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其实是教导人如何考中国佛学院做人对吗?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要想成佛 先学做人――心禅法师
日 14:49:00
法门寺佛学院的博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修行的纲领,成佛的基础(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常说:“众生是正在迷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众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佛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神仙,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降伏自己无始以来的无明业习,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向佛靠近。这就是说:“要想成佛,先学做人”。怎样才能把人做好呢?那就是必须遵循做人的准则,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过去一切佛教化众生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修行的纲领,成佛的基础。
佛教对善恶的标准要求很高,利人才是善,利己就是恶,损人利己更是大恶。从因果上来看,损人绝对不会利己,而只会得到恶报,自私绝对不会自利。自私是从小我出发,加强了我执,出不了六道轮回;自私是贪嗔痴的根源,会使人堕入三恶道。所以,自私和利己都是恶,利人才是善,这也符合因果规律。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人是种善因,自然会得善果,这是贯通三世的因果定律所决定的。是善是恶,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发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损己利人,这就更不容易了。损己,从现在来看就好像是“吃亏了”,但从长远来看,你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敬,并且你这种行为会感化别人,你自己虽然并不求福报,但却自然会得到更大的福报。因此说行善就是利人,利人实际上就是利己。佛教的观点是自他不二,只有做到了利他才等于是利益了自己,反之如果只想到利己,实际上利不了自己。只有真正做到“自利利他”,才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所在。
我们虽然都在学佛,却还不是经常会做出一些损人的事情。比如不能宽容待人,并随意诽谤别人。让别人受冤枉,你自己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害人终究在害自己。假如有一天事情被揭露,真相大白,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所说的,你也失去了大家对你的信任。出于你的嫉妒心、报复心、嗔恨心种下了堕恶道的因,不仅现在犯了诽谤罪,而且将来肯定要受到恶口业得恶报。更有甚者损人来利己,比如把别人财产侵占了,别人受到了损失,自己似乎是得到了利益,但你的恶名一旦流传出去,必定会受到外界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未来还肯定会受到贫穷困苦的恶报。纵然你今生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绝对逃脱不了因果。
佛教关于善恶果报的道理,就是在指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是很受用的。我们学佛也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行持,在此基础上修行才会相应。如果天天在念佛,却没有按佛的教导去做人,这是绝对错误的。因此,我们首先就一定要做到“诸恶莫作”,从基本的三皈依、五戒、十善做起,进而修学菩萨种种学处,广行四摄六度,这样才能构造清静和谐的“人间净土”,即所谓“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也!
编辑:正融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凤 凰 佛 教 出 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佛教经典教给了我们什么?
编辑:马本州
所谓经典,乃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品阅经典如与圣贤交流,其寥寥数语常令人长久深思。初读时候,明白的少,不明白的多,这是常态。然多读一遍就多增一番感悟,甚至出现后来认识全面推翻最初认识的情况。佛教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佛经让我的红尘之路多一些快乐的元素
作者:龍女
