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家教网田澍家在那里?

洛阳市作家协会资料·概况
一、1949年—1990年
1949年10月19日,洛阳市第一届文代会召开,文联成立。在市文联第一次执委会上成立文学部、美术部、音乐部及戏剧部。文学部是作家协会前身。后文学部改称研究会。1957年以后,各协会停止活动。1961年,重新组建了文学等5个工作者协会,直到“文化大革命”。1984年5月,洛阳市第五次文代会召开,建立和恢复了文学工作者协会。1990年3月改称洛阳市作家协会。
(一)诗歌
这个时期,由于洛阳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诗歌创作有两个大特点。一是歌颂新中国,歌颂中国共产党和领袖,歌颂工农业战线上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如铿锵的《烈士纪念碑前》、胡广爱的《我要唱一支心灵的赞歌》、赵亮的《鞋匠之歌》、方常民的《拖拉机工人之歌》、李清联的诗集《我们沸腾的工厂》和《拖拉机开出了厂房》等,都是歌颂性质的诗歌作品。二是各工厂企业不断举行诗歌比赛,涌现了一批工人诗歌作者。但由于受“反右”扩大化和“大跃进”的影响,洛阳“十七年”的诗歌创作也出现复杂的局面,如不少诗篇中充斥了口号式语言,而讽刺诗、古体诗的创作基本消失。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当代诗歌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这期间,洛阳诗歌创作呈低迷状态。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受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恩来活动的影响,洛阳广大群众在西工花坛摆放花圈,张贴诗词,这些诗词表达了民众对“四人帮”法西斯统治的不满和愤怒。此后,这些诗词被作为“反动诗词”加以查剿销毁,“西工花坛事件”被定为反革命事件,在各单位大搞“清查”,受害群众甚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洛阳诗歌创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表现在:(一)诗歌创作队伍壮大,大量青年诗歌作者出现在洛阳诗坛上。1984年,洛阳市文联举行庆祝建国35周年征文比赛,收到了上百位诗歌作者的作品,从中精选了34位作者的诗歌作品,编入《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征文选》。到1990年,洛阳市诗歌创作队伍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其中包括工矿企业诗歌创作群体、校园诗歌创作群体等。(二)诗歌创作质量不断提高。如李志的《小金人历险记》、《会飞的孔雀石》、《宝石与少女》等一批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三)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走向多样化,有的侧重于运用传统的抒情方式,有的较多借鉴外国现代诗的表现技巧,在正确认识生活的前提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创作方法都有人实践和探索,为洛阳当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
(二)散文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洛阳“十七年”的散文创作活跃。当代散文的各种门类即叙事和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等都出现了众多的作品。在叙事、抒情散文方面,柏青的《雪地送邮车》、刘金魁的《洛阳礼赞》等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在报告文学中,杨发禄的《借了地方十五串线以后》,李维康的《从一纸卖身契想起的》等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真情实感。
“文化大革命”期间,优秀散文作品罕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洛阳散文创作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报告文学的崛起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一批描写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报告文学涌现出来,如描写劳动模范赵春娥的报告文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描写舍已救人的青年英雄郭冬梅的《冬梅不凋香如故》、描写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模范共产党员杨振北的《追求的轨迹》等在全国引起了反响。
除报告文学外,挽悼散文、回忆录、人物传记、抒情散文、杂文获得了空前发展。如《洛阳日报》的《名人专论》栏目,发表了不少有关名人的作品。有的还向读者透露了鲜为人知的内幕情况,有较强的可读性。如写杨成武洛阳蒙难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引起不少报刊注意,有的报刊还以文摘形式予以转载。
(三)小说
