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王世贞的论诗三十首主张

人物生平/王世贞
嘉靖时期王世贞半身像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初五(12月8日),王世贞出生。(注:今岁忽已知命,仲冬五日,为悬弧之旦。)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上京参加会试,却因为生病回家。(注:壬辰会试,以病弗任场事归。)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世贞九岁作《咏凤凰》一诗。注: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十八。王世贞祖母陈氏病卒。嘉靖十四年(1535年),王世贞开始跟随塾师陆邦教学习《易经》。(注:陆邦教,字子才,号爱溪,长洲人,嘉靖十六年举人,任过东乡县知县。)同时,王世贞跟随姜周学习。(注:姜周,字佐周,任过归德府通判。)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二十六日(6月14日),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出生。同年,王世贞的伯父王愔致仕。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会试落榜,但名声却越来越大,拜在他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嘉靖十八年(1539年),王世贞得到王守仁集,读起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喜爱程度在“三苏”之上。(注:余十四岁从大人所得王文成公集,读之,而昼夜不释卷,至忘寝食,其爱之出于三苏之上。)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世贞跟随骆居敬学习《易经》、《左传》、《史记》和韩愈、柳宗元。于是王世贞作《宝刀歌》,得到老师骆居敬赞赏(注:骆居敬,字行简,山阴人)。同时,王世贞也跟随王材学习。(注:王材,字子难,号稚川,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世贞师从季德甫学习《易经》。(注:季德甫,字仲修,太仓州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按察使。)同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考中进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王世贞考中秀才,成为太仓州州学附生。王世贞与母亲一道上京师与父亲汇合,在上京的路上王世贞结识了张逊业。嘉靖二十二年应天府乡试榜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王世贞得到苏州府知府冯汝弼看重。(冯汝弼,字惟良,号祐山,平湖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同年秋,王世贞与好友徐学谟一同赴应天府乡试,王世贞以《易经》中应天府乡试第五十八名,主考为翰林院侍读华察和右春坊右中允闵如霖。(注:徐学谟,字叔明,又字子言,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徐学谟《归有园稿》。)同年底,王世贞赴京参加会试。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世贞参加会试落榜。同年,王世贞娶妻魏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王世贞的父亲出差顺道回家。弟弟王世懋生病。注《亡弟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状》。王世贞的大女儿出生,此女后来嫁给了华叔阳。(注:华叔阳,字起龙,无锡人,学士华察之子,隆庆二年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冬,王世贞作诗《丁未计偕将出门夕》然后赴京再次参加会试。在途中王世贞又作诗《计偕途中四绝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世贞参加春闱,中会试第八十二名。三月三日与友人一同出游,作诗《水调歌头》。王世贞中进士二甲第八十名,考试官为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孙承恩和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治。父亲对王世贞谆谆道:士重始进,即名位当自致,毋濡迹权路。在随后的馆选庶吉士,翰林院有人指点王世贞执文于大学士夏言门下,但王世贞耻于干谒,拒绝参加本次选馆。(注:丁末成进士,会选馆,举主讽公贽文于夏学士,公耻于干谒,谢之。)四月,王世贞隶大理寺左寺。八月,王世贞的外祖父郁遵病卒。嘉靖二十八年(1449年),中秋,王世贞与李攀龙、李孔阳、谢榛赏月论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王世贞的好友王宗沐出任广西学政,他作序相赠。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月,通州都察院公廨失火,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被罚俸三个月。