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释济是什么东西?怎么经济解释 mobi吸释济?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刑法目解释.pdf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目的解释是以特定目的为根据或向导来对法律进行解释的方法,是现 代法律解释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仅次于文义解释的一种法律解释 方法。该方法源自于对形式主义的否定,赋予解释者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 主性,从而克服严格文义解释所带来的法律适用上的僵化,以有效回应迅 猛发展的现实社会的需要,平衡一般币义与个案正义、形式正义与实质之 间的博弈与取舍。之前,限于人们对目的解释不确定性缺陷的担忧和传统 罪行法定原则的顽强持守,目的解释的应用研究并未深入到刑法解释领 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态势的变化,传统解释理论的转化, 人们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现代解读,刑法解释不再将目的解释拒之门外。 刑法目的解释是一般方法论上的目的解释的一个部门法分支,前者衍
生自后者,故对前者的理论探索自然落在后者的框架之内,需要从一般方 法论上的目的解释谈起,即法理学中的目的解释,包括目的解释的概念, 渊源,法理学支持和目前国内的研究应用现状。在对法理学中目的解释的 梳理基础上导引出刑法目的解释,即以一定目的为导向来确定法律文本的 真实含义,实现规范与事实的对接,及时惩治犯罪,实现预防犯罪的刑罚 目的。由一般方法论上的解释方法到具有鲜明部门法特色的刑法解释,刑 法目的解释的理论研究就要解决好刑法目的解释中谁之“目的”的问题, 在综合比较目的解释的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和折衷理论三种解释立场后, 确立客观主义的刑法目的解释立场。在梳理各种目的的存在样态 包括静 态目的和动态目的 后,探讨刑法目的解释的具体运用,确定“目的”的 主体,形式上确定方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
adsorbate是什么意思
中文翻译英英解释n.【化学】被吸附物。
例句与用法The adsorbed gas is the adsorbate .被吸附的气体叫吸附质。One may also adjust the conditions to monitor the desorption of adsorbate from the catalyst .也可以调节条件以检测催化剂上吸附质的解吸。Adsorbate bacterins can vary in potency, which affects the level and duration of protection .吸附菌苗在影响保护水平和时间的能力上可能不同。Standard practice for determination of adsorptive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 by a micro - isotherm technique for adsorbates at ppb concentrations用ppb浓缩时吸附物的微缩等温线技术测定活性炭吸附能力的标准实施规程In a paper published jan . 18 in science express , the scientists describe how they got an adsorbate molecule ( anthraquinone ) to pick up two carbon dioxide atoms and carry them in a specific direction on a flat copper surface1月18日的“科学快讯”上的一篇文章中的研究者描述了他们将携带有二氧化物原子的一种吸附分子(蒽醌)定向进入扁的铜表面。 The former is to gain refrigeration volum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dsorbing adsorbate ( cryogen ) while in desiccant cooling , solid adsorbent is used to remove the moisture from the surrounding吸附式制冷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吸附质(制冷剂)的吸附过程而获得冷量的。吸附除湿制冷是用固体吸附剂将空气中的水蒸汽部分除去,并与蒸发冷却等技术结合,达到制冷效果的制冷方法。 We infered that this new absorption b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 of charge - transfer transition between adsorbates and colloidal silver particles , not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due to the silver particles aggregation which was usually attributed to in previous research work我们将其归因于与纳米银颗粒表面间的电荷转移效应( ct ) ,而非通常所认为的因银胶凝聚而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效应。 The dissertation shows how a series of well - performing composite adsorbents that prepared by author suitable for the features of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are gained by using water and ethanol as cryogen ( adsorbate ) , which cause no harm to body and environment .