从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洛阳当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被称为“十七年”的小说。总体上来看,基本上是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工农兵”文学的传统,重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新形象的塑造。创作成绩集中在工业题材和农村题材两个领域,其他领域也有涉及。就体裁来看,中、短篇小说成就较大。
建国初期,作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深入工厂、农村和抗美援朝战场,写出了一批较为优秀的作品,如陆柱国的《上甘岭》、牛秀生的《林旺老汉》、常青的《妈妈来看我们》、刘静文的《自行车的故事》、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特别是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曾经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1954年,洛阳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始,大批文学爱好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为洛阳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同时,一大批作家如雷加、南丁、郑克西、张一弓等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体验生活,张一弓在洛阳发表了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母亲》。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思想文化界相对活跃,经过筹备,文学刊物《牡丹》于次年元旦正式创刊。此后,洛阳小说创作队伍逐渐壮大,仅《牡丹》杂志到1960年停刊时,就发表小说190余篇。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和反映工厂生活的优秀作品有:刘金魁的《寿师傅》、杨洪西的《一块钢的故事》、翟均午的《退休新传》等;反映家庭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优秀作品有:李振芳的《妻子的喜悦》等。此外,从洛阳走向文坛的洛阳籍作家吉学沛创作的小说《一块小白旗的风波》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洛阳籍作家葛洛、杨子敏等人均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作家。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受“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不少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对违背客观规律的“左”的政策作了歌颂,如《全家搞钢铁》等。
1961年以后,洛阳小说创作由于各种原因而转入低潮,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洛阳较有艺术性的小说有田澍的《风雪夜渡》、牛的《故坟鬼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洛阳小说创作严重受挫,只有少量小说问世,如出版了洛阳小说集《朝阳似火》等。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当代小说开始走上一个新的里程。文学新秀阎连科、张宇、齐岸青等走出洛阳,成为全国文坛上有影响的实力派小说家。中国文坛先后出现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等现实主义流派和以多种多样面貌出现的探索小说都在洛阳小说创作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回应,形成了具有当代河洛风情的乡土小说和其他小说流派。新时期洛阳的乡土小说以河洛大地为背景,力图展现河洛乡民形形色色的不同经历和浓郁的风俗人情,如张宇的《活鬼》、宗德等人的《人情》就是这类作品。这些乡土小说的角色塑造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与五六十年代洛阳作家笔下拔高了的人物形象相比,更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洛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收集整理的有:
1、历史传说
洛阳的历史传说包括历史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等。流行地域最广的传说有:《禹宿谷堆》、《升仙观》、《田英巧计退晋兵》、《唐僧的传说》等,其他还有:《程门立雪》、《闯王开矿》、《白马寺的传说》、《龙门的传说》、《龙门石窟的传说》、《风穴寺的传说》、《负图寺的传说》、《洛阳桥的传说》、《杜甫墓的传说》、《曹操巡夜》、《吴道子作画洛阳城》、《李贺的故事》、《李世民与“六骏马”》、《高宗赏月》、《欧阳修巧遇牡丹仙》、《醉杨妃》、《康熙与铁门》、《武则天寄鸩杀皇太子》、《杜康造酒》、《强项令董宣》、《白居易墓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金谷园的传说》、《鬼谷子的传说》、《白鹿救驾》、《周平王御封油坊街》、《宋太祖降生夹马营》、《李密高筑饮酒台》、《真才王铎不怕官》、《尉迟敬德邙山打虎》等。
