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迁207企业名单企业最新名单

&& & &正文
北京未制定外迁企业名单
据新华社北京4月10日专电 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名单已确定,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的207家公司,目前名单已经通报给天津、河北等地”,9日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表示,未制定外迁企业名单。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鼓励企业积极主动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此前出台的《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提出重点清退7个行业,包括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铸造、小印染、电镀及平板玻璃等。近年来也有多家相关行业的企业相继退出北京。
按照《北京市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2014年北京市计划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到2016年,工业领域要累计调整退出污染企业1200家,累计削减工业燃煤200万吨。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对北京来说,资源环境成本很高。根据首都的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三高”企业转移是必然趋势。同时,也要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
国家发展改革委9日表示,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责任编辑:王炜北京发展改革委:未制定外迁企业名单|北京发展|外迁企业|改革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北京发展改革委:未制定外迁企业名单
  【北京发展改革委:未制定外迁企业名单】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名单已确定,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的207家公司,目前名单已经通报给天津、河北等地。”9日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表示,未制定外迁企业名单。(记者关桂峰)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离开北京:一个小企业主的外迁之惑
导语:问题是:离开北京后,那些工厂该去往哪里?
经济观察网&&记者&宋馥李&曾建中&把工厂搬到哪儿?这是杨攀峰两年来最大的困惑。
作为北京汉舞工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38岁的杨攀峰,已在北京打拼了10年。
杨攀峰的创业经历颇为励志,从一个服装销售员做起,他发现了女式布鞋里的商机,开设了布鞋加工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北京服装市场,杨攀峰将传统的女式布鞋从零做到几千万的销售额,在细分市场中,成为行业领头羊。
在北京产业外迁的宏大的背景下,杨攀峰正面临着巨大的抉择,这也是成千上万小企业共同的困惑。作为首都的北京,在这一轮国家战略中,要努力做减法,将一大批产业外迁出去。服装加工业因为吸纳了大量劳动人口,科技含量较低,确定无疑被划入了迁出产业的范畴中。
问题是:离开北京后,那些工厂该去往哪里?
2005年,杨攀峰来到北京闯荡,在从事服装面料和服装的销售工作的同时,寻找创业机会。
老北京布鞋制作工艺给了杨攀峰创业灵感。那时,老北京布鞋提出了&养生环保&的概念,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品牌统称。当时北京市场有200多家的老北京布鞋厂家,产品同质化严重,多走大众低端化路线。
杨攀峰想,如果融入一些少数民族的元素,可能会受到市场青睐。他决定主打更新速度更快的女鞋市场。于是,创建了汉舞布鞋这个品牌,在布鞋具体设计、生产工艺等方面,杨攀峰都进行原创。
布鞋走高端市场,显然是一片蓝海。杨攀峰用最原始的方法&&上门推销,来推广自己的布鞋品牌。在三里屯、大栅栏、王府井和西单等地,杨攀峰和自己的员工每天出入各个服装店,推销自己的布鞋。
就像很多创业者的经历一样,汉舞布鞋经过了初期的不认可到认可,逐渐抓住了追求时尚新奇的年轻一带的消费心理,悄悄占领了市场。订单渐渐多了起来,大红门服装城(下称&大红门&)和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下称&动批&)的许多鞋帽和服装的摊位和档口,都摆上了汉舞布鞋。
产品逐渐供不应求,杨攀峰不得不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布鞋工厂。好在,那时制作布鞋的门槛并不高,租个场地、买几台设备,雇几个熟练工就可以创业了。2007年7月底,杨攀峰选择在大兴区开设了工厂,在大红门旁边的小区租下了一套民居,用作公司的办公室,征战北京的服装市场。
以产值和规模而论,杨攀峰的工厂并不大,顶峰时期也不足200人,年销售额只有2000多万,在北京这个大城市,无疑只是个普通的小企业。不过,北京作为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和加工基地,却是依靠着成千上万个杨攀峰这样的小工厂,构筑起庞大的服装加工产业链。
大红门成就了杨攀峰的事业,自从他将汉舞布鞋落在大红门附近的小区后,早期的一两年,他的布鞋大多在这里得以批发销售,&汉舞&这个布鞋品牌,也得以在大红门打响,又从大红门走向全国各地。
