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查检收报告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日 08:58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内容摘要:一、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
关键词:普查;移动;收藏;登录;保管;建立;统一;藏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
作者简介:
  三、主要成果  (一)掌握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  各级地方政府以县域为单元,对行政区域内文物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全面掌握文物资源状况、收藏单位数量和行业分布,建立各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普查实现了国有单位的全覆盖,国民经济统计的20个行业划分中,除国际组织外,19个行业均有收藏文物的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独立开展普查,认定军队系统文物92,449件/套。普查还对我国驻外使领馆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登记。西藏、青海、浙江、四川等省区对重点宗教场所保管的文物开展了认定登记。普查打破原有行业系统条块分割局限,将文物资源统计从文物系统拓展到全国各行业领域。  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保管人员、库房情况、管理制度等同时开展了调查。根据普查结果,全国文物库房面积335.3万平方米,保管人员总数27985人。全国文物基础数据更加全面详实准确,为文物资源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有力支持了各级政府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  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实地走访、上门调查、重点认定等方式,加大对新发现文物资源的梳理调查和登记,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件/套。仅北京地区就新登记收藏单位222家,新发现新认定文物2,884,873件/套。  一些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而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故宫博物院新普查登录了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江苏省完成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等一批新出土文物的登记。众多非文物系统的单位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内蒙古赤峰市发现红山时期陶塑人像,四川省阿坝州发现清代土司铜印,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文物数万件,包含青铜器、陶瓷、玉石、书画、雕塑等多种类型,新疆认定2万余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  (三)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改变过去各单位文物信息零散孤立、互不相通的信息孤岛局面,实现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统一集中存储。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有效构建全国可移动文物大数据。依托互联网,按照管理层级和行政区域对文物资源信息进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和利用,全面提升文物资源管理能力。  普查按照统一编码规范,对登录文物和单位统一分配标准代码和分类编号,建立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登录的每件文物赋予全国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作为文物属性验证、信息甄别和索引查询的识别标识。  (四)健全国家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机制  本次普查突显政府行为,建立起各部门参加、社会广泛参与的协作机制,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联网直报,实现登录数据动态管理,建立文物认定机制和数据管理利用制度,是我国文物资源调查模式的重要创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与同期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协作推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享数据70余万条。  普查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多项跨省区、跨行业的调查、认定、登记和管理机制专项调查,涉及甲骨、漆木器等9个文物资源类型和宗教场所等3类收藏体系。广东省对民间收藏文物的调查进行有益探索,组织对16家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认定,明确藏品性质、年代、名称等。普查建立的组织体系、标准规范、统一平台和文物资源数据库,以及培养的人员队伍,为完善全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机制、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进行良好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五)全面夯实文物基础工作  本次普查制定了文物藏品登录规范,统一了文物藏品档案和登记卡,建立了十余项标准,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15个核心指标首次实现全国一体化。各单位按照普查要求开展藏品清点,核定账、物对应,补充完善文物信息,健全藏品账目档案,依法向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使《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国有单位收藏文物建档备案的要求真正落实落地。普查期间,全国累计举办培训班11741次,培训人员28万人次,全国新建重建档案的文物达10,415,363件/套,有6989家单位新建立了藏品档案和账目。中国国家博物馆抽调284名专业人员全职开展普查,登录文物130万件,建馆104年来第一次摸清家底。中国海关博物馆按照普查标准建立起各项藏品管理制度,作为日常业务工作的基本规范。  各地将普查与文物清库建档、鉴定定级工作相结合,各级普查机构指导收藏单位开展文物认定,完善库房管理、文物提调注销、安全保卫和档案等制度。争取财政支持,实施库房展厅维修改造、预防性保护等,改善文物保存条件。甘肃、四川、河南3省考古机构在普查基础上积极向博物馆移交文物。武汉市普查办帮助归元禅寺开展文物藏品清理和保护,修缮破损文物。  (六)初步建立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  各级普查机构积极推进普查成果共享和利用,举办文物展览,出版各类普查成果图书,建立网上共享平台。全国共举办普查相关展览1901个,展出文物35.7万件,参观总人次达到1.5亿。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各地实施“文物带你看中国”项目,将代表中华文明的数字文物藏品在海外文化中心和博物馆推广展示。甘肃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联合各收藏单位赴国内外举办展览。  普查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作为展示普查成果的平台,已向社会开放普查文物信息40.8万件。各地向社会公开的文物资源信息超过228万条。部分高校改变以往校史馆、科研教学点等内部办馆模式,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银行、科技、地质、卫生等部门成立专题博物馆,贵州茅台酒厂、武汉钢铁集团将普查成果与企业历史研究相结合,提升企业文化。陕西省实施虚拟博物馆建设,湖南、安徽省利用普查成果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受到社会欢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齐泽垚)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xx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来源:上传者:辰辰的妈妈时间:
xx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重要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54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内政发〔20**〕33号)、《文物保护法》、《物权法》、《**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在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市文物局和一普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各苏木乡镇的配合下,圆满的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各项工作。我旗共普查国有单位268个,覆盖率100%,现将报告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和成绩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确保文物普查工作在我旗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我旗召开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动员大会,成立了以主管副旗长为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以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为第一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博物馆馆长为普查项目办主任,普查办公室设在博物馆内,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全旗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下发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保证普查资料、信息及成果的真实、完整和科学性,确保文物普查质量,并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全过程,在博物馆选出工作认真负责、作风端正、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和熟悉电脑操作等方面工作人员组成普查队伍, 参加了区文物局组织的普查培训,并制订可移动文物普查制度与工作流程,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为使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购置了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普查用品。确保了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得到有力保障。