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ing pairs of water or ethanol with the composite adsorbents in the refrigeration through adsorption and desiccant cooling are thoroughly examined by experiments . the dissertation also examines , through energy analysis , the refrigeration efficiency and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 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e adsorption air - conditioning以对人体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的水和乙醇作为吸附制冷工质,研制出适合于吸附制冷特点的性能优良的一系列复合吸附剂;对水或乙醇与自制复合吸附剂组成的制冷工质对的吸附式制冷和吸附除湿制冷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用有效能分析方法讨论了吸附制冷循环的制冷效率和能量的利用率;对吸附式空调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A method to calculate quantitatively the adsorption volume or adsorption space of per mass of adsorbent derived from both the adsorbed molecule volume and the maximum adsorbance of a solute in an adsorption isotherm under a given experimential condition is presented firstly for a solid / liquid adsorption system of the solute in a dilute aqueous solution .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not only mono - layer adsorption , but also mani - layer adsorption and micelle adsorpion of surfactant constructed by hydrophile and lipophile groups . therefore , the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the adsorbate , cs , deduced from the adsorption volume is possessed of the meaning of true concentration , and the value of the patition coefficient of the adsorbate between solid and liquid phass , p , attained by the cs and the c ,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f the adsorbate , can be accurate . the foregoing a set of calculations are presented for the solid - liquid adsorption systems consisted of the wool fiber and separately dodecyltrimethyl - ammonium bromide ( dtab ) and hexadecyltrimethyl - ammonium bromide ( ctab ) in this paper . this provides a strong basis for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 investigation of adsorbate对稀溶液中溶质的固/液吸附体系,首次提出了根据吸附分子体积和实验条件下吸附等温线中的最大吸附量计算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体积或吸附空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单层吸附,也适用于多层吸附和具有亲水亲油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胶团吸附.由此,吸附质的表面相浓度cs具有真实浓度的含义,相应地,计算得到的溶质的固/液分配系数p就有了准确值.分别计算由溴代十二烷基三甲铵( dtab )和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 ctab )与羊毛纤维构成的液/固体系分配系数等,为溶质吸附的热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3 .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the adsorbent bed is established , the porous of adsorbent , the flow of adsorbate in adsorbent ,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 - equilibrium adsorption are combined in the model , and a more accurate model of fluid flow in porous media - ergun model is adopted它综合考虑了吸附剂的多孔介质结构,吸附质气体在吸附剂内的流动,吸附的非平衡特性等,并且在吸附质气体流动模型的选择上,采用了ergun多孔介质流动模型,比常规的数学模型更全面准确地描述了吸附床传热传质的动态特性。 更多例句:&&1&&&&
