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原在海宁市技师学院海泉湾会所的技师叫余承叶的,现在在哪?

查氏常州宗亲网,查氏宗亲网 -常州市查氏宗亲联谊会
暂无分类...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17146
第十四章 郡望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辞海》释:“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郡人所敬重和仰望。
  周代以前是分封制,没有“郡”这个行政区划;秦统一中国后,才将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废。由此可知,“郡望”是秦汉至隋唐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然而,“郡望”作为专指某地域、某望族的习惯用语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还作明确规定,宣称谁为望族,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9年)和唐玄宗开元五年(718年)济阳查姓两次被封为天下第一姓(见铅山古谱奕墉序文),即是其例。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当时国家法令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与庶族有严格的区别,并称“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当时的 “庶族”、“寒门”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社会地位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如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就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正由于此,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至隋唐时期实行开科取士(即科举制度),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有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虽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门阀制度式微,而《百家姓》中却仍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标明“郡望”,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
同一姓氏,由于其祖居地域不同,其郡望也不一样。因此郡望还是同姓人区别不同源系亲疏的重要标志。因我查氏谱见分支较晚,至三十九世(隋朝)才见仪、伟二公别袂,而我姓郡望均产生于隋前,所以我姓郡望是全姓共有,不别亲疏的。
宋代人常以郡望自标,明清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甚至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统计,当今台湾二千二百万人口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六以上,他们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还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可见,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节 吾姓郡望
吾姓的郡望主要有四个,即:海陵郡、济阳郡、汝南郡、齐郡。
海陵郡:东晋义熙七年(411)置海陵郡,治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其时辖地在今江苏泰州一带地区的海安、如皋、泰兴、泰县等地,隋文帝开皇元年废郡称县(南唐升元六年[937]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海陵是东晋侍中(皇帝近臣、职权如宰相)椿龄公封爵(海陵子)之地,为该郡望族。虽宋龙图阁待制查道(人称查宰相)致仕后迁住海陵,亦为当地望族,但作为查氏的郡望,应是对侍中查椿龄显赫门阀的标识。
济阳郡:汉朝查姓有两位先贤声名显赫于济阳:查何,字文杰,西汉武帝元鼎间以明经及第,丙寅(前115)张骞、汲黯、颜异荐任会稽郡守,己巳(前112)任西河郡守,太初丁丑(前104)任荆州剌史。后从将军公孙贺击匈奴有功,封济阳伯;查忠,字仲钊,东汉和帝元兴时以明经及第,授翰林院中书,擢尚书仆射,也封为济阳伯。古称济阳郡的有三处:东晋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分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济阳,其时辖地约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境、山东省东明县南境,北魏废;东晋明帝侨置(注)济阳郡,治毗陵郡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境内,梁天监中废;唐天宝元年置济阳郡,治卢县(今山东茌平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平阴、阳谷、东阿、肥城、长清及茌平南部等地。作为查姓郡望的济阳郡,应是晋惠帝时所置的济阳郡,这济阳郡与先祖查何、查忠所封“济阳伯”之地在地理上是重合的。因为查何、查忠家族世袭其爵,门庭显赫百年不坠很正常;而且汉晋相续,时隔不远。
汝南郡:历史上称为汝南郡的有:(1)西汉高祖四年(前203)置汝南郡,治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西南);(2)东晋咸和中置汝南郡,治涂口(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东),属荆州,后降为县;(3)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汝南郡,治南新息县(今河南息县),隋开皇初废;(4)北魏永安二年(529)侨置,治今河南宝丰县西北,北齐天宝七年(556)废。汝南郡作为查姓郡望是彰显哪位先祖?具体是指哪个汝南郡?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岁(1750)立可公裔孙邦鹤、永仲在安徽怀宁谱分迁图《查氏播迁引》中说:“至柏公,晋永嘉避石勒乱,寓润州丹阳,播迁汝南匡山箬庐源。元帝中兴,仕晋广陵郡守,卜居泰州海陵,后迁侍中,封海陵子,又以汝南名郡者本此。”安徽黟县黟北谱亦载:“二十九世柏公,晋怀帝时避石勒之乱迁居九江汝南县之匡山乡,元帝时擢安福殿侍中,封海陵子,又以汝南名郡。”椿龄公所居地的九江匡山乡曾虽属汝南县所辖,但此区域置汝南县是在南朝梁代,属江州。当然,椿龄公家族显赫并非一时,可能至梁代仍是望族,吾姓人可以称为“汝南世家”,口口相传,把“世家”和“郡望”混称也是可能的。
齐 郡:西汉改临淄郡置齐郡,治所在临淄(今淄博市东北),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青州、益都、广饶、临朐等地。此一区域自汉至晋,或为国或为郡,几易其名,直至隋初废,改为青州北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说:查氏望出齐郡。
上文说到,十二世祖西汉查何,字文杰;二十一世祖东汉查忠,字仲钊均封为济阳伯。他们“世居齐东济阳查原里”,居地即是封地。既封伯,在当地门阀显赫。齐郡作郡望当源于此。
另外,北宋南康查醇在1068年《南康古谱序》中说:“至晋曰谟,为散骑常侍、贝州刺史;曰讷,为大中大夫、长沙太守;曰琛,为泗州刺史。曰诲,为左郎中;曰虬,为羽林大将军,青、徐二州刺史。自谟而下所兴者五郡,故其望有五:贝州曰清河郡,泗州曰临淮郡,青州曰北海郡,徐州曰下邳郡,今宣州曰宣城郡,以待制奉使宣城而称也。”这里所指的清河郡、临淮郡、北海郡、下邳郡、宣城郡五郡,都是作为我查姓的郡望而介绍的。
第十五章 堂号
第一节 堂号概说
  堂号包括总堂号和自立堂号。总堂号就是以郡望(地望)为堂号,如我查姓人均可用“济阳堂”、“海陵堂”等。这里说自立堂号。
  旧时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场所用来供奉已故祖先的神主牌位,这就是祠堂,给这个祠堂取个名称,就是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族人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分祠、支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但不管大小,都得有自己的堂号。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标志,那么堂号就是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非郡望。郡望在宋代以后就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因此说,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称作“郡号”或总堂号。狭义的堂号,称自立堂号,它与分支别族相系。堂号内容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以下类别:
1,以地域命名堂号;
2,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3,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4,以祖上的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5,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名为堂号;
6,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7,以垂戒训勉后人的礼教格言为堂号;
8,以祥瑞吉兆、良好祝愿为堂号;
9,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10、以公论的大人物题赠作堂号。等等。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时的堂号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还用在生活器具上,如在米斗、口袋、钱袋等上面书写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于是,堂号就成了某一族人的共同徽号。一般说来,凡看重自己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会记着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启迪后人,敦宗睦族,弘扬孝道,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基本成了历史文物,新的堂号没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族人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号便再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可以认为,堂号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还将产生促进作用。