秋,王世贞升为刑部员外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父亲王忬出抚山东,李攀龙作诗相送。王世贞的爱子果祥早夭,悲痛不绝。七月,王世贞以刑部员外郎出使案决庐州、扬州、凤阳、淮安四地。王世贞先后娶妾李氏、高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父亲王忬巡抚海防事宜。王世贞启程赴京师,迁升为刑部郎中。王世贞的妹妹王氏嫁太学生张希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十一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进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秋,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乡试落榜。十二月,王世贞受命察北直隶狱事。王世贞被推为督学副使,但被严嵩所阻止。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正月,王世贞出京巡察狱事。八月,王世贞到顺德府察狱事,过访李攀龙。王世贞巡察狱事作《大狱招拟小序》。十月,王世贞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兵备青州。十二月,妾李氏生一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立春,王世贞抵达山东,受命开始募兵,目睹了兵防慵懒,王世贞深感忧愁,并思考如何强军。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辽东大胜,斩首一百七十二级,得荫一子为国子生。五月,王世贞的一个女儿夭亡。六月,王世贞的儿子荣寿夭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正月,王世贞访李攀龙,与之谈诗论文。三月,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中进士。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因滦河战事失利下狱。七月,王世贞上疏请退。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被杀,李攀龙、戚继光、王材、方弘静写挽诗。王世贞与弟弟王世懋扶父棺丧归。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贞扶父丧抵家。十二月五日,王世贞的妹妹王氏病卒。嘉靖四十年(1561年),正月,王世贞往妹婿张希九家吊唁亡妹。归有光为王世贞之父作祭文。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来吊唁王世贞亡父,王世贞结识戚继光。王世贞除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王世贞的女儿出嫁华叔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王世贞生病,感到人生了无生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月,王世贞生大病。八月,王世贞病小愈。王世贞嫁给华叔阳的女儿卒。王世贞的儿子王士骕出生。隆庆时期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王世贞与弟弟王世懋上京为父亲申冤。八月,隆庆皇帝下诏为王世贞父亲王忬平反。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汪道昆来访,戚继光以宝剑相赠,王世贞遂作《宝剑歌》。五月十八日,王世贞具疏请求致仕,上面不允。六月二十七日,王世贞接到吏部答复,吏部催促王世贞上任。到达京口,王世贞再次上书求辞职。除夕,王世贞得到吏部迁升其为浙江左参政的任命。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王世贞赴浙江参政之任。四月,王世贞履任,开始裁撤贪吏,对巨富不仁之人进行打击。十月初九日,王世贞葬父。十二月,王世贞得到转任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的任命,他作诗自嘲。弟王世懋升礼部制司署员外郎事主事。王世贞三子王士骏出生。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初一,王世贞作诗感怀,有白首之叹。二月,王世贞行至常熟,忽然生病,当时他的母亲郁氏正在送他弟弟王世懋赴任礼部仪制曹郎,见王世贞生病,心情惶恐不安,强留王世贞就医。王世贞上疏求致仕。同时王世贞的母亲郁氏患脾疾。王世贞的求退疏未被允许。六月,王世贞赴山西按察使任,到达时已经逾期。八月,王世贞监试山西乡试。十月,王世贞监试山西武举乡试。王世贞得知妾李氏或高氏病亡,同时知道母亲病重消息,上疏告假。王世贞到达泽州时,获知母亲郁氏讣告,连夜急奔回家。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望日,王世贞的《尺牍清裁》一书增至六十卷,并作序。万历时期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王世贞接到湖广按察使任命。六月初七,王世贞赴任。九月,王世贞接到改任广西右布政使的任命,感到行止无定,于是王世贞上疏请求致仕。十月,王世贞监试湖广武举乡试。十一月,王世贞到达广西。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王世贞抵京。