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空军编队一个编队是多少飞机

一人单挑32架日本轰炸机,这才是中国最帅的飞行员!
导读:如果说第一次中国战斗机直冲日军机群的时候,小柳和八木还只是惊愕,这样近距离的突袭令他们感到了真正的恐惧。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而已。
逼近成都的空袭
日,为了破坏中国的抗战后方,促使中国投降,日本陆军航空队小川、铃木、高桥等部队共三十六架重型轰炸机从武汉起飞,空袭成都。这是日军对中国腹地进行战略轰炸的一部分。
所谓战略轰炸,是由意大利的空军之父杜黑将军提出来的,是一种“对大城市投下大量炸弹,给市民造成破坏和恐怖,以谋求结束战争”的战略。在欧洲战场的英德之间,
如果说第一次中国战斗机直冲日军机群的时候,小柳和八木还只是惊愕,这样近距离的突袭令他们感到了真正的恐惧。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而已。逼近成都的空袭日,为了破坏中国的抗战后方,促使中国投降,日本陆军航空队小川、铃木、高桥等部队共三十六架重型轰炸机从武汉起飞,空袭成都。这是日军对中国腹地进行战略轰炸的一部分。所谓战略轰炸,是由意大利的空军之父杜黑将军提出来的,是一种“对大城市投下大量炸弹,给市民造成破坏和恐怖,以谋求结束战争”的战略。在欧洲战场的英德之间,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的作战中,战略轰炸都是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世界上最早遭受战略轰炸的国家却是中国。侵华日军从日开始,对中国战时陪都重庆和内地重镇成都,西安等地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略轰炸。空袭成都的日军轰炸机在投弹。这不是电影,而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真实的空战场面我方记载,7月24日日军轰炸的区域为城东一带,炸死103人,炸伤114人,房屋被毁3425间。但是,在这次空袭中饱受痛苦的百姓们不知道,就在他们的头顶,刚刚发生过一场空战,而且这场空战还被敌人一方记录了下来。当日军调动航空兵对成都进行这次进犯时,日本随军记者小柳和他的助手八木两人也随机前往,准备拍摄“皇军”的辉煌战绩。出人意料的是,本来日军认为早已被消灭的中国空军依然顽强地对敌轰炸机群发起攻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中战斗。小柳的座机恰是中国战斗机攻击的目标之一,这名职业操守甚高的摄影记者在惊慌中仍然没有忘记拍照,结果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珍贵的镜头。日本战地摄影记者小柳次一小柳次一日本福冈县人,连续八年以陆军报道部嘱托身份担任日军随军摄影记者,先后到过中国、菲律宾、千岛群岛等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他没有按照日本军部最后的命令销毁所有胶片,以其拍摄的照片为主出版了《从军五千公里的历程》、《从军记者的战争》等,并在横滨和平祈愿馆等地举办过影展,1994年病逝。这一段镜头,是小柳在奉命拍摄轰炸成都影片时的“意外收获”。日机从云上逼近成都,这和中方记载比较一致——日军首要攻击目标是重庆,但因为重庆为云雾笼罩故此把目标转为成都,而当时整个四川都是多云天气。途中,小柳和八木架起摄影机,开始从导航员的窗口向外拍摄日机编队。这部新闻片的前半部分,只是按照日军标准炫耀武功的构思进行拍摄。三十一架日本陆航轰炸机组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大型编队——由于航程的原因,日军没有出动战斗机为其护航。而小柳等所在的飞机则在编队侧面单独行动,拍下了不少“威风凛凛”的镜头。空袭成都的日军轰炸机编队途中,日军飞行员还在向他们喋喋不休地介绍着战况,称中国空军不过是“小癞”而已,此行当如同兜风一般。事实上当时中国空军的确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刻——随着在上海、南京、武汉的一系列空战,中国空军早期的优秀飞行员到1940年基本损失殆尽,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李桂丹等“四大天王”全部血洒长空,空军元气大伤。1939年春,随着成都周边双桂寺等机场基本竣工,空军部门派出中国驱逐机总队第四、第五大队坚守成都,并承担防空重任。但就在此前的昆仑关战役中,中国空军主力南调,损失很大。此时四川内地的防卫变得极为空虚。更令人感到雪上加霜的是苏联支援航空队从1940年3月开始也逐步撤出中国,到6月,仅剩一个战斗机大队留驻后方。而陈纳德的飞虎队,还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出现在中国的天空。中国空军已经拼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这也是日军陆航敢于带记者参加轰炸的原因。云层之下的阻截这次空袭成都的日军飞机应该都是日军陆军航空兵使用的九七式重型轰炸机这也是九七式重型轰炸机第一次轰炸成都。