第二节 自立堂号总汇
常州市武进区: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查&& 裔:清容堂
三、安徽省
怀宁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立可公裔:清容堂
    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裔月山查家岭:咸一堂
    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呜宇公裔:清廉堂
泾县查济:始迁祖伟公总堂号:紫远堂
     伟公系宗祖远公堂号:报本堂
     伟公系中兴祖查郁公堂号:仁孝堂
     伟公系一甲支宝源公裔:敦素堂
     伟公系一甲支洪源公裔:树滋堂
     伟公系二甲支埙童公裔:光裕堂
     伟公系二甲支淳元公裔:申孝堂
     伟公系二甲支天佑公裔:修绪堂
     伟公系四甲支七公源裔:孝思堂
     伟公系八甲支永镏公裔:孝敬堂
     伟公系八甲支图源公裔:孝徵堂
另还有:贻庆堂、崇德堂、聚德堂、凤翥堂、翔义堂、尚德堂、合祭堂、诵清堂
太湖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翼之公裔希三公下万七公 敦本堂
铜陵县:伟公系八甲支永镏公分支伯遂裔 孝敬堂
    五松派(注:谱载为文徽公裔,但前后世系迥异)孝廉堂&&&&&
黟&& 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分支安四公裔 诚敬堂
&&&&&&&& 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蜀公裔 世德堂
&&&&&&&& 三都碧山文徽公裔 彰善堂
黄山市黄山区:新民乡樵山查村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乞盟裔 世德堂
岳西县:仪公系文徽公支立可公后兴二公裔 清容堂
    伟公系中兴祖查郁公裔廷汉公支 仁孝堂
    文徽公支贵公裔 清容堂
舒& 城:文徽公支贵公裔 清容堂
金寨县:伟公系始迁祖国栭公裔 三源堂
六安市裕安区:伟公系始迁祖友权公裔 一本堂、养生堂
芜湖市:伟公系四民公裔 世德堂
繁昌县:伟公系查远支富一公裔 仁孝堂
四、江西省
星子县:仪公系师诩公支 茂裔堂
都昌县:仪公系师诩公支光济公分支政化、政安裔 茂裔堂
婺源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分支 孝义堂
&&&&&&& 以下分派堂号:
&&&& 药铺派祀帷宾公 世德堂
&&&& 查村北门派祀安宅公 清立堂
&&&& 里门派祀宽仁公 忠孝堂
&&&& 四房派祀震轩公 经义堂
&&&& 坞头派祀公齐公 喻义堂
&&&& 西门派祀骅公 敦叙堂
&&&& 下麻榨派祀骝公 祗遹堂
&&&& 上麻榨派祀文泾公 彝训堂
&&&& 漆屋派祀立泰公 彝叙堂
&&&& 三房派祀立中公 壬林堂
&&&& 七房派祀永显公 敦睦堂
&&&& 八房派祀永辉公 尚义堂
&&&& 沱口大门派祀安祥公 叙伦堂
&&&& 平坦派祀安宪公 余庆堂
另还有:奂叙堂、亲睦堂、思敬堂、树德堂、孝思堂、诒德堂、燕诒堂、二妙堂、敦德堂
乐平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分支安宅裔怀逑公始迁湾头查氏 树德堂
    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分支涌山查氏 忠孝堂
    伟公系一甲支洪源公分支思裕公裔名口查氏 树滋堂
    伟公系宝源、图源、栗源公裔翥山查氏 敦素堂
余干县:伟公系八甲支图源公分支宗唐公裔古埠查氏 孝徵堂
万年县:伟公系八甲支图源公分支宗唐公裔城关镇、陈营镇查氏 孝徵堂
德兴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分支由黟县迁裔王家坡查氏 诚敬堂
铅山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大海公裔 济阳堂(查氏总堂号)
浮梁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鍂公裔桂溪派查氏 惇叙堂
修水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釗公裔实浣公派 济阳堂
鄱阳县:古贤渡宋家岺等数处查姓由江西都昌迁入,为师诩公係光济公裔思公子文四公之后 古社安定堂
&&&&&&&   杨瑭村等一支由安徽查济迁入,是伟公系八甲后裔,由“孝徵堂”分出 克让堂
五、湖北省
蕲春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翼之公裔希三公下万七公 敦本堂
英山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翼之公裔希三公下万七公 敦本堂
浠水县: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翼之公裔希三公下万八公 敦本堂
洪湖市: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分支善辅公裔 文行堂
江夏区:东湖开发区流芳办事处查家湾、庙山开发区藏龙岛工业园覃庙查村 贯经堂
麻城市: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支翼之公裔 广德堂
鄂州市: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支翼之公裔 广德堂
大冶市: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支翼之公裔 广德堂
赤壁市: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徽公支翼之公裔 广德堂
六、浙江省
海宁市:仪公系师诣公支文徵公分支瑜公裔有四个堂号:
    康熙帝书写匾额赐予海宁袁花查氏宗祠 嘉瑞堂
    康熙帝赐海宁查升,并御书 淡远堂
    康熙帝书写赐海宁查慎行 敬业堂
    金镛故居赫山房自拟堂号 培本堂
七、湖南省
临湘县:桃林镇源冲查家文徽系重已公裔 济阳堂
八、福建省
泉州市德化县:焦溪查氏鼎立公裔 中肯堂
九、重庆市
开 县:渠口镇查家扁、丰乐镇水桶坝查村、厚坝镇庙坪查村启心公裔 齐郡堂
十、 河南省
郏 县:大金公裔查庄 万世堂
十一、北京市
宛 平:祖系江西抚州临川县紫石村,迁顺天府宛平 于斯堂
第十六章 派系及其别称
  在血缘繁衍过程中,自然地分衍出许多支脉,如树之干上分枝,枝上生枝。在族性活动中,为了区分不同的派系,便对不同派系约定俗成地予以某种称谓,于是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派系名称。一般说,派系名称即是某宗祖或始迁祖的名讳,如某某公(祖)派。由于支下分支、派中有派,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使用的支派大小是不同的,一般地,在全国范围使用大派系,在省、县范围内使用派系则要小些,在乡村范围使用的是房、份,其名即是较近的某公(祖)的名讳下加“公”或“祖”字(如某某公派、某某祖派)。也有极少数用序数(如一房、二房、三房…)或方位(如南分、北分…)称之的。
  这里重点述说的是吾姓较大派系的别称。这些别称往往与某支系始迁祖所居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往往以当地的山名、水名、地名或地域名冠之。由于山名、水名、地名、地域名具有稳定性和较之于人名的显耀性,派系之名一经与之联系,也便有了亘古不变的永恒性和尽人皆知的通晓性。如处于隋代的三十九世查伟、字文熙,始迁始居于泾水之系、震山之侧,子茂孙繁、螽斯蛰蛰,后人便以泾川震山作为该一脉相延者的标识,称“泾川震山派”。以后,其子孙不管迁衍何处,只要一提属“泾川震山派”,不用解释,人们便知他是源自安徽省泾县查济村伟公一支的血缘。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它派系名称一样,这些派系别称仅仅是作为宗派的名称、标识而已,在逻辑中、也就是血缘层次中并不一定平行并列,有的是包含、包含于关系。如婺源凤山派是文徵公一脉之标识,浙江海宁的龙山派是瑜公支派的标识,而后者隶属于前者,后者龙山派是前者凤山派的一个分支。
  当然,在瓜瓞绵绵的大小宗支派别中,有别称的派别并不是很多,而有的派系别称还仅只偶然使用,并不十分彰显。在此只择取显于全国的派系别称载录。
第二节 著名的派系别称
新安派。三十七世祖义祖公,仕隋为安阳令,由高邮州迁歙州之篁墩。因居地属新安江水系,人们便将义祖公一脉之下的族系称为新安派,并尊义祖公为新安统嗣祖。稽各地宗谱,我族人至三十九世始见分支,故尚未见可与“新安派”对应的派系。
泾川震山派。简称震山派。三十九世伟公(社次子),字文熙,隋大业三年明经及第,任天台宰,荐授宣城刺史。唐高祖时召为池州刺史,改授广东南岩州刺史,武德八年致仕。公自丹阳迁居宣城之泾县九都震山,号查村,为泾县始迁祖。因居地属泾水之系、乡属震山,故人们便将伟公一脉之下的族系名为“泾川震山派”,简称为“震山派”。
仙源派。四十四师诣公,字崇远,又字存远,瑛公长子。唐懿宗咸通己丑(869)夏四月与二弟师让、师诩异籍,唐僖宗乾符己亥(879)值黄巢乱迁於歙之篁墩,悉弃田宅,徙居州城。咸通初(860)诣省投策(注),累官至游击将军、折冲都尉,擢上柱国。后世尊其为仙源派始祖,何以得名为“仙源”,不详。
龙安派。四十四师诩公,字崇逸、又字存善,瑛公三子。唐为九江府通判。至乾符五年戊戌(878)值柳彦章焚荡之乱,由歙州篁墩迁星子龙安里号查家市,为星子始迁之祖。因龙安里为其始迁始居之地,故人们便将师诩公一脉之下的族系称为“龙安派”。今星子、都昌之裔均属之。
凤山派。四十七世文徵公(宗儒次子)字希音,仕南唐为寿州六安县令,累迁宣、歙观察使。五十致仕,迁隐婺源凤山,为婺源始迁祖。因居地背枕凤山,故人们便将文徵公一脉之下的族系称为“凤山派”。
龙山派。六十四世瑜公(士增子),又名均宝,号仁斋,适逢元末农民大起义,为避兵乱,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偕妻儿等驾舟顺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这条水上通道,离开了皖南山区的婺源,来到浙江海宁园花里(今海宁市袁花镇)任西席(家庭教师),并定居下来。瑜公是迁支浙江海宁之始祖。因居地园花里处海宁龙山之东南,故人们便将瑜公一脉之下的族系称为“龙山派”。
鹅湖派。六十六世大海公(立二子)是文徽公系铨公裔孙,原居浮梁桂溪。元延祐二年乙卯(1315)由乡荐入铅州(今铅山)永平做州判,病逝铅州,家人随居于此。其孙君遇公亦为铅州判,裔孙遂世居于此,并尊大海公为始迁祖。因居地有水名鹅湖,故人们便将大海公一脉称“鹅湖派”。
第十八章 辈派
  辈派,又称辈字派行。中国人以辈份字命名萌芽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以来日渐盛行,明清两代形成定制,其发展轨迹与姓氏制度密切相关。
  中国人的名字包涵着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姓氏,标示着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遥远家族血统;第二部分—辈派,标示着这个人在这一血统系列下的血缘层次、序数;第三部分才是真正的名。如果按辈字取名,一见其名便可在一个由众多不同血统和众多血统层次组成的社会坐标里,定位这个宗族意义上的“自然人”。
  正常情况,人名把姓氏排在第一位,绝大多数把辈字排在第二位,名排在第三位。但也有个别地方把名排在第二位,把辈字排在最后。把辈字排在最后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据说是由于同姓同一辈字的人太多,为了避免重名而为之。
产生辈字派行的原因很明显,它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及其等级观念的产物。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同姓族集居地的人多了,繁衍的时间久了,大家活动在一起,应该区别辈序、分清长晚关系,于是,出于宗法管理和宗族礼仪的需要,宗族内便得出台和使用辈字派行。