而作为同一事物的两面,曾经的服装加工业,曾以吸纳劳动人口多、准入门槛低,成为诸多乡镇产业园争相引入的产业。如今,世易时移,吸纳太多的低端劳动人口,已经成为这一传统产业的弊端,被另眼相看。
彼时,动批和大红门都很红火,很多人的创业梦在这里得以实现。杨攀峰说:&有人原本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一个穷光蛋,然后通过这个市场成就了事业,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厂,有了自己的品牌,一年销售七八亿。像这样的例子,在北京有很多。&
不过,从建厂开始,杨攀峰的工厂就不断面临搬迁的境况。从2009年到2014年,杨攀峰的汉舞鞋厂搬了10多次,每一次搬迁都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
这10年来,随着大红门周边房价(包括租金)上涨,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和沟通便利,使得大红门作为服装集散地的功能在弱化,了解服装市场的最新流行趋势,或批发最新款的服装,一台电脑就可以解决,这两个批发市场就像&大排档&,很难走高端品牌的路线。
去年10月开始,大红门和动批的很多商户相继迁出北京,落户河北和天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大红门地区的体现,就是产业转移的步伐陡然加速。其实,从报道里看到这样的消息,杨攀峰就意识到,他的加工厂和工人们,正是北京解决大城市病的施政对象。
大红门和动批这样的服装批发市场,是最先被列入外迁的产业,而在其背后,分布着数量庞大的服装加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丰台、大兴等广阔的腹地内,支撑着北京作为华北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其实,即使没有政策推动,日益高涨的运营成本,也在逼迫着杨攀峰们做出选择:北京,已经不太适合他们的生存。
丰台区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大红门的转移和升级,但收效并不明显。曾有官员称,这是因为市场调解的动力不足。从大红门地区的实际经营来看,平均每平方米的摊位租金已经达到了每天15块钱,与王府井地区的租金大体相当,而且是一摊难求。面对这样高额的经济利益,市场经营者的动力明显不足。  
早在2011年,杨攀峰就有将布鞋工厂搬出北京的打算,彼时汉舞女鞋从最初的两个式样发展为600多个,产品也不只有女鞋,还有女包。工厂工人从最初的五六人增加到一百三四十人。2007年,北京招聘一个工人月薪只有1000元,2009年时花3000元已经不好招人了。到2014年,月薪必须涨到4000元以上。
除此之外,员工流动性大,在京打工的年轻人,多不愿从事服装加工工种。每逢节假日,杨攀峰就得绞尽脑汁地通过发红包、买礼物、介绍新人奖等办法留住员工。纵然如此,每年春节后都有三分之二的员工不回来上班。这对劳动力密集型的布鞋生产企业来说,已经无法转圜。
杨攀峰遇到的困难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在今年5月左右将生产车间搬迁至河北衡水的威克多制衣厂也遇到类似困难。其经理石百亮说,外迁的计划是因为北京不断上升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与威克多不断扩大的需求产生了极大矛盾。石白亮特别提到招工难。他说,服装产业人员流动量大,每年流动100人左右,2013年时就发生过招不上人的问题。再加上北京寸土寸金,员工住宿拥挤,厂房狭小。
不得不搬,是杨攀峰和他的汉舞鞋业必须面对的选择。
哪里落脚?
既然要将工厂搬离北京,环北京的河北地区自然是杨攀峰看中的区域,尤其在政府部门推动北京部分产业转移至河北的背景下。综合布鞋产业链、产业配套和距离等因素考虑,杨攀峰的理想搬迁之地是保定的定兴县、廊坊的永清县。定兴县的县领导和招商部门领导来过他的公司考察,提出愿意提供土地方面的优惠,希望能落户那里。
但双方只接触一次,就&意兴阑珊&了。
杨攀峰说,自己如果将汉舞工厂搬至河北,需在当地新建工厂,一般只有在当地工业园区内,而这里的配套设施很缺乏,诸如商场、医院都是空白。另外,自己企业的员工听说要去河北,都不愿意去。河北当地的很多人反而愿意来北京工作,一是交通便利回家方便,二是毕竟在大都市工作,公共资源更丰富,心理期待也更认同,尤其对一些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
在这场产业转移的强大政策动员之下,北京和河北的诸多官员都表示要从经济规律着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政策动员与实际的市场对接,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产业外迁是一场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都要双赢的博弈。
这一过程中,作为主角的企业,却常常身不由己。当一个企业转换不同的市场环境,仍然要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有时关系企业生死存亡。以大红门来说,当初搬迁到保定市白沟新城,更多是政府部门的推动。但目前一些已从北京搬至河北的商户,可能面临亏损后重回北京的选择。
定兴县的官员后来也没联系杨攀峰。杨攀峰了解到,像自己这样的企业,规模并不大,也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并不受政府青睐,招商官员们更希望招商引资来的是大企业。杨攀峰与永清县官员的对接也大抵如此。
几经踌躇,杨攀峰想到了迁到离北京更远的地方&&老家内蒙古。在老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官员们对杨攀峰报以热烈的欢迎,并提供了不少支持,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就这样,2014年上半年,汉舞布鞋新工厂在内蒙古落成投产。
以农牧业为主的乌兰察布市,才刚刚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汉舞布鞋工厂,可以解决当地两百多人的就业,自然受到了重视和优待,这让杨攀峰心生感激。