我喜欢上佛经,是来源于父亲,每看见父亲参佛尊供,总会在旁偷笑。在记忆深处,父亲是威风凛凛挎枪的,反之做如此精细的动作,着实不解。所以在心里常笑父亲。有一次心情不好,我静静的坐在父亲的佛堂。静静的看着几尊佛,看着看着,越发的觉得威严;那自若的神态,让我不敢在痴傻的看下去。于是那一刻,我发现我喜欢上那威严而坐的佛了……
开始看父亲的佛书,才发现佛经中的精华部分,实在是人生一直需要参悟的。因为人的贪念无时不在,所以佛要求人要学会放下,舍得。佛学中的大智慧,其实是红尘中的人谁都可以参悟到的,但是说做到,我想没几个人可以做得到的。人们大多迷恋都市的繁华,迷恋美女的浅笑依依,迷恋出手金银的阔绰,迷恋所有喜欢而得不到的东西……
佛说:“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这话太浅白易懂了。但是你让人真正的去贯彻去执行,那实在是难上加难哪!“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烦恼,是佛家力求要消除的。可是谁人能消除掉呢?因为消除不掉,所以才会有了人类与人类的分争,才会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才会有了今生与来世的对于得不到事物的企盼。这种痴傻是要不得的,在佛学里,要力求批评的。放不下世俗心,就难登修行的最高峰。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这是佛的理念。我想这话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用在家庭过日子,倒也相安无事,要是用在外交场合,岂不是弄个国土尽失。所以我一直理性的看待佛学,当然对于佛学的爱,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盘的接受,接受也要受环境的制约。
佛学一直是我心里的挚爱。总觉佛学的精典自己可以参透,但是一生都无法做到。因为一生都无法放下执着心的。这对于事物的过份执着是佛经中的大忌。在红尘中游走,我知我一生都无法放下,无法不去索取。我喜欢一切华美的东西,我喜欢一切可以让我舒服享乐的东西,我得不到的东西,只要我喜欢,我会一直惦念。这样的心态,既便是参透了佛学,又于事无益的。所以我说:我愚昧而顽劣!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这同样是佛的话。这话要是说给一直想自杀的人,得,那人没救了。佛学有许多的话,让人看着有点心灰而意冷。所以我对佛学总是挑肥拣瘦的接纳的。人生百年一场,生死,恩怨,哀痛……无一不会发生在自我身上,这也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快乐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享乐亦如此啊!没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只拥有今天,所以要学会把握今天……
 看淡春花秋月的人,是她早领略其美了。看淡物质享乐的人,我想在他的内心也真正的要达到了修行的标准了。在红尘中可以看淡物质享乐,实在难能可贵呀。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这话也是佛说的,这话我甚爱之。是呀,因为有了伤痛,才会有了对某种事物的清醒。也因此可以放下执着心。不惊叹花的美,是因为在花开后;可以看出其枯萎的本性。不惊叹浮华和奢侈所带给人的感官享乐,是因为看透了名牌和非名牌一样能遮风挡雨。人不管高低贵贱,一样要接受死神的邀请。每一种成熟都是心路历程的一种沧桑的见证……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佛经与我心,是一种规劝,一种检验,一剂清心的良方。虽然我做到的并不够,但是我总是力求让自己学着去做。我因此学会了宽容和豁达。琐碎的小事于我,学会了视而不见,天大的大事于我,是佛的旨意,我在意也无济于事……
红尘前路,学会取舍的静静的往前走,便会发现春花秋月,各彰显其美。红尘之路,如白驹过隙,如何要计较那么多呢?岂不是失了做人的乐趣。“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佛的理念,其实就是你走向快乐的良药啊!我珍爱佛经,但是我不盲从,亦不执念于佛经。我却愿意从内心修正自己的品性,让我的红尘之路多一些快乐的元素。
佛经之中尽是好文章
作者:扬州孙香我
听说,对那些瞎改他文章的编辑,张中行曾出过恶声:“改我一字,男盗女娼。”不知道的人,以为这老头子倚老卖老,太不讲道理,你再是什么名家,文章做得再好,当真就一字也不能动吗,还骂出这么难听的话来。我却有点能理解,怕不能怪老先生。一次张中行的文章中有个“娑婆世界”,到了编辑那里,大概以为老头子老眼昏花了,什么娑婆呀,没听说过,把婆娑写倒了吧,就大笔一挥,给改成了“婆娑世界”。凭良心讲,碰到这样的编辑,真的不能怪老先生要出恶声了,换了谁怕也都要开骂的吧。不是我说现成话,老先生的这篇文章要到了我的手上,敢肯定,我是一定不会弄个“婆娑世界”讨骂的,这样说好像我比人家编辑的水平还高似的,其实一点点这样的意思都没有,只是我这人喜欢乱翻书,偶尔也会读点佛经什么的,碰巧知道佛教里的的确确是有个“娑婆世界”的。