九月,王世贞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抚郧阳。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十五日,王世贞到达郧阳。四月,王世贞上疏请撤荆州府二卫班军远戍者半数,以防卫本府,并商军饷事宜。五月,地震,王世贞上《地震疏》。六月,王世贞上疏请为已故南京兵部尚书原为补谥号,朝廷不许。十月,王世贞听说谢榛卒,写诗挽之。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王世贞上《议处本镇军饷以资边用改添实力以固地方疏》申言兵饷事宜。张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县,王世贞奏请严惩不贷,并致书张居正。张居正心怀不满,二人产生嫌隙。六月,张居正迁王世贞为南京大理寺卿。秋,湖广乡试,作《湖广乡试录后序》。九月,张居正发动吏部夺王世贞俸禄。十月,张居正指使刑科都给事中弹劾王世贞,使王世贞回籍听用。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王世贞结识胡应麟,二人相见恨晚。万历六年(1578年),八月,朝廷起用王世贞为应天府府尹,王世贞上疏请致仕。十月,王世贞还没赴任。南京兵科给事中王良心,福建道御史王许之弹劾王世贞,又被朝廷下令回籍听用,王世贞上疏申辩。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王世贞病愈。王世贞羡慕王锡爵之女王焘贞所为仙道事,有意求仙问道。万历八年(1580年),二月,王世贞造访王锡爵,谢其女儿王焘贞,决心崇道。四月初二,王世贞始拜王焘贞为师。七月,王世贞患疟疾,精神委顿。九月,王世贞为王焘贞羽化事奔忙,初九,侍王焘贞羽化,为其作传。十一月初二,王世贞为王焘贞移神龛,迁入昙阳观,与自己的妻儿日渐疏远。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王世贞、王锡爵因为王焘贞羽化事被弹劾。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王世贞之子王士骐中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王世贞作诗相勉。万历十一年(1583年),闰二月,王世贞病重,药饵不离口。六月,病痞。七月,病脾。八月,病有起色。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世贞被任命为应天府府尹,上疏请致仕。二月,王世贞升南京刑部右侍郎,称病请辞。万历十三年(1585年),王世贞与儿子在屋后花架下饮红酒。九月,戚继光被解职,来访王世贞。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初五,王世贞、王世懋与子孙十人饮酒赋诗。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礼部以王世贞的父亲“破虏平倭,功业可纪”,为其请旌。四月,妻子魏氏中风。十一月初五,王世贞被推荐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上疏请致仕。万历十六年(1588年),二月十三日,王世贞赴任,瞻顾家冢,拜辞王焘贞庐。三月,王世贞履任,事务繁多,寝食难安。闰六月十四日,王世贞弟王世懋卒,王世贞写诗哭亡弟。十一月,王世贞上《为申饬部规及时务少有献给纳以效裨补疏》,称病请辞。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月,王世贞上书请辞,不允。王世贞的儿子王士骐中进士。六月二日,王世贞三年考满,北上报政,途中得知自己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患腹泻之疾,左目视力不清。八月,王世贞赴南京刑部上任。九月初九,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黄仕荣论劾王世贞。十月,王世贞上疏辩考察事,请求罢免自己,朝廷不允。十一月,王世贞再次上疏求辞,这时他的右目已经失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王世贞以病求辞,朝廷不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请王世贞作序。三月,王世贞上疏求辞,回复准其回家调理。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世贞病卒。
主要功绩/王世贞
文学成就王世贞石刻像王世贞在文学理论方面明确提到了复古主张。《艺苑卮言》集中了王世贞对复古理论的提倡和一些具体看法。《艺苑卮言》是体现“后七子”诗文理论的重要着作,是这一流派的理论依托。面对文坛萎靡现象,王世贞曾指出:“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而平,其色雅而丽,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今之操觚者,日晓晓焉,窃元和长庆之余似而祖述之,气则漓矣,意纤然露矣,歌之无声也,目之无色也,按之无力也,彼犹不自悔悟,而且高举而阔视,曰:吾何以盛唐为哉?”这一理论与《艺苑卮言》中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王世贞通过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为什么要以盛唐为学习的标准,就是因为盛唐诗歌气象雄浑、辞色雅丽,意蕴悠长,符合了诗歌审美的所有特征,所以,盛唐诗歌当仁不让地成了诗人学习的典范。