  从一般情况看,在共修家谱的小区域里,辈字派行是鉴定长晚序次的最好标识;而在不共修家谱的大区域内,要鉴定其长晚序次,必须明确其辈字派行所对应的世次。世次、辈字派行对定了,其人在大家族范围里的序次也就明确了。
  但是,在即使一脉相传的族系中由于各种原因,其世次却不尽一致:有的地域的族姓世次,是从受姓始祖开始一贯直下的;有的地域的族姓世次却是以始迁祖为第一世而形成的。故在大局范围内,后者的世次,必需把其受姓始祖至其始迁祖的世次加上去,实行转换,才是其真正的世次。同时,更为复杂的是,同是一脉而下,世次在不同的地域谱卷中记载不尽相同,有的古世系多出几世,有的古世系却少了几世。所以在大局范围内要确定每个人的真正世次,也不是件易事。
  中国人的辈字派行歌,一般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有的则包含了对祖宗前辈的尊敬、赞美与歌颂,有的则包含了对子孙后世的鼓励、期望与祝福。
  辈字派行歌是在续修家谱时由主修拟定的,一般是在多大范围的同宗参与合修家谱,这拟定的辈字派行就在多大范围内的同宗使用。辈字派行形式多样,总体上是四—七言歌诀式,有的地方的辈字派行歌很讲究,基本上是按古诗格律写就,连平仄、押韵都一丝不苟,朗朗上口、易于记背。
  编写辈字派行有三忌:一忌与祖上辈派同字,二忌与相近辈派谐音,三忌不祥、不雅、不庄之字入用。故辈字派行的编拟过程少不了反复推敲、悉心斟酌。
  中国辈字派行在使用上,深深地烙上了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封建印迹。过去,绝大多数女性有名字而无辈派,有的甚至在出生地的家谱中连个记载都没有;直至出嫁为妇、在婆家生了男丁,才在其夫的名下注上无名的“娶某氏”。这种封建积弊,近年来有所改革,但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族谱中还没有完全体现。
  但我查姓却曾出过一位先贤--安徽泾县查姓七十一世祖查昱(又名图源,字节清),他不仅在续修家谱时拟定了男丁四十代的派行,而且还破天荒地为嫁入女性编定了三十二代派行:“姿容婉雅德音淑庄 贤能柔顺 任姒姬姜 灵仪月曜 坤秀渊藏 琼瑶齐洁 兰蕙同芳”,这在封建时代堪称仅有。
  我姓分支很多,分居海内外地域极广,世次复杂,辈字派行五花八门。别说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就是一个村,由于种种原因,辈字派行都有不统一的情况。要想在大范围里确定查姓族人的辈次序列,唯一的办法只有实行全国家谱联修,派行歌统拟。
现在,一些别祖籍的“异乡游子”,能完整地知道本支家谱的人并不多,而知道自家祖籍辈字派行歌诀的人更为有限,因此,有些后人没有按各支辈字派行取名。但是,作为中国姓氏文化之一的辈字派行,像一条连绵不断的生命之链,将同姓、同宗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应该很好地予以继承。
第二节 各地(支)辈派总汇
一、山东省:微山县 观庆富贵名
泰安市 友建国贤才 忠(仲)传玉龙茂
兖州市 正庆洪守
兖州市 贵应凤保广 庆洪守玉德
二、江苏省:泗阳县 姑苏流世芳(泽)淮水振家声
泗阳县 守仁尚义 永振佳声
承前启后 源远流长
三、安徽省:东至县 立敬兴贤哲 诗书衍吉祥 渊源经学远
同荣智永芳 声鸿名振显 道达德宣扬
承序志培植 怡谋贵善良修齐传泽厚
敦睦裕基长 本固枝皆茂家宜国有光
宿松县 立敬兴贤哲 诗书衍吉祥渊源经学远
    同荣智永芳 声鸿名振显 道达德宣扬
    承序志培植 怡谋贵善良修齐传泽厚
    敦睦裕基长 本固枝皆茂家宜国有光
怀宁县 清容堂辈派
    立敬兴贤哲 诗书衍吉祥渊源经学远 同永之荣芳& 声鸿名振显& 道达德宣扬
    承绪资培植 贻谋贵善良修齐传泽厚 敦睦裕基长 本固枝偕茂 家宜国有光
怀宁县 清廉堂辈派
    万芝国昌 永兴懋芳 文章名世 辅朝安帮忠孝明正 久大裕光 经纶伟业裔祚其祥
铜陵县 继世思崇德光宗富贵全 日从君子懋
    宏达大魁元 仁孝传周法声华迈汉贤
铜陵县一支 忠孝喻成康 良贤龙后德
枞阳县白梅乡 继嗣克昌 永之懋芳 文章名世
    辅德安邦 忠孝廉正统宗裕光
    经纶伟业 锡祚其祥
池州市 继世思崇德 光宗富贵全 日从君子懋
    宏达大魁元 礼乐辉先绪芬芳百代绵
庐江县 继世思从德 光宗富贵全
    汉常君子茂 原化大萌芽
繁昌县 日登君子道
泾县查济 继世思崇德 光宗富贵全 日从君子懋
     宏达大魁元 仁孝传周法声华迈汉贤
     查济女子(媳)辈派
     姿容婉雅 德音淑庄贤能柔顺 任姒姬姜
     灵仪月曜 坤秀渊藏 琼瑶齐洁 兰蕙同芳
凤阳县 永克文三 太学邦国(如、立) 先后传家
黟& 县 株岭下支辈派:
    九伯兴耀 永思仕景大应承新 升高启尚
    万世(国家)之邦 宗传肇发 良善懋增
    载开祥瑞 荣锡有恒
    世德堂辈派:
    万嗣国昌 永兴懋芳 文章名世 辅朝安帮忠孝明正 久大裕光 经纶伟业裔祚其祥
岳西县 文徽公支兴二公裔
    立敬兴贤哲 诗书衍吉祥 渊源经学远
    同永之荣芳 声鸿名振显道达德宣扬
    承绪资培植 贻谋贵善良修齐传泽厚
    敦睦裕基长 本固枝偕茂家宜国有光
    文徽公支贵公裔
    全伦纪乃昌 备德义思光
    孝友家声显 文章世泽长
    伟公系廷汉公裔
    继世思崇德 光宗富贵全日从君子懋
    宏达大魁元 仁孝传周法 声华迈汉贤
舒 城 文徽公支贵公裔
   全伦纪乃昌 备德义思光
   孝友家声显 文章世泽长
芜湖市 伟公系四民公裔
    继世思崇德 光宗富贵全 日从君子懋
    宏达大魁元 仁孝传周法 声华迈汉贤
四、江西省:婺源县
      星江派:35—54世(婺源世次,下同)
      锦江榴灿璧 镜满桂荣时
      锡汝枢勋远 钧鸿植炜基
      北门、里门派:24—55世
      东志允大 继嗣克昌 奕世有仁 济美忠良
      传家孝友 华国文章 宗英绍起 祖德再光
      沱口大门派:21—35世
      文元世德应 希有曾志大 良起兆光锦
      平坦派:21—37世
      仕仲宗显祖 天文有志光
      廷良臣国用 德茂□□□
      麻榨派:21—39世
      仕张云德□ 文公兆学廷
      启贤良观光 上国辅佐□
      西门派:21—39世
      仕尹振宗以 汉桂大志邦
      道本思培锦 源树烦增□
      坞头派:21—35世
      神彦振茂希 张继英文思 孔起时有志
      八房派:21—39世
      永尹孟良元 时志国为振
      钦法树士锦 江松灿壁□
      七房派:21—39世
      永尹献荣□ 秉明震士昌
      钦法树焕增 江榴灿璧□
      漆屋派:21—35世
      永立轰世士 秉允舜建文 培尚树贤钟
景德镇市 谱修诚盛德崇本裕方兴(多派,此仅一)
星子县 士秉中正 代启文明 宗运必兴 克绍家庭
    贤良济美 辅佐升平 星云景庆 河海澄清
    勋隆亘古 业冠群英 千秋仰慕 舜治尧臣&
都昌县 光济係正安公裔思公派
    爱(金)太启贤能 谱修诚盛德
    崇本(宗)裕(运)方(隆必)兴
    克绍家庭 贤良济美辅佐升平 星云景庆
    河海澄清 勋隆亘古业冠群英 千秋仰慕
    舜治尧臣
    光济係正化公裔
    士秉中正 代启文明宗运必兴 克绍家庭&&
    贤良济美 辅佐升平星云景庆 河海澄清
    勋隆亘古 业冠群英 千秋仰慕 舜治尧臣
乐平县 国用名德 茂方之远
万年县 日从君子茂
修水县 澄进实大 声名宏远 轩黄定位 业可世荣
    德时克己 孟仲元兆 朝正纪纲 俊彦观光
    易占连拔吉 泰运启荣昌诗礼家修懋
    贞忠懿训长 祖宗垂燕翼嗣续庆龙骧&
    晋锡鸿恩焕 云汉发天章
鄱阳县 谢家滩由都昌迁入文四公裔派字
    乾坤开泰 仪像辉煌 毓祖钟秀 长发其祥
    凰岗四弟 古社家声 人文继起 道德昌明
五、湖北省:
鄂东查家山延公下64——77世派字
  佛福道文仕伯永 玉天民大应用成
鄂东白石山延公下64——77世派字
  真忠友必福大本 玉芳和国应光永
鄂东查家山白石山二修派字
  继嗣克昌& 修齐淑慎& 左右纯良& 仁义中正
  行举言扬& 经纶伟业& 奕祚其祥
注:两山七修宗谱将宗之懋芳改为宗之懋方,其下变更为“宪章名(荣)世,辅佐安邦……”
鄂东查家山白石山九修宗谱派字
  继嗣克昌宗之懋&& 方宪章名世盛清
  辅佐安邦崇孝顺&& 经纶伟业宇传新
监利县 盛贤传世顺 仁义本忠正 博学明良选
  经纶栋梁臣 正心宗大道 树绩可垂绅
  雅化绍前列 鸿谟定显亲 家声隆万古
  孝友永维新
洪湖市 正大光明 永昌儒行 士先尚志 德立道成
  传家惟孝 显国在忠(则)箕绪宏振 万代敬承
大悟县 全时逢君
六、浙江省:海宁市原用辈派
  秉志允大 继嗣克昌 奕世有仁 济美忠良
  传家孝友 华国文章 宗英绍起 祖德载光
  新修辈派
  继嗣克昌 永枝茂芳 文章名世 辅国安邦
  忠孝明正 统宗裕光 经纶伟业 应祚其祥
龙泉市 永友广本文 学启世必高 派远光先德
  枝长振家声 道盛心期正名昌志尚仁
温州市 世思恩重德 光宗富贵全
  日从君子庙 引达大归年
七、陕西省:长安区查家寨查家坡 天振大根丕(培)宝
丹凤县峦庄镇中南村乾隆吉乃康 魁德义斯光
          孝友家呈显 文章世代长
南郑县 荫元秉大公 修志信可崇
    继天传寿禄 万世显扬宗
西乡县 永传忠厚义 长务守成公
    世百从勤远 家生自古龙
西安市 启世龙虎榜 登科显林贤
汉中市 永传忠厚义 长武守成功
    实德从今远 家深自古隆
洛南市 启世龙虎榜 登科显林贤
眉& 县 名振显道
安康市汉阴县铁佛寺镇 廉礼光先德 技长振家升
&&&&&&&&&&&&&&&&&&&&     道恒兴其政 明昌志尚仁
安康市汉滨区 立敬兴贤哲 诗书衍吉祥 渊源经学远& 同永之荣芳 声鸿名振显 道长德宣扬
       承绪资培植 贻谋贵善良 修齐传泽厚
       敦睦裕基长 本固枝偕茂 家宜国有光
安康市岚皋县万真忠友 毕福大?本丹方和国应光永 继慈克昌 昆玉茂盛 文章明世 辅佐安邦
      全效民政 统宗预起 兢能为业 刻扎吉祥
      从前孝德 竞结其云 广登礼约 高升华堂
八、河南省:淮阳、太康、沈丘、郸城县
尚龙逢学树 振公冠天中 修心秉昭纯 万世庆恒同
谨续顺理从 富真荣华兴 任重致道远 百行武成铭
太康县朱口镇查庄
文业克广 国学永兴 照明景化 本立道生
濮阳市南乐县吴村查氏
宗正启贤良 君贵万世昌
仁礼孝德源 恩泽国尚泉(26世起)
罗山县 全时逢君
固始县 如启术永明良
九、北京市:宛平区、大兴区
为善维勤 以绥尔禄 保世光大承家之福
德厚基宏 谟熙荫穆 克绍贻范 绵显祖穀
北京市一支 济美忠良传嘉孝祖
十、上海市:自安永际
十一、天津市:为善维勤 以绥尔禄保世光大 承家之福
德厚基宏 谟熙荫穆克绍贻范 绵显祖穀
十二、重庆市:万州区开县& 启名世有国 淮兴正朝纲
      天德开元运 芝兰发桂香
&&&&&&&&&&&&&&&&&&文章本富贵 孝悌大吉祥
&&&&&&&&&&&&&&&&&&&清白传家远 中和定万邦
长寿区仕富支(荣)仕凤朝洪天星顺 文明世德永远昌 克光前代勋游著 大启后生福泽长
黔江区 文公白雄 建起良英观光上国
    辅佐朝邦 目标清史 万世其昌
十三、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 (甫清裔)
奇甫禄朝万 文仕光正恒有绍隆相国 仁杰焕琼琳 鼎荣辉字远 勋业品天成 才权鸿俊达 世代显经纶
宜宾市高县(甫孝裔)
奇甫义怀廷 正有明德维
馨绍隆相国 仁杰焕琼琳 鼎荣辉字远
勋业品天成 才权鸿俊达 世代显经纶
宜宾市翠屏区(甫孝裔)奇甫义怀廷正有明德维
馨绍隆相国 仁杰焕琼琳 鼎荣辉字远 勋业品天成 才权鸿俊达 世代显经纶
十四、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 元学正朝绍
十五、贵州省:遵义县 臣朝天登文先会 国应永长祥正兴
光宗荣祖绍维德仁义礼知启万春
毕节市 大登维源升(之麒崇清) 应廷绍宗兴
世泽继祖远 昌荣在国恒 光勳思孝友
作业本贤能 俊杰辉先绪 英雄显厚征
兴义市 汝南景运天尚光 玉永连璧世兰芳
显建朝庭观利用英流继放焕龙章&
兴义市 文洪朝国仕良天 元作栋梁焕裕联
昌应英林峰秀碧 兰荣桂茂世恒先
普安县 汝南景运天尚光 玉永连璧世兰芳
显建朝庭观利用英流继放焕龙章
安龙县 汝南景运天尚光元永必连仕南方
选在朝廷恩正用 英荣继启焕文章
盘县 九尧昂全胜小宇 朝世修学凤万云
品贵善良君用远 性同近利天年存
英华早兆百祥应 荣显连发一本亲
先向广能传吉第 继增茂育冠新春
宽怀畅顺从时喜 定理东光再占勤
十六、河北省:廊坊市 保得广万士文
