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歌曲知青参军入伍有什么优惠政策

您(@)目前可用积分:306756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最近网传要补偿知青损失,知青和知青后代请说说?
73568 次点击
357 个回复
23:01:39 发布在
&&&&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我的观点很明确,而且多年来一直很明确,没有丝毫摇摆:&&&&1、文革后期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直接造成的恶果,是文革的延续,对中国一代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运动;&&&&2、知青运动的特点是:(1)非个人自愿;(2)带着“接受改造”的原罪;(3)知青点不具备安置和正常的必要的生活条件;(4)在数量上,规模上完全脱离了“就业”的常规。安置点完全无法正常运作;(5)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6)基本上失去教育成长的机会。&&&&3、对于知青个人而言,除了生活劳动条件极其恶劣,身心受到摧残,并且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导致“知青”没有知识,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人生竞争中完全处于不能适应的劣势,造成大量下岗,基本被社会所淘汰;&&&&4、在动员知青的过程中,祸及其父母家人,在知青回城后,由于文化知识和身体的问题,影响下一代的成长。知青运动祸及三代;&&&&5、损害面这么广,损害程度这么严重的一个超大规模的彻底的错误运动,从来没有反思得出教训,当局也从来没有表示过歉意和给予知青任何补偿。&&&&――――――――――――――――――&&&&所以我认为,在文革运动中,知青是受害最深,最应该得到道歉和补偿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如“走资派”过后都得到了平反和“官复原职”,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而知青的损害无法补偿,他们因为错过教育机会和身体受到严重损害而一生一蹶不振,他们是遭受最不公平社会待遇的群体。所以当局最应该向他们公开道歉,并给予他们应该得到的补偿。&&&&最近,网上流传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极其理所当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十分渺茫和遥远。&&&&(下面转贴)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07:09 &&
&&&&关于补偿知青上山下乡损失的文章【胡同口】&&&&55915 &&&&•&&&&&&九龙湖主&&&&楼主 &&&&补偿知青下乡期间的损失 应列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飞康 &&&&国务院公布的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没有将“还旧债”的问题列入其中,是有失公正的。“还旧债”,是指部份群体因种种原因,自身利益受到损失后,政府给予经济补偿。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历史上和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对遭受错误打击的人员予以经济补偿等等,全都属于“还旧债”的范围。&&&&在文革期间,以国家名义所发动所组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1979年结束时,由于当时的各级领导,也包括知青自己,对这场运动的认识都很模糊。正因如此,国家也不可能想到要为蒙受苦难的知青群体予以经济补偿;知青及他们的父母当时也仅仅是满足于能返城就行,根本也不可能想到经济补偿一类要求。但是,当时没有想到不等于以后不会想到。&&&&从196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今已有45年了。当时,上海的六六、六七届初高中学生,除部份去了工厂,将近一半去了农村。尤其是六八、六九届初高中学生,无论是刚成年的或是未成年的,以“一片红”的形式,全都被上山下乡了。&&&&在国家面临的危难之际,上海知青以上山下乡的方式,为社会的稳定承担了义务。一些研究中国当代史的专家指出:没有老三届学生的上山下乡,当时的城市将会更乱更加动荡,社会更加混乱。仅就这一点来讲,知青是有功的。&&&&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十年下乡期间,恶劣的工作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给知青的健康、尤其是对一大批未成年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知青在农村,看病吃饭的钱;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要靠父母资助。