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82015部队召回退伍老兵225团65年_70年入伍老兵

     
     
           
您当前的位置:
记者热线:&QQ:&编辑热线:&投稿邮箱:&
[抗战老兵]雷桂芳:我的部队在海南接受日军投降
&&日 16:49&&字号:大 中 小
编前语: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战。从即日起,将陆续刊发关于抗战老兵的系列报道,重现英雄们当年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事迹,以英雄事迹激励后人,以国富民强告慰先烈。
见习记者黄菁菁
&&抗战老兵简介:雷桂芳,南宁市淡村(原郊区)人,生于日,现年86岁。1944年3月,替叔应征成为国民党第46军辎重兵营一名看护兵(军中护士),参加了长衡会战等,在海南接收日本侵略者投降。1946年随部队在山东莱芜转成为共产党队伍后,参加辽沈、平津、淮海战役等。1952年转业回到南宁,1998年退休。
86岁的雷桂芳对抗战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海南接收日本侵略者投降。记者 伍永志摄
1944年,抗日战争的烽火早已燃遍中华大地,各地青年纷纷参军抗战卫国。当年3月,国民党政府在南宁市亭子乡淡村征兵抗日,时年16岁的雷桂芳替叔叔应征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在第46军辎重兵营担任看护兵。
&我的表姐被日本侵略军抓去糟蹋,后患病致死。我对他们非常憎恨,要上战场为表姐报仇!&回忆起参军缘由,已经86岁高龄的雷桂芳眼里闪现出愤怒。
国恨更添家仇,日军的残暴行径激发了少年心中的血性。当时,和雷桂芳同时参加抗日队伍的还有4名同村村民。
1944年5月至9月,雷桂芳所在的46军参加了长衡会战。在此次战役中,参战的国民革命军共伤亡90557人,日军伤亡66809人,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其中,46军直接进攻日军主力师团的正面防线,伤亡人数高达7000余人,团营连长以下军官牺牲超过半数,8月份被调回广西休整。
当时,雷桂芳是46军军部的看护兵,跟随部队一起回到广西休整。在转移途至上林和宾阳的途中,前方部队遭遇日军攻击。46军19师、175师顽强抵抗,在新圩镇一座山头同日军对峙了3天3夜。
雷桂芳回忆,在这3天3夜里,前方战士在硝烟战火中冲锋陷阵,后方人员进行救助护理与后勤支援,&日本的飞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不断投弹。我们没有飞机,奈何不了他们,后来又被迫转移到武鸣。&
之后,雷桂芳跟随部队在广西境内进入抗战。回忆所参加的战役,雷桂芳记忆有些模糊,但一提到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那一刻,他的记忆瞬间清晰。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雷桂芳所在的部队接到开赴海南接受日军投降的指令。&我们进入海南时,市民都打出庆祝标语,燃放鞭炮欢迎。&雷桂芳回忆,他们在海口市接受日军投降,收缴枪支并遣送日本战俘时,沿街的住户们难掩激动的心情,跑上街高呼&日本投降喽!日本投降喽!&,&我们部队当晚加菜,庆祝抗战胜利。&
之后,46军北上到青岛。1948年,46军军长韩练成脱离国民党部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雷桂芳加入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战役等,直至全国解放。
编辑:潘晓明&
&作者:黄菁菁&&来源:广西新闻网&&【打印】&&
新闻排行榜70年前远征老兵回故乡 想见当年老战友(组图)
[]&[字号: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欢迎老兵回家(左三为刘召回)
吃上家乡的饭菜
带着缅甸亲人的照片回家
  70年前远征的老兵回来了
  川籍远征军刘召回昨踏上故乡的土地,今天将回到岳池老家与亲人团圆
  “我做梦都没想过能回四川……”“我好激动……”
  这是川籍远征军老兵刘召回老人昨日踏上故土时不断重复的话语。这是他流落缅甸生活70年之后,第一次和四川家乡亲近。
  这段路,老人一走就是70年。
  从缅甸到瑞丽,又从瑞丽到芒市,再到昆明,这场围绕着远征军老兵展开的爱心接力棒,昨天,随着川籍老兵刘召回抵达成都,传到了本报的手上。
接下来,我们还将陪同老人回到广安岳池县老家,与他分别了70年的亲人团圆。
  A 回家?云南
  “回家了,回四川了”
  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昨天,昆明城内下起小雨,有点凉意。刘召回一大早就起了床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他一次次询问外孙何观源,“什么时候走?”一名志愿者看到老人在雨天还穿着从缅甸出发时的那双拖鞋,马上去购买了一双运动鞋给老人穿上。