王世贞推崇作诗要效法盛唐,但他的最高诗歌理想是汉魏古诗的自然质朴。他指出:“西京、建安,似非琢磨能到。要在专习,凝领久之,神与境会,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这句话指出了汉魏诗歌的不可模仿,以及其浑然而来,毫无雕琢的天然创作过程,可见王世贞在具体诗歌创作中独到而精准的眼光。王世贞对不良文风给予了严厉的指责,在《艺苑卮言》中多次提到了自己对宋代诗风的不满,他很重视诗欣的纯文学性,在谈及对乐府诗的拟作时提出:“近事毋俗,近情毋纤。拙不露态,巧不露痕。宁近无远,宁朴无虚。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谈及七言律诗的取材时,他指出:“勿偏枯,勿求理,勿搜僻.勿用六朝强造语,勿用大历以后事。此诗家魔障,慎之慎之。”王世贞把这种忽略诗欣文学性的写作方法称为“鬼道”、“诗家魔障”,从其描述的严重程度可见,王世贞对宋代诗歌重视说理、重视才学.在语言上用功的流弊的批判非常严厉。明代以来,僵化平庸的台阁体,以诗论道的道学体,以及摸拟抄袭前人的拟古派先后充斥于诗坛,造成了诗坛一股不小的萎靡风气.他们的共同缺点就是虚假抄袭、缺乏真情实感。所以.王世贞提出了“真情说’,这一说法在纠正当时诗人普边存在的虚假文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世贞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为“后七子”,乃至后人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他具体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故艾南英《天佣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骤读之无不浓田鲜华、约烂夺目,细案之一腐套耳’云云。其指陈流弊,可谓切矣。”虽然,这一评价对王世贞来说是负面的,有失偏颇的。但是,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王世贞在当时文坛的重要影响。可想而知,他所提到的复古说在当时文人中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仅《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移》、《艺苑卮言》就足以奠定王世贞卓越的文学地位。因为他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了自己驾驭不同体裁作品的才能,足以成为后世的典范。戏曲研究此外,王世贞对戏曲也有研究。他的曲论见于《艺苑卮言》的附录,后人摘出单刻行世,题曰《曲藻》。王世贞已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关键在于“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锺、王迹,不得其合处,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由此出发,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他称赏《荆钗记》,因为它“近俗而时动人”;他批评《香囊记》,因为它“近雅而不动人”。这是他戏曲观的精华处。《曲藻》在引述前人曲论时,或赞成,或驳难,都颇精当。书法造诣王世贞 1555年作 草书诗王世贞是吴门地区杰出的书画鉴藏家,他与众多的文人书画家都有很深的交游。就书法而言,他的篆隶书学观极力推崇文征明和其弟子的 书法,对前代书家有所鄙薄;其篆隶书学观虽有偏颇,但在篆隶创作式微的明代,他对篆隶的鉴赏和品评弥足珍贵,对后世篆隶创作和品评的兴起不无裨益。王世贞善书,然而书名不显。明人詹景凤说:“元美(王世贞)虽不以字名,顾吴中诸书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这个评价并不低;王世贞除了能书,同时对书画理论也深有研究和见解,是卓有建树的书画评论家,着有《王氏书苑》、《画苑》、《弁州山人题跋》、《弁州墨刻跋》、《三吴楷法跋》等。王世贞的书法和他的文学主张一样,不师唐以后的人。他在《弁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三三之《淳化阁帖十跋》中说:“书法至魏、晋极矣,纵复赝品、临摹者,三四割石,犹足压倒余子。诗一涉建安、文—涉西京,便是无尘世风,吾于书亦云。”明人有曰:“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古雅”二字,正是王世贞平常论书的标准之一。史学成就王世贞的治史方法大致是以国史辩野史、家乘;以野史、家史互较,取其可信者;以亲见亲闻为考史依据;以诏诰等原始材料为考证的重要依据;以事理、情理作为撰史的重要标准。王世贞运用这些方法对明代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考辨,这在明朝是不多见的,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史乘考误》体现出王世贞对这些考证思想方法的运用,《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评价是:“皆能辨析精核,有裨考证”,“且征事既多,不无小误……然其大端可信,此固不可以为病”。清人夏燮也说:“正史(《明实录》)之受欺者遂不少,弇州所辨,十之一二耳”。这都说明了王世贞的史学成就不可小觑。明代文坛复古风气使得时人对前人的模仿造成了一种误区,其所谓矫枉过正也许就是这样的。