当时所遇到的困难,都由知青的父母承担了。一贫如洗的知青回城后,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在后来的的改革中又遭遇了下岗失业的厄运。知青的生活经历,电影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有反映。那些故事那些细节,基本上是真实的。不堪回首的这一段历史虽已过去,但过去了不等于就没事了。 &&&&现在,知青要求经济补偿,就是对 “分配讲公平”对“还旧债”的理解,党和政府有责任回应知青的呼声,也有责任为以往政府的过错埋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做了不少为纠错而埋单的好事,如“将知青在插队期间的务农时间也计算工龄”就是其中一例,但这是不够的。知青在农村中遭受的苦难,绝非那些“农家乐”式的、花花草草的回忆录所描述的那样。真实的知青生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是“很苦”的,就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歧山说的那样“尝过挨饿的滋味”。如今,贡献了美好青春的一代知青已成了老龄族一员。收入低病痛多,知青的现状让人看了心酸。&&&&为了抚平一代知青心中的伤痛,建议采用对下乡期间的工龄进行补贴的方式,还历史欠下的一笔旧账。工龄补贴,是对知青的实际务农时间作出补偿。所谓实际务农时间,是指在农村、农场的实际干活时间;凡是在上山下乡期间上学参军的、进工厂进机关的,只要是脱离了农村、农场的,这段时间不能算作务农时间,要剔除出去。用通俗的话说,叫有一年算一年,有一年补一年。提出工龄补贴的方式,考虑其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至于补多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其次,要向下乡时属未成年的68、69、70届初中毕业生要给予重点补偿;更要给予在农村、农场期间因干活、或因遭遇错误处理而受伤致残的、病故的、失踪的、牺牲的知青父母一次性补偿,这一点在79年后的35年里被遗漏了。&&&&第三,经济补偿的事项由当年知青输出地的政府承担。大批知青去农村后,所在的城市因此减轻了负担,是得益者。现在,为当年的知青提供帮助也是合情合理的。 实施补偿,体现的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理念。尽早的为在苦难中熬过来的一代人给予帮助,是时候了。为了国家的百年稳定,希望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制定本市的“收入分配方案”时,应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考虑在内,不要再留尾巴,确保今后不再发生因历史问题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十年下乡期间,恶劣的工作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给知青的健康、尤其是对一大批未成年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知青在农村,看病吃饭的钱;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要靠父母资助。当时所遇到的困难,都由知青的父母承担了。一贫如洗的知青回城后,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在后来的的改革中又遭遇了下岗失业的厄运。&&&&&&知青的生活经历,电影电视剧和小说中都有反映。那些故事那些细节,基本上是真实的。不堪回首的这一段历史虽已过去,但过去了不等于就没事了。&& &&&&现在,知青要求经济补偿,就是对 “分配讲公平”对“还旧债”的理解,党和政府有责任回应知青的呼声,也有责任为以往政府的过错埋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做了不少为纠错而埋单的好事,如“将知青在插队期间的务农时间也计算工龄”就是其中一例,但这是不够的。&&知青在农村中遭受的苦难,绝非那些“农家乐”式的、花花草草的回忆录所描述的那样。真实的知青生活就如总书记说的那样是“很苦”的,就如常委王歧山说的那样“尝过挨饿的滋味”。&&&&&&如今,贡献了美好青春的一代知青已成了老龄族一员。收入低病痛多,知青的现状让人看了心酸。为了抚平一代知青心中的伤痛,建议采用对下乡期间的工龄进行补贴的方式,还历史欠下的一笔旧账。&&工龄补贴,是对知青的实际务农时间作出补偿。所谓实际务农时间,是指在农村、农场的实际干活时间;凡是在上山下乡期间上学参军的、进工厂进机关的,只要是脱离了农村、农场的,这段时间不能算作务农时间,要剔除出去。用通俗的话说,叫有一年算一年,有一年补一年。&&&&&&提出工龄补贴的方式,考虑其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至于补多少,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其次,要向下乡时属未成年的68、69、70届初中毕业生要给予重点补偿;更要给予在农村、农场期间因干活、或因遭遇错误处理而受伤致残的、病故的、失踪的、牺牲的知青父母一次性补偿,这一点在79年后的35年里被遗漏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0:41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2:04 &&