相邻词汇热门词汇
adsorbate的中文翻译,adsorbate是什么意思,怎么用汉语翻译adsorbate,adsorbate的中文意思,发音,例句,用法和解释由查查在线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All rights reserved口服常释剂型是什么意思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口服常释剂型是什么意思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医保里口服常释剂型是什么意思?那分散片属不属于口服常释剂型里的?口服常释剂型包括什么?
药品剂型中的 口服常释剂型就是普通的口服剂型(药物进入后,全自然的体内生物过程),与之区别的是缓释控释剂型(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吸附于某种载体上,缓慢释放,较长时间维持血中有效浓度)。这是指口服药,其上层分类如口服剂、注射剂、吸入剂。再上一级的分类就是内服药、外用药。口服药品的剂型(胶囊、糖衣片、薄膜片、分散片、颗粒)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归类后标注的剂型所包含的具体剂型见下表: 标注的剂型 包含的剂型 口服常释剂型 普通片剂(片剂、肠溶片、包衣片、薄膜衣片、糖衣片、浸膏片、分散片、划痕片)、硬胶囊、软胶囊(胶丸)、肠溶胶囊 缓释控释剂型 缓释片、缓释包衣片、控释片;缓释胶囊、控释胶囊 口服液体剂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胶浆剂、口服液、乳液、乳剂、胶体溶液、合剂、酊剂、滴剂、混悬滴剂 丸剂 丸剂、滴丸 颗粒剂 颗粒剂、肠溶颗粒剂 口服散剂 散剂、药粉、粉剂 外用散剂 散剂、粉剂、撒布剂、撒粉 软膏剂 软膏剂、乳膏剂、霜剂、糊剂、油膏剂 贴剂 贴剂、贴膏剂、膜剂、透皮贴剂 外用液体剂 外用溶液剂、洗剂、漱口剂、含漱液、胶浆剂、搽剂、酊剂、油剂 硬膏剂 硬膏剂、亲水硬膏剂 凝胶剂 乳胶剂、凝胶剂 涂剂 涂剂、涂膜剂、涂布剂 栓剂 栓剂、肛门栓、阴道栓 滴眼剂 滴眼剂、滴眼液 滴耳剂 滴耳剂、滴耳液 滴鼻剂 滴鼻剂、滴鼻液 吸入剂 喷剂、气雾剂、喷鼻剂、喷粉剂、喷雾剂、雾化吸入剂、雾化混悬液、雾化溶液剂、雾化吸入液、吸入性粉剂、干粉剂、干粉吸入剂、粉末吸入剂、干粉吸剂、吸入性溶液剂、吸入性混悬液 注射剂 注射剂、注射液、注射用溶液剂、静脉滴注用注射液、注射用混悬液、注射用无菌粉末、静脉注射针剂、水针、注射用乳剂、粉针剂、针剂、无菌粉针、冻干粉针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汉传佛教的反思――释济群
日 14:32:00
戒幢佛学教育网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唯有佛教属外来文化。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经历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其后,还有赖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的特色。首先,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华严宗依《华严经》。其次,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或渊源于印度,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或萌芽于本土,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第三,各宗对世尊的一代教法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即判教,如天台的五时八教,华严的五教等。除此而外,因为各宗核心理论的不同,还形成了各自独有的修行法门。
中国宗派佛教的形成,不仅标志着国人对佛法思考和认识的成熟,同时也体现了汉传佛教本土化工作的完成。宗派佛教继承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但这种继承并不是拷贝,而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溶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如天台、华严、禅宗的盛行,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习性有关。可以这么说,宗派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自唐宋以降,中国国势日衰,佛教弘传也随之走向衰落。其中,唯识宗因缺乏汉文化的基础,虽有玄奘三藏为之殚精竭虑,但仅传两、三代便已湮没无闻。而律宗、三论宗在中国也未能广泛弘扬,经武宗、世宗灭佛之劫,重要典籍亦散佚不见。幸而这些失传的典籍在邻国东瀛尚保存着,清末民初又回归故土。至于天台、华严,虽为国人尊崇,但在流传过程中,证法的传承未能完整沿袭下来,终致有教无观。最后,唯禅宗、净土因解、行简单得以普及,可究其实,同样也存在不少问题。
法门的衰微令我感慨,同时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衰落之因究竟何在?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其中部分宗派确实先天存在不足,仅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或实修法门,尚不足以形成独立的修学体系。我认为,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因素:即菩提心、闻思正见、道次第、止观实践和律仪基础,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以此检讨一下汉传的部分宗派,情形又是如何?
