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汤沟镇酒厂计生委徐祥

李玉山,又名李桂五,山东沂水埠前庄人,1917年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30年,李玉山14岁时由一远房叔叔帮助,考进县立小学。在校期间,虽然经济生活十分困难,但他求知心切,学习勤奋,精神上感到无比愉快。这个学校的校长邵德孚和训育主任谢梅林都是共产党员,还是县委的领导成员。他们以办教育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党、团工作搞得都很活跃。学校当时对贫苦学生除了经济上帮助以外,特别注意在政治上的培养。经过一年多组织的培养教育,李玉山觉悟逐渐提高,于次年10月,便参加了共青团。
1932年秋,党领导沂水、日照等县同时举行暴动。这次暴动因条件不成熟,没有取得成功,相反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校长邵德孚等七个同志被捕。李玉山失掉组织关系,更因经济困难无法升学,只好回家参加劳动,后来又干了一个时期的小学教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课,李玉山在家乡组织抗敌后援会,进行一些抗日宣传。同年冬天,邵德孚同志被释放出狱,他和李仲林被组织上派来沂水工作。他们首先找到李玉山了解了组织情况,并介绍他正式转党。接着在埠前村建立党支部。
1938年春,各地纷纷组建抗日游击队,中共山东省委派鲁宾到沂水与邵德孚、李仲林共同负责组织抗日部队,原来的地下党员都参加了,广大人民群众也踊跃报名,不到一个月就发展到四百多人,于是山纵四支队六大队正式建立,由鲁宾任大队长。5月,由罗职伟、杨坤、吴坤等接替鲁宾工作,李玉山任秘书长,10月调任组织干事。
1939年3月,组织上调李玉山到抗大山东分校学习两个月,结业后留学校工作,任组织干事。次年2月,调滨海,在地委组织部任干事,兼机关党支部书记。当时正是审查党员巩固组织的时候,他全力以赴,搞好工作。
1940年夏,莒北反动道会门万仙会活动十分猖狂。他们捕杀我抗日军政人员家属,袭击杀害我军伤病员。为了打击万仙会的嚣张气焰,巩固莒北抗日根据地,我军以七个连的兵力,由九支队司令员刘海涛和刘其人、高克亭指挥战斗,给万仙会以狠狠打击。9月,地委为了加强地方基层建设,从机关抽调一批年轻有一定经验的干部,到基层工作,李玉山到日照七区任区委书记。在任两个月,他整顿地下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及开展对敌伪军、万仙会的瓦解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1941年春季以后,斗争形势恶化,日北地区全部沦陷。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斗争形势,日照县委决定建立日北工委(中共日照县泰石公路路北工作委员会),县委书记郑子久兼工委书记,李玉山任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7月,李玉山带着他的工委班子,秘密回到日北,落脚在一个地下党员家中,开展地下党的工作。工委班子包括书记李玉山、秘书赵明甫、宣传委员胡润州、政治交通员厉席卿和区委书记藏善亭、孙瑜、孙正华等。工委机关设在安家代瞳地下党员安玉兰的家里(安化名钱锦江)。
安玉兰姐妹三人,无兄无弟,男同志经常从他家出出进进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李玉山便认安玉兰之父为义父(后安玉兰与李玉山结为夫妇)。为了有一个公开的职业掩护,同时也为了搞一些活动经费,由组织上拨款三百元,在安玉兰家开了一个中药铺,还请来高大爷做医生,李玉山当拉药屉的伙计,赵明甫当账房。安排胡润州卖油,他挑着油挑子,走村串巷,在本村小学当教员的安玉兰,党安排她为联络员。党组织一律用代号,党员都不用真实姓名,都用化名。经过这样周密安排,同志们站住了脚,工作局面也顺利展开。
日北工委前后两年多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为以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作了充分准备。1943年主力部队进军路北,日北解放,撤销工委,建立日北县委,李玉山任书记。
抗战胜利后,成立中共海州市委,面向新浦,开展城市工作,李玉山任组织部长。市委机关驻赣榆县墩尚镇。这时新海市区已被国民党军队抢先占领,我党对国统区城市的工作方针是:“长期隐蔽,积蓄力量,里应外合,迎接解放”。李玉山的公开身份是收购国统区碱粉的行商。他经常以收购碱粉为名,深入到海州市区,和地下党取得联系,开展宣传和发展党的工作,颇有成绩。
1947年国民党军整编四十四师进驻新海后,地主武装还乡团活动随之猖狂起来。旧历二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北犯,进驻墩尚,新海工委机关撤至青口附近。日深夜,墩尚敌还乡团为抢劫群众耕牛,由一逃亡地主作向导,奔袭青口西北三里之大新庄,这时新海工委机关正驻在该庄。由于坏人的告密,敌人袭击了工委机关驻地,组织部长李玉山和华东局城工部科长周翔两同志同时遇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位于赣榆区班庄镇王接庄村。