洛阳的历史传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些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它们反映了部分真实历史。如《鬼谷子的传说》在洛阳流传很广泛,历史学家据此发现了鬼谷子洞。《诏僧的传说》为研究玄奘和玄奘故里提供了证据,这些故事提到玄奘俗姓陈,家在偃师陈家谷,与历史记载相符。
2、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包括笑话、鬼怪神仙故事、民间童话、民间生活故事等。洛阳民间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四个胡涂虫》、《错字县令》、《仨女婿作诗》、《狼外婆》、《八百老虎闹京城》、《王捣旦》、《宝葫芦》、《卖高帽的人》、《牡丹仙子下凡》、《偷来仙花种牡丹》、《嫦娥种牡丹》、《黄大王的故事》、《董老官的故事》、《兄弟分家》、《巧女斗县官》、《财主与长工》等。
洛阳民间故事大多源于下层劳动人民,故事爱憎分明,对贪官、财主等进行了有力地嘲弄,相反,对一些清官和普通劳动者进行了歌颂。如《董老官的故事》大约有近百个故事组成,故事中的董老官是一个活泼幽默、足智多谋的人物,他为官清正,巧妙地惩治了不少作恶多端的劣绅。这个故事反映了在黑暗的现实中,人们对社会正气的呼唤。再如《仨女婿做诗》这个故事,面对做文官和武官的大女婿、二女婿以及嫌贫爱富的老丈人,当长工的三女婿借作诗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讽刺,用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贫贱者并不弱智,高贵者也可能愚蠢。此外,洛阳流传甚广的牡丹和牡丹仙子的故事,表达了洛阳人民对牡丹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洛阳的民谣内容丰富,有《清明歌》、《牵花牛》等生产谣,有《紫荆树》、《槐对槐》等生活谣,有《手扒槐树望郎来》、《入山看见藤缠树》等爱情谣,有《小白菜》、《打东洋》等时政谣,但更多的却是童谣,如《手拉紧》、《月光曲》、《小猫娃》、《小狗娃》等。
洛阳的民谣现实感强烈,如《嵩山寒》这首民谣说:“嵩山寒,嵩山寒,河南人民受灾难。水旱蝗虫和汤恩伯,逼死了百姓万万千。”这首民谣产生在解放前,对汤恩伯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血泪控诉。再如《文明棍》这首民谣对独乡里、鱼肉百姓的土豪劣绅进行了痛骂。《手扒槐树望郎来》等民谣对爱情进行了大胆歌颂。上述这些民谣恰是新时代的“国风”。
洛阳民谣艺术性强,往往以动物、节气、植物名称或用形象的语言起首,逐步展开叙述,表在主题思想。语言明快朴实,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
洛阳民间谚语种类复杂,一般分为时令、农事谚、物候气象谚、生活谚、时政谚等。
洛阳的时令、农事谚,是洛阳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科学道理。如反映作物种植与收获的“菊花开,该种麦”,“白露种高山、秋分种河湾、寒露种平川”等;反映节气变化的“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等,这些谚语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
洛阳地形复杂,俗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洛阳农民根据经验,把气象知识编成谚语,即物候气象谚,有不少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关于阴雨天气的谚语:“长虫(蛇)挡路野鸡飞,不出三天下大雨”等,对预防灾害有重要意义。
洛阳的生活谚语,对勤俭持家、艰苦创业作了赞扬,如“一天省一把,一年买匹马”,“庄稼不收回回种,生意不赚回回碰”等。相反也对不良现象作了评击,如“平时不行孝,死后披麻人耻笑”。
洛阳时政谚,反映了人民的爱憎,不少具有预见性,如民国33年(1944年)日军占领洛阳后,洛阳民谣说:“洛(落)阳(洋)洛(落)阳(洋),东洋不长”,“日到西山落,老日败得多”等。洛阳的民谣新鲜活泼,艺术性强,是民间文学中闪光的贝壳。
5、歇后语谜语
洛阳的歇后语幽默风趣,有浓郁的河洛风情。如“卖地带柿树——土木相连”,说出了洛阳山区柿树成林的现象。“孟津箩头——大长(儿)”,对孟津的独特生活用具做了描述。
洛阳的不少节日都有谜语竞猜活动,对谜语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洛阳有不少传统谜语设计得很巧妙,反映了洛阳人民的生活。如谜面:“石头层层不见山,短短路程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打农家生活事),谜底是“石磨磨面”。该谜在洛阳西部的深山区代代流传,反映了山民的艰苦生活。
洛阳对联中的通用联,多把河洛山川入联,表现河洛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如“君山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等。
洛阳对联中的专用联有不少名联,广泛流传,如反腐倡廉的对联:“刚直不阿挂印归耕采菊东篱眄庭柯抚孤松谁不言清风两袖,贪得无厌纵子行凶寄身南监披索链对铁窗人皆云钢铡一口。”
二、1991年---2000年
