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1974属虎一生幸运数字最大的幸运就是找到自己擅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工作这么多年。却不知道自己爱什么优势擅长干啥?

专业无聊人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创业心经】做你所爱,并无贵贱","author":"gillmeng","content":"【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创业心经】做你所爱,并无贵贱你最终能做成什么事儿,那是由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的。反过来说,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喜好,擅长,把真实的自我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很难不成功。2014开春,认识的小伙伴下海的又多了几个,同时已经下海的小伙伴又多认识了几个。越是认识和熟悉,样本量扩大之后,你会发现所有人做的业态,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他这个人的性格最直观的反映。S君是做社区的,是一个程序员的社区。已经拿到了IDG及浙报传媒的投资,并且此人90年出生,也登上了2013年的福布斯创业榜30Under30(吉尔: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这个社区很精准的拥有10W程序员用户,并且在全国各大城市常常举办hackathon(吉尔:黑客马拉松)活动,聚集了很高的人气。它们自己社区随意发一条招聘信息,就有200多个程序员投简历—这个数量,非BAT(吉尔:百度、腾讯、亚马逊)等大公司,对互联网创业企业来说,是完全不可以想象的。几年前,有很多人同时进入这个领域,做程序员社区,其他的几家纷纷死掉了,只剩下了S君和他的社区。究其原因,其他家都是真正的程序员自己做的社区,而S君却并不是一个程序员出生,虽是90年人,也会一些前端,S君并没有读大学,而是混迹于快递公司、人人网,各种互联网公司里打拼磨练,从市场和商务端做起,也许他并非一个很专业的程序员,但一定是一个很专业的——社区玩家。对,他做的根本不是程序员,而是社区。S君在我们这一帮小伙伴里,绝对是中心型的人物。他很早开始玩FACEBOOK、TWITTER、人人、饭否,开心,所有的社交网络都有账号,而大量的朋友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线下见面,成为很铁的哥们儿。现在有了微信,他更是会各种建群,杭州群,上海群,90后群,北京群。。。你会发现他的人脉扩展的很宽,从同龄人到现在的中流砥柱,从程序员到高级服装设计师,而且很有“做社区”的理念,他会让自己的所有小伙伴都交叉认识起来,互动起来,并且乐在其中。听完这么一番话,你觉得真正的“程序员”能做出一个好的“程序员”社区吗?做社区,更像是People-business,他从来喜欢社交网络,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各种聚会活动和热闹。对他来说,他并非一个很优秀的程序员,但是自己认识很多程序员,自己从来喜欢做社区People-business,一点不拧巴,不苦逼,轻松愉快。再说一个小伙伴,米国留学回来,神人一个,雕爷的关门弟子——真的,已经验证过。早年雕爷还名叫老雕混迹于天涯时,这位小伙伴还在读初中,却开始在天涯各种学习和回复雕爷的帖子,并且小小年纪颇得雕爷的赏识。从小就立志从商,在美国期间也努力学习mkt(吉尔:市场)及企业管理,亦通过炒美股赚了不少钱,回国之后在北京玩了了好一阵子,再决心创业。你觉得这小伙子会做什么创业呢?的确,从管理角度来看,什么生意都能做。此人也是微博人人的一大红人,粉丝无数,策划能力高强。不过,你若是加他朋友圈,会发现他的朋友圈从来只发一种东西————————吃。从卤煮到火锅到将太无二再到牛腩,此人的微信签名也是“你若安好,陪吃到老。”作为一只身高快一米九的胖子,这位同学从北京到成都,吃着大街小巷,炫着各种食物,乐此不疲。这种热爱,普通的吃货难有。于是今年年初,这位小伙伴顺理成章地去做芝士蛋糕店了——当然,初期实力有限,只能选择了一个二线品牌去加盟。(你不是说他赚了很多钱吗???怎么还实力有限了???我只能说,想做零售业的任何人,试试看去跟各种Shoppingmall打交道请他们让你进驻,那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实力有限。BTW,屌丝慎选中高端零售业,家中无政府背景,无丰厚家底和人脉打底,你想要个万达小角落开个奶茶店都分分钟弄死你。——真想做生意的,试试看zuo死一次,理解下人家零售业的流程究竟是怎么操作的。shoppingmall里看似几平方米的小商铺背后的实力都不可小觑)有人会问,一个人,曾经天天读《哈佛商业评论》,做财报分析,各种高大上;现在却开始双手和面,为了蛋糕上盖一枚章绞尽脑汁,是不是有点太掉身价?此人自己的评论是:他们不知道,做一枚蛋糕,对我来说,有趣得多。再谈一个例子,我以前文章中谈到过的Z君,非常优秀的销售,在上一周也正式离职下海了。当然,离职前半年就开始准备自主创业的事情了。Z君与我是多年的好友,性格非常的活泼外向,天生就属于看了一本书,买了一个东西,就要努力地分享给周围所有人,带动所有人的性格。因此,当他看准了养生品市场某个产品后,毅然决然的下海了——对,就做贸易,你啃我吗?Z君很快组建了一支销售团队,通过一支核心团队+外围团队的模式,开始进行广泛铺开销售。自从又一次我们去剪头发,他把给他理发的理发师也发展成外围销售后。。。我知道,有得人天生就适合做贸易。跟所有人都自来熟,永远都那么热情话多爱分享,这种人不做销售,谁能做?反过来讲,为什么学霸很难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呢?国内教育出来的学霸,大都很乖很听话,也很容易养成单打独斗,相对孤傲的性格。做生意,本来是开门迎客,群策群力,并不可分贵贱。更可怕的是,许多学霸,恐怕早就对背书以外的万千生活,没了兴趣,也没了性格。——请问,你不做螺丝钉,谁做?世上万千行当,从无高低贵贱。或许VC有自己的Portfolio,有自己的投资偏好也有巨大的市场,但你会发现万千商机中,有一些事情是你努点力可以做,但是绝对心里会有小纠结小拧巴的去做,水准高的骗的了市场骗的了VC(吉尔:风险投资),但夜深人静也骗不过自己的。水准低的,那更是分分钟就死在路上的节奏。但挑对了行业,挑对了业态,就常常会有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文by俞立颖:浙大本科毕业。90后。杭州市云造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7月成立)创始人。爱好:开车, 吹牛, 练肌肉。图by 国画青年艺术家孙进文章供稿:陈凯","updated":"T12:19:3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19:3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2cba15bcdb8a5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这个世界多一点女老板,该多好","author":"gillmeng","content":"【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这个世界多一点女老板,该多好正谋划着今天要怎么落笔写这篇女性消费群体,中午一个客户找过来加速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这位客户要做的是一个新的化妆品品牌。妈蛋,这是我公司第二个大型化妆品项目了,毫无疑问,老板又是男的。我认识的化妆品生产商,销售商。。。妈蛋,为何都是男的。。。陈鸥、牛尔、毛戈平。。。国内就剩下一李静姐姐了。真的很想说一句,妈蛋。这可是一个纯粹属于女性的消费市场啊。为啥钱都被男人赚走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目前的商业形态是,对于女性而言,格外可悲。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APP来看,如同大姨妈这样的精准女性用户定位的app,团队老大柴可纯爷们儿一个。我所认识的一些专门为女性开发互联网产品的,几乎全部都是男老板,甚至团队里一个女的都没有———有的话,也只有前台一个。 其实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塑造,可能衣食住行等传统行业更为重要。其中,让我最愤怒的就是食物!!无论是连锁店,还是街边小店,做餐饮的老板99%都是男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了。 对于大城市里的绝大多数工作女性,我们几乎全部外食。好一点的公司呢人均吃个100、200的CBD附近微软天天吃中8楼,当然也有苦逼的咨询公司淮海中路也就能叫个盒饭。先不说高档餐厅,就说大家都吃的外卖和小吃店,70%米饭+20%肉+10%的蔬菜的比例实在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恶魔般的存在,更别说各种面条米粉那几乎就是95%的碳水化合物。长期吃外卖的都懂,这是标配。 我去年有个客户,是很有文化的男性高管,自己跳出来想做一个连锁的品质白领午餐解决方案,用微信点单。你会发现他着眼的品质在于什么——包装设计、店面设计,以及整个操作流程的全机械化。而对于食物本身的品质,仍然是烧腊煲仔饭,大量米饭,一点点烧味,和几根烫青菜。即使大量女性员工一直对他强调说:“我们想要更多的蔬菜!!更多的蔬菜!!!” 没办法,他根本不会去听——因为在他的mindset里面,吃饭是吃饱的,吃饱是靠吃米和一点点肉的,蔬菜并不重要——多么典型的男性餐饮老板的思维。 民以食为天,可是对男人来说,吃只是为了吃饱和好吃,他们根本没有一根弦去思考健康和不发胖的理念。再举一个例子是各种奶茶店和甜品店的老板,你现在随意走进一家shoppingmall,里面的各种快饮店和布丁、芝士蛋糕等甜品店,老板几乎全部都是男性。亲,我很恳切地说一句,假装是加盟商去参观下这些工厂吧,去了解下这些甜品背后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保证你这辈子再也不想吃一点点甜品。 好,言归正传。这一条由男老板和男性思维主导的全产业,根本上来说是剥夺了女性拥有更多选择权力的机会。我很多时候中饭很忙,只可以去叫外卖——但是所有的外卖选择全是如出一辙的套餐和面条,我没得选择。我走在商场里,口渴了,我能选择的只有糖精奶茶和奶油做的咖啡,我找不到一个地方出售不加糖的柠檬水。我想要吃一点snacks,对不起,要么就布哥东京布丁杯,要么买个硕大的芝士蛋糕吧——啊喂,你们真的不知道控制热量和身材这样的事情么。 对于食物,我真的很苦大仇深。我没时间走出去坐在饭馆里好好点菜荤素搭配吃一顿,我更没时间自己回家烧个菜补充蛋白质。我能做的,只是打开淘点点,为了填饱肚皮而随便点一份外卖,吃出肚子上一圈又一圈的肉。 如果有做餐饮创业的女性,只一条绝对可以通杀天下—— 五谷杂粮饭+ 大量蔬菜+ 少量健康肉。这就够了,其他,什么也不需要了。 从餐饮回到女性市场的本质,我们女性市场的真正痛点,在于基础的、便捷的选择,不符合我们真正的需求——瘦!!!美!!!!任何一个女人,文化水平无论高低,心里都在咆哮——我要瘦啊!!我们花几千块钱和大量时间办健身卡,只是为了抵消多余几口所吃进去的热量。偏偏健身的方式又并不便捷,又难坚持。开健身房的人赚到的钱——都是我们办了卡之后没去的钱(吉尔:真理啊)。 或者,我再简化一点,能够把握住女性市场的刚需——瘦和美,是永恒不变的本质。但如何达到这两个本质,如何真正成功,再于尽量简化这个过程,让它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还是智商上,都不需要太复杂。我没有丝毫贬低女性的意思,并不是说女性的头脑简单,意志力薄弱,这是人性,绝大多数人要的东西都要短平快立竿见影。