2、制定普查方案,突出重点区域
为了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精神,确保文物普查工作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我们认真解读了国务院制定的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区、市的文物普查实施方案,为此,我们结合我旗可移动文物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xxx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方案中对普查意义、普查目标、普查范围内容、普查要求、普查组织、普查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及普查经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首先把普查的全旗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按照各系统、各乡镇归类,开展走访工作并发放、回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为下一步进行可移动文物的录入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步对博物馆库房的保管文物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查阅相关的档案记录,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并即时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
3、加强宣传工作,营造普查氛围
加强文物普查宣传工作,使文物普查利国利民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普查组走到一处,宣传到一处,将宣传工作与普查工作有机结合,让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普通群众心中去,让群众了解文物工作,进而将群众的热情汇聚到普查工作中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开始的时候动作稍慢了一点,但按照区、市一普办的要求,我们还是按时完成了文物的信息采集与上报等工作。有的地方可能还达不到省里、市里专家的要求,但我们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把最后的工作做好。
三、下步工作打算
1、把数据输入工作作细,不完善的地方继续完善。
2、整理好数据档案和数据备份等工作。
3、继续完善普查档案工作。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1496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384
今日新增文档:52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年度工作的报告
  为确保我区国有单位文物收藏基础信息的完整、真实和准确,杜绝普查过程中的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等行为,新都区普查办对全区418家单位和企业发放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登记表》进行普查登记,2014年8月新都区普查办组织专门力量对他们进行了抽查回访。
  从年初普查工作组成立后,我们立即展开了新都文管所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工作。对于已进入国家文物局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馆藏珍贵文物,采用数据转换的形式,将464件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全部采集上传至第一次可移动文物在线登录平台,并对其中的243件进行了上报和提交审核。为了保证上报珍贵文物的数据质量,尤其是文物照片的质量达标,我们完成了2007年藏品清理建档时采集的2878张RAW格式原始图片的转格式和调精度工作。另外,我们抓紧时间对剩余的1137件一般文物和未定级文物进行拍照和测量等基础信息采集,截至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字画类纸质文物共计520件的信息采集。10月下旬,在市信息中心的协助下,完成了新都文管所和新都宝光寺藏品管理系统数据转换生成一普Excel标准模板数据文件,共转换数据2709条。按照省、市要求,须在本年度完成文博系统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数据上报工作,我们加班加点,及时完成了宝光寺1108件(套)文物的数据采集和上报工作。
  全年度,新都区一普数据采集和上报数量已过总量的一半,数据登录率在全市排名靠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年度工作的报告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荐】.doc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8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荐】.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根据《文物保护法》、《物权法》、《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为科学、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利于准确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保障文物安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
二、普查的目标
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国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档案和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普查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的位置: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徐秀丽&&
  3月2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国普查工作积极推进,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个,基本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截至日,全国共登录藏品1268万件,上传电子照片1065万张,数据存储量达2.7万G,并以平均每天6万件的速度上涨。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通报了普查进展情况。
  据介绍,普查工作启动三年以来,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及各部门各系统的配合下,普查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全国共登记普查员25829名,实行统一登记,统一培训,持证上岗,统一制定普查标准规范。普查经费基本落实到位,中央财政拨款4503万元专门用于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建设,2014年全国各级普查经费落实总额为4.12亿元。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全面完成,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历时近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各级普查机构共向1020814家国有单位发放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其中机关251806家、事业单位601120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136123家,其他单位31775家。回收996793份,反馈率达97.65%。其中15237家单位反馈有文物,约占全部国有单位的1.53%。文物系统外单位为11034家,占反馈有文物单位总数的72.42%。按隶属关系统计,中央属单位335家,省属单位799家,地市属单位2231家,县区属单位9955家,街乡属单位1252家,其他单位665家。全国建立组建普查认定专家库和工作机制,甘肃、宁夏、陕西等8省(区)已完成认定工作,一大批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得到发现和认定,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稳步开展。
  据了解,本次普查扩大了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将有效提高藏品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将通过建立文物登录制度,对全国文物资源实行动态登录和常态化管理。普查结束后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普查成果将向社会开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参加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地址:杭州市教场路26号&&邮编:310006&&建议IE8.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