此时的史学颇受这股文坛复古风气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当时文坛大师王世贞受此文风影响下对史学考辨的成绩来看,或可能因为这样一种思想使史学得到了某些已经被丢弃的先前史家的精髓思想,或可能是明朝史学在另一个天地中得到了光辉的成就。王世贞“天地之间无非史而已”的理论,是明中叶复古思潮之下的一次史学理论创新,它第一次直接从史学本身去探索史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他将六经看作是古代史事的记述,称得上是对史学的理论的更深一步地认识,推动了此后史学家对史学的思考。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应当代表明代史学的一大特点,虽然这一时期官修史学表现出了一种衰退的迹象,但是王世贞所代表的私修史书的兴起使得明代史学不至于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因为其前、或之后史学的成就而被湮没。这时期的史学成就不仅仅局限在这里,还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人评价/王世贞
陈田《明诗纪事 己签 序》云:弇州负博一世之才,下笔千言,波谲云诡,而又尚论古人,博综掌故,下逮书、画、词、曲、博、弈之属,无所不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才学富赡,规模终大。譬诸五部列肆,百货具陈。且曰: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其……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陈继儒《陈眉公杂着见闻录》卷五:但知公气笼百代,意若无可一世,而不知公之奖护后进,衣食寒士,惓惓如若己出。胡应麟:弇州王先生巍然崛起东海之上,以一人奄古今制作而有之。先生灵异夙根,神颖天发,环质绝抱,八斗五车,眇不足言。弱冠登朝,横行坫坛,首建旗鼓,华夏耳目固已一新。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评:嘉靖七子中,元美才气,十倍于鳞。惟病在爱博,笔削千兔,诗裁两牛,自以为靡所不有,方成大家。一时诗流,皆望其品题,推崇过实,谀言日至,箴规不闻。究其千篇一律,安在其靡所不有也。乐府变,奇奇正正,易陈为新,远非于鳞生吞活剥者比。七律高华,七绝典丽,亦未遽出攀龙下也。当日名虽七子,实则一雄。
生平作品/王世贞
单独撰稿《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含《艺苑卮言》八卷(另附录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读书后》八卷《凤洲笔记》《全明诗话》《觚不觚录》《嘉靖以来首辅传》《皇明奇事述》他人撰稿董复表辑录《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等资料编为《弇州史料》30卷、《弇州史料后集》一百卷。杨汝成和陈继儒辑录《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中史料,编成《弇山史料》一百卷。
家族历史/王世贞
家族传承王世贞行书《赠王十岳诗卷》王世贞家族的始祖是汉代的王吉,字子阳,系西汉的名臣,官至谏大夫。王吉子王仁。王仁子王融。王融子王览。王览,字玄通,晋代名臣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官至太中大夫,有六子,王览长子王裁。王裁,字士初,官抚军长史,子王导。王导,字茂弘,开创东晋的重臣,妻曹氏,子六。进入唐代,其先祖王朐封官至和州刺史,王朐封子王淘。王淘,官主薄,有子王耕。后梁,王耕任乌程丞,有子王仁镐。五代,王仁镐出任王镇海节度衙推之职,定居浙江分水,宋初时加检校太师。宋代,先祖王缙,字子云,考取进士踏上了仕途,官至左司谏,因为反对秦桧被罢官,妻詹氏,有子二人,女四人。元代,王缙的六世孙王梦声(号古川)被蒙元强征为昆山州学正,任职达40余年,遂为昆山人,设立太仓州之后,迁为太仓人。王梦声长子王赓。王赓子王方泽。王方泽子王琬。王琬子。祖父三代高祖:王琳,系王梦声四世孙,妻石氏。曾祖:王辂,字尚殷,妻张氏,生有其中王侨、王佳、王偡、王倬。王侨(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进士)和王倬(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注:《明清时期的王世贞家族》书中王氏兄弟为1476年和1479年进士。经查阅明代进士登科录,故校正。伯祖:王侨,官至工部郎中。生有五子,其次子王悌和幼子王憬皆举人。祖:王倬(1447年—1521年),字用检或用简,号质庵,妻陈氏,继娶陈氏,再继娶陈氏,生有二子三女。历任山阴、余干、兰溪知县,由县令历迁御史,贵州、琼崖兵备副使,广西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以治军实功,被命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王忬,生德二年五月四日,殁于嘉靖三十九年十月一日(日-日),字民应,号思质,妻郁氏,生有二子一女。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行人,迁御史,“庚戌之变”因指挥得当,立下奇功,连升五级超擢为右佥都御史出抚山东。后巡视浙闽,进右副都御史,任用俞大猷、汤克宽、卢镗等,率军于普陀山大破倭寇,杀、俘数千,溺亡无数。后巡抚大同,加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斩虏八百。后因与严嵩恩怨下狱,次年被杀。伯父:王愔,妻龚氏,生有王世德、王世业、王世闻、王世望四子和五女。见王世贞的《明故承事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都事静庵王公墓志铭》。弟:王世懋,妻章氏,生有王士骃 、王士騄、王士駪、王士騋,四女妻子儿女妻:魏氏子:王士骐,妻马氏。王士骕,妻潘氏。王士骏,妻严氏。女:四人