老大也当过知青。按说现在是最佳时机。只怕推不动衙门里办事的人,他们不缺这点钱。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2:33 &&
在文革运动中,知青是受害最深,最应该得到道歉和补偿的群体。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4:33 &&
于法,于理,于情,政府何堪?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7:55 &&
如果说当年,国家经济能力有限,没钱,知青顾全大局,忍耐等待。但是到了今天,国家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就要体现在公平和法治上做点事情。国家完全有能力,也十分应该偿还历史欠债,对知青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有一点起码的表态和补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9:15 &&
早就算作工龄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9:23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补偿满足不了要求不如不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1:26 &&
23:19:15&&的原帖:早就算作工龄了走资派也算作工龄完事?何况大部分没有算工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1:47 &&
我地一个知情,到农村后,分了宅基地,现在补偿接近十套房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9:07 &&
最应该补偿的是自卫还击战死去的战士,每人六百元抚 慰金,当时只够买一头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39:18 &&
觉得非常非常不可能!那些被活活打死的人还没有任何赔偿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40:47 &&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45:46 &&
非常可能.给予知青补偿按现在的或退休前的级别补。老百姓10元一年,副科100元一年。。。。。
共 73568 次点击,357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187430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3708 / 昨日发帖:25691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最近网传要补偿知青损失,知青和知青后代请说说?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您当前的位置: >
上山下乡知青退休补贴政策,知青退休有何待遇,知青下乡风流故事
  导读: 在文革时期,好多知青下乡就业,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和机会,到现在还在自己缴纳各项保险,只希望国家什么时候能给补助,帮助他们走出现在的困境。也许您就是当年的知青?!也许您的兄弟姐妹就是当年的知青?!也许您的父母就是当年的知青?!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大声呼吁,帮助他们争取国家的补偿,为他们的青春岁月争取现实的经济补助。
在1966年--1977年间,城市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当时的国策.
由此造成了这部分人员在最宝贵的年龄段,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错过了能力储备的黄金时期.目前大批&4050&人员的下岗失业人员也正是这批人.即缺乏学历,又没有技能.是城市生活中最困难的群体.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还在自己缴纳养老保险,心中唯一的期盼就是快点到退休年龄,拿到养老金。然而,作为整个群体而言,无论是在岗的,还是下岗的,无论是已经退休的,还是未来要退休的,由于他们在岗时的工资微薄,到退休时,拿到的养老金也是最低的,永远都是城市中收入的低层。
这些人&一出生就挨饿,一上学就停课,一毕业就下乡,一回城就待业,一工作就欠薪,一减员就失业,&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倒霉的一批人。在&文革&后,由于无法解决从初一到高三,六届毕业生同时就业的问题,他们被迫下乡。八十年代低工资收入为国家经济恢复作出了贡献,九十年代国家经济转型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工厂欠薪、下岗失业,为后来新世纪企业的腾飞作出了重大牺牲。
