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四平市铁东区政府叶赫曹桂凤在哪工作

there is a pic-player
您的当前位置:
曹桂凤同志在第十二届省运会雪上项目比赛赛风、赛纪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15:28:34
曹桂凤同志在第十二届省运会雪上项目
比赛赛风、赛纪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1月13日)
全省瞩目的第十二届省运会的第一项赛事,越野滑雪比赛明天鸣枪开赛了。这是对各地四年来我省冰雪运动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同时又是对各代表团赛风赛纪的考验。赛风赛纪是体育行业风气的集中体现,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我们召开本次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动员大会就是要在本届省运会雪上比赛中,切实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问题,为运动员营造文明参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省运会其它的比赛开好头,起好步。这里,我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对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各市地党委、政府对省运会越来越重视,把省运会的成绩作为本地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综合发展的标志之一。各参赛单位都努力创造好成绩回报父老乡亲,这正是省运会越办越好,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平竞赛、公平竞争就显得愈发重要。从这个角度讲,省运会树立什么形象,赛风赛纪至关重要的。它事关省运会的宗旨,事关省运会的成效,事关龙江体育的形象。
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净化体育竞赛环境,是体育系统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赛风赛纪问题的整治力度,赛风赛纪有所好转。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赛风赛纪问题仍然是体育系统反映强烈、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其突出表现为:一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骗取荣誉,尤其是有些体能类项目更为突出。有些地方兴奋剂问题出现从成年向青少年、业余运动员、体能类项目向其他项目渗透的现象;二是有的单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比赛成绩,搞不正当竞争;三是在运动员年龄和参赛资格上弄虚作假,以大打小;四是部分打分,在比赛中搞平衡,进行私下交易等。这些不正之风,严重背离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竞赛原则,违背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败坏了体育风气,玷污了体育队伍的形象,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从践行“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整治赛风赛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整治力度。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省体育局历来高度重视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本次省体育局机关调整中,专门设立了体育科研教育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反兴奋剂工作。作为大会的主办单位,为了能使本届省运会开得更加圆满和成功,早在制定规程总则时,针对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就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专门召开了反兴奋剂工作会议。会议上,下发了《黑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违规处罚办法》、《黑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评比办法》、《黑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裁判员管理工作的通知》,印发了《反兴奋剂知识教育手册》,各代表团递交了《黑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责任书》。作为冬季赛事的主管部门,省冬季项目管理中心下发了《关于加强第十二届省运会冬季项目赛风、赛纪的管理规定》。
为了保证冬季各项比赛顺利进行,我们要求,各参赛单位要高度重视赛风赛纪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实施“一把手”工程,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增强政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共同努力,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