(装逼需求男女通用,此处不谈) 我给大家分析几款产品: 1、针对瘦的需求做吃的,肯定比做任何仪器要好。因为方便,而且但凡买过一次仪器的人都知道自己不会坚持用,所以不会回购。而各种吃的,蜂蜜啊,酵素啊,即使效果不明显,至少过程简单,而且过程不痛苦。 举个例子:Vcleanse,维果清。两个哈佛女孩把美国的断食的果蔬汁理念搬到中国来了,推出了3天的断食套餐,也就是3天不吃饭,只喝他们家的果蔬汁,每天喝六瓶不同颜色的。男同学们,如果想让你们的女盆友不发胖,皮肤好,心情好,请鼓励你周围更多的女性创业!这个价格是300元一天,也就是300元买6瓶,每瓶50元,建议一个疗程是3-5天。 贵吗?确实很贵。但是1000块钱能让你掉4-5斤肉(which,同样可以用省钱且不吃晚饭的方式达到,而且呢,也不一定真是4-5斤肉,极有可能是脱掉的水) Whatever,而且和果蔬汁感觉并不辛苦啊。于是购买者相当多,目前发展势头看起来很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地配送) 我把这个案例放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去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女性回复说:自己会买(除了大学生屌丝外,均为月收入至少10000+ 的高知女性),而大多数男性回复(绝大多数也是收入很高的高知识男性)说:这么贵,为啥不自己榨汁呢?(男同胞不懂,要天天榨汁太麻烦,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麻烦而放弃的)。 所以,你看这个Vcleanse,用的也不是什么名贵的食材,不过是蔬果,300元的售价,只算材料成本绝不会超过20元钱。那你花300元买的到底是什么呢??—— 高净值女性买的是轻松的能掉4斤肉。就值得花这钱。 同理,与Vcleanse 同样的替代产品包括—— 康宝莱的代餐奶昔,各种代餐粉粉或milkshake,这个市场相当大,认真研究下。很多人做康宝莱奶昔的代理的,好像不少人也说这个确实有效——冲点低热量饱腹感强的粉来代替晚餐,能不瘦么。就看你舍不舍得花个几大百元钱了。 2、最近风投很喜欢投的——化妆品导购硬件 我认识的好几家现在都在做这个,一个手机外置摄像头,一个app,用这个摄像头拍一下,就知道自己的皮肤状况,然后该app就会根据你的皮肤状况推荐——补水,美白,blabla各种产品。 其中有一家已经某著名风投投了N千万了,日本的美肌魔镜也进入中国,还有好几家也在做类似的产品。 对于这样的产品,我只想评论说——脱了裤子放屁。 毫无疑问,这几家老板和风投都是男的。才会如此不了解女性究竟是怎么做决策,怎么买东西的。化妆品功能并不复杂,基本的功能也就是美白+ 保湿+ 控油三个品类,在此基础上,才是各种抗敏感抗痘的细分需求。 有多少人曾经走到专柜,去测试一下皮肤的含水量,然后再听BA的话乖乖买下某款产品呢?大凡是比较热门的化妆品,尝试个几款,闺蜜之间相互换用推荐一下,很快就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了。感觉比数据更灵敏,对于女性尤其如此,皮肤的感受和镜子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数据则不是。太干了就多点油,太油了就多点控油成分。哪有那么复杂呢? 别指望女性根据数据做出购买决策,依赖感觉就够了。 3、健身—— 男性VS女性,谈谈NIKE NTC这款好产品 有一点钱,有一点闲,又有一点时间之后,健身是迫在眉睫的话题。 如果在国外,女性也会像男性一样系统的学习健身的理论。不过在国内,因为健身培训系统和理论体系还是太复杂,所以要系统的学习各种解剖学知识,各种营养学知识,是很难的。 两种解决方法,第一,有钱时间也相对多的,请私教——符合方便快捷的原理。第二,有人给我一整套的,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一个一个动作的傻瓜式教导,就好了。 没错,第二种解决方案就是NIKE NTC的APP,也不需要告诉你每个动作锻炼的原理是什么,肯定这种标准化的动作也不符合多样化的需求。但我每天打开它我就可以开始锻炼了啊,30分钟下来确实强度也不错啊,感觉相当地好啊:) 再看其他健身APP,尤其是做瑜伽练习的APP,拜托你不要按功能列出来让我选,而是应该给我30分钟套餐,早晨套餐,减肚子套餐,给我揉进去几个动作,我打开之后就傻瓜一样地跟着做就可以了啊。这才叫优质的用户体验啊。 这个世界跟女性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叫做———————— GEEK思维。 男性没办法切身的理解女性的需求,再懂女性心理的男人也很难。但是却又大把大把的男性,做着女性生意,赚着大钱——这其中许多生意往往是毁灭女性之美的(再一次对食品工业提出严正抗议!!!甜品一点也不甜美) 如果这世界上多一点女老板,女开发者,女项目经理,就为女性服务。给女性开餐厅,开饮品店,开健身房。该有多美好,我能想象得到:)文by俞立颖:浙大本科毕业。90后。杭州市云造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7月成立)创始人。爱好:开车, 吹牛, 练肌肉。图by GSZZ","updated":"T08:21:2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21:2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56bd6b3a472a5cc40a3bf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7},"":{"title":" 什么?互联网思维就是毛泽东思想!","author":"gillmeng","content":"【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群微信 - “生活那些事” 什么?互联网思维就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无一例外,都要上毛概马经邓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按互联网术语,这是平台型的必修课。不过实话说一句,这课很多学生不喜欢,上的老师敷衍上之,听的学生敷衍听之。也就是一个走过场混个学分的课。  毛概马经邓论有个特点,就是不太需要与时俱进。基本上,几年前备的课,可以照旧不误。反正翻来翻去就这么点。我觉着吧,这要对老师进行批评。这门课,其实和时下极热的一个词“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很好结合起来的。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中国,其实就是:毛概马经邓论。好好结合互联网思维,这门课可以上得风生水起,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且非常学以致用,非常与时俱进。  中国的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在这个大热门词下,我们可以读到这些词:粉丝经济、得屌丝得天下、价值观、需求(刚需)、接地气、大数据(云计算)、逆袭、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武功唯快不破(快速迭代)、极致、平台(闭环)、试错(交学费)。让我们来上一堂互联网思维的毛概马经邓论课:
得屌丝得天下  毛泽东思想里很重视农民,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和本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国情使得工人阶级队伍总体数量偏少。早期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城市为中心,发动工人暴动。后来在毛泽东的一力主张和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改弦易张,以工农为核心(但其实就是以农民为基本盘)。屌丝这个词所真正蕴含的意义,大致和农民是差不多的:要得到数量上占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粉丝经济  与西方大量的党派所不同,共产党特别注重纪律,重视党员个体和组织的密切关系。孙中山一开始搞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苦苦思索原因,最终发现一个奥秘:国民党不够团结。于是他以俄为师,请来了苏联人来重新造党。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一脉相承,个体和组织的关系非常密切,信仰非常重要,在信仰之下,党员对共产主义有粉丝情结。唯有此,党的力量才是坚不可摧的。价值观  这三个字不仅仅出现某些公司文化中,还出现某些互联网产品中:产品要有价值观。这其实是一种人格化的方式。互联网产品基本都是由代码组成,代码本身并无价值观、左中右。但在产品经理、研发人员的摆弄下,产品拥有了价值观,就拥有了灵魂,俨然可以无往而不利。党也特别强调价值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一旦混淆了,那就会引发路线斗争。这是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不搞清楚价值观是万万不行的。军队设有政委一席,就是保证党指挥枪,保证价值观的。需求(刚需)  国民党其实没有满足“用户”需求,三民主义太过漂浮。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跑来也是大谈一通理论,被毛泽东斥之为“教条主义”,形容为比翔还不如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统治中,使用的就是充分满足农民需求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简单易懂,而且打中刚需。农民以土地为本,能分田地,不是刚需满足是什么。接地气  有了得农民得天下,再加上满足农民刚需,共产党不接地气谁接地气?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这样写道:“孙中山的四十年革命是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帝国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到胜利,原因就在此。我们的二十八年,就大不相同。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不接地气怎么联系人民群众嘛!逆袭  中国共产党一直很弱小,抗战胜利后还是比国民党弱小:国民党陆海空三军430万人,共产党军队127万人,还清一色是陆军。共产党高层鲜有富二代官二代,被国民党鄙视为“一帮泥腿子”。无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还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充满着逆袭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成功史可不就是一部鲜龙活跳的逆袭?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这被很多公司奉为口号和宗旨,有一家公司做得更有些意思,不仅成天把用户挂在文宣里,还在自家门口大树一块“为人民服务”的招牌。细细想来,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表述不同,理念一致。关键的是,如果你不用我家产品,就不是我用户,不是我用户,有啥好和我啰嗦的。人民二字,道理亦然。互联网武功唯快不破(快速迭代)  快是什么?就是赶紧着,赶紧出产品,赶紧圈地,赶紧整用户,慢了就来不及了。互联网竞争激烈,怎样才能赶紧?这个不重要,别空发议论,实务动手撸起袖子干,快点上是正经。一朝百万用户在手,英雄不问出处。