今天这种局面,最主要是国家政策造成的。这部分人正是现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80后们的家长,要建立和谐社会,他们是最需要关怀的。温总理多次说过,&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以,国家应该对这批人给予适当的补偿。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发布时间: 来源: ()
文革中发生南京知青之歌事件,作者任毅被捕判刑10年。该歌反映知青不满下乡的无奈和忧伤,流行很广。这幅油画《南京知青之歌》就是描绘当年中学生坐火车离开城市的情景。
但历史已证明,毛49年后的历次整肃和改造运动一样,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阳谋”,是强行推动的思想改造运动,造成知青身心的创伤,国民素质的恶化,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
有研究者说,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才将上千万城市中学生下放农村的。这与我的经历大相径庭。中共文件说,文革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继续革命”。作为文革一部分的知青下乡完全是不算“经济帐”,只算“政治帐”的“革命”,乃是更全面的阶级专政的一部分。
知青是被变相劳改
先说当时的“就业”问题。知青都是在校中学生,其中高中毕业需就业者只占一小部分。在我下乡的东北农场生产队,先后接纳各地知青一百多人,高中毕业生只十余人。若大专院校正常招生,加之文革前中国经济的恢复,哪有高中生就业难的问题?知青下乡及大学关门反而造成很多专业后继无人。北京市就曾到北大荒召回大量高中毕业知青回城当中学教师。其他很多机构也招揽知青填补空缺。
我也不认同,知青下乡是解散红卫兵以打击政敌的观点,因为红卫兵自始至终就算不上政坛的一支力量,只不过是毛泽东的一个暂用工具。以北京市为例,各中学一九六七年就被军管,每个班都有现役军人领导管理。
知青下乡的实质是什么呢?是毛通过文革摧毁传统文化和教学秩序的深化。旨在借上山下乡对一代知青进行“再教育”为名,以欺骗和强迫手段,将愚民政策灌输到成长中的青少年身上。结果不仅使知青一代身心受到摧残,而且知识水准倒退至小学水平。集团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尖锐指出,上山下乡运动是“变相劳改”,是恰如其实的批判。
知青是教育制度崩溃的受害者
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全民素质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百年大计,国民教育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美国立国二百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其经百多年确立的世界一流教育制度功不可没――大量中国权贵花重金将子女送到美国读书,为美国民教育育作了最大的广告。
人们很难明t毛泽东发动知青下乡运动的真实想法。他也曾送儿子到苏联留学;但他在中竟然关闭全国的大学,全国停课闹革命,后来才勉强说“理工科大学还要办”。官方宣传,上山下乡是“反帝反修”战略决策。依我看,反帝就是要反掉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现代文明,包括国民教育;反修就是要否定苏共淡化阶级斗争的修正主义,包括专家治国,技术挂帅。造成“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智主义大泛滥。反映了毛对现代文明的无知和对知识分子的仇视。
知青运动有违中国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整个文革造成对教育资源的大破坏。当年探亲时我曾在一位原哈尔滨军事学院教官的家里借住,见过那座投资数千亿元,规模宏伟的苏式军校的败象。学院被撤销,一座座有坦克,战机雕饰的教学大楼冷冷清清。教职员人心惶惶,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在北京,我小学母校旁的北京机械学院也被搬迁,设施齐全的高等学府成了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的总部。
大学关门,中学生下乡使本来就很落后的中国大陆被世界技术革命远远抛在后面。在这方面,中国远不如“苏修”。苏联的教育体系与传统,一直没有受到破坏。基础教育公认居世界一流。冷战时期的航天领域还一度领先美国。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与科技都落后于俄国。文革反修只是留下一个丑陋的笑话。
中国知青的父母极少真心拥护上山下乡运动,自愿放弃对子女监护之责的。因为那是违背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谁愿意在和平年景家人离散?导致一两代人亲情的缺失。然而毛的“革命”自来不讲人性,一场知青运动留下的后遗症延续至今。包括目前中国不少与那代人有关的家庭问题,如扭曲的婚姻观,不善养育子女,不懂孝敬长辈等等。