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强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证。省十二运会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要重点做好如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要加强对所有参加省运会人员进行赛风赛纪教育,树立公平竞争,遵纪守法,廉洁参赛的观念。提高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从细节入手,做好预防工作。二是要加强自律。不仅是各个参赛单位人员要有自律意识,特别是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更要带头树立自律意识,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绝不允许发生送钱、收钱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树立好形象,起好表率作用。三是要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要加强赛前裁判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认真学习研究规则,提高执裁水平,尽量避免漏判、误判。加强裁判员的责任意识,要求裁判员要公正准确、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四是要加强对参赛队伍的管理。教育运动员和教练员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尊重对手,讲文明、讲礼貌,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形象。五是坚决反对、禁止使用兴奋剂。一定要坚决贯彻和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反兴剂条例》,毫不动摇地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反兴奋剂方针。
各代表团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希望大家不要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省体育局对反兴奋剂工作态度是坚决的。为此,我们再次强调,省运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要实行“一票否决”,对违纪性质严重的,取消个人和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资格,同时向当地政府进行通报。
同时,我们要求参与赛事的全体工作人员、裁判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要把赛风赛纪融入到竞赛组织工作中,融入到对教练员、运动员各方面的关心中,融入到他们获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之中,为参赛运动队创造团结和谐奋发热烈的竞赛环境。
总之,省运会的宗旨是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是完成赛事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保证。
这里我衷心希望,各参赛单位和运动员发扬雪上乃至全部冬季竞赛以往好的传统,认真遵守比赛规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进一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示运动员的时代风貌,取得精神文明和竞赛成绩双丰收。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您当前的位置 :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两情若是久长时记录姚滨与曹桂凤的故事
  当地时间24日晚,记者在太平洋体育馆与姚滨妻子曹桂凤不期而遇。
  原来,她是中国代表团工作团成员,前几天才赶到这里,“今晚,我是为王濛她们加油助威的……”
  记者斟酌半天也未提她是否已与丈夫姚滨见面。其实,他俩尽管都在温哥华冬奥会,驻地却相隔甚远,加之姚滨下榻的冬奥村森严壁垒,夫妻俩很难在这里团聚。“只好等待比赛全部结束之后再说。”此时曹桂凤眼睛里噙着泪水。
  冰之恋:一个是花样滑冰选手一个是速滑场上女将
  姚滨生于1957年,父母都是黑龙江日报社的职工,并无突出的运动天赋。不过姚滨却从小就活泼好动,用行话讲叫“是块干体育的料”。8岁时,他在学校被哈市业余体校的一位教练选中学习滑冰,从此,便与滑冰结下了不解之缘。
  5年后,13岁的姚滨升入哈尔滨市体工队,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双人滑运动员。此后,他和搭档栾波5次站到双人滑全国冠军的领奖台上,成为中国冰坛的骄子。1980年,栾波/姚滨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花滑世锦赛双人滑比赛,两人最终获得第15名,而全部参赛选手一共就15对。姚滨倍感耻辱,也认识到了中国花滑与世界水平的巨大差距。他暗自发誓,今后一定要率队夺得世界冠军。
  1984年,27岁的姚滨成为哈尔滨市体工队的一名少帅,仅执教两年,就被选调到国家花样滑冰队任教练。此后,中国双人滑就开始异军突起,崛起的速度之快竟让长期垄断花样滑冰的外国同行不敢相信是真的。
  曹桂凤生于1958年,来自黑龙江社省伊春市一个林业工人家庭。在教练王界新的严格训练下,她从一个稚气的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她的教练说,曹桂凤对自己要求严格,有理想,有抱负,事业心很强。而曹桂凤自己的想法是,“作为一个运动员,我的运动生命是短暂的,我得珍惜它。浪费青春,无所作为,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品格。”
  1983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运动员之一。她不声不响地把获得的奖金,赠送给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基金会。这份“礼物”虽少,却留下了她关心下一代的美好心灵。