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至于旁的议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极致  极致这个词,一下子冲破了东西方都曾奉行的一种思想。东方谓之“中庸”,西方谓之“精神美德处于两个极端中的合适位置”(亚里士多德)。毛泽东思想是不讲中庸的,还曾经一度大批立场有失鲜明的中庸之道。共产主义追求一个极致美好的世界,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其高尚,每个人——注意,是每个人,都很happy。大数据(云计算)  计划经济作为一种试验,不得不说,失败了。但计划经济的失败不是理念的失败,而是操作的失败。一个热点来了大家一哄而上,显然对资源有所浪费,最终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计划经济就是要避免这个,生产消费要“计划”。这件事在过去由于缺乏可行性最终失败,但有了以云计算为依托的大数据之后,数据采集可以更全面更有时效性,连一个人睡觉的深度睡眠有多久都可以通过设备来传至网上形成数据,有什么还是不可以规划的呢?老外都著书论证人类社会有95%行为可预测,计划经济将大有前景。平台(闭环)  毛泽东曾就中国革命提出三大法宝: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和平年代,武装斗争是用不上了,党的建设和价值观、粉丝经济有关,至于统一战线,那就是“开放平台”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统一战线,与开放平台何其相似。当然,统一战线所谓“可以团结的力量”,随着时代演进要求不同。最新要求是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一套“闭环”,核心所在,不容动摇。开放平台必须有自己的闭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呵呵,难道做慈善是么?试错(交学费)  宏观上我们要基于数据做计划,具体微观上,要允许犯错误,要beta版,要不断试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做交点学费的牺牲,怎么换新天呢?空谈误国,空谈就是不敢试错啊!  
互联网思维这五个字究竟是怎么来的,真心不晓得出处。大谈这五个字倒也没什么,但千万不要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以为又有所创新。把这五个字当新词的,唉,要么没上过大学,要么就是大学里没好好学毛概马经邓论——哦,也有可能,老师讲得太不生动了。中国互联网思维,哪里跑得出毛概马经邓论们的范畴去!当然,还有如今马云的金科玉律:今天你对我带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共勉!","updated":"T06:53:5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53:5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52a124ffe5d5a3b365ccc30486b61db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5},"":{"title":" 抛开“情怀” 罗永浩的锤子值多少钱?","author":"gillmeng","content":"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终于败给销售压力,大幅下调锤子手机饱受诟病的定价,并不能等同于他坑了那些高价入手这款手机商品的消费者,也无法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任何欺诈或是侵害行为。企业家食言屡见不鲜,乔布斯也曾断言“没有人会想要购买大屏手机”。但是,在实际情况里,企业家的公信力与企业本身紧密相连,一个透支信誉的企业家,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不信任。锤子手机此前坚持高价路线,主要是基于其附加值——用微博上的调侃来说,这是“情怀溢价”。如果抛开“情怀”,你觉得锤子手机值多少钱?企业家食言很常见,但透支信誉商品经济的原则,是交易自由,双方遵守契约精神。楼市大好房价上涨,在此之前就买了房的消费者不会把增值的资产部分折算成现金还给房地产商,同理,房地产商为了促销而将楼盘打折出售,原价购房的消费者恼羞成怒地去把售楼处给砸了,也是毫无道理且违法的行为。企业家食言,并不是一件意味着十恶不赦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在任何时候永远保持真理在握。企业家的公开发言,通常只能代表他在“当下”的判断,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是合理的现象,如果你在十六岁对前排的那个姑娘说过会永远爱她,你就能够理解遵守诺言的难处。雅虎中国曾在2007年推出终身免费邮箱,而这个被冠以“终身”一词的服务,在2013年遭到永久关闭;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比兹·斯通在2009年说Twitter不会出现广告;周鸿祎在2007年宣称360不会做杀毒软件,时隔一年之后,360免费杀毒就呱呱坠地;乔布斯更是言之凿凿地断言“没有人会想要购买大屏手机”,在iPhone 6发布之后,三星在其Twitter上引述了乔布斯的这番话,大肆羞辱苹果……一位专栏作家认为,商人不要面子,宁可在接受市场纠错指导的同时,承担来自外界的嘲讽,是理性的进步。但是,脱离理论区域,在实际情况里,我们也必须承认企业家的公信力与企业本身紧密相连,一个透支信誉的企业家,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不信任。所以在很多行业,“降价补贴”是一个非必要却又极其重要的策略,因为营销不是辩论对错,而是取悦和平衡消费者的心理,尽可能地降低负面情绪。罗永浩向降价前购买手机的用户所提供的补贴,是明年才会问世的下一款机型的800元抵用券,或是锤子科技官方商城的500元抵用券(似乎也是只能在下一款机型上市后才能使用)。这种做法,最大限度地缓解了锤子科技可能因为补贴而产生的现金流压力,却不太容易得到用户认可——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届时是否会有使用购机抵用券的动机。罗永浩的反思有些迟到最为致命的伤处,在于罗永浩本人过于张扬而埋下的诸多私怨,终于再也遏制不住,就像堤坝骤然出现豁口一样喷薄而出。罗永浩自诩具有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这个名词出自苹果前软件工程师安迪·赫茨菲尔德的著作《苹果往事》,用于形容乔布斯强大的能够改变周遭思想的气场——但他自从锤子手机天猫销售数据造假一事之后,就开始软化锋芒,嬉笑怒骂不再常见,多次在微博上表示正在反思肆无忌惮的发言对于产品的伤害。这番转变,可能还是有些迟到。在锤子手机发布前后,罗永浩嘲讽技能全开,鄙视所有与其个人意见相左的同行、网友。另一方面,锤子科技的投资人却不得不在幕后帮他收拾残局,私下恳求媒体人“不要黑”。锤子科技的一名离职公关曾在一个微信群里吐槽,称罗永浩无法听进员工意见,跟他开会,就像是在英语培训的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底下的人没有多少打岔机会。以公关的专业视角来看,罗永浩屡屡语出惊人,并不是核心问题——相比起来,维珍航空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NBA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库班在特立独行上并不逊色于罗永浩——但是,出格归出格,自断后路才是企业家的大忌。罗永浩的公开言行,大抵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喜欢将话说绝,“如果低于2500,我是你孙子”就是典型;其二则是言语中指向性特别强。罗永浩的拥趸常将这两种特征等同于为人率性、不端不装,但是他们——或许包括罗永浩本人也在内——都忽略了人是情感动物这一常识,不可能永远只是你睥睨众生,而不允许别人也让你尝尝墙倒众人推的滋味。比如罗永浩曾经鄙夷小米、魅族等国产手机厂商“土鳖”,在宣传上只懂得堆叠参数,忽视用户的本质需求,但是去锤子科技的天猫旗舰店看,锤子手机的产品宣传海报同样醒目强调高通骁龙801处理器、索尼1278万像素摄像头、JD1 4.95吋显示屏,除了文案设计,没有多少超凡脱俗之处。面对锤子科技时常遭到来自媒体的无偏差的攻击待遇,罗永浩说“从来没有一个如此美好的产品和品牌,遭遇到过如此大规模的误解、污蔑和诽谤”,这又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例证。事实上,除了铁杆用户之外,罗永浩和他的锤子科技“从来没有”被赋予过“美好”这个标签(你不妨去百度、微博搜索试试看),人们对于锤子科技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那个坐在火药桶上、秉性暴躁的争议创始人。铁杆粉丝为罗永浩的改变“买单”在这次降价事件当中,锤子科技的早期用户是最惨的。他们冒着最大的信任风险,以最高的成本支持了罗永浩的个人作品。他们当中的一个人今天对笔者说,掏出3000元付款的时候被人当傻子,干巴巴地等着发货的时候被人当傻子,拿到手机之后好不容易开始慢慢积累优越感,直降千元的消息又让自己遭受到了来自朋友的看着傻子的同情眼神。锤子手机此前坚持(国产手机阵营里的)高价路线,主要是基于其附加值,即罗永浩反复灌输的惊艳体验。这种感染反过来向高价格提供了市场预期,消费者会以“物有所值”的衡量方法来试图接受这种定价——当然,不接受的自然就走了,任何产品的商业回报,都在于它所吸引到的消费用户能否达到与其成本或战略相匹配的规模——用微博上的调侃来说,这是“情怀溢价”。笔者在与一些锤粉交流时,也会开玩笑地问如果抛开“情怀”,你觉得锤子手机值多少钱?换而言之,锤子科技的大量用户,属性都是受到罗永浩的精神鼓舞,而选择相信并以行动支持其事业的铁杆粉丝——所谓的“你只管认真,我们帮你赢”——但是当罗永浩开始纠正自己的错误时,首先牺牲掉的,也是这群人。早买吃亏,晚买受益,造成这种现象的,仍然是锤子科技迫于倾销而无法消化的压力,是罗永浩作为企业家面临的大考。昨天,很多人在微博转发这句话:“你如果是一个商人,纯粹是为了钱,大大方方赚钱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总是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把自己塑造得很高尚很纯洁就太虚伪了,我很讨厌虚伪。”笔者还以为是谁写出来骂罗永浩的,原来这是罗永浩在2006年离开新东方时骂俞敏洪的原话。 文/阑夕声音你如果是一个商人,纯粹是为了钱,大大方方赚钱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总是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把自己塑造得很高尚很纯洁就太虚伪了,我很讨厌虚伪。——2006年,罗永浩在离开新东方时评价俞敏洪如果低于2500,我是你孙子。——2013年8月,罗永浩回应网友质疑(文章来自网络)投稿:招聘求职敌后武工团 灰灰敌后武功团招募武装力量及后备力量秋秋号:(工作经验&=3年)团暗号: “公司+职位+工作年限”秋秋号:(工作经验&3年)团暗号: “公司+职位+工作年限”","updated":"T08:01:2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1:2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60edde8ea3f008b66de9b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2},"":{"title":" VC忽悠TOP10:创业者,我看好你!","author":"gillmeng","content":"致虽然过了许多年还没有看懂这篇文章的创业朋友!