轶闻典故/王世贞
《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写作与出版,恰是一段传奇,往深处看,真相呈现,令人辛酸。《本草纲目》成书后两年没找到刻书家。后来有人给李时珍出了个主意,去请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写序言。万历八年(1580)秋天,六十二岁的李时珍背着重重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一路劳顿,于九月九日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留下了李时珍的手稿,答应为他作序。临别之时,还作诗一首以赠之,令李时珍深受感动,称赞王世贞深居高位,却没有架子。现摘录该诗如下: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王世贞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说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承印《本草纲目》。要命的是出书的周期长达十三年,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李时珍日渐衰老,终于在七十五岁那年病倒在床,他拖着病体之躯,向朝廷写了一份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恳切希望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读到此书。可惜,第二年李时珍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着作出版。总之,《本草纲目》的重要成就在此不必再累赘叙述,他凝聚了李时珍一生甚至是他全家人的心血,此书的顺利出版在当时离不开王世贞的热情为之序。所以,每当重翻《本草纲目》和《李时珍传》时,都会重温王世贞老先生的精彩不朽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鸣凤记》传奇戏曲《鸣凤记》,一说为王世贞所作。也有人疑此剧是王的门生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及时地表现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自《鸣凤记》始。贯串全剧的矛盾冲突是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纳贿、祸国殃民,手下的狐朋狗党趋炎附势、凶残横暴。《严嵩庆寿》、《端阳游赏》、《文华祭海》等出,都有生动刻画。同时,作者又着意渲染杨继盛等人不畏权贵、不惧牺牲的精神。《灯前修本》、《夫妇死节》等出,不仅塑造了刚烈忠臣杨继盛,而且还表现了深明大义的杨夫人。为作品内容所决定,此剧在艺术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欢离合贯串全剧的惯套。但剧作将矛盾的解决寄托给嘉靖皇帝,亦表现了一定的局限。《一捧雪》《一捧雪》中,人物显赫,权相严嵩、总镇戚继光、锦衣卫陆炳等历史人物都是真名实姓,王忬、王世贞以隐名“莫怀古”代之,恐怕不只是适应剧情,不只是演义的需要。这之中,恐怕多少也有那么一点儿为尊者讳吧。尽管剧中“莫怀古”忠厚正直,护宝如命,但毕竟为了自家的那么一个“雅好”,落得个妻离子散,连累了高朋义仆。“莫怀古”,似乎是《一捧雪》“肯定”的人物,无疑也是《一捧雪》“否定”的人物。弇山园何必要什袭藏名山,何必要咸阳市上千金悬。归去来,一壶美酒抽一编,读罢一枕床头眠。天公未唤债未满,自吟自写终残年。昔日文人士大夫政坛失意时,每每表现出一种还乡的迫切和焦灼。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将芜胡不归!苏轼则慨叹: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王世贞此时何尝没有这样一种同感。王世贞回到了久别的弇山园中。弇山之名,取自《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山,西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他因此自号弇州山人。后人因此以弇州为太仓的别称。弇山园占地七十余亩,中有三山一峰,名上弇、中弇、下弇。亭台轩榭,极尽园亭林木之盛。王世贞自绘此园之美说:宜花,花高下点缀如错,游者过焉,芬色滞眼鼻而不忍去;宜月,可泛,可涉,月所被石若益而古,水若益而秀,恍然若憩广寒清虚府;宜雪,高而望,万堞千釜与之峰、树高下凹凸皆瑶玉,目境为醒;宜雨,蒙蒙霏霏,浓澹深浅,各极其致,縠波自纹,条鱼飞跃;宜风,碧篁白杨,琤琮成韵,使人忘倦;宜暑,灌木崇轩,不见畏日,轻凉四袭,逗弗肯去。此吾园之胜也。
历史评价/王世贞
