵站158处,276台。三大灌区渠道贯穿19个乡镇,年供水量4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2万亩。县内西江河道当江段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防洪堤95.5公里,沿江水闸55座。城区建设罗冲桥排涝站1处,装机160KW。保护面积38万亩,人口53.84万人,大堤绿化33公里。平南县水力资源丰富,其中河系建引水梯级电站9个,分支小电站6个;大同江水系可开发建设梯级电站11个,建成后的大同江水系利俩电站已通过立项,投资1.45亿元,装机为6300KW×2台,目前正在努力通过招商引资建设该项目工程。平南县六陈水库距平南县城50公里,总库容3.39亿立米,有效库容1.73亿立方米,水库灌区渠道总长265.4公里,25.8万亩,坝后电站装机3×1600KW,水库集灌溉、发电、供水、养鱼为一体。平南县东平水库总库容42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5面亩,电站装机3×800KW。水库集灌溉、发电、供水、养鱼为一体。官成水库平南县官成水库位于当江北岸官成镇,距离县城区15公里,有三级柏油路直通水库大,水库库容2245万立方方米,库区面积约6000亩,灌溉面积7万亩,装机1540KW,水库集灌溉、供水、发电、养鱼为一体,由于距离县城区较近,极具开发观光、旅游、游泳、垂钓和休闲度假的价值。田贵水库平南县田贵水库位于平南县北部国安瑶族乡田贵村,建于1975年10月,引水蓄水集雨面积108.6平方公里,总库容502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2×1250KW,是一座以为发电为主,结合洪电灌溉、养鱼、休闲度假的园林式水库。
平南县水陆交通方便。是中国西南地区通往粤港澳地区的东向最便捷通道。境内通过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省道至太平公路与广西公路网连通。到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区仅需6—10小时,距南宁300多公里。沟通大西南、桂中、桂东地区的至平南二级公路,及桂东南地区的南北交通干线容县至平南二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县内公路总长700多公里,建成了平南大桥等桥梁20座,所有乡镇均通柏油公路。水运发达,常年可通2000吨级船舶。下达广州、深圳和珠海,到香港、澳门分别为540公里和490公里,上汇郁江、黔江,直达柳州、南宁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港口码头建设日臻完善。
平南至广州高速公路已经相继开工建设,纵向的荔浦至高速公路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建设。2011年还要开工建设柳州至快速铁路,以及柳州至平南高速公路。桂林经平南至玉林海口的铁路项目也已经纳入规划,2012年准备兴建的梧柳高速也将经过平南境内,随着一系列铁路与高速公路项目的相继实施,未来的平南将是桂东南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之一。
横向的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穿过境内,设有平南火车站,预计2014年通车,届时平南结束没有铁路的时代,直接进入高铁时代,到广州、南宁分别只需1.6小时。
200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9亿元,增长21.8%;完成财政收入5.85亿元,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增长4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5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354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38.8%。
2011年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35亿元,增长6.8%;完成财政收入9.04亿元,增长1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8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6022元,增长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5亿元,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7966万美元,增长60%。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10.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9亿元,增长25.7%;财政收入9.5亿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7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6976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23%;港口吞吐量1850万吨,增长9.3%。
平南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历史上以种植业为主,兼营林、渔、牧等业。农业生产主要是人工操作,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是不稳定的。
解放后,党和政府一向重视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生产,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县内农业生产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49年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为3338万元。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当年总产值为3345万元。1957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农业总产值为4135万元(按当年不变价计)。1965年按1957年不变价计为5436万元。1983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逐步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当年按1980年不变价计总产值为24191万元。1987年总产值增至25485万元,比1949年增加22147万元,增长7.63倍。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87年总产量为33842万公斤,比1950年的9650万公斤增加24192万公斤,增长3.5倍。畜牧业以猪、牛养殖为主,1987年生猪为74.69万头,比1950年的11.67万头增长6.4倍。耕牛生产1987年为68938头,比头增加3910头,增长6.01%。渔业生产发展较慢,1987年鱼总产量为247.7万公斤,总产值为628.6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47%。林业方面,解放后,年年植树造林,但成活率低,加上林业政策多变,封山育林措施不力,几度乱砍滥伐,森林面积增长不大。从1952年起至1981年,累计人工造林148.69万亩,成活率占46%;飞机造林自1969年和1970年两年造林35.55万亩。1984年调查,飞播造林有效面积为12.85%。大径木材和森林复盖率比解放初期还有所减少。