  1982年她在训练中膝盖受伤,失去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机会。但她不灰心,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伤病。1982年2月,她参加了世界锦标赛女子短距离全能比赛,获得500米第十名、全能第十四名。这是当时我国女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从1977年以来,曹桂凤15次打破全国纪录。
  或许是命运安排,两个在冰上拼搏的选手很快从相识到相恋,并写出别具一格的爱情之歌。
  冰做媒: 两个从事不同项目选手终于牵手
  一个是花样滑冰选手,一个是速滑队员,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在这之前,花样滑冰队也曾风传姚滨与搭档“关系不错”。其实这也很正常,在花样滑冰界由搭档成为夫妻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们的前辈王钧祥和白秀芝就是美满的一对,他们退役之后,双双走上教练员岗位,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著名单人滑选手张述滨、许兆晓和付采姝等均是他们得意门生。后来,付采姝和许兆晓又成为冰上情侣。
  姚滨没有选择这条路,在当时省体育局干部刘凤荣介绍下,认识了著名速滑选手曹桂凤。这里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刘凤荣。她是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名速滑选手,最好成绩是世锦赛全能第四名,这也是我国在这个项目上历史最好成绩。在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期间,刘凤荣从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休。
  当时她与同是从事速滑运动的曹桂凤关系不错,对其为人、素质及运动天赋大加赞赏,两人成为忘年交。刘凤荣对姚滨印象也不错,双方虽然不是直接上下级关系,却在训练工作上尤其是当姚滨走上教练员岗位上之后,对这位省体委干部心存敬意,慢慢的来往也多了起来。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作者: 记者 梁学增 编辑: 李凌雪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四次援藏的“好门巴”
荣县人民医院护师曹桂凤爱洒高原
在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德格县藏区,曾有一位来自荣县人民医院的援藏护师,用专业与智慧,搭建起民族沟通的桥梁。
第一天,从荣县出发,到达成都,再转车康定;第二天,从康定出发,乘车翻越海拔逾5000米的雀儿山、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到达甘孜州德格县;第三天,从德格县乘车出发,再经长达6个小时的山路颠簸,最终到达目的地甘孜州达马乡。
三天时间,是现年51岁的荣县人民医院援藏副主任护师曹桂凤到达甘孜州德格县达马乡卫生院所需的时间。至今为止,她已四次参加援藏。去年12月,曹桂凤因对口支援工作成绩突出,被四川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和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评为“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可亲可敬曹大姐
一想起从德格县到达马乡近6小时的颠簸,曹桂凤心里时不时地在发怵。她回忆,2012年6月的一天,达马乡卫生院院长带着关心的语气找到她,说德格县城有朋友请客吃饭,一起去吧……想起来时坐在大巴车的最后一排,头时不时地还要撞到车顶,曹桂凤一口回绝:“不去,吃‘龙肉’都不去!”
类似让曹桂凤记忆犹新的事还有很多:一次从德格县返回达马乡,车子陷进半米多深的大坑里,在他人的帮助下辗转越野车和摩托车折腾到晚上10点才得以返回;刚到藏区时,不知道高原水沸点较低,煮出来的面都是夹生的,最后只能用高压锅压;手机没信号,为了给家里打电话,得往外走出40多公里才行;还有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身体不适……
一桩桩、一件件,都只是困难的一个缩影。在为期四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中,曹桂凤克服物质上、环境上的种种困难,指导卫生院先后开展了皮试液、抢救盘等的配置,改善了无菌技术操作,并帮助卫生院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提升了服务水平。
对于一次次的援藏,家人并不支持,但在曹桂凤的坚持下,也开始默默地赞成并全力支持。2013年医院再次接到对口支援会理县的工作任务,曹桂凤第一个申请到该地援助,院领导经研究决定同意了她的请求。三个月后本该更换一位护理人员时,曹桂凤再次向医院提出申请,要求继续留在那里,理由很简单:因为她的身体好,家庭比较单纯,其他姐妹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同事们心目中热心肠的曹大姐此刻变得更加可亲可敬。
爱心重于手术刀
援藏期间,由于语言不通,曹桂凤虚心请教,向藏族同胞学习;藏区医务人员基础薄弱,她便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认真传、帮、带;交通不便,群众看病难,她更是翻山越岭,上门服务;群众健康意识差,她不顾长途跋涉,逐户开展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进行体格检查,开展疑难病会诊……
