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岩银行挤兑事件为什么会营业人员发生挤兑现象在英国

英国将发生挤兑的北岩银行国有化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英国将发生挤兑的北岩银行国有化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陷入全球信贷危机泥潭长达6个月之久后,英国议会2月21日通过了将其国有化的议案,授权该国政府将北岩银行的所有股份暂时归入其名下,并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计算股东的收益。这也成为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的首起企业国有化案例。
  这一银行法案特别条款的批准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下两院经过了三天的激烈辩论后才涉险过关。而英国政府原本打算选择两家民间企业竞争收购北岩银行,但在上周又否决了这一“走民间线路”的计划,转而决定将其国有化,随后此项议案被提交到议会。
  英国政府方面此前曾表态称,将北岩银行国有化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信贷危机向更广的金融范围扩散,因此该决议是必要的。英国央行曾于去年9月为其注资250亿英镑,同时政府也为该行的储蓄做出了担保。
  而按照北岩银行新任行长山德勒拟定的一份商业计划,北岩银行最终仍将被出售给私有竞购方,并将所获的全部收益返还给纳税人。受欧盟“国家援助条约”的约束,北岩银行资产将被迫缩水,以抵消其受政府援助的资金。但英国首相布朗指出,这不会对该行的整体出售产生影响。
  此项提案一经公布,首相布朗便招致反对党猛烈的攻击。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20日报道,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等反对派人士担心,布朗可能会在北岩银行国有化之后,以不公平手段攫取储蓄和抵押贷款业务,从而增加其商业价值。他们表示,希望英国公平贸易局就北岩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扭曲竞争行为作出监管。
  对此,布朗在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表示,只有为纳税人寻求到最好的交易时,才会将北岩银行转手给私人。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向议会下院表示,不会允许北岩银行在金融行业内采取任何“不公平或扭曲的”行为。
  2007年9月中旬,北岩银行出现了英国近140年来首次“挤兑现象”。该银行直接持有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到总资产1%,但由于其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期限不匹配问题,资金来源主要依赖短期市场,当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短期资金市场时,造成流动性紧缺,北岩银行融资出现困难,引发了挤兑现象。
  面对这场危机,山德勒2月18日告诉媒体,北岩银行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偿还250亿英镑的政府贷款。如此看来,这次信贷危机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李七)
】【】【】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一些市民发现后纷纷拍照发朋友圈质疑桥梁的质量。
女儿在17年前,被逼嫁给当地人,生活很艰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危机对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与反思】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凸显出发达经济体对本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不足。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凸显出发达经济体对本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不足。再向前溯源,缺乏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是多国金融监管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金融监管体制失效的重要原因。2007年9月,北岩银行(英国五大抵押借贷机构之一)受到美国次级房贷的波及,发生挤兑濒临破产,尽管北岩银行资本充足率完全符合巴塞尔Ⅱ的标准。次贷危机使这家住房抵押贷款占总贷款90%、具高成长性的明星银行陷入困境,并引发连锁效应,使得英国陷入系统性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前,英国一直由金融服务局(FSA)作为单一监管机构同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共同承担英国金融体系保护的职责。但危机表明,原有的监管体系并未保护英国免受系统性风险的侵害。问题突出表现在,原有的监管框架下,没有一个能承担整体金融市场风险评估的监管机构,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各有关部门缺少高效的协调机制,导致难以应对危机。从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在风险积聚过程中,金融服务局的“轻触式”管理未能对北岩银行快速扩张的业务风险进行早期纠正;出现挤兑后,尽管英格兰银行同意提供紧急救助资金,但是未能遏制系统性风险的蔓延;存款保险机构的存款保险金可以覆盖单个机构的风险,却不足以维系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北岩银行事件后,英国在金融监管理念上,开始考虑如何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增强维护和稳定本国金融市场的能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涉及各种类型的市场参与者,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银行业危机。危机的爆发让英国政府意识到处理问题银行的紧迫性。2008年2月,英国议会发布了《2008年银行(特别条款)法》,赋予政府处理破产银行的临时权力,帮助政府成功注资,并对北岩银行进行国有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危机的继续蔓延。由于赋予的临时权力只有一年的施行期限,为此,英国议会于2009年2月通过了《2009年银行法》,将临时权力法定化。该法案明确规定了英格兰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赋予其相关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权限,成为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前奏。
  危机后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建及举措
  (一)新监管体系的基本架构
  根据日正式生效的英国《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新的英国金融管理框架下设立了三个专职机构,即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由原来的金融服务局(FSA)拆分的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