邯郸市魏县 小斜街查氏,边马北街查氏
宗正启贤良 君贵万世昌
仁礼孝德源& 恩泽国尚泉(26世起)
十七、福建省:德化县 (十四世以上讳行)
荣华富贵 福寿康宁 徽猷克绍 恒奕启赓
(十四世以下字行)
光前裕后 长发其祥 允迪厥德 俾炽而昌
十八、黑龙江省:景鸿国春云
十九、甘肃省:
武威市凉州区、天祝县 原不同派,分别为:“积永宗堂万文”和“茂文元山天开明”。现统派,分别于“文”和“明”后接:英俊德贤良荣耀家盛昌
第十九章 谱牒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总谱、统谱、统宗谱、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支谱、房谱等称法。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修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谱牒作为记载同宗共祖、相同血缘成员事迹的一种历史资料,它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的社会作用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前面说到,家谱形成于周,周朝的宗法制度和政治制度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合一性,为了维护政治、社会、家庭的稳定秩序,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特别是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严格实行“传长不传贤,传嫡不传庶”规范,即“嫡长子继承制”。谁要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这一操作规范,便会付出相应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当时的官制“谱牒”(如世本),详细记录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源流,通过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权力的分配和继承,以达到巩固政治统治和稳定统治者家庭秩序之目的。由此可知,当时之官办“谱牒”,其主要功能是“序昭穆,别嫡庶”。
  进入秦汉,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家谱成了世家大族炫耀门第、垄断仕途的工具。于是,家谱的功能也便基本演变为“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
  唐宋以后,门阀制度日趋式微,但家谱却迅速地走向民间,修谱日益增多,宗谱开始盛行。究渊源、论血统、别亲疏、辨昭穆成为谱牒的主要内容,其功能也随之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同时宗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其承载的内容随着历史的推移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家法、家则、家规、家训的入编,便把其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使原本以记录血缘延续为主的族谱,成了对族人进行儒家思想教肓、遵纲守法的训诫工具,甚至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于是,除上述“尊祖、敬宗、收族”功能以外,后来的宗谱还平添了维护宗法秩序,维护忠孝节义和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的所谓“厚风俗”内容。实质上,当时的家谱在维护政治、社会和家庭传统秩序方面,在宗法、道德层面上,对国家法律进行了异乎寻常的有效补充。
  同时,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还是最强的民族统一凝固剂。世界上有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只有中国的姓氏文化久历风雨沧桑却还始终延续和发展着。这种姓氏文化的核心思想虽然是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但它却通过家谱的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上产生过强大的凝聚力。今天,有许多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都借助家谱这个血缘纽带,认祖寻根,家谱在促成国家和平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还在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通过家谱强化宗族亲情,使宗亲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工作上相互关照、困难中相互支援,激励各自在不同的战线和领域为国效力、为姓争光、奋发有为、荣宗耀祖,应是今天续修家谱的主要目的。
  家谱中蕴藏着大量而且非常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无数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其中要求族人积极进取、荣宗报国的主旨精神,永远闪耀着蓬勃向上的励人光辉。其要求族人孝义为本、睦族尊亲、正直为人、重家敬业的家规理则,永远值得后人遵从和借鉴。它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异曲同工。当然,历史留下的家谱,名目纷繁,特别是明万历以后所修宗谱,内容大为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无庸讳言,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封建糟粕。&&&&&&
  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政治形势、社会风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续修家谱者,理所当然地应与时俱进,精心扬弃,对故谱中的糟粕宜当剔除、否定。但是,由于家谱是历史典籍,是家史,它应该具有深深历史的烙印。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风貌,原则上在今天续修家谱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全面地把旧谱中的典章文献照录下来,那怕用今天的目光看它是陈腐过时的,甚至是与时代精神相悖的。因为历史长河千迴百转,反映在家谱中的家史也应该是曲折环迴、丰富多彩的。
从形式上看,正规家谱一般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一般称为谱首,第二部分称为世系表。
历史遗存的故谱谱首,大致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1,目录、凡例,祖像、像赞、名人题赠、本届谱序、历代谱序、世系表、世系图、姓氏来源、姓氏考、本原考、世系考、辈派歌。
2,迁徙源流、纪源、传疑、传信、旧谱地理、迁徙录、村名览、人口统计、分布地图、里居考、里居图、宅第。
3,封赠诰勅、恩荣录、先达、仕儒名人、行状、传
记、赞文、寿叙。
4,郡望、堂号、统谱书法、文献、谱引、谱歌、谱诗、谱说。先世文翰、墨宝、赋、诗、歌、词、诗集序、。
5,遗事、遗迹、遗嘱、挽诗、墓志铭、丘墓图、祭文、祭祀程序。
6,祠、寺图表及记文,祭田、公田、山林图、圹池港堰路图、家族名胜。
7,家规、规范、训典、族约、谱约、
8,领谱字号、修谱衔名、捐赠芳名、大事记、跋、支谱图、分谱序、重修族谱叙略。等等。
  第二部分世表,以记录每个族人资料为内容,一般都是在欧式谱表中记载。记载内容是:(1)名、字、号;(2)生卒时间,现提倡甲子纪元与公历记元双重记录;(3)配偶记录,姓名、出生地、生卒时间;(4)生儿育女记录;(5)夫妇双方葬地、墓向;(6)生平事迹,功名、官爵、照实而书。值得一提的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女子不上谱;媳在谱中只记“某氏”而不书名,此陋习今当革除,还女儿以平等权力。
  致于家谱体例,宋后基本因袭欧苏谱例,从明朝开始才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吸收和地方志编纂成果的重要体现。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世系表是家谱体例的重要部分,大致有以下四种:
 &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欧阳修创立的。其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创立的。其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但也有其它的变化,被人们根据家族成员的多少灵活采用。但从易看易懂、层序分明的意义上说,吾姓提倡欧式图法。实际上,现行全国查姓宗谱,不下百分之八十是使用欧式世系表。
  我们查姓是值得族裔引为骄傲和自豪的姓氏,自春秋受姓以来,二千多年人才辈出,可谓“名儒显宦代不乏人”。从续谱的角度看,我查姓自南唐文徽公始撰家谱,嗣后人繁族衍,散居在全国各地的族裔从未间断过对家谱的续修(只是范围、规模有所区别),使我们的绵绵家史得以相续。同时,千百年来屡经天灾人祸,家谱亦累罹其难,许多族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珍藏和保护着家谱,才使得这些家珍宝典能薪火相传,这是前人先贤留给我们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财富。
  根据现有谱料分析,吾姓有三次续修家谱,不仅规模大、范围广,而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次,明成化庚子(1480年),江西婺源二十二世文锦公领修,敦请休阳(宁)汪竹山同加考订。其“复会桂溪、星子之派共为一帙,以厥宗俱自休阳而分也;并附墓图文集,汇为十卷”,“仿欧苏谱式,五世递迁为图”;并有“将旁搜天下之同吾查氏者,会为大谱”的雄心。但文锦公序称矩公为八世祖,并没有统一世系,因受客观条件所限,“天下大谱”未成。
  第二次,明嘉庆戊申(1548年),海宁秉彝公倡修。秉彝,字性甫,号近川,进士,官至顺天府尹,其在《统谱原序》中曰:“今吾弟遍走各宗,爰集世系、渊源,像赞、传实及其墓居图志,为查氏统宗世谱。”“自吾先世之播而离也,为济阳、为九江、为新安、为休宁查村县前、为婺源、为湖广、为宁州、为浙江海宁、为姑苏、为宣城泾县、为浮梁桂溪、为泰州海陵、为贵池、为星子、为太平安庆……”。序中“走遍各宗”的,是指休宁袭太医院之后查万林等人。此序说明,当时全国各省查姓人口较集中的地方都形成了完整的“统宗世谱”,其贡献不言而喻。
  第三次,清康熙间(1686年至1692年),历时7年,由海宁榜眼嗣韩公领修。参与共修的先后有贵池一鸣,婺源查魁、丹五,浮梁守维,星子查辙,宁州查坚,建德查鼎,永之管若、仲泰,浙之云权,皖之信之,泾之进公、以成、玉衡、维章等。此次谱序,比较明确载明,“三十九世,而有仪公。”并指出休邑讳万林者,“遍走吾宗,创纂统谱,诚旷典也。”进一步证实,查氏统宗祖系是于明嘉靖间经悉力傍搜、精心考证而肇始广泛面世的。
续修家谱对宗族而言意义异常重大。今天,我们正在汇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同宗着手编修《中华查氏总谱》,此真乃稀世旷典!此工程涉地之广、涉人之众、运筹之繁、编纂之艰、耗资之巨,要求之高是史无前例的。但吾辈有理由坚信:有列祖列宗在天荫佑,有历代先贤精神烛照,有百万同宗鼎立支持,有无数精英运筹操觚,大功告成,指日可待!
