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县是不是贫困县

【同城播报】洪洞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了!你了解什么是一心、一带、四区、五园吗?_百度宝宝知道
【同城播报】洪洞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了!你了解什么是一心、一带、四区、五园吗?
ka小宝爸比
宝宝2岁11个月LV.24
《洪洞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
公示的公告
为了落实山西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精神,根据省市工作安排,我县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包括赵城工业园区和秦壁工业园区。《洪洞县县城总体规划()》于2014年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经济开发区设立需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及城镇发展需要,我局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洪洞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对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部分中开发区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一、调整涉及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范围为洪洞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国土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
二、规划调整期限
本次规划调整期限与《洪洞县县城总体规划()》期限一致,远期为2030年。
三、规划调整内容
按照《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规划修改工作的通知》(晋建规字〔 号):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只涉及城镇体系规划部分中开发区的内容,对其他内容不做修改。
四、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目标
把洪洞县建设成为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中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国家级煤焦化深加工基地以及具有全国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优秀旅游城市。
2、产业发展战略
工业新型化:工业新型化应重视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壮大发展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新产业。重点推进开发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明确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与区域内产业发展进行协调。
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的发展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原则,推动产城协调共融发展。从对外交通上充分与县城、赵城镇、明姜镇、甘亭镇及周边区域形成通达流畅的交通系统,为产城空间融合提供前提保障,促进内外交通的发展;从市政设施建设上,开发区与县城、赵城镇区、甘亭镇区等配套应同步进行,统筹规划、同步衔接;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上,开发区各企业办公设施、职工休闲居住设施引导建设在洪洞县城及各产业片区依托的镇区,这样开发区企业既可以依托县城便利的服务设施来服务企业,同时,也可以接纳更多的社会职能注入城市新的活力,真正做到产城融合。
3.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煤焦化优势产业深加工与循环经济;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型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快设立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
4.产业空间布局
规划确定洪洞县“一心、一带、四区、五园”的产业空间总体格局。
一心:指中心城区产业发展中心。
一带:指汾河百里经济发展带。
四区:“老家体验”旅游接待服务区、广胜寺名胜游憩区、太岳霍山生态度假区、历山—羊獬民俗体验区。
五园:大槐树农业生态园、历山农业观光园、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赵城现代煤化工园、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秦壁高新技术产业园、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甘亭产业转移示范园。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洪洞县为什么被称为“华人老家”
洪洞县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尧都区接壤。
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辖区有252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年平均温度12.3℃,年平均降水量493.3mm。
洪洞县辖9个镇、7个乡,463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户籍总人口74万人(2012年)。洪洞县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山西省重点旅游县。
概述:洪洞县辖9个镇、7个乡: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全县辖16个乡镇,463个行政村,902个自然村,总面积1494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县。
洪洞物产丰富,富甲三晋。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煤、铁、石膏、硅石、铝钒土、石灰岩、油页岩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探明储量44亿吨,具有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的特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252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块宝地上,历山唐尧故园、青龙山玄帝宫、兴唐寺三大旅游区和女娲陵寝、师旷陵园、皋陶陵园三大景点,景色尤为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县南北,在本县设有赵城、洪洞、甘亭三个客运、货运停车站,共有11条铁路专用线。公路交通主要有大运高速公路、霍侯一级路、大运二级公路、108国道、309国道等;全县水资源充沛,地下水资源为1.4亿m3/年,广胜寺霍泉是县内最大的碳酸盐岩溶泉,流量为8000万m3/年,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地理位置:洪洞县地势总的来说是东西高、中部低。东部为霍山,最高峰老爷顶海拔2347米。西部为吕梁山系,山势低缓绵长,最高峰泰山顶海拔1347.6米。中部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平川轮廓也由北而南逐渐展宽。山地外围布有大面积的丘陵,靠东西两山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多形成梁、垣、峁黄土地貌。全县可分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四种地貌单元。山地占总面积的18.9%,丘陵占32.8%,山前倾斜平原占26.7%,中部河谷阶地占总面积的21.6%。全县平均海拔430米。