1.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清·张廷玉总纂修2.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其摹秦仿汉,与七子门径相同。而博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太急,虚憍恃气,持论遂至一偏。又负其渊博,或不暇检点,贻议者口实。故其盛也,推尊之者遍天下;及其衰也,攻击之者亦遍天下。平心而论,自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故艾南英《天佣子集》有曰:“后生小子不必读书,不必作文,但架上有《前后四部稿》,每遇应酬,顷刻裁割,便可成篇。骤读之,无不浓丽鲜华,绚烂夺目;细案之,一腐套耳”云云。其指陈流弊,可谓切矣。然世贞才学富赡,规模终大。譬诸五都列肆,百货具陈,真伪骈罗,良楛淆杂,而名材瑰宝,亦未尝不错出其中。知末流之失可矣。以末流之失而尽废世贞之集,则非通论也。——《四库全书总目》清· 纪晓岚总纂修3.肃皇帝时海内文学知名之士葢人自标帜云,而吾友凤洲王公最后起,实以异才博学横绝一世,每有撰造率揽汉魏六朝三唐作者之奇而出之,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海内之豪俊以死名于其一家之学,直千古可废也。一时士人风尚大类王伯安(按:王守仁)讲学之际,而公之变俗有加焉。——明内阁首辅·王锡爵4.元美弱冠登朝,与济南李于鳞修复西京大历上之诗文,以号令一世。于鳞既没,元美着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至。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墠,近古未有,迄今五十年。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毁誉翕集,弹射四起。轻薄为文者,无不以王、李为口舌。——清初文学家·钱谦益5.弇州道广……,此又沧溟(按:李攀龙)所无,即李(梦阳)、何(景明)亦无此声气之广也。盖弇州负沉博一世之才,下笔千言,波谲云诡,而又尚论古人,博综掌故,下逮书、画、词、曲、博、弈之属,无所不通;硕望大年,主持海内风雅之柄者四十余年,吁云盛矣!——清末文学家·陈田6.古之王祥,德掩其言,今之元美,言掩其德。王祥不在能言之科,间与谈论,理致清远,是德掩其言也。元美作《艺苑卮言》,鞭挞千古,掊击当代,笔挟清霜,舌掉电光。天下士大夫,读其文想其丰采,远听遥度,必以轻俊薄夫,而不知其人殊长者,识无所不综,而量无所不包,宽仁爱人,盛德之声满里阎,而或不尽闻于薄海内外,是言掩其德也。——明文学家·屠隆7.千古之诗,莫盛于有明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四家,四家之中,捞笼千古,总萃百家,则又莫盛于弇州。诗家之有弇州,证果位之如来也,集大成之尼父也。——明文学家·胡应麟8.今举世厌于鳞文,即元美奉之最亲而晚年已有异议,大约如《史》、《汉》语,辅以赘牙而己,非真《史》、《汉》也。即元美戈猎五车,于今故亡所不综;辨史才高,而六经之学似亦惘惘。故学元美者,入门甚便,去古弥远。道思先生尝云:学马莫如欧,学班莫如曾,吾正是学马、班,岂学欧、曾哉。第其所学,非今人所谓学。今人何尝学马、班,止是每篇中抄得四五句《史》、《汉》,余皆举子对策与写柬寒温之套,而曰学马、班,亦可笑也。此语直为七子传神。然元美渊富故不易及,亦自成其元美。故余尝私论:明文以金华(按:宋濂)、北地(按:李梦阳)、晋江(按:王慎中)、太仓(按:王世贞)为四大家。——明末东阁大学士·蒋德璟9.明兴以来,才人辈出,文宗两汉,诗俪开元,独斯小道(注:词),有渐宋辙。其最着者为青田(按:刘基)、新都(按:杨慎)、娄江(按:王世贞)。然诚意(按:刘基)音体俱合,实无惊魂动魄之处。用修(按:杨慎)以学问为巧便,如明眸玉屑,纤眉积黛,只为累耳。元美(按:王世贞)取晚似酌苏、柳间,然如“凤凰桥下”语,未免时堕吴歌,此非才之不逮也,巨手鸿笔,既不经意,荒才荡色,时窃滥觞,且南北九宫既盛,而绮袖红牙,不复按度,其用既少,作者自希,宜其鲜工矣。——明末抗清志士文学家·陈子龙《幽兰草词序》10.王弇州为曹郎,故与分宜(按:内阁首辅严嵩)父子善,然第因乃翁思质(按:世贞父忬)方总督蓟辽,姑示密以防其忮,而心甚薄之。每与严世蕃宴饮,辄出恶谑侮之,已不能堪。会王弟敬美(按:世贞弟世懋)继登第,分宜呼诸孙切责,以不克负荷,诃诮之,世蕃益恨望,日谮于父前。分宜遂欲以长史处之,赖徐华亭(按:徐阶,继严嵩后为内阁首辅)力救得免,弇州德之入骨。后分宜因唐荆川阅边之疏,讥切思质,再入鄢剑泉之赞决,遂置思质重辟。后严败。弇州叩阍陈冤,时华亭当国,次揆新郑(按:高拱,继徐阶后为内阁首辅)已与之水火,正欲坐华亭以暴扬先帝过,为市恩地,因昌言思质罪不可原。终赖徐主持,得复故官,而恤典毫不及沾。鄢与新郑,俱思质辛丑同籍也。严、徐品行,不待人言,而弇州每于纪述,描画两公妍丑,无不极笔。虽于恩怨太分明,亦二公相业有以自取之。新郑秉政,瑕瑜自不相掩,弇州第其功罪,未免有溢辞。且词及簠簋,则未必尽然也。当华亭力救弇州时,有问公何必乃尔,则云:“此君他日必操史权,能以毛锥杀人。一曳裾不足锢才士,我是以收之。”人咸服其知人。——明末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11.元美固精灵应世,尤博极充肆,才总群公,固将圣之资。其所涉览淹流,过目则诵,贯通经籍,备忆子史百家言。故其少未及冠而举于乡,经生业无足当意。始莅政刑曹,犹谓世未有可与者。乃得于鳞则大快,相与悉意吟研,追风雅之始,以逖荡感畅,冲融和绎,宫征相宣,极风人之致。于是翕然复兴盛唐之际。……二君一振时弊,韵致远逸,律度飘举,时风顿回,莫不磨砺以相应和。……病遂大作,予往问焉,则见其犹手子瞻(按:苏轼)集。夫元美高出子瞻上远矣,而犹爱之者,非以其气节激昂有相类者耶?——明文学家·刘凤12.先生(按:王世贞)天才纵肆,千载一人,率意所属,牢笼今古,穷极细微。