  金融政策委员会是英格兰银行理事会内设的下属委员会,由11位委员组成。其主要目标是识别、监控并采取措施以消除或减少系统性风险,提高英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其职能有四:一是检测英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识别和评估系统风险;二是对外公布金融稳定情况,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每年两期);三是适时向PRA和FCA发布指令,保证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和执行;四是向英格兰银行、财政部、FCA、PRA或其他监管机构提出建议。该机构是从系统角度监测英国金融总体风险积累情况,并赋予相应行动的权力。金融政策委员会对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具有指令权(有权就特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做出决策,要求审慎监管局或金融行为监管局实施)和建议权(有权向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提出建议,监管机构若不执行,需要做出公开解释)。金融行为监管局负责人作为外部成员列席金融政策委员会会议,但没有表决权。
  审慎监管局是英格兰银行的下属机构,其职责是对银行、保险公司和大型投资机构进行微观审慎监管,并负责对整个金融行业的服务行为实施监管。其目标是确保监管对象的安全和稳健运营。当出现监管对象不利于英国整体金融稳定的情况发生时,减少机构倒闭风险对整体金融风险的冲击,并对部分投资人提供适当的保护。PRA监管的特点为:通过确定系统性重要机构,实现有重点的监管。并通过预先干预框架,提早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
  金融行为监督局的监管对象包括英国各类金融机构,如信托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信用社、零售银行、建筑协会、寿险公司、保险中介、按揭中介公司、抵押贷款机构、财务咨询公司、财富管理公司、信贷批发公司等。其监管目标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促进英国金融体系完整性、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其使命是对大公司进行连续评估,对小公司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公平竞争和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威胁行业诚信的事件作出迅速回应,必要时确保公司对消费者的赔偿。PRA和FCA相互协作并保持信息共享,接受FPC的指导。
  (二)正确理解英国金融监管新框架
  此轮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化了英国中央银行的责任和权力,提升了中央银行的地位,改革后的英格兰银行,集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于一身,处于金融监管的核心地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金融监管权力全部交给了中央银行。
  首先,金融行为监管局是一个独立中央银行之外的特别机构,对英国财政部和议会负责,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主要负责人由英国财政大臣提名。
  其次,对于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认识不应局限于有关金融监管部门,还要看到财政部在金融监管架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是尽管英国中央银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在法律关系上仍然隶属于英国财政部,其行长由财政大臣遴选并提名。二是财政部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在公共资金和公共政策方面具有决定性话语权,英国财政部长地位大体上与副首相相当。例如在动用公共资金进行危机救助方面,财政部是英国法律授权的唯一决策机构。危机时财政部有权要求英格兰银行为单家机构或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英国央行动用公共资金也必须经过财政部同意;再如,尽管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却由财政部决定,等等。
  (三)几个关键性举措
  1。用制度保证监管机构间合作渠道畅通
  经验教训证明,监管机构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和信息共享非常重要。英国“双峰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各自独立,履行职责不同。但是通过制度保障(如相互成为对方机构的成员参与决策过程、规范决策和执行程序等),基本可以做到及时的信息共享和有针对性的信息沟通。对任何一家银行或其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而言,必须获得PRA和FCA的双重审批才能开展业务。PRA和FCA的首席执行官互为对方董事会成员。
  2。为FPC提供执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金融工具箱
  FPC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箱由两个针对银行资本缓冲的工具组成。FPC有权在新欧盟法下设置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对行业资本要求,这两项工具适用于所有英国银行、建房互助协会和大型投资公司。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给予金融政策委员会对银行业提出资本附加要求的权力。
  3。危机后针对英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改革
  对银行业的监管改革。英国财政部于2012年6月向议会提交了《银行业改革:提供稳定性及支持可持续发展经济》白皮书。2013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2013年金融服务(银行业改革)法》,正式展开了英国银行业的监管改革。该法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隔离机制。即对银行体系实施“栅栏原则”,将核心银行业服务(零售业务)与高风险的投行业务分隔,即“栅栏”内的业务可以为个人及中小企业(SMEs)提供存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栅栏”外的业务只能将不在存款保险范围内的存款和批发性资金作为融资来源。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之间新的隔离机制降低了银行业的结构复杂性,增强了其应对危机的能力。该条款的实施权力被赋予英国财政部和PRA,并将于日生效执行。
  二是增强损失吸收能力。如果隔离机构的风险加权资产占英国GDP的3%以下,则最低一级核心资本率要求为7%,加上3.5%的额外风险缓冲资本(主要指带有损失吸收功能的自救债,例如长期无抵押债券等),总资本充足率至少要达到14%。而对风险加权资产占英国GDP超过3%的大型隔离机构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总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7%。
  三是促进银行业竞争。有效的银行业竞争不仅可以使英国经济受益于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价格,也会刺激创新和经济增长。英国政府通过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必要时从大银行回撤资金和提高银行透明度(由金融行为监管局执行)等方式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