创业者在向VC融资的时候,会面临VC对企业、对创业者、对所在行业和市场的质疑和调查,有些创业者会耍小手段,忽悠和欺骗投资人。但更多的创业者在跟VC的接触中,常常被VC忽悠了。下面就列举VC常用的十大忽悠用语,以备创业者在融资时参考使用,明白自己的处境,不要被VC忽悠之后还说句:“谢谢哦!”1、保持联系。这句忽悠用语的频率是最高的,一个活跃的VC也许一天就要用这句话忽悠10个创业者,几乎可以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了。在某个会议论坛上,一群创业者将某个大牌VC团团围住,VC逐一分发名片之后,有一两个幸运儿拉住VC要沟通一下他们的商业计划,3分钟之后,VC为了尽快摆脱,跟创业者握手及挥手:“保持联系!”然后一路小跑溜之大吉。在VC的会议室,你和你的创业团队给VC做融资演示,1个小时之后,你们兴高采烈地迈出VC大门,依依不舍地跟VC道别,VC握着你的手说:“保持联系!”这个忽悠用语极具迷惑性,初次接触VC的创业者通常会非常兴奋,以为VC真的还会跟他保持联系,其实这纯粹就是一句礼节用语,跟“再见”一个意思。如果VC真的对创业者的项目非常感兴趣,他们会马上查一下级别更高的“领导”的时间表,尽快安排下一次会面,要是跟VC演示完之后,他们说:“张总,我们基金的主管合伙人本周五下午有空,到时候我们再详细沟通一次,您看时间方便吗?”再VC送创业者离开时,一定不会说“保持联系”的。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们研究一下再跟你联系。”“稍后给你电话。”通常情况下,潜台词是:“有多远走多远,以后别再来烦我了!”2、我还有个会。VC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开会了,他们的日程通常被各种会议塞得满满的,而跟创业者见面、沟通项目的会则是最多的一种,也是他们用来忽悠创业者常用的一个借口。还是在VC的会议室,你和你的创业团队给VC做融资演示,100页的PPT,你激情澎湃地讲到第30页,对面的几个VC却开始面色呆滞了,2个资深的VC打断你的话,说:“抱歉啊,张总,我们后面还有一个会,先过去一下,你们继续。”于是只留下一个投资经理、分析员之类的小角色陪你们继续后面的演示。要是真的是好项目,VC撵都撵不走。VC要是这么忽悠你,证明他已经对你的项目失去兴趣了,这要么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要么是你演示得太烂。在你做融资演示过程中,要是VC不断提问,根本不让你有机会按部就班演示PPT,甚至2、3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到吃饭的时间就叫外卖盒饭边吃边聊,那你就离成功拿钱不远了。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出去打个重要的电话。”“好……恩……不错……行……再见。”通常情况下,潜台词是:“什么烂项目嘛,浪费我时间!”3、我们内部讨论没有通过。VC要看大量的项目,但通常只会投很少的项目,比例可能为小于100:1。所以要拒绝99%的项目,对于VC来说,就是要让99%的创业者不高兴了。按说一天到晚拒绝创业者,那VC得口碑和人品应该遭到很多创业者的唾弃才对,但通常很少有VC会让创业者因此而憎恨自己,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推卸责任。即便是某个VC自己觉得某个项目不好,他拒绝的时候,也会跟创业者说:“我很喜欢你们公司和你们的团队,但是我们内部讨论没通过。”这样拒绝,会让创业者觉得他人不错,认可你的公司,但VC公司的“其他人”不认可,所以不要怪他。当然还有其他理由,总之,VC会让创业觉得,不是某个VC让你受委屈,而是背后的VC公司的项目决策机制的原因,要怪就怪VC公司吧。因此,常常会听到很多创业者骂VC公司,但骂具体某个VC合伙人、投资经理的却不多。真正挨骂的VC可能是两种人:一种是VC圈最善良的人,他们愿意告诉你VC拒绝的真实理由,并给你提出一堆建议;另一种是确实啥也不懂的一帮VC混混。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这个项目太早期了。”“我很喜欢你们公司,但合伙人投票3:2没通过。”“你的融资额度太低了,我们不投1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通常情况下,潜台词是:“这是个烂项目,我老早就Pass了!”4、如果有人领投,我们跟。众所周知,VC都是非常贪婪的,他们整天都梦想着能够投资下一个Google,获得几百、上千倍的投资回报。可现实是,真正获得超过10倍回报的项目都可以被VC称之为“明星”案例了。既然VC是贪婪的,那么遇到好项目的时候,只有独享才能保证利益最大。VC说愿意跟投就如同是婉转拒绝,这种忽悠话,比“保持联系”更加赤裸和讨厌。VC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投资前,尽量做足工作,避免出现投资风险,对拟投资项目做尽职调查就是VC避免投资风险的一个惯例手段。但有很多懒惰的、水平和眼光很差的VC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跟着大牌VC走,或者随大流。像红杉资本、鼎晖投资、IDG、赛富投资等大牌VC都看好的项目,他们一定哭着喊着要跟投,但是就怕人家不会带他玩。所以,如果有VC跟你说“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下,但是如果你能够让红杉资本领投,我们愿意跟投”,你就直接跟他拜拜,头也不要回。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某家VC知道你同时还在跟很多其他的VC沟通,这家VC愿意独自投这一轮,创业者的融资额度他可以独自消化,不愿意或不需要其他投资者的参与,那么创业者才有理由相信这家VC是有诚意的。或者有VC说“如果你们还没有人领投,我们愿意。”这样的VC也是真正认可你的公司的投资人。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们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但是想跟一家更了解这个行业的VC一起做。”“我们的单笔投资额度没有这么大,你要是能找一个联合投资者,我们就投。”通常情况下,潜台词是:“你这个烂项目,能找到VC投资,那是活见鬼了!”5、我们最看重的是团队。每家VC都有自己的投资准则,包括投资领域、投资额度、投资阶段、等等,也有各自的评判项目的标准。可是,几乎所有的VC,都会声称自己评判项目的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团队”。这句忽悠话不知道让多少创业者误入歧途,很多创业者为了便于向VC融资,创业之初就拼凑所谓的“梦幻团队”,这样的团队绝大部分是很难产生预期的公司经营方面效果的,当然也对融资没有帮助。现在VC基本都一窝蜂地看传统行业的成熟项目,这些项目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团队很多甚至是农民企业家,没什么学历,不懂什么管理学,有的是一身的市场打拼经验、胆子和魄力。他们在5年前、10年前创业的时候,没有人会说他们“团队很强”。甚至像Google、腾讯、百度、等成功企业,当初创业的时候,又有谁说过他们的团队很好,VC投资的时候,这些创业的毛头小伙怎么看都不是“团队很强”。所以,“团队很强”其实有点儿“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对一个成功的企业,说不清它怎么成功的,就可以归功于“团队很强。”另外,从那些成功的企业里出来的人,在VC眼里,也可以作为好的团队的必要条件,可是这些所谓“团队很强”的团队,除了拿VC的钱方面比较成功之外,到底有几家把公司做成功了呢?连续创业成功的创业者又有几个呢?VC说“我们看重的是团队”,其实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尽管他们也许确实是投资这个团队,但创业者千万不要以为VC不会炒掉你,也许VC是因为你和你的团队才决定投资,似乎没有理由炒掉你,但VC隐去的后半句是:“如果公司运作良好,我们是投资你们的团队,否则,我们会炒掉你,因为没有谁是不可缺少的。”VC看项目就跟姑娘相亲找对象一样:VC说看重的是团队,就像姑娘说看重的是小伙儿的人品;VC说你的团队不错,就等于姑娘说小伙子“人好”。可大家都知道,只有没钱、没好工作、没好家境、没长相、没学历……什么都没有的人,才会被姑娘用“人好”来“夸奖”的。因此,当VC真的这么“夸”你的时候,你也就知道他其实是想说什么了。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们不会干预创业者对企业的管理。”“我们评估项目主要看三点:第一是人、第二也是人、第三还是人。”“我相信你们的团队可以把公司带到上市。”通常情况下,潜台词是:“你们这帮傻帽,要是能把公司做大,算我瞎了眼!”6、我们的基金投过xxx等很多成功的项目。几年前,VC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的时候,拿着大把美元的外资VC是大爷,融资的企业得求爷爷告奶奶才能找到机会跟VC见上一面。现在的世道反过来了,在国内A股和创业板的催动下,满世界都是投资公司、VC基金、个人投资者。只要是好项目,就轮到项目方做大爷了,该投资人、VC做自我推介,说服创业者来接受他的投资、拿他的钱。这个时候就是投资人之间的竞争了,他们比拼的是什么呢?除了投资价格之外,主要就是所谓的“实力”和“业绩”了。说到实力,最重要的就是资金规模了,这个外资基金有优势。一般的外资VC基金动辄3、5亿美元,有些甚至超过10亿美元。而本土的大部分人民币VC基金,盘子只有3、5个亿人民币,超过10个亿也不多。于是乎,VC在各种场合,鼓吹自己的时候,开口就会说自己手下管理着几只基金、合计有多大规模。可是这家VC管理的基金是面对全球投资、还是专注中国?真正可以投资在中国的比例有多少?单个项目能够投资额度有多大?这些才是创业者关心的。另外,VC的业绩不是表现在管理多少钱、投了多少项目,而是成功了多少个,回报情况怎么样。很多VC就靠着5年前、10年前的某个成功项目赚足名声,满世界忽悠,可是从此再也投不到一个像样的项目了;还有很多VC就靠着“傍大款”,跟着大牌VC屁股后面投,也能侥幸拣点漏;也有很多“成功”的VC,只做2、3轮投资,甚至只做pre-IPO投资,1、2年之内没有上市可能的项目根本不看。不要看VC吹嘘自己的投资业绩有多么成功,只需要问他几个小问题:“您公司上一个成功的项目是几年前上市的?是在第几轮投资进去的?投资后多久上市的?您本人有过成功的项目吗?”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们有20家公司IPO了。”“我们正在募集一个20亿的人民币基金。”“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投资失败的案例。”通常情况下,这类忽悠的潜台词是:“这么牛逼的VC,怎么听起来不像我们自己啊!”7、我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帮助。VC的钱其实跟别人差不多,比如山西煤老板、江浙富二代,但VC自己绝对不会这么看,他们常常号称他们的钱更有价值,除了钱之外,他们还会附上“增值服务”。VC的商业模式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果把鸡蛋放在10个篮子里,即便打翻了9个篮子,打碎了9个鸡蛋,只要有个1个鸡蛋孵出小鸡,他们就算成功了。实际上,绝大多数VC公司不会只把“鸡蛋”(资金)放在10个“篮子”(被投资企业)里的,通常甚至VC公司的一个合伙人都需要做“照顾”10多个左右的“篮子”——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VC合伙人要是能够为每家企业每月花5到10个小时去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就算是谢天谢地了。这些VC每天还要忙着见一大堆新项目,国内国外、省内省外、飞来飞去的,能够带来的“增值服务”可能仅仅是为企业省了一点儿广告费而已。