平南县历史上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总耕地的65%至75%。粮食作物中,又以种水稻为主,占粮食用地80%至90%。其次为红薯、木薯、芋头、大豆、麦。经济作物用地一般为总耕地的5%至10%。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稻谷产量大增,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用地增到总耕地面积的10%至20%之间。解放前,经济作物主要种植花生、桑、晒烟。解放后,主要是花生、烤烟、麻、桑;20世纪80年代后,以种植花生、糖蔗、晒烟为主,其他作物用地一般为总耕地的20%左右。
平南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县,广西肉桂、蔬菜、畜牧水产基地县,盛产优质米、蔬菜、水果、甘蔗、茶叶、烤烟、桑蚕茧、、荔枝、柑橙、芒果、余甘果、蜜枣、玉桂、、瘦肉型猪、三黄鸡等优质农副产品。其中肉桂为世界三大名桂之一,清朝道光年间就已享誉海内外。石硖龙眼是广西平南县名特优水果,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7年,平南县已种植石硖龙眼2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石硖龙眼商品生产基地,1996年广西平南县被农业部评为优质石硖龙眼基地县。
于2002年规划建设平南丹竹余甘果园,拥有果园4万多亩。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大玉余甘果种植列为绿色食品开发项目之一,大玉余甘果系列产品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纯天然食品金奖&,2002年广州首届全国粮油副食品博览会&天然保健食品金奖&,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获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亲笔提词&为农业和农民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牌扁。游客在进行生态游的同时,可采摘余甘果等水果,品尝余甘果茶、罐头、果脯、果酒等。
为适应市场需要,平南县及时引导农民进行龙眼无公害化生产,打造质优安全的品牌龙眼。2004年该县通过了无公害水果产地的认定,率先成为广西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同时,镇隆镇示范果场通过创建龙眼出口基地,进一步提升龙眼果品的质量档次,成为广西首家获得出口资格的龙眼出口基地。随后,丹竹示范果园也获得出口资格,生产的龙眼成功地出口到加拿大,开创广西龙眼出口的先例,提高了龙眼种植的经济效益。
平南丹竹余甘果
平南养殖业多年摘取广西外销仔猪第一的桂冠,而且成为广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达标县,也是广西2个基地建设达到优秀水平的县份之一,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瘦肉型猪基地县;人工饲养的猴、蛇等小动物出口年超百万美元。
清末前,县只有落后分散的纺织、打铁、造船、烧砖瓦、制陶器、烧石灰、酿酒、榨油、制烟丝、加工竹木器以及制鞭炮等个体手工业。清道光年间,县内桑蚕业逐步发展。清末民初。广东商人在丹竹建立广兴纶缫丝厂,这是县内第一个工厂。民国15年、21年,广东人在大安先后开设两个镬厂,共有工人100多人,年产镬头3万多只,其他手工业也随之兴起。
抗日战争前,日本等国的生丝等洋货源源输入,使县内生丝生产迅速下降。其他手工业也受到严厉的打击。民国27年(1938年)秋,广州沦陷,西江航道阻塞,县内手工业又乘时兴起。据民国29年(1940年)统计:全县有私营手工业1262家,共有资本26.89万元(国币),从业7610人。其中主要的有织布108家,资本1900元,从业216人,日产布900丈。织毛巾78家,资本4000元,从业156人,日产毛巾150打。卷烟14家,从业216人,日产卷烟8050包。印刷2家,从业10余人。制毛刷5家,雇工14人,日产牙刷310支。其他多是从事打铁、制豆腐、酿酒、制烟丝等个体手工作坊。这时期的名优手工业产品有:锋利耐用,驰名海内外的黄三利的“三利小刀”;色润、丝细、味醇的“大安齐丝烟”;制作精良的“思旺蓝耪”。民国31年(1942年)又有城厢盘塘人江海科开办的光源火柴厂。当时曾使用煤气机作动力,有七八十个工人。由于原料、销路、技术等诸多原因,开办不久即关闭。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国货物乘机而入,县内一些手工行业因受打击而衰落。至1949年,工业总产值219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仅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6%。解放后,人民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1952年1月兴建发电厂,是县内第一个国营工业企业,装机容量40千瓦,供县城机关和街道照明。1953年在大安建大安电厂和农具厂。年先后把大安镬厂、平南益群酱料厂、丹竹陶瓷厂、平南印刷厂、大安前进染织厂改为公私合营。1956年,县内有国营和合营企业8间,有职工400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882万元。1956年完成了对全县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成76个手工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平南的工业基础。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85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9.4%。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安镬厂、大安前进染织厂、丹竹陶瓷厂、印刷厂先后改为国营工厂。同时兴办大安钢铁厂等18家工矿企业。该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2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全民大办钢铁”期间,大部份人员投入钢铁前线,同时抽调职工600多人,兴办大小工厂57个,加工项目有淀粉、农药、土化肥等75种。工厂企业项目虽多,但由于原料缺乏,能源不足,生产技术上不去,人心浮动诸因素,致使产品质量低劣,很多产品销售不出去,甚至报废。至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06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比1958年减少1215万元。1963年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之后,县办的工矿企业只剩下平南电厂、印刷厂、农械厂、珠江酒厂、丹竹陶瓷厂、大安电厂共6家。商业线办的工业只剩下卷烟厂、平田副食加工厂、合营城厢加工厂、武林红砖厂等7家。手工业也基本归队重新组织生产。整个工业回复到1957年的水平。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882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13%。