这一时期,洛阳市作家协会主要以文学创作笔会、作品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以及采风采访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团结、组织、支持、帮助广大会员进行文学创作和研讨。10年中,组织或参与组织较大文学活动28次,会员出版专著统计有180余部。主要获奖作品有:张文欣著报告文学《灿烂人生》获河南省文联“冰熊杯”《莽原》文学大奖和《莽原》“风采杯”优秀作品奖;梅艺辛著诗集《青铜平原》获河南省“黄河杯”诗歌大赛一等奖,诗歌《最初的恋情》获河北省“全国新诗大赛”优秀奖;丁令武著长篇纪实小说《新中国第一匪案》获全国“金盾文学奖”,中篇小说《花城剑影》获河南省“金盾文学奖”,短篇小说《九龙山的秘密》获全国“金盾文学奖”;张元纯著短篇小说《生命》获第二届冰心国际华文文学奖,长篇电视剧剧本《共和国的长子》获2002年上海“中国新世纪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征评奖”;王爱丽著中篇小说《阿伟老师》获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刘建超著小小说《将军》获1997年-1998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中锋》获1999年-2000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朱怀金著诗集《陌生人手记》获第一届河南省文学奖——“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奖”。张文欣的报告文学集《灿烂人生》、卢伟宗的诗集《咱们的毛泽东》、张复兴的长篇小说《少年本色》获洛阳市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获。
1991年---2000年,洛阳市文学创作题材宽泛,体裁增加,成果丰硕,交流频繁。洛阳市的广大作家和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创作热情高涨,文学思考趋于冷静,创作态度渐显严谨。现实、历史和童话题材,都进入文学创作之中。体裁方面,除了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外,散文随杂文和小小说也呈异军突起之势。这一时期,洛阳的文学作品,在整体上显示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追求个性张扬的走向。10年中,洛阳出版各类文学专著统计有180余部,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的文学作品难以数计。文学交流活动频繁,国内著名作家葛洛、杨子敏、邓友梅、周明、阎纲、南丁、张一弓、叶文玲、张宇、阎连科、李佩甫、段荃法、焦景周、程树臻、雷加、雷达、莫言、高洪波、韩作荣、余华、斯好等先后来洛阳采风、交流,举办文学讲座。阎连科、张一弓、莫言、卧龙生等在洛阳举办了签名售书活动。美国、罗马尼亚、马其顿等国家文学代表团相继访问洛阳。洛阳作家到外地也多有交流。
(一)诗歌
诗歌创作在继承“方志、抒情、纪事”传统的同时,有新的突破。新体诗、律诗并举,思想开阔,张扬个性,是10年间洛阳诗歌创作特点。青年诗人朱怀金的诗集《陌生人手记》,充满奇崛想象,语境美、警名多、警句多、哲理深,被认为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文本和语言样式,获河南省2000年首届文学奖——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奖。梅艺辛诗集《青铜平原》获河南省“黄洒杯”诗歌大赛一等奖。卢伟宗的长诗《咱们的毛泽东》充满深情歌颂人民领袖,获洛阳市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其他出版的诗集有《鸟姑娘的故事》、《独对秋风》、《时光的耳语》、《韩黎诗文选》、《翠竹庐吟草》、《翠竹庐诗稿》、《军旅情韵》、《响月》、《绿色的旋律》、《阶梯》、《乡情》、《软风》、《昙花情》、《朦胧的夜》、《细语黄昏》、《命运之门》、《雪浴》、《呼唤与倾听》、《审视生命》、《少女河》、《竹篱芭》、《风流海》、《流云》、《王元君诗词先》、《燃烧的岁月》、《状态或幸存之诗》、《给太阳》、《红尘心事》、《心的祈祷》、《情了未了》、《水中的太阳》、《宜阳旅游诗词》、《爱的心声》、《情愫》、《岸柳青青》、《风云悠悠》、《永远的蝴蝶》、《人生若雪》、《雨巷》、《大阳撷英》、《西泰山放歌》、《王生治抒情诗选》等。
1998年,洛阳市诗词学会成立,1999年创刊《洛阳诗词》杂志(内资号)。每年编印2期,主要发表诗歌、评论、写作知识等。每期发表诗歌约400首。
(二)小说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创作手法和风格也更为多样化,并且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创作群体。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的一批纪实性长篇小说,也是这一时期洛阳小说创作的一个特点。张元纯、韩国平、卢浩林的中短篇小说多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关注人生、关注人性,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张文欣、李黄飞等人的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介绍到海外。丁令武的长篇纪实小说《新中国第一匪案》,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的国民党特务策划的孟津“海资暴动”案为基本线索,艺术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及公安战士与敌人英勇斗争,捍卫新生革命政权的史实,获全国“金盾文学奖”。