曹桂凤记得,那是第二次援藏的一天晚上,已经11点过了,一阵敲门声把她惊醒,原来近10公里外一产妇胎盘滞留12小时出现难产。高原地区不是每个地方都能驾车,有的地方全靠步行,当时天还下着小雨。人命关天,曹桂凤披衣起床扛起药箱就走。到达产妇家时,已是凌晨两点过,产妇精疲力尽、面色苍白。幸运的是,经过曹桂凤的紧急救治,产妇顺利将胎盘完整娩出,转危为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黑不溜秋的,但哪儿想得到那么多哟!”曹桂凤说,对于缺医少药的藏区来说,这样的事情很多,面对更严重的疾病,也只有无奈,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消逝。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掌握回天之术使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续。在藏区,曹桂凤工作之余还时常陪病人聊天,舒缓他们的心情。在她看来,爱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重要。
在曹桂凤援助的藏区同胞心里,她不仅是“好阿姐”,更是“好门巴”。
郑新炜 曹卓婧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邓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您当前的位置 :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两情若是久长时记录姚滨与曹桂凤的故事
  当地时间24日晚,记者在太平洋体育馆与姚滨妻子曹桂凤不期而遇。
  原来,她是中国代表团工作团成员,前几天才赶到这里,“今晚,我是为王濛她们加油助威的……”
  记者斟酌半天也未提她是否已与丈夫姚滨见面。其实,他俩尽管都在温哥华冬奥会,驻地却相隔甚远,加之姚滨下榻的冬奥村森严壁垒,夫妻俩很难在这里团聚。“只好等待比赛全部结束之后再说。”此时曹桂凤眼睛里噙着泪水。
  冰之恋:一个是花样滑冰选手一个是速滑场上女将
  姚滨生于1957年,父母都是黑龙江日报社的职工,并无突出的运动天赋。不过姚滨却从小就活泼好动,用行话讲叫“是块干体育的料”。8岁时,他在学校被哈市业余体校的一位教练选中学习滑冰,从此,便与滑冰结下了不解之缘。
  5年后,13岁的姚滨升入哈尔滨市体工队,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双人滑运动员。此后,他和搭档栾波5次站到双人滑全国冠军的领奖台上,成为中国冰坛的骄子。1980年,栾波/姚滨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花滑世锦赛双人滑比赛,两人最终获得第15名,而全部参赛选手一共就15对。姚滨倍感耻辱,也认识到了中国花滑与世界水平的巨大差距。他暗自发誓,今后一定要率队夺得世界冠军。
  1984年,27岁的姚滨成为哈尔滨市体工队的一名少帅,仅执教两年,就被选调到国家花样滑冰队任教练。此后,中国双人滑就开始异军突起,崛起的速度之快竟让长期垄断花样滑冰的外国同行不敢相信是真的。
  曹桂凤生于1958年,来自黑龙江社省伊春市一个林业工人家庭。在教练王界新的严格训练下,她从一个稚气的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她的教练说,曹桂凤对自己要求严格,有理想,有抱负,事业心很强。而曹桂凤自己的想法是,“作为一个运动员,我的运动生命是短暂的,我得珍惜它。浪费青春,无所作为,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品格。”
  1983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运动员之一。她不声不响地把获得的奖金,赠送给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基金会。这份“礼物”虽少,却留下了她关心下一代的美好心灵。
  1982年她在训练中膝盖受伤,失去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机会。但她不灰心,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伤病。1982年2月,她参加了世界锦标赛女子短距离全能比赛,获得500米第十名、全能第十四名。这是当时我国女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从1977年以来,曹桂凤15次打破全国纪录。
  或许是命运安排,两个在冰上拼搏的选手很快从相识到相恋,并写出别具一格的爱情之歌。
  冰做媒: 两个从事不同项目选手终于牵手
  一个是花样滑冰选手,一个是速滑队员,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在这之前,花样滑冰队也曾风传姚滨与搭档“关系不错”。其实这也很正常,在花样滑冰界由搭档成为夫妻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们的前辈王钧祥和白秀芝就是美满的一对,他们退役之后,双双走上教练员岗位,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著名单人滑选手张述滨、许兆晓和付采姝等均是他们得意门生。后来,付采姝和许兆晓又成为冰上情侣。
  姚滨没有选择这条路,在当时省体育局干部刘凤荣介绍下,认识了著名速滑选手曹桂凤。这里要向读者介绍一下刘凤荣。她是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名速滑选手,最好成绩是世锦赛全能第四名,这也是我国在这个项目上历史最好成绩。在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期间,刘凤荣从黑龙江省体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休。
  当时她与同是从事速滑运动的曹桂凤关系不错,对其为人、素质及运动天赋大加赞赏,两人成为忘年交。刘凤荣对姚滨印象也不错,双方虽然不是直接上下级关系,却在训练工作上尤其是当姚滨走上教练员岗位上之后,对这位省体委干部心存敬意,慢慢的来往也多了起来。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作者: 记者 梁学增 编辑: 李凌雪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平叶赫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