当然,也有少数真的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VC,但数量少得可怜,应该不超过十分之一。如果某个VC碰巧刚好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者认识某个不错的职业经理人,也许还真的很给企业提供一点帮助。这些有价值的VC通常有过多年创业并成功的经历,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远离企业经验多年,对市场的感觉已经与实际脱节。绝大部分VC所谓的“行业经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你做新能源的,他也认识一个煤老板;你做医疗器械的,他投资过保健品公司;你做B2C电子商务的,他看过十几家垂直B2B网站。最可怕的是那种投行出身或VC公司成长起来的VC合伙人,他们毫无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却可以拿被投资企业做试验田,给企业提供所谓“战略规划”方面的“增值服务”,常常会把企业整到沟里去。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们在这个行业有很多经验。”“我们能够给公司带来战略价值。”“我们跟红杉、鼎晖这些VC也很熟,跟摩根、高盛这些投行的人很熟,以后的融资、上市我们很容易搞定。”通常情况下,这类忽悠的潜台词是:“我们其实都是MBA出身,做过几年投行券商,没有经营过企业,什么行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我们统统不懂!赶紧上市捞一笔就好了。”8、这是标准的条款。创业者在拿到VC的Term Sheet的时候,是既高兴又发愁的。高兴的是,终于得到VC的一个书面的投资承诺(尽管没有法律效力,并且还有一些前提条件),融资成功就近在眼前了;发愁的是,Term Sheet里的条款稀里糊涂的,搞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啊!自己搞不懂那就请律师帮忙吧,可是律师的费用对于创业者来说实在是太贵了,动辄几万美金或者几十万人民币。于是VC就说了,“其实这些条款都是标准条款,也没什么好谈的,要不让我的律师给你解释一下就行了。”有一些对法律语言本来就感觉啰哩吧嗦的创业者,稀里糊涂就答应了。VC说得没错,他给你的条款基本都是标准条款,但是这只是VC保护自己的标准条款,这些条款都是大量的VC、通过大量的案例、经过费用昂贵的律师设计出来的。这样的条款确实是可以“标准化”地维护VC的利益,可以创业者的利益呢?这也是为什么创业者也需要自己的律师。其实,大部分的条款都是可以协商的。如果有律师帮忙解释和沟通会让你更有针对性,另外,如果你手上能够拿到好几家VC的Term Sheet会让事情更为简单,相互对比一下,你就能够在谈判桌上有更多的底气。项目足够好的前提下,同时又有其他VC的争夺,这个时候,沉不住气的VC会主动松口的,很多苛刻的条款会被放松。如果创业者是在做第二轮融资,最好是请第一轮VC聘请的律师,因为他最清楚他当初为了第一轮VC的利益,他给创业者设置一些什么样的条款,对创业者有什么样的限制。这个时候一旦他掉转身份,要维护创业者的利益的时候,就会在所有条款上想方设法跟第二轮VC“对抗”。这个时候,创业者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Term Sheet条款都是可以谈的呀!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我们所有项目的投资协议都是这么签的。”“这个条款绝对是不能修改的,这是行业惯例。”“其实,这些都是标准条款,没有什么好谈的。”通常情况下,这类忽悠的潜台词是:“我们就指望这些条款保护自己的利益了,你千万别找个高手律师来帮忙啊,不然就露馅儿了!”9、现在估值太高对公司没有好处。估值问题通常是创业者在向VC融资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他们最为迷惑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不懂估值方法,另一方面对于VC提出的估值结果,他们也不知道是否合适。VC尽管有自己的一套估值方法,但估值通常是一件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事情,对初创、没有利润、没有收入的企业,更是艺术性大于科学性,也就是所谓的“拍脑袋”。既然是拍脑袋,VC拍的和创业者拍的一定是不同的脑袋,双方得结果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企业估值的最终确定通常是双方协商的结果。VC的梦想是入1000万到一个投资前估值为2000万的公司,并因此持有下一个Google公司的33%股份,最终获得超过100倍的投资回报!VC非常看重回报的数额,同样也以回报倍数来衡量投资的质量。如果某VC一直持有上面这家公司33%的股份直到上市,如果公司市值是30亿,那么VC股份的价值就是10亿,他就赚到了100倍。假如当初投资的时候,公司估值为4000万,他还要占33%股份的话,就要投资2000万,那么公司30亿市值情况下,VC的回报只有50倍。很显然,两种情况下,VC都赚了约10亿,这是千年不遇的情况了,但回报倍数却相差很大。其实,VC一旦决定投资,是认为项目有很大的把握成功,这种情况下,多投100万仅仅只会让最后的回报总额降低一点儿而已;即便是看走了眼,投资失败,也只不过再多损失100万而已。可是VC仍然会在投资的时候,尽量压低公司的估值,告诉你“估值太高对公司没有好处”,以便能在获得同样股份比例的情况下,尽量少投资,这样可以获得更为好看的回报倍数。对于企业来说,向VC融资一次,相当于是经历一次磨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另外,融资的时机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一旦能够抓住一次融资机会,企业还是要把估值尽量抬高些,尽量多要些钱,省得以后还要受一遍罪。所以,VC通常比较讨厌企业方聘请的融资顾问,因为顾问是按融资额度拿佣金的,他们有动力帮助企业炒高价格。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现在估值低有利于后续融资。”“现在的P/E倍数最多只能做到5倍。”通常情况下,这类忽悠的潜台词是:“你要的价格也太TMD高了,我还怎么赚100倍啊!”10、我们投资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谈判结束了,文件都签署了,VC和企业双方得庆祝一下,VC免不了要拍着创业者的肩膀,语重心长得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真的就是一家人了吗?当然不是!如果把VC与企业的“结合”比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合的话,那VC跟企业“结婚”的唯一目的是尽快“离婚”,并瓜分家产。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跟企业多培养几年感情,因为他们不是长线投资者。VC基金的生命周期只有8-10年,这就决定了VC不可能跟企业真正成为过日子的“一家人”。他们如果高兴,可能双方能够一起过上3年、5年,如果不高兴,1年都会嫌长。VC想要让创业者认为自己以后是一家人,无非是想创业者以后不要把他当作外人,公司经营管理、业务、财务、等等方面的信息不要对VC有隐瞒,日常的事物定期汇报、重大事项单独汇报。因为中国公司做假账、欺瞒VC的事非常常见,VC是防不胜防的,那VC希望投资进来以后,就不要对他隐瞒了——大不了大家一起做假账嘛!其实,在VC投资之前,想得最多的根本不是怎么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而是有没有机会跑路、怎么跑路。要是一旦发现短期内企业上市、被并购没有指望,就会千方百计忽悠别的VC进来,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一旦有上市机会,管他是NASDAQ、香港创业板、英国AIM、还是其他什么人迹罕至、没有融资能力的资本市场,只要能让自己的股份可以流通变现,VC也会逼着企业去上市;一旦有买家感兴趣,VC因为有优先权的保护,通常可以廉价将公司卖掉还能有不错的收益,但可能就给创业者剩不下什么了。跟这个忽悠用语类似的还包括:“咱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公司以后遇到困难,我们会尽力提供帮助的。”通常情况下,这类忽悠的潜台词是:“只要公司按照你说的方向和速度发展,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否则,别怪我TMD翻脸不认人!”作者:桂曙光《创事记》 供稿: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 陈凯敌后武功团招募武装力量及后备力量\n秋秋号:(工作经验&=3年)\n团暗号: “公司+职位+工作年限”\n秋秋号:(工作经验&3年)\n团暗号: “公司+职位+工作年限”","updated":"T07:30:2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30:2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d4fc270a9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2},"":{"title":" 从30家初创公司眼中窥视创业趋势","author":"gillmeng","content":"我于今年6月份辞去豆瓣的全职工作。7-11月期间,频繁在上海、北京两个城市之间穿梭,走访了超过30个在这两个城市创业的团队和个人。走访对象的创业领域涵盖了广告公司、调研公司、技术服务、视频制作、微电影拍摄、个人自媒体、电商(时尚、家居、生活方式、手工业、茶叶)、时装搭配、旅游网站、出版社、独立设计师的家具/时装品牌、独立手工业品牌、时尚买手店、蛋糕店、自行车店、古着店、线下活动主办方、私厨,甚至包括心理学的跨界应用、专注于古典音乐领域的无损音频内容制作人等等。这些都是最前沿的素材。无论是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还是老汤新做,或是跨界整合,无一不因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新技术、新产品、新媒体的快速变化,而驱动和焕发着诱人的商机。三个多月的走访为我带来的最宝贵的收获,莫过于结识了一批有眼光、有智慧、有情怀的年轻创业者,听他们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在创业路上积累的经验和见解,激情四射地描绘出在不久的未来里会生长出一个更好的世界。在和他们的碰撞中,我也更加坚定了创业的选择和创业的方向。就在现在,和不久的未来,创业、新媒体、广告营销,这三大领域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他们究竟会走向何方?这个问题曾在我脑子中无数次地盘旋和自问自答。而经过在豆瓣4年半的积累,和长达三个月的与两地创业者的密集访谈,这几大趋势在我脑中日渐清晰(其中部分初创公司的模式还属于机密阶段,所以未提及名称和细化说明)。一、规模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美,走大平台走向重度垂直。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平台大鳄占据主流大众市场的地位不可撼动,大而全的平台化战略思路对于现在的创业者越来越艰难。在市场环境和手机屏幕的双重挤压下,移动新媒体与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在避开大而全的思路,向重度垂直化发展。甚至抛弃主流市场,瞄准了较为小众的人群和需求。小众,并不意味着微利,很多小众需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消费空间。