知青下乡加重农民负担
官方宣传上山下乡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有人也说,知青没有甚么可抱怨的,那些世代劳作的农民比知青更不幸――这是非常荒谬的说法。中国农民的苦难由来已久,但有史以来,尽管常有农民困苦奋起造反的事件,但农村一直是文人雅士的隐居之所。三国时诸葛亮就是刘皇叔“三顾茅庐”才肯进城做官。晋代陶渊明辞官回乡,务农二十余载,老死乡里。即使有罪臣被流放边陲,也多是家人同行,绝无在校学子被集体赶去务农的先例。
农村之成为劳改之地,农民之成为次等国民,是中共通过集体化剥夺农民土地所有权及实施严格户籍管制以后的事。时至今日,中国农民进城打工,仍被贬为“农民工”,境遇如奴工,处处受歧视,城乡差别有增无减。知青下乡和城乡差别风马牛不相及。若不是下过乡,我不会知道,当年被派去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很多都是军队政治清洗的牺牲品,国营农场成右派分子的劳改所,尽人皆知。
知青不仅没有为东北农场增加收入,反而使本来盈利的农垦系统连年亏损。中央为推动上山下乡运动,压各级政府拨款为知青建房发补贴,加重了农村的经济负担,更凸显农民与城里人的不平等。结果,广袤的东北原野上没有因大批知青到来而建成哪怕一座像俄国西伯利亚共青城那样的重镇。中国也不可能有如美国十九世纪淘金热那样的西部大开发伟业,皆因知青下放无异于流放、劳改。
知青是农村的弱势群体
电视剧《知青》塑造了一个改变农村面貌的知青支书形象,拔高了知青干部的胆识能力,是对世代务农的中国农民聪明才智的极大贬低,也不符合事实。当年高考交白卷的知青张铁生描绘的实情是,他这个“负全责”的小队长“每天近十八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根本没时间读书“复习”。
绝大多数知青靠辛苦劳作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谈何为农民谋福利?个别知青干部只是当地干部队伍的陪衬,应付集体劳动已力不从心,谈何为民请命,挑战上级?黑龙江兵团很多女知青被现役军官强奸悲剧的曝光,据我所知,是因有受害者或知情人是高干子女,他们有办法告到中央,几名施暴者才被处决。公开披露的案情未见有知青干部起而保护女知青的纪录。其实有的知青干部自己也是受害者。在半军事化的兵团尚且如此,知青在无亲无故乡村的境况可想而知。甚至有南京知青因写歌诉乡情被判重刑,歌曲被禁唱。
一两千万知青在六七亿人口的农村(农场)是弱势群体,出身不好者还成斗争对象,大批知青未能适应当地生活就已思迁。受年龄,教育程度及境遇的制约,知青没有能力承担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在技术上不行,在体制弊端上更不可能有所作为。知青赤脚医生和乡村教师等,在总体上连业余救护和代课教师的标准都达不到。记得《兵团战士报》曾宣传过知青搞科研的典型:将大豆与花生嫁接,想培育出地上结大豆,地下长花生的新品种。当时没人敢公开质疑,后来也是一场空。
至于知青参与农村改革尝试的,据我所知,因为与世隔绝使知青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要件一无所知,他们不可能有所作为。在同龄人中,常常充当政治运动前锋的高干子女,多是借父母之便,读过内部文件而闻风先动。在有风险的开创性改革上,鲜见高干后代有大建树者,而借父辈之光进城当官者却大有人在。
空前规模的走后门到返城潮
知青改造运动注定以流产、失败而告终。它不仅遭到知青及家长的普遍反感,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干部,包括被打成走资派的高官们的抵制。除极少数高干子女能将下乡之苦化为此后晋升的资本外,绝大多数知青除了苦痛和疾病,几乎一无所得:无文凭,待业,下岗,提前退休,成弱势中之弱势。即使有少数知青通过考试成为七七到七八级大学生,却是和小十多岁的一代人同班,那些为人父母的知青大学生还要负养家活口之责。有甚么能补偿那十多年被荒废践踏的青春时光呢?
开走后门当兵之先的是高干子女。下乡没多久,我的一位同室北京知青突然不辞而别,被褥上的字条说,他当兵去了,行李书籍等任由我们处置。据说他去了福建军区。而我们队几名经正常征兵入伍的平民子女,两三年服役期满,都转业回了北大荒。北京知青也不例外,利用上学返城者更多。记得队里一位只有小学程度的女知青,突然向我们请教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排列和发音。不久,她悄然离队,被大学外语系点名录取。有同学说,她父亲是管分配住房的官。
也有知青为离开兵团,放弃吃商品粮户口,到农村插队,再利用关系,经招工或推荐上学返城。我并未见有电视剧《知青》中那样要到兵团去的插队知青,因为在中后期,因农村都不愿知青与社员争口粮,插队知青返城已较容易。我因为留在兵团而被笑为傻瓜。
走后门返城之风使“听党的话”的知青处境尴尬。没返城的被看成没有本事,或家庭有问题。后期,全国的知青家长为孩子返城找门路,送礼拉关系蔚然成风。很多知青也被迫假离婚,假伤残,威胁干部,甚至出卖贞节,只为拿回原有的城市户口(严歌苓的电影《天浴》真实描写一个四川女知青的悲剧)。知青回城首创的这种大规模“走后门”的负面影响延续到今天,并被“发扬光大”成为一大。
1、2、3、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上山下乡知青补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