张元纯的短篇小说《生命》,以洪水泛滥,9男1女困于孤岛,作为乡领导的女主角,在9个男人奄奄待毙的情况下,毅然以青春胴体刺激他们与死亡抗争为主要情节,对生命的内涵进行审视,获第二届冰心国际华文文学奖。女作家王爱丽的中篇小说《阿伟老师》,写了一个毕业于著名大学,献身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的故事,张扬了青年人的忧患意识和关注贫困的人生价值取向,作品获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小小说是改革开放后兴盛起来的新的文学样式。洛是作家刘建超、谭杰、李志杰等人的小小说创作取行了不菲的成就,其中刘建超的《将军》、《中锋》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出版的其他小说有《89·8特急案》、《女性的流浪》、《新梦》、《界墙》、《山重水复》、《痴迷的爱》、《春归何处》、《青春无悔》、《一切如常》、《金鸡岭》、《挺进豫西》、《古树下有个风流庵》、《世事如云》、《中州大侠王天纵》、《乱世争雄》、《路有几多弯》、《刀客张大脚》、《孙殿英》、《剑啸绿林》、《永运的朋友》、《失落的梦》、《翠竹庐趣话》、《燃烧的激情》、《千古奇人鬼谷子》、《怀吉堡风云》、《金台山传奇》等。
(三)散文、随笔、杂文
散文、随笔、杂文创作空前繁荣,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叶鹏在《洛阳日报》撰写专栏随笔文章,结集出版了《秋林扫叶》和《灵台叩问录》。《秋林扫叶》从审美角度论色彩,语言精辟,深入浅出;《灵台叩问录》以《红楼梦》人物为由头,评述世人心态,在洛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张文欣、海涛、张书田、张何良、李玉朝、梅艺辛等人的散文创作也取得成就。这一时期还形成洛阳的杂文创作群体,其中华实、徐正之、林畏火、孙霞城等人在市外多获奖项。出版专著主要有《秋水红尘》、《跳动的音符》、《天地悠悠》、《摇篮与沃土》、《淡淡忧伤》、《邂逅缪斯》(外国散文集)、《流年碎影》、《同历史碰杯》、《美丽的谎言》、《非花非雾》、《柳烟花雾》,刘振立的《偷闲集》。
三、2000年---2009年
(一)文学作品创作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9年中,洛阳作家创作出版各种作品集319部。其中诗歌集82部,散文集79部,小说集45部,报告文学集9部,其他104部。小说作品中包括长篇小说13部。列入其他的,主要是两种体裁以上作品编辑在同一本书中的个人文集。
洛阳作家出版印刷作品集的数量呈明显的迅速递增趋势。2003年以前,洛阳作家每年出版作品集情况约为20部左右,2004年以后,逐年大幅度增加,2008年和2009年统计已分别达到近60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渠道的原因,实际数字还会超出统计的数量。
同时,作家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内和海外报刊。
通过对出版作品集各类体裁数量分析,洛阳作家中,诗歌和散文创作表现了强劲的势头。小说创作表现出重要的潜力,其中长篇小说虽然只有13部,但作者较为集中,而且多为出版社商业运作出版。有的在大陆著名出版社发行后,又被台湾等地区出版社出版。
9年来,洛阳还涌现出一批网络作家,其中有孙铤、马凯等人已成为“红袖添香”、“起点”等著名文学网站的签约作家。
(二)重要文学活动
1、作品和创作研讨
组织对洛阳作家个人作品进行研讨的主要有:朱怀金诗歌座谈会和辰欣阳(王爱丽)长篇小说《苏晓黛》、王鼎山长篇小说《大道无痕》、韩宏蓓长篇小说《欲殇》研讨会。马世凯诗集《砥砺人生》座谈会。《姚友爱文集》作品研讨会、韩黎文学创作研讨会。
组织的文学创作研讨会主要有:2006年9月,市作家协会、市文联、洛阳大学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洛阳市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50余位作家、评论家参加。
其他研讨会主要有:2004年纪念爱国诗人王礼锡座谈会。王礼锡,1901年出生,江西省安福县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在武汉与毛泽东、李汉俊等筹办过中央家民运动讲习所。1931年,主持神州国光社编辑部,因印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文艺作品,被国民党特务通缉追杀。1933年3月被迫赴欧洲,在国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和国际反侵略援华活动。1938年12月回国,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1939年6月,担任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北上前线访问,病于中条山,8月26日在洛阳天主教堂医院逝世,葬于洛阳龙门西山。20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后,王礼锡作为政治活动家、民间外交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编辑家、出版家的多方面业绩,重新引起重视。有关研究王礼锡的专著《王礼锡传》、《王礼锡文集》、《王礼锡诗文集》、《王礼锡研究资料》等相继出版。2004年12月3日,市作协和市文联在洛阳迎宾馆召开座谈会,围绕王锡礼先生生平事迹研究、文学成就评价、在当时中国文坛的影响以及爱国精神、在中国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方面的作用进行。洛阳社会各界知名人士20余人参加。《王礼锡研究资料》编著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潘颂德教授,王礼锡的孙子王效祖先生专程赴洛阳参加了座谈会。