而这些小众市场恰恰是BAT看不上,也做不好的。小,就可以躲避恶性竞争,就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把产品和服务做深做透,就可以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牢牢抓住最精准的人群,一边培养他们一边让他们对你产生依赖。当所有重度需求者中有超过60%的人都在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你在这个市场中 No.1 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了。二、模式从线上往线下走难?那就试试从线下反攻线上。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线上做到了平台级,而缺失走向线下的能力。尽管几乎每家最初发迹于线上业务的互联网公司现在都在号称自己有O2O的战略,但多数公司的线下部分都是“假肢”,无法顺畅走路,还在持续烧钱。创始人与核心团队的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做事风格基本上就决定了整家公司的眼界和能力。一家程序员文化浓厚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在线上平台走得很顺,但基本上别想在线下业务上取得成功(比如豆瓣)。从线上走向线下的障碍在于:第一,程序员擅长在幕后写代码,但不懂见了面怎么逗大家开心;第二,对于已经成规模的公司,拓展线下业务的成本必然很高。而近一两年,就有少数有战略眼光的创业团队另辟蹊径,从线下做起,反攻线上。比如某创业团队从线下市集培养核心人群,收集故事和数据,到做线上平台,做针对全国手工业者的“淘宝”(暂不透露名称)。甚至从传统线下实体产业整合闲置资源反攻线上。比如某互联网创业团队联合荣昌洗衣推出的『e袋洗』,成为在生活O2O领域创业的典范。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聪明之举。三、内容品质低质低俗仍是主流,而精英选择优质深度,于是新媒体从内容品质上产生分化。现代中国是一个没有『精英文化』的国家。尤其在人人平等的互联网时代,凡是会成为大众的、主流的,多数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赵本山一流的低俗流行文化)。而中国的年轻精英正在崛起,有梦想、有担当的70后、80后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甚至成长环境优越的90后都开始进入企业家的阵营。低质量的互联网信息(包含充斥整个互联网的碎片化、屌丝气、无节操、标题党、八卦、段子、谣言、伪科学、道德投机等等)以及大规模生产这些垃圾信息的平台(例如微博,和很多微信公众号)正在被一线城市中高端精英人群摒弃,面向精英人群的内容生产者正在向垂直、深度、优质、专业、实用性方面回归。『澎湃』主打“坚持严肃”这张牌,就是在表明虽然他们踏上了互联网这条船,但选择站在精英人群这一边。尽管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大众人群每天正在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持续消费海量、低质、碎片化的信息。在信息处理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精英人群与普通人群保持距离的一大屏障。说通俗点就是,尽管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几乎)平等的享有获取信息和生产信息的权利,但由于存在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别,精英人群与普通人群所掌握的信息依然是不对等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一个用户,你(有能力)选择阅读什么质量的内容,你就属于什么样的人群。反过来讲,作为广告主、代理公司、和媒体,你想要抓住什么样的人群,你就得抓住什么样的内容,就得抓住什么样内容的生产者。四、内容生产PGC的价值将被放大,未来将是民间原创高手的江湖。互联网让世界扁平化,让人人都有平等发言权的长尾UGC成为可能。这个乌托邦梦想一度成为很多互联网平台创业者信奉的真理。然而权利平等了,可能力差别太大,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少量优质内容会淹没在海量垃圾之中,于是就出现了降噪/过滤的需求。又到了程序员改变世界的时候了,于是一部分有节操的社交媒体平台都在尝试用各种技术手段(例如算法、协同、关系)来降噪,但收效甚微。因为一旦成为平台,原始优质用户就会被稀释,驶向垃圾海洋的宿命就不可扭转(例如正在往这个方向走的豆瓣。我一直坚信豆瓣选择这两条路是可以走得更远的,要么大刀阔斧的抓住之前的每一个商业机会,要么就坚守小而美的文艺梦想。结果豆瓣偏偏选择的是骑墙的路线——一边高傲自负地闭门造车,一边矜持的商业化,一边试图极力甩掉已经根深蒂固的文艺标签)。而选择重度垂直路线的新媒体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彻底砍掉了UGC的乌托邦,用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即专家生产内容)取而代之。上述1、2、3点让小而美的梦想立足于现实成为可能,为手工业者、独立品牌、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小众文化与生活方式生产者的复兴提供了契机,而他们作为第3点中提到的优质内容生产者的价值将被逐渐挖掘和放大开来。真正的高手在民间,他们既有文化,又懂品牌,又会营销,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成功的品牌。Data-driven 的甲方思维永远没有错,但在这个浮夸的中国市场,数据越大,貌似越有问题。因为目光短浅导致过度商业化,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粉的微博、微信营销大号的实际影响力正在迅速衰减,即便你通过他们依然可以获得漂亮的数字,但这些数字背后的人群(或者说是账号)是什么质量,你也一定心知肚明。民间高手们最值钱的资本是什么?就是他们自己一点一滴经营出来的个人品牌。他们是新生活方式的杰出倡导者,他们是精英阶层的民间代言人。他们有底线、有节操、有远见,宁愿不挣这个钱,也不会选择可能会毁掉自己的品牌的合作方式。他们也许有没有几十万量级的粉丝,但这些粉丝是靠他们的个人影响力慢慢培养出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黏性和忠诚度的,更是有消费能力的。未来将是民间原创高手的江湖。而这些人是稀缺资源,也就意味着他们会成为新媒体、广告营销界争抢的对象。一方面,他们的价值会被挖掘和放大;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互联网的劣根性,会爆发更大范围的版权危机。要避免版权纠纷,不能单纯指望政府的大刀阔斧,必须从内容平台的源头就为专业原创者做好预防措施。在这一点上,知乎是做的比较到位的,而豆瓣则一直没有在乎优质UGC的版权保护。五、用户留存优质的产品/内容/服务是根本,惯性捆绑是筹码。无论营销和融资环节怎样大放异彩,持续锻造优质的产品、内容、和服务,始终是留存用户的根本。雕爷牛腩、黄太吉、马佳佳等诸多用互联网思维创业的前辈一再用『叫声大,功夫差』的“假 high 式”案例提醒你:做什么都不能忘本。『先营销,后产品』的路线看似是一条多快好省的康庄大道,但如果没有能力提供足够优质和独特的产品/内容/服务,就把营销声量做出去,就如同在大街中央吊起嗓子吆喝,空摆花架子,实则没工夫,很快就会曲终人散,被市场所遗忘。留存用户的第二件法器就是『惯性捆绑』。在做好第一件事的基础上,加上惯性捆绑这个大筹码,就一定能成功。捆绑用户的惯性,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做起:1、惯用户——让用户感受到360度的方便、快捷、省心、舒适,而且能解决他们关心的一切问题;2、养圈子——让最有价值的核心用户结成O2O的朋友关系,在这圈子中去分享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个圈子,去深度影响他们的粉丝。所有刚刚进入圈子的菜鸟都会被整个圈子的氛围所深深吸引,他们兴趣、热情、和消费欲望就会被慢慢发酵、充分激发。当投入了热情之后,再想拉他们出去也就难了。圈子不怕小,越是小众的圈子,越容易养出黏性和忠诚度。比如豆瓣,比如更加垂直的复古骑行和复古市集。在复古骑行和复古市集的深度参与者中,有不少人已经摆脱了经济对于爱好的制约,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参与这个活动是否赚钱,随便甩出一个配件都是上千块的。人家就是专门约出来玩生活方式、玩文化的,所以可以投入巨大热情和专业度,把事情做到极致。所有当面接触过他们的人都会被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股自由自在、自娱自乐的气息所感染。在和他们交流时,大家都习惯用『神经病院』、『患者』、『吃药』这样的词汇来自黑。什么是“惯性”?当一种生活方式跻升成为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文化』的时候,这就是最大的惯性。一旦染病,无药可治。养出这样一个真实的O2O的圈子,还发愁找不到商业价值?六、广告营销的现状和趋势广告营销一定是受技术和媒体形态的发展而驱动的。抛除至少迄今为止并未发挥重大效能的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概念,我们只来谈一下因媒体形态的变迁而导致的由人为制定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会存在什么问题,会发生什么趋势?1、新媒体的复杂性迫切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媒介策略体系来解决:重度垂直化的媒体与内容生产者一方面百花齐放,一方面他们的复杂性也给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认知滞后与策略制定和执行障碍。优质资源在民间,广告与公关行业在缺失创新能力和赶不上时髦的同时,会把更多资源整合的注意力移向民间的、独立的优质内容提供方。广告营销已不再适合“三炮摆平”的粗放式打仗策略,而必定会向系统化、结构化、内容化、O2O整合体验等方向发展。而目前没有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可以玩转花样繁多的新媒体与民间资源,累积丰富的经验,最终把这套理论和标准化流程构建起来,依然还在“东一枪西一炮”地散点式打仗,最多也就能说服广告主从全年预算中扣个零头来试个水、尝个鲜,怎么能做出一个好案例?对新媒体与民间资源持互相观望的态度,是广告产业链上游发展滞后的一大诟病。2、广告主、4A的思维和知识更新严重滞后:广告行业应该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任何最新的技术、媒体、玩法都应该成为广告主争抢的对象,而目前国内广告的现状是严重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广告主,如果不能用『创业的心态』来看待“广告”这件事,还要继续受制于大公司繁复的流程,那就注定会越来越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步伐。3、广告与公关的界限日渐模糊:自从有了社交媒体,广告发生了即时反馈,双向沟通成为现实,广告和公关的界限就越来越模糊了。广告公司与公关公司的业务发生了重合,于是广告、公关、媒体、营销公司互相抢生意的现象越来越多。4、4A的职能日渐被媒体包含:因为4A越来越不懂互联网新媒体,而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新媒体广告从业者反过头来正在做着昔日4A最擅长的策略,并且举办日渐频繁的培训会来教育4A。