不过,对于经营者杨攀峰来说,接下来的挑战或许更大。汉舞的内蒙古新工厂虽离北京也不远,但相比廊坊永清、保定定兴,还是有距离劣势,这样导致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从内蒙古到北京、从内蒙古去往南方等市场,都有所不便。另外,在内蒙古老家,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还不强,认为企业应该&被管&,办手续证件时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土地证还没办下来,融资也没办成&&
如今,汉舞布鞋的总部仍设在北京,负责运营和对接客户等。杨攀峰说,公司总部肯定要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文化中心,有向全国、全世界辐射的能力,无论是企业宣传,还是市场信息的汇聚都更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北京有很多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如果汉舞布鞋能顺利发展,杨攀峰还是希望能在河北再建一个工厂。对于很多迁出北京的服装加工厂来说,北京地缘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只是,河北那些看起来拥有广阔空间的市县政府,还会不会向他抛出橄榄枝?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北京大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14家企业外迁
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为
  昨日,大兴区,威克多制衣中心新品展示区,工作人员正统计新款衣服订货的数量。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新京报讯 (记者吴为)记者昨日在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走访时了解到,为完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相关部署,该基地已有14家企业搬迁离京。到2017年,基地要完成调整搬迁75家工业企业,园区内所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体系建设。
  腾退企业疏解工人2914人
  新媒体产业基地搬迁腾退工作于2013年7月正式启动。搬迁腾退的项目区域西至京开高速辅路,北至五环路南侧,东至东环路,南至规划横四路,处于五环路和京开高速路的交汇处,至今已拆除地上物及违章建设面积约45万平米。
  “截至今年,我们一共腾退规模以上企业约68家,被腾退企业共疏解工人2914人,大多数加工类企业搬迁出北京市行政区域。”新媒体产业基地党委副书记杨志高介绍说。
  今年基地已经有14家企业完成外埠搬迁,年底还将有7家工业企业外迁,另有37家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基地一方面是腾退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另一方面基地还着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今,新华网、央广购物、中国搜索、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基地发展迅速,成为大兴的产业新星。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多数企业主动搬迁
  据杨志高介绍,基地将在2017年完成调整搬迁75家工业企业,其中一大部分是瞄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主动要求搬离北京的。“北京的用工成本在增加,水、电的价格也在上调。一些企业顺势而为,做出主动搬迁的决定。”
  基地内的威克多制衣公司负责人蔡昌贤告诉记者,他在瑞士一家制衣厂参观时看到,那里车间工人都是四五十岁的熟练工,而在我国,大多数车间工人都是年轻人。“他们出来打工,赚了钱可能就不再来了,到了婚龄也会回去结婚。每年春节我们都会流失30%的工人,重新招工的成本以及对生产线的影响让我们负担很重。”
  据蔡昌贤介绍,搬迁至衡水后,当地政府给予许多政策上的关照,“我们希望在那里能够有更多成本合适且稳定的工人。”
  威克多公司去年已有500多名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赴衡水工作,他们在当地又招聘了300多名员工。衡水政府也为往返两地的公司职员提供了周一和周六的班车。
  生产车间迁河北 制衣厂房成孵化基地
  大兴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并不是单纯地将企业搬迁离京,有的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而大部分企业只是将其耗能较高的生产部门迁出,继续在京保留其总部。
  威克多制衣将生产基地外迁至河北衡水,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第一个由北京整体搬迁到河北的项目。其厂房腾出来后,变身孵化基地,引进一批有创意的设计师加入,并为其设计提供制衣服务。
  “我们认可的设计师,可享受3-6个月的免房租待遇。同时,我们的中央版房还为一些成熟的服装设计提供打版,利用我们的生产资源将其创意变成服装样板。设计师的小企业发展起来了,我们还为他们提供销售方面的服务。”威克多公司负责人蔡昌贤介绍。
(责任编辑:un649)
&&&&&&</div
郭德纲的师父、徒弟以及恩怨…[]
社区热帖推荐
皮卡丘:我过气了吗?……[]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市外迁企业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