自然气候:临汾属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冬天干燥且寒冷,夏季潮湿炎热。温度范围从-2.7℃至26.1℃间,年平均温度为12.6℃。年降水量为470毫米,集中在六月至九月。无霜期平均每年190天。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1、移民历史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槐树根祖文化。
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高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由于六百多年来,亿万大槐树后裔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情感浸润,当地经济、文化、风俗的相互渗透、融合,积淀了独特宝贵的大槐树根祖文化资源,而这一资源也成为了华夏“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哪里有大槐树后裔,哪里就有大槐树文化。散布于民间的碑文、家谱、传说、故事、活动、民俗等,都充分体现了亿万大槐树移民后裔对家乡的认同、眷恋和向往之情,而古大槐树作为移民先祖离开故土时最后翘首回顾的见证,成为亿万移民后裔心目中的精神树。从那以后的几百年里,离乡背井的先民们,每年都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地回乡祭祖,清明前后尤甚。他们以大槐树为标志,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民间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这样在亿万大槐树后裔思乡念祖的情感浸润之下,积淀下来的文化现象。这样的祭祀有史可考、有籍可查、脉络清晰、宗亲有序,是我国祭祀文化中的瑰宝。
2、依托移民史实深入挖掘景区文化
为了更深层的挖掘移民文化,洪洞县成立了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综合档案室及大槐树网站,组织、聘任有关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家谱、族谱、碑文,充实移民文典资料,为不远万里前来寻根问祖的海内外游人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史籍和先祖渊源。在刚刚结束的移民文化研讨会中,与会权威专家充分肯定了大槐树移民的现实意义及历史地位,达成了一致的文化认同,并由中国地方志、山西史志院着手编纂以大槐树移民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地方志》、《沧桑杂志》专刊。目前,景区已收集家谱、族谱1000余册,搜集整理出版与移民祭祖文化有关的书籍23种,拍摄音像光盘10余种,为更好的研究大槐树移民文化、根祖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景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打造“根祖文化”旅游精品,推动全县旅游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槐树景区实施了全方位开发建设。扩建后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初具规模,景区共分三个文化单元,即:移民文化区、祭祀文化区、民俗文化区。
移民文化区主要展示当年移民的见证物,其景点包括:牌坊、古大槐树处(碑亭)、二、三代槐树、石经幢、古驿道、广济寺等。第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了遗址。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济寺作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历经千年,见证了数朝的兴衰变迁和明代迁民的凄离场面,后遭洪水战乱被毁。复建广济寺作为明朝大移民时期的迁民集散地,也成为移民历史的见证。
祭祀文化区主要是为大槐树后裔提供祭拜先祖的场地,其建筑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其中“根”字影壁造型独特、雕刻精美,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献殿是祭祀时摆放供品的地方兼具祭祀文化展览的功能,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整个祭祀文化区的展示、铺垫部分。祭祀广场位于献殿与祭祖堂之间,是大型祭祀活动、游客活动的主要场地,每年4月清明节前后的祭祖节都会有上万人会聚于此,参加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供奉移民先祖姓氏牌位1230个,整个环境庄严肃穆、古朴典雅,是大型祭祀活动及海内外游客祭拜先祖的地方。祭祖堂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为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民俗文化区主要功能是观光、休憩,包括莲花塘、民俗村、洪崖古洞等景点。其中,“洪崖古洞”是现在“洪洞”县名的由来,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莲花塘”是当年洪洞县城别名—莲花城的象征,千百年来洪洞城四周蓄水植莲,莲藕极佳,夏季莲花盛开,情趣盎然,故称洪洞城为“莲花城”。民俗村则依托洪洞当地特色民居,仿本地民居大院,室内外布置采用洪洞本地特色仿古家具,村中设有私塾、耕读园、豆腐坊、土特产品作坊、农具园、打谷场等各种活动场所,更有丰富的游客参与性活动,集文化展览、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于一身。
为了更好地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景区旅游品位,改善景区旅游环境,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积极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参照创建标准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将大槐树旅游景区打造成全国驰名的根祖文化旅游景区和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来景区寻根祭祖的游客络绎不绝,先后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姜春云等人前来视察。目前,大槐树景区的客源已辐射到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已成为当地政府对外宣传形象的窗口单位。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移民历史的见证,向世人展示了洪洞大槐树悠久的移民历史,同时,对增强大槐树后裔及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架起洪洞与各地之间的友谊桥,促进洪洞与外界更加广泛地沟通、交流与协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广胜寺:位于距洪洞县城15千米处霍山南麓,系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147),就已创建了这座佛寺,当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除建筑外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监狱和苏三还愿处。明代监狱,位于洪洞县城内旧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国现存的一座完整的县衙监狱,一九五九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零六年至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后人遂称之为“苏三监狱”。监狱总面积为610平方米,由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这座监狱的布局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苏三还愿处(关帝庙)因苏三曾在此许愿、还愿而得名,位于洪洞县城闹市中心,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历代均有修葺增建,现存为元、明、清三代建筑。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三还愿处(关帝庙)由关帝楼、《正说苏三》展厅、献殿、正殿等部分组成。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也称三真阁,高约22.7米,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十字歇山顶多层楼阁式建筑。展厅陈设的展览为后人从不同的层面了解苏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献殿是进献供品的地方,献殿后方的正殿供奉的是关圣帝君。据说当年苏三曾在这里求得一签,最终如愿以偿,被后人传为佳话。