1964年吸取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并经过整顿、调整,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发展工业,该年兴建磷肥厂。1969年又兴建氮肥厂,此后又先后建麻纺厂、水泥厂、雪茄烟厂、电机厂等10多个工厂,成为全县骨干工业,至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共219个(不含村以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6297万元(不含村以下工业企业、按1970年不变价计),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23.6%。
1978年后,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工业发展。1980年有工业企业241个。全民集体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412万元,净值3695万元,工业总产值6342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22.2%。1984年体制改革后,乡(镇)、村工业及个体工业更有长足发展,成为全县工业战线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985年,全县已形成了纺织、卷烟、酿酒、食品、化肥、建材、五金、机械、印刷等20多个工业行业,共有全民和乡(镇)工业企业222个。其中全民工业企业40个,乡(镇)工业企业182个。工业总产值127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村以下工业企业产值不计算在内),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28.9%。
1987年,通过深入贯彻执行中央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落实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横向联系,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适时地进行并、转、改产,使各企业生产经营发生较大的变化。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37个,集体所有制工业158个,全民与集体合营工业1个,城镇和农村合作经营工业与个体工业3851个。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年末职工1333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6169人,集体所有制工业7135人,全民与集体合营工业33人,城镇合作经营工业和个体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从业人员共64557人。年末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0304万元,净值7738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原值7369万元,净值5723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原值2862万元,净值1950万元;全民与集体合营企业原值74万元,净值66万元。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含村及村以下工业)23013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按1980年不变价计)。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为791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4.4%;集体所有制工业为555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15%。
工业品主要有烟、酒、糖、麻袋、蚊帐布、水暖器、陶瓷器、小刀、水泥、石灰、氮肥、磷肥等数十种。其中烟、酒、石灰、水暖器还是畅销全国乃至远销国外的产品。全年生产卷烟25168箱,饮料酒(混合量)1436.53吨(个体白酒454吨不计算在内),糖9955.7吨,麻袋1035.47万条,棉布242.97万米,日用陶器70.6万件,水暖器700886套,水泥4.58万吨,氮肥(折100%)2424吨,磷肥(折100%)2327吨,小刀209.3万把。劳动生产率,据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2845人,全员劳动生产率9341元/人。其中全民工业21个,全部职工平均人数6036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1930元/人;集体所有制工业136个,全部职工平均人数6761人,全员劳动生产率7048元/人;全民与集体合营工业1个,全部职工平均人数48人,全员劳动生产率6875元。从158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该年产品销售收入15092万元,已交利税费2227万元。盈利企业133个,利润总额1124万元;亏损企业25个;亏损总额187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中前期的,曾经是平南人引以为豪的时期:广西综合经济十强县之第三名。这个时期平南拥有鼎鼎有名的:广西桂花水暖股份有限公司、平南三利小刀厂、平南麻纺厂、平南磷肥厂、平南大安永发烟厂、平南蜜枣厂、平南六陈象棋厂等一批乡镇企业,是广西第一个乡镇工业总产值破千万元的县域。
但随着上个世纪末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转型之痛,平南上述乡镇企业未能成功转型和经营不善,相继一一倒闭,平南县的工业陷入低潮,财税也陷入困境。
平南工业初步形成了建材、化工、机械、制药、造纸、纺织、酿酒、塑料、食品、轻工等十几个工业门类,600多家工业企业。
乡镇企业主要有化工、建材、橡胶制品、桂类加工、竹芒木编工艺品加工、农副产品等行业。安泰化工责任有限公司是化工部农药生产定点企业,年产值超亿元,该公司研制生产的安泰系列产品为广西技术监督局重点保护产品,它以质优高效低毒的优势,畅销长江以南各省区;各式各样由木、竹、芒等编织成的工艺编织品也远销国外。
平南的大安镇、镇隆镇、上渡镇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服装业。
平南不断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平南经济发展引擎,总投资1300万元的入园大道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首期3800亩工业建设用地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建设;广西永源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万吨保健酒和珍稀动物养殖项目,拟投资5亿元建设林产品加工基地和港口物流项目,香港樱花集团公司拟投资60亿元建设电子产品基地等工业项目正在办理申请入园手续……