尽管与西方的重型轰炸机B-29或者兰开斯特相比,只有两个发动机的九七式称为“重爆”颇为勉强,但是,这种正常起飞重量将近十吨,绰号“莎莉”的大型轰炸机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依然是巨无霸。它带有一定装甲,后期型号安装了自封油箱并为炮塔装备了70毫米厚的防弹玻璃(轰炸成都时应尚无此装备),生存力较强,这可能是它在这次空中战斗中连续中弹却仍然没有被击落的原因。该机腰部有两个凸出的玻璃罩,内部各装机枪一挺用于自卫。而在这两个玻璃罩之间恰好可以架设一台摄像机。日军在1939年也曾多次空袭重庆和成都,主要使用的机型是海军航空兵的九六式轰炸机,这种全金属中型轰炸机设计优良,在马来海战中曾击沉了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舰,让丘吉尔度过了“最灰心的一天”。但是,这种自重比九七式几乎少一半的飞机无论自卫火力还是速度、载弹量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远程轰炸成都这样的任务要求。而且,中国空军飞行员对其特点十分熟悉,八一三空战高志航首开纪录,打下的就是一架九六式。结果,在中国空军的顽强抗击之下,日军轰炸机部队损失惨重,日的空战中,连日军第十三海军航空队司令长官,人称“轰炸之王”的奥田喜久大佐都被击落。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痛定思痛,改而出动陆军的九七式重型轰炸机投入作战。与九六式相比,这种轰炸机载弹量更大、航速更快(达到480公里/小时,比九六式快一百公里,比美国的B-25也快五十公里)、自卫能力更强(九六式带三挺自卫机枪,九七式早期型号带有五挺,后期型号可以带八挺)。日军此时没有可使用的远程护航战斗机,但几十架九七式组成的空中编队仿佛一群插满利刺的刺猬,其抵抗力绝不可小视。以这次七二四轰炸为例,日军出动了三十二架轰炸机,便意味着有约一百六十挺自卫机枪。难怪日军可以放心弄两个记者上飞机了。日军编队即将到达成都日军轰炸机遭到中国高炮部队的阻击但是,当日军接近成都后刚刚穿出云层,立刻遭到了中国防空火力的拦截,成串的高射炮弹在空中炸开点点白光。紧张的日军飞行员操纵飞机避开中国防空部队的阵地,就在这时,耳机里忽然一片惊呼——中国空军的战斗机!疾风骤雨的空战凭借记者的敏感,小柳几乎在第一时间捕获了出现在空中的中国战斗机。这架中国战斗机预先抢占了对日军机群的高度优势,从日军编队左侧上方杀来,冒着日机密集的防卫炮火一面射击一面如流星飞坠直冲入日军编队的正中。组图:中国战斗机从左上方突入日军集群仓促中日机没能击中这架中国战斗机,它穿越日军机群向右侧飞去。日军刚刚松一口气,小柳忽然听到机舱内一片喊声,抬头看才发现这架中国战机再次扑来。从右侧突然杀来的这架双翼战斗机射出的子弹呼啸而来,从日军轰炸机机头前一冲而过。距离如此之近,中国空军机徽清晰可辨。机舱内惊魂未定的日军机枪手对着中国战斗机来袭的方向猛烈射击。日军机群的拦阻火力拦不住这架艺高人胆大的中国战斗机,小柳的镜头里,满是这架战斗机射出的曳光弹的轨迹。日军机枪手拼力抵挡中国战斗机的进攻每架日军轰炸机都在拼命朝他开火,但中国战斗机轻灵的动作让所有日本飞机都无法有效打中目标。纵向击穿整个日军阵容,这架飞机一个转向,第二次冲锋竟然直冲小柳和八木所在的这架飞机而来!中国战斗机从右侧对小柳所在轰炸机进行第一次攻击看来,这架轰炸机孤独存在于阵外,中国飞行员误认为它是日军的指挥机,本着“擒贼先擒王”的理念,立即把它作为了自己的目标。这一次的射击没有落空,但日本轰炸机并没有被击中要害,那架中国战斗机十分执拗,一直打到极近的距离仍在开火。小柳在事后写的旁白中说这架中国战斗机在“离我们只有几米的距离”与其擦肩而过!“几米”的距离显然带有主观的夸大。但中日双方都记载这架中国战斗机直冲到距离他乘坐的轰炸机不到一百米距离内猛烈开火,被击中后日本轰炸机崩飞的破片在镜头中清晰可见。如果说第一次中国战斗机直冲日军机群的时候,小柳和八木还只是惊愕,这样近距离的突袭令他们感到了真正的恐惧。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而已。中国战斗机从左侧对小柳所在轰炸机进行第二次攻击就在他们刚刚庆幸运气还好的时候,这架中国战斗机灵活地一转身,又从左侧转身扑了过来。那架中国战斗机似乎对打不下日军轰炸机不肯甘心,竟然笔直地撞向了这架九七式轰炸机!日军飞行员训练有素,敏捷地向右转舵,避开撞击,两架飞机一时在空中出现了相对静止的状态,中国战斗机仿佛悬停在日军机窗达数秒之久。小柳的摄像机惊惧地对着中国战斗机,镜头中其机徽清晰可见。这时忽然想起来二十年后的另一个战例——1965年的九二零空战中,我海航四师大队长高翔驾驶歼-6在海南岛上空截击入境美机,双方从30公里接敌打到不足500米,最后高翔在距美机291米处开炮,将这架美军F-104战斗机打得凌空爆炸。高翔脱离的时候离中弹后失去速度的美机只有39米,座机被美机碎片击伤多处,一台发动机当场停止运作。军队是有传统的。面对外敌,视死如归,或许便是中国空军保持的传统。那架中国战斗机还没有结束自己的战斗,它丢掉小柳和八木的飞机,再次杀入日军编队。他在日军机群中左冲右突,日机竟无人敢当其锋,只能猬集一团,仗着身躯庞大死扛这架中国飞机的攻击。最终,这架战斗机突围而走,在又一阵混战之后消失在蓝天之中。谁单挑了32架日军轰炸机?不得不说,小柳和八木这两名日本记者的职业素质十分出色,否则不可能在机枪朝自己扫射的时刻依然能把画面拍得如此稳定。