1940年11月24日,八路军山纵2旅副旅长刘海涛率主力部队和临郯赣东四县边区游击支队包围国民党县政府驻地葛墩埠,国民党赣榆县保安旅团长朱其藩率部起义,赣榆县西、北部山区全部解放。日,山纵2旅政治部负责人代表八路军在王接庄村宣布成立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县长朱明远(时为民主人士)。自此,赣榆县有了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日,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将“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纪念地”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云港抗战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三洋区万庄民兵队长万延松是个铁铮铮的硬汉,对敌斗争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侵占墩尚、沙河等地,不时出来到附近村庄烧杀抢掠。万庄离墩尚不远,为了保卫翻身果实,万延松带领全庄民兵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武装斗争。他们为部队搜集情报,捉奸细,袭击出来活动的敌人,表现得很勇敢。
10月14日晚上,万庄民兵又要配合武工队到墩尚北边的穆庄了解敌情。听说敌人要杀害我乡长穆学道的家属,武工队决定由万延松带民兵万延章先走一步,把穆学道的家属护送到邓家宅子,等待武工队来了再了解敌情。
万延松和万延章,把穆学道家属安排到邓宅一家堡垒户家,天已交四更了。下半夜气候很凉,两个人找到一个地方去烤火,等待武工队同志的到来。
突然,传来了几声狗,是我们的同志来了吗?二人赶忙把火熄掉,准备出去与武工队的同志会合。但狗吠声越来越紧,接着又响起了枪声。不妙,是敌人进庄了。万延松又一次到堡垒户家作了安排,便招呼万延章一块翻墙越壁向村外冲去,谁知正和敌人走了对面。他抡起枪托砸倒两个敌兵,使万延章脱身逃出庄外,而他自己却被追上来的敌兵抓住。
万延松同志被捕后,当时就被吊在树上,被打得皮开肉绽。天快亮时,敌人不敢拖延时间,便带着万延松往墩尚撤退。万延松见被捉走的人群中没有穆乡长的家属才放下心来。
万延松被押到墩尚后,敌人为了得到我方情报,又是灌辣椒,又是压杠子,把万延松折腾得死去活来,但万延松在敌人的酷刑面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他大骂敌人说:“要杀就杀,要砍就砍,休想从我嘴里得到半点情报!”敌人用硬的办法失败,就改用软的一套。
一天,万庄的一个流亡分子拿着一领蓑衣假惺惺地来看万延松,装着关心的样子说:“延松啊,我看你穿的衣服单薄,又没什么铺的,给你送件蓑衣来。”还说吃不饱,捎信叫家里送几张煎饼来。
万延松知道此人没怀好意,给他来个不理不睬。果然不出所料,接着便劝万延松要识时务,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再招到皮肉之苦等等。没等他说完,万延松便哼哼地冷笑了两声,说:“现在全国就要解放,敌人马上就要完蛋,要说识时务,你赶快弃暗投明,把我放出去,这才是你最大的识时务,不然,你将跟反动派一起灭亡!”万延松几句大义凛然的话驳得敌人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后来,敌人又使出新花招,派人去找万延松的父亲,说是送二十块大洋,就可以把儿子赎回来。万父看透敌人敲竹杠的鬼把戏,对来人说:“俺不会欺压老百姓,半块大洋也没有!”话里带刺,来人听了,觉得没油可榨了,便悻悻离去。
万延松在敌人的监狱里,心里总想着逃出敌人魔掌,和同志们一起继续战斗。一个刮着大风的夜晚,他使尽全身的力气把捆绑手脚的绳子磨断,捣开窗户跳出墙外,准备逃跑。但是敌人防卫很严,没跑多远,被敌哨发现,又被捉了回去。
解放战争的胜利眼看就要到来,解放军的枪声隐约可闻,墩尚的敌人自知小命不长了,便对万延松下了毒手。
一个晚上,牢门被打开了,几个敌兵恶狠狠地进来,用布把万延松的眼睛蒙起来,推推搡搡往外拉。万延松一面昂首阔步地走着,一面大声斥责敌人。敌人作贼心虚,便用棉花将他的嘴塞住,押至墩尚东门外残酷地杀害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生得世上留言在,不为后人落骂名!”这是王旭华烈士临终前送给妻子的赠言,又是烈士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他抒发了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信念,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身陷重围而坚贞不屈、忠于人民忠于党的英勇气概。
王旭华,又名王绍寅,1919年生于东海县安峰乡曾庄的一个中农家庭。七八岁开始读私塾,后进房山完小读书。卢沟桥事变后,王旭华被迫离开学校,回到老家曾庄。