2009年,平南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6亿元,其中园区工业总产值30多亿元,税收近3亿元,园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0%以上。
工业园区已成为平南县经济发展支柱。平南县依据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及其分布特点,把丹竹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重点,辐射乌江、丹竹、和平山等工业集中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形成了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业、以加工为龙头的、以酿酒业为龙头的食品制造业、以文化纸为龙头的制浆造纸业、以农药为龙头的化工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竹木藤草编织业等六个支柱产业;精心培育水电、中药材加工、服装鞋帽制造、农产品加工和竹木藤草编具有发展潜力的五大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平南县抓住平南监狱搬迁的有利时机,积极向自治区争取立项建设平南县工业园区。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平南县确定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县,批准利用平南监狱置换的土地作为工业园发展工业用地的方案,结束了平南没有一流工业园区的历史。2010年1月,自治区确定了该县工业园区为广西A类工业园区,并确立了一园多区的发展规划。平南县工业园区包括临江工业园和丹竹工业园。
平南县境内设有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人民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大地保险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桂银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齐全,服务网点遍布全县城乡。
通讯设备先进。光纤电缆、短波和微波构成发达的电信网,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轨。公众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8万门,全县25个乡镇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建成了大容量长途数字传输网、程控电话网、、会议电视电话网、数字数据网、语言信息服务网等。
平南县语言有汉语、壮语、瑶语,以汉语为交际工具。汉语主要使用粤、客、闽三大方言,即(粤语邕浔片/勾漏片)、、,普遍会讲白语。但机关、中学、矿山、工厂、农场,能听能讲普通话的人也较多。平南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共处,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故少数民族群众都会讲平南白话。居住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边邻的壮、瑶群众还会讲柳州话、桂林话。亦有些人能讲几种民族语言。
日常生活用语、、,只在一些原始词汇、语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绝大部分语言在语法和语义上基本相同。南北河的白话又有些差异,北河白话多阴声、入声调,语尾较平,南河白话多阳声调,发音较重浊。平南、丹竹、武林、大安等圩镇居民多为广东商人后裔,故说话较近广州方言。特别是大安圩上人说话的声调,与广州语音更为相似,丹竹圩次之。说客家语的乡村有大鹏乡的思洪、思乐,思旺镇的镇西、思旺街、新政,安怀乡的谷塘、高岭、得寨。国安乡的思和、花洲、甘雅、民安、发达,官成的官东、岭西、横岭、新新等村。赤马乡、东华乡、思界乡有些自然村民也讲客家语。讲福建话的有官成镇的畅岩村、迥龙村,环城乡平田村的吕姓、林姓,上渡乡的雅埠村、六凤村的郑姓。此外还有思界乡的思界村、新旺村的林姓和曾姓,南荫的吴姓及丹竹三河村的林姓等。
随着南北走向的平南至容县、平南至武宣、平南至金秀二级公路和荔浦至铁山港高速公路等4条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以及规划中的桂林经平南至玉林湛江海南快速铁路,加上东西走向的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柳肇快速铁路、至梧州高速公路、柳州至平南高速公路和等4条水、大通道的规划建设,平南将成为&四纵四横&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的交汇点,成为连接珠三角经济区和的枢纽重镇。根据平南县的未来发展规划,城市主要向东发展,利用交通干线与丹竹对接,向南发展,利用镇隆至平南与镇隆对接。沿容县→平南→金秀公路为县域主要城镇发展轴,桂平→思界→平南→丹竹及南梧公路为两条城镇发展次轴,整个城市呈&带状城市,组团发展&态势。立足这些优势,争取到2020年,把平南建成县城区人口6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5.6%的现代化江滨。抓好城区防洪堤、江滨大道建设、城市花园,月亮湾小区、时代广场、瑞雁小区、乌江小区、将军小区、瑞雁大道、龚州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区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加快东湖环湖路及护岸、江滨公园、乌江公园、牛排塘风景区、体育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抓好城隍岭森林公园、城区绿化、小游园及居住区公共绿地、防护林带、道路绿化、观光等10项绿化工程的建设。
平南县科技工作主管单位是县科技局。下辖科技开发中心、科技技术情报所、电子计算中心、防震工作办公室,承担全县科技教育工作及知识产权工作。