5、无时无处不被广告营销:移动场景化的产品功能设计和可穿戴设备,让用户无时无处不暴露在广告营销的世界里。然而移动屏幕的尺寸是有限的,人对信息量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越来越多的明智的用户会选择屏蔽过度营销的广告渠道,那个时候更是要拼内容品质和惯性捆绑了。6、硬广依然有存在的理由,但软广不是解决之道,更要有价值:要么就明确告诉用户这是硬广,要么就让广告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出现,凡是不伦不类的骑墙做法,都会被日渐聪明的用户所嫌弃。7、新的效果评估体系有待提出:PV、UV、粉丝数、参与数、作品数……这种落后的评估方式早就不合时宜了,为什么还没人推翻重建?因为沿用这种评估体系,微博这类大媒体平台很容刷数据,而小的新媒体又没有实力和精力去影响整个产业。由于处于广告产业链上游的广告主和4A思维与认知的滞后,这个任务必须由一家强大的新媒体和第三方调研公司来牵头。谁抢先做了这个事情,谁就会让竞争对手更难前行。来源:豆瓣 叶飞投稿: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陈凯","updated":"T07:34:0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34:0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2cc8be73ed5a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title":" 创业之前你需要了解的九个真相","author":"gillmeng","content":"成功的创业者总是喜欢到处分享经验,创业失败的人却躲得远远的不敢让人知道,久而久之容易让大家犯了“幸存者偏差”,可实际上失败的公司多如过江之鲫!很多年轻人贸贸然上了战场,拿着市面上的创业教材就一头扎进了创业堆里,殊不知创业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就像电影《死神来了》,一直都在逃离死神的追随。关于初始,我们是懵懂的;关于过程,我们是关心的;关于结果,恰恰是我们所最为顾虑的。本来创业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但后来发现真的很多人会选择错,才知道原来大部分人连创业的基本观念都没有,也就是说不懂江湖没有经验只有一腔热血,血仍未冷但事已败。其中很大原因,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接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错误”。俗话说 10 个创业有 9 个失败,真的去探究原因,很多其实一开始就是被死神盯上,因为基本的创业概念都没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做自己“想”做和“会”做的事情。所以说,创业是一种突破和学习,抓紧重要的事,其实逃离死神的机率会大很多。创业想要成功,就是要不停的找到答案,让“不知道”变成“知道”,当你知道的越多,就能有更多正确的选择,创业要成功也会变得很容易。本篇的内容就从创业初期会遇到的“危险”说起。创业是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创业这东西,经验都是血和汗积累出来的,没经历过,听别人说出来不是大打折扣而是几乎无效。在定位创业方向之前,最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不要盲目创业,请务必先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创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不论是什么原因创业、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而且要非常精确,像打算在 3 个月内完成产品、或要在半年内达到每月 30 万元的营收;不要只用想的,因为用想的很模糊,当你“写”下了目标,你的生活重心、思考方式、花钱的方式等等,都会绕着这个目标打转;这就像很多人总是说“我想要很有钱”,但一直没有富有起来,因为只有想并没有做,而且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目标,于是几十年来也都只在想的阶段。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比如有不少独立设计师选择创业,由于这个创业群体几乎都是从创作者本身出发,常常最初创业的人数就只有创作者,而在创业必备的技能上必定会有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创业会有着重要的核心价值,通常会与“人”的关怀、生活、感受、思维等等的传达有关。虽然他们都明白如何能够赚大钱,但却对自我的核心价值有很任性的坚持,这也是能够维持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原因,却也比一般创业更艰难,必须真正对创作抱有热情与喜爱和对创业艰难的认知与坚持才能生存下去。正因为此,这条路上的成功者往往寥寥无几。不要等到黯然退场连行业的黑话都还没学会通常创业的起点来自对行业的理解,大多数公司都喜欢制造复杂性,乃至于整个行业面貌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说互联网,虽然可以称为一个行业,但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则搭载了媒体、渠道、娱乐、服务等种种行业的数字化、去中间化。因此,它继承了科技对于精准的严格要求、媒体的快速变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战争、娱乐的大好大坏,以及服务的会员经营等诸多特性,再加上互联网独有大数据的取得、分析与应用,以及 20 年的发展历程,让全部知识经验被迫不断被融合、重新发明、重新使用,渐渐造就了今天这个超级错综复杂的结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行业环境,你需要大量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你必须要广泛的吸收,才能逐渐得到整个市场的样貌。不过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你永远无法百分之百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如果没有实际在这个行业里待过,要从零开始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想办法全面取得这些前缘的产业知识,并且能够化为实际策略与操作方法,事实上是非常困难,取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错误中学习)。而相反的,去一家已经有些成绩、规模又不会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这些关键行业知识比较低成本的方式。创业方向越大越好吗?如果有了经验,正式干活之前,还需要想清楚,你的创业的方向是否清晰?经营模式重要吗?当然重要!创业后发现最困难的事中按比例排名分别是:创业后才发现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错误、财务周转不灵、找不到客户、与合伙人意见不合、无创新产品和企业无知名度等。方向选错了,亡羊补牢为之晚已!一个好的创意往往象征着一个好的创业方向。那么好的创意究竟是怎样的?如果有很多想法在脑中徘徊,那就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好的创意初始阶段切入点要尽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清楚,并且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启航,顺流而上才能真正到达终点的盛宴。我们熟知的伟大画家梵高一直都是在“盒内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这和大家常说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欢直接运用手边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见的平凡的主题。“心不要太大”,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观念,但多数人却不愿意听进去。随着一个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越来越多需求,产品或者服务总是在不断变复杂。于是,更专精的产品或服务逐步出现或是诞生新的产品形态。总体而言,大趋势一直都是在拆分。比如说,最早互联网几乎约等于 Yahoo。然后 Google 接管了 Yahoo 的搜索功能,然后 Google 上找人的功能又被 facebook 拆分,而 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专业的 Instagram 拆分;而通过搜索引擎找餐厅的人,后来会上点评;想找专业知识的人,现在可能去知乎。再到 O2O 的出现,打车 APP 拆分了出租车的调配、管理功能,饿了么拆分了餐厅接订单以及送餐的功能……创业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是强调性能,那么就超过一般市面产品的 10 倍,否则干脆就做出别人没有的。比如说,把现有的渠道、平台、科技做组合,用全新的方式销售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产品;又或者把一些现有的科技整合在一个平凡不过的产品上,让产品脱离原本的定位,让大厂觉得做了没意思,小厂没有技术做这一块。这才是创业者生存空间的所在,也是《从 0 到 1》的精随。不要去想“竞争”、“破坏式创新”,只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利基点,才有机会比走老路的人更快。挡不住的抄袭,阻不断的创意很多年轻人头脑中充满创意,但经常发现自己的创意被其他公司抄袭而感到愤怒。老实说,如果很容易模仿,也就不是什么厉害的技术或技巧;厉害的创业者,甚至可以把他的经营门道公之于众,却没人可以真的学得来。换句话,真正保护创意的是创业者自己的创意能力。当你的创意被学走,你还可以想其他的创意,还可以靠其他的创意来执行或保护原本的创意。而抄袭、借用、融会贯通等都被重重限制,不太可能一次又一次。创意确是关键的起头,但绝对不可能马上就走到结尾,中间一定还有其他选择和挑战。因此,藏住最最关键的那一点就好,其他的想法都可以放开心胸跟朋友讨论,因为大家的专业领域不同、观点不同,跟别人多聊一点,就可能会挖掘出更多好的建议,或是完全颠覆自己的想法。对于初创公司,何来门槛之有?我们不应该想办法去建立什么东西让其他人无法抄,因为抄是“挡不住”的。唯一的办法是创造更多东西让对方去抄,如何让创意源源不断,唯有靠不断的学习。要如虎添翼,不要画蛇添足确定创业方向之后,选择合伙人和员工是最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不停地学习,创始人还需要心胸、魄力,同时找到真正能屈能伸的高手,无论是合伙人还是一号员工,才能助一臂之力。作为初创公司的老板,应该自己将公司带到一个规模,再寻求转化或转型,人生不见得都可以抢到好牌,能够把别人不要的牌,组合到自己的牌阵,却能玩出一手好牌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与合伙人建立信任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是靠许多情感的堆叠与时间的累积,只有和格局大的人有共识,才真正说明你有格局。