1940年,他结识了东海县长周晓江同志,受到革命思想的教育和熏染,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决心投身革命。
1942年初,王旭华由安峰区副区长徐祥甫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担任安北乡文书。他先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曾随周晓江等人,前往林疃一带,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袭击日伪军据点。1945年9月起,他任安峰区委组织委员,根据组织上安排,停止教书,转以卖布做生意为掩护,经常住返于沭阳、新安镇等地,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情报网络,为我地方武装搜集敌情,并配合主力多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6年下半年,陇海铁路东段新浦、海州之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八师,不断向我东海解放区疯狂进攻。虽遭我东海军民多次奋起还击,但进攻始终没有停止。特别在1947年1月中旬,又屡向牛山附近的蔡塘、石榴等地进犯,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妄图控制陇海铁路,破坏我苏鲁交通线,切断我山东与淮海解放区的通道。面对敌人的猖獗,王旭华根据上级布署,在安峰区组织干部、民兵,艰苦坚持边区斗争。不料,日,我北撤山东省返苏北坚持原地斗争的宿北干部队、宣慰大队1800余名,在途经安峰山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八师5000余人的分进合击。凌晨,当战斗打响后,王旭华利用自己熟悉地形,配合东海县敌工部长周镜涵,为掩护大队人马撤退,率安峰区、乡、村干部、民兵200余人,奋勇突围。坚持到天黑后,我队伍赶到赵庄南湖边,准备越过陇海铁路北撤时,王旭华接到周镜涵的指示:要他回原地坚持地下斗争。王旭华明知自己身份已暴露,留原地工作有生命危险,但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当夜就潜藏在本村的王韩氏家的夹皮墙内。
一连三日,王旭华强忍干渴和饥饿,饿极了就用棉袍中的棉絮充饥支撑着,等待时机脱险。2月23日清晨,国民党部队撤离安峰地区,王旭华本可以解脱,但由于叛徒出卖,他被顽保长带人搜出,拖到顽乡公所。当时的王旭华嘴里留存没有咽下肚的棉絮,人已昏迷。
在关押期间,顽乡长采取先诱后刑的手段,逼王旭华交出党组织成员名单和北撤时留下的枪支弹药。王旭华强忍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并不住声地怒斥敌人:“党员名单没有,要枪没有,要命有一条。”“你们这些混蛋,蹦达不了几天了!”敌人又以死相逼,王旭华斩钉截铁地说:“怕死我就不回来了!”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使出了“放长线钓大鱼”的诡计,威胁地说:“现将你放了,三天之内若不交出党员名单和枪支,你就没命了。”为了防止王旭华真的逃跑,敌人在曾庄外围增岗设哨,暗派乡丁窥视他的行踪。
当天夜里王旭华回到家中,望着身边憔悴不堪的妻子和怀中仅七个月的婴儿,抑不住内心的爱怜,流着泪低声地说:“你要告诉小国平,长大了不要埋怨父亲,他是为革命而死的。”天快要亮了,王旭华连忙找出纸和笔,草写遗书:“徐教导员、周区长、王会长:我们要革命到底,为革命尽责……我未失节……”写好后,叮嘱妻子“妥善收藏”“要记住我的话,‘生得世上留言在,不为后人落骂名!’”后趁妻子打米糊之机,王旭华泪吻襁褓中的婴儿后,乘隙离开了家,往庄边场上走去,在路经村民王胜德家门前时,发现过道门侧有一支长枪,便顺手拿走。接着他潜到场边草垛旁,见四周无人,迅速扒出北撤时留下的党员名单和机密文件点火烧毁。这时已是日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火燃着了旁边的草垛,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王旭华用长枪紧紧堵住胸口……枪声震撼着全庄人的心,群众闻声赶来,见他倒在熊熊的烈火中,都禁不住地说:“王旭华真是一条好汉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位于海州区二营巷。
大革命失败后,在外地活动的海属籍共产党员纷纷返回家乡,给海属革命带来活力,正式建立党组织已势在必行。
1927年秋,顾浚泉、陈秀夫、李静山在海州二营巷成立了连云港地区第一个党组织,顾浚泉为书记,陈秀夫、李静山为委员。顾浚泉、陈秀夫主要在海州一带活动,李静山主要在灌云县的板浦、南城、太平埝一带活动。
——《红色足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芜湖汤沟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