平南县注重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全面实施“种子工程”、“优质谷示范工程”、“吨粮田综合技术开发”、“万亩优质桑园建设”、“吨糖蔗示范建设”五大农技开发工程,大大促进了全县经济作物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扎根与示范。培育开发的“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苗木供应区内外市场,规模大、效益显著。自治区创新计划重点项目“龙眼商品化生产及保鲜加工技术开发”、“龙眼低产园技术改造及商品化果园建设”均已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创以项目为载体架起区内外龙眼专家、教授和广大果农之间的技术金桥,带动了石硖龙眼生产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其次,注重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力开发企业主导产品,为全县民营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已经执行完成的自治区星火计划项目有“广西桂花水暖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电镀生产线自动化技术开发”和“楼顶池外全自动控制阀技术开发”。正在实施当中的区级星火计划项目有:安泰化工有限公司执行的“彩色薄膜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可湿性除草乐粉剂生产工艺技术开发”,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企业大胆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技术引进,促进了个体企业向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转化。平南县科达橡塑工业公司与外省科技机构合作研制“真空浇注型陶瓷橡胶衬里模具”项目开发的成功,带动开发新产品71种。平南县永隆机械厂厂长陈国栋不断推出专利型新产品,已申报批准的专利产品脚踏式切蔓机享誉大江南北。隆重推出的多项专利产品——高效节能环保型节能炉,参加了由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中国发明协会、广西知识产权局在北京联合举办的“百姓专利”首届十大专利人物评选活动颁奖晚会。永隆机械厂的各种专利型新产品产销两旺,已成为了全县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楷模。
1949年以前,平南县的卫生事业非常落后,广大城乡卫生状况十分恶劣,缺医少药,疾病丛生,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夺去了无数群众的生命。
2007年,全县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1个(解放初仅有1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23个;职工总数为1868人(解放初为10多人),其中获副高级以上职称31人、中级职称384人、初级职称943人。医院病床数911张;卫生系统固定资产达4862.2万元。为9.6万平方米;医疗器械设备价值为2118万元。此外,有民营医院2家,职工150多人,病床131张;县内每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卫生所,共有乡村医生及个体医生1000多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网。
同时,全县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县人民医院能开展脑肿瘤摘除术、颅脑外伤处理、手术、断肢再植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技术项目,各科医疗技术均达到区内领先水平。预防保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天花、疟疾、丝虫病、麻风病、小儿脊灰炎等达到了消灭或基本的目标。各种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护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平南城区公立医院主要有:、、平南县红十字医院、平南县妇幼保健院等。
平南县是一个经评定的全国体育先进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民间体育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传统体育项目有、抢花炮、武术、气功、篮球、拔河等大型活动;小型活动的有斗蟋蟀、斗鸡、顶竹杠、打拐,打田螺、舞狮、象棋、钓鱼、登山等。民间赛龙舟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它从清朝一直沿袭当代,每年端午节,丹竹、武林、大成及县城等地都有划龙舟或举行龙舟竞赛。赛龙舟由热心者发起,自由组队参加。每条龙舟16至20人,其构造比普通舢板艇较长稍小。比赛时,一般从上游适当的地方“放龙”,沿江直下,绕过沙滩或河洲一至二次后,便逆水直趋“标船”夺标。锦标是彩旗,头标红色,二标黄色,三标绿色,分别写上“独占鳌头”、“中流砥柱”等字样。此外还有金猪(烧猪),美酒等奖物。获头、二、三标者,即鸣锣庆贺,并按锣声节奏一边划桨,一边吆喝,沿江上下“游龙”以示胜利。
平南县荣获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西部百强县、“2007年、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7年、2009年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07年、2008年、2009年度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进步奖”、“2008年、2009年全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连续四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称号、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全区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广西优果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广西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等荣誉称号。
民国26年(1937年)春季,平南开始实施幼儿教育。当年有城厢幼儿园,大安、武林、六陈、平山、福寿、寺面、白马、丹竹、思旺、平政、镇西、旺官等中心校附设幼儿1班,共17班,583人。31年,城厢、大安、思旺、丹竹、官成、平山幼儿园各一所,共12班,518人。抗日胜利后,幼儿园只有城厢、大安两所。幼儿园之经费由当地商会募捐和公铺、市场摊位租解决、且政府问或补助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原有城厢、大安2所幼儿园外,思旺、丹竹等圩相继开办幼儿园。
1958年秋冬,随着人民公社集体食堂兴起,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开办幼儿班。数月后,全县大多数幼儿班由于教师工资不解决因而解散。
年,大部分生产队都办起了季节性的幼儿班,组织制度比1958年办的健全,仍无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统一的教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979年,县教学研究室幼儿教育组成立,和县妇联共同抓好幼儿教育。统一规定幼儿班开设语言与常识、算术、体育、音乐、美工5科,统一参照北京市幼儿园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每年集训全县幼师2次。发动督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开办幼儿园(班),增添设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1982年7月统计,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240所,幼儿6521人。