  对消费信贷的监管改革。近80%的英国民众涉足消费信贷产品,这使得消费信贷市场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英国国家审计署估算,监管制度的不力使消费者在年间付出了约为4.5亿英镑的代价。2013年3月,英国财政部联合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了题为《新的金融监管措施:金融行为监管局承接对消费者信贷的监管》的征求意见稿,阐述了让FCA承接公平贸易局(OFT)消费者信贷监管的改革设想。整个职权转移的过程在发表征求意见稿之时即已开始,从而给予相关公司熟悉新管理制度的缓冲时间。正式的职权转移在2014年4月生效,同时原本监管消费者信贷的公平贸易局也正式成为历史。
  对另类金融业务的监管改革。2013年10月,金融行为监管局发布了《关于众筹平台及类似行为监管方法》的征求意见报告,对规范众筹业务提出了若干监管建议。金融行为监管局充分肯定众筹的新型融资方式,为公司融资提供了除银行、风险投资之外的更多选择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行为监管局对征求意见报告得到的反馈意见进行了采纳,在此基础上,2014年3月金融行为监管局正式对外发布《关于通过互联网众筹及通过其他媒介发行非易于变现证券的监管方法:对于CP13/13的反馈说明及最终规则》。该政策声明正式确立了包括P2P网络借贷在内的众筹监管基本规则,并已于日起实施。金融行为监管局计划在2016年对监管规则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对其进行修订。
  根据政策声明,金融行为监管局将需要纳入监管的众筹分为借贷类众筹和投资类众筹两大类,其中借贷类众筹是指个人与个人、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本息偿还作为回报形式的借贷,包括P2P(个人对个人)和P2C(个人对公司),但不包括C2C(公司对公司).FCA认为,鉴于实践中平台多数兼营P2C业务,故用借贷类众筹取代P2P更能准确反映出市场现状。同时,鉴于债券与借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险特征,尽管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债权债务关系,但金融行为监管局在监管上依然做出区分,将网络平台发行未上市债券归为投资类众筹而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
  FCA出台借贷类众筹监管规则前,大多数借贷类众筹平台都不是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管的,少数借贷类众筹平台作为消费信贷经纪人受到原公平贸易局监管。随着新监管规则的出台及消费信贷监管职能由原公平贸易局转移给FCA,英国将“在电子系统经营借贷有关的活动”纳入“被监管的行为”范畴,因此此类平台的经营需要得到FCA的授权。围绕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监管目标,FCA建立了平台最低审慎资本标准、客户资金保护规则、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合同解除权(后悔权)、平台倒闭后借贷管理安排与争端解决机制等七项基本监管规则,其中信息披露制度是借贷类众筹监管的核心规则。
  启示与借鉴
  英国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源自良好的监管环境,金融监管规则和框架的持续革新,成为多国借鉴学习的榜样。对我国来说,英国监管体系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顶层设计,明确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同时,也要弥补金融监管的真空。本次危机对监管最大的冲击表现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缺乏预见。我国同英国金融市场结构、开放程度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监管仍然需要有明确的顶层宏观审慎监管的机构设计,应借鉴PRA的事先干预框架(PIF),尤其应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早期风险识别。同时,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发展业态及其潜在的金融风险(如股权众筹等),也应当及时纳入监管并加快出台相应监管规则。
  第二,建立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的重点在于明确不同机制的职能目标,加强监管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明确职能目标的作用在于各司其职,防止不同目标带来的利益冲突。以英国为例,三个专职机构各有分工:金融政策委员会主要负责识别和监控系统性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降低或消除风险的措施;审慎监管局重在对系统性重要机构实施监管,以提早发现和处置重要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行为监管局的监管重点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有效竞争。为强化金融监管的统一性,PRA和FCA之间建立了制度化的协作关系和信息共享机制,FPC则从宏观上指导和协助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的工作。统一金融行为监管的另一好处是,让同类金融业务受到同等程度监管,这对减少监管套利、避免风险传染具有显著效果。
  第三,学习英国监管模式的形成,不宜生搬硬套。英国金融监管的持续改革都是建立在英国金融市场特性的基础上的。英国金融市场的特性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全球化程度高,而股票市场相对滞后,借鉴英国经验须准确把握这一基础特性。另一方面,由于英国财政部的重要作用,英国金融监管架构保持了很好的权责制衡关系,而且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导者是财政部而非中央银行。在我国金融监管架构重构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英国做法,简单将机构合并归入央行,而应综合考量金融监管体制中的相关因素,合理调整不同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责任编辑:DF307)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东方财富网--中国访问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财经门户网站。
287539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1次下载&&|&&总10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5积分
相关分类推荐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6页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9页
0人评价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
下载:5积分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2007年北岩银行挤兑事件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 ...