第二节 伟人、帝王、先贤论谱
一、伟人论谱
孙中山说:
族谱记述了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要加以利用。
毛泽东说: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周恩来说:
发行当代通谱,是深化本姓历史传统,加以血肉之性,能巩固团结友爱精神,也便于抓好文化品德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江泽民说: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以加强民族的凝聚力。
二、历代帝王谱诏
宋宁宗谱谕: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谍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沦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厚望于天下者。
明太祖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丞民,宵旰兢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礼乐俟诸世,而孝弟本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朕意。
清顺治谱诏及六训:
敦孝悌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以厚风俗。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清康熙谱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
解警忿以重身命。
三、先儒论谱
宗子法废,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亦薄也。
深山董氏曰:
吾闻之,传曰先祖有善而弗知,曰不明;知而弗传,曰不世,此谱牒之所由作也。
黄山谷曰:
世之有氏为族者,惟有谱识其所从出,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昭穆之辨淆矣。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也。
欧阳氏曰:
族之为言簇也,尚夫聚而有别;姓之为言生也,本其所自生;氏之为言示也,示其所自分。姓统示分之制变而支派日己紊矣,大宗小宗之法废而族属日已疏。於是不变者,累数千百年,而其子孙动且万计,赐者、别者、更昌、昌者,纷扰冒错於其间,愈益难明,而後谱牒之辨殷焉。
族有谱牒,则人之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而已也。
吕本中曰:
国无国之道,而後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後家乱。故礼、乐、纲、纪,国之道也,宗法系家之道也。
苏老泉曰: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立功。谱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
苏东坡曰:
苏氏族谱,苏氏之族也……。长史昧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而谱不及焉者,亲尽也。亲尽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谱为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心油然而生矣。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尤不引;喜不庆,尤不引,则途人也。吾之所与相亲为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王荆公曰:
吾闻老泉谓:可知者续之,不可知者缺之,以此论谱牒语极有病。夫人不生於空桑,岂无祖宗?可知者固有续矣,其不可知者,必夜而思旦,而求穷源溯本,岂有不得者乎!苟失於知而又安於不知,其为不孝大矣。
文天祥曰: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世派焉得而混哉!
北溪陈氏曰:
谱牒者,人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据,或委其姓冒人户贯,而混其宗支,何止於托汉胥而冒姓刘,以狄朱邪,尚附李属籍者耶。
梅溪王氏曰;
凡作谱者,不过为祖宗重也。人知重乎祖,则所存惟仁,所行惟义。而匪义不行何也?恐得罪於祖宗也。
五峰胡氏曰:
甚矣,谱之不可不作也。谱牒作,则昭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兄以知於分殊而一本;不作,则喜不庆,丧不弗,不以至亲,相视为途人者鲜矣。
默齐游氏曰:
宗法废坏,士君子无以致亲睦之意,但有谱牒一事,犹能稍合宗族而收其流散,是以前辈多留心焉。
河南新安程氏曰:
谱之要在明一本而濬其源,所以尊祖而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也;辨昭穆等杀之殊,所以识尊卑之次第也;行吉凶庆弗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草堂吴氏曰:
宗法废而後谱作,谱作而後族尊,族尊则一族之人始有所统,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不致相视为途人,谱其有关於世教也大矣。
宋景濂曰:
甚矣,谱牒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心於不知其所可知而己耳。人有言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岂有不孝之失耶!君子当慎之可也。
罗一峰曰:
自宗法废而後谱学兴焉。明其本之所自出,所以尊尊也;别其支之所由分,所以亲亲也。尊尊亲亲之道尽而族之义大矣。
白崖彭氏曰:
古者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商协之,立宗法以联之,而恩义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天下各保其族,天下治矣。
梁启超曰: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谢冰心曰:
我认为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族历史。对家谱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附:&&&&& 清康熙正四品胡君美《谱牒九戒》
(一)谱不可无。先儒谓:图谱之作肇于河图洛书,图经书纬错综成文。非宏博不足语其大,非精确不足语其微,其学为至难。故姓氏之说,司马迁则知几,尚有遗议。他如宋张文定公,母年高数被存问。而壶范不少概见,至并其父各失之,此其谱之不可无也可知矣。间如欧阳文忠公,表阡其父姱节有闻矣。然未及郑太君,仅以荻画略传於世。亦谱谍所载阙如也,况于无谱者乎?
  夫家谱尤国史也,司马氏史记,创为本纪、世家、表、书、传五体,为史家之宗。家谱之学,既失其宗,而图书之古,已不可仿。窃谓史于国事,无所不备。家无谱以载事,则前无以考本始,后无以示将来,谱诚不可无者。艺文志所存六十余家,亦不复传。而郑夹际图谱略谓:其家有谱,尤郡有志。求其可以备有,盖以祖宗遗墨在此,或不免遗失有彼。有能珍藏者,必求备有见世不可遗亡,俾后人知起敬、起孝焉耳。
  吾按陕西都统制玠公世谱序云:因战守之余,谩辑世次条例,不为不切。尚宗人与我同志,或嗣有所见,或别有藏书与今谱不同者,劂与以见教焉。正与郑夹际必求备有同意。吾因感慨长叹曰:心之公、私少异,作之广、狭顿殊,推夹际、都统之公心,帮其所作所贻,自是正大、广远而不可及。故世之识见,私狭妄诞,负势望者,吾有谱,必不可以示诸无谱者。吾无谱,或有少差讹,必自以为讳,而不索诸有者,或自执承传,明谱以为是,而不暇就正于他家珍藏详备者。单族孤宗,势必不免于伶仃矣!或至于削弱者有之,失宗者有之,较于二公之见以为如何?
(二)谱不可忽。龙门子曰:甚哉!谱牒之难考也,欧阳修谱图,世以为甚精,其自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黄巢陷州县,率州捍城,乡里赖以保全。自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修则万之九世孙也。
夫询唐初人,巢陷州县唐末也,始终相去凡三百年,询生通至琮仅五世耳。琮在唐末,至宋仁宗,一百五十余年,则阅一十六世,其理竟何如耶?甚哉谱牒之难稽也,君子当阙其所不知,信其所可知而已耳。人有言曰:三世不修谱牒比之不孝,苟世修之,其有如前之失耶?君子慎焉可也。
  自晋唐之家,重其谱而深于谱学者,绝不易得。晋以后谱法亦不少,传有所谓少传者,要即谱之所载,自余无所著见。宋欧二家但记其名,与世谱之所当载者,讵止斯乎?
(三)谱不可偏。周平园序曰:君子著书也有于劝戒,而无意于好恶,然后可以施当今而传来裔。昔者世系之学盖尝盛矣!姓有苑、官有志、氏族有谱,朝廷以是定流品,士大夫以是通婚姻,然行之一时,其弊有不可胜言者何也?好恶害之也。是故进新门,则退旧望。右膏梁,则左寒酸。进而名者为荣,荣则夸,夸则必侈。退而尤者为辱,辱则怒,怒必怨,以侈临怨,生乎其时者,悉力以逞憾。出乎其后者,贪名以自欺。此正伦所以凿杜固,义府所以陷不幸。而无知如崇韬者,所以流涕与尚父之墓而不耻也,是皆好恶偏之。
  又曰:世臣巨室,则必读书者,可以知先烈之有贻,而思保其阀阅。方兴未艾,则必读书者,可以知将相之无种,而思大其门闾。至于四姓小侯,重茵叠衮,则知无两汉败亡之祸。勋臣劳旧,传龟袭紫,则知无三世道家之忌。上以彰国朝人物之盛,下以为子孙昭穆之序,向所谓有心于劝戒。而乐意于好恶者,不在兹乎(予按周平园虽为百家族谱而言,其实一家之谱,其不偏于好恶者益寡矣!故特摘文以昭劝戒)。
(四)谱不可误。容斋洪氏随笔曰: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忘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姑以洪氏一项考之,云五代时有洪昌、洪杲皆为参知政事。予按此二人乃五代,南汉僭刘袭之子及晟嗣位,用为参知政事,其兄弟本连宏字派,以本国朝讳故,五代史追改之,源非姓洪氏也。此于洪庆善序丹阳宏氏谱云:有宏宪者,元和四年尝跋辋川图,不知宏宪乃李吉甫之字耳,其误正同。予须年偶阅绍兴吴氏家谱序载:汉文帝时有讳公者,为河南守。按汉史称:河南守吴公治考第一而失其名,遂以公字当其讳,谬误与宏洪一也。
(五)谱不可乱。孔子慨叹杞宋,凡以国家纪纲理乱,恒载于文献乎,攸系文以彰,献文章固人所难,献以文敷通谱学者,尤人所难也。是故谱所具,必有以昭家乘之盛衰,识教化之污隆,使后人之所感发兴起,庶人懋厥德而成身,树家咸以谱牒为资矣(否则文字习于史学者,喜用巧词奇句,而无当于实行浅拙工不识谱学文章)。
(六)谱不可伪。敖东谷曰:曾南丰修家谱,自以为先世之派,出自曾点。欧阳文忠公亦否之,盖以遥遥华胄,将谁欺乎?是以君子不可不慎也。予窃谓:君子之观人,先以其人,而后以其论人。欧谱不自否,而否曾谱,曾未必是欧,亦未必是敖,取欧之否曾,恐亦未必是然其意与言。却明允亦足以为世谱警惕,爰耶以为诫。
  巽斋云:欧阳先生始登朝,缙绅士林意以六一先生庐陵人也,代出名公,必为望族。巽斋以欺人欺心为耻,力辞非六一之派,且曰:人当自立,岂可冒他人重,此巽斋所以为贤,而崇韬之为可耻也。故不羞瓠,不辱于菟者,又可知矣。予考史牒及姓氏诸书,惟虞、夏、商、周,凡赐、冒、诡、别、改、易、卜筮之伪。赐者,如汉赐娄敬姓刘氏之类。冒者,如郑季与卫小儿通生子青,冒卫氏。诡如范雎之诡为张,为张禄,箫定之诡为张诞。别如智果,别籍为辅氏。改如京房者,原姓李,推历自定其氏,而改曰京,有避国讳而改贤严之为荘。易如范蠡之齐,易为鸱夷子之陶,易为陶朱公。卜如陆羽不知其姓,筮得鸿渐于陆,遂系姓于陆是也,是皆不免于伪矣。不以浅陋衣食之徙市,伪谱以诳人者,以为可笑。
(七)谱不可遗。苏老泉族谱引云:服始乎衰,而至于缌,而至于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初一人之身也,悲矣!