1985年,提高幼儿教育要求,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小学附设学前班,招收6岁以上未满7岁幼儿入学。因此,很多农村幼儿园改为学前班。
1987年,全县乡镇办、机关办、企事业办幼儿园30多所,49班,幼儿1931人,教师82人;全县小学办学前班491班,学生15638人,教师472人。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学生和县内热心教育的开明士绅率先改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私塾,加授算术、格致一类新知识,有的私塾改办为小学,停止读经讲经。
民国成立后,大学院颁行《小学校令》。平南镇、大安、寺面、六陈、丹竹、思旺等大圩镇及富裕村庄陆续开办小学,由当地宾兴、商会、会馆、团局、祠堂主办。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初小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图画、唱歌、体操7科;高小有国文、修身、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自然、手工、图画、唱歌、体操10科。“五四”运动以后,县内所有圩市和较大的村庄陆续设立初级小学。一般是教师1人,学生四五十人,复式教学。学制4年,科目有语文、算术、常识、体操、图画、音乐6科。平山、大中、大坡、大洲、富藏、镇隆、白马、官成、大旺、大鹏等圩相继开办高级小学。科目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三民主义(公民)、自然、音乐、图画、体操、手工10科。民国17年(1928年)全县初级小学209所,高级小学21所。民国21年,全县小学273所,学生9326人,为学龄儿童的15%,前后总共受过私塾和初级小学教育,粗识文字者98491人,占总人口的24%。
民国23年(1934年)广西开始实施国民义务教育。24年,全面实施,村设国民基础学校,学制4年,设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图画5科。语文、算术课本由广西教育厅编印。乡设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大都含初级班、高级班。高级班学制2年,设语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劳作、音乐、图画、体育10科。从此,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民国27年,全县村街均设国民基础学校,共450所,全县61乡设中心校60所,学生71334人,国民基础学校学生占学龄儿童85%,(当时学生流动很大,学年末比学年初往往减少百分之二三十)教职员1980人。
民国33年(1944年)日军来犯,大半乡村遭受蹂躏。光复后,仍有不少小学奄奄一息。38年,全县小学生20859人,为26年的40%。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恢复学校,并实行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
1952年土地改革胜利结束,工农子弟大量上学。1952年,在校小学生从1949年的20859人增到59297人,仅次于学生最多的1938年。
1954年,调整学校布局,各行政区设重点小学1所,各学区设中心校1所,乡乡办小学。学校的数量以及班级数、人数都比1952年略为减少,而学校的质量却大大提高。
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国家办学,群众也办学。各小学于国家下达的编制外增招班级,所需教师由学区党支部遴选报区公所任用,经费则由当地乡村统筹。于是,1958年全县小学由1957年的555所,学生60218人增到639所,学生77282人。
1964年,实行两种劳动两种教育制度,耕读小学迅速发展。是年,连耕小在内,全县小学615所,3236班,学生93138人。教职员3571人,其中公办1721人,民办180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严重摧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68年以后,小学六年二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课程精简为语文、算术、图画、音乐、体育、劳动6科,高年级增加农业知识。学生除学文外,还学农、学工、学军、也批判“资产阶级”。课本突出政治。着眼应用,少讲基本知识,更少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小学附设初中,再戴高中帽子,教师往上提,财物往上用,教育质量下降了。1975年全县小学244所,4140班,教师5460名,平均每班只有1.32名。其中公办教师1832名,占33.6%,民办教师3628人,占66.4%。这10年小学毕业生读、写和计算能力比较低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物质待遇。教育事业有了发展。198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6.83%,1982年为92.79%,1983年为93.37%,1984年为95%,1987年为95.7%。
平南办中学始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桂平、贵县、平南、武宣四县合办浔郡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建成平南中学堂,次年招收预备班。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招收四年制中学班,每年1班,学习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音乐、体操。学生大都来自名门望族,出身于大馆书房,新学基础知识极差,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教员缺乏,教学极不正常,学生流动甚大,第一二班毕业生仅14人。
民国13年(1924年)全国改行美式学制,中学分为高初中两段,各3年。平南只办初中1所,依照《新中学大纲》进行改革:实行训育主任制,训育主任由广西教育厅任命,国民党员充任,其他教师仍由校长聘用。实施三民主义教育,举行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纪念周,《修身》科改为《党义》。加强自然科基础知识教学,数学分为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博物分设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科目为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生理、历史、地理、党义、农业、音乐、体育、图画。民国19年以后,必修科加设农业、经济、园艺、林业;选修科目为应用文、中文法、代数、几何,学生可自由选读前两科或后两科。不久,选修科目改为英语、教育、任选其一。
民国14年(1925年)起,开始招收女生,男女同校。17年开办图书馆,扩大学生阅读范围。购置挂图、标本、模型、仪器、施行演示实验教学,采用语体文编写的课本,提倡白话文。