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
而闻思正见也非常重要。八正道为佛法的修学要领,其中便以正见为首。《阿含经》的四预流支,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而大乘经论中,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可见,大小乘经教都极其重视正见的获得。唯有在正见的指导下,才能如法修行。而在汉传佛教中,流传最广的禅宗和净土宗都没有特别强调闻思正见的重要性。达摩西来,在传佛心印的同时,也提出以《楞伽》印心,但只是悟后印心而用。而禅宗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成为不少人远离经教的依据。当然,在教理研究极为发达的隋唐时代,许多人在进入禅门之先已有深厚的教理基础,不特别强调正见似乎并无大碍;更何况,其时高僧辈出,学人即使在教理上弱些,但有大善知识的耳提面命,修行也不至于出现偏差。但到了教理衰落、宗门无人的时代,若仍不重视闻思正见,修行无异是盲修瞎练了。
教和观为佛教修行的两大要领。任何一个宗派,不仅要有经教作为理论建构,还须具备瑜伽止观的实践方法。各宗的修行法门,多是祖师在继承世尊教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修行经验,代代相传而来。如三论宗有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华严宗有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禅宗更是一花开五叶,法脉得绵延。这些宗派在早期都有非常殊胜的证法传承,至今却多已中断。由于缺乏修证的传承,使学人无法将闻思正见落实于止观实践,成为引发根本智、契入空性的方便。同时,因为对空性慧缺乏体验,对义理的修学也无法深入下去。
戒律是佛法修行的基础,声闻乘的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大乘也以戒为无上菩提本,这都说明了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中国祖师将戒律单独建构为一个宗派,其用意应该是加强人们对戒律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学戒、持戒。可是,当戒律以宗派的独立形式存在时,往往有人将戒律的作用无限夸大,以为持戒便是修行的一切。事实上,戒律并不能作为完整的佛法修学体系,因为它只是修行的基础而不是一切。同时,学习戒律也不是律宗行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佛子的行为准则。
清末民初以来,佛教呈现复兴趋势。其时,有虚云老和尚弘扬禅宗,印光大师弘扬净土,谛闲法师、虚法师弘扬天台,兴慈法师弘扬华严,弘一律师弘扬律宗。这些大德在大江南北弘化一方,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他们弘扬传统宗派佛教的同时,太虚大师则积极致力于人生佛教的弘扬,一方面是为了革除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陋习,一方面是提倡佛教应立足于现实人生,由人乘而抵达佛道,所谓“人成即佛成”。
人生佛教的提出,为流于神秘化、鬼神化、出世化的佛教赋予了崭新的形象。使佛教得以走入现实人生,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全面关注,充分体现了佛教济世利人的慈悲情怀,对于普及佛教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有些人却不能正确把握人生佛教的内涵,以为佛教只关心现实人生的幸福,忘却了佛教特有的三乘解脱及大乘不共教法。从而使佛教在当今社会的弘扬出现了肤浅化、世俗化的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在当代的佛教弘扬中,还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动向,那便是学术化的佛教。在相当一段时期,佛教被视作迷信而为世人所不屑。自赵朴老提出“佛教是文化”之说,才使佛教重新引起文化界的关注。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开始重视佛学研究,纷纷成立宗教研究所及佛学中心,更有不少学者投身于佛学研究的热潮。佛教界对此也表现得相当积极,一些青年僧人先后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学位,各地寺院也纷纷举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这种潮流,对于佛教在文化界的推广显然有着积极意义。可学术所能关注的,只是佛教作为文化的层面,而佛教所具有的深刻义理及内证,并不是仅靠学术研究便能触及的。而作为住持佛法、荷担如来家务的僧伽,如果只关心学术层面的佛教,势必会失去僧伽的本色。
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门的修学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导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其次是闻思正见,以正见为指引,修行才能拥有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在上下求索中蹉跎一生。第三是道次第的施设,否则的话,行人或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修行不能循序渐进。第四是内证实践,以此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佛法,缺少这一核心,所学的教理就会失去生命力。第五是受持戒律,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保障。