2、笔会和诗会
相继举办了龙门温泉山庄中秋赏月联谊会、栾川老君山文学笔会。与第一师范学校共同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大型诗歌朗诵会,举办了三县(汝阳、伊川、宜阳)文学采风笔会和举办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文学采风笔会。组织作家分别到宜阳革命老区赵堡、洛阳开天辟地有限责任公司和李楼大型锻造厂进行了文学采风,与牡丹文学杂志社和嵩县文联联办“天池山文学笔会”;举办了“衡剑超散文集《母亲的河流》座谈会。
2007年市作协和孟津县文联、洛阳理工学院联办
“2007洛阳·孟津金秋文学笔会”,省作协顾问刘学林、副主席何弘、杨晓敏、《传奇故事》主编焦景周,应邀参加做文学报告。2008年和伊川文联、作协,共同举办的“2008洛阳伊川之夏文学笔会”。
2003年和洛阳大学联办“歌颂新时代赞美新洛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诗歌朗诵会”。12月23日在洛阳大学报告厅举行。朗诵会征集本市老中青三代诗人作品30篇(首),钢琴伴奏,歌曲穿插,组诗群诵,单篇独咏,是洛阳诗歌朗诵会形式的创新。洛阳大学师生、洛阳作家近400人参加。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学林、河南日报社《党建》杂志主编高金光、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李霞等著名作家专程从郑州赴洛参加了这次朗诵会。
2006年参与承办“全国首届‘东华杯’魅力诗歌论坛暨中国洛阳牡丹诗会”。这项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儿童文学》杂志社、洛阳市文联、洛阳市作家协会、洛阳东华大酒楼等承办。先由《儿童文学》杂志社,在全国海选魅力诗歌并由此产生10位魅力诗人。4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和来自陕西、天津、山东、吉林、江苏、重庆等单位的领导同志、知名作家、获奖者,在洛阳东华大酒楼、洛阳大学、洛阳美术馆,进行论坛交流、诗会和发奖仪式。
3、文学交流
邀请国内著名作家闫连科、黎辛等来洛讲学交流,接待了全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及著名作家贺敬之、柯岩、陈明,
与俄罗斯畅销书作家玛丽雅娜进行了文化交流。接待了来访的韩国国际笔会(P、E、N)访问团,组织市文学界知名人士与韩国同行就“中韩两国文学组织的现状和前景、文学组织的管理和创作经验”举行了文化交流座谈会。聘请韩国笔会会长耆兆先生为洛阳市作协名誉顾问。作家协会主席张文欣参加河南省作家代表团到俄罗斯进行访问交流
2004年组织本市诗人与韩国诗人共20余人在洛阳大学举办了中韩诗歌朗诵会;
2005年4月,作家协会与席殊书屋联合举办“著名作家张一弓长篇纪实文学《阅读姨夫》签名售书活动。7月,市作家协会应邀组团到平顶山进行考察,与平顶山同行就协会管理、文学创研及组织发展进行交流探讨。
4、其他文学活动
2002年,市作家协会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编写《浴血浴火的岁月》。该书选取了来自全国江西、山西、四川等10个省区,在洛阳定居、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边防斗争的62位离退休干部亲身经历的故事,展现了老一代革命者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些故事生动感人,催人奋进,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真实记录。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失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本市19位作家采访撰搞。作家出版社出版,印数5000册。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为该书作序,洛阳市委副书记李文惠作后记。
2007年作家协会:和洛阳大学文学研究所策划,我市首家文学创作基地在上清宫森林公园翠云谷宾馆内挂牌。
支持农民创建诗歌文化村。洛龙区李楼乡万年青村和白碛村,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裔其中的一支世代生活聚居之地,村人续写着自白居易之后的家谱,继承着白居易的诗风。村民们农闲时节彼此吟诗唱和,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富于农家情调的诗歌。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党支部、村委会都组织村民,吟诗、赛诗、评诗,形成了该村的“新民俗”。现在,万年青村有诗歌创作骨干数十人。社会发生重要事件、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有了喜事,他们往往以诗作贺,互相鼓舞欣赏。村里连年组织赛诗会,男女老幼争相登台,吟咏唱和。村里痴情于诗歌的多达100余人。村民出版诗集8部。村民们还自筹资金,在村里建起了全国首座农家“白居易纪念馆”,成立了乐天诗社、白居易小诗社。诗歌已经成为村人交流的一种形式。村里已将打造“诗歌文化村”列入工作规划。作家协会和文联组织作家给与了支持。
(三)获奖情况
1、政府部门组织的奖项
由各级政府或部门举办的文学艺术作品评比奖励,体现政府对文学艺术管理、引导的意向,是传统的并被视为正统的评奖活动。9年来,洛阳作家参与这类评奖,获奖者和获奖作品有9项:
2004年,作家协会获第二届河南省文学奖“文学组织奖”。
2005年洛阳作家协会会员忻尚龙被评为“河南青年文化新人”。忻尚龙,1988年出生,当时是洛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年纪学生。2002年在“榕树下”(网站)发表武侠小说《笑傲风云录》;2005年在《语文周刊》“榕树下”(网站)发表历史散文多篇,并出版历史散文专著《故都风流》。《故都风流》取洛阳历史人物及现实为题材,叙述简扼,议论精妙,视觉独特,文风使人耳目一新。出版后引起关注,本市媒体、《新民晚报》等数十家报刊、网站进行报道、讨论。参评由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局、文联联合开展的首届“河南青年文化新人”评选,忻尚龙以“才华初露的文学新秀”入选。
2、社会单位组织的奖项
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或社会单位联合举办、或行业系统自行组织,或文学团体策划筹备,纷纷举办各类文学大赛。这些赛事,对于激励文学创作、活跃文坛气氛、培育文学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洛阳作家广泛参与这类赛事,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扩大了洛阳文学团队的影响,为繁荣洛阳文学创作做出了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获奖者获奖作品有29项:
1020052006红酒的小小说《小贱妃》获得年度小小说评选,获优秀作品奖。赵克红组诗《弹奏阳光》获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铁路文联、《人民铁道报》社“春天送你一首诗”评奖二等奖。冷慰怀诗歌《奥运新赋四首》参加共青团中央等单位“我为奥运喝彩”全国网络诗歌大赛,获新诗类一等奖。罗红耀《心系于民》获“时代先锋——第四届中国报告文学人物通讯大奖赛”特等奖。同时,其作品《搏击商海创伟业》、《不懈的追求》和《悲欢离合创业路》分获二、三等奖。黄秉忠的报告文学《阳光生命之歌》,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主办的首届全国医药卫生界征文三等奖。崔永照《颤抖的手》获《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单位联办的2007年度小小说评比中获原创作品奖。赵宏欣诗歌《不能忘记》入选《中外名人颂扬毛泽东》卷书,并获特等奖。抗震诗歌《妈妈,不哭,我去了天堂》获《星星》诗刊主办的第四届“乐山杯”征文大奖赛四等奖。罗红耀、罗媛媛撰写的《为了让总理睡个安稳觉》,获“时代先锋——第五届中国报告文学人物通讯大奖赛”特等奖,《大爱育群星》、《心系群众安危》获二等奖,《传媒架金桥》等三篇文章获三等奖。张文欣的散文《我和一个城市的两本刊物》获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家网联合举办的“时代·文学·人民”大型征文“我与新时期文学”征文优秀作品奖。赵福海诗歌《土地的儿子》获“第四届中华宝石文学奖”优秀奖。王海波散文《风雨过后见彩虹》获“大冶杯”纪念改革开放30年征文三等奖。杨红军散文《落叶》获2010年“首先杯”全国诗歌散文优秀奖。
(四)重要活动简介
【】2001年,
1062195000
【歌颂新时代赞美新洛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诗歌朗诵会】2003年12月,由市作家协会、洛阳大学联办,12月23日在洛阳大学报告厅举行。征集本市老中青三代诗人作品30篇(首),钢琴伴奏,歌曲穿插,组诗群诵,单篇独咏,是洛阳诗歌朗诵会形式的创新。洛阳大学师生、洛阳作家近400人参加。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学林、河南日报社《党建》杂志主编高金光、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李霞等著名作家专程从郑州赴洛参加了这次朗诵会。
【纪念爱国诗人王礼锡座谈会】& 2004年12月3日,市文联、市作协在洛阳迎宾馆召开。王礼锡,1901年出生,江西省安福县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在武汉与毛泽东、李汉俊等筹办过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31年,主持神州国光社编辑部,因印行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文艺作品,被国民党特务通缉追杀。1933年3月被迫赴欧洲,在国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和国际反侵略援华活动。1938年12月回国,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1939年6月,担任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北上前线访问,病于中条山,8月26日在洛阳天主教堂医院逝世,葬于洛阳龙门西山。20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后,王礼锡作为政治活动家、民间外交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编辑家、出版家的多方面业绩,重新引起重视。有关研究王礼锡的专著《王礼锡传》、《王礼锡文集》、《王礼锡诗文集》、《王礼锡研究资料》等相继出版。这次座谈会围绕王锡礼先生生平事迹研究、文学成就评价、在当时中国文坛的影响以及爱国精神、在中国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方面的作用进行。洛阳社会各界知名人士20余人参加。《王礼锡研究资料》编著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潘颂德教授,王礼锡的孙子王效祖先生专程赴洛阳参加了座谈会。