  上午10时,一场中国远征军回国寻亲团新闻发布会在酒店里举行。会议开始前主持人通报了一个好消息,称云南省公安厅已经给7名远征军老兵办理了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他们各自可以顺利回到故乡。几年前,一名叫孙春龙的记者去缅甸采访时,无意中发现了有不少的中国远征军流落缅甸,他们共同的梦想就是回家探亲。这些年来,在孙春龙的努力和各方爱心人士的资助下,远征军老兵回家的愿望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回家了,回四川了。”昨天16时,刘召回在昆明机场拉着外孙的手开心得像个孩子。16时40分,老人所乘坐的飞机,朝着家乡、朝着亲人飞去……17时50分,飞机抵达双流机场。双脚踏上故土那一时,老人刘召回摸着胸口称自己的心跳得好快。当走上电梯时,老人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我从来没坐过。”老人笑得有点不好意思。
  B 回家?成都
  “再等一等吧,不然老人会很遗憾的”
  10名老兵相约去接战友
  昨日中午,记者将老兵回家的消息告诉给82岁高龄的印缅远征军成都地区老兵联络员钟华老先生,钟老听后十分激动,表示希望组织成都老兵前往接机。经过紧张的联络,15时许,钟老通过电话表示已经联络上了10名成都地区的远征军老兵去机场迎接。
  16时许,这批年龄都在80余岁左右的“四川老兵”陆续来到了报社门口集合。大家的表情显得有些兴奋,虽然是临时接到接机的通知,老人们还是精心准备了一番,每个人都戴上了建川博物馆送给他们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徽章,82岁的王世雨老人的左胸上,更是戴满了记录着他峥嵘军旅生涯的各式奖章。
  准备向机场进发时,钟华老人面露难色告诉记者,有两个老兵正打的赶来,能不能等一等他们,其他的老兵也纷纷附和,“再等一等吧,不然老人会很遗憾的。”5分钟后,只见82岁的苏定远与82岁的战友李建功老人终于赶到。苏定远老人目前定居香港,十多天前刚回成都来探亲,得知要去迎接留缅老兵,他带着老伴就赶了过来。满头汗珠的老人抱歉地说:“我们以为是在钟华家碰头,到了他家才晓得地方错了,又赶紧打的过来。耽搁你们啦”。一旁的钟华老人一个劲地笑着说,“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赶往机场的路上,84岁的宋惠国老人捣鼓着手中的相机对记者说,“我们的年纪都大了,带着相机是想记录下和老战友在一起的时光。这样的相聚很难得,我想永远保存它。”旁边84岁的苏子良老人接过话茬:“想当年,大家参军的时候还都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呢。懵懂的爱国情带我们踏上了异国的土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再不出去,就要亡国了”。当问起当年为何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异国的战场,老人们总是这几句话。“十万学生十万兵,每一个中国人都尽最大的努力来保卫国家。我很骄傲能为祖国流血流汗。”苏子良老人湿润着眼睛,轻声地唱起了国歌。
  C 回家?机场
  “我是滇西军的,当年我们……”
  老战友相见无话不谈
  17点10分,到达机场的接机老兵们彼此搀扶着下了车。“快拿出我们的军旗,还有送给刘召回的鲜花。大家到时候一定要站直啊,拿出军人的风范来。”85岁的吴汉文自发地组织起大家来。随后,头发花白的十个老人在互相搀扶下走进候机大厅,准备迎接老战友。
  在等待飞机到达的过程中,不少路过的乘客的目光被这群老兵吸引。当得知他们是来迎接流落缅甸的战友时,乘客们都肃然起敬,“你们是英雄!”纷纷对着老兵胸前佩戴的徽章拍照,有的人还和老兵合影留念。
  18时05分,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来了来了,流落缅甸的老兵回家了!”只见一个头发花百的老人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从通道走了出来。面对闪光灯,走在现代化的机场里老人显然有些不太适应。钟华老人赶紧上前送上一束鲜花,“一路辛苦了,欢迎老战友回家。”接着,两双苍老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是成都的远征军老兵钟华,驻印新一军的,你呢?”“我是滇西军的,当年我们……”虽然第一次见面,共同的经历让两位老人的话匣子一下打开,让一旁等待的各路媒体根本插不上话。钟华把老人迎到了列队站好的成都老兵队伍前,“听说你今天下午要回国,我们十个成都老兵代表相约来接你。”“谢谢大家……”话不多的刘召回走上前和老战友一一握手。
  回成都的车上,钟华和刘召回一路畅谈。车窗外陌生的城市让刘老感到惊奇,直感叹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房子。当刘老的外孙说刘老很喜欢吃猪肉时,钟华打趣道,成都的猪肉又多又便宜,欢迎刘老品尝。言谈间钟华老人提出送刘老一样东西,随后他取下自己胸前的抗战纪念徽章给刘召回老人戴上,说这是祖国给予的荣誉,刘老很高兴地接受了,并笑着说:“祝你活到120岁”。刘老的外孙笑着说这是外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车里的人禁不住被刘老逗笑了。