历山舜庙:历山又名英神山,位于洪洞县城西20公里处的吕梁山东南,今万安镇东圈头村南,海拔893米。全山分五大景区:主峰、百鸟峰、神象岭、舜田、舜井井区。其中主峰状类龟,头南、尾北。站在龟背极目元眺,平阳万古城,霍山千秋雪尽收眼底,青山叠翠,风光十分壮美,真是宏景藏幽,静中有动,令人心旷神怡。
历山分前后山门,从前山门到后山门是一条左右合捭的中轴线,所有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这里建筑雄伟,结构精巧,楼台殿宇,金碧辉煌,是洪洞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五)乾元山风景旅游区
乾元山,位于洪洞县城西15公里处,是吕梁中南部姑射山脉的一部分,北接万寿山,南连青龙山,方圆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中有“元阳观”、“玉虚宫”、“金光洞”、“莲花阁”、“道教古法坛”、“万年风洞”、“魁星楼”、“古道人墓群”、“仙人头”、“娘娘脚”等大批极有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遗址,蕴藏着上下五千年民族古文化底蕴。据史料和碑文记载,乾元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名山,这里气候清晰,山光迷人,灵气十足,早观日出,夜观星空,回味特别。抬头看,蓝天近在头顶,低头瞧,脚踏万年金龟北上,汾河湾三界美景尽心眼底,环视那周围山峰有如龙似凤的九(龙)九(凤),一归(中央卧金龟)的奇特山势地理。这里不仅是道家修炼者梦寐难求的修行圣地,更是人们观光游乐、陶冶性情,祭天求祖、问卜解难的好去处。
白石温家大院。蜚声海内外的山西省洪洞县白石温家大院,坐落在汾河西岸风景优美的白石村。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名将山西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山西响应者温寿泉、阎锡山为首,刺杀山西巡抚,温寿泉一马当先,立下头功。国民政府成立,大都督阎锡山,二都督温寿泉是也。温家大院就建于民国三年(1914)。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利用,温家大院现在6座相连的院落,分为两个景区。东景区占有三个院落,为红色旅游景区。红军抗日先锋东征曾来到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抗战初期,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杨成武、杨得志、邓华、韦国清等八路军高级将领都先后在此居住和工作过,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部所在地也在此院,著名的《游击队歌》就从这里诞生并唱遍中国。这组景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红军、八路军民族革命实践为中心,布设了纪念亭、纪念堂、纪念室,树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汉白玉塑像;另一部分是以温寿泉辛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为中心的山西辛亥革命史实展览。
西景区为传统文化景区。相传女娲补天在此炼石,留下一块白石头,景区以此内容为中心分为三个部分,占有三个院落。一是女娲炼石处;二是儒释道讲经堂;三是五圣研佛殿。
温家大院建筑为晚清和民初风格,亭台楼阁,布局严谨,殿堂廊厅,雄伟壮丽,走进大院,室内有精美壁画,廊内有经典书法石刻,不仅能了解民族革命在山西的壮烈史篇,还能接受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能了解到晚清到民国建筑风格变化发展的轨迹。
青龙山玄帝宫:
位于洪洞县城西南23公里处的青龙山,是吕梁山东南部一条支脉。海拔1147米,东临汾河,南望天寿山,北连娄山。峰峦秀丽、蜿蜒曲折,道道山脉犹如青龙汇聚,故当地及史书称为青龙山,当地人也称为老爷顶。青龙山顶上有建于东汉光武期间的两千余平方米的建筑群。该建筑群采用了楼阁与碉堡相组合的宫堡形式。被誉为华北高原上的“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群以玄帝宫为主,包括大小庙宇30余座,分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极顶四个群体。该建筑群运用了八卦循环反复变化的原理建成的384爻地窑古洞,洞洞重叠、洞洞相连,洞中藏洞,神秘莫测,被考古和建筑界称为奇迹。
中镇霍山兴唐寺:
中镇霍山兴唐寺旅游风景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30公里的霍山主峰脚下,洪洞县兴唐寺乡境内。霍山,古太岳山,中华历史名山五镇之中镇。兴唐寺,唐太宗李世民兴唐立国的发祥圣地。该景区核心面积36500亩,区内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峡谷幽深,流泉飞瀑遍布,自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人文景观众多,著名的有石壶峡、飞瀑峡、人祖泉、打鼓泉、石人守山、休粮山、莲花峰、朝阳洞、老爷顶等自然景观和中镇庙、兴唐寺、杨家营寨等人文建筑遗址。这里山势雄伟、风光秀丽、林木葱郁、气候宜人。70米瀑布飞挂悬崖,称华北之首;百米栈道龙腾横空,为海内奇观。
登山观瀑,林泉消暑,清凉胜境,惬意爽心,美好无限。
万圣寺原名小清凉寺,在洪洞县城西25公里的万安镇浅沟村西。创建于南北朝北魏的后魏时期(425~534),根据《赵城县志》记载,小清凉寺于金大定四年(1164)进行重建,改名为万圣寺。在万圣寺北山崖约200米高的山顶上,建有十三级金顶舍利塔,塔高约37米。现存宝塔即系明天启年间的建筑,塔上有“西方胜境”、“舍利宝塔”、“极乐世界”等题词。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迁民壁画: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一代大槐树遗址。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树。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石经幢: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潭: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崖古洞:“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交通:南北向的南同蒲铁路平行于汾水东侧贯穿洪洞县,设有赵城站、洪洞站、甘亭站。其中洪洞站为三等站,每日有十班中长程列车停靠,另有焦化厂铁路专线由赵城镇分出经明姜镇至广胜寺镇焦化厂。南北向公路运输有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东西向公路则有309国道、洪古路、赵克公路。 新建的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从北到南横穿洪洞县,并设有洪洞西站。
历史文化: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缪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赵城当时为赵国,今赵城东北三里简子城为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日杨干,后为羊舌胖食邑。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彘县改为永安,洪洞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义宁元年(617年)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郡。洪、赵二县自隋置县以来一直沿传当代。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