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遇见一位高手,谈了一年直到理念契合,对方出力也愿意出资金建构自己的梦想,后来合作事业越做越有起色,可谓双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位高手愿意冒险,全心投入完成自己梦想,而这位老板也愿意让利及给舞台,但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小公司最好还是自己培养人才,真的来不及要挖高手,心里要有准备,能识人、给舞台、给利润,或许可以像刘备得诸葛亮一样如虎添翼。很多创业团队喜欢到大公司里面挖高手,但是大公司的“高手”最容易犯的就是眼高手低,执行力不够,因为没有足够的团队与资源,因此挥洒空间打折扣。要不然就是犯了大头病,难以脱掉大企业的光环,身段摆得太高,难以合作,我称之为类高手。类高手一来一去,小公司的组织与文化恐怕禁不起变动。看到太多的公司在创业过程找了类高手以至于损失惨重。所以千万不要“高手”没找到,毁在了“类高手”的手上。花别人的钱容易上瘾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资金足够吗?针对不同的创业方向,需要的资金也是不同的。但通常情况下,建议准备最少半年到一年的资金,因为基本上半年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成功;如果资金不足,明明就快要成功了,但资金却撑不到那个时候而失败,是很可惜的。而且,除了开创事业的资金外,别忘了生活资金,要计算到自己平日的生活、家庭开销,这部份关系着你未来面对事业以外的压力。通常越是疯狂的创业者,往往越是穷光蛋,往往会到处找钱。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资本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除非公司都是用创业者自己的钱,否则向投资人要钱,没有超强的团队、爆发的市场、明日之星的产品,要钱也不容易;可是没有投资来的钱,要如何去找到超强团队,爆发市场的扩展,开发明日之星的产品呢?也许有的人的确有办法在这种奇怪的鸡生蛋蛋生鸡逻辑里,找到一条生存并且成功的方法。但更稳妥的办法是用最少的资源,做出第一个产品,放到市场上去测试,如果获得了一个初步的成功,再去做增资。以小搏大,打一场大胜战,才会有知名度一直正向循环,才可以建立一个真正可以长久的企业。对创业者最好的例子就是制造出投资人比你还急的状况,让投资人来找你。越早和投资人接触越好,但是除了朋友亲人以外,大部分都会观望,没人会真正出手,但如果让他们闻到血味,情势马上会变的不一样。创业者靠技术做出产品赚钱,投资人靠精准眼光和投资经验来赚钱,所以某种角度来看,投资人也是在创业,比你更需要表现,所以请试图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变成你事业成功的伙伴。创业起步的资金,如果可行的话,真得可以试着选择独资或除了父母亲友的钱,不要任何外部资金帮忙。做出有成绩的产品才是王道,连 BP 也不用写,也不会被一些所谓早期投资人占尽便宜而不自知。对首次创业者来说,你的经验越是缺乏,越不应该着急拿外来的资金。花别人的钱很痛快,但也是牵制你创业目标的羁绊,原因在于:当你向外人请求资金融资时,你也得听命于他们。而且,花别人的钱会上瘾。天底下没有比花别人的钱更容易的了。一旦花光你就会再向投资人要钱。每要一次,他们就从公司再多拿走一些,直到你发现你面临两个选择:听从安排、一拍两散。投资人能给你的不仅仅是资金当你的方向被初步验证正确之后,你将会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就是投资人。作为投资人,尤其是风险投资人,出于金融获益的角度,必然会尽力帮助他的投资对象。无论任何方面:人脉、人力资源、公关关系、资本、消费者——只要我能提供,你就能拥有。投资人到底是个什么角色?风险投资人做的是帮助创业者搭建成熟的思路框架;如果是年轻的创业者,尽可能从优秀的创业者进化成为优秀的公司管理者。在创业者当局者迷的时候,因为投资人的触角很广,很有可能比创业者更早能感受到世界的改变,能够直接提醒 CEO 他所忽略的趋势和真相。在高层次的指导方面,往往有赖于机构的合伙人。另外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找到合作伙伴,无论在内部或是外部。投资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触创业者,于是接触高级人才的机会也比较多,比较容易有机会牵线。你选对了投资人么?投资人既要为出资方负责也要为创业团队负责,缺一不可,但在两者的衡量之中依然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投资人出入简朴,喜欢陪你讨论商业模式、策略,热衷于在产品方面给出建议,熟悉市场,甚至曾经自己创业过,理解过程的艰辛。这种投资人往往是对创业者更有价值的投资人,甚至会从你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投资人。相反,有很多“能赚钱”的投资人,有着投行、咨询等背景,身着名牌,喜好养生,擅长炒股,往往热衷于和你探讨财务模型,总强调他在投资圈关系良好,认识哪些有钱人,并且一直在说服你拿他的钱。这一类型的投资人,往往也是最早敦促你赶快获利的人,以及从不雪中送炭的人。最糟糕的情形是:有的投资人尽管在被投资公司中占小股,但发号施令,天天骚扰,董事会上从不配合,让你日日胸闷。就因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为他不断引诱你,结果最终把公司搞成四不像,甚至一拍两散。很多时候投资人没有选择投资并不代表公司不好。投资机构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投资案却很多,当好案子都集中在同一个时点时,就只能做取舍了。就像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力很好,面试时的表现也很不错,最后却没被录取,自己怎么想都想不出原因为何,其实自己的表现也真的没有不好,只是没有比人好或者招聘方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已。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对于创业者而言,仍然需要牢记天使投资人不是“慈善家”、没有成功的铁律、投资行业也有泡沫的真相,最终的决定还是自己亲力亲为。创造你的口碑是一场长跑要想先声夺人,创造口碑同样箭在弦上。有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口碑极佳,这大大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默默无闻的团队而言,等到公司稍微稳定以后,即使过去没有“累积口碑”也要努力“创造口碑”,每个月都想一些新的创意来宣传产品,分享经验,最不济想办法跻身娱乐新闻也可以,等到和发行渠道聊天的时候,“靠!原来上次那新闻就是你们搞的……”瞬间就打入心坎拉近话题。但曝光、出名或许是一个选项,但不是最棒的选项,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今天再怎么出名,明天就会被遗忘。更需要持续打造的是在所有行业接触中建立个人和产品的口碑。总之,不只是做好眼前的任务,也要同时思考如何“创造”更多公司和产品的形象,口碑自然就累积了。如果运气不好,当前没有获得投资,过个一、两年还是可以卷土重来,因为这时经营可能更上轨道、市场可能更趋成熟,此时融资竞争对手少,胜算就更大。但再次向同一机构融资时要特别注意,有时候投资者会把上次的 BP 拿出来与现在新的 BP 做比较,除了看看过去的预估是否能达成外,也同时比较公司的经营策略是否维持一致。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BP最能够获得创投的信任。即便当前的创业失败,如果创始人的口碑非常好,连续创业者也更为容易获得投资。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很难预估何时会需要资金,能维持一贯的经营并持续创造良好口碑,在未来需要募资时,就能发挥莫大助益。同时,对一个公司来说,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多个产品,而同一个产品也可能面临多次转型。对创业者来说,他最重要的产品其实是公司的文化、口碑,员工是不是喜欢这家公司,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如何评价这家公司,相比商业上的变化,这些是创始人可以把握的。所以,经营一家公司,也要像做一个产品一样,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品牌。平安走过雷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你想好退场的可能吗?(你能承担失败的结果吗?)这是很多年轻人容易忽略的。为了自己也为家人,要思考真的失败之后,失去的金钱、时间、甚至原本的前途,是可以承受的吗?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将来(金钱、前途、乐趣等),也没有太多的本钱可以重来,更要去思考退场。我想每个创业者融资的目的应该都是事业成功、梦想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掌握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梦想与人生目标,但是创业磕磕碰碰,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创业比的是“气长”,谁能平安走过雷区,就能提高创业存活率。很多创业团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就面临关张,这真不是危言耸听。无论你创业成败与否,名声才是无价的,它才是你在创业中得到的最珍贵财富。就算你的公司并没有成功活下去,为团队留下积极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有足够的个人魅力,你就可以把自己在过去积累的经验应用在未来的公司中。最终,你如何对待你的投资人、你的员工、你的伙伴,这才是最重要的。金钱的获取也许不完全匹配于人品,但人生的高度同样不依赖于短暂的成功。祝福你能够继续走下去!作者:创新工场投资经理 孙志超;邮箱:投稿:求职招聘敌后武工团()陈凯","updated":"T05:57: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57:2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94bd7a75a7f196d869b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title":" 首次揭秘:创业者是这样炼成的","author":"gillmeng","content":"生活那些事【警告】本文专为以下读者而作,如果您不是其中之一,请立刻关闭本页:1、冒险家:烈焰般激情澎湃的心脏2、思考者:海洋般深邃迷人的双眼3、行动派: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行者4、渴望者:拒绝一成不变的人生创业者自我修炼方法论(这标题,真心不想看了)30年前,当周星驰在出租屋嚼着黑面包,捧着《演员的自我修养》苦读时,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他开启喜剧之王精彩人生的开始。2015开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擅长领域 资源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