2007年北岩银行挤兑事件
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 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2.5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 Volcker)的话,过去25年间“我们从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高度监管的金融体系,转变为一个经过了高度设计、复杂得多的体系。今天,众多金融中介发生在有效的官方监管和监督之外的市场,全都装在不知有多少万亿规模的衍生品工具里。”
另一个共同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通常接在一段时期的价格稳定后发生,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一篇由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阿维纳什•佩尔绍德(Avinash Persaud)撰写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他们引用了1929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1997-98年的亚洲,以及2007-08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作为案例。
低通胀导致低利率和真实资产的积累,继而导致投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去冒更大风险。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经典案例,当时石油美元涌入国际资本市场并推动利率走低。银行流动性充足,正四处寻找新的出口。他们在中欧和拉美的发展中经济体找到了正在找寻的东西。但当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暂停偿还外债时,这种情形便戛然而止。
过去数年中发生了很多同样的事件。甚至罗格夫和莱因哈特大胆地暗示,这一次大量资金事实上已被再循环至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但这回这个经济体存在于美国境内。逾一万亿美元被导入由最穷、信用最低的借款人构成的美国次级房贷市场。
此处的共同特征就是对风险的误判,对风险的定价错得离谱。1929年,问题出在投资资金被过度利用;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则是与错配的货币敞口有关;互联网热潮时期,当时的想法就是互联网将导致永不休止的经济增长。在最近这次信贷泡沫中,想法就是把债务分开拆碎,然后分发到世界各地,垃圾债券能就这样奇迹般地转变为3A级投资对象。
这一次确实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然而,最近的这次事件与历史上其他相似片段共同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性质是真正的国际性的。几个世纪来一次又一次地的金融危机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即乐观、贪婪、狂热和绝望是不分国界的。早在互联网之前,不断变化的市场情绪就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席卷全世界。
日和29日的股价下跌,以及日再度上演的这一幕,简直是在除日本外的所有金融市场里同步发生的。用套利、资本流动或资金转移远不能解释这一现象。1720年的南海和密西西比泡沫是相关的,放松管制和在英格兰及法国的强力货币扩张助长了泡沫。紧跟泡沫发生的危机波及到了荷兰、意大利北部以及德国北部。此类国际性震荡的名单一眼看不到头。
当然,世界各地国家经济体之间总有着实体的联系,如国际贸易商品和金条、出口和进口、资本和资金流动,等等。但我发现,让我着迷的却是纯心理方面的联系,像是某国投资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影响另一国投资人的情绪,有时候是距离非常远的两个国家。我们在考虑金融快感和恐惧时始终要牢记的是,理性行为总是不在考虑之列。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南海股票上大肆投机,结果输惨了。正如他沮丧地感言:“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人类的疯狂。”
重大金融震荡的结果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大量知识来自于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他1978年发表了经典著作《癫狂、恐慌与崩溃》(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金德尔伯格用相当没有把握的方式所表达观点是,得到正确运用的最后贷款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令通常紧接着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商业滑坡缩短的关键。他引用1720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机作为证据。这几次危机中,没有一次最后贷款人能真正出现。之后发生的萧条比之其他几次时间更长、程度更深。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两次危机,均被称为“大萧条”。