记得那年第一次去香港,拖了大半箱子的佛经回来,到了禄口机场,好像是个武警,大概是见这只箱子沉甸甸得有点可疑,让打开检查,见一只大箱子里面差不多都是佛经,武警抬头再把我看看,估计心里在嘀咕:这家伙也不像个和尚啊。是的,我不是小僧老衲,也不是在家的居士,但我真的是常常喜欢读点佛经的。喜欢读的原因是什么呢?记得周作人曾回忆过鲁迅:“鲁迅在一个时期很看些佛经,这在了解思想外,重要还是在看它文章,因为六朝译本的佛经实在即是六朝文,一样值得看。”而知堂自己也是读过不少佛经的:“我只是把佛经当作书来看,而且是汉文的书,所得的自然也只在文章及思想这两点上而已。”真不是攀附先贤,我之喜欢翻翻佛经,确实是和这兄弟俩有一点契合的,虽说也是想了解一点佛经里的思想,但更多的我还是把它当作文章来欣赏的。比如一部《金刚经》,我就是时常要读读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思想,的确是很叫人佩服的,据《六祖坛经》记,当年惠能初见五祖,听讲《金刚经》,听到这八个字一下子就大悟了,五祖便将衣钵传与他,成了禅宗六祖。说老实话,这八字真经,就是对像我这般的愚顽之辈,亦是如同棒喝,叫人恍然大悟的。但我之喜欢《金刚经》,除了它的思想,对其文章亦是佩服得不得了的。你看它开头就写:“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只是老老实实的记录佛祖穿好衣服,拿着讨饭家伙,进城挨家挨户要饭,要回来吃饱了,收拾一下衣服饭碗,再洗洗脏脚,然后铺好位子,坐下打坐。平常的佛祖,平实的文字,多好的文章啊。你想想,这要让如今那些个专会写美文的作家们文人们来写,那还得了,是写经啊,写的又是佛祖出场,还不铺锦列绣、妙笔生花,写得神光四射、云里雾里啊。说出来不怕人家笑,我年青时也是喜欢看所谓美文的,很是佩服那些作家真是太有才了,怎么写得那么漂亮呢。但如今,对那些个美文的感觉,我不说谎,就只剩下一个字,腻。翻了几十年的书,若到今天还不能识得一点文章的高下好丑,岂不冤枉。如今喜欢的,正是《金刚经》这样的文字,质朴,平实,辞达而已矣,这才是好文章呢。
知堂曾慨叹:“士大夫不读佛书以为正派,却亦即此吃亏不少了。”这话真不是瞎说,单单以文章论,中国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的一些文人,专会写那放言高论、铿锵有力的大作,要么就是擅长写那雕龙镂凤、诗情画意的美文,就是不肯老老实实的说话,平平实实的作文,怕正是吃了不肯读读像《金刚经》这样的好文字的亏吧。所以知堂老人又诚恳的说:“我不敢妄劝青年人看佛书,若是三十岁以上,国文有根柢,常识具足的人,适宜的阅读,当能得些好处。”这话也算得是金针度人了。当然,如若你对佛经一点兴趣也没有,知堂这话你也可以不听他的,但你因此也就错过了欣赏一些好文章,这却是一点不假的。小和尚念经,他要记词句,老和尚看经,他要了生死,反而是我们这般凡夫俗子,没有那些个负担,可以一味只把佛经当文章来欣赏,不亦快哉,你要还是不晓得读,那真的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反正吃亏的又不是别人。
佛法给了我生命与慧命
作者:慈清
我是在日苏州灵岩山寺佛法僧三宝前明学法师为我授受三皈。从此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实念佛来要求自己,刚皈依时,我开始吃十斋,来锻炼自己断荤;受五戒后,从此持长斋吃素。
在未跨进佛门前,对佛法不了解,自认为是迷信,根本不相信有佛菩萨。但因业障深重,身子很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十分痛苦。因不知道身病乃是杀生所受的果报,到处求医,每个医生各有说法,药吃了不少,也没见好转。幸承宿世善根,因缘成熟,得到一本《觉海慈航》,把我引入佛门,皈依了佛法僧三宝,从此戒杀放生,念佛念观音。
1992年在灵岩山佛经流通处听一位师傅说北京有讲解净土法门的光碟和录影带请,请来听了之后,了解了一点净土法门的知识和修持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增强了逐步了解佛法奥妙的信心。
然后又非常幸运有位同修给了我一套《印光法师文钞》,我如获至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
《文钞》的文字般若,是我修持路上的指向灯;似甘露法雨从头到脚洒在我身上,一阵清凉,所受的感受真是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继后则常自省察,自知惭愧,精进修持,在为人处事,做人的标准上,进一步完善。把修持与日常生活中联系起来,使自己贪嗔痴淡一点,向戒定慧靠近一点。只要有空我就学习祖师大德的著作,欢喜信受。以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
1998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也是在苏州灵岩山寺佛法僧三宝前明学法师为我授受五戒。从此长斋念佛,以真为了生死,和深信切愿意持佛名号作为自己修持的座右铭。
但由于杀业太重,在1999年又患心脏病,病假在家休息半年,身体弱,念佛吃力,我一直随念佛机念佛。有好几次我在半醒半睡中看到有冤家债主来掐我的喉咙,都被我念佛而驱走,有一次,还听到和看到有两个人站在我床下面像拿了个本子,说我没几天寿命了,我听到后使尽念佛,一直念到醒来。同样的恶梦反复连续好几天。都被我的念佛而消除。
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
如果不是佛菩萨祖师大德护法神的加被,我怎能知道净土法门?怎么能度过难关?是佛法启迪与帮助了我,使我改变了命运,深深地感谢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慈悲与恩德。我要将此深心奉尘刹,一句佛号求解脱。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佛法给了我生命与慧命啊。
南无阿弥陀佛!