小柳的飞机终于逃过了中国战斗机的截击,最后得以安然返航——当然,这也应该算是件幸运的事情,否则,我们就无从看到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镜头了。这名中国飞行员单枪匹马杀入敌阵的雄姿被永远地记录在日本记者的电影胶片中。由于画面清晰,可以让我们推测中国战斗机的型号。当笔者仔细分析双方的兵力对比和装备之差后,不得不掩卷长叹——中国空军在这一仗里,把英勇和智慧都发挥到了极致。打到这个份儿上,我们中国人能够依靠的,大约也只有这些而已。这是一架双翼、固定起落架的战斗机,在1940年的空中,已经颇显落后。最初,笔者的推断是这可能是一架抗战初期曾被中国空军大量使用的波利卡尔波夫 I-15战斗机或英国格洛斯特斗士战斗机。中国空军涂装的格罗斯特斗士战斗机中国空军涂装的波利卡尔波夫 I-15战斗机但是,中国空军的格罗斯特斗士战斗机主要由广西空军使用,最后一架在1939年的空战中被击落,不可能出现在1940年的成都空域。而这架战斗机并无海鸥式机翼,且长宽比例也与I-15式战斗机存在一定不同。最终的判断是,这应该是一架美制霍克II战斗机。霍克II战斗机(Curtiss F11C Goshawk)起源于柯蒂斯公司开发的F11C苍鹰巡逻战斗机,是1930年代美国海军的双翼战斗机。该机配备两挺7.62mm口径的机枪,还可携带一枚470磅重的炸弹,曾被使用于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但并不十分成功。霍克II战斗机霍克II战斗机三视图不过对于急需飞机的中国来说,这仍然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对象。抗战前,中国空军从美国购买了五十二架霍克II战斗机,最初购买霍克II战斗机的是广东空军。由于它在抗战前便已经落后于中央空军大量装备的、起落架可以收放的霍克III战斗机,因此被称为“老霍克”,而霍克III则被称作“新霍克”。1937年抗战爆发时,霍克II进驻南京并出击攻打在上海的日本海军,以支援淞沪会战,在8月25日曾和日军九六式战斗机交锋,伤敌两架自己损失一架。淞沪抗战后,该机支援华中和华南战区,但性能和日军九六式等主力战斗机相差太远,故此损失很大。到1940年此机只零散地驻在成都和昆明等机场,主要作为教练机使用。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空战,在世界空战时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名中国飞行员驾驶的双翼战斗机单机在三十二架日军轰炸机机群里穿梭攻击,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因为他的飞机只有机枪,薄弱的火力使它未能打下日军的重型轰炸机,日军对成都依然进行了轰炸。但镜头中这场一对三十二的战斗仍然令人惊心动魄,让我们遐想这个中国人当时是怎样无畏地冲入日军机阵中英勇拼杀。那么,这位中国空军的飞行员究竟是谁呢?他是因为技高一筹藐视敌军,才故意展开这一场空中游戏吗?这个略带浪漫的思路刚刚闪过便被否定。那面对日机殊死的一撞仿佛彰显着他战死不归的决心——这分明是一名求死而去的中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中国战场上,很难找到浪漫二字的存在。他是谁?他为什么而发起这决死一战?中国空军的脊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资料的认真调查,尽管不排除有其他可能,但这名飞行员的身份已经基本肯定。各项证据都指向一名中国空军航校的李姓教官。在那一天,成都的中国空军,只有他一个人的起飞记录。这位教官在这次战斗中生还后转入战斗部队,成为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即志航大队的大队长,抗战期间共击落日机四架。可见,日本航空兵的情报非常准确:一九四零年七月二十四日,日军这次轰炸成都的时候,中国在当地的空军战斗部队真的打光了。这名中国教官是驾着航校的教练机起飞迎战的,所以他的飞机才那样落后。笔者通过台湾方面的朋友联系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后人,很遗憾地得知他已经去世了,对于当年那一场惊心动魄的空战居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回忆。唯一的痕迹是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了一句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知道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投入战斗。这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战,而是一场捍卫我们文明和民族的战争,是一场用我们的身躯,来卫护父老乡亲的战争。这样悲壮的战斗,为我们撑起了四万万个八年。[完]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园2飞机编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