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经典定义是由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所下的。他的伟大著作《伦巴第街》(Lombard Street)发表于1873年,书中阐述的一个理念此后就一直是央行在危机时刻的指导格言:凭良好抵押品以高利率自由放贷,也是从那本书开始的。自由放贷,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止住恐慌”。用高利率,目的是“没人可以不经过慎重考虑、用很低的代价就借到钱”。无限度地凭所有良好的银行业证券放贷——因为“造成惊恐的方式,就是拒绝持有优质抵押品的人”。
但是,不幸的是,生活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央行官员们并不总是把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人们普遍认为,英国央行在干预1825年恐慌时没起什么作用。城市历史学家戴维•基纳斯顿(David Kynaston)说明了英国央行的政策是如何在自满和过于剧烈的信贷紧缩之间急剧转向的。70多家银行倒闭了,据传,英国央行自己也是侥幸逃过一劫。正当5英镑和10英镑的纸币全部用光之际,有人发现了大量1797年后就一直留在金库里的1英镑的票子。这些纸币是得到政府许可发行的,并“创造了奇迹”。接着发生的萧条持续了几年时间:根据一份报告,直到1827年年底,“在商界,几乎人人都仍旧感觉得到1825年的高潮留给他们的损失所造成的伤痛——并且直到现在,由于害怕风暴后持续很长时间的汹涌波涛,甚至现在都远离海边”。
另一个问题是,过度热情的央行干预可能给未来造成实际麻烦。关于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留下来的经济摊子的热议,背后体现的就是这个问题。2006年1月,艾伦•格林斯潘卸任美联储主席。美联储的经典角色一直是逆风而行,在艰难时期放松信贷,在局面失控之前紧缩信贷。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曾担任过18年的美联储主席,直到尼克松总统时代,用他的话说:“美联储的功能,就是在聚会渐入佳境的时候,端走宾治盆。”格林斯潘的批评者声称,他非但没有端走宾治盆,而且在聚会快结束的苗头初步显露时,他又喝了一瓶白兰地,高兴得不想离场。
他们还说,不论出了什么问题,格林斯潘执掌的美储储总会通过创造足够多廉价货币收买的方法来化解困境。1987年10月市场崩盘后,美联储在六周内三次降息,股市迅速恢复。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以及911事件之后。
但央行能走多远还是有限制的。随着时间推移,廉价货币和负的实际利率导致带来泡沫的投机和通货膨胀。这是央行行长们警告道德风险的危险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道德风险指的是,把银行家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只会鼓励他们将来更加不负责任。当应该让一家机构倒闭时,试图把个人过失和可能导致极严重后果的系统性失效清楚地区分开来是十分困难的。
出于这个原因,多年来,常常是这样一个情况,银行当局下决心不干预,最终却发现自己被迫屈服于压力。利物浦勋爵(Lord Liverpool)1825年威胁说,如果投机者得到拯救,他将辞去财政大臣的职务,但最后投机者还是得救了。金德尔伯格发现类似的例子发生在1763年、1869年、1897年和1975年拯救纽约时。现任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也对道德风险多次发出强有力的警告,直到几个月前英国央行准备进行一次看上去象经典白芝浩式的干预为止。
在给投机者一个教训和系统性失效之间取得平衡相当困难。只有历史才能够对格林斯潘和金的不同做法作出评判。
在对最近这场危机的反应中,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比他们的前辈们走得更远。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因在衍生品和证券化贷款市场上的巨大敞口而面临倒闭危险。面对这种情况,再次引用保罗•沃克尔的话,美联储判断有必要采取“把合法和默示的权利用到极致,跨越某些根深蒂固的央行准则和惯例”的措施。
同样,这种救援肯定必定导致美国证券监管的彻底重塑。如果美联储将来站到这些机构背后,那它需要的监督程度要远比当前规则下允许的要直接地多。难怪沃克尔言语之间有些担心。
经济低迷时间跨度可能有多长,影响可能有多深?
当然,任何回答都不得不受限于大量的变数。关键之一是最后贷款人的存在和表现。但还有许多其他变数,因为繁荣和萧条鲜有单一触发因素的。例如,1847年危机的触发因素有:铁路狂热、马铃薯病害、一年小麦歉收和第二年丰产以及欧陆接着发生的革命。1857年华尔街恐慌通过内战变成了一场持续很长时间的衰退。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著有众多的教科书,而《大崩溃》(Great Crash)绝不是其唯一的贡献者。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挤兑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