  陶渊明赠长沙族祖云:同源分派,人易世疏,恺然长叹,念兹厥初,是故谱牒以合族者,念厥初为一人也。族大人繁,类非一二,不收则遗。遗,非所以语合矣!是故,所以亲疏以代替,因代以分系,系分而理续,续而弗绝,绳绳衮衮,各自条贯。因其条贯,以究本末,亲疏之故,必明备而无渗漏,谱斯善矣。是以谱学莫不辩乎世系,世系明备,而一本万殊之理见矣。故凡同姓者,虽疏且远,决不可遗,孝敬敦睦之族,于兹其可兴乎。若彼此皆不自遗,于吾心固可无忝矣。
(八)谱不可秘。谱书之作正所以敦族谊、昌风教,将使愚不肖者,日渐月染,以变化其气质也。故谱书不当私秘于已,而束之高阁。每岁时族人皆得聚观,讲律于公堂,以别亲疏,以兴揖让,以明训诫,长幼听之者,人人得而通晓易行,庶后人知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各安职分,无相逾越,无相欺凌,相率游于仁让礼义之场。则尝家境微寒,必有亢宗援族之才,挺生间出,为族人之华,岂细故哉。
  如曰:谱不可乱,盖恐愚不肖子孙,转布于他族,所当珍秘者此也。非所私藏秘束,而不得以晓谕子孙、传布族众也。苟不以晓谕传佈,不惟后之人,昧昧然不知先人所从来,而祖宗仁让之风,亦复顿然斩截矣。负身世之累,贻甲族之羞,未必不由此,戒之戒之。噫!后有大可忌者,时变靡常,水火莫测,罗此为警焉。则秘之者乃流氓也,忍乎哉。
(九)谱不可失。杨诚斋先生所授诰敕,身后有为妄男子得之,藉以争杨氏祖坟风水,当时官司莫能明断,衰然移葬,此由子孙不能保守诰命,修明谱牒以故,人得而冒奋之也。向使家有谱牒,则诰命尝失,世系明备,而一本万殊之理见矣。故凡同姓者,虽疏且远,决不可遗,而世系明备,虽有妄男子,焉得藉冒而奋之哉?甚矣!谱之不可失也。
黄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取孟子晋之家乘之义。谪使宜州,永州有唐士者从之游,为之经纪后,而收于遗文,独所谓家乘者,仓忙间为窃去,寻访不可得。后间余年,史卫王当国有得之以献者,卫王甚珍之,得黄伯庸师蜀,以其为双井之族,乃以赆其行。夫谱牒之修,正所以为先人继述之计,贻后人保守之谋也,苟或失之可乎哉?
第三节 馆藏吾姓宗谱目录
5326【北京】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查禄百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四册,存历史所、中央民院、吉林大学。(注:清康熙五十七年查日乾始修。)
5327【江苏常州】毗陵查氏宗谱二十卷,(清)查氏族人续修。 清光绪四年(1878)清容堂活字本, 二十册,存北图。(注:卷端、封面、书口题《查氏宗谱》。)
5328【江苏常州】毗陵查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查师春等修。 民国三年(1914)清容堂活字 二十四册、存北图。
5329【江苏常州】毗陵查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查邦定 、查邦正重修, 查廷扬主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报本堂木活字本,存江苏常州市图(存十二卷)。(注:该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六年。)
5330【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九卷,(清)查克敏重编 。清道光八年(1828)查元俏增修本,二十册,存北图、科图、上海图、浙江图。
5331【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六卷,(清)查克敏重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十六册、存科图、人民大学、日本。(注:又名《海昌查氏宗谱》、《龙山查氏宗谱》。)&&&&&&&&&&&&&&&&&&&&&&&&&&&&&&&&&&&&&&&&&&&&&&&&&
5332【浙江海宁】查氏族谱五卷,(清)查克敏重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后刻本,二册存日本、美国。
5333【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六卷,世系五卷,末一卷,(清)查燕绪等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二十四册,存北图、辽宁图、杭州大学、日本、美国。(注:明嘉靖查约首修,封面作《龙山查氏宗谱》,书签题《海昌查氏宗谱》。)
5334【安徽泾县】泾上查氏宗谱五卷,(明)查铎、查绛编。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木刻本,五册,存北图(二部)、河北大学(二部,另一部四册)、安徽徽州地区博(清末翻刻本存一卷)。(注:版心作《泾川查氏族谱》。)
5335【安徽泾县】查氏统谱□□卷,清初刻本,一册,
存安徽图。
5336【安徽泾县】泾川查氏支谱二卷,(清)查乙燃修
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一册,存安徽图。
5337【安徽休宁】查氏家谱四卷,清钞本,存北图。
5338【安徽黟县】黟北查氏族谱二卷,(民国)查必达
纂修。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二册,存北图。(注:谱内有朱笔增改处。)
5339【安徽怀宁】查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
查派英、查派丙等纂。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木活字本,十二册,存安徽博。
5340【江西婺源】查氏十一修族谱八卷,首二卷、末十
二卷,(清)查庆曾总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四十册,存北图、历史所。(注:宋景佑二年查承之始修。)
5341【河南郏县】查氏家乘木刻本,存河南郏县查庄。
第四节 学文先生藏谱纪实
  学文先生,1927年生,1950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退休,安徽怀宁县皖河乡猫龙组人。
甲申年查氏(坂股)重修家谱,因难于找到老谱,正一筹莫展之际,欣闻皖河学文老先生藏有家谱壹套,主修振怀君急往访求。先生闻查家湾来人求谱续修,即热情接待,慨然应允。吾坂股得以如愿重修家乘。
  在续谱完稿即将付印之际,笔者随主修振怀君再访学文先生,悉知先生保藏家谱原委,深觉非常人所能及!
上个世纪甲申年“五兴”合修家乘,时值时局动乱、抗战正酣,没有举行出谱庆典,付印后,各房领回。当时学文先生年不足弱冠,从五兴别墅背家谱返乡,就觉得自己背负了一份沉重的责任。
  解放时,尊父振东家被划为富农阶级。富农家随时有抄家散物之险,为保家谱,先生把家谱送到好友林邦金家收藏,得以避过了那个激烈的年代。1954年,天降大雨,经月不停,皖河一带成为水乡泽国,屋宇倒塌无数。学文先生为防家谱毁于水灾,即从好友处取回置于阁楼之上,妥善保存。文革时期,传统文化成了“四旧”,家谱更在焚毁之列。学文先生知自已家庭成份不好,又是老师,预见将是典型的“革命的对象”,为防家谱遭毁,随即将家谱藏于贫农六叔家。果不出所料,不久先生家被抄,家财殆尽,而宗谱却得以保存。文革过后,国势逐渐平稳,老先生又将老谱取回家中保藏。为防虫侵水湿,老先生每年将老谱翻晒一次,时至今日,老谱页页如新,字字鲜明。
  六十余年沧海桑田,水灾兵燹,时代变革,其余各房家谱尽毁,唯先生家谱独存,这是先生学识之深,风德之高,智虑之远,矢志之坚,诚心所致使然!