【忻尚龙被评为“河南青年文化新人”】
&198852002200526162005年,
【《诗话中国》在北京举行首发式】2007年6月28日,吕太增著《诗话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举行首发式。吕太增任中共洛阳市纪委常委,长期坚持业余写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该书以诗的语言形式并配以图片,精约而简练、朴素而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地形地貌、名人轶事、英雄业绩、名优产品、民族风情、风味美食、文化典籍、神话传说、宗教礼仪等,既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富有意境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16开本,上下册。中共河南省委、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题写书名。全国文学界著名人士数十人和洛阳文艺界人士参加了首发式。《文艺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200811219561119832007230
【洛阳市2008伊川之夏文学笔会】洛阳市作家协会和伊川文联、作协,共同举办的“2008伊川之夏文学笔会”于7月26日在伊川进行。笔会进行了文学创作研讨交流、参观程园范园、到96546部队开展捐赠书籍等活动。笔会举办时,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1周年,作家们参观部队的文化建设、内务建设,还观看了部队的应急防暴训练。请部队同志作了参加湖南抗击冰灾、四川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邀请三门峡、平顶山等地的作家和部分在外地的伊川籍文化名人参加了笔会活动。
【高三女生创作《帝都侠影》】2008年10月12日,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举行于璐璐《帝都侠影》研讨会。于璐璐是洛阳第八中学高三女生,从小热爱文学和历史,在老师指导下,选择武则天晚年为安排身后事,暗召庐陵王李显回宫的一段历史,展开长篇历史武侠故事,全书25万字。书中绝大多数人物和主要事件史书均有记载。该书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并被沈阳军区定为“百种图书下基层”书目。于璐璐自言“利用节假日、周末,愉快地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古今二十四孝》出版】2008年12月22日,《古今二十四孝》首发式暨百人书画展在市图书馆举行。《古今二十四孝》是我市作者谭杰邀请全国100位书画家,收录古代24个孝子和当今24个孝子的故事,以诗、书、画、印的形式,创作的一部图书。生动地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该书被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6部委确定为“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核心图书。该书还被选为“全国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推荐读物。
【万年青创建诗歌文化村】2009年,洛龙区李楼乡万年青村和白碛村,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裔其中的一支世代生活聚居之地,现居住着白居易四十九代至五十六代计八代子孙2000余人。续写着自白居易之后的家谱,继承着白居易的诗风。村民们农闲时节彼此吟诗唱和,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富于农家情调的诗歌。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党支部、村委会都组织村民,吟诗、赛诗、评诗,形成了该村的“新民俗”。
现在,万年青村有诗歌创作骨干数十人。社会发生重要事件、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有了喜事,他们往往以诗作贺,互相鼓舞欣赏。村里连年组织赛诗会,男女老幼争相登台,吟咏唱和。村里痴情于诗歌创作的多达100余人。出版诗集8部。村民们还自筹资金,在村里建起了全国首座农家“白居易纪念馆”,成立了乐天诗社、白居易小诗社。诗歌已经成为村人交流的一种形式。村里已将打造“诗歌文化村”列入工作规划。
【瀍河区成立作家协会】经瀍河区委宣传部批准并在有关部门备案,2009年12月4日,瀍河区作家协会成立。这是洛阳市城市区的首创。区作家协会成立后,将联络辖区内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创作交流活动。协会首批会员30人,其中,14人为市级以上作协会员。瀍河区统战部副部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买英帅(回族)被选为首届主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澍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