1931年,新桂系重新统一广西以后,在教育上,以“训练青年相与效忠民族及参与乡村建设,施行爱国主义及生产教育为主旨”,依此要求改革中学教育:《党义》改为《公民》;实行童军训练,进而实行军事训练与管理;开办农场、林场、学习生产技能;取消选修制,统一设置公民、童军、卫生、国语、英语、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动物、植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18科;统一课本,统一举行毕业会考;教育厅统一审查教师资格,统一任免调动。这时期,平南县立初中学生6班。另于民国21年(1932年)用龚南宾兴田租房屋开办私立龚南初级中学,学生3班,民国24年停办。
抗日战争初期,按照《抗战建国纲领》,实施抗日爱国教育。开设《战时训练》科,图书馆增添进步书报,校内经常举行唱歌、演讲、演剧、壁报、图画比赛,对社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但课程基本不变,课本也一直沿用战前的。这时,广州私立培桂中学迁到平南武林上课。高初中18至24班,平南县立初中6班,全县中学生30班,约共1500人,教职员100人。
抗日中期、后期,国民政府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要“集中一切意识思维智慧与力量于一个方面”,(即集中于蒋介石的国民党、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依此要求,平南各中学实行导师制,每班1员,考查学生个性,审阅日记,指导学生思想行为和课外阅读,协同童军或军训人员管理学生,定期向上汇报学生思想言行。毕业时出具训导处证书,写上评语。此外,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纪念周改称国父纪念周,《国民党员守则》作为《青年守则》,师生于每周集体朗读一遍。又在中学建立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这时期,平南县初中12班,学生500多人,而私立龚南初中也于民国31年(1942年)恢复,学生6班,连同私立培桂中学,全县总共42班,学生2000多人,教职员150人。
民国33年(1944年),私立培桂中学迁到容县,1945年秋迁还广州。民国36年(1947年)平南县立初中改为完全中学,每期招收高中1班,初中2班。私立龚南初中改为县立初级中学。38年,全县初中18班,高中6班,学生总共1200人,教职员80人。解放后,学校转向工农开门。1956年全县增办六陈、丹竹、思旺3所初中。全县公办中学由1949年2所增至5所。1960年增办平山、大坡、同和初中3所。全县公办中学8所。民办初中2所。1966年全县初中学生4531人,比1949年增加3631人;高中学生406人,比1949年增加106人。
“文化大革命”大批大斗教师,平南县中学为重灾区,受迫害致死教师4人,被斗教职员36人,超过教职工的一半。大安中学也被迫死3人。未受批斗教师亦人人自危,不敢管教。学生深受无政府思潮毒害,组织纪律观念薄弱,集体事漠不关心,无心学习劳动懒散,只热心争吵,图个人名声。1968年,实行“教育要革命”,缩短学制,高初中各2年;原有公办初中一律改为高中。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所有高初中学生一律推荐入学,免除考试。1969年,每个公社办高中,1970年每个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1975年,大队小学进而办高中班。次年达到顶峰,全县中学37所,239个教学点,初中823班,学生36775人,高中404班,学生19064人。复课初期,高中初中都开设政治、语文、外语、数学、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军事体育、生产劳动8科,每周上课24至26时,但实际上,大多数时间用来诵读《语录》,批判教师和下厂、下场、落队劳动,甚少上课。1971年以后,教学比较正常。工业基础课分设物理、化学两科。1974年,学朝阳农学院,赶浦北白石水中学,全县高中普遍开设带点专业班。年,每个年级都分设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农村医药等班。基础知识一减再减,且支离破碎;专业课也因无合格教师,无教材、无设备,徒具虚名。总的说来,“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中学教育数量大有发展,1976年初中、高中、完中总共37所,1227班(含小学初中班)学生50902人,比1966年增加27校,1128班,50902人。但是教育质量较差,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读写算的能力低于“文化大革命”前的高小毕业生。这十年的高中毕业生约15000人参加1977年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百分之九十七的考生,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四科总成绩在180分以下,许多人数理化零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南的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发展。1980年,调整中学布局。县办高中,公社(乡)办初中,大队(村)办小学。平南县中学重新定为县重点高中,思旺、城厢、丹竹、大安、六陈、大新6所高中为一般高中;平南镇中学仍为完全中学;平山、寺面、大坡、镇隆、安怀、同和、马练、大鹏8所高中改为初中;以后陆续增设大洲、大安、六陈、大新、武林、东华、赤马、大成、环城、思界、国安初中、平南镇第二中学(初中);村联办初中13所。1980年全县中学23所,252个教学点,1171班,学生46711人,比1977年减少12770人。1987年中学41所,145个教学点,727班,学生37697人,比1977年减少601班,22144人。教职员工2822人,其中公办2052人,民办770人。1988年以后,社会办学逐年增加,1992年有龚州高中、朝阳高中、西江初中、龚南初中、春阳初中、燕湖初中、聚秀初中、桥北初中。
1980年以后,地、县教育行政部门按教育部颁行的标准逐年配给全县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仪器、模型、标本、挂图。其中平南县中学现有仪器、模型、标本足够高中24班物理、化学、生物2人1组实验使用。
在教学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得到更大的重视。年,为了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按照学生的专长,一般从二年级起,分文科班、理科班教学。多用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一般说,用一个学期总复习,讲授、练习、检查、总结统一进行,使学生的认识,逐层深化。采取标准化命题,统一考试。期中考试由学校举行,期末由县或地区举行。总复习结束,地区举行摸底试或称模拟(高考)试,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补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在抓好智育的同时,认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着重施行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集体主艾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教育,以包括学生守则、学生道德规范、公民“五爱”、“五讲四美”在内的法纪教育,学生政治质量不断提高。