二00五年八月
注:本文录自安徽怀宁(清容堂)谱,有删节。
第二十章 宗祠
第一节 概说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  宗庙中分别设置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民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旺盛;衰败的家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国家举行大典、宣布重大决策、新君继位、策命大臣、召会诸侯的场所。历代帝王都将宗庙看做是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所以《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敬宗祭祖与整军经武,都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每当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在营建宫室时,首先要营建宗庙。今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明、清皇室的太庙。
  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展起来的。秦汉时,往往在帝王陵墓所在之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故也称为“享堂”,因所用建筑材料多为石块,也称“石室”。民间也有仿效。
  东汉以后,朝廷虽然容许民间修建祖庙,但等级规定很严,有资格修建祖庙的人物寥寥无几,祠堂的发展相对缓慢。至宋代,由于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孝为百行之首”。所以,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增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由此强化。自《家礼》问世之后,臣民祭祖建筑才被称作祠堂。
  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祖先祭祀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祠堂的营建成为全体族人共同的意识,官方当局也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明洪武初年规定:官家祠堂按《家礼》旧制:庶民可祭祀祖父母、父母二代。洪武十七年(1373)又采纳唐县知县胡秉中的建议,将庶民祭祀二代改为曾、祖、祢(父)三代。成化十一年(1475)国子监祭酒周洪谟建议整顿祠堂之制:“令臣、庶祠堂之制悉本《家礼》,……令一品至九品各立一庙”。嘉靖十五年(1536),明王朝重建九庙,朝廷议定庙制,礼部尚书夏言同时呈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庶民之家建祠之风由此盛行。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叶,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祠堂的修建更是十分普遍。
  各类祠堂,虽然类型各别、规模不同、地域分布不均,但其所展示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朝宗祭祖。祠堂是宗族的荣耀,也是祖宗的功德,因此祠堂的第一要义就是朝宗谒祖、祭祀先人。祭祀的对象主要有得姓受氏之祖、开宗立派之祖、当地始迁之祖,以及有功业、德行的历代先人。
  由于祠堂祭祀先祖的范围不同,所以祠堂有总祠、支祠、分祠等不同类别和称谓。由同姓合族合祀者称为总祠,祭祀往往追溯到遥远先祖。分支各祀者称为支祠、分祠,一般祭祀为本支派、本家族的开宗立派或始迁之祖。祠堂的规模和建制,视家族人口的众寡、支派的大小和族田、族产的丰盈、实力而定。富裕家族的祠堂可以是数进的宫殿式建筑,富丽堂皇。
  祠堂里一般有先祖塑像,或悬挂祖宗图像,安放祖先的神主牌位,书写祖宗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的姓氏。有的红底黄字,有的蓝底黑字,被认为是祖先的亡灵所在,因而也叫“灵位”。灵位的安放有一定的规矩:正中神龛最为崇重,安放、供奉本族始祖;左龛为“崇德”,供奉有功名出仕、德泽于民的先祖;右龛为“报功”,供奉捐资赠产、大修祠堂、购置族田、创办义学等有功于本族的先祖。此外,其他的历代祖先则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安放于偏殿、侧室。除受到出族之罚外,一般男子死后其神主牌位都进入祠堂。也有部分族人,因不敬祖宗,出家为僧,或娶娼妓为妻及操业卑贱,均不得在宗祠立位。
  在宗祠中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大多数宗族每年举行春秋两祭。也有些宗族只举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实行四时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具体时间无统一规定,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春节进行。遇有子孙科举、或晋升官爵、或受朝廷的恩荣赏赐,也可开祠堂特祭。在祭祀日的前夕,有关执事人员应清扫宗祠,布置祠内的享堂,并按照本族的祭规准备好各色祭品。大祭前执事的子孙应先期练习祭仪,“务令骏奔娴熟,赞唱清明”,不得在祭祀时弄出差错。并有明确分工:有主祭人、分祭人、司赞、司爵、司筵、纠仪等执事人员,分别负责主持、司仪、读祝祠、管祭品、祭器、纠察纪律等。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与祭。即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两三年也须与祭一次。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无阻,按时聚集,不得迟到。与祭者必须身着礼服,衣冠整肃,不得蓬头赤足,或身着短衣小帽。同时,禁止妇女、孩童与祭。这是唯恐小孩不懂事,会吵闹、捣乱,破坏祭祀的肃穆气氛。祭祀开始后,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不得先后谮越。在按祭规行礼时,不得草草敷衍,不得乱言、戏谑、喧哗。
  祭祖的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其中最根本的是“敬”,就是对冥冥之中的祖先心存敬畏,虔诚信奉,“事死如事生”。祭祀祖先最主要的礼仪是“三牲、三献”与“尸祝”。“三牲”是指牛、羊、猪三种供品,也称“太牢”,古代只有帝王、圣贤才能享用。二品以上官员可用猪羊各一只,五品以上用羊一只,五品以下人家,只用猪一只。猪羊供品,统称“少牢”。三献是“初献、亚献、终献”三道上供程序。“尸祝”是指替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的人,称为“尸”;对“尸”致祝辞和共神传话的人为“尸祝”。“尸”一般由臣下或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用塑像、画像代替。
  祭祖的大致程序是:①主祭人向祖宗神位行礼;②族长离开享堂,迎接牺牲供品;③初献:在供桌上摆放筷子、匙勺、盏碟;④宣读祝辞;⑤焚烧明器纸帛;⑥奏乐;⑦族人拜祖;⑧二献:上羹饭、肉;⑨三献:上饼饵菜蔬、果品(在初献、二献之间,都有上香、礼拜等仪式);⑩撤去供品;⑾族人会餐(古代称为享胙),分发供品(也称散胙)。
  但在实际祭祖程序中,三牲、供品、祭器香烛都是事先陈设整齐,届时由主祭人带领族人跪拜、致祠,程序上大为简化。
二是实施宗法。凡是族中的重大事宜均在祠堂中议定,按族规宗法进行处理,因而宗祠也是行使族权宗法的场所。在“宗君合一,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宗法是政权和国法的延伸和补充,宗族组织是维护国家、推行政策法令的基层组织和有效工具。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宗族作为社会特的有普遍性组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明清以来,族权被官方正式承认,成为辅助国家政治、维护政权统治、推行各种制度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宗族内实行严格的族长制。族长集一切权力于一身,避免族内因权力之争引起混乱。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隨着民主政制的建立,封建宗法被废止,祠堂的这一功用也隨之消失。
  祠堂的管理权,一般由长门嫡派出任族长,主持管理,并选派族中子弟负责日常有关事务,按照族规家法严加管理。在平时,族众应维持宗祠庄严、清静的氛围。祠堂应锁闭大门,从耳门出入。在祠内不得堆放杂物,不得让人借宿,不得让工匠做工,特别是不得在祠内聚赌,或是将宗祠赁于他人。有些宗族特许族内的文人在祠内读书或会文。到明未清初,不少宗族还利用祠内的空房来兴办小学。不过,有的宗族认为宗祠“永宜清静”,唯恐“异姓杂处,有亵先灵”,因而禁止将宗祠办学。对于祠内的财产,禁止族人私自借用。也有些宗族允许族人在婚、丧诸事时借用祠内器用什物,但在事毕应立即送还。为维护宗祠,有些宗族雇佣专人管理,有些宗族则由各房或各支来轮流“值年”。在宗祠房屋有损坏时,应及时维修。
  一些较大的宗族都有公共族产,这些公共族产的收入相当一部分用维修宗祠、祭祀祖先。族产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捐助和摊派;其二是罚款;其三是办事费,族人死后的神主进祠堂等要交纳一定的钱款;其四是遗产,不少宗族规定,死者要立继,应将部分遗产归公,无后的族人,其财产均收归祠有;其五是族田、房租等收入。多数宗族的族产是土地。这些土地主要于维修和祭祀祖墓的,叫墓田;主要用于学塾开支的,叫做学田;主要用于救济贫苦族人的,叫做义田。同时部分宗族还有一些房产及店铺,一些大族,特别是南方大族,还有一种特殊产业,叫做义庄。义庄与义田的收入都用于救济贫苦的族人。对族产,奉行只许买进不许卖出,单向流动的原则。子孙有“永远保守”族产的职责。