或许有人会说,“即心即佛”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便可,何必如此复杂?的确,这两句话代表了很高的见地。可作为一种层次极高的见,并不适合所有人。事实上,它们的起点之高,只有极少数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承担。因为“即心即佛”并非一般人当下的境界,众生虽然具有佛性,但无始以来仍滞留于凡夫心的状态。而从凡夫心到佛心的圆满成就,必须有方便善巧的法门作为途径。不然的话,即使我们将“即心即佛”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高喊一万年,依然无法从凡夫心的状态中获得解脱。
那么,舍凡夫心、成就佛心的关键是什么呢?便是菩提心、菩萨行和正见。凡夫的愿和行皆从凡夫心出发,最终成就的自然是凡夫心。如果我们希望成就无上菩提,便要发起菩提心。而菩萨道的六度四摄,则是成就佛果悲智二德不可或缺的方便。尽管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要有相应的方便才能发掘出来。声闻乘的圣者虽然也证得法性,却未能成就无量功德,便是因为缺少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方便行。除了菩提心和菩萨行,还需要正见作为指导。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为凡夫心,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人翁,不论我们做什么都难以超越它的作用。闻思正见能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的本质,并在根本上克服它、瓦解它,从而使生命得到超越。
对于人生佛教的弘扬,菩提心、性空见也是必不可少的。单纯一种善行,很难判断它属于佛法修行中的哪个层次。如布施法门,人天乘、解脱道、菩萨道都在提倡。依人天乘的增上心去修习,便是人天乘善法;依声闻乘的出离心修习,便是解脱行;依菩提心修行,便是菩萨行。菩萨行又包括有漏的凡夫行和无漏的圣贤行,地前菩萨尚未摆脱凡夫心的作用,所修布施仍为有漏善行。而菩萨在修习布施的过程中,不断以性空见消除凡夫心的作用,最终契入空性,成就胜义菩提心。由此可见,唯有在菩提心、性空见的指导下,人天善行才能上升为菩萨行。否则的话,人生佛教很可能会演变为人乘佛教。
我提出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五大要素,虽然没什么新意,却是修学各宗派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希望我们能以此重新审视汉传佛教,看看自己尊崇的宗派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或者本来具足,却久已被我们忽略。同时,更要检讨一下自己的修学:菩提心可曾发起?闻思的正见是否具备?是否按戒律生活?闻思正见能否落实到止观上成为契入空性的方便?有没有遵循相应的道次第?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相信大家的修行一定会有结果。若是缺少某个环节,就应该及时弥补。那么,如何进行弥补呢?自宗本有这些内容就从自宗补充;若自宗缺乏这些内容,就应该吸收他宗的长处,以此完善自宗的修学。
可能有人会提出,从这五个因素看,藏传佛教似乎比汉地佛教更完善,我们何不直接修学藏传佛教呢?不可否认,藏传佛教的确有它的长处,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藏传佛教是根植于藏文化的土壤,汉地信众未必都有能力正确认识。比如,藏传佛教浓厚的神化色彩,与政治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对上师的绝对信仰,被神圣化的世俗生活及人,等等。我们估且不去评论这些特殊现象的对与错。对于尚未具足闻思正见,而又缺乏藏地生活基础,甚至无法直接与上师进行语言沟通的汉族来说,要从这些复杂现象中厘清是非,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认识,又如何能深入修学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不共之处在于密乘,而密乘的修行却离不开显教的基础。不论格鲁还是宁玛的道场,都主张先深入学习显教经论。缺乏扎实的显教基础,就没有资格修习密法。而显教这部分经论,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我提出的五大要素,也是汉传和藏传佛教共通的,只是藏传佛教在宗派建构上保存得更完整些。另外,密乘在实修上有些特殊的方便,也值得我们借鉴。事实上,当我们对空性有所契入之后,返观汉传佛教史上的大德著述,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无量的妙方便。
在佛教的三大语系中,还有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继承了早期的佛教思想,修行的依据典籍是《五尼柯耶》,相当于汉传佛教的《阿含经》。声闻乘的三藏圣典中,也有严谨的道次第和非常简明的成就解脱方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生活上保存了原始僧团的风格,托钵乞食,不事生产,唯以学教、禅修、弘法为业。这种纯粹的宗教生活,给人感觉庄严而又神圣。佛教分声闻乘和菩萨乘,在印度佛教史上,唯有声闻乘才有严谨的僧团建构。而大乘的菩萨行者,如龙树、无著、世亲,皆依部派佛教的僧团出家。在藏汉两地,僧众多数兼有比丘、菩萨的双重身分。对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来说,严谨的僧团建构,如法如律的修行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祈求三宝加被,龙天护持;祈求佛教界的同仁们一起发心,依此五大要素来修学汉传的宗派佛教,并吸收藏传、南传佛教的长处。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汉传佛教一定可以复兴。
最后,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祝愿大家发菩提心,早成佛道,利益一切众生。
作者:释济群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五常 经济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