平南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早在南宋时期,在《岭外代答》卷之七:乐器门、平南乐曾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廓村庄、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曰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从记载中可以知道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一直在龚州大地上萌芽成长。据1986年普查,民族文化有民间舞蹈、木偶戏、八音、采茶戏、等。其分布大致遍及全县各乡镇,这些音乐、舞蹈、戏剧经历了各个不同翰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推动了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具体简况如下:
民间舞有四个类型:
第一类为采茶舞,该舞流行于各地,它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它表现劳动场面和爱情生活、形式是载歌载舞,多在岁暮或正月表演,适用于庆丰收、庆婚娶、贺新年等一切喜庆场合。
第二类为自娱舞。这类舞蹈在我县不多见,只发现一个叫《四季木屐舞》。应用于宣传时事、借物抒情、即兴表演、赞颂丰收等。
第三类为拟兽舞。以兽舞分《龙舞》、《狮舞》、《鹰狮舞》、《麒麟舞》。常出现于新春佳节、迎神赛会、婚娶贺寿等大型喜庆场合。
第四类为祭礼舞。即跳师和道公舞,两种舞均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用于丧事道场,酬神、、起福、还福等场合。
木偶戏是平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县城及各乡镇均是手杖木偶戏,它简单灵活,几平方米一个木偶棚,二十个左右的男女老少几个形象,两个艺人一人打击乐,一人操纵木偶,开台锣鼓一闹,便唱起当地山歌,舞起木偶来。演出的节目均是传统剧目,如《》、《精忠全传》等,也有艺人自己创作编排的剧本,各行当角色安排适当,文武唱做念打均一人完成,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也有故事、有人物、有冲突、有戏看、观众欢迎。
平南地方八音是从《平南乐》发展而来的,是劳动群众喜爱的吹打乐曲。八音积累了大量曲牌和锣鼓经谱,同时经过长期实践,表演艺术得到步步提高,成为我县民间文艺的宝贵财富。一九五六年,官成镇苏茆村的八音,参加县文艺会演获奖后整理成《闹八音》,参加地区、自治区文艺会演均获奖。一九五七年自治区歌舞团把《闹八音》整理改为《普天同庆》往北京汇报演出。八音的器乐、由双皮小鼓、、大、双锁呐等几件乐器组成,除喜庆、丧葬使用的俗用的曲牌外,还有不少采茶、粤剧常用的一些曲牌,曲调优美流畅,质朴自然,听后使人倍感亲切。
采茶戏是从外地传入的,最初的演出形式是载歌载舞,由一男一女(男扮)或一男两女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茶公穿普通便服、扎腰带,戴荷兰帽,手执钱尺;茶娘着大襟花衫,系彩裙,盗,舞绣花手帕,多在岁暮或正月演出,人有喜事,如结婚、贺屋、生日等也请去表演助兴。最早演出的采茶歌舞是《三拜》、《十二月采茶》等,到民国期间,转演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探村》、《闹五更》、《卖茶》等,就慢慢地演变为有简单情节的有矛盾冲突的采茶戏。如《》、《吕奇正》等,采茶戏因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能普遍传播,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平南城区中部图
粤剧虽然不是平南的剧种,但它却是全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明末清初,由于政治、军事等原因,广东逐渐向广西移民,大批广东商人溯江西上,渐渐地把粤剧带到广西。尤其是粤剧艺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进军广西,失败后红船子弟流散各地,他们向当地人传艺授徒,粤剧便传播开来。现平南镇、大安镇、丹竹镇、思旺镇等均有粤剧曲艺社团。
平南县境内有“畅岩怀古”、“白马双英”、“新隆丰碑”、“田湖映翠”、“碧海银川”、“渔洲雁讯”、相思温泉、风光、大桂山“一线天”及大安列圣宫、豫王、赞王故里等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还有众多人文古迹、绮丽风光、独特景观可开发成旅游风景区。已建成的旅游景点有畅岩山、大王宫、白马双英、六陈水库景区、公园等10多个。还有鹏山风光,大桂山风光,富藏明清古建筑等尚待开发当中
畅岩山在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的思回村,又名思回,或二程岩,原为八景之首,宋代龚州知州程遹曾为其二子、程颢延师(濂溪)在此讲学读书,世称周程三夫子。后来二程成为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占一席地位。今该洞口仍有古镌“天南理窟”四字,四周有宋以来碑刻一批。
平南八景之首思回石山
位于县城西北六十五里的田贵水库风景区。该库七十年代建成,人工湖泊,山碧,中有数岛,宛似。雄伟的水冲结坝,列入国家级先进科研成果。该地修建了不少独具风格的亭台楼阁榭,以及游泳池、娱乐场、旅馆等,成为县旅游胜地。
平南新八景——田湖映翠
位于县城北八十里的国安乡花洲村。该地蜿蜒的十九座巨峰,起伏有序,若腾云之蛟龙,当年太平天国革命利用其险要地形作为首义地点之一。还有建立团营以升旗仪式命名的北降坪、与清军鏖战地点命名的大血坪、打制兵器炼铁炉遗址等。
县城东南九十里的六陈水库风景区。雄伟的坝首,浩渺的水库,为六十年代建成的又一人工湖泊。东西两大干渠的水波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白马双英
县城东七十里的白马圩风景区。该处有明督师故里和南
平南新八景--碧海银川
汉状元庙遗址。梁嵩为五代南汉时人,经苦学考取状元及第,仕至,因不满虐政,辞官归里,过白马东濠河溺殁,州人感其请蠲免龚州丁赋之德,立庙以祀。袁崇焕诏授兼三边总制时,曾在家乡平南白马建有“总制三边坊”。1986年,在白马圩重建改建了“袁崇焕总制三边坊”和“梁嵩纪念馆”。
县城东南九十里的寺面乡,平、藤、容三县交界处,山岭逶迤,风景绮丽。1927年秋至1928年初,党领导在此发动“劳五暴动”,
作建立之尝试,揭开了农民运动新的篇章。
1987年,广西区人民政府和拨款建立劳五暴动烈士陵园。
平南县殉国烈士纪念碑
游鱼洲在县治龚江中,形似游鱼,秋冬见洲,时有鸿雁飞集,邑人以为科甲之征兆,为旧八景之一。洲上有不少奇异石子,每逢节日,人们辄登洲游览,拾回石子作观赏或压卷之用。游鱼洲南有一将军古渡景点,也曾为旧八景之一。游鱼洲北更有辛亥广州起义烈士平南五烈士碑,碑指霄汉,气壮南天。一桥飞架,西江中最大跨度的平南西江大桥,雄崎诸景之上,使游鱼洲更添姿增彩,鱼洲重新定为新八景之一。此景原名“鱼洲瑞雁”,为旧八景之一。新取名“鱼洲雁信”,取明督师袁崇焕《游雁洲》一诗中的名句:“雁信边宵至”为题意。
版式:| 炫彩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城县北部乡镇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