  族产由正直老成的族人经理,一些宗族的产业则由各房轮流掌管,叫做“值年”。为了防止经理者贪污舞弊,宗族备有专门账册,要求经理者详细登录开支情况,到来年初,应将开支项目向族众公布,由接替者仔细查核。如发现滥用或侵吞族产的行为,不仅当事者会受到赔偿、罚款、出族等惩罚,甚至该房也会受到永远取消值年资格的惩处。
安徽泾县查济镏公祠
江西婺源县凤山查村孝义祠
第二节、祠堂条约
  祠堂所以奉祖先、序昭穆,祭田所以备享祀、垂久远。一切经理须量入为出,不尚奢华,循分尽礼,毋致僭越。不僭则可免过,不奢则留有余。所载条约数则,我族永遵行之。
  享祀有时也。春祭用清明日,冬祭用冬至日,本支子孙俱於黎明齐集祠堂,辰刻举行祭礼。
伦品贵敦也。我鸣宇公著家训,蓝溪公辑格言,原期子孙世世恪守。果有素行端方,能为孝子顺孙,兄友弟恭暨节妇烈女者,将事实登记以垂家乘,合例者呈请褒奖。
  生子即开报也。各房添丁、取名,随时报知房长,房长汇于冬至日,将各房所添各丁详开几十世某生第几子某名,某年月日时生,报祠入簿,冬至后续添各丁人于次年开报。
  冠婚必告也。子年十五以上择吉日请宾加冠,为之取字,成人之礼也。新妇於一月内择吉庙见,成妇道也。
  恤助有节也。族内实在力乏者遇婚嫁丧葬,本人通知祠堂,量给银四两。
  度支有定也。每年收租必贮祠仓,除祠堂祭享,修理,及黟、休、怀各处标祀纳粮并条约内载明准用外,其余不得滥用分文。
  丧葬必报明也。嗣后男妇寿终,须将年、月、日、时讣闻祠堂,注明享寿若干岁,详具行述事实,以备采录,不得夸张假借;安葬於旬日前告庙,开明几十世某、葬某处、某山、某向,即时入簿。服阕后备牌,俟冬至日入祠。
  牌位进祠有限制也。嗣后有应入祀者,须照祠内牌位款式自行预备,通知族众於冬至日迎入,不得违例。如未成丁夭殇及妇女改适并侧室无出者,概不得混入。
  启闭必慎也。祠堂只逢时节祭祀日启祠拈香,此外不得擅行启闭。
  经理必以实也。公事派定四人经管,互相稽查。凡出入银钱必通知族众,实用实销,随时登记明白,於冬至日结算,不得稍存私念。如有侵蚀及代人挪移等情,查出即时更换,仍追还侵蚀挪移之项入祠。
注:此文录自安徽怀宁(清亷堂)谱。
第三节 祭祀程序
大通、副通,正、副引朝上三拱就位。
大通司事者各执其事:启扉,升炮。司鼓者发鼓三通,司金者鸣金三点,司乐者奏大乐,大乐止,奏细乐。
主祭者就位,正冠、束带、纳履、掸尘,引礼者就位,朝上三揖,序立、排班、对揖。
助礼执事者均升阶三揖,序立、对揖。
主祭者诣盥洗所,正引者诣盥洗所,副引盥洗,授巾、拭巾。大通主祭者诣香案前行降香礼,正引诣香案前行降香礼,副引跪,焚香,三酹酒,俯伏击罄,兴。
大通主祭者诣祖位前行参神礼,副通鞠躬跪叩首,叩首,兴。大通由西阶下复位,正引由西阶下复位,副引跪叩首,叩首,兴。
大通主祭者由东阶上诣刚鬛所,正引主祭者由东阶上诣刚鬣所,副通省刚鬣。
副引主祭者诣柔毛所,正引主祭者诣柔毛所,副引省柔毛。
大通主祭者诣酒樽所,正引主祭者诣酒樽所,副引省酒樽。副通主祭者诣香茗所,正引主祭者诣香茗所,副引省香茗。大通主祭者诣供羹所,正引主祭者诣供羹所,副引省供羹。副通主祭者诣供馔所,正引主祭者诣供馔所,副引省供食馔。大通主祭者诣山珍所,正引主祭者诣山珍所,副引省山珍。副通主祭者诣蜜饯所,正引主祭者诣蜜饯所,副引省蜜饯。大通主祭者诣素味所,正引主祭者诣素味所,副引省素味。副通主祭者诣海味所,正引主祭者诣海味所,副引省海味。大通主祭者诣牲醴所,正引主祭者诣牲醴所,副引省牲醴。副引主祭者诣供膳所,正引主祭者诣供膳所,副引省供膳。大通主祭者诣财宝所,正引主祭者诣财宝所,副引省财宝所。副同主祭者诣祝版所(祭文),正引主祭者诣祝版所,副引省祝版。
大通主祭者由西阶下复位,正引由西阶下复位,副引跪叩首,叩首,兴。
大通主祭者诣盥洗所,正引主祭者诣盥洗所,副引盥所、授巾、拭巾。
大通主祭者由东阶上诣香案前,正引主祭者由东阶上诣香案前,副引跪,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
司礼者举杯酌酒灌毛、献毛血、瘗毛血、俯伏击罄、兴。
大通主祭者诣祖位前行初献礼,正引主祭者诣祖位前行初献礼,副引跪,大通、副通、正引、副引同呼:
司茗者陈茗升堂、进茗,司爵者陈爵升堂进爵,司羹者陈羹升堂进羹,司馔者陈馔升堂进馔,司山珍者陈山珍升堂进山珍,司蜜者陈蜜饯升堂进蜜饯,司素味者陈素味升堂进素味,司海味者陈海味升堂进海味,兴。
大通主祭者由西阶下复位,正引主祭者由西阶下复位,副引跪叩首,叩首,兴。
大通主祭者诣盥洗所,由此诣香案,跪,三上香,献祭文,俯伏击罄,兴。
大通主祭者诣祖位前行亚献礼,正引主祭者诣祖位前行亚献礼。献进次第如初,献礼同后,进腯肥。
大通兴,复位,由盥洗至香案,跪,三上香,献财宝,俯伏击罄,兴。
大通主祭者诣祖位前行三献礼,点谱。献进次第如亚献同,后献腯祭。
大通司膳者陈膳升堂礼进膳,亚进膳,三进膳,兴。
大通主祭者诣读文所,正引主祭者诣读文所,主祭者跪,乐止。
读文者跪俯伏读文,亿万子孙皆俯伏。读文毕,大通起乐,读文者兴,主祭者兴。
大通主祭者诣祖位前行侑食礼,正引主祭者诣祖位前行侑食礼,跪,奏大乐,俯伏侑食,兴。东群、西群祖位礼同。
大通主祭者诣燎望所,正引主祭者诣燎望所焚燎,揖燎、再揖、三揖,望燎。
大通主祭者升堂诣祖位前行高升礼,正引主祭者诣祖位前行高升礼,跪,四兴八拜。
大进。礼仪既备,享尔馨香。亿万子孙,纯嘏尔常。奏大乐,大小罗拜,礼毕,高升。
注:此文录自安徽怀宁(清容堂)谱。
附:已丑(2009)岁恭祭轩辕黄帝仪式
(陕西台,重阳节,上午九时)
主持:中华民族国内外同胞,已丑岁恭祭轩辕帝大典,现在开始。第一项,鸣礼炮。
三架礼炮,依次放九响。
主持:第二项,敬献花圈(四位,加头衔)。
八位礼仪小姐着旗袍,依次抬四个花圈从右进入台上,并排分置于轩辕塑像两边,然后从左边成行退出。
四位嘉宾(两男两女着西装,佩胸花,挂黄绸飘巾)稍缓于礼仪小姐从右进入,依次上台,站一列。稍停。同时上前抚平花圈上的红绸字条,再退至原位成一列。
主持:鞠躬。
四位嘉宾同时作楫。
主持:归位。
四位嘉宾依次从左离开台上。
主持:第三项,敬献花篮(九位,全部男士,加头衔,着装和进行顺序与第二项相同)。
主持:第四项,请九位长者敬高香(男,不称头衔和姓名)。
九位礼仪小姐,手擎支已燃的高香,从右依次进场,排成一列,面对观众。
九位长者着唐九装,佩胸花,挂黄绸飘巾依次上台,排成一列,面向礼仪小姐。
主持:一敬香。
中间三位长者从中间三位小姐手上接过高香,同时上供香架,然后退回原处。
主持:再敬香。
右边三位长者从右边三位小姐手上接过高香,同时上供香架,然后退回原处。
主持:三敬香。
左边三位长者从左边三位小姐手上接过高香,同时上供香架,然后退回原处。
此时九位小姐从左退出。九位长者都退回原处。
主持:鞠躬。
九位长者同时作楫。
主持:跪。
九位长者同时下跪。
主持:一叩首。
九位长者同时叩首。
主持:二叩首。
九位长者同时叩首。
主持:再叩首。
九位长者同时再叩首。
主持:起立,归位。
九位长者依次从左离开台上。
主持:第五项,敬酒。
三位礼仪小姐手捧托盘,盘中放有酒的酒壶一把,酒盅一个,依次面向观众站在一排。
三位老者(男,着唐装,黄、兰、紫三色)挂黄绸飘巾,左右手各牵一名儿童(男童在右,女童在左,男童着同色唐装,无绸巾,女童着红色旗袍,无绸巾)依次上台,面对礼仪小姐。
主持:一敬天。
礼仪小姐左手托盘,右手斟酒盅中,然后捧至老者前。
三位老者接过酒盅,用手将盅高举,然后轻轻洒在脚前方。
主持:再敬地。(同前方式,不高举)。
主持:三敬轩辕大帝。(同前方式)。
礼仪小姐从左依次退出。
主持:鞠躬。
九人同时鞠躬。
主持:跪。
九人同时跪。(以下程序与长者敬高香同)。
主持:第六项,敬献升天鼎。
两男士,着西装在导仪小姐引导下上台。揭开升天鼎的红布幕。鞠躬。退下。
主持:念献鼎词。
一女士着西装,先鞠躬,再念献词。
主持:第七项,由××县长念祭文
××县长上,鞠躬,念祭文。
主持:第八项,全体恭拜。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主持:第九项,歌舞。
古代狩猎,刀耕火种生活,四小段歌舞。时间约十八分钟。
主持:祭典仪式结束。
第四节 古家礼全图(影映)
附:《主仆相沿体统》
◎新正初一日昧爽,各家伴仆即到各家祠堂贺节。岁终三十日临暮到各家祠堂别岁。伴仆唬喏三声,四拜主人,随宜或坐受或立受,并不回礼。新正犒以果酒,岁暮给以年料米肉。又岁暮伴仆妇女俱到主母沿门递茶,主母亦每人给米饼。
◎嫁娶传庚下礼、搬行奁鑐。女娶亲及妇女回门,抬轿俱系伴仆,姻家犒赏俱伴仆得受。士夫及得过之家出外亦用伴仆,乘轿随日算给犒赏。
◎主人有丧事,伴仆闻信即赴治丧。成服之日举家炷香,每户随宜留一二人听事。凡报讣、伏事吊客、迁柩抬丧、荐做供具,俱伴仆执役。主人每户给麻布衫一件,追人多或二件。若家贫草草襄事及不开丧者,不在此限。
◎伴仆路遇主人,不拘长幼,并不举手,止口问某官那往,站立路傍待主人过后方行。若主人过伴仆家留饭,主人正坐自用,伴仆傍立服侍,人家或与饮食,则与低櫈於门外自用。
◎伴仆随时服棉苎布短衣,腰带、手巾不得如良人巾服鞋袜,住居不得造违禁土库房屋。
◎本家伴仆见别家主人,礼体俱同,所谓主亲仆亲。凡外都外县通婚姻者俱然。
以上条件伴仆若有违犯即拘於各家祠堂,责治不恕。
《伴仆》:江南之俗,凡著姓钜族俱有伴仆。伴仆者,蓄之祖上,传之子孙,世世服役,尊卑体统甚严。本家伴仆各分私蓄者毋论,巳公堂有伴仆二户:石柱坑陈金昌儿与茅坦里王训安儿是也。故老相传,二户原系六甲潘伯高伴仆。永乐八年,潘氏以民运钱粮至和尚港,覆舟失米,将二户伴仆卖赔吾主上查庸源、查淳元、查贻孙三户,共出米一百五十八石,井上庄基地,承买与各分私蓄伴仆一体应役,迄今无异。今特将此来历与各分私蓄伴仆、住址、丁口及历代相沿体统载之家乘,传示子孙,使不至迷失及凌替体统焉。(附伴仆名单略)
编者崇兰注:此资料录自泾川谱。据记载,当年(清光绪间)查济有伴仆十六户(其中全村公伴仆两户),而这些伴仆是在县衙存案的。录此资料,只为管窥当年之封建历史陈迹,并见证泾川宗族当时之势盛。当然,伴仆体统是典型的封建体统,与当今民主政制毫不相容,我们应彻底摈弃这一没落腐朽的政制和宗法。
第五节 祭文选辑
公祭篇&&&&&&
休宁查氏祭祖墓文
  维嘉靖三十年,岁次辛亥二月己未朔越十有八日,裔孙吏部主事查秉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宁市技师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