经典之中论圆融博大佛教经典为冠
作者:觉希
《百家讲坛》推出系列节目“我读经典”,一部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分别宣讲了对研读“诸子百家”的心得与感悟。节目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经典?怎样读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经典的现实作用是什么?
佛教中的“佛言祖语”较之“诸子百家”思想,更加圆融而博大精深,“诸子百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思想基础,并没有超越人性范围,而佛教经典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只是很不究竟的一部分,佛教的精神实质最终以人性的圆满超越人性而趋向佛性的无余涅般,即大觉悟、大解脱。所以,我们读诵佛教经典的重要性就越发突现。
经典是流经百世而不衰的,是指导人性完善的思想意识体系,是常读常新的认知。一部佛经我们初读时,完全没有什么烙记可言,尽管我们熟读万遍,对佛经的感悟也不会一成不变的,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丰富、对人生的体悟,回头再读佛,便有了全新的感悟。佛经在人们各个时期都有着一定的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同一部佛教每个人去读诵,反映在心灵深处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去读,体会也会不一样,所以,弄懂弄通佛经是不尽然的,它是随着人格的层次的提升而日久弥新,这也就是说我们去读诵佛经不是以一项学问去研习,而是以奠定我们人生思想基础,修正我们的思想意识来奉持一生。对于经典自称完全读懂的人,一定是在自欺欺人,在我们自认为完全精通佛经的若干时间以后,再读同一部佛教,感悟将是崭新的。精通只是技艺的熟练,经典却是思想认知的日新月异。
“学以致用”是经典的现实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说背诵或弄通了《论语》就可以行治天下,而是说以《论语》的思想精髓指导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化解现实当中的矛盾、解决现实所遭遇的难题,这才是《论语》的现实意义,“死读书”与“读死书”在现实中是毫无价值的。读诵佛经道理也是一样的,佛经就是成佛之路的指引方法,这条路我们不是行走在“佛国”,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我们所处的世间,这就要求我们读诵佛经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在完成人格的同时,佛格也就水到渠成了。“佛言祖语”是最具其现实意义的,根本的反映就是佛教提出的“方便说”,在现实社会许多无奈面前,假以方便,即“借假修真”,最终达到成就道业的目的,这是佛陀大慈悲的流露,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保障,通过佛经的奉持,不但净化我们污染的心灵,更能面对现实问题而势如破竹、迎刃而解。这才达到我们读诵佛经的目的。
我亦凡夫,我们可以用一整天读完一部文学作品,但一部经典我们一定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诵,因为经典在我们一生当中的作用恰如一句诗词所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无路”是人生的写照,“又一村”是人生的企盼,架起通达的桥梁便是一部部的经典。
下期话题预告:佛教经典教给了我们什么?(续)
投稿邮箱: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编:马本州
出品:凤凰网佛教
凤凰佛教微博
凤凰佛教微信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您的位置: >
佛学经典语录,佛经上60条做人的道理
发表日期: 14:57 来源:80后励志网 编辑:80后 点击:次
佛家禅语,佛学经典语录,佛经上做人的道理,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佛经上60条做人的道理
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4、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0、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3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3、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5、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6、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7、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8、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9、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4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45、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46、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7、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9、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5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2、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5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54、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5、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6、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5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5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9、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60、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本文由80后励志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地址:
/juzi/foli/4260.html
佛家经典禅语精彩图文推荐: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590247',
container: s,
size: '250,250',
display: 'inlay-fix'
佛家经典禅语阅读排行
佛家经典禅语推荐阅读
80后励志网全站最新更新
后励志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decms|网站已备案|备案号:滇ICP备号-2
站长联系方式:QQ
如需加好友,请说明来意!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佛学语录:181条做人的道理
 佛学语录:181条做人的道理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
 佛学语录:181条做人的道理  1、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0、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2、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8、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4、 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5、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6、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7、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8、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9、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0、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31、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2、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3、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4、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5、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6、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7、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8、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9、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40、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1、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2、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3、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45、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46、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7、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8、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9、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0、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佛学语录:181条做人的道理 佛学语录:181条做人的道理  51、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2、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53、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54、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5、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6、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57、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58、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9、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60、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61、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62、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3、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64、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65、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66、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67、 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68、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69、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标签:语录做人的道理
本栏目最新文章
圣诞节(Christmas或Cristo Messa ),译名为“基督弥撒...
热门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如何化解楼上噪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