北宋洪、赵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年),赵城曾省人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年)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屑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
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署。洪、赵沦陷后,洪洞县政府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晋绥九分区管辖。
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县人民政府驻师村,赵城县人民政府驻兴旺峪。解放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署管辖。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分署分置,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驻洪洞县城。
文化: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
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监狱。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拮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加之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洪洞罗云村)更是闻名。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2010年,山西省洪洞县的“通背缠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序号2。
洪洞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011全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483606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739万元,增长5.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5740万元,增长1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8%;第三产业增加值314127万元,增长1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2%。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8709万元,增长1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6024亿元,增长8.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0506万元,增长13.1%。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37657万元,比上年增长18.64%,其中国税和地税两个层次税收收入共计203208元,增长24.6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662万元,增长11.33%。其中县级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47038万元,增长26.63%。财政总支出237494万元,比上年增长15.3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35.42%,教育支出增长1.6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6.6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67.3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82.6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82.64%,公共安全支出增长34.77%。大园区承载 大项目带动优势企业引领洪洞县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果。目前,已有42家规模以上企业入驻四大园区,山西焦煤60万吨烯烃、虹翔MO源、亿明LED、双银电热膜二期、普泰发泡铝、华翔美的精密制造等一批新兴工业项目陆续开工,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57.6亿元。去年以来,洪洞县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坚持"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带动、优势企业引领",重点建设了洪洞赵城煤焦化深加工园、临汾甘亭新型工业园、洪洞陶瓷工业园和洪洞秦壁工业园四大园区,形成了以精细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新型材料为主的工业新型化"先行先试"示范区。其中,洪洞赵城煤焦化深加工园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转移示范区",临汾甘亭新型工业园被确定为"山西省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了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洪洞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 "大招商、招大商",把新项目、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去年以来,落地项目50余个,引进资金100多亿元,为洪洞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临汾甘亭新型工业园的陆合集团飞虹微纳米光电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其中科技人员的科技入股达到45%。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50亿元,带动下游产业产值500亿元。洪洞陶瓷工业园的恒富美尔美陶瓷项目投资15亿元,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大、最薄、最轻的瓷砖,第一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项目全部竣工后,年生产能力可达1亿平方米,安排就业岗位1万余个,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基地。
1.饽 糕。将面用油和成,放置片刻,在案上用手撕成小块,稍捻薄,包上以韭菜、鸡蛋、粉条为原料做成的馅,上油鏊用文火煎制,待两面煎好,盛入盘中趁热食用,特点外酥里嫩,香味四溢,嘴角流油。有的在饽糕外裹一层鸡蛋,摊成的薄皮味道更美。
2.擦圪蚪。“擦圪蚪”,也叫擦面,是我县民间农家常吃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属软面类。口感柔软、光滑,易于消化。 做法:先放适当面粉在器皿内,一边将水徐徐倒入,一边用筷子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把面和匀(不须揉搓擀压),面醒一会后,把面再均匀分成拳头大小的面块。待锅开后,架上擦床,将和好的面再淋点水,以防粘连,然后抓起分好的一面块,用手掌推向擦床的刃口,软面即分别从擦孔中流入锅中,煮熟捞出即成,食用时加各种菜肴与佐料。擦床是一种特制的制面工具,基本结构与擦子相似,不过体形较长,方能横架在锅沿上。擦孔呈扁圆形,孔距略宽,擦出的形状似蝌蚪,故得此名。擦圪蚪面也可掺入少量细玉米面或高粱面混合制作,味道和口感均别具特色。
       我们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最专业的国情知识互动社区。与你一起分享中国的基本情况。
       我们用知识为中国代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三离了洪洞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