  D 回家?宾馆
  “快给我家人打个电话,说我回来了”
  终于吃上家乡的回锅肉
  20时,成都星光宾馆二楼。刚到宾馆,刘召回就急着说:“快给我家人打个电话,说我回来了。”
  回锅肉、麻婆豆腐,老人看着桌上地道的川菜有点发呆,低头,闻闻。“外公,吃块回锅肉。”吃上家乡的肉,老人一定觉得那肉香似曾相识。“来,我们欢迎老兵回家。”饭桌上,大家共同举杯祝福,欢迎老人回家。
  饭后,刘召回的亲人又拨通记者电话,他们也在焦急询问老人什么时候回家。老人说,“我先回家看看有哪些亲人还在,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当时一起离家当兵的有6个人,他们都死了,我要去看看他们家里还有哪些人在。”这应该是老人这次回家要做的重要的两件事。
  今日上午,刘召回老人将从成都出发,回到阔别70年的广安岳池县与亲人团聚。 本报记者 周海波 实习记者 罗琴 摄影 杨涛
  □老兵心愿
  90岁老人想见战友一面
  “希望华西都市报能帮个忙,联系一下回国的远征军战友,特别是参加过密支那战役或者至今生活在那里的战友,我想跟他们叙叙旧……”昨日上午,家住广元市元坝区年过90岁的蒲开茂老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表达了埋藏在心里50多年的愿望。
  蒲老人家住在嘉陵江畔广元市元坝区红岩场镇,五儿五女,孙辈绕膝,晚年生活很是幸福。得知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重见天日,老人很平静,他称自己对政府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怀念几十年前那些曾与他一起被美军空投至缅甸密支那战役前线与日军在血水里“摔跤”九死一生的战友们,不知如今还有几个活着,盼望有生之年大家能见个面……
  老人回忆说,他是1943年阴历9月29日被抓的壮丁。经过老家剑阁、泸州、昆明三个地点的短暂集训,几个月后入选中国驻印远征军。当年腊月二十三日(日)傍晚6点过,蒲开茂和其余十一位战士接到出发命令,登上一架美军“飞虎队”的运输机,经过危险异常的“驼峰航线”,两个小时后降落到印度的汀江机场。又经过一周的转运,最后到达印度著名的兰姆伽军事集训地。
  到兰姆伽后,蒲开茂即被编入新编第一军30师89团第一营第一连二排四班,脱下简陋寒酸的中国军装,换上了钢盔、大头皮鞋、呢子绑腿等英式军服,操起了美国武器。3个月后,蒲开茂所在的队伍被安排到加尔各答附近的丁木拉格(音)看守火车站,随后又接受命令驻守尼都(音)飞机场。
  1944年5月下旬,蒲开茂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登上美军飞机空降缅甸密支那,支援5月17日刚刚夺取日军把守的密支那机场的中美联军。
  蒲开茂老人回忆说,密支那之战,是扭转盟军亚洲战局的关键战役,战斗十分艰苦。当时史迪威将军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5个团,但日军工事坚固,始终顽固抵抗。缅北的雨季影响飞机的降落,运载中国军队的美国滑翔机常被击中,从机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机场的树叶和草丛。沿着泥泞的道路,中国军队一天的强攻,还不足以将战线前推200米。有时白天夺下的阵地,晚上又被日军从坑道发动的突袭夺回,蒲开茂目睹许多战友壮烈牺牲。
  由于手臂上的一根筋被子弹打断,蒲开茂的左手几个指头不听使唤。1945年9月份,驻守印度一带的中国远征军陆续启程回国,几个月后,蒲开茂和其他休养所的伤残战友一道,乘坐美军的汽车经过长途跋涉转移回昆明附近的云南驿继续休养。1946年2月,蒲开茂和几个战友一起请假回四川老家探亲,不久,内战爆发,兵荒马乱,蒲开茂便没有再返回先前的部队。
  如今,年已90岁的蒲开茂和老伴跟随大女儿一起生活。抚摸着珍藏的70年前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一顶只剩内壳的老钢盔,老人道出了自己的心事:“据说我负伤后,战场更加残酷,死伤无数,如果还有当年的远征军战友活着,大家能见个面也很好啊。”
  记者 青兴海
09-06-02 06:38?
09-06-02 01:04?
09-06-02 00:32?
09-06-01 07:32?
09-06-01 04:00?
09-06-01 03:18?
09-05-31 09:21?
09-03-27 11:36?
08-10-21 08:36?
热点标签:
|&&&&</span
网吧里的惊人一幕,竟拍照片炫耀……头颅留弹片70年的老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头颅留弹片70年的老兵
上传于||文档简介
&&头&#8203;颅&#8203;留&#8203;弹&#8203;片&#03;0&#8203;年&#8203;的&#8203;老&#8203;兵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队老兵打新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