方与历下李于麟氏(按:李攀龙)主盟斯文,力振出乡,学士翕然从之。半辞只字,流传人间,至为纸贵。——明代名士·姚美中13.嘉靖七子,王世贞才气十倍李攀龙;惟病在爱博,自珊瑚木难以及牛溲马勃,无所不有。乐府变化,奇奇正正,推陈出新,远非攀龙生吞活剥者可比。律体高华,绝亦典丽,虽锻炼未纯,不免华赡之余,时露浅率;亦未遽出攀龙下也。当日名虽七子,实则一雄;其自述曰:“野夫兴就不复删,大海回风吹紫澜。”言虽大而非夸。——清初文学家朱彝尊·《静志居诗话》14.祖质庵公(按:世贞祖父倬)尝置义田千亩赡族人,公复以膏腴益之,及四方有所馈入,往往缘手散施,咄嗟而尽。酒人词客、缁流羽伴叩其门,不以事辞昏夜;告急难,不以嫌辞;邑里中遇水旱繇役,请命当道不以非分辞。尤好以文字奖掖人。后生初学每得公一言品题一面倾吐,则或希声射影传相引重,或故干广坐字公以示亲目,匿而黜者甚或阴持幕中嚬笑私语卖公,公明知之一笑而巳,以故人皆归心。或恩及人而人不知所自,醉骂人而人反思之。迨公卒,闾阎儿女颦蹙相吊,海内士大夫无论知与不知,莫不太息焉。——明内阁首辅·王锡爵15.公之奖护后进,衣食寒士,惦倦如若己出。——明文学家· 陈继儒16.元美上窥结绳,下穷掌故,于书无所不读,于体无所不谙。其取材也,若良冶之操炉鞲,五金已齐,无不可型。其运用也,若孙武、韩信之在军,即宫嫔、市人,无不可陈,无不可战。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惟元美能耳。大较于鳞之业专,专则精,而独至;元美之才敏,敏则洽,而旁通。济南奇绝,天际峨眉,语绝高也:大海回澜,则元美自道,不亦洋洋乎!——明文学家·汪道昆17.囊括千古,研穷二氏,练解朝章,博综名物,令人耳口不暇应接,则奄有唐宋以来作者之美,而周汉诸君子或缺焉。……先生能以周汉诸君子之才精其学,而穷其变,文章家所应有者,无一不有。搴华咀腴,臻极妙境,上下三千年,纵横一万里,宁有二乎?呜呼,盛矣!欲观明世运之隆,不必启金匮石室之藏,问海宴河清之瑞,诵先生集而知。——明内阁首辅·王锡爵18.当太仓(按:王世贞)、历下(按:李攀龙)坛坫争雄之日,士大夫奔走不遑,七子之数,辗转屡增。一时山人墨客,亦莫不望景趋风,乞齿牙之馀论,冀一顾以增声价。盖诗道之盛,未有盛于是时者,诗道之滥,亦未有滥于是时者。——《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晓岚总纂修19.冯时可《雨航杂录》云:“皇甫百泉(按:皇甫汸)与王弇州(按:王世贞)名相埒,时人谓百泉如齐、鲁,变可至道。弇州如秦、楚,强遂称王。”王士禛《香祖笔记》以时可所评为确论云。——《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晓岚总纂修20.元美夙负名节,练习掌故,雅志不朽,所着《弇州四部稿》、《续稿》、《别集》,卓然推一代词宗。——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21.国初诸老,犁眉、龙门,尚沿宋季风流,体制不谬。造乎成、弘以来,李何辈出又耻不屑为。其后骚坛之士.试为拈弄,才为句掩,趣因理湮,体段虽存,鲜称当行。正、嘉而后,稍稍复旧。而弇州山人挺秀振响,所作最多,杂之欧、晁、苏、黄,凡不能辨。又何焉?天运流转,天才骏发,天地奇才,不终诎于腐烂之程式,必透露于藻绘之雕章。时乎?势乎?不可勉强也。——明文学家·钱允治《类编笺释草堂诗余序》22.《柳塘词话》曰:王世贞自称弇州山人。于帖括盛行之日,而独以诗古文鸣世。词家亦皆不痛不痒篇什,而能以生动见长。以故汪道昆、李攀龙辈俱逊之。即弇州自谓意在笔先,笔随意往,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有境必穷,有证必切。匪独诗文为然,填词末艺,敢于数子云有微长。晚年学道,王稚登以书讽之,弇州答曰:“仆晏坐澹然无营,子嘲我未焚砚,笔砚固当焚,但世无士衡,以此二物少延耳。”——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23、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明宗室 书画评论家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24.国朝人文彬彬然盛丰,而所谓博雅君子大都伯仲之间,独嘉、隆以来,前有杨用修(按:杨慎),继有王元美(按:王世贞)二公。——明·姚张25.嘉隆以来藏书家,天下毗陵(按:唐顺之)与琅琊(按:王世贞)。——清初诗人·吴伟业26.弇州先生家藏琬琰之书,世擅雕龙之业,凡东序西清之秘,皆购而得之。而又束发登朝,扬历中外,且授馆延贤,吐哺下士,网罗散佚,博采异闻,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故其是非不谬,证据独精。今考其书所称引故实,皆他人耳目所不经见。若非先生好古冥搜,一代之迹遂成零落。——明兵部右侍郎·杨鹤27.当公少时,一二隽士句饤字饾,度不有所震发,欲借大力者为帜,而虚声感公,公稍矜踔应之,不免微露有余之势,而瓴建云委,要归于雄浑。迨其晚年,阅尽天地间祸福盛衰之倚伏,江河陵谷之迁流,与夫国是政体之真是非,才品文章之真脉络,而慨然悟霜降水涸之旨于纷醲繁感之时,故其诗若文,尽脱去角牙绳缚,而以恬澹自然为宗。……余故以先生而知明世运之隆合周汉为一也。——